时间:2023-06-06 08:5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89
1 前言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铁路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不断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其影响之大,伤亡之多,损失之重、补救之难,都是传统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所以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客运要实现安全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识别和研判安全风险点,有效阻断风险发生的因素,对提升客运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广大旅客利益和安全,必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1]。
2 呼和浩特铁路局客运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为了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安全风险常态化管理,呼和浩特铁路局制定了《呼和浩特铁路局客运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要求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风险控制常态化。
2.1 安全风险研判
首先是风险识别,根据设施设备、作业组织、人员业务技能、环境变化、天气变化等情况,对每个岗位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预先判断,并识别每个环节存在的危险因素,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其次是动态研判,客运处、站段、车间都及时收集分析各类安全信息,动态掌握关键性、倾向性问题,并对典型事故、重大险情等进行深度分析,查找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研判确定安全风险,采取措施解决;最后是岗位明示,对于关键性及倾向性等风险,有可能导致C类及以上事故的安全风险全部明示到岗位,将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告知作业人员。呼和浩特铁路局从风险识别、动态研判及岗位明示三个方面研判安全风险,覆盖全面、措施得当,可以将安全风险常态控制。
2.2 安全风险控制
呼和浩特铁路局分别制定了客运系统一般C类安全风险控制表,客运系统安全风险项点及控制表。均从风险源、风险因素、防控措施、控制岗位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不仅给出了卡控措施,而且对于风险源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预测,非常有针对性。例如,在站车进出站、上下车、候车检票、站台清理等环节组织不当,造成旅客严重拥堵、踩踏、追车、扒车、跳车、掉下站台等风险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旅客乘降组织方案,天桥、地道等重点地方有专人引导组织,加强安全宣传、疏导,组织旅客有序乘降,对重点旅客进行重点帮扶,及时清理站台、地道等闲杂人员等的防控措施。
2.3 安全监管考核
呼局成立专门的安全风险管控考评领导小组,设立考评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局的安全考评工作。路局设立安全风险管控考评奖,划分奖励标准,作为岗位性奖金发放给每位在岗职工,若安全风险考核积分为负,按规定扣除相关费用,并将此部分费用作为二次奖励。通过奖惩制度,极大的激励了职工的热情,在工作中注重安全生产,履行职责。当然,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是从人员的思想上重视安全,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奖惩制度只是为了促进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重视。
3 加强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风险研判质量
风险研判应从制度细化、现场落实、管理措施、人员素质、质量卡控、作业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判,逐项制定有效的卡控措施。在隐患排查方面,可将排查的风险点按发生的概率及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逐项评级,做到重点明确,全面卡控,不留漏洞。在风险识别方面,可引入专家头脑风暴的方法,将车间和班组的技术骨干汇集起来,对日常所遇到的风险或者根据经验所判断的风险,将这些风险整理成大数据库,从分析数据的角度,挖掘潜在的风险源,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提高风险研判的质量[2]。
3.2 细化安全风险控制要求,落实安全风险责任
可根据实际情况,路局制定专门的客运安全风险控制表,从风险项目、风险源、风险因素、防控措施、控制岗位等多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将安全安全风险控制责任到人。如果车站和列车上都涉及到的风险源,可设定公用部分控制表,然后针对列车和车站再设定控制表。此外,对于个别车站的客流组织、建筑结构等特殊情况不一致,可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之上再制定适用于本站段的客运安全监管标准。
可设置专门的安全考评评分系统,从整体上去把握每个站段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形成每个站段的评分系统和风险问题库,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问题的解决。然后再进一步设置全局的安全问题库,对于共同的问题,定期组织安全风险教育及业务培训,个别站段的突出问题,采用不定期的检查,突击检查,而不是每月一次的现场固定检查考核。
3.3 重视客运安全文化建设,提升职工应变能力
铁路客运安全的技术保障只能实现最低层次的基本安全,安全管理和法制规定可实现较高层次的监管安全,但要实现最高层次的长效安全则需要唤起人们安全的本能意识。进行铁路客运监管的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主动进行自我监督学习和对他人的监督,明确安全责任,严格自我工作要求,主动把安全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宗旨。
对于一些在确保旅客安全工作方面总结出经验的路局和站段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一些老出问题比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和考核。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教育广大铁路客运工作人员尽快提高对确保旅客人身安全的意识,把各项作业标准都与旅客人身安全挂勾,尽快改变以往把旅客人身安全重点放在善后处理上的观念。
4 小结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及既有线的大面积改造,铁路将一如既往的做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3]。目前,一些铁路客运安全问题的暴露,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客运安全的重要性,而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强化安全意识,研判风险点,有效阻断风险源,确保了铁路客运安全。
参考文献:
[1]滑艳.铁路车站客运安全风险管理[J].新西部(理论版),2012(29-30).
