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绿色低碳合理化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亲环境行为 绿色化
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人们开始迫切呼吁“绿色”。管理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关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绿色采购等的研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也开始成为学者和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它是指企业环境管理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能在防止环境污染或保护环境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开展绿色管理创新成为影响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绿色管理要求员工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尤其是员工的绿色化意识对于实施绿色管理创新至关重要。因此,严格招聘和选拔符合绿色管理要求的员工,并实施相应的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引入旨在提升员工环境意识和绿色技能及胜任力的培训项目等也变成了开展绿色管理创新的重要的基础工作。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借助科技手段也可以促进组织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并通过提升员工绿色意识和工作投入,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
Renwick、Redman和Maguire(2013)根据AMO(Ability–Motivation–Opportunity)理论,发展了一个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他们认为,通过提升员工能力、增强员工动机和承诺以及给员工提供参与机会这三大要素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影响。
表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开发绿色能力 吸引/选拔 在工作说明书中明确绿色议题
对应聘者使用绿色标准
绿色雇主品牌
雇佣具有绿色意识的员工
入职或社会化过程中的绿色议题
培训开发 培训员工提升环境意识、技能和专业知识
为绿色就业进行培训
工会进行环境管理培训
绿色知识管理
关注员工有关环境管理的隐性知识
为管理者开办培训研讨
绿色MBA
绿色领导力
激励绿色员工 绩效管理/评价 将绿色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系统
通过绩效管理系统向全公司各层员工沟通绿色方案,建立公司范围内的对话
管理者、员工都要树立绿色目标和责任
管理者在评价中纳入绿色产出目标
对没有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设立惩罚制度
薪酬和奖赏制度 奖励员工有关环境管理的建议
通过技能工资奖励员工获得的绿色技能
提供绿色福利如交通或旅游
税收激励如使用环保汽车
基于货币的奖励制度
月度奖金
基于环境管理的高管薪酬
认可性奖励如公开表扬、带薪休假、礼品券等
提供绿色机会 员工卷入 员工卷入实践包括绿色行动团队、低碳冠军评选
授权和参与 鼓励员工关于环境管理改善的合理化建议
增加员工心理授权,强化员工提出建议的意愿
管理层和主管在鼓励员工参与方面的支持
支持性的氛围或文化 亲环境文化的角色
工会的角色 对工会成员开办教育项目
管理层/工会联合培训项目
绿色工会代表
资料来源:Renwick D. W.S., Redman T., & Maguire S..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3,15(1):1-14
表1的理论框架从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职能来看主要涉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及文化建设等。
在招聘方面,也许挑选到的具有绿色意识以及高度社会责任使命感的员工会成为职场的表率,从而帮助形成绿色文化。当然,招聘的绿色化还表现在招聘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和网站设计体现生态环保,招募环节控制招聘成本,合理安排招聘流程以减少应聘者等待时间,或者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网上视频面试,提高选人效率和候选人应聘效率,减少碳足迹等。同时,还有助于企业的绿色雇主品牌建设。近年来,像IBM、通用汽车、微软等大企业会在他们的招聘材料中强调有关环保举措或环境创新的信息。这类信息也会通过网站传递,浏览Coca-Cola、IBM、GE等世界500强公司网站可以看到清晰的环境政策内容及其有关环保活动的报告等。有研究显示,企业招聘时传递亲环境信息会影响到潜在应聘者的求职意图,而这主要是通过亲环境信息所带给应聘者感知到的企业声望起作用的。
显然,培训和开发可以通过具体的培训项目实现员工环境知识、技能及绿色意识的提升,也可以据此传递企业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进而引领研发绿色产品和促进清洁生产等各领域的绿色化。Fryxell和Lo(2003)研究探索了中国管理者所具有的环境知识、重视环境保护的程度或价值观与其在组织中采取的不同环境行为类型的关系。这些行为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个人化环保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不会被同事和主管看到,如看报纸时经常关注那些涉及到所在公司和行业环境影响的文章等;二是启动项目和采取行动:在其职责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进行的外显活动,如采取措施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等;三是环保宣传:更为积极主动的拥护环境事业的公开立场和行动,如经常把环境问题报告给高管使之关注等。他们调查了来自广州和北京的305位管理者,发现相比较为公开化的行为类型,环境知识和环境价值观更能够预测这些管理者的更为个人化的环保行为。通过教育和培训,管理者可能会先从最为个人化的环保行为开始,此后更为积极主动地、更为公开化地从事环保行为。当然,还需要支持性的组织文化。
其实不一定只是管理者有这种需要,普通员工更是有必要培训和增强环境意识,学习环境管理知识。就拿企业中最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办公浪费现象来看,办公室白天开灯,饮水机昼夜工作,夏天开空调却没有随手关门,电脑长时间不关机等。还有一种办公浪费现象比较隐性化,如上班时间在网上闲逛、聊天或是玩游戏、私事公办、上班时用办公设备大量打印或复印私人材料、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等。这些现象很常见,不仅产生资源浪费,也会增加碳排放,且有损员工形象,甚至会导致企业生产力损失。培训的绿色化不仅表现在培训内容要涉及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等,也体现在培训的手段上,如采用远程培训、线上学习,减少长途差旅,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尽量选择低耗能用品如节能环保铅笔、再生纸等,实施电子文档培训材料,减少耗材,倡导绿色行为。
培训之外,标准和制度的建设也是企业绿色指标和环境绩效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制度的宣贯落实则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做出相应的变革,企业的环境管理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从而推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完善。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将绿色考核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系统以及奖赏系统来得以落实,通过沟通环境问题和相关政策制度等以及增设诸如节约成本、环境事故、减少碳排放等绿色指标实现政策落地,且需具有可操作性。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鼓励员工提高自己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员工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的养成。为了奖励员工的行为改变,需要提供给员工一些物质激励和福利奖赏。如员工提出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所带来的资源节约或产品收益的一部分可以返还其本人,如杜邦、3M等公司就有诸如尊重环境奖励计划及为员工个人提出的有助企业环保和盈利的建议进行的奖赏。
无论招聘、培训还是绩效薪酬等绿色化的建设都极大地促进了绿色文化的产生,使得办公场所中的亲环境行为变得司空见惯,如经常开窗通风、节约用电用纸、选购低碳办公设备、多种植花草、少乘坐电梯、随时关闭电脑和饮水机电源等。此外,工作行为也需要绿色化,如同事关系和睦,不制造噪音,员工态度积极向上,保持互助合作,工作气氛愉快、舒适、开心,工作高效等。企业也可以引导员工将自己家庭中的绿色观念和行为带入工作场所,避免出现在家庭是环保达人到企业随意浪费的矛盾形象,实现绿色管理中的“工作-生活平衡”。
参考文献
[1]Renwick D. W.S., Redman T., & Maguire S..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3,15(1):1-14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节能
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较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交通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 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
