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合同管理评价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程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工程财务管理和企业一般财务管理相比较,具有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范围广、风险大、难度高及专业性强等特点。所以,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完工,做好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程财务管理综述
工程财务管理综述包括:工程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工程财务管理的评价标准,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
(一)工程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
工程财务管理目标总体要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对工程财务管理要求提高了,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二)工程财务管理的评价标准
工程评价标准,要适应现代工程财务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评价标准,进一步研究工程财务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搞好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工程财务管理工作。
(三)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
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度提高,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不断增强。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包括环境保护、筹资管理、基础会计、预算决算等方面的风险,工程财务管理复杂度和难度较高,所以,要做好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
二、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问题
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问题包括:财务职责不明确,工程工作量评估不到位,工程财务管理控制不主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一)财务职责不明确
在工程财务管理中,企业存在着,对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没有进行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工程工作量评估不到位
在工程建设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评估组织或评估机构,所以,对工程工作量不能进行有效评估。
(三)工程财务管理控制不主动
工程财务管理控制不主动主要表现在,工程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是完全独立的,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化解工程财务风险。
(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对施工合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做出提前预测,造成工程财务风险。
(五)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缺乏现代管理经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划分职责,进一步提高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加强转移工程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
做好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工作,能够使企业及时规避风险。项目建设单位要做好各部门的预警工作,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警,工程部门做好工程预警,使这项预警系统做好整合,形成全部的预警网络,发挥好各部门的预警作用,进一步规避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严格财务规章制度,做好财务基础工作,财务人员要定期公布审计报告,以披露企业财务风险。
(三)进一步明确划分职责
为了做好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就要进一步明确划分职责。在项目建设中,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能够进一步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进一步强化工程的概算和决算,将责任目标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能够降低工程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四)进一步提高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就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经验,进一步做好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要不断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财务人员,不断提高处理突发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施工合同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施工中,施工双方虽然签订了风险合同,但施工企业或业主本身可能引发财务风险,所以,在合同签订之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风险防范。
(六)加强转移工程财务风险的能力
在工程施工中,加强转移工程财务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及时规避财务风险。主要应用于某些不可预见性、工程款拖欠、物价上涨等不可预见性的财务风险。工程财务风险转移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风险转移到分包商或业主。二是采用第三方担保法。
四、结束语
工程建设具有建设周期较长,建设标准较高,建设规模较大,项目投资较高等特点。工程财务管理内容较复杂、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范围较广、风险较大、难度较高及专业性较强。要做好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避工程财务风险,就要深刻认识工程财务管理风险潜在因素,由此制定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才能够降低建筑工程财务风险,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汪蓓.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外资,2011;18
[2]肖杰师.浅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J].财务理论,2013;11
[3]许咏芳.工程财务管理实践与风险防控分析[J].上海电力,2011;05
[4]杨艳芬.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03
【关键词】总监理工程师;示范监理项目;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评价标准
2008年江苏省建设厅首次组织全省开展“省示范监理项目”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监理企业积极响应,活动开展至今一大批工程项目获“省示范监理项目”称号,增强了监理企业争先创优意识,激发了监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发挥了建设监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了监理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所谓示范监理项目,即经过单位和各级主管部门评价,符合《江苏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在全省监理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的监理项目。该《评价标准》强调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注重监理工作的质量和履行合同的能力。
总监理工程师(以下简称总监)是监理单位在项目监理工作中全权委托人,在监理工作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开展示范监理项目活动中,总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下面就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各个阶段结合《评价标准》谈谈总监如何组织示范监理项目创建活动。
监理机构前期筹备阶段
1、总监应熟悉监理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监理合同的主要内容,对监理的义务有个清醒认识,了解监理标的范围、规模、目标,熟知建设单位建设意图,为下一阶段的监理工作打下基础,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建设单位。