[2]王普.铁路站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3(55-56).
[3]王蕊,蒋武新,仲夏夜.提高铁路客运安全的几点思考[J].科学论坛,2009(187).
关键词: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来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作为公路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而作为我国大跨径桥梁最流行桥型之一的斜拉桥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斜拉桥建设已经迈入世界先进水平,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级难度的大跨径斜拉桥,如:苏通大桥(主跨1088米)、香港昂船洲大桥(主跨1018米)、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南京长江二桥(主跨628米)、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主跨618米)、青州闽江大桥(主跨605米)、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上海徐浦大桥(主跨590米)。如今,在世界前十大斜拉桥中,中国占据了大半江山。2008年6月,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更是标志着我国斜拉桥建设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但是,大跨径斜拉桥本身工程投资大、技术复杂、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工程寿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在大跨径斜拉桥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桥梁垮塌等类似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如昆明新机场在建桥梁垮塌、栾川县潭头镇汤营大桥倒塌、湖南省凤凰县在建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倒塌、九江大桥坍塌、广东信宜市石岗嘴大桥突然坍塌等,由此所造成的灾难性风险损失巨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桥梁风险的分析已有了多年的历史,根据各种桥梁风险的特点,各国都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已总结出诸如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统计和概率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CIM(公共信息)模型和影响图等方法,并取得了以处理随机不确定性问题的PERT(计划评审技术)、GERT(图形评审技术)、VERT(风险评审技术)为典型代表的诸多成果。
Pontis 桥梁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公路交通网络中中小桥梁的管理与维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各州的公路桥梁管理工作。J.de Brito 等于1994年针对混凝土桥开发了桥梁管理专家系统,Ichizou Mikami等建立了修复钢桥裂缝的专家系统。H.G.Melhem和Senaka Aturaliya采用专家系统工具CLIPS (C Language Integrated Production System)建立了桥梁总体评估程序。Hitoshi Furuta等1996年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桥梁损伤模糊评估专家系统。Sexsmith 研究了基于风险管理的脚手架等桥梁施工临时设施安全系数的确定方法。Ossama A. Abdou 指出施工是一个受复杂的合同控制的过程并且涉及到几个层次上的复杂关系,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3 种施工风险,涉及到施工费用、工期和设计。
总之,国外主要研究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等问题,其研究内容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方法上,各种方法均有其利弊。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极限状态设计法的研究和讨论,并用数理统计法研究荷载、材料强度的概率分布,确定超载系数及材料(钢筋、混凝土)强度匀质系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展了结构安全度问题的讨论,70年代,我国针对规范制定包括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等设计规范时,也对结构安全度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80年代开始编制了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基于可靠度设计理论的结构设计规范。在桥梁建设中,各类桥型的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确保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研制了桥梁数据库系统对不同类型桥梁设计数据进行储存、分类和检索。王永平等提出用损伤度来度量桥梁结构或构件的损伤程度,并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桥梁使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估体系和桥梁评估的专家系统。系统知识库通过对众多专家的咨询和对专家经验的整理分析获得,而且系统也有了一定的机器学习功能。陆雅兴等在“上海市公路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研究中,引入桥梁缺损状况指数BCI(Bridge Condition Index)作为桥梁缺损状况评价指标,建立BCI的计算模型,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标定了模型的各项参数。潘黎明等采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估法并应用模糊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桥梁安全评估。