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从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产业,而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占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与交通运输紧密相关的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合理化、社会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大企业的共识。然而物流活动的增加势必造成能源消费,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情况,并提出节能对策及建议,对现代物流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现状
交通运输是物流的重要节点,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来说,都是主要的能源消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碳排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据了全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比重(表1)。
根据《IPCC清单指南》(2006),全国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2.1 铁路运输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快速发展,无论从客货运量、客货周转率、营运里程来看,都在逐年增加,并且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覆盖的铁路运营网络。仅2005年,客运量68268万人,客运周转率449461百万人公里;货运量97318万吨,货运周转率1360682百万吨公里。当年,铁路运输量能源消耗折标煤为22474670吨[1],排碳量约为4270.9万吨。
铁路机车的使用主要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成分为柴油)、电力作为能源驱动。在1990年到2005年间,铁路运输领域逐步淘汰了能源消费量较大的蒸汽机车,提高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使用率,在铁路运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并未大幅增长,相对的铁路运输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
2.2 公路运输
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有较大的增长,公路运输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69.74亿人,旅客周转量9292.08亿人公里;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34.18亿吨,货物周转量8693.19亿吨公里。到了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223.7亿人,旅客周转量21530.3亿人公里;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225.3亿吨,货物周转量99180.5亿吨公里。相比,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提高了66.7%,旅客周转量提高147.7%,公路货运量提高67.9%,货物周转量提高360.7%。
公路消费的主要能源消费为成品油,在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领域。随着公路交通的运转的水平和需求的极速增长,2007年全年,公路交通运输平均油耗达到7138090万升[5],排碳量约为15450.9万吨。同时,家庭汽车时代的到来及营业性运输快速发展,公路交通的燃油消费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公路运输中,重要的分支为城市公用交通。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市内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以及索道、缆车等。目前承担公共城市客运的载体为公共汽车和电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消费的主要能源为石油产品汽、柴油、燃汽、电力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交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结构均处于增长与变化中。
2.3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属于周期性行业,其发展趋势与GDP发展呈现正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民航运输业一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航空运输主要使用航空煤油。近年来,随着航空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运输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航公司的不断扩张、增减,航空运输量大幅度增长,油耗也较快增长,但由于航空运输领域的统筹规划,使得航线运营组织优化、机队结构优化,航空运输能源消费效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以2006年为例,国内外航线累计完成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5968万人次;国内外货邮运输完成349万吨。而06年消费折标煤为1000.5万吨,排碳量约为1901.3万吨。
2.4 水路运输
水路货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水路运输通过各种交通运输船舶承担货物或者旅客运输活动,在内河、近洋、远洋运输。运输船舶主要的能源消耗为燃料油和柴油。2005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1.96亿吨,货物周转量49672.28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2.02亿人,旅客周转量67.77亿人公里;同时,通过集装箱进行的水路运输,提升速度更快,2005年比上年的运输集装箱使用增长20.9%,货运量增长38.0%,其中远洋集装箱货运也有15.6%和34.6%的提升。2005年水运燃油消耗量为1356万吨,排碳量约为4196.8万吨。
由于近年来船舶大型化、能源消耗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运营组织优化等因素作用,船舶综合单位能源消耗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和测算结果(表5)表明,航空运输能源消耗最大,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最小。
但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支持加强铁路运输方式使用的同时,更要突出多式联运的协调运作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模式,还有:
2.5 管道运输
管道是输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管道运输承运的货物类别具有较大局限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所占比重较小。
3 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及对策建议
3.1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途径
在交通运输领域,大量的能源使用,势必造成碳排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才是减排的根本性解决办法。因此,从道路运输来看,改变营运车辆的构成,鼓励发展低能耗、小排量、新能源车,提高燃油效率;提高公路质量;改变运输组织管理,尤其是客、货运站的布局,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公路网络运行效率。从航空运输来看,从水路运输来看,推动船舶大型化,并优化船队结构,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使用节能设备和优化作业流程实现节能。从能源种类看,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如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的能源来源和应用;从交通运输设备来看,加强研制开发新能源、新动力运输设备,加大使用节能设备力度。
3.2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
为了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经济的支撑和服务的物流行业,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多做文章,按照企业生产、服务效益和排碳量的高低,来制定合理的排碳标准,惩罚分别;同时,加强宣传,普及低碳观念,加强低碳与环境、生活、健康的关系,强调低碳在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觉、自愿低碳生产、经营的观念,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3.3 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实现系统节能
通过运输联盟和正确引导,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在公路货运方面,减少零担运输,强化运输的组织和协调,化零为整,增加整车货运;在水运方面,通过加船减速,减少燃油成本;在航运方面,进行有效地航空联合,共享航空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减排;铁路运输是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最低碳最绿色的,因此,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例如调整旅客运输结构,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调整货运结构,充分利用铁路和水路运输,调整城市交通结构,进行运输合理化规划,真正实现运输节能。
[参考文献]
