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思维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方面,地方高校办学趋同化。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给地方高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带来诸多困难。此外,政策环境与直属高校不对等,这是造成地方大学发展趋同、盲目等问题的体制性因素。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办学的自我封闭倾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与社会互动不够,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创新能力越来越萎缩,使自己陷入创新价值链的低端,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科学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这些因素制约了地方高校向纵深发展。此外,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高水平人才匮乏的问题。受历史形成和政策局限的影响,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大型平台缺乏,这使引进、培养人才的难度增大。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地方高校如何确立科学的办学思路,培育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就一般意义而言,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思路容易出现以下“盲点”:以“经验”为思想内核,容易导致决策的非科学性;以“壳”为思维之户,难以积蓄智慧之源;以“自我”为思维中心,容易降低组织的执行力;以“表”为思维之实,容易导致决策的偏颇;以“极”为思维脉络,难以客观分析事务。以上不良思维习惯都会导致思想不够解放,进而迟滞学校的发展。
科学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历史地积淀、选择、发展而生成的对大学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它既是历史价值的反映,又是现实价值的体现,既是传统精神的承袭,更是时代使命的催生。破解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考,需要地方高校领导对战略思维“再认识”。
首先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思维理念,确立科学的地方高校教育哲学观,用非常规的战略思维实现地方高校发展的“弯道超越”。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的结合,它要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这样的大学,它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气质和方向。地方高校领导只有攀上“思想高地”,学校发展的瓶颈与困惑才有可能突破。
关键词:微博就业;高校;三方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5.8;F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98-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沟通交流工具层出不穷,BBS、QQ、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你方唱罢我登台。而在当下,微博已经成为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并持续增长。微博在国内正式运营不到三年的时间,以其便利、快捷的特性席卷了人们的生活,用户数目已经达到相当庞大的规模,“微时代”的来到对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在这个新兴的大背景下,本文拟分析思考高校微博就业。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讨论就高校微博就业并不单指高校提供给大学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指导微博,而是包括高校、企业及大学生在内的三方微博,我们的讨论就沿着这三方视角展开。
一、三方视角下的高校微博就业
(一)高校
微博多元化、平等性、参与面广的特征使得教学工作将从静态走向动态,由二维走向三维,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微博学习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也得以大大增强。这不仅革新了传统教学及日常管理模式,也革新了高校指导学生就业帮助模式。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开通就业微博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递就业信息。高校利用就业微博及时传递校内或校外招聘信息,只要毕业生关注该就业微博,就可以获知相关就业信息,减轻在就业信息网或各大求职网寻找招聘信息的工作量。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高校经常编发就业指导方面的微博,包括国家政策、求职指导、创业指导、职场贴士、励志物语等来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在获取就业信息的同时,可学习求职的相关内容,提高求职能力,并增强求职信心。三是交流互动。高校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咨询相关问题,及时解除心中疑惑,甚至可以向就业微博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138所,为了探讨微博对全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影响,我们以新浪网络平台为载体,以新浪微博认证为依据,以“就业”作为检索词对全国2138所高校就业进行网络调查,截至目前,其粉丝量均达1万以上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有11所,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业微博粉丝量更达8万有余,重庆大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粉丝量达到4万,可见就业微博已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微博在各高校的广泛推广与使用,微博将成为各大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宣传教育的新渠道。
(二)企业
微博的出现,使得企业的商业价值得到再次挖掘,企业可以利用微博这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企业信息、开通快速的客服通道、深度了解消费者需求、监控企业口碑,使企业文化得以更好更快的传递。微博让企业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且富有生趣。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就业招聘,故以下分析的是企业微博招聘(事实上,微博招聘只是企业开通微博的局部功能,其功能远不止于招聘)。当前,基于微博衍生出了“微招聘”、“微求职”、“微简历”等一系列网络新名词。输入关键词“招聘”二字在新浪微博搜索认证的企业或个人用户,可以罗列出大量企业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招聘官方微博。
通过微博招聘信息用户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企业官方招聘微博;二是人才服务机构官方微博;三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高管或HR经理官方微博。其中IT互联网行业由于行业性质其招聘微博具有天然优势,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或尝试选择微博来招聘信息,理由如下:(1)深度考察应聘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现在有了新的途径去调查一个人的经历——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感慨、抱怨等只言片语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些最真实的履历,对招聘者而言,往往比粉饰过的简历更具有参考价值,能使用人单位更深入地了解应聘者。(2)招聘成本低。微博招聘信息不产生费用,而且微博的传播速度快,如果关注的人够多,那么企业一经,会在短时间里数倍地转发。用人单位不用花钱打广告就可以实现招聘。(3)反映企业的网络科技适应性。企业对新兴科技的兴趣和关心不可或缺,通过网络获得应聘信息和交流技巧非常重要。一家重视科技时尚的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显然比那些过于传统的企业更有吸引力。(4)针对性强。企业通过立足于本行业、本企业的产品传播相关话题,如产品、性能讨论及行业发展趋势等,不感兴趣的人不会“关注”该企业的微博,一旦关注了,受众就很具有黏性了,招聘会更有的放矢。