2、征得监理企业法人授权,根据招标文件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监理工程需要,组建监理项目机构,确定现场监理人员,落实各级监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和建立考勤制度。在职责分工中要注意专业配套,分工明确,进退场人员安排到位。合理的监理机构组成,在实施监理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根据监理大纲、设计文件等编制监理规划和组织编写监理细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时效性。不少监理机构的规划细则从网上下载、照抄照搬以前的工程资料就很难体现这三性,很难想像这样的规划和细则如何指导监理人员的实施,监理机构如何高质量的为建设单位服务。
4、根据工程需要,配备必要的监理设施和设备;建立现场监理工作的图表、制度;收集监理过程中需要的图集、标准、规范等工具性资料,是履行监理合同完成监理任务的必要措施,也是规范化、标准化实施监理的必要条件。
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1、总监应能设别工程是否具备开工条件,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应采用合适的监理手段如:联系、通知、暂停甚至汇报主管部门,确保工程能合法、顺利开展。
2、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第一次工地会议,总监应根据监理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向施工单位做好监理交底工作,对施工单位准备的情况提出监理意见和要求。在会议中总监应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组织监理人员编制会议纪要,并经各与会代表会签。
3、质量控制方面:
⑴总监应审核施工方案或组织设计,主要从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方面审核。组织监理人员根据施工方案或组织设计实施相应的监理,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⑵工程材料、设备占工程建安费的60%,施工过程中材料种类繁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总监应组织人员建立材料、设备台账加强对材料进行重点监控。
⑶总监因落实安排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对本专业的工程各道工序进行验收,尤其重视隐蔽工程的验收,必要时应留有影像资料。对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及时处理,未验收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过程中要有理、有据,按规范、标准灵活处置。
⑷总监对组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对分部工程(基础、主体、节能等)提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在验收中强调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是否符合要求。
4、在进度控制方面总监应能正确处置建设单位压缩工期,审核进度计划资料是否齐全,计划是否合理;能运用进度计划网络图、横道图等手段掌握关键工序,确定总工期;分析计划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偏差,提出进度控制要求。确保进度符合合同工期目标。
5、安全控制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给总监履行安全职责风险较大,在安全控制方面作为总监在实际监理工作应做好如下方面工作:审查安全施工方案、单位资质、安全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资格、机械设备使用条件、安全管理制度等;组织监理人员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在施工现场的监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应迅速处置,不留后患;无力处理应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确保施工安全和监理免责。
6、投资控制方面:目前监理在投资控制方面工作主要是现场签证和工程款支付审核。总监应组织现场监理人员做好日常的工程计量工作,将施工实际详细情况记录在监理日记上,不能应付了事。总监根据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等相关规定和日常监理人员的详细确认记录予以签证和支付审核。这里要说明一下计量的工程量必须是合格的工程量,否则不予签认。
7、合同管理方面:总监在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有检查施工单位合同履行情况、工程变更管理、费用索赔管理、工程延期管理以及竣工结算。在这些内容中总监应以合同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的对待;从程序、手续方面规范实施;重点注重信息的来源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制定相应管理方面的措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8、监理资料的管理方面:总监应落实专人负责整理、收集、发放监理资料;组织监理机构人员落实《评价标准》要求;全面负责资料管理的工作。在资料管理方面要注重利用信息化平台的管理;正确使用监理表式;完善监理日记、监理月报等监理文件;建立归档制度,逐步规范、正规化管理资料。
9、加强施工过程中监管。针对现场监理工作应采用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方法,在使用监理工程师联系单、通知单、暂停令、备忘录及向主管部门汇报单时,应视工程的实际情况,后果的严重性加以选择,不能滥发、错发和不能闭合;作为总监在签发以上文件时应认真对待。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1、竣工验收阶段总监应做好组织竣工的预验收、协作竣工验收、编写竣工报告和总结、移交监理资料以及做好结束期其它相应的工作。
2、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虎头蛇尾,监理工作的成败也许会功亏一篑,因此作为总监应组织监理人员对即将竣工的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协助业主组织竣工验收,认真地完善竣工资料和验收手续;这样才能得到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认可。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且平稳的发展。2011年建筑业产值已经突破11万亿,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依赖于建筑业内部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浩瀚的建筑业活动,其中合同管理的趋于规范,有效的促进和保证了各类建筑业务的进行。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以今天就是一个合同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同类型、合同行为、合同过程和合同关系等为主构成的合同管理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合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复合体。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1. 合同基本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指发生民法上效果为目的的一切合意,如物权合同、准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等,狭义合同仅指债权合同,本文论及的合同是狭义的债权合同。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类型包括建筑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等15类(图01)。
图0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合同类型
以上这些合同管理涉及到的主要组织包括业主、供应商、银行、保险机构等,施工企业与其互相之间存在多种合同关系(图02),其中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采购合同是施工企业主要处理的合同关系。
图02 主要合同关系
2.合同内容
合同的通用条款包括当事人名称、标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与形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其中工程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业主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如传统采购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项目融资模式BT/BOT等),签订的工程合同内容条款也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是以DBB即施工建造模式为主,标准的合同模板(GF-91-0201)也主要服务于这个模式。它包含了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组成合同的文件(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书等)、合同生效等内容。
3. 合同生命周期
任何合同,其本身存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从合同策划开始,到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直到合同结束为止,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图03)分别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图03 合同生命周期
合同策划阶段主要聚焦于确定合同基准,合同签订阶段的目标则是找到合适的契约对象,合同履约阶段则是双方按照约定推进合同行为,合同结束阶段则要按时关闭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和归档,做到持续进步和提升。