[1]李连成,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J],交通发展,2008年第3期
[2] Voluntary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t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EIA-1605(2007)
[3]贾顺平,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水平测算与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年第10期
[4]沈俊,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国际管理手段及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5]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 中国能源,2007(10)
[6]杨涛,交通运输业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研究[A].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 2005
摘 要: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阶段中,在国际会上已经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下对推动成像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是当前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随着成像规划理念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从而采取节约资源以及调节能源两个方面来探讨此话题。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乡规划;理念转变;分析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无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是推动城乡规划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1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上看,应当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应对气候变化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绝不能仅仅就环境v环境,就能源讲能源,而应该且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前,国际能源供需不均衡的区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甚至于产生国际社会的冲突。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能源市场格局变化与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
城乡规划工作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城乡规划理念、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性,应当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研究城乡规划理念的转变
2.1 新的发展模式下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从以往的角度来讲,相关部门在生产的时候大部分都会倾向于怎样控制排放情况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当前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笔者建议相关人员要依赖于消费的角度去对新型产业进行不断研究,研制出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行业,这样就不能仅仅只对消耗情况引起重视,还需要从消费理念做好深入分析,从而对资源环境问题做好详细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城市规划的理念来说,应当遵循系统原则的方向发展,并且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做好认真的分析,不管是在编制方面还是在管理工作中,都需要尽可能将消费形式以及政策手段不断优化。
无论是对城乡编制还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仅仅呈现出单一的概念以及原则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应当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倘若只是倾向于某一单一目标,那么不但不能处理好问题,而且还会存在炒作的嫌疑。在这里笔者建议,系统原则作为城市规划理念的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定也是系统的。
2.2 清洁生产、绿色经济、概念辨析
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强调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的相互依赖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在全球经济危机时,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制定全球绿色协议,鼓励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经济向“更绿“的经济转型(UNEP,2008年10月22日)。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清洁生产是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最基础的工作,是长期以来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在不同角度讨论地球容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在经济活动中注重防治生态过度恶化带来人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的过程。无论是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都是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通过污染防治、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3 能源结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将主导城乡规划的理念转变
3.1 促进城乡规划的理念转变的具体行动
第一,对经济结构及其能源供应方式加以优化,从而促使其得到低碳生产的效果,利用产业结构调节以及发展形势的转变,能够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就业机会之间的联系。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处理好新型产业发展中具有的限制,积极促使新型产业可以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将低碳能源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促使城镇化发展中可以使能源效率得以优化。
第二,从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始终坚持以绿色建筑为主的理念。尽可能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灵活使用太阳能等可以再生的资源。相关人员需要对经济政策及其市场体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把新型能源朝着有发展前景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使用区域可再生能源具备的优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应当使用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3.2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理念
随着当前城镇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不管是对城市也好还是对镇也罢,所消耗的能源数量一直上升。处理好城市、镇发展中所产生的能源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依据城、镇的实际性质以及功能进行确定,对其评估手段以及指标系统加以明确,充分了解城镇生产以及消费的具体情况,从而找到问题原因,给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减少资源过度的消耗。积极促使使用新能源的试点工作。不断开发新能源产业,从而建立一个清洁的能源系统,最大程度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价值,有效落实新能源推广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即使得到主题研究的结果在实际落实中会使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然而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需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鼓舞规划人员行动起来,不断的努力,做好反思,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妥善面对气候变化下所形成的新挑战,确保城乡规划工作可以达到前瞻的效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长松.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规划编制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
[2]沈发兴,王伟峰,杨扬.国内低碳风景园林发展述评[J].南方林业科学,2015(04).
