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代经济管理学8篇

时间:2023-06-05 08:42: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经济管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经济管理学

篇1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特点的主要标志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组织控制,从而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规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应具备以下主要标志。

1.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目标准确、全面、具体,不仅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认知目标,还有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目标。目标具有层次性,课堂一切活动都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管理各环节,贯穿教学管理始终。

2.管理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又是和谐的、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3.管理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个人独立学习与同学间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管理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教学管理过程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管理方法最优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方法的最优化;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一)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

1.管理要有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进行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管理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管理应有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

(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原则是教学管理规律的反映。一切符合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原则都应该遵循。

1.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管理目标的基本要点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教学管理目标可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教师根据教学管理目标调控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2.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管理和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自己管理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3.面向全体的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与现代课堂教学一样,都必须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管,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管理与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知情并重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等),开发智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审美等)。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要打破“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开放意识,紧密联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途径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包括课前管理(准备)、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和课后管理(完善)工作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不同的任务,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在此,主要谈谈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上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管理目标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针对学生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态度、形式和有效性决定的。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或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达目标靠管理”。

2.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通情达理,情感育人,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突出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3.管理加强预见性,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4.建立有效的教学常规,加强制度管理。如考勤管理、奖惩管理、操行(分数)管理、座位编排管理、提问管理等。

5.激发所有学生动力,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教师通过学生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并且教师把自己看成其中的一员。

6.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7.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

8.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管理因素,正确处理学生因适应不良、厌烦学习、挫折与紧张、生理和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家庭因素、社会背景等原因而引发的问题行为,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严格指导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规范,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寻求社会与家长的合作支持,运用教师权威进行干涉制止,控制学生的情绪波动。

9.严格课堂教学中的纪律管理,帮助学生认识纪律的含义及重要性,克服逆反心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规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行为,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选择地强化学生的正当行为,适当地运用惩罚手段,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平等的领导品质,管理育人,纪律保障。

10.运用多种教学管理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坚持多种管理方法结合并优化组合。

11.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责任感强,知识面广,生动风趣,有组织能力;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思想看待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羞辱学生,不得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管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要工整规范、科学合理;教态要亲切自然。

篇2

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法

什么是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的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准中国的现实,经济学家要懂得中国的事情。如果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困难:第一,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第二,不易做出与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懂得中国的事情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懂得中国的事情是不够的。方兴未艾的转轨经济学正是如此来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经济中的新现象。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罗兰(GérardRoland)的新书《转轨与经济学》概括了在这一领域中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经济学正是在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探索中发展的。前面论及的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这样,转轨经济学也是这样。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使我们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问题时能够站在这一参照系的高度来观察貌似纷乱无序的现象。有了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一参照系,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情况在国际范围内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上,以便准确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则,无论是对现实的分析还是对政策的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改革时都会缺乏方向感,丧失大视野。

进一步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这可以分别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第一,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家、经理和政府官员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人一样,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用现代经济学的这一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在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复杂的转轨问题时,对人的行为做出一致的和近合实际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国的改革大趋势是纳入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以,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参照系作为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不仅合适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引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和结论的确能帮助研究人员扩展思路。但是,由于改革是错综复杂的过程,任何比较系统、深入、精细和经得起推敲的研究都必须超越概念的解释和措辞争论的层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而现代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数学模型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而发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经过适当的修改,考虑进中国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是可以被运用来分析中国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育。因此,承担这一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学就更有必要反思过去,认清形势特征,从而更好的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⒈ 教育全球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科技、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其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全球化尤显得愈来愈重要。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学习及发展,如何分享世界的知识,促使个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对于学校而言,它包括了办学、教学以及学习如何得到全球的联系和支持,如何利用世界各地的学术资源和帮助。这种多元化的整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⒉ 知识经济社会。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社会转型最大、最快的时期,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在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得到重新认识与迅速的更新,同时也向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挑战。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从传统的教学方法、管理理念到管理体制都必须改革。也就是说,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仅深化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中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1.创新人才的培养观。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属性是显然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造就一批懂得国际市场运作规律,善于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开展活动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我国迎接WTO的挑战,争取主动地位的关键。这种世界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加快步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光荣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2.个性与共性结合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智力的培养在教育的成功示范上占据了重要的思想地位,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均强调智育而往往忽视了德育方面,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方式侧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共性。学校教育在内容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疏离,“假、大、空”的一厢情愿的说教只能是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而不能了解不同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人才培养的深层目标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发展学生个性。从提高人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层面看,教育应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共性要求的关系。

