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8篇

时间:2023-06-05 08:4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R594.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是指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由于机体散热功能及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出现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为典型表现的一组致命性急性临床综合症,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肝肾功能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昏迷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病死率可达5-30%[2]。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热射病患者采取血液透析疗法与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0年我院收治的25例重症热射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20岁。25例热射病患者均系某部队战士在室外高热、高湿环境下负重训练而发病。患者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变现,通体潮红,汗闭,体温40-43℃,心率130-145次/min,呼吸频率26-30次/min,收缩压70-8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75-80%;绝大部分患者出现四肢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症状,伴有意识障碍;入院前休克8例,双瞳呈针尖样或不同程度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9例伴有呼吸衰竭症状;4例患者全身散在米粒般出血点,轻压不褪色。25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均升高;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升高,5例出现蛋白尿。25例患者均诊断为重症热射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温、吸氧、扩容升压、置管导尿、心电监护等支持性疗法,积极防治脑水肿、DIC,营养心肌和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行右侧股内静脉置管,行持续性静脉一静脉高容量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器置换液根据患者生化、电解质指标合理配置,血流量150-200ml/min,每天置换20-24L,每24h更换1次滤过器;同时于颈静脉建立另一静脉通路,进行抗休克与保肝护肾治疗。

2 观察与护理措施

2.1 生命体征观察与监测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连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重点观察患者瞳孔变化、神志意识、呼吸节律、出血症状等,准确记录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便于及时发现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肝肾损害等,为抢救赢得时间。

2.2 降温 入院后,立即将患者置于22℃空调房内,用医用酒精行全身擦浴,促进散热,在头部、枕部、腋下、腹股沟处等皮肤薄而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放置冰袋物理降温,同时,通过血透疗法将大量置换液输入患者体内,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如事前将置换液置于冰箱冷藏20min,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2.3 脏器功能护理

2.3.1 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 体内高温引发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严重者可致脑水肿、脑疝。25例重症热射病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意识障碍,予以短时间滴注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处理;休克患者予以纳络酮醒脑。治疗后,患者神经症状逐渐改善,抽搐减轻,呼吸趋于平稳,双瞳扩张并趋于等大。

2.3.2 呼吸衰竭的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是热射病的另一突出症状,热射病可直接造成肺损伤,引发肺水肿。患者入院后,首先要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在做好生命体征监测与血气分析的同时,予以高流量吸氧,改善肺功能。吸衰竭者或气道梗阻尽快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舌后坠时可用舌钳牵出, 再行放置通气管;气管插管过程中如患者突发呼吸急促,立即行气管切开术,清处分泌物,再行插管。插管通气过程中要确保气道的通畅,可每2小时采用100ml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8000U沿套管边缘滴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当出现呼吸机抵抗、听诊有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应给予立即吸痰。吸痰前给予3min高浓度吸氧,吸痰管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粘膜,一次时间不超过15s为宜。

2.3.3 改善微循环 重症热射病患者循环系统障碍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救治原则为抗休克与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此,积极补充血容量,联合使用多巴胺+阿拉明升高血压,扩容升压后21例患者未发生DIC。入院伴发DIC者,确诊后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抗凝,视病情每日1-2次,根据病情变化确定肝素使用时间。7例入院即发DIC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6天后,出血点消失。同时,根据血生化结果由血液置换通路输入相应量的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3.4 肝肾功能的维持 2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采用静滴甘利欣150mg/24h、能量合剂、输入白蛋白治疗3天后,患者肝功恢复正常。肾脏保护方面经血液透析、输液、碱化尿液等多方面的治疗,4-6天后,患者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2.4 导管护理 热射病重症患者行血液净化透析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围导管的基础护理工作。一要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预防感染。导管外口与气管切口要用0.9%生理盐水单层纱布覆盖,并每天用医用酒精擦拭创面和周围皮肤;二要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工作。确保导尿管的畅通,定时清理尿液,防止逆行感染;准确记录出入量,便于评价肾功能。