关键词:海洋平台 风险 措施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在全球油气资源中所占份额的逐步增长,海洋平台作为进行海洋油气勘探必不可少的装置,已经越来越受到油气开发商的重视,而自升式海洋平台以其稳定性好,适应能力强,作业范围广等优点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根据RIGZONE的统计,目前全球投入运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已达385条之多。自升式平台依靠升降装置使平台主体沿桩腿爬升或下降,并可支撑于其有效工作行程内任一点。
钻井平台的升降装置有液压和电动两种,传动方式也主要有销孔和齿轮齿条传动两种。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的海洋平台,在平台建造完成、更换桩腿或升降机构后,为验证桩腿建造尺寸公差的控制精度及平台的升降能力,一般都需要采取升降试验来进行验证。升降试验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建造船厂多不具备模拟作业现场的实际环境,升降试验具备一定的风险。
为保证升降试验的顺利完成,必须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落实可靠的安全措施,确保升降试验的顺利进行。
1 升降试验潜在风险
自升式海洋平台在升降试验过程中,当平台爬升至最高点时,其设计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是无容置疑的。
根据CCS入级规范的要求,自升式平台在站立状态时,由平台重量产生的反倾覆力矩与设计环境载荷产生的倾覆力矩之比对于独立桩腿为1.1,沉垫型桩腿为1.3,因此在正常的环境状态下进行升降试验,理论上不存在倾覆的危险,但从目前平台在升降试验中发生事故的频繁程度来看,最主要的潜在风险是桩靴损坏、平台倾斜、升降卡滞等问题。
1.1 桩靴损坏
桩靴在桩腿的最底部,是一个直径大于桩腿的箱体,其目的是增大下部着地面积,为平台提供支撑力。平台主体及桩腿的巨大重量造成桩靴底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非常大,有的超过40吨/平方米。如果在平台升降试验过程中,因地层原因桩靴底部不能平均受力,局部受力过大,超过桩靴的设计强度,就有可能造成桩靴局部刺穿或变形等损坏。桩靴刺穿后,干式桩靴会灌人海水,使海洋平台在漂浮状态不能满足拖航要求,必须返回船坞进行修复。
目前在北方的船厂中,有的是依山开山而建,舾装码头底部往往会有尖锐的硬突起隐藏在浮泥之下,选择这样的地方进行升降试验,极容易损坏桩靴。
1.2 平台倾斜
升降过程中平台发生倾斜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升降过程中的运动及振动,将某个桩腿下部的地基刺穿,造成某条桩腿急速下沉,平台产生一定的倾斜。
当平台升离海平面高度较小时,平台下沉的一端迅速接近水面,船体会在水中产生一定的浮力,随着吃水增大,浮力也增大,将会阻止平台的进一步倾斜,危险性相对较小。
当平台升离水面高度较大,特别是平台主体升至桩腿最顶端时,发生桩基刺穿,平台过度倾斜,将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造成桩腿折断或平台倾覆。
另一种情况是因升降机构故障,刹车或锁紧装置失灵,造成平台单侧突然下滑,因下滑速度非常快,将会对桩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平台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情况在平台初次升降试验时较为常见。
1.3 升降卡滞
为避免自升式海洋平台在作业施工中震动过大,并能可靠的将平台负荷转移至桩腿,平台主体和桩腿之间的间隙一般都设计的非常小,为保证平台的顺利升降,对桩腿的直线度要求很高,平台在升降试验过程中,往往因为桩腿整体直线度、环焊缝处理程度、表面涂装等因素造成升降卡滞,轻者对桩腿造成刮擦损伤,重者平台主体卡滞于桩腿某一位置无法进行升降。
2 平台升降试验安全措施
为保证升降试验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选择正确的试验地点,对试验海底进行声纳扫描,确保没有硬质废弃物、海底结构物等,必要时派潜水员现场勘查。对桩靴坐落的区域进行钻孔取芯试验,钻孔深度不低于平台设计的最大入泥深度,确保不存在“鸡蛋壳”地层及尖锐硬质凸起。进行升降实验前必须对升降及锁紧装置进行验证和检验,对同步性及各执行动作进行模拟演练,编制应急方案,制定应急处理措施。
其次是合理的调配平台活动载荷,使平台各桩腿所承载的重量基本均匀,每套升降单元的受力大致相同。升降试验要选择能见度好,风力低于5级的天气进行。保持中央控制台、桩边控制台及升降动力站的通讯畅通,试验指挥员、操作员、观察员及员要落实到位,各负其责。确保升降试验按照试验大纲制定的程序运行。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安全风险; 事先风险指数;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The Study of Using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CHEN Xiang,CHEN Ai,GUAN Li-q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40-142
【Abstract】 Objective:To lower the safety risk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patient,thus to prevent operation error and improve operation safety.Method:Risk Priority Number(RPN) was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sis patients of 2010 and 6 risk factors with high risk priority score were identified. By applying FMEA,countermeasure were taken form January of 2011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orrect them.Result:The six RPN was 1570 and 385 respectively in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Applying FMEA to find out and study the risk factor are key to reduce RPN, protect operation safety , prevent operation error and improve operation quality.