二、我国中学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转型带来了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深刻的全面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面对着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及加入WTO后教育全球化的来临,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尤其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日渐显露,这不但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面对教育国际化,我教育管理体制缺乏竞争力的一面。

(一)人本管理缺失,影响师生心理健康

首先现行的教育价值观中普遍强调“社会本位”,它要求教育要以国家、集体、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同时,在传统的教育管理观里,管理者把自己和被管理者看成了主客关系,没有把被管理者当成能动的对象,只是用一些条例来约束教师和学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意见,只有支配观的影响,这就难以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机械式的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成为一种教与学上的机器和工具,往往容易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学生的厌学和焦虑等现象。

(二)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和办法缺乏科学性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制约着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评价。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普遍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和办法都缺乏科学性,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同时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科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现行的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普遍存在只重目标指标、忽视过程指标,只重教师工作效绩,轻教师工作表现。诚然,从理论上分析,目标指标是重要的指标,但是要全面的看待教学质量的高低,仅凭借简单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工作的唯一的指标,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然而现实当中,绝大多数学校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时候都是看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教学上的一切。根据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学在教学质量考核中都附加了一份计算较为复杂的“教职工奖惩条例”,条例中主要是关于教师所教学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等。

这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缺乏科学性的,它轻视了教师平常教学的工作表现,事实上,学生的每一步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劳,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这些又是教师自身无法控制的,那么教师的辛勤劳动有时候未必会马上带来喜人的成果,因而以工作业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规范的,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引起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

(三)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抑制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在现有的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少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权威性,强调上级的权威和下级的服从。这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只重视教师教学中的“检查与监控”作用,而忽视了教师教学本身的反馈作用。事实上,只是学校评价者有目的的采集有关评价对象即教师的信息,然后传递给教师,而评价的对象却没有就这些信息做反馈。这往往会弱化这个检查与监控的作用,降低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完整性和全局性,显得过于僵化。而且过分的强调这中自上而下的检查和监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十分服从的状态,不能成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更不能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将影响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三、现代中学管理理念的树立

管理的理念是管理实践过程的重要指导,对管理的操作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针对现行中学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教育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建立现代中学管理制度首先要求具有现代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的设立要求以人为核心,这将有助于培养现代的人才。

(一)人本的意识

1.社会的发展趋势使人的价值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国外的现代管理思想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同志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开放的国际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现代教育己经把“人”这一要素提升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这就给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2.学校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方面。人本管理要求学校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在管理上的沟通与协调,这种积极的沟通具有多种综合的功能,对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体现在制度的完善上,制定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反复征求意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是充分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的信念。

同时,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所以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也要靠人去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环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校出台的政策、制度、措施都应该符合这个目的,体现人性化,从而形成生动、严谨、活泼而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在这个层面上,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将会得到重大的转变。

3.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人本管理关注和研究人性,强调管理的民主化,其中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依靠学校管理中的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外,更提倡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这可以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等去引导人的行为,使他们能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

(二)服务意识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管理意识转变。学校的管理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传统的学校管理具有较明显的强制性,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管理的主导功能应该体现在服务性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是一种服务性的管理。教学是整个管理的中心环节,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和学生就是自己活动过程的主导者,学校的管理应该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资源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意识将不再是外在强力控制式的,应是服务性为重点的职能的转变。

(三)正确的竞争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意识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如何在竞争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然而,传统的教育观不是缺乏竞争观念而是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传统的教育管理观中,我们强调分数的尖子生而往往忽视了激发人的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只有通过角逐才能把所谓的尖子挑选出来。这个过程是残酷的,这需要我们以平和、豁达的态度去对待竞争,也就是说这中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更是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文化的意识