3 患者转归 本组25例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与综合护理12-15天基础上,治愈出院24例,治愈率96.0%。1例重症患者因热射病累及下丘脑、肺脏、肝脏等多个脏器出现多功能脏器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4 护理体会 血液净化透析治疗重症热射病患者具备诸多优点。一是通过持续的血液净化,清除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维持电解质等酸碱平衡,改善肾脏功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二是通过大量置换液的输入,能够迅速降温,缓解高热对全身细胞的毒性作用。治疗过程中,及时降温是确保疗效的关键[3],将患者体温快速降到38℃以下, 可大大降低脑耗氧量, 减少脑损害,从而降低并发症。对于入院发生DIC的患者应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对入院未发生DIC的患者,应认真观察患者皮肤情况,积极预防DIC的发生;此外,准确做好监测工作,精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结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指标调整合适的输注量和超滤量,确保重症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润军,吴孟华,王勤等.越野训练致热射病26例临床救治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384-385.

篇2

关键词:重症;中暑;急诊救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rescue of severe heatstroke.Methods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8 cases of severe heatstrok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mergency rescue experience.Results 8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7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hospitalization time in 1~15 d,the average(8.2±2.3)d;1 case still had consciousness disorder hospitalization.Conclusion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t stroke,timely and effective cool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rrect the disorder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in time and to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vital organs,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first aid rate,and the patient's knowledge of heatstroke,help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heatstroke symptoms.

Key words:Severe stroke;Heatstroke;Emergency treatment

中暑系指长时间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机体的体温调节受阻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害等症状的总称[1]。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2],中暑分橄日字惺睢⑶嶂⒅惺罴爸刂⒅惺睢F渲兄刂⒅惺钪饕是由于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中,从而导致其核心体温快速升高,超过了40℃,且引起谵妄、惊厥、甚至昏迷等症状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本文现将对8例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8例重症中暑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35.3±4.8)岁;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40℃),并伴有意识障碍。其中休克的3例,四肢痉挛2例,呼吸衰竭的2例,有呕吐症状的2例;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40~300 min。

1.2实验室检查 8例重症中暑患者,检测出白细胞(WBC)(12.21±5.2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41±6.11)×109/L,均升高,血电解质出现高钾、低钠、低氯等紊乱现象的7例,肾功能出现异常的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的6例,心肌酶谱升高的7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异常的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重症中暑临床诊断标准[3]。

1.3治疗方法

1.3.1体温的控制 将所有就诊患者立即安置于空调病房内,室温在22℃~24℃,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采用在患者的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冰毯、冰帽降温、用冰盐水进行灌肠等措施,若降温的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使用静脉注射冬眠合剂以控制体温。最好使用直肠温度监测体温。

1.3.2液体的补充 在监测患者循环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充分的液体治疗,首先考虑予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通过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若尿量达标可继续监测循环情况;若经充分扩容后尿量仍不达标,可以给予利尿等相关处理。若经充分补液后仍难维持血压的患者,可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

1.3.3气道管理 对于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或考虑需要镇静、阵痛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1.3.4 CRRT治疗 对于肾功能不全予补液后无法纠正或进行性恶化、MODS、肌酶明显升高(CK>5000 U/L)、一般物理降温无效、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床旁持续性血液滤过(CRRT)治疗。

1.3.5凝血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升高对于此种情况可给予早期补充凝血因子及后期的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等指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如果合并严重凝血功能异常,需避免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等有创操作。

1.3.6其它治疗 在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镇痛后,患者的抽搐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可以根据情况早期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其发生感染。治疗同时对患者加强保肝、保肾、以及护胃的治疗,同时给予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加强患者肠内、肠外的营养支持。

1.3.7防暑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空气的流通,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钠盐的补充;高温作业工作人员在日常进食过程中应注意多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C的食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的药品备用,一旦发生头晕、眼花耳鸣、过量出汗、四肢无力、肢体抽搐、口渴、胸闷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