【Key words】 Operation patient; Risk safety; Risk Priority Number(RP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
First-author’s address: Zhanji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Zhanjiang 52403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93
医疗安全的核心和目的首先是患者安全[1],手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关键。WHO患者安全联盟 2008年提出:安全的手术拯救患者,并推出手术安全核查制度[2];中国医院协会(CHA)修订与完善形成了《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国家卫生部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也颁布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细则,将手术安全核查作为一项核心内容纳入手术系统科室[3]。本院内镜微创手术室为了更好地落实患者安全目标,自2010年1月起对手术患者的安全风险进行研究,2011年1月起对手术患者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高危因素,分析高危环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现总结以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本院微创手术患者1350 例为对照组,进行安全风险研究,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RPN值高的6个项目是影响手术患者安全的高危因素,选取2011年1-12月本院微创手术患者1386例为实验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高危因素,分析高危环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1.2 方法
1.2.1 组成团队,在医院护理部领导下成立内镜微创手术室 FMEA 小组,由 8人组成,包括中心护士长1名、科护长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学历均在大专以上,且精通业务,掌握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熟悉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并接受了FMEA 知识的系统培训。
1.2.2 制定手术患者查对内容及流程
1.2.2.1 术前访视查对:(1)核对患者;(2)核对病历;(3)核对术前准备。
1.2.2.2 接手术患者查对:(1)核对送入时间;(2)核对患者;(3)核对带入用物;(4)核对交接表。
1.2.2.3 接入手术间查对:(1)巡回护士;(2)接入手术间;(3)皮肤状况。
1 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促进和发展,李忠等}6]考虑多种风险分析方法,把静态风险管理和动态风险管理有效结合,提出更为全面、合理并贴近大断面城市隧道工程实际的风险界定、辨识、估计、评价和控制的静动态风险管理过程架构;周宗青等}7]针对隧道塌方风险,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开展基于孕险环境的静态风险评估,汲取大气降水、开挖支护措施及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基于动态评估结果提出了风险动态规避方法;苏洁等针对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安全开展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建立包含工前检测、工前评估、工中动态控制、工后评估及恢复等四个方面的既有桥梁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体系,即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地铁施工过程中既有桥梁施工中的控制指标及控制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既有桥梁在全过程中的安全性几通过对施工结束后施工数据的分析,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必要性评估及恢复。上述文献通过动态更新地质、环境等评价指标、增加施工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实现动态风险管理,但是对于施工行为的风险评价方法涉及不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定性评估方法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由于相关统计数据有限,定量评估方法发展基础明显不足,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风险评估方法。杜修力等将网络分析法应用到地下工程风险评估中,利用专家调查法对地下工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运用MATLAB对各风险因素的比较判断矩阵及加权超矩阵进行分析和运算;刘保国等通过建立集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和网络分析法于一体的模糊网络分析法,将其应用于公路山岭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在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全过程分析基础上,建立公路山岭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汪涛等}川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风险事件、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结合风险贝叶斯网络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2 深长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近年大量的高风险深长隧道工程正在或即将在地形地质条件极端复杂的岩溶地区或西部山区修建,建设过程中极易遭遇突水突泥、岩爆等重大灾害,针对隧道突水、岩爆、大变形等单个风险事件开展的研究日益增多。李术才、李利平等通过案例统计分析,遴选出突涌水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突涌水发生概率和发生次数之间的隶属函数或表征关系,建立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模糊层次评价模型。