管理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育理应是属于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管理文化的传递功能,必须营造一定的管理文化氛围。首先,它主要体现在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这要求学校的运作过程中以校长为中心,做到全员共同分担校务,共同参与。这种理念对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学校的管理应该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校。如果学校的管理只停留在控制和指令式的环节当中,往往会带有过多的随意性和偏差,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就不能规范化,就难以落实到实处。相反,如果有具体的法规对学校的管理经营起到制约、规范和指导作用,那么这将有利于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运营和科学决策。这也恰恰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注重管理文化在中学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它要求管理者必须提高本身的素质,树立管理者的权力威望,通过公众影响力去管理,而不是强制命令别人。也即管理文化在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人的素养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而起作用的。

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从理论到具体确立实施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学校管理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体制和规范下,而教育本身就存在“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的双重属性。以上研究只是就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学校管理理念构建的一些观点,这种构建对现代中学管理制度的研究是有一定基础性的作用的。如果从整体或更全面的角度,则需要作更充分的论述。参考文献:

[1]任佳.现代中学管理制度的探索[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于振作.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学教育管理[D]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葛金国、程亮. 论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学校管理观的构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钟声震.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学管理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4)

[5]储建明. 学校管理中如何构建管理文化 常熟高专学报 2002-06

[6]刘军. 略论中小学管理观念创新的体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7]陈大超.“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辨析 辽宁教育研究 2002-04

[8]朱道书.论中小学管理的创新[D]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9]陈勤.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创新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9-10

[10]李义胜.试论“文化模式”理论在我国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与管理2003-01

篇4

关键词:国学;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15-02

西方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倾向理性,而中国的经济社会管理看重人情。经过近三十年向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中国经济社会管理界开始意识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心浮躁,缺乏归宿感,幸福指数不高。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使用,但是管理看起来不可能,于是管理界开始另辟蹊径,在管理理念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发现很多需要重视的东西,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因此管理界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管理方式,而需要根据中国本身的特点进行微调,管理战略认同度大大提升,使管理更具艺术性与人本性,于是转而向国学求解。

一、国学文化是中国富强的关键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没有建立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在于经济,而经济社会管理的成败与否在于文化。国家要强盛,经济要发展,要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经济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国学文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宝贵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是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感觉的天然来源。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很多,中国应该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现代化管理,国学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文化资源。国学思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将重新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自觉的高尚道德意识最终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社会秩序。

我们要构建一种适应中国国情和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模式,就必须注意吸收和挖掘国学文化。国学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国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将依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者的启迪。国学文化在后工业时代焕发出很强的生命力,将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国学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物欲横流、名利勃兴,国学思想和伦理对于现代人建立良好意识具有关键作用,世俗伦理的提倡可以调整社会风气。特别是在21世纪竞争异常激烈,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更加需要一种守信的伦理精神和诚信文化来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社会秩序富有理性。“人无信不立”,“言必信,信必果”的国学信条,恰巧能够为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和发达商品经济阶段的中国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伦理工具。国学文化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等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来取代误解、冲突、对抗,这种理性方式对于新世纪的社会良性发展有巨大意义。

二、国学有效化解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危机

发达的西方管理对于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对于深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哲学思想的确切认知还是比较缺乏,导致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的危机。这些危机突出表现为:首先是“兼并化”的危机,尽管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人发达兴旺了,但完全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换来的,完全与“人性善”的道义和精神相背离。其次是“机械化”的危机,现代的科学管理致使资源与人力的使用过于机械化。“赚钱”和“牟利”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缺乏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能够舒展身心的更高目标。为了谋生劳动者被迫从事自己毫无兴趣的工作,使得工作成为对自身的折磨,造成工作者心理不稳定,产生精神上压抑和苦恼,身心疲惫,最后导致“过劳死”。再者是“社会性”的危机,由于过多地向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向倾斜,西方管理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被物质财富主宰的社会,贫富两极的极端分化使得社会公平已经严重失衡,人性善良真挚的退化产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危机。