[3]王睿,陈筠婷,满宁生,邱一桓.广西农村沼气发展规划途径探求[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
[关键词] 医院;供热系统;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53-04
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频频发生,空气质量已经成为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绿色环境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也将节能工作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医院业务量增长的同时,医院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医院作为重点用能单位,日常的能源消耗量很大,如何长期经济运行,保障冬季供暖质量是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安全供热所必需[1],因此加强经济管理,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将是医院后勤管理部门今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作为占地面积占地53 07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7 660平方米,开放床位750张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节能降耗工作如何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日常的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医院的节能工作势在必行。
1 医院主要能源消耗种类
我院的日常能源消耗种类主要有电力、天然气和汽柴油,电力和天然气主要用于医院建筑环境系统、生产服务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的使用。汽油和柴油全部用于车辆燃油消耗使用。
电力用于建筑环境能源系统主要为内部照明系统、供暖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各种电机、风机、水泵等机电设备使用;用于生产服务系统主要为各类医疗设备消耗使用。用于综合服务系统消耗主要为电梯设备用电、污水处理站用电、以及室内设备用电等使用;医院电力供应均由北京市电力公司供应。
天然气用于建筑环境能源系统主要为院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等使用,用于生产服务系统主要为医院蒸汽消毒使用,用于综合服务系统消耗主要为院区提供生活热水等使用。
2 能源消耗分析
2.1 主要能源消耗分析
通过对我院近几年电力、天然气、汽柴油主要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气所占医院能源消耗比例最高。见表1。
我院的天然气主要被医院的供热系统使用,当前佑安医院的供热系统均采用自供方式,设有燃气蒸汽锅炉房1座,由4台每小时产出蒸汽量6吨的燃气蒸汽锅炉组成,供暖面积近7万平方米。锅炉房的4台燃气蒸汽锅炉冬季全部开放24 h运行,高低区用户分别各有2台,夏季则采取2用2备,每天运行15 h。产出的蒸汽通过分气缸进行分流,负责为全院的生活热水、蒸汽消毒、冬季采暖等提供热源。见图1。
2.2 天然气消耗分析
我院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考虑到医院的特殊性质,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对洗浴要求较高,一年四季洗浴频次没有明显变化,生活热水用量变化不大。蒸汽主要用于供应室消毒、洗衣房消毒干燥、食堂炊事,各月消耗量变化并不大。在进入冬季供暖时,医院工作区需要提前进行供暖15~25 d,由锅炉房的蒸汽锅炉供暖。第二年停止供暖时间需要比法定供暖截止时间3月15日延长15~25 d,由此导致天然气使用量骤增。所以医院消耗天然气用量具有1~3月份较高,12月份最高,其它各月耗天然气量基本一致的变化特点。以冬季为例,在对生活热水、蒸汽消毒、冬季供暖对天然气的使用量统计中,冬季供暖所消耗的天然气量最大。
3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作
3.1 节能改造的必要性
锅炉房是一个能量转换的场所,它既是产能中心又是能耗大户[2],由于冬季供暖所消耗的天然气量最大,因此针对为医院供暖提供支撑的锅炉房供热系统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工作,从而降低天然气使用量,必将对医院整体的降耗节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造前的供热系统存在缺少基本的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无法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热源,造成了能源的损失;日常需手工进行温度调节,司炉工人工作量较大等问题。我院的在建设“绿色医院”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工作,通过对供热系统应用气候补偿调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采取分时分温控制技术等措施进行节能改造,改造后的供热系统节能效果明显。
3.2 气候补偿调控系统
气候补偿调控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从供热源头――锅炉房对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参数每时每刻进行自动、有效的调整来控制出水温度、室外温度变化[3],始终保证锅炉房的供热量、散热器的放热量和建筑物的需热量一致,防止用户室内发生温度过低或过高的现象。当室外温度降低时,为了维持原有的室内温度,二次供水温度应适当提高,气候补偿器将自动加大锅炉供应的热水供应量,提高二次供水温度;当室外温度上升时,二次供水温度应适当降低,气候补偿器将自动减小锅炉供应的热水供应量,降低二次供水温度,从而达到节能运行的目的[4]。
通过应用气候补偿调控系统有效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与外部环境变化不匹配、人工手动调节温度、依靠工作经验节能、资源浪费等问题,可以分别控制和调节各区域的温度,真正做到了按需供热,按需取热,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在不影响供暖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能耗损失,达到了节能效果[5]。
3.3 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
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是根据我院供热系统的特点,采用现场总线型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模式,把整个供热系统内的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统一引入到中央监控计算机进行监测。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总线对各台锅炉进行实时监控,具有故障报警,实时数据检测,自动记录分析每台锅炉的工作情况,连续运行时间及状态,控制每台锅炉开启顺序和运行台数等功能。操作人员通过操作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界面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操作[6]。
通过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供热系统内的锅炉、电动阀、水泵等设备和管网数据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解决了以往锅炉房的管理人员无法对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网状况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无法对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前防范、无法对供给热源进行实时调节等问题。
3.4 分时分温控制技术
分时分温控制技术是以干管形式从锅炉房输出,再以支线的方式连接不同的建筑物的系统。在每个支线的入口处,安装电动三通阀门和多功能智能型锅炉系统控制装置[7],从而可分别对不同的区域(如:办公楼、门诊楼、图书馆等)针对性地设置供暖温度曲线,编制一周的供暖时间程序,在不同时段按照不同要求合理运行,达到按需供暖,实现分时分温控制的供暖管线人性化管理方式[8]。
3.5 烟气余热回收
在锅炉尾部安装烟气余热冷凝器回收装置[9],通过该装置提高锅炉的软化水箱水温,有效收集烟气冷凝水,杜绝冷凝水倒灌锅炉,把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最大程度回收,通过回收利用水蒸气潜热,有效降低排烟温度和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减轻高温烟气造成的热污染,达到在同样室外温度下减少燃气用量节约燃料的目的[10]。
4 改造后的成效
4.1 经济效益
由于冬季采暖消耗天然气量最大,以我院近几年在采暖季消耗天然气的数据统计为例,如表2所示,在实际采暖期内,由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致使供热面积不断增加,我院通过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后,以2010年供暖季为基准,2011~2013年供暖季期间累计减少天然气消耗量约13.5万吨,节约经费约31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自我院对供热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统计对比分析2010~2013年的每年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2010年天然气消耗量占30%,2011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3%,2012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5%,2013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2%,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2012年属寒冬,温度低于往年平均气温,故供热季消耗天然气较其他年份略高。同比分析2010~2013年的每月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以11月和12月统计为例,2010年的11、12月天然气消耗量与2011、2012、2013同期比较也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通过对供热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每月在原有基础上节约能耗10%左右,从而有效实现了节约天燃气及降低能耗的目的。
4.2 管理效益
对供热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后,不但可以使从操作人员全面及时了解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网状况,及时检测系统参数调节热网,提高设备燃烧效率改善供暖质量,减少能耗与污染物的排放,而且实现了集中管理,有效减少了供热管理的环节和操作人员的数量,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和人员成本支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11]。制订一系列能源使用管理制度、操作标准、工作手册,为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能源的合理利用,建立各项能源管理制度,确保各用能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主要耗能设备的维修、操作进行细致的规定,使得各用能系统得以较好的运行。有效提高全院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医院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4.3 安全效益