(三)大学生
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和信息获取方式,满足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个人表达与沟通的诉求,开创了一种人人参与、地位平等、信息及时传递的新格局。经数据统计分析,微博主要用户群中,63%以上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以18~30岁年轻用户为主,其中18~25岁的微博用户占36.4%。大学生表现出更快更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推断,大学生是微博的主要用户群体。从大学生微博内容看,主要集中于阅读信息、围观他人、转发微博、分享生活点滴、发泄情绪、社会闲聊等几个方面。另据调查显示:69.89%的学生使用微博是为获取信息资源,开拓知识;58.67%的学生是要展示个性,分享生活;44.57%的学生是为了进行交流学习;58.76%的学生是为了关注名人;33.78%的学生是为了了解朋友,增进感情。综合而言,大学生使用微博体现出较强的个人空间的展示意愿,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在现实生活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和沉默,而微博恰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大学生透过微博不但以观察者的身份来了解外部世界,同时,也以发表者的身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外显于他人。手机普及与大学生课余时间宽松,使得大学生这个本来就非常活跃的群体成为微博高频率使用者,我们发现大学生们打开微博的频率已经超过了QQ,也就是通常说的“刷微博”。大学生的日常使用微博其实是在谱写自己的履历与档案,比如: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兴奋和喜悦、学业的艰辛、奋斗的勇气、个人情感的故事等等。在整个大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微博记录下过往的历程,而这一系列微博记录都可以成为用人单位重要的考察内容,决定聘用与否。当然,从短期来说,毕业季期间,微博也因其开放性、传播便捷的特征,使得大学生能及时、准确地获知各种企业招聘信息,迅速了解企业动向,减少求职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因信息滞后而做的无用功,提高了求职效率。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微博求职信息,“微简历”也开始日益流行,140个字符的微简历足以清楚表达求职内容,求职者不必花费很长时间去写简历,还节省下打印大量纸版简历所产生的费用;而招聘者亦从阅读简历中节省出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求职与招聘效率。
二、高校就业微博仍待升级
当前,各高校就业微博主体还没有实现多元互动,仍是各自为主的使用微博。比如,大学生不能从企业微博中获取足够的企业信息,企业也未必能从大学生微博获得有用的信息,甄选求职者。另外,高校校方微博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公开流动的背景下,高校微博存在吸引力减弱甚至是权威性丧失的挑战。最后,大学生的微博使用体现出散漫性,无长远规划,不利于未来就业。当前的就业微博初现端倪,但是,微博就业的多元互动性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微博招聘只是权宜作态之物,微博就业仍待升级。
(一)高校就业微博虽然已开通,但仍存在维护问题
1 微博内容狭窄,这主要是微博定位不明确。很多高校就业微博,只是将网上查找的招聘信息粘贴到校方微博,沦为就业信息转发者,这样的微博单调乏味,缺乏持续吸引力。
2 缺乏专门人员职守,微博更新较慢,与学生互动少。因忽视了高校就业微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没有专设高校微博管理人员,从而造成微博信息比较单一呆板,给学生的感觉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即使有粉丝提问或者与之互动,也缺乏专门人员反馈或者无法回答,久而久之该高校就业微博就会变得沉寂没有生机。甚至,有的高校微博即使是到了毕业季仍是粉丝寥寥。
3 微博的开放性给高校管理带来困难。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不稳定,开放的微博信息环境下容易形成轻信和盲从的态势。有时,甚至阻碍了正常信息的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肓发展产生抵制甚至对抗行为,不利于高校就业信息的传播。
(二)从企业主体上看,更多的企业还是用传统的思维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微博招聘仍是传统招聘的补充
原因有二:其一,传统招聘方式相对微博招聘更为正式、规范且成规模,大多企业认为通过与求职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才能保证真实感和可信度,从而造成大学生或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不能在网上找到目标企业的相关微博招聘信息。其二,企业推崇微博的低成本,开辟了企业的招聘微博,由于企业的微博受关注度不够,微博招聘信息也难以形成足够的覆盖。没有日常维护而单独的为招聘开启的微博是没有粉丝基础的,自然不会形成传播影响力,想要通过微博将招聘信息有效的传递出去,要求微博通过之前的长时间的信息传递互动来吸引到足够的粉丝。实际上,成功的企业微博往往具有较强的人格化特征。当前,大多数企业虽开通了各式的微博,却不能成为招聘的重要途径,其根本原因是其没有对微博进行管理经营,从而使得企业微博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从而,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进行微博就业的过程中,想要找到自己感觉兴趣、契合自己性格特征的企业文化的困难。
(三)大学生无长远的微博规划
整体上,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取向与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肓发展的总原则和大方向是吻合的,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使用微博是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是很注意网上行为道德修养,如果一个人在微博上总是恶言恶语,那么在现实世界里他也不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大学生通过微博来公开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善于积累正能量。从企业择才标准来看,他们希望招聘到的大学生德才兼备、富有青春朝气。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来自于平日生活的日积月累,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不是大学生完全自由放任的天地,微博文字在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博主的内在品德。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学生的微博间接关联于就业,成为未来就业重要的参考内容,未来的工作就业是当下如溪流一般汇合的结果。另外,大学生微博发表的内容上看,还比较散漫,没有形成较为集中的兴趣关注,比如,企业用人时非常在意大学生应该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是否有长期的关注,并且,对行业、产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散漫的主题会造成了企业在需要获取求职者信息时的解读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个人微博可能成为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缺乏长远的微博规划。