郝以庆、卢浩等利用概率理论对突水评价指标值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表征,引入了属性测度扰动区间,推导了单指标属性测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矩阵的计算方法。董鑫、卢浩等提出基于嫡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并针对隧道突水,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推导出了裂隙压剪破坏与裂隙拉剪破坏的临界水压力值,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临界水压力的影响。吴世勇等通过微震实时监测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开展TBM施工速度、导洞施工等TBM开挖方案对岩爆风险的影响研究。肖亚勋,冯夏庭等在锦屏II水电站3#引水隧洞极强岩爆段实施了”先半导洞+TBM联合掘进”实验,结合微震实时监测信息对TBM半导洞掘进的岩爆风险开展了研究。温森等针对洞室变形引起的双护盾TBM施工事故开展风险分析,根据后果等级结合发生的概率提出TBM施工变形风险评价矩阵。
深长隧道中地质因素不确定性大,影响机理复杂,目前风险评估主要侧重于研究地质、施工等因素与风险事件的相关关系,建立初步的风险评价模型,对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风险的机理和综合评估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随着我国地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蓬勃发展,围绕深基坑、盾构隧道、过江隧道、地铁穿越建筑物等工程施工开展了风险分析。张驰针对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提出了风险损失评价指标、风险等级划分以及风险损失计算公式。郑刚等开展盾构机掘进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敏感度的风险分析,分析盾构掘进参数与掘进速度的关系,分析对周围地层沉降的影响规律,以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关键掘进参数为底事件建立风险故障树并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吴世明对泥水盾构穿越堤防的风险源进行系统分析,阐述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规避和处理措施,并结合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泥水盾构穿越钱塘江南岸大堤的工程实例,验证所述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王浩开展浅埋大跨隧道下穿建筑物群的施工期安全风险管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开挖、支护进行精细化模拟,得出关键施工步序的变形量几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和规范,制定安全监测的控制标准,以指导监测和施工。石钮锋针对超浅覆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富水河道施工开展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在对可能采用的预加固手段及开挖方案进行初步比选后,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进一步量化比选。张永刚等针对渤海湾海底隧道工程开展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分析,考虑超前地质预报风险、施工工序风险、支护施工风险、防排水风险、超欠挖风险、海域段隧道施工风险、施工对环境影响、洞内环境对人员健康及施工影响8种类型。
相比深长隧道,城市地铁、地下空间地质环境信息更加完备,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施工因素对于风险事件的影响,为施工动态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4 盐岩地下储备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
随着我国对能源储存库的需求增大,盐岩地下储备库风险分析也逐渐展开。井文君,杨春和}29-31 ]基于国外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库曾发生过的重大事故的统计资料,采用风险矩阵法、故障树、专家调查法对盐岩储备库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可靠度分析法计算各参数为正态随机分布时腔体收缩各级风险的发生概率,分析地应力与腔体内压差值与各级风险发生概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张宁建立地表沉降、盐岩片帮风险功能函数表达式,最后采用基于随机变量的蒙特卡洛方法、可靠度理论计算获得盐腔体积收缩引起的地表沉降风险、储气库片帮风险失效概率。在力学机理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功能函数,进而利用可靠度理论可实现定量风险评价,然而风险评价指标概率分布的确定比较困难,需要相关的数据统计样本的支撑。
钱七虎院士在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进展、挑战及对策中指出隧道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TBM/盾构施工的分析与控制研究,以及数字隧道向智慧隧道的发展,提出智慧隧道“智”体现四个方面: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智能服务。
岩土工程施工工序复杂、工种繁多,施工事故不仅与设计、操控有关,还与地层、地下水、环境等因素相联系,造成很多事故机理难以完全摸清,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人类本身经验的相对缺乏、风险评估的时间不充裕,或者风险管理实施者主观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可能造成风险因素识别不全面、风险评估可参考性不强、风险对策不合理等后果,从而使得风险管理达不到其原定的目标,甚至失效。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类以前的风险评估经验,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训,神经网络、(BR( (ase-Based Reasoning,案例推理)、RBR( Rule-Based Reasoning,规则推理)等智能化分析工具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安全评估能够很好地解决风险评估过程中时间、经验不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博基于案例(((BR)和基于规则((RBR)混合模式设计地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的结构化模型,其搜集了国内外(国内为主)71个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典型案例的表示形式、内容特征及统计规律,并通过对特征的相似性、案例库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论证历史案例重用的可行性。叶婷婷等将案例推理的原则应用到构建集成情境的地铁施工安全动态辨识知识库中,运用案例推理和专家识别的方法构建知识库的主要运转方式,分别运用案例推理、专家识别实现知识库自动识别器、人机识别器的运转,并通过双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知识库运转。李兴高针对泥饼等盾构掘进中典型事故,基于典型事故掘进参数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故障识别和分析,对于泥饼故障,文献选用了扭矩、推力、推进速度、闸门压力、出土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以事故发生与否作为输出指标。