在物质的层面上而言现代西方的管理是成功的,但在人文精神层面上却非常失败。和西方理性的管理模式相比,中国国学文化中蕴涵的实现人性为重点和以开拓人文的人本管理、社会管理及国家管理的人文精神自成一套更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性主义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注重人性的舒展和精神的内涵,强调长期的社会共利而绝非短期的个体私利。国学管理哲学强调的是顺应人性的自然舒展和人际关系的调和,恒常的学习与反思,身体力行和实践表率作用,注重自内而外的内化作为动力以实现目标的精神,互信互助和忠诚的责任的道德理念,追求利益以求心灵安和、愉悦舒展生生不息的锲而不舍意志。国学文化中的中心理念和价值观能够凸显深挖人的潜能和充分发挥人性的管理特色,确实能够弥补现代西方管理的弱点和不足,通过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内而外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实现的管理目标。国学文化的价值不单是指经济价值,更主要还是在其崇高及独立的人生和社会目标。将国学文化应用到管理的社会目标上去所产生的效益与效率将更大。

篇5

【关键词】现代经济管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

引 言高等数学在实际中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对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就应当引进新的理念和理论.大量实践证明,高等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联系,前者可促进后者,后者同样能够使前者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一、积分应用于现代经济管理

某儿童玩具生产商家,若每日生产X件商品,边际成本为C′(X)=0.4X+2(元/件),已知商品的固定成本为20元,则其总成本函数为.若在经营中,销售价标为18元,所生产的玩具商品可以售罄,求其总利润函数L(X),该生产商每日生产多少件,才能总利润达到最大?

通过分析发现,根据已知的条件,总成本函数的求解并不难.边际成本函数为C′(X)=0.4X+2(元/件),而可变成本是其在[0,1]上的定积分,加上已知的固定成本,可求出其总成本函数C(X)=∫X0(0.4t+2)dt+20=0.2X2+2X+20.

当销售单价为18元时,总利润函数为L(X)=R(X)-C(X)=-0.2X2+1.6X-20,而L′(X)=-0.4X+16=0,解得X=40.所以最终可得:该商家每日生产40件玩具商品,利润达到最大,为300元.

二、概率和数理统计应用于风险衡量

现实中有很多随机现象,其发生时间、影响程度往往具有不固定性,要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有着很大难度.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亦是如此,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能科学地分析随机现象,合理预估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而在高等数学中,概率和数理统计是专门针对随机现象,能够对未知事物进行科学预估的学科,用于经济管理中,可以更加合理地调配人力和财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将损失降至最低.比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核心,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但实际管理活动中,受内外因素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就需要提前利用方差、标准离差率、数学期望等高等数学知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衡量.

1.单一资产投资风险

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在经济管理中,常会利用标准离差率把风险进行量化,使得决策方案更具可行性、合理性.如果是单个决策方案,可先求出标准离差率,然后与此项指标能够接受范围内的最高值进行对比,做出最终决策.如果是多个方案,可遵循“高收益、低风险”的原则进行方案选择.

2.投资组合风险

一般来说,投资者考虑到投资风险,往往会寻找多个项目同时投资,而很少把所有资产都投在单一资产上,这时候便存在着投资组合风险.为了更准确地预估总风险,经常借助标准离差和投资组合收益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比如某商业公司2017年计划投资甲、乙两个资产项目,甲项目的期望值收益率为8%,该公司预计投资500万;乙项目的期望收率为12%,该公司预计投资500万.假设两个项目的期望收益率的标准离差均为9%,则可求得δp=W12δ12+W22δ22+2W1W2Cov(R1,R2)=0.09.

三、数学模型应用于现代经济管理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剧,经济形势更加复杂,管理难度有所增加.为了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数据信息,常会通过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完成.管理类型不同,所需要的数学模型也有着很大差异,比如价格弹性模型、供求关系模型等.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数学模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构建数学模型时,应当结合实际经济情况考虑.

在准备阶段,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因为当前经济发展较快,且形势复杂,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合理分析,并清楚所使用的数学模型类型,明确模型的使用目的和构建方法.搜集相关资料数据,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明显差异,需结合我国国情具体分析.数据资料尽量完整真实,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及精确性.