三、高校就业微博升级路径思考
微博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互动的时代,就此而言,高校微博就业也必须是多元互动的就业。高校就业微博并非是简单的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大学生的就业应该放在职业生涯的大框架上进行设计,大学生、企业、高校都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参与者,微博就业是对整个社会就业信息流动的重新设计,从而尽可能的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需要培养何种人才,企业需要何种人才,大学生想要成为何种人才,其实可以在微博中多元互动实现。
(一)高校需要提高对升级微博功能的认识。利用微博这一信息传播平台,深化对其基本功能、服务运作模式和信息传播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其对就业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其一,高校应注重对信息的采集力度并加强筛选,建立微博信息员制度。以负责学生就业辅导员和相关职业指导师为主体,选择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微博信息搜集、整理、编辑和,保证就业信息的充分供给。其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视网络文化,避免片面和偏激地看待学生中流行的新兴网络事物,有效利用新兴网络事物的积极面,鼓励和帮助学生去参加应聘,让学生树立起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走入社会后的适应力和生存力。其三,高校就业微博要及时公布招聘信息,解答大学生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指导广大学生完成好就业工作,可邀请往届毕业生、校友加入到就业微博中来,交流就业经验,促进微博中人员的良流,提高微博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着重于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赏析,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拓展延伸,提高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的是学生善于察觉到事物的不同点,即发现生活中不寻常部分的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学生只有提高了思维的敏锐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这给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并展示其他的桥,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出赵州桥独有的特点。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终于认识到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提高他们思维的敏锐力。
二、精心设计,提高思维的流畅力
思维的流畅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脑中产生概念的多少,即通过一个词语能联想出几个与之相近的单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为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充分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鼓励学生讲出更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学生讲述“火烧赤壁”“空城计”“三顾茅庐”等三国故事与大家分享,参与热情度很高,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意义,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教师为学生设计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潜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多维思考,提高思维的变通力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思维的变通力主要指的就是学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进而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
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语文学习仅仅是一个读书识字的过程,不像数学那样复杂,需要一直动脑思考。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管是什么科目,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用心用脑去学习。我在教学《“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的做法与母亲的做法到底谁对谁错?”学生有着不同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得出结论:这两种做法无所谓谁对谁错,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领悟得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
四、,提高思维的独创力
和而不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为学生灌输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思想,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还会打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学生已经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本教学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例如,《找骆驼》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会得出老人观察仔细,应该向老人学习的结论,但是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角度,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提出更多的观点,像,商人不问缘由就随便冤枉老人,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等。通过不同思路的分析,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在同一件事情上他们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供不应求。房地产营销人才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某些房地产公司推出的楼盘发生的积压现象而言,主要是与房地产营销理念的严重滞后,在培养营销人才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是攫取了当前时期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房地产营销人才为主要阐述对象,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房地产营销人才进行了着重地阐述。
引言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然而,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这个难题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即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房地产营销人才。
1.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就将这些问题进行着重地阐述。
1.1 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
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1.2 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