建筑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组织,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成败。沿着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不同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是项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图04)。
图04 合同按项目管理周期分布的业务重点
4. 合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重点
从合同管理视角看,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占了大多数,这些合同管理按照层级划分,存在着“企业管合同”和“项目管合同”两大类型(图05)。
图05合同管理层级
具体到企业和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他们在合同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图06)。
图06 不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
其中合同审批、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和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中合同审批包括审核业务风险、审核法律风险、审核财务风险等;合同交底则是依相关人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来推动的,它以合同内容为核心,以合同核心条款为主要解读对象,特别是目标与责任落实到人,达成共识,交底还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做到事前控制;合同变更与索赔(包括反索赔)更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可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高效处理,比如向业主索赔,事前要预测工程风险(如工程多业务交叉作业,图纸“交汇打架”情况等),做好策划;事中详细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及时形成文件提交相关方,行使属于施工企业的主张性权利;事后进行索赔文件的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工程结算的顺利进行,对于反索赔则是及时总结分析,以备下一步更好的规避合同风险。
正是施工企业的项目分散、执行多环节、环境变量多样、管理分层等特点,决定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控要点和管理成败关键点。
5. 合同管控成败关键点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关键要素,合同管理中的组织保障、成本管控、风险控制、数据沟通和知识积累等(图07)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关键,一个关注都不能少。组织保障主要是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结构,落实具体责任到人,明确时间等约束条件,同时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成本管控则要抓好合同签订基准,做好过程的变更和索赔等工作,对于业主则是增加收入,对于供应商等则是严防“被索赔”,控制好合同支出,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则是抓好合同审批关,在合同执行各个环节要加强检查,降低执行风险;数据沟通则是及时形成台账和报表,积累项目数据和分析结果,呈报给相关人,做出及时的决策;知识积累具体内容包括合同模板、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等积累,它面向持续提高,为合同管理的能力提升服务。
图07合同管控关键点
其中风险控制和数据沟通尤其重要,过往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不全面、不及时、不畅通是导致合同管理失控的主要因素,如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数据沟通效率是合同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它的实施会横跨多个业务,纵向涉及多个管理层级,持续时间又长,还会在多个物理空间进行,多数情况下又是多份、执行着多个不同类型、多个阶段的合同,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向多个组织、多个角色,满足着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合同管理平台,对于今天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而言,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核心需求
从合同管理业务本身出发,并结合信息化本质特征,合同管理系统主要聚焦于满足“合同审批、决策依据、履约管控、标准规范”等需求(图08),它要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同时满足企业上下多个层级的业务需要。
图08合同管理系统的核心需求
2. 合同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对合同管理整体认知,它在施工企业内部要满足企业战略管控、管理控制和具体执行等三层需求(图09),其中战略管控层侧重于合同指标分析和合同经营分析等,管理控制层则要满足合同审批、合同台账、合同事务、风险管理等需求,而执行层则聚焦于合同策划、合同起草、合同交底、合同履约等工作内容的需求满足。
合同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业务,它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这些管理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它们合力支撑了企业整个运营在信息化手段下的高效进行。
图09合同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架构示意图
3. 合同管理信息化范围
具体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切分好范围。笼统划分,合同可以分为收入合同和支出合同。对于收入合同而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范围不同于合同(管理)生命周期本身,收入合同管理信息化一般从“工程承包合同履约”开始,到“工程收款结束”为止,履约之前的项目跟踪、合同谈判与签订、合同交底等通常都被划归“施工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范畴。对于支出合同而言,则通常把合同签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信息积累等涵盖进来,具体合同履约过程、资金支付等皆归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范畴。
当然,这些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专业”视角,具体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系统会与其他业务系统建立“集成”关系(图10),“专业+集成”是解决包括合同管理在内的任何一种业务信息化的基本准则。不同的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实际管理范围本身的切分不同,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必然不一样,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就会存在差异。
图10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示意图
作为应用方,我们先划分清楚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边界”,是启动IT规划、应用选型或自行开发合同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范围的不确定,沿具体事务的无限递延和关联下去,合同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无边的企业管理系统,范围确定是防范此风险的关键。范围确定后,就会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实施环节。
4. 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
再好的想法都需要落地,只有变现才能收获价值。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与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一样重要。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信息化合作伙伴选定和系统应用上线等内容。