供热系统实现计算机集中控制后,通过实时调节供给热源,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保障,减少了对司炉工作人员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并可对故障进行实时报警和预测,防范于未然。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保证资质有效、管理规范、制度齐全、责任明确、安全操作的情况下,不出现安全问题。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安全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有效提升了医院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5 意见和建议
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通过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对供热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逐步提高了医院后勤工作的精益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对建设现代化的医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医院在今后的节能工作中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5.1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5.1.1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与责任制 参照国家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适合医院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科学化的能源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定,设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目标,加大监管考核力度,建立可操作、可执行、可考核的节约奖励制度和浪费处罚制度,充分体现出“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有效落实责任制[13]。
5.1.2 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 医院成立专门部门对各单位节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节能管理岗位不健全、制度不落实、岗位责任不清、工作开展不力、能耗指标不达标、能耗超过定额、浪费能源的单位,将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月度考核。
5.1.3 开展合理化建议 结合各部门日常实际工作,充分利用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医院开展节能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定期收集各个部门对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进行研讨,对采纳的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和在节能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经济奖励,持续改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5.2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
5.2.1 积极宣传,对标学习 节能工作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参与,应充分利用医院的门户网站、宣传栏、报刊、微信等媒介,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学习等工作,不断创造良好的节能工作氛围,逐步提升医院的节能工作文化建设。对标管理,借鉴其他医院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节能工作的管理水平。积极组织能源管理负责人参加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12]。
5.2.2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医院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对能源管理人员开展国家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节能专题、知识讲座等的培训,逐步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各部门负责开展对本部门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节能管理精细化,设备操作规范化,以获取能源效率最大化[14]。
5.3 整体优化耗能系统和设备
5.3.1 技术引领,整体优化 定期开展医院能源的计量、统计、分析工作,为医院的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以建立“绿色医院,低碳医院”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引领,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对医院的耗能系统和设备不断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造。
5.3.2 建立健全台账,保证可追溯性 医院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统计台账,及时、准确、全面填报统计报表,按时上报统计资料,并对报表的填写和上报方式进行明确要求,及时建立能源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确保能源统计数据完整准确。
5.3.3 开展统计分析,有效利用数据 开展能源消耗动态统计分析,对医院及各部门按月、季度、年度统计和分析能源消耗情况,并进行动态跟踪,以预防为主,有效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及时杜绝能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赵唯萍.医院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作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设备,2010,(10):67-70.
[2] 徐飞.关于锅炉房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32.
[3] 王宇清,汤延庆.供热系统的自动调节设备――气候补偿器[J].科技咨询导报,2006,(9):63.
[4] 陈亮.气候补偿器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10,26(10):43-46.
[5] 陈章政.气候补偿器自动调节性能研究[J].仪表技术,2013,(1):35-38.
[6] 庞庆春.关于供热系统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化改进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5):34.
[7] 云树艳.锅炉房节能改造[J].可持续发展,2009,(2):57-59.
[8] 刘江彩,耿惊涛.高职院校供热节能改造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09,28(10):162-163.
[9] 王建国,宋玉梅.燃气供热锅炉房节能措施分析[J].区域供热,2008,(1):41-43.
[10] 袁星.浅析燃气锅炉房节能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111.
[11] 郝建东.医院燃煤锅炉与燃气锅炉运行成本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4):63-64.
[12] 朱传标.锅炉房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J].上海节能,2010, 26(11):35-36.
[13] 鞠国栋.医院供热系统节能管理措施浅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5,(6):57.
一、 园区概况
深圳奋达科技园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洲石路料坑段南侧,北临洲石路,南临南光高速公路,西临市政道路,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于2008年5月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预计于2011年初开建,建成后园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3万平方米。
奋达科技园是集科、工、贸一体,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中国最具规模的音响、移动多媒体及小家电生产基地之一。2009年合并重组后园区内共有两家企业,分别为: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奋达科技)、深圳市奋达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奋达电器),是同属于奋达集团旗下的两家独立的有限公司。目前两家企业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面具有横向关联性,在产品方面有上下产业链的纵向关联性,同时共享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系统等基础设施。
园区自建设之初一直贯彻环境优先方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生活废水集中处理回用、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雨水收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等一系列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被评为宝安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节能先进单位”。
目前,奋达科技园正在开展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此项工作对于宝安区创建国家生态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二、 创建工作情况及成效
奋达科技园自今年年初开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准备工作,得到市、区、街道办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园区正在严格按照国家及深圳市关于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1、加强领导,落实组织机构保障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部署、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创建具体工作;专门召开了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动员会,制定并下发了《奋达科技园区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方案》,使创建工作得以落实。
2、科学规划,指导生态创建工作
园区委托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编制了《奋达科技园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按近期和远期分别提出园区生态化建设方案,现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市人居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园区已开始按照《奋达科技园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要求进行实施。
3、低碳先驱,打造绿色环保品牌