2结果

8例患者均经过实施了有效的急诊救护措施,7例成功救治并出院,住院时间在1~15 d,平均(8.2±2.3)d;其中1例仍存在意识障碍住院治疗。

3讨论

中暑症状的发生主要与高温、高湿、无风环境等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暑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征,常见于长时间在阳光下工作的人群,其中青壮年发病较多,且多发于夏季[4]。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高热、谵妄、昏迷、并伴有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失常、抽搐等症状。当人体体温超过37℃时,温度每升高1℃,PaCO2的值将增加4.4%,pH值将降低0.015,脑的耗氧量将增加8%[5-6]。中暑患者的w温越高,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就越严重,目前仍住院的1例存在意识障碍的热射病患者就是因为就诊的延迟(就诊时间距发病约300 min),虽然进行了早期复温及积极的治疗,但由于高热持续时间过长,仍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故早期识别热射病、及时就医、早期复温是有效治疗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有效治疗的关键点:①迅速降低核心温度;②血液净化;③防治DIC。重症中暑患者随着体液的丢失,往往伴随着低钠、低钾的症状,其容易导致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的受损,病死率达50%~80%[7-8]。及时补充液体,补充钠盐、钾盐,实时监测血钠、血钾的动态平衡,有助于提高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率。当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在适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防暑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相关的中暑知识,做好自我的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中暑率。

综上所述,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保护其重要脏器的功能十分关键,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对患者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有助于预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亮亮,周敬文,耿兴义,等.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13(09):809-812.

[2]王海滔.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4):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孙晓超.中暑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03):177-178.

[5]张玉梅,梁韶春,张艺镄,等.中暑的治疗新概念及Meta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9):87-89.

[6]黎芳芳,黄江燕,熊艳,等.1例重症中暑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7,30(2):32-34.

篇3

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及病症特点,分析了儿科病情观察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儿科特点的中医病情观察原则,认为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把握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的要点和方法,是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第一手材料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 病情观察原则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观察质量是衡量护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观察不仅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病情观察及观察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都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属“哑科”,病情叙述不清,检查不能合作,又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转危转重,又因其喜动、顽皮,往往能掩盖病情,所以,小儿病情观察无论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都应具有儿科特色。只有结合儿科特点细致入微地观察把握病情,才能准确诊治和有效护理。中医儿科的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观察全面细致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原序》),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更为突出,如果病情观察稍有疏忽,处理稍有延误,病情就很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儿科的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深入病房,认真巡视,不走过场,耐心细致全面观察,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不但重点审视患儿的精神、形态、睡眠、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情况,还要细致观察小儿的囟门、面色、苗窍等局部变化,以了解其病症之所在,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以及病证之轻重。如发热患儿,应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试体温,全面了解其发热特点、患儿精神状况、汗出情况及舌象、指纹的改变,以辨别其热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症之轻重。若患儿体温逐渐升高,无汗出,舌尖红苔薄,指纹浮紫,证属表热而病轻;高热持续不退,患儿烦躁不安,伴汗出,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其热在里,病情较重;若出现超高热或体温骤降,均为重证,应提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观察细致而全面,才能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基础。

2 循证观察病情,善于分析处理

小儿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成人迅速,并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不同而病证多端;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感邪后更易从热从火而化,以致儿科临床实证、热证较多。因此,结合小儿病证特点,循证观察病情,更有利于准确分析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病变状态,运用获得的临床证据,采取个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辨证护理。

2.1 轻证审苗窍,以察病症之征兆 苗窍是脏腑病变的外观,也是儿科病情观察的重要部位,脏腑轻证内在病变不显凸时,往往先反映于相关官窍。严密审视苗窍变化,可诊察病变部位,判断病邪性质及预测病症征兆。① 察目:白睛赤色多为风热,黄浊多为湿郁,淡青为肝风盛,色黄兼身黄多为黄疸;目泪汪汪且红赤,须防麻疹;哭而无泪多见重症脱水;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须观察小便量及血压;目睛呆滞上视、斜视多属惊风。② 察鼻: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涕浊而黄为风热入肺;鼻翼煽动而气急为肺闭,属重症,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必要时给氧。③ 察耳:耳背红纹浮现兼身热、面赤,谨防痘疹,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以及疹点透布情况;耳腮部漫肿须注意痄腮。④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见脾虚血少,鲜红为邪热初盛,唇周发青为缺氧发绀的症候。

2.2 重证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状态和面色,神色是脏腑气血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观神色可知气血之盈亏,病情之轻重。重证患儿更应细观神色变化,推测病变之端倪,辨别邪正之盛衰,及时应对处理,防止病端严重。如小儿面呈青色而神态不宁,目向上窜视属惊厥先兆,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施服清肝熄风药物,可有效避免惊厥。面呈苍白而神疲肢厥,应防阳气脱失,宜回阳救逆及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面色萎黄无华而神倦,属脾胃虚弱,非疳即积,应注意饮食辨证调护:脾疳者宜以食麦类食品为主,常服莲子、淮山粥健脾消疳,养胃扶正;乳儿疳证宜食奶粉、黄豆粉、红枣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属气虚,患儿卫阳不足,不禁风寒,易患外感,产生变证,护理上宜注意寒暖变化,常服玉屏风散,以免发生感冒。