根据现有的数据,重点分析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在构建模型之前,通常需要做出假设.为了缩小假设与真实情况的差距,从全面考虑,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尽量把握住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所使用的语言也务必准确,对于不确定的情况,不得使用“一定、必然”等词.数学是严谨的,利用计算机构建模型并求解后,将其用于现实中的经济分析,以经济问题为基础采用变量的方法分析经济的稳定情况.不管何种情况都要将模型分析结论同模型之外获得的经济信息相互结合,分析内容包括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分析.此外,如果经济发展趋势有所变化,需对模型进行及时调整.

四、结束语

在经济管理愈发重要,同时也愈发复杂的今天,引进高等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帮助.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高等数学知识将会被更多、更恰当地用于现代经济管理,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腾雷.刍议高等数学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5,20(12):189

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ajors abou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iming at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rough re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patterns and examination forms, we'll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inear Algebra,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ncreas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quality.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school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inear Algebra;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14-01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数学类子课题(项目编号:FIB070335-B2-14)。

作者简介:陈骑兵(1978-),男,江西瑞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模型,评价研究。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的学生既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学就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独有的特色.线性代数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大多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理论的完美和逻辑的严谨,对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不够,显然无法满足专业对线性代数的需要。

1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理论与经济问题、计算机、数学建模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了。

2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初步实践

2.1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线性代数的第一堂课,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发展、演变及其在专业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和广阔的前景,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编写合适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线性代数教材很多都是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模式基本差不多,其实用性特点在教材中体现并不充分,只适合重点院校学生或者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使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少,特别是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教材更少,因此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点,特色鲜明的线性代数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组织下,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内的四川省独立学院合作完成了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教材。教材在要求上简化了定理和性质的证明,而只在习题中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验证;降低了计算的要求。

2.3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线性代数内容抽象、概念多、定理多、证明方法独特,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以文科生居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讲授时要尽量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其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应合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2.4 加强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培养经济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经济、管理中的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经济数学建模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出一些与线性代数相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案例,让学生自己组队以小论文的形式一周后提交,并安排课堂时间让各队自己陈述建模过程或遇到的困难,最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建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5 增加数学实验课,加强数学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软件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进行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每章内容结束之后增设线性代数实验课。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软件计算的方法,如行列式求值、矩阵的基本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实验课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数学软件求解所学过的数学问题,来达到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6 实施多样化考核形式 一门学科的考核制度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涉及到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从单一的“一纸试卷定优劣”的方法改变为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可参照理论考核与应用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也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作为高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思想的统一,师资队伍的不断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独立学院经管类线性代数的教学也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贾茗,何立新.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9):180-181.