奋达在创业之初就已将绿色、低碳作为企业责任,积极将“低碳、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经营中。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奋达推出“世博E系列音箱”,秉承上海世博的环保风格,以低碳、绿色、环保为设计理念,采用IC控制方式,降低能耗,提高能量转换率。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电能的利用,降低产品的碳排放率,并且把easylife的思想渗透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化繁为简,简洁方便,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4、加大投入,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奋达一直致力于绿色环保工程的建设工作,植入16项循环经济技术,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系统和中央除尘系统的维护、管理;加大分类垃圾桶的更换和投放,强化绿化养护和环卫清洁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有效的废物收集系统和废物集中处理系统,确保园区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2010年5月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
(1)园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入市政管网;
(2)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少量废气经处理后,均能够达到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中第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
(3)园区噪声可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5、积极筹划,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园区借助已有网站全新改版的机会,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开设了环境保护信息模块,园区生态创建工作进展、环保项目实施情况及主导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信息等内容,提供有关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清洁生产技术和应急反应等方面的指南和建议,有助于增强园区企业及职工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促进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园区、周边区域的流动和交换,帮助企业克服生态工业运行的障碍。
6、广泛宣传,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园区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使园区企业人人都了解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中。
(1)督促园区企业制定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各项工作落实到人;鼓励员工节水节电、为企业技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2)开展以“低碳,我的生活新主张”为主题的网络宣传活动,征集“低碳生活”相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评选“低碳风尚之星”。通过此项活动,呼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
(3)鼓励园区企业积极采用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进行清洁生产,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低碳产品,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目前园区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以推动奋达科技园尽早建成“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4)强化培养员工环保、节能意识,并以墙报、标语、宣传资料、园区期刊、召开相关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大生态创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宣传力度,让企业的每个员工了解生态创建工作的意义,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人人参与、时时参与,为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造条件。
综合创建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的自评结果,奋达科技园得分为100分,达到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创建标准。
三、 未来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字音响等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产品为主导产业,构建以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工业经济体系,贯彻生态产业、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销售、清洁生产、低碳经济等理念,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完善现有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实现园区的能源集成、水集成和物质集成,建成集高科技、高效益、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低碳工业示范园区。
1、近期目标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工业等理念,营造员工及企业参与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社会氛围;依托园区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拓展企业规模,提高研发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上游挺进,增强园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引导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耗、能耗削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在2012年建成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2、中远期目标
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完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机制和框架;以低碳发展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以低碳产业结构、低碳能源系统和低碳物流为基础的低碳生产模式,以低碳消费、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为基础的低碳生活方式,在2015年将奋达科技园打造成为集高科技、高效益、生态环保于一体的低碳工业示范园区。
(二)规划建设内容
1、完善园区产业链
结合园区二期扩建,引入新生产线,如便携式音响的高性能电源电池模块等,并基于工业生态化,逐步实施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同时在二期建设中,建立创业孵化中心。立足园区现有产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尖端项目,如IT产业、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彰显产业特色,使创业服务中心成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地。
2、园区二期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
计划在园区二期建设过程中,继续采用一期建筑的节能环保材料,选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加膜双层中空保温low-e玻璃等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上采用自然通风、透光,结构中使用三级钢筋等新型材料。施工时实现土建、精装修一次完成,避免多次施工带来的材料浪费及多次污染。
3、完善园区水循环系统建设
结合园区二期建设,建设二期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并完善中水配套管网建设及水质监测网络系统,对中水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完善园区内的雨水收集系统,实施屋顶集流雨水方案,改良建筑物屋檐设计,实现高效的雨水收集利用。
4、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目前,园区企业正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下一步积极推动企业申报“深圳市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并持续开展该项工作。坚持推进生产全过程控制,组织对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全过程的重点或优先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找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实行污染预防分析和评估,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以科学合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耗、能耗削减,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
5、实施园区全方位绿化
结合园区二期建设的建筑布局进一步完善园内绿化,使园区绿地率在近期有所提高。在新建办公楼和厂房等建筑物的楼顶实施屋顶绿化,提高夏季隔热性能,具有良好的节能、节地、节水效果。按照深圳市《屋顶绿化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简单式屋顶绿化,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选择生长较慢、耐修剪、抗风、耐旱、耐高温的植物种类,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屋顶空间资源,而且大幅度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丰富园区绿化景观。
同时,对园区裸露地表进行绿化建设,并建议更换园区行道树种,以树冠较大、遮荫效果良好的乡土树种替换棕榈科植物,增加园区绿化覆盖率。
6、贯彻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关键字]低碳经济;绿色文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c)-0000-00
1、 低碳经济与企业绿色文化