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供应商,它更强调被选对象的专业性,要纳入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层级去推进此事。考察信息化供应商要从专业性、公司在此类业务的占比、案例、信息化技术等角度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当下合同管理业务需求并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内部也要做好准备,从企业高层的重视、中层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和一线人员的动员开始,分步骤的推进实施。最终上线应用,发挥应用价值,实际的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5. 合同管理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过程也会面临各种风险,目标收益能否实现,绩效评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且评价标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先行确定,这把标尺是在实施过程中和最终结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反映信息化如何支撑合同管理业务在新模式下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过程评价,另一个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是要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它要确定评价目的是为了决策需要,如是否支撑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提高了业务推进的效率等等。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参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少走弯路、防止问题变复杂的最有效方式,如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272-2012),其主旨鲜明,其倡导从五大指标即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其别强调发挥作用的“成效”,没成效的信息化绩效结果就是零;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绩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过程测评和结果评定。
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合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合同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能随时记录在案,都可以按照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被获取;不仅合同管理业务,随着建筑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的拓展和深入,完全可以做到整个企业运行的“了如指掌”,换言之,企业的整个运行就可以实现“透明化”。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实现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成为一种可能,进而可以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也必然为企业谋求更大、更平稳、更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恰恰这种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支撑能力的提升对于众多建筑企业都是必要的,更是需要的。
---------------------------------------------------------------------
参考文献:
1.【日】内田贵著《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周宏仁著《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
3.【美】Harold Kerzner著《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年鉴》(2009年)
5. 陈小君编著《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李启明邓小鹏编著《建设项目采购模式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精神,通过“以评价促落实、以检查促管理、以培训促提升、以计划促履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和优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推进合同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实行承办人制度、审查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备案制度、合同争议报告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制度落实、机构落实和人员落实,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序的制约状态。同时,要组织办公室、财务、物资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组织机构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清晰地划分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及职责,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合同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合同检查考核管理细则》,通过建立合同管理月评价、月通报、月考核机制的管理机制,从合同上线率、审核率、执行率、规范率、准确率、调考合格率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促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健全常态管理机制。建立合同管理月报机制,按月梳理、分析合同签订、履约情况,做好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协助合同承办部门处理合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采取部门自查、集中督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合同起草、审核、签署、履行及归档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促使合同管理做到规范、合规。
二、完善合同过程管控
在日常合同管理中,要将严把合同审查关作为合同常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强化合同谈判、起草、审核、会签、委托授权、用印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实现“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规范合同流转程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严肃合同授权管理,加强合同履行阶段的监督与考核,提升合同管理效率与效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合同统一编号的原则,对所有的合同进行统一整理编号,并在ERP系统录入项目时,加入合同管理的概念,使每个项目名称后面均有合同编号,实现项目的线上查询,项目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推行国网统一合同文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六统一要求,起草合同以甲方为主,按《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选用相应合同文本,确保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实用性、实效性、完整性,实现统一合同文本使用率100%。加强统一合同文本在招标环节的应用,本着“内部管理制度外部化”的原则,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文本的使用规则,确保对外部供应商产生法律效力。同时,不断梳理与合同类型相关业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对相关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更加有效的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合同审查会签制度。防范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制度保障,就是建立、落实严格的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防范。对合同进行技术、经济、法律审查,运用法律规定、技术经济手段,保证企业签订合同选择最佳方式、取得预期效益,实现合同目的。通过审查会签,可以发现合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减少和避免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议,提高合同履约率。加强对重大合同审查管理,严格实行重大合同联签、备案制度。重大合同,需按照重大合同会签程序审查、会签、批准。重大合同包括:资产抵押、转让、出售、收购、清算合同;担保合同;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清算合同;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投资合同;具有全局影响的或数额巨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购电合同、并网调度合同及标的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合同等等。重点对条款完备、物资清单替代合同、乙方违约责任等情况重点审核。强化合同归档管理。合同是企业的有效凭证,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证据,全面规范合同归档工作将有效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强化合同文本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是规范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分批分类整理合同台账及纸质文本,并及时归档,确保合同文本及附件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三、强化合同方资信审查