篇7

关键词:婚姻伦理;黑格尔;精神哲学;伦理实体

中图分类号:B516.35;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29?05

一、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

“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视域下,婚姻的实质不是个别性的男女个体之间自然的两性关系,不是他们之间任性的契约关系,亦非二者之间主观抽象的爱的关系,而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1](177),其实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对伦理、伦理关系的把握,黑格尔坚持“从实体性出发”,即从个别性的个体与他们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出发,也就是从“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的精神出发。黑格尔指出:“在考察伦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或者从实体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后一种观点是没有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但是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1](173)他肯定“从实体性出发”的观点,否定“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观点,“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根本缺陷是“没有精神”,他使伦理丧失自身的“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的本性与能力,只能建立起“单个的人”的“集合并列”的无精神的、形式的普遍性,而非实体的普遍性。“实体是什么?实体即共体和公共本质。伦理实体即伦理性的共体和公共本质,其基本形态就是家庭与民族。”[2](序5)实体的本质规定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是精神,达到实体的精神的本质和现象形态就是伦理。伦理、伦理实体不是个别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个别性的人与他们的实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实体中最典型、最合理形态的伦理实体的最初环节——家庭伦理、家庭伦理实体,也不是家庭中个别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个别性的人与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黑格尔指出:“因为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情感关系或爱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似乎必须把伦理设定为个别的家庭成员对其作为实体的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个别家庭成员的行动和现实才能以家庭为目的和内容。”[3](9)黑格尔认为,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考察伦理时应从实体性出发,否则是没有精神的。家庭是精神的自然、直接实体性的表现,以情感、爱为其规定,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或爱的关系,而是个别的家庭成员对其作为实体的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而婚姻作为家庭建构的起点和基础,是以两性自然结合为直接实存形式的一种实体性关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黑格尔指出:“婚姻的主观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缔结这种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特殊爱慕,或者出于父母的事先考虑和安排等等;”“婚姻的客观出发点则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同意组成为一个人,同意为那个统一体而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在这一意义上,这种统一乃是作茧自缚,其实这正是他们的解放,因为他们在其中获得了自己实体性的自我意识。”[1](177)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排除了财产、门第、政治目的等其他外在因素对婚姻本身的干扰,也无论是先爱后婚还是先婚后爱,婚姻都要以爱为规定、为基础组成一个统一体,“同意为那个统一体而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并在其中获得自己实体性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考察婚姻伦理时也必须从其实体性出发,认识到婚姻伦理关系不是夫妻双方单纯个体之间性、任意契约和抽象的主观爱的关系,而是婚姻个体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的“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婚姻当事人双方意识到婚姻是伦理实体,自己与对方的人格统一是实体性的目的,并在精神层面认同与坚守婚姻伦理实体的普遍本性,不是作为个体而行动,而是以婚姻伦理实体为目的和归宿,扬弃个体“单一物”行为的任性、冲动和偶然性,实现个体“单一物”与婚姻实体“普遍物”相统一的伦理关系。它以伦理性的爱为本质规定,体现了一种伦理性的情感,且离不开法的确认、约束,“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1](177)。

黑格尔考察婚姻伦理时坚持“从实体性出发”,反对“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反对以男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自然与民事契约为婚姻的基础,也不赞成将婚姻仅仅理解为一种男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抽象的、主观爱的关系,而是将婚姻的实质规定为具有精神的伦理关系。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基于“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的理解,批驳了关于婚姻的三种谬论。

虽然,自然性关系是婚姻的一个必要环节,没有这一环节,婚姻就不完整、不完美。但是,单纯的自然性关系就如同只有地基而不是房子一样,还是极不健全的婚姻,而且是近乎动物式的结合,是没有爱情的动物式的欲求,而不是真正的人的婚姻[4](260)。黑格尔批驳道:“以前,特别是大多数关于自然法的著述,只是从肉体方面,从婚姻的自然属性方面来看待婚姻,因此,它只被看成一种性的关系,而通向婚姻的其他规定的每一条路,一直都被阻塞着。”[1](177)这种仅从人与其它哺乳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来考察婚姻,以婚姻只是纯粹的男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自然肉体关系、性关系的婚姻观,把人降格为动物,把婚姻中人的两性关系降格为动物式的性本能冲动,而没有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认识性关系与婚姻,是非常浅薄的,必然导致婚姻偶然、任意与不稳定、不牢固。黑格尔认为,尽管婚姻是两性的结合,以两性关系为生理基础,但人在这种两性的自然结合中,各自否定自身而成为一个统一体,并同意为那个统一体而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赋予其内在的爱的规定性,使两性关系超越了动物的自然冲动而升华为具有伦理精神本性的属人的爱情。

民事契约是婚姻作为实体性存在的必要环节,它以法的形式对婚姻关系予以实体性确认,并明示双方一定的独立意志与所有权的放弃,同时承担相应的婚姻责任与义务,使婚姻成为现实。但不能把婚姻仅仅理解为一种无精神的民事契约。黑格尔指出:“至于把婚姻理解为仅仅是民事契约,这种在康德那里也能看到的观念,同样是粗鲁的,因为根据这种观念,双方彼此任意地以个人为订约的对象,婚姻也就降格为按照契约而互相利用的形式。”[1](177)“就其实质基础而言,婚姻不是契约关系,因为婚姻恰恰是这样的东西,即它从契约的观点、从当事人在他们单一性中是独立的人格这一观点出发来扬弃这个观点。由于双方人格的同一化,家庭成为一个人,而其成员则成为偶 性。”[1](179)婚姻作为一种实体性存在,虽需要契约形式的介入,但黑格尔认为,婚姻不能归结为民事契约。因为民事契约是建立在个体当事人“单一物”的任意、经济理性基础之上的,出于双方各自的功利考量,相互利用,有利则随意约定,无利则任意解除;而不是从伦理关系、婚姻家庭义务出发,没有了伦理的内容和爱的精神内核,使婚姻成为“原子式”“没有精神”的“集合并列”,无法建构起伦理性、实体性的婚姻。因而,婚姻的实质不在于外部契约,而在于内在的精神、爱情。