林鹏研发了一种在混凝土坝区为工人提供安全保护和各种服务的实时隧道定位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在线、实时跟踪、智能识别功能,还具有工人紧急呼叫、跟踪历史和位置查询等功能,现场应用表明,该算法可靠、准确(3-5米精度),可提供实时定位服务。
关键词 防雷产品;检测;实验室;需求
中图分类号 TU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244-01
1 背景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辽宁省的电涌保护器产品达几千种,年均使用量十万余套,由于受到当前测试能力和手段的限制,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对进入市场的SPD进行必要的抽检,辽宁省内SPD供应商只需提品的型式检测报告就可使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SPD使用多年或遭雷电流冲击后,不可避免地出现性能劣化,甚至丧失防雷性能,而目前在常规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中针对SPD仅仅测试直流参考电压和泄漏电流两个参数,这对于表征SPD性能的好坏远远不够,面对即将投入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大量的SPD,其性能状况究竟如何,我们无法进一步测试,也束手无策。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各种新型材料、新型防雷产品的广泛使用对防雷技术也提出了很多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各级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能够及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相关的高电压冲击试验、电流冲击试验、电磁屏蔽试验、接地网性能试验等研究或技术服务业务。
为了加强辽宁省内防雷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升防雷检测技术服务质量,急需考察已有防雷产品试验室建设的需求性、适用性及社会效益,研究建设我省防雷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可行性。
2 各省建设情况分析
2015年3月,笔者带领调研小组赴青岛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该公司是专业的高电压试验电气装置生产的厂家,主要从事以冲击电流和冲击电压为主的脉冲功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青岛建有防雷产品测试中心,主要测试设备有冲击电压、冲击电流、高压电源和EMC测试设备等4个系列30多个型号产品。
本次调研主要考察其实验室相关试验设备的建设条件、操作需求、测试结果的实用性等,对调研结果按实验室测试内容、建设条件、建设效益3方面进行总结。
3 建设需求分析
3.1 实验室主要测试内容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要能够按国家标准中规定的SPD产品“型式试验”项目中的关键性能指标及“验收检测”项目和“常规检测”项目中SPD产品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测试或试验,具体设备可根据我省实际需要进行定制。
3.2 实验室建设条件
一要完成实验室环境改造,鉴于电流冲击试验平台对房屋的空间、高度和门窗等有特殊要求,动力负载试验及TOV试验主要是对平面空间有要求,并对供电要求较高,其它则主要是对电磁环境有要求。如高电压冲击试验设备:150kA的8/20ms和50kA的10/350ms输出的冲击电流发生器配置单独的房间布置,要求房间面积大于60m2,试验室净高不低于4m,冲击试验操作间需单独隔出。
二要提供一个平台,能满足低压配电系统SPD和电信与信号网络SPD等防雷产品的主要性能测试和鉴定,具体内容包括电源SPD的I、II、III级冲击电流试验、动作负载试验、TOV试验以及II级和III级组合波等试验要求,信号SPD的传输特性测试、限制电压试验、高电压冲击试验等。
3.3 实验室的建设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省内一流的低压电源及信号SPD产品测试中心,能进一步提升辽宁省防雷技术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
可以承担全省雷电防护产品(SPD)的测试,确保进入辽宁市场的低压电源和信号SPD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为防雷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检测技术服务及雷电灾害技术鉴定、风险评估工作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可以作为第三方公证机构,能为社会开展防雷产品(低压电源及信号SPD)测试技术服务,提供检测报告。
可以为开展雷电防护技术研究、雷电防护标准的制定、雷电防护工程设计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提供检测平台和科技支撑。
4 风险分析
4.1 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分析
该项目涉及强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脉冲等问题,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施工,并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聘请专家合作调研论证实验室的建设方案,重点考虑项目建设中地网、屏蔽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招标具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在价格风险方面的应对措施是对设备市场价格做充分调研,了解产品在未来一年是否会有较大波动,并在预算中留有适当余量应对价格波动。