2.3 观察主症特点,以辨证候之性质 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内为乳食所伤,外为六所侵,故儿科临床应特别注意消化系、肺系病变,临床应仔细观察主症特点,以辨明病变脏腑、性质以及证候错杂的复杂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准确依据。如小儿咳嗽,病多在肺,应注意三望一听(望鼻、咽、舌,听咳嗽声),观察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气味等性状,以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咳声重浊,痰色黄稠,鼻孔干燥,流涕黄浊,咽红舌红,为表热证,护理应从解表、清热、宣肺着手;咳痰白稀,喉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质不红,为表寒证,宜以散寒、宣肺为护理原则;若咳嗽气急,伴发热,鼻煽,痰鸣,唇青,为肺气闭塞之重证,当清热宣肺、涤痰定喘,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防发生变证;若咳而无力,痰鸣,食纳减少,神疲气短,多为肺脾气虚,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须辨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复杂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证迎刃而解。

2.4 细观舌象、指纹,推断病情进退与轻重 《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提示疾病的预后。患儿舌红苔黄,属里热实证,继而又出现舌红无苔,则为阴液损伤,虚热内生,说明病情加重,应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腻多属脾虚寒湿内蕴,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困脾,脾运乏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此外,舌象变化与小儿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联系,现代研究已有显示:易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阳多阴少舌易感儿(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IgA低于正常舌儿童,但高于阴多阳少舌易感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白厚)[1]。这虽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观点一致,但更说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儿的易感程度。因此,细观小儿舌象特点,对预测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质制宜对易感儿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转贴于

观察小儿指纹可根据指纹的隐露、颜色、淡滞、部位、形态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判断预后。小儿正常指纹为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情较重;如现于命关或“透关射甲”,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纹色紫多为热证,色浅淡见于虚证。现代医学认为,指纹是食指的皮下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2]。结合临床所见,凡有透关射甲者,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故观察指纹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关射甲,可作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判定标准,静脉压越高,指纹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预后多不佳。指纹的色泽与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相关[2]。如小儿热盛伤津,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指纹色紫;小儿贫血时,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色淡。

2.5 洞察病变趋势,预测疾病传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肌肉柔弱,不耐风寒,五脏六腑气弱,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儿易患温热病。正如叶天士所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小儿温热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洞察病变顺传或逆传的发展趋势。顺传表示病情的渐进性,疾病按一般浅深层次而传变,由轻转重,无急剧变化,预后亦较好;而逆传则表示病情的暴发性,病情急剧变化,并见心神方面的病变,如神昏谵语,伴舌蹇肢厥,舌红绛等,病情较重,为病至逆者。如麻疹为麻毒时邪外袭,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随即时邪由卫入气,由肺及脾,正气驱邪外达,则见皮疹出现,疹透邪泄,热退身凉,此为顺传;如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护理不当,或邪毒过重,则易出现逆证,麻毒时邪内陷心包,疹出复隐,神昏,肢厥。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其逆传。

3 根据时间节律特点,观察病变规律

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的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变规律,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易发热,且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发热患儿应特别注意午后及夜间的体温变化;支气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与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易袭肺卫,引触伏痰有关。故须加强易发时段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发作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作。

4 注意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情绪相对不稳定,如见非常之物,不识之人,或身处特殊环境及进行各种诊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恶症,或因疾病原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和紧张感,情志影响可导致体内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小儿心理特点,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陪床者交谈,以获得患儿的心态信息,并主动、热情、积极、耐心、关心患儿,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患儿的信任,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及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具有儿科特点的病情观察原则和方法,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医辩症;银屑病;护理

【中途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19-01

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所致。以皮肤上起红色斑片,上覆多层白色皮屑,抓去皮屑可见点状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白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1 临床表现

1.1血热内蕴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疹色红,鳞屑较多,瘙痒明显;伴有怕热,心烦,口渴,小便赤黄,大便干燥;色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或滑数。