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1.3 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
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2.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培养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 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房地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评估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2)对房地产楼盘本身所具有的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楼盘的建筑规模、价格定位、软硬件设施以及买卖交易条件等;(3)加强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公共契约以及管理规划等方面;(4)对楼盘所在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解。 2 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1 适应能力 转贴于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那么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2.2 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若要提供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曾经使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评价,提出相关的意见或是建议,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
[1]王效东. 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许晶.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 高校融资;成本控制;利益权衡;5E绩效
一、高校融资概况
2007年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2 500亿元。而业内人士则称,2008年底全国高校债务总额在4 500亿元-5 000亿元。豪华校园背后隐藏着高校巨额债务和高等教育资源“囚徒困境”。高校存在的巨大债务黑洞和财务风险,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与教学及科研秩序。高校债务与融资问题已成为最近三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话题。2009年初,教育部首次明确表示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由此可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与高校融资机制研究已被提到行动纲领上来了。
二、高校债台高筑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巨额债台,并非一朝一日堆积起来的,存在深层次的原因。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融资态势与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教育投入不足。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需,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来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7年的30%左右,2003年-2007年间高达25%的年平均增长率,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随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4%,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2.28%,2007年为3.01%,2008年为3.51%。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正常用于教育的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发达国家达到9%,而我国4%的目标口号喊了16年还是实现不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约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过低和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教育总财政投入不足的双重压力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显得异常薄弱。
2.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发展资金需求大,超度贷款越来越大。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科教兴国”的东风,使全国大学从10年前的1 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2 663所,在学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2 907万人,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3.3%左右,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校园拥挤、教室短缺、设备不足、食宿紧张等现象,促使高校基本建设大干快上。基建超常规的巨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所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解决高校发展中资金的“瓶颈”问题,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施融资贷款,而且额度越来越大。“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教育部“贷款办学”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计划为高校与银行间的资金需求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促成了目前高校争项目搞基建和巨额贷款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学悖论下的投融资决策失误
面对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许多高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一瞬间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全国各地“大学城”林立,豪华校园到处可见。这种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经济基础和还贷能力的“免费午餐”――超度投融资决策,引发的不仅仅是金融风险,而且还可能是国家土地被无偿占用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高等教育资源陷入“囚徒困境”。
(四)高校内控制度缺失,成本意识淡薄
一些高校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相脱节,特别是在基建项目建设的工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成本核算、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监督等关键环节,缺乏严密的内控制度和全成本核算制度。每个人(学校)都选择吃免费的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学校)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重复建设成本、融资成本等),高校“豪华校园”的巨大浪费和攀比之风,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难度,隐藏着“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利益”被部分高校利益集团所俘虏,公共政策事与愿违,而“囚徒困境”的最终受害人是广大的纳税人。