4.2 项目运行中的风险分析
该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实验室管理和设备操作安全方面的问题。
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全面负责管理实验室,安排技术骨干参加系统的培训学习,并安排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运行。同时制定防雷产品检测实验室安全守则、设备操作指南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
5 结论
该项目的建设能够为SPD的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有效确保安全,可以切实提高省级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可以锻炼、培养一支队伍,有良好的建设前景。
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较方便的得到各大院校、各省SPD测试中心等专家的帮助、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省份和城市的SPD测试中心里,都能够与其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技术人员保持较好的联系,可以及时沟通项目的建设问题。
建设单位需要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科研经费基础,有一个学习、实践、工作能力强的团队,能担当起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和建成之后的设备操作、SPD数据测试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彦.雷电业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实验室是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载体,结合实验室的流程,对实验室的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及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验室;流程管理;风险防范
引言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和危害的发生,是结果与期望的可能偏离。检测报告具有公证作用,直接关系到被检产品的销售及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的运作。不准确的检测结论会给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有效执法带来麻烦,从而使实验室公信力受损,以及承担连带的法律经济责任。
在《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对风险的表述为: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其意思是说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应识别检验检测活动的风险和机遇,配备适宜的资源,并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
1 实验室流程管理
通常实验室流程包括业务受理、任务分配、检测管理、样品管理、报告管理等环节。
1.1 业务受理
1.1.1 了解检测目的
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检测目的,确定检验类别及检验项目。平时接待委托检验不是简单的样品接受流转,要与客户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交谈了解客户检测的目的,从而确定检验类别,以及判断是否可以接受委托。有时甚至可以帮助客户确定检测项目,并告知客户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1.1.2 做好合同评审
收集委托方的完整要求,包括检测目的、委托方信息、样品的信息、技术信息、其他信息等。 满足委托方要求的评审,包括法律责任要素、能力资源要素、时间要素、保密要求要素。经双方签立的《委托检验协议》在执行中,任一方提出修改要求时,检测实验室应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对合同进行修改;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实验室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合同评审要注意做好经济效益与法律责任关系,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时,必须把握好法律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产品检验和结果判定,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客户出具公正的检验数据。根据检测业务的开展和发展需要,配备足够的合同评审人力资源,使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经验,特别是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送检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以及送检者的潜在需求,保证实验室的试验风险在试验前就杜绝,同时及时告知企业,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1.1.3 检索能力范围
了解完客户的检测目的后,根据需求在LIMS系统中检索检测能力。涉及质量鉴定的无资格受理(按相关规定需送省级以上相关部门);产品需检项目我所无检验能力不受理(有些产品未全项验收通过,不能检的项目不受理)。
1.1.4 规范收取费用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用,杜绝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可以借助于LIMS系统,将所有项目的检测收费标准录入系统。
1.2 任务分配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要做到量力而行,根据检验人员授权范围,合理分配检测任务,同时还需要关注实验室最大承受检测能力。对重大检测项目一定要充分地进行合同评审。对于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实验室,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风险,要考虑自身的检验能力、技术力量,决不能接受超范围、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项目,确保出具检验报告的合法性、避免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
1.3 检测管理