1、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理念最早产生于英国并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世界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充分印证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全世界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与低碳发展经济形态统称,其基本特征在于低排放、低消耗与低污染,进而有效抑制碳基能源产生的气候变暖影响,最终令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得以科学实现。低碳经济实质便是对清洁发展区域的推行、促进高效利用能源,并保护低碳产品开发与全球生态的平衡发展。为科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各国均不同程度设立了长期、中期低碳排放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途径确保该目标得以实现。英国采取的主体措施为设立专项碳基金、对气候变化实施税务征收并签订相关协议构建排放贸易相关机制;德国主要措施为保护气候的高技术战略实施、切实提升使用能源效率、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等。我国在争取权利发展与减排义务履行中主体采用了政策法律的大力支持、补贴企业主体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进行各类新能源或能源价格制定机制的完善,提升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等。当然在实践进程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则体现为较依赖于政府行为,宏观政府政策制定针对企业因素的掌握分析不够全面,企业运营发展策划制定出发点以自身利益为主,没有对政府相关低碳运营政策进行透彻的操作与解读等,这样一来便在一定层面形成了企业缺乏创造性、主动性低碳成长的不良局面。经济社会中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因素,应将低碳经济、绿色文化合理融为一体,在组织、个体与经济社会互动进程中努力探寻和谐发展策略,进而科学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成长与发展。
1、2企业绿色文化成长
企业绿色文化是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员工在实践生产经营中循序渐进构建的全员认可的、自觉遵循并富于企业特色,能够在企业发展成长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持续发展的绿色认识与理念汇总。企业绿色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含企业精神、哲学、企业发展目标、形象、道德、企业素质、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等内容,并以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其对外表现为企业绿色形象的树立,同时对内体现为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绿色体制规章。企业绿色文化在其低碳经济发展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可有效将企业员工团结集中、粘合为一体,令其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同时企业绿色文化的成长依赖于科学低碳绿色管理策略的完善制定,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激发绿色功能内涵的行为导向与价值导向功能,展开绿色产品开发设计,树立永恒绿色价值观,才能真正令企业绿起来。文化诉诸精神,因此我们应充分激发企业绿色文化软约束效能,强化员工精神素养令其科学提升自我约束力、积极性、自觉性,明确工作方法与现实意义,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主动承担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最终令企业获取社会、社区与公众的良好认同,全面提升企业形象。
2、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文化发展策略
2、1由精神层面入手开展企业绿色文化建设
低碳经济下企业员工、领导层应共同守信于绿色理念、职业道德、价值标准与精神风貌,有效由精神层面入手构建企业基础制度层与物质层,构筑企业灵魂,形成企业特有的标志性绿色文化,令企业精神、哲学、道德、风气与服务宗旨等全面渗透绿色理念。同时企业领导层应科学发挥其绿色理念倡导、决定作用,有效在企业绿色文化建设中凸显企业家特色管理风格,令其身体力行为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贯彻绿色文化于实际行动中,不仅仅追求企业先行最大化利益,而应着眼长效,自觉引领企业员工有效、节约利用资源,引入改善与保护环境意识于企业管理经营中进而构建良好的绿色管理环境。当然光靠企业领导层的引领远远不够,我们应科学面向企业全员开展绿色知识教育培训,渗透清洁生产理念与持续发展知识理论,切实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令其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市场观念。另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员工形成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与珍爱生存环境科学意识及奉献敬业精神,构建以改善环境、降低污染、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绿色文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网络媒介平台开展绿色宣传活动,通过广播、演讲、知识竞赛等员工喜闻乐见形式令其真正接受绿色、实施绿色管理。
2、2基于制度层建设企业绿色文化
企业实践管理中我们应明晰绿色规章体制,给员工创造有据可依的实践发展环境,首先从领导机制理顺入手,构建企业绿色文化职能建设部门,企业领导层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合理投入物力、人力、财力与技术资源,充分认识到该项建设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切不可操之过急,应面向未来、树立战略化目标。同时基于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属性,需各部门的统筹合作,因此相关负责部门应合理发挥协调沟通职能,为各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时间、必要的办公条件、信息与人力资源,同时在绿色职能单位构建相应的检察机构,提升管理权威性。在规章制度设立前期我们应科学开展初始规划环境评审,充分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环境状况,所在地生态环境条件、污染程度、排污种类与处理途径,对企业内部各项不合理使用能源、资源、引发流失与浪费的现象全面把握。在企业环境质量评估调查之上我们应就其污染源、资源、污染程度、消耗能源情况与标准展开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评价。对于企业管理绿色目标的制定我们应依据国家、地方与行业相关规定进行具体量化,并科学制定战略化管理措施、行动方案,对企业经营业务范畴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调整,进而在企业现有绿化业务基础上令高能耗、高污染业务逐步淘汰,首要发展绿色新兴业务。
2、3企业物质层绿色文化的构建
物质层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表层,其是物质文化创造,构建企业制度与精神层的现实条件,由物质层可有效折射企业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审美意识与工作作风。实践进程中我们应打造公开性企业环境信息平台,令广大员工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了解企业奋斗与环境发展状况,同时令广大消费者、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社区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环境管理与资源建设状况,明晰绿色企业文化内涵,进而便于社会公众进行反馈与监督并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严格批评,督促企业向着绿色文化阔步迈进,树立良好、高尚的企业形象。另外我们可科学引入CI系统展开企业绿色形象识别,凸显绿色主题构建企业绿色文化物质层,打造绿色企业标识、名称、产品样式、特色、包装与外观,凸显企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化特性,实现企业绿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进而真正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企业的文化发展之路。
3、结语
总之,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是适应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内容,我们只有科学实施绿色管理、强化企业绿色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才能真正营造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发展环境,令其在内核竞争力有效支持下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碳审计
一、温室气体排放与低碳经济
近年来,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这不仅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甚至影响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
不置可否,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到经济问题,尤其像温室气体排放这样全球性的环境气候问题,已经影响到不单单是个别国家,内部范围的经济发展,而是阻碍了更广泛的全球范围内,国与国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因此,各国纷纷在经济领域中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碳审计
由于低碳经济是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考虑范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所面临的相关风险、不确定因素及挑战性将比政府目前所面临的任何困难都更加棘手。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概括而言,主要分为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各国纷纷制定出台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等,目的是通过推行碳预算,颁布严格的能耗和排放约束性标准,优化产业结构,倡导绿色消费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层面主要是碳排放交易政策和低碳财税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丹麦、芬兰等对重排放工业和产品强制性征税等。技术层面主要有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另外,国际贸易方面,一些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当然,各国为实现低碳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诸如以上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措施,一方面为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先,低碳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合理,以及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缺乏监管;其次,财税支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使用效果缺乏监督;再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要求高质量的第三方独立鉴证服务。目前已形成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包括欧盟交易市场、芝加哥交易市场、澳洲交易市场、英国交易市场,他们都规定交易的碳减排量必须是已通过第三方审计核证的减排量。
为应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各国越来越关注碳审计,开始从碳审计中积极主动探求节能减排的途径。简单地说,碳审计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业在履行碳排放责任方面所进行的检查和监督,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鉴证和评价的一种行为。
三、我国碳审计现状