(五)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与法律制度的缺失
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融资贷款引发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作为管理社会事务与公共事业的政府,对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与法律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的缺失,缺乏建立健全一个经济学思维方式下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有效的市场经济,尤其是建立健全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高校投融资机制、项目成本制度、债务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来摆脱“囚徒困境”,有效遏制巨额贷款失控的态势。
三、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理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保罗.海恩等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三十多年来风靡国际,尤其是2008年来华尔街的金融海啸爆发、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实体经济疲软,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这本惊世之作更成为畅销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在,向人们揭示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像经济学家一样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用需求、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比较优势等概念理清我们身边日常世界的意义,其基本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而且更强调的是不该做什么,而不是该做什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从而避免制定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利益”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制定公共政策很有价值。
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高校融资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融资贷款显示着经济学悖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融资机制。完善的融资机制必须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发展中资金的“瓶颈”问题。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理念对构建高校融资机制的启示很大。
(一)高校融资额度的适度性
高校基建和融资贷款必须以需求、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为指导,在基建规模、贷款额度和时间跨度上应“适度”。“适度”则使高校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度”的标准主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确定基建规模和贷款规模时,既要考虑高校发展之需,也要考虑项目和筹资的结构、贷款的成本、学校自身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因素。
(二)高校融资成本的合理性
经济学解释的是节俭和交换的逻辑――是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学问。高校融资涉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利益”权衡。研究制定高校融资机制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效率与公平、成本与效益以及融资绩效等因素应成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尤其是融资成本因素,不仅仅是学子的受教育成本分担问题,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办学成本问题,更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问题。因此,高校应以节俭办学为原则,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度。不但项目建设实行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管理的全成本管理模式,而且融资贷款亦然。应把高校融资需求、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额度、融资结构、融资期限与日常的盘活资金和科学理财结合起来,积极寻找贷款融资的最佳边际成本,努力使高校融资成本达到经济和可承受的合理性。
(三)高校融资的否行性研究报告
在以往的基本建设和融资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项目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务状况可行性分析。为了获得融资贷款,建设单位想方设法(预测)放大收入和偿还能力,而极力缩小成本支出与财务风险程度。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巨额债务和高等教育资源“囚徒困境”的重要原因。毋庸置疑,高校融资离不开可行性研究报告。而科学合理的高校融资机制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否行性研究报告的有机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更强调的是不该做什么,强调负面结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造成最大破坏的不是无知,知道比不知道更糟糕”。因此,在研究制订高校融资机制时,应更多关注资本结构、总量、存量、增量、质量与高校的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与管理等因素对项目建设和财务状况以及融资贷款的负面影响。
(四)高校融资的5E绩效评价理念
摆脱“囚徒困境”,避免人人争吃“免费午餐”的另一途径就是对高校融资实行绩效评价,即从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福利(公平)等方面对高校融资机制综合评估,绩效评价内容为5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公平性equity、环保性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高校融资的经济性指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正常运作的条件下融资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融资成本既定条件下的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效果性是指融资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项目建设进度的既定目标;公平性指“接受服务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即社会公民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是否享受均等和公平以及成本分担合理的待遇;环保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环保评估质量标准。5E相辅相成,系统、全面、综合地评价高校融资的绩效,是高校融资机制融入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最后评判程序。
【参考文献】
[1] 魏乾梅.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J].会计之友,2008(9) (中):53.