1.2血虚风燥型:多见于静止期。病情稳定,皮疹不再扩大,基本无心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皮疹色淡红,皮肤干燥、瘙痒;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色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1.3瘀滞肌肤型:多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皮疹肥厚浸润,色暗红,或见色素沉着,肌肤甲错,时有瘙痒,病程长,反复发作多年,经久治不愈;色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细缓。

1.4湿热蕴结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好发于皱皮部位(腋窝、腹股沟),浸渍糜烂流滋,或掌跖部有脓疱,阴雨季节加重;伴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肢沉,或带下增多、色黄;舌苔薄黄腻,脉濡滑。

1.5风湿寒萆型:多见于关节型银屑病。皮疹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而厚,抓之易脱;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畸形;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1.6火毒炽盛型: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弥漫性潮红,皮肤灼热,大量片状脱屑;伴壮热,口渴,便干,溲黄,心烦;舌降红,苔薄或无苔,脉滑数。

2 临证护理

2.1护理常规

2.1.1按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如出现大量脱屑、皮肤潮红等症状时,宜安排单人房间,严格床旁隔离,做好生活护理。

2.1.3观察皮疹分布的部位、颜色、大小、鳞屑多少、瘙痒程度、有无出血点及同形反应。,患者突然出现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脱屑、伴高热或痒痛剧烈、烦躁不安者,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1.4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食油腻食物,忌鱼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类。

2.2辩证施护

2.2.1血热内蕴型:室内保持空气清晰,穿宽松衣服,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瘙痒剧烈时,遵医嘱外用中药膏涂擦。

2.2.2血虚风燥型:遵医嘱中药浴治疗,多饮动,卧床休息。可物理疗法:紫外线照水,加强饮食营养。应减少活射。

2.2.3瘀滞肌肤型:皮损肥厚,擦药前行温水洗浴,再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禁用碱性肥皂或热水烫洗。遵医嘱中药制剂膏外擦。

2.2.4湿热蕴结型:换药前温水洗浴,再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禁用碱性肥皂和热水烫洗。换药时严格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多顽固性皮损,擦药后宜用油纸或纱布敷贴,保持药物疗效。

2.2.5风湿寒萆型:嘱患者勿大量搔抓皮肤鳞屑,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卧床护理。

2.2.6风湿寒萆型:做好心理护理,皮肤灼热时勿用冷水浴,适当饮蜂蜜水,润肠通便,室内空气流通。

3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如:黄豆、绿豆、豆腐等),少食油腻食物(肥肉、各种油类),忌鱼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类如(鱼、虾、螃蟹、辣椒、花椒、胡椒、八角香料、烟酒等),禁食发物如(公鸡、鱼、虾、牛、羊肉,元须、魔芋、香菜,香菇笋子等)

4 用药护理

4.1血热内蕴型:选用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宜饭后凉服,局部遵医嘱涂擦药膏,如盐酸尿素乳膏等。

4.2血虚风燥型:选用当归饮子加减,饭后温服,可局部用角质促成剂或免疫抑制剂。药浴适温。如:焦油类,硫磺洗剂等。

4.3瘀滞肌肤型: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饭后温服。中药制剂膏外擦。

4.4湿热蕴结型:选用萆渗湿汤加减,宜饭后温服,静脉用维甲酸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感染者抗生素治疗。

4.5风湿寒萆型: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宜饭后温服,卡泊三醇乳膏外擦,注意用药局部情况。

4.6风湿寒萆型: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宜饭后凉服。禁用刺激性强的外擦药,静脉免疫制剂药物,如:甲氨蝶呤每周25~50MG,或肌肉注射。

5 并发症护理

5.1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避风寒,遵医嘱可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5.2皮损继发感染:嘱患者勿搔抓,定期修剪指甲,勤换衣裤,保持床单位的清洁,遵医嘱合理用药,以免治疗不及时恰当引起感染。

5.3关节畸形:见于关节型银屑病。嘱患者注意休息,少活动,合理用药。适当活动关节。

6 健康指导

6.1患者讲解本病的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6.2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本病的危害,指导患者采用心理咨询和宣泄方法,以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情绪。

6.3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必要时加以记录,定查期复,为医师治疗疾病提供线索。

6.4指导患者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及适当的文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5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发物;室温宜凉爽,忌热水烫澡,避免搔抓。