目前,虽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对发展中国家尚无强制性减排要求,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和国际环保、碳关税贸易壁垒压力,我国极有可能在未来很短时间内承担一定数量的碳减排任务,因而,我国已将低碳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然而,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低碳审计作为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比之西方国家较完备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及其更具针对性的特殊环境事项会计规范等,我国环境财务会计较为零散,并未形成体系,使得以此为基础的碳审计工作既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碳审计实务工作又缺乏指导,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在我国大陆地区,碳审计仍是个全新的概念,对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内容等仅仅是一个个模糊且亟待澄清的基础理论概念,更谈不上碳审计标准、方法、绩效评价等以基础理论为契机延伸出来的应用理论。
第二,公众对碳审计能促进实现和发展低碳经济缺乏广泛的认知度,企业甚至质疑碳审计的公平、公正,担心涉及除资金状况以外的碳排放数据会泄露商业机密,以至于出现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大大增加了碳审计取证的难度。
第三,作为一个全新的审计领域,开展碳审计的专业人才不足。目前在有限的碳审计实践中,受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还是依靠之前在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碳审计提供的鉴证结论可信度降低,因而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碳审计望而生畏,这样既丧失了在审计服务市场中拓展的机会,又有碍于审计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开展低碳审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进行碳审计。推行碳审计的第一步是要提升公民对低碳的认知度,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为碳审计的实践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政府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碳审计发展。首先,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一套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的碳审计标准;其次,在现阶段情况下,政府可以先行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碳排放情况,主动接受碳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在取得一定实践经验后,逐步地要求重排放行业或企业必须披露碳排放情况并接受碳审计,进而推广至全国范围各个行业领域。
第三,加强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企业碳审计涉及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审计人员首先要掌握各种统计、检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进而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出企业使用能源存在的问题,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通过培训可以使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碳审计方法,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成为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胜任碳审计岗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碳审计
一、温室气体排放与低碳经济
近年来,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这不仅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甚至影响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
不置可否,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到经济问题,尤其像温室气体排放这样全球性的环境气候问题,已经影响到不单单是个别国家,内部范围的经济发展,而是阻碍了更广泛的全球范围内,国与国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因此,各国纷纷在经济领域中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碳审计
由于低碳经济是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考虑范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所面临的相关风险、不确定因素及挑战性将比政府目前所面临的任何困难都更加棘手。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概括而言,主要分为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各国纷纷制定出台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等,目的是通过推行碳预算,颁布严格的能耗和排放约束性标准,优化产业结构,倡导绿色消费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层面主要是碳排放交易政策和低碳财税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丹麦、芬兰等对重排放工业和产品强制性征税等。技术层面主要有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另外,国际贸易方面,一些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当然,各国为实现低碳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诸如以上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措施,一方面为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先,低碳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合理,以及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缺乏监管;其次,财税支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使用效果缺乏监督;再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要求高质量的第三方独立鉴证服务。目前已形成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包括欧盟交易市场、芝加哥交易市场、澳洲交易市场、英国交易市场,他们都规定交易的碳减排量必须是已通过第三方审计核证的减排量。
为应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各国越来越关注碳审计,开始从碳审计中积极主动探求节能减排的途径。简单地说,碳审计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业在履行碳排放责任方面所进行的检查和监督,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鉴证和评价的一种行为。
三、我国碳审计现状
目前,虽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对发展中国家尚无强制性减排要求,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和国际环保、碳关税贸易壁垒压力,我国极有可能在未来很短时间内承担一定数量的碳减排任务,因而,我国已将低碳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然而,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低碳审计作为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比之西方国家较完备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及其更具针对性的特殊环境事项会计规范等,我国环境财务会计较为零散,并未形成体系,使得以此为基础的碳审计工作既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碳审计实务工作又缺乏指导,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在我国大陆地区,碳审计仍是个全新的概念,对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内容等仅仅是一个个模糊且亟待澄清的基础理论概念,更谈不上碳审计标准、方法、绩效评价等以基础理论为契机延伸出来的应用理论。
第二,公众对碳审计能促进实现和发展低碳经济缺乏广泛的认知度,企业甚至质疑碳审计的公平、公正,担心涉及除资金状况以外的碳排放数据会泄露商业机密,以至于出现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大大增加了碳审计取证的难度。
第三,作为一个全新的审计领域,开展碳审计的专业人才不足。目前在有限的碳审计实践中,受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还是依靠之前在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碳审计提供的鉴证结论可信度降低,因而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碳审计望而生畏,这样既丧失了在审计服务市场中拓展的机会,又有碍于审计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开展低碳审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进行碳审计。推行碳审计的第一步是要提升公民对低碳的认知度,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和能源危机意识,为碳审计的实践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政府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碳审计发展。首先,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一套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的碳审计标准;其次,在现阶段情况下,政府可以先行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碳排放情况,主动接受碳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在取得一定实践经验后,逐步地要求重排放行业或企业必须披露碳排放情况并接受碳审计,进而推广至全国范围各个行业领域。
第三,加强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企业碳审计涉及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审计人员首先要掌握各种统计、检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进而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出企业使用能源存在的问题,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通过培训可以使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碳审计方法,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成为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胜任碳审计岗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婧婧,苏宁.碳审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