[2]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0-01
1 算术法,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层,会算法:会算法即要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这里,基本的计算方法不单单是指九九乘法表和各种简单的公式,还要让学生探索其他精妙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计算10*10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先计算1*1,然后将被乘数和乘数从个位开始的所有0添加到1的后面,即可得到结果。通过算法讲述和简便算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尝试让学生解决100*10,100*100,100*1000...等式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以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外显能力。
第二层,明算理:明算理即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原理。当然,小学数学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其计算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基本的九九乘法表,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将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当学生熟记了九九乘法表之后,第二步就是验证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让学生求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以各种方法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将验证方法汇总整理到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的验证不同公式的正确性,就可以反复的让他们调用自己的思维外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的层次。
第三层,加难度:小学生在会算法中感受到思维外显能力,进而又在明算理中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术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极限,不断的激发自身潜能,就会在反复的演算中发现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于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水平,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算术题,是分层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思维导图法,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记笔记的形式,不断提高其思维外显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思维外显能力作为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作用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以课堂笔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思路,长此以往,小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其思维外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步,应用思维导图构建错题集,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熟练过渡到习惯: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新时代下,思维导图在“温故”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复习效果更加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错题集,这样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整理e题的时间,还能将错题集以最精炼,最好记的形式落实到纸上,此过程就如同记笔记一样,可以将小学生的思路一遍一遍的具象化,让小学生在不断重复中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
第三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习惯过渡到自然:教学重难点的特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或是难以记忆的,此时,如果小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重难点,不仅可以深化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在理解和记忆的曲折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能不断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将思维具象化,最终,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重难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其思维外显能力,由习惯而成自然,真正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融合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
通过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思维的具象化效果,配合随堂笔记,可以在短时间建立起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外显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的各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自己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动的引导他们的具象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广大教学教师应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 考试作弊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23-02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检查评价、反馈调控、教育激励等功能。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考试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学校、教育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有效防止并进而根除这种现象,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1.1 数量扩大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90后的学生具有极大自由、享受的心理特点,所以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场作弊。据不完全统计,接近80%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种正常现象、普遍现象,考试作弊是应对考试做出的机会主义反应。通过网络、媒体或报纸报道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也呈现增长趋势。
1.2 动机复杂化
高校学生考试成绩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留级、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学生的入党、学位的获得、就业岗位的推荐等,所以考试作弊不仅发生在学业不良者身上,即使是优秀学生因为分分必争也存在作弊现象。
1.3 方式多样化
随着各高校对作弊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带资料、偷看等向发展为更隐蔽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1)打手势;(2)夹带:将事先准备好的缩印纸条,藏在衣服口袋里、座椅上、文具盒、笔袋里或水杯里,或者写在手掌上、胳膊上、大腿上、衣服上或课桌隐蔽处;(3)抄袭、传递:偷窃邻座试卷答案或将写有答案的纸条传递给他人:(4)交换试卷;(5)找人替考;(6)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手表等现代通讯工具或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设备作弊;(7)运用隐形笔、微型耳机和无线电子接收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作弊;(8)搞小恩小惠:考前求老师透题或考后提高分数以便过关。
1.4 手段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和移动电信的普及,人们利用快速便利移动信息工具进行作弊,考试作弊的手段高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
2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2.1 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能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首先,考试作弊成功的学生,心理上由开始的不安发展为依赖的心理,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效仿、攀比的心理。其次考试作弊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品质的缺失,影响健康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的发展。最后,作弊学生虽然能蒙混毕业,但是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最终导致学历与能力不符。
2.2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考试作弊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学生考试作弊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严重违反考风考纪,影响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将严重损害学校办学声誉。
2.3 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直接损害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将摧毁整个教育事业。