参考文献

[1] 杨秀岩, 杨雪琴, 惠让松, 俞梦孙. 银屑病患者的睡眠研究[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 2012, (02)

[2] 白彦萍, 小徐. 科学认识银屑病[J]. 中老年保健 , 2012, (05)

篇5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老年;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25-0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也成为脑梗死,占脑卒中的70%。早期在急性期进行救治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的治愈率,减少再次发病率,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现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缺血性脑卒中87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43例,女性44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3.32±1.02)岁。此组患者经头部CT检查无脑出血倾向,均符合国家脑梗塞临床诊断学标准,根据临床格拉斯哥(GCS)评分将此组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其中重型为3-8分有22例患者,中型为9-12分有28例患者,轻型为13-15分38例患者。

1.2 方法 此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急救救治的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措施,康复训练措施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1.3 结果 显效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生活能自理的病例;有效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但生活需部分或完全他人协助的病例;无效是指临床死亡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程度首要方法,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提示脑损伤越为严重。意识的判断可以根据询问患者病情,简单对话,检查痛觉肢体活动等进行。如患者可以配合,根据语言功能、眼睛反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格拉斯评分。并随时监测患者的意识,发生改变及时向医生汇报和并配合有效的处理。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是动态观察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部位。脑血管疾病后多引起瞳孔的改变。瞳孔的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及脑干损伤引起,密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射情况、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注意两侧的对比。

2.3 生命体征的监护 密切监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的变化。因脑卒中的患者损伤的不同病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如出现中枢性高热不退提示脑干损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注意脑疝的发生及高血压危象的发生: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

3 护理干预

3.1 急救护理措施 首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急性脑梗死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窒息,立即给予通畅气道,给予有效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和脑细胞坏死面积。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给予简易呼吸器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低氧血症;由于低血压和低氧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对预后有影响[2]。

3.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的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首选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在30min内静点完毕,必要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有利的抢救时机和条件,保证并脑部供血,减少机体损伤。

3.3 基础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减少搬动和不必要的活动,防止溶栓后栓子脱落到其他器官引起再次栓塞;床头抬高150-300。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探视人员,避免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康复[3]。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应禁食24-48小时,之后可给予低盐低脂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发病三日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应留置胃管,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观察有无呛咳等反应。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4.1 预防肺部感染 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患者咳嗽,尽早把痰液咳出,昏迷患者或者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将床头摇高30度,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痰液粘稠时可以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4.2 预防褥疮发生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翻身时对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5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一般病情稳定72h后患者能下床活动,注意遵守循序渐进,坐起后无头晕再在陪护下离床病房内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对不能离床活动或肢体瘫痪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给予各关节及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莹.浅谈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0).

篇6

关键词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此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是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护士熟练掌握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处理,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一直是神经外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1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120例,女90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伴不同程度的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CT检查:额叶出血68例,颞叶出血59例,基底节区出血82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1小时~7天。

危重期的护理

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为主:⑴制动:安慰患者,嘱其保持安静,就地抢救,减少搬动。取平卧位,头部略高,并偏向一侧,颈部后仰。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再度出血。⑵维持有效地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内异物,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吸氧,呼吸不规则时可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⑶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快速静滴,配合速尿运用可增强疗效。⑷降压:血压明显升高者,采用静脉泵入硝普钠控制血压值,半小时后根据血压情况重复使用或用其他药物迅速降低过高血压,减少继续出血。⑸急救观察:动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肢体活动等情况每15~30分钟1次,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1意识观察: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它的改变多较瞳孔早。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压高低的指征之一,反映了颅内出血量及病情的轻重,可用简单的问话和刺激试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2观察瞳孔变化: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和对光反射情况,如一侧瞳孔扩大,对侧肢体瘫痪,多表示对侧有血肿存在,可能引起脑疝;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扩大、固定,各种发射消失,往往是临终症状,需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应。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变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升高。血压过高又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又使脑供血不足,一般维持血压在150~165/67.5~75mmHg。脉搏细弱不规则,可有循环衰竭的现象。呼吸的观察应注意频率、深浅度,有无鼾声样和抽泣样呼吸。不规则的呼吸和呼吸变慢是颅内压增高的特征。出现呼吸节律平整,同时血压下降、脉搏减弱而不规则是呼吸衰竭的临终表现;脑溢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可能有低热,但在发病早期体温急剧上升,半小时内突然升到39.5℃,以上应考虑中枢性高热,提示病情危重。4及时发现脑疝前驱症状:脑疝前驱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大小不等,若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即为脑疝症状,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抢救,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l加速尿40ml,15~20分钟滴完。