检测过程中要坚持检测标准、规范检测行为、保证检测质量。检测工作必须要有程序,有了程序必须要执行,执行过的必须要有记录;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测;不能不做而记,也不能做而不记;别把习惯当成标准,要把标准变成习惯。
1.3.1 事前充分准备
检验人员领取样品后开展的工作,重点做好样品的再次确认、检测标准的再次确认、仪器设备的确认、试剂耗材的确认、原始记录的准备。
1.3.2 事中精心操作
检测过程中要勤动脑、多思考,切实坐到两严两实,即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试验,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好检测数据,实时做好不合格参数的取证。
1.3.3 事后认真总结
检验人员检验结束后,需要认真总结,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只有总结才能提高,尤其是在数据的分析整理、异常情况的记录处理、总结试验的情况,特别是要关注方法的变化。
1.4 样品管理
1.4.1 关注样品保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并为客户保密。样品在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中应予以控制和记录。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要防止因保存环境不当导致样品发生退化、污染或损坏,丢失留样或者将样品挪作他用,企业提出异议后无备份样品。
1.4.2 留意样品标识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验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在实际运行中要特别留意样品标识,样品标贴位置不当,导致容易混淆。有些样品有已经送检过的痕迹、样品群组的细分标识放置不当导致各个小样混淆。
1.4.3 规范样品处置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制定和实施样品管理程序,规范样品的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要注意样品是否未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处理(复检时无法找到样品)、处理未做任何记录(没有相应的处置记录)、特殊样品未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一些特殊样品随意处置导致二次危害,如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用品)。
1.5 报告管理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1.5.1 准确使用标识
标识适用错误,容易在未通过的产品上出现标识,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根据相应的资质,自动带出标识。
1.5.2 防范假冒报告
随着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PS处理软件功能的强大,使得检测机构出现的报告被复制篡改的越来越多,因此报告的防伪显得尤为重要。报告被复制并修改其中的一些信息,如修改委托单位、添加检测项目甚至将不合格改为合格等。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自动调出PDF报告验证真伪。
1.5.3 妥善保管留存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特别注意报告存档保存不当,导致报告丢失、损毁。
2 风险分析及防范
2.1 风险分析
纵观实验室流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资质问题
实验室资质,资质过期或使用不当,检测报告不合法、检测结果不可靠。跨范围开展业务,工作质量没有保障,实验室存在风险。实验室重要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如检测报告签发人员不是授权签字人,或者超出范围签发,那么实验室存在风险。
2.1.2 质量问题
如果实验室质量管理w系不够完善或者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标准要求开展日常质量管理活动,制样、留样、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计量、检测操作、标准方法选择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实验室带来风险。
2.1.3 利益问题
ISO/IEC17025标准要求“有措施能保证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对检测实验室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坚持原则,只从业务发展和利益上考量,求“客户满意”一味迁就委托方,则会给实验室带来极大的风险。
2.2 风险评估
2.2.1 制定风险评估表
制定风险评估表,将风险排查出来。
2.2.2 实施风险等级控制
按照相应的风险等级建立起风险控制。
2.3 风险规避及措施
2.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约束,降低风险概率,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修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范,做到依章办事,降低风险。
2.3.2 开展风险管理的培训
全员认识风险,参与其中,适时组织人员开展风险防范的知识培训,让所有人员有风险防范意识,做到“全民皆兵”,大大降低风险的发生。
2.3.3 强化检测合同的评审
提前甄别潜在的风险,及早预防,保证客户提出的质量要求及其他要求合理、明确,同时确定实验室确有能力和资源履行合同, 减少合同纠纷、提高服务质量,在合同评审时应识别客户潜在的需求。
2.3.4 合理制定好免责条款
风险防不胜防,我们只有想尽办法去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还是要注意制定好免责条款,万一出现风险,有免责条款支撑。
2.3.5 建立起风险应对措施
指定部门和解释人员,统一口径,防止不同人员解释不一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总结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作为检验机构必须全面落实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每一名员工的检验检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全过程监控和严格责任追究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推进“质量强国”发挥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歆.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西北职教,2007(09):21.
[2] 牟英华. 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