2.4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一方面,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危害社会公平和诚信,作弊学生走上社会后容易萌发作假造假念头,严重的会进行骗欺诈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败坏社会风气。另一方面,高科技作弊助长不正之风,滋生贪图利益者利用假的高科技作弊工具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3 “四位一体”加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学校统筹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3.1.1 建立考风督查组
该督查组由学校校长直接领导,成员从各个学院资深教授中竞选产生,但是每个学院必有至少一人参加,具体人数视学校规模灵活掌握。其主要职责是考前试卷内容的抽查及任课教师是否提前进行考试“特殊提醒”行为的监督、考试过程中的巡考、考试结束后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考试难易程度及是否存在违纪行为的调查,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
3.1.2 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除了制定《监考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把监考监视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职、评优、加薪、升迁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行为,取消一年的评职、评优、加薪及升迁等机会:(1)擅自离开考场、看书、看报、批卷子、接电话、玩手机、闲谈等的行为;(2)发现考生有作弊企图却不予管理者;(3)监考教师负责考场被其他巡考人员发现作弊者而监考教师未发现者。另外如果监考教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并在监考过程中制止查处违纪作弊行为给予现金奖励,具体奖励数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3 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是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关键。第一,学生的培养要有专业,但不以专业为本,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所以考试内容应体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三个基本要求,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第二,根据考核的内容灵活确定考试形式和方法,如采取辩论、无人监考考试、论文、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演练、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3.1.4 完善学校的评教机制
将学生考试作弊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即每门课程考试作弊率与任课教师的评职、评优、升迁、加薪等联系起来,这不仅能督促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形成专业教师之间共同监督的合力机制,能有效地预防学生考试作弊。
3.2 教务处科学管理 严格负责把关
教务处全面负责考试制度管理、考试计划管理、考试实施管理(组织考试班级、设置考场、统一时间等)、考试成绩管理和考试信息资源管理等,对每个环节都要科学管理,严格负责把关工作,才能有效的防范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3.2.1 实行教考分离原则 严把命题关
教务处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命题的原则及监督不同科目考核内容、形式与质量;教研室(系)主任是命题质量第一责任人,对命题的形式和质量把关;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能作为命题者,同一学科命题者要进行年级之间的调换;强化形成性考试。
3.2.2 规范考场纪律 严把考试关
教务处负责制定严格的考场制度,并对每一个监考教师进行培训;考场学生的座次必须是随机安排的,教务处负责考前检查;教务处负责考试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和考试时间的安排并告知相关教师,但具体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向学生公布,学生们只知道考试时间和地点。
3.2.3 公平公正阅卷 严把成绩关
考试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教研室主任主持,安排统一时间、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及流水作业,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批卷,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和评分误差,确保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3.3 学生处完善处理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第一,学生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按照合法、公正、公开、参与、效率的原则对考试作弊学生及时进行处理,根据作弊情节严重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将处分文件第一时间在学校、学院公示栏进行张贴,对其他同学切实发挥警示作用。第二,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及处理文件放入学生综合表现档案袋,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的重要指标,多次作弊者将处分文件放入学生档案。
3.4 辅导员创新教育方式 多方位加强管理
3.4.1 科学正确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第一,辅导员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分专业、班级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尤其是要认真学习考风考纪的相关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严肃性及作弊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意识和观念。第二,通过召开优秀学生交流会,进行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利用学生们比较熟知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强化诚信意识。第四,危机教育:对学业困难学生或作弊受处分的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员或班级干部监督。
3.4.2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加强班风建设
第一,辅导员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第二,开展早晚自习活动,辅导员跟班督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果的巩固。第三,不定期的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竞赛。
3.4.3 加强联系与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对学生上课情况共同管理的合力,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教育引导,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将学业困难学生或者有作弊倾向学生的状况及时向其家长反映,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增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此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非常紧俏,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2.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3.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二、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及实施
1.职业技能素质。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这一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许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改进办法,如: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师培训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园环境里努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也应是培养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2.职场应变素质。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职场应变素质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一是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发展方向、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二是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房地产营销工作后期,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
3.实际应用素质。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其实最主要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4.专业创新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素质,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参 考 文 献
[1]王效东.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2]何军东.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型研究[J].企业导报.2009(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