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

危重患者咳嗽吞咽发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护理上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护理要点如下:1呼吸道管理:危重患者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宜过湿,咳嗽反射减弱者,30~60分钟听呼吸音1次,定时翻身与扣背,有痰鸣音时及时行气管内吸痰,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2~3天后给予鼻饲饮食。2预防胃溃疡:脑出血患者常由于丘脑下部受到损伤而引起胃部应激性溃疡和出血,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性质,必要时留置胃管,定时抽取胃液做隐血试验,从胃管内注入洛赛克、H受体阻断剂等,护理同消化道出血。3预防感染:常见的为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长期应用光谱抗生素的真菌感染。因此,严格无菌技术,观察体温、脉搏血象变化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脑出血患者常因昏迷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呼吸道阻塞、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气管插管或切开,2~3小时给患者翻身扣背1次。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无应激性溃疡可选择经口或鼻饲营养。经静脉营养者应保护血管。合并糖尿病用RI,合理安排补液时间,防止夜间低血糖反应,长期卧床者口服缓泻剂。5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出血多者48小时内除预防褥疮外禁止活动,2周后可根据不同情况做按摩、推拿,尽早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以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

篇7

关键词:中暑 院前急救 护理 针刺疗法 刮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35-02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4月—2011年4月院前共救治63例中暑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最小的2岁,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先兆中暑有32例,轻症中暑有21例,重症中暑有9例。在现场立即给予及时、有效中西医接合治疗,其中有12例康复,其他51例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接回医院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对中暑者,首先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或静卧。继之口服凉盐水或凉含盐饮料。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预防并发症。

2.1.1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患者的救护,首先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平卧,解开衣服,用冷水擦拭皮肤,以达到清洁皮肤,扩张血管,以利皮肤散热的目的。及时给予淡盐水、清凉饮料或口服藿香正水等,也可涂清凉油在太阳穴、风池、合谷等穴位。也可采取中医的刮痧疗法,用磁汤匙或硬币,或大衣扣,蘸菜油,用光滑的边缘,在所选定部位多次向一个方向刮动,直至皮肤潮红或紫红色,有的见条条痧痕,或见累累斑点。切勿刮破皮肤,如一刮即见深紫色或起水疱,为病重之兆,宜多刮几处。刮痧所选定的部位:头部、颈部、背部、胸部、四肢。血容量不足者酌情补给葡萄糖盐水并加氯化钾滴注等。

2.1.2 中、重度中暑患者的救护。

2.1.2.1 物理降温:除了采取上面措施以外,在患者高热时给与冰袋冷敷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并在上述部位给与酒精擦拭,边擦拭边按摩皮肤,扩张血管加速散热,当液温降至37.5—38℃时,暂停降温。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再上升,应继续进行物理降温。

2.1.2.2 药物降温:柴胡针剂2—4ml肌肉注射或安痛定2ml肌肉注射,或冬眠灵(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协助物理降温的常用药物。剂量25—5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1—2h.或肌肉注射安定10mg。用药过程中应观察血压、体温,血压下降时(收缩压下降90mmHg)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如已补足液体时仍处于低血压,(应选择使用重酒石酸间羟胺、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受体兴奋剂。

2.1.2.3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休克,对热痉挛者,在补足液体的情况下,如仍出现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缓慢滴注。对热痉挛者,应快速、大量补充5%葡萄糖生理盐水、代血浆等扩溶。

2.1.2.4 对症治疗: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也可用中医的针刺疗法,用碘伏消毒手指穴位十宣部位皮肤,用三棱针十宣放血,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或用拇指点掐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如见虚脱者,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者,也可用艾条灸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每次选3—5个穴位,每穴直接灸3—5壮等。补液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适宜,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有休克和心力衰竭要做相应处理;如有脑水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脱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进行血液透析等。