合同双方的资信情况是合同如期履行的关键,应按照项目合同履约情况,强化合同方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工程结算挂钩。加强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和资信状况审查,是否具有相应的履约信用,过去三年守合同、重信用,无违约事实等进行审核,审核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标的是否符合当事人经营范围。若人代签合同,则需要审核是否有真实、有效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等。对于资信评价不合格的合同方,在规定期限内和规定范围内不予授标,这一举措必将对各类项目的施工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资信评价结果,建立资信档案数据库,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四、提高合同承办人素质
一、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精神,通过“以评价促落实、以检查促管理、以培训促提升、以计划促履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和优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推进合同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实行承办人制度、审查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备案制度、合同争议报告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制度落实、机构落实和人员落实,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序的制约状态。同时,要组织办公室、财务、物资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组织机构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清晰地划分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及职责,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合同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合同检查考核管理细则》,通过建立合同管理月评价、月通报、月考核机制的管理机制,从合同上线率、审核率、执行率、规范率、准确率、调考合格率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促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健全常态管理机制。建立合同管理月报机制,按月梳理、分析合同签订、履约情况,做好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协助合同承办部门处理合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采取部门自查、集中督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合同起草、审核、签署、履行及归档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促使合同管理做到规范、合规。
二、完善合同过程管控
在日常合同管理中,要将严把合同审查关作为合同常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强化合同谈判、起草、审核、会签、委托授权、用印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实现“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规范合同流转程序。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严肃合同授权管理,加强合同履行阶段的监督与考核,提升合同管理效率与效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合同统一编号的原则,对所有的合同进行统一整理编号,并在ERP系统录入项目时,加入合同管理的概念,使每个项目名称后面均有合同编号,实现项目的线上查询,项目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推行国网统一合同文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六统一要求,起草合同以甲方为主,按《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选用相应合同文本,确保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实用性、实效性、完整性,实现统一合同文本使用率100%。加强统一合同文本在招标环节的应用,本着“内部管理制度外部化”的原则,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文本的使用规则,确保对外部供应商产生法律效力。同时,不断梳理与合同类型相关业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度,对相关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更加有效的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合同审查会签制度。防范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制度保障,就是建立、落实严格的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做好合同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防范。对合同进行技术、经济、法律审查,运用法律规定、技术经济手段,保证企业签订合同选择最佳方式、取得预期效益,实现合同目的。通过审查会签,可以发现合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减少和避免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议,提高合同履约率。加强对重大合同审查管理,严格实行重大合同联签、备案制度。重大合同,需按照重大合同会签程序审查、会签、批准。重大合同包括:资产抵押、转让、出售、收购、清算合同;担保合同;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清算合同;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投资合同;具有全局影响的或数额巨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购电合同、并网调度合同及标的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合同等等。重点对条款完备、物资清单替代合同、乙方违约责任等情况重点审核。强化合同归档管理。合同是企业的有效凭证,是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证据,全面规范合同归档工作将有效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强化合同文本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是规范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分批分类整理合同台账及纸质文本,并及时归档,确保合同文本及附件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三、强化合同方资信审查
合同双方的资信情况是合同如期履行的关键,应按照项目合同履约情况,强化合同方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工程结算挂钩。加强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和资信状况审查,是否具有相应的履约信用,过去三年守合同、重信用,无违约事实等进行审核,审核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标的是否符合当事人经营范围。若人代签合同,则需要审核是否有真实、有效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等。对于资信评价不合格的合同方,在规定期限内和规定范围内不予授标,这一举措必将对各类项目的施工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资信评价结果,建立资信档案数据库,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四、提高合同承办人素质
关键词:政府投资公路项目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建立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在通用评价指标体系下,结合公路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项目投资效益的优劣程度进行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公路项目投资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能够进一步提高公路项目投资管理水平、提升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行分析,对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并举例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
分析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原则、评价内容以及指标设置:
(一)评价标准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主要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指的是我国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规范所强制性规定的、必须达到的要求,主要包括相关行业和部门并颁布的法律规范。非强制性标准主要指的是计划标准和历史标准,计划标准主要指预先制定的项目目标、实施计划、项目预算、工程定额等数据。来源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文件、概算文件、资金计划文件等;历史标准主要指的是以往年度的实际水平,例如历史最高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