婚姻的基础是爱,爱的本质就是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自己的理想,渴望与其合为一体。黑格尔认为,所谓“爱”,“一般来说,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别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1](175)“爱”的本质规定就是自我与别一个人的统一,就是“不独立”,就是对各自“单一性”的“独立人格”加以扬弃,就是在自我与别一个人的统一中获得和确证自己。爱扬弃个别性,造就统一性、实体性。但“爱”所建立的统一性,是通过感觉,通过情绪完成的,是自然的。尽管爱是缔造伦理和伦理实体的基础,却是有局限性的,必须对其进行扬弃超越。[5](344?346)黑格尔将缔结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特殊爱慕看得尤为重要,反对将财产、门第、政治目的等外在因素纳入婚姻选择视阈,反对使婚姻成为图谋其他目的的手段。但黑格尔对主观爱的肯定并不是绝对的,反对将婚姻仅仅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注重爱的合理性限度。他批驳道:“认为婚姻仅仅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爱既是感觉,所以在一切方面都容许偶然性,而这正是伦理性的东西所不应采取的形态。”[1](177)因此,“婚姻当事人的爱情关系,是婚姻关系的内核。但是,又不能仅仅把爱作为婚姻关系的全部内涵,至少在人们的文化教养与伦理水准还不足以单独维持这种两性关系的时候。爱本身是一种感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任意性。”[6](106)这种任意的、偶然性的、纯主观的爱若不能以统一为目的,与婚姻家庭义务相结合;若没有其伦理性的规定,没有得到理性的法的确认和约束,具有法的意义,就不具有客观性,就不能扬弃个别性,无法建构起伦理性、实体性、精神性、普遍性的婚姻。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下,作为直接的、实体性伦理关系的婚姻不仅仅单纯指两性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关系,不仅仅单纯指任性的、裸的民事契约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主观爱,而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样就可以消除爱中一切倏忽即逝的、反复无常的和裸主观的因素”。[1](177)这是总结了历史上婚姻观的片面性所做出的比较全面的规定。

二、婚姻伦理的确认及神圣性的彰显

婚姻伦理要通过庄严神圣的婚礼仪式进行确认并彰显其神圣性,婚礼仪式是婚姻伦理精神的定在,是男女双方完成婚姻的重要一环,只有经过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明确意识并公开承诺摆脱爱的任性、偶然性、个别性,获得亲朋好友及相关团体的普遍认可,把夫妇的结合确认为伦理性的东西,方才构成正式结婚和婚姻实体性的现实。黑格尔说:“只有举行了这种仪式之后,夫妇的结合在伦理上才告成立,因为在举行仪式时所使用的符号,即语言,是精神的东西中最富于精神的定在,从而使实体性的东西得以完 成。”[1](180) “缔结婚姻本身即婚礼把这种结合的本质明示和确认为一种伦理性的东西,凌驾于感觉和特殊倾向等偶然的东西之上。”[1](181)通过婚礼,男女双方“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伦理实体,两个独立的个体合二为一,不独立不孤立,成为‘整个的个体’。借助婚礼,婚姻双方获得社会伦理秩序的接纳和认可,获得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认同”。“借助婚礼,婚姻双方完成社会伦理角色和伦理关系的转换,赋予双方新的婚姻伦理责任;借助婚礼,强化婚姻伦理法则,彰显婚姻伦理秩序,在婚姻双方内心深处烙下深刻的伦理印记,增强婚姻伦理的实体感、敬重感和敬畏感,接受婚姻伦理的制约,个体行为升华为伦理行为,个人成为家庭成员,构建和谐的婚姻伦理实体”。[7]因此,尽管婚礼仪式本身只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但它赋予婚姻以神圣性和庄重感,承载着重要内容。且“往往有着深刻的伦理价值:它们既是获得世俗合法化的方式,更是以一种严肃、庄重、隆重的方式表明一种伦理关系及其相应责任的确立,表明当事人对此的庄重承诺”。[8](411)