2.1.2.5 转运途中的救护:在转运过程中给予连续的、有效的救护。救护车要通风良好,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连续采取降温措施。维持静脉通道畅通,或吸氧管的畅通等,严重的密切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变化或抢救记录。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工作,到达急诊科或科室做好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各项操作措施和各种记录的交接工作。

2.2 心里护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都要耐心细致地向家属或患者解释工作,特别是中医操作技术或危重病人的操作,消除其紧张心里,让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从而早日康复。

3 护理体会

高温环境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条件下,湿热比干热容易中暑。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产妇容易中暑。中暑是急症,特别是重症中暑,病情来势凶险。大量出汗可使水分丢失过多引起循环衰竭而发生热衰竭。丢失盐过多和补盐不足可引起肌肉痉挛而发生热痉挛。如高温超过一定限度,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体内热量过度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受损。严重损害机体各个重要器官,导致脑、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要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生命。

3.1 首先加强防暑降温的宣传,夏季要向全民做好防暑知识的宣传,居住处要通风,降低室温。外出戴防晒帽,老年人、产妇、体弱及慢性病者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应给予较好照顾,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3.2 其次高温车间和夏季田间劳动的注意事项,应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隔热、通风等降温措施,补充含盐饮料,劳动间隙时应到阴凉处休息。中暑后能及早诊断,及时治疗,短期即可恢复。年老体弱或慢性病的重症中暑者,特别是热射病(中暑高热)要立即抢救,若抢救不及时,预后不佳。

3.3 最后中医的诊疗措施非常有意义,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结合西医治疗,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篇8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在原来全身或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地突然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心脏骤停后应争分夺秒地连续进行抢救,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使整个机体生命活动和功能得以恢复,这种急救称为心肺脑复苏或复苏术。

【病因】

(一)心脏病变 以冠心病居多,其他还有风湿性心瓣膜病、病窦综合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和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二)非心脏病变 常见的有急性缺氧、触电、溺水和急性颅脑损伤等。另外,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中毒;麻醉、心脏手术、某些特殊检查及治疗(如气管插管、心包穿刺和心导管检查)等,以及严重酸碱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亦可引起。

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以心室颤动最常见。

【病理生理】

心跳骤停发生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体内出现酸碱度和电解质的急剧变化: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钾浓度增高,严重威胁细胞的生存,最终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但人体各系统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一,最敏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是6分钟,超过则预后不良。其次是心脏,严重缺氧时心脏节律和传导受抑制。再次是肝脏和肾脏,如心跳骤停后抢救不及时,脑及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性损伤变为不可逆性的,则失去复苏的机会。

【临床表现】

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发作前数天或数分钟可有心前区痛,胸闷等。发作时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短阵抽搐,呼吸短促乃至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判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表现】

常见下列三种情况:

1.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表现为直线,为心脏停搏;如仅有心房波,称心室停顿;

2.心室颤动或扑动;

3.心电机械分离。

【主要护理措施】

1.准确做出判断 病人表现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及检查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有条件可做心电图,常见室颤、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心脏骤停诊断确定,应立即开始抢救。

2.心肺复苏的护理 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清除口腔中异物,将病人头向后仰,颏部上抬,避免舌根阻塞呼吸道,气道通畅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测病人处于室颤状态,应迅速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开放气道除暂时口对口呼吸外,争取尽早做气管内插管,以充分供氧,同时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静脉注射,及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记录血压、心率、呼吸、出入量。

3.脑复苏的护理

(1)降低体温:遵医嘱将冰袋放在病人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头部戴冰帽,也可配合冬眠疗法,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监测体温,预防局部冻伤。

(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及速尿,使用中记录尿量,有条件可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4.复苏后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及监测病情: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记出入量,了解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预防压疮、呼吸道感染。

(2)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热量:遵医嘱静脉输入高营养,神志清楚者可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3)保持循环、呼吸功能:心脏复跳后病人血压较低,与心脏收缩无力、缺氧、酸中毒等因素有关,应遵医嘱给予处理,同时心脏仍处于电不稳定阶段,仍需严密监测。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暂维持一段时间呼吸机使用,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4)维持肾脏功能:由于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易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复苏后应监测尿量、尿比重。

参 考 文 献

[1]高玉明.心脏骤停抢救(一)[J].中原医刊.1980年04期.

[2]岳子珠.心脏骤停的诊断和处理[J].中原医刊.1983年02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