(二)构建原则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公路项目建设各阶段目标有直接关联,能够正确反映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重要性原则
应当根据公路交通行业特点,使用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3、系统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资金在公路项目支出上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以定量分析为主,针对不能使用定量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的,需要运用客观性描述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4、经济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易于理解、有较强的适用性,交通数据的获得及经济数据的取得要考虑实际条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评价内容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公路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立项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运行阶段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立项阶段的评价事项
立项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
(1)项目建议书阶段
这个阶段提出并进行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了达到预定建设目的,分析项目建设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主要通过对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论证,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技术方案、投资方案,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并满足社会经济效益需求。
2、建设阶段的评价事项
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材料和设备采购管理阶段以及工程施工管理阶段。
(1)设计阶段
公路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路项目预定效益的实现。
(2)招投标阶段
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按照招投标法要求,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结合项目规模,制定合适的招标方案,确定合适的承包人,并采用适宜的合同类型和计价方式。合理的合同类型和计价方式保障项目节约成本与实施质量等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
(3)施工管理阶段
施工管理阶段是从项目计划转变为项目实体的全部过程,划分为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环境、施工工序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等方面的管理。
3、竣工验收阶段的评价事项
竣工验收阶段,结合财政部门相关法规及财政投资项目评审要求,对项目的实际成本、施工工期以及施工质量等进行的全面系统性的考核。
4、运行阶段的评价事项
运行阶段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公路项目的运行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通过对项目实际效果和项目目标进行对比,进而对项目建设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判断分析。
(四)指标设置
以上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事项进行了分析,下面,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基础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为了实现政府投资公路项目建设目标,需要对建设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依据相关的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设定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规划选址、施工图设计、项目开工、资金下达文件、付款依据、项目竣工验收等指标。
2、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进行衡量,管理责任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以及项目资本金制(根据投资模式选用)等。
3、项目资金管理和内控指标
项目资金管理主要以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审计准则以及财政部门的监管要求为出发点,确保资金的安全、合法使用,将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内控指标主要反映内控系统与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是否科学管理,通常情况下使用定性指标。
4、项目建设目标指标
公路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目标和项目建设目标:项目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等方面;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公路项目通行服务能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级公路建设项目绩效逐项分析评价。
项目概况:该公路建设项目全长9.3km,新建特大桥1座(长1100米),项目总投资为23000万元,由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投资(省级预算)。
(一)项目过程的评价
1、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的评价
该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批复文件、施工图设计、招投标资料、资金计划文件、支付依据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资料齐全,且建设程序履行良好。
2、基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
通过对五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项目法人责任制,代建公司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履行项目法人职能;招投标制,设计、监理、施工等采用公开招标,其标底的编制与招标工作的流程均符合法律规定;合同管理制,严格的遵循相关的制定合同文本,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实现对合同的有效管理;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监理公司;资本金制,该项目投资均为省级预算资金,故不考核此项。
(二)项目目标评价
1、工期目标
工具开工令及监理认证文件,项目实际建设工期约为28个月,计划工期为24个月。项目的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相比,延长3个月,占原工期12.5%(3/24×100%),分析原因:由于地方拆迁受阻影响工期。
2、投资目标评价
项目资金按进度到位及时,支出依据合规,无截留,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等制度健全,核算规范;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效
3、质量安全目标的评价
经省级质量监督部门认定,该项目建设质量整体优良,无重大质量事故。
(三)项目影响的评价
1、经济影响
根据交通量调查,该项目建成后,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交通能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一定程度的促进了汽车维修、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数量明显增长。
2、社会影响
经专家评定,,该项目给该区域提供了比较方便快捷的客货运输,促进了沿线地区从农村向城镇化的发展,并带动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3、环境影响
由于该项目占地、拆迁范围控制的较好,没有出现超规模的占地现象,并通过运用绿化种植被等方法,对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度和影响都比较小。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构建原则、评价内容以及指标设置进行分析,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水平、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预〔2009〕76号文件
[2]朱衍强.公共项目绩效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
[3]李娟.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及运用[J].财会研究.2012,10(11):51-53
[4]刘宏洲.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市场研究.2009,03(12):96-98
[5]赵东升,卞德禹,卢伟荣.建设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08,05(11):71-72
[6]鲍良.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签订时间: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市______区(县)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上海市企业合同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沪工商合[XX]422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就XX年度企业合同信用评价签订本合同。
一、评价内容
乙方受甲方委托就企业合同信用评价,采用市工商局指定的合同信用评价标准(包括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对甲方提供的信息数据进行核实、抽查、分析和科学评估,出具公正、客观、全面、完整反映企业合同信用状况的评价报告。
二、甲方应提供给乙方的资料信息及其他应予协作的事宜
1.甲方在本合同签署后按规定向乙方提供所需全部材料,并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如甲方不能按期提供所需资料致使评估无法正常进行,或提供虚假资料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甲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2.乙方在甲方现场考核、抽查企业合同信用评价内容的过程中,甲方应安排合同管理及有关人员予以配合。
三、乙方应提供给甲方的服务及其他应予协作的事项
1.乙方对甲方的评价结果以及甲方所提供的评估资料负有保密责任,为甲方严守商业机密,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评价结果以及评估资料提供给甲方以外的第三方。
2.乙方在收到甲方报送的评估资料后对甲方合同信用等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如甲方对评估结果持有异议,在收到评价报告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出复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资料,乙方给予复评。
四、价款支付方式
1.本项合同信用评价费用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元,甲方在本合同签署以后一周内向乙方一次付清全部评估费。
2.甲方应以银行转账或支票等方式予以结算。
五、违约责任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署后立即生效,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否则由违约方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六、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提交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
七、其他约定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本合同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 矛盾
一、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范围矛盾的产生背景
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7月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该定义下的内部控制属于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从与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上可将其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两部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外的其他控制,通常是指为了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遵守法律法规、实现发展战略而设计和运行的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无关的控制。
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总则第二条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可见,《指引》所规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是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要对整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承担责任。但《指引》总则第四条进一步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这一规定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缩小到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在《指引》所附的各类型审计报告参考格式中,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有如下阐述:我们并不对××公司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或提供保证,本段内容不影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审计意见。这样,注册会计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承担任何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实际审计范围就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范围存在矛盾,即目标是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范围却只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范围矛盾的产生原因
对于矛盾产生的原因,中注协曾给出过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考虑到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二是考虑到成本效益的约束,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企业整体内部控制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三是目前国内国际尚未形成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判断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没有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纳入审计范围只是当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客观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实属“无可奈何”。
但是,将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绝不能令人满意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和实施的初衷是相悖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总则第一条中提到: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制定本规范。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要达到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宏观层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中观层面,规范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三是微观层面,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三个层面中,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联系最紧密的是第二个层面,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从而向资本市场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于其他两个层面,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会更大一些。《指引》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是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的。《指引》将审计范围仅限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使其只能在促进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挥作用。这种限定仅顾及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三个目标中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其他两个目标,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片面的审计范围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初衷是相悖的,将内部控制的审计范围扩展到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三、解决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范围矛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