三、婚姻伦理以一夫一妻制为

绝对原则

婚姻以爱为基础,爱的本质规定就是自我与别一个人的统一,就是“不独立”,就是对各自“单一性”的“独立人格”加以扬弃,就是在自我与别一个人的统一中获得和确证自己。在此统一体中,“人格具有排他性,你把对方当作自己,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你只能是在一个人身上,而不能同时在好几个人身上看到自己,这是具有排他性的。”[9](217)因而婚姻不可能出于双方爱慕之外的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其他异性,应严格遵循婚姻双方相互爱慕、人格平等的道德要求,全身心地、排他性地相互委身。“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而投入到那个“我不是我”的婚姻统一体中,享有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义务,绝对排斥其他异性的参与,使婚姻具有排他性、单一性和神圣性。并且,通过庄严神圣的婚礼仪式以彰显婚姻伦理的排他性、单一性和神圣性。黑格尔指出,“大家都理会到必须等待, 以俟时机的到来, 并且每个人只能把他的爱情用在一个特定人身上。”[1](178) “婚姻本质上是一夫一妻制,因为置身在这个关系中并委身于这个关系的,乃是人格,是直接的排他的单一性。因此,只有从这种人格全心全意的相互委身中,才能产生婚姻关系的真理性和真挚性。”[1](183)而蓄妾与婚姻不同,它主要是满足男人单方面的性需求,违背了婚姻双方性生活的平等原则,也违背了双方人格平等的道德要求,不能产生婚姻关系的“真理性和真挚性”。黑格尔强调:“婚姻和蓄妾不同。蓄妾主要是满足自然冲动,而这在婚姻却是次要的。因此,在婚姻中提到性的事件,不会脸红害臊,而在非婚姻关系中就会引起羞怯。”[1](179)因此,“婚姻的真谛不在自然冲动的满足,而在婚姻伦理精神的认同与回归。一夫一妻制婚姻是婚姻伦理精神的理想范型,为婚姻伦理精神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7](55?59)

四、婚姻不应该离异并且应使离异

难以实现

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绝对原则,以爱为规定,从实质上说,它是排他的、单一性的、神圣的和不可离异的。但由于婚姻以爱为基础,而爱是感觉和感情的东西,具有偶然性,婚姻便包含着离异的可能性。但经过神圣的婚礼仪式确认和彰显的神圣的婚姻以义务、责任和理性为精神纽带,承载着重要的伦理内容,有着深刻的伦理价值。因而它不应该离异并且应使之难以实现,也就是说,不能因婚姻具有离异的可能而放任离异,而听凭任性,婚姻的离异只能通过伦理性的权威来决定,立法者应审慎地对待离婚问题。黑格尔指出:“婚姻本身应视为不能离异的,因为婚姻的目的是伦理性的,它是那样的崇高,以致其他一切都对它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受它支配。”[1](179?180) “因为婚姻所依存的只是主观的、偶然性的感觉,所以它是可以离异的。……又因为婚姻是伦理性的东西,所以离婚不能听凭任性来决定,而只能通过伦理性的权威来决定,不论是教堂或法院都好。”[1](190)

五、黑格尔婚姻伦理观的当代启示

尽管黑格尔的婚姻伦理观中存在一些消极落后因素,诸如对妇女地位一定程度的贬低,对父母安排子女婚姻大事合理性的绝对肯定,以及把婚姻看作是完全排斥经济基础的纯精神的、伦理的体现,这是其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婚姻伦理观上的必然体现,是对剥削阶级社会婚姻关系的一种粉饰。这些婚姻伦理观中的消极落后因素具有一定的时代、阶级局限性,但黑格尔婚姻伦理观中的合理内核对树立正确的婚姻伦理观,解决当前婚姻领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构和谐的婚姻家庭仍有着积极的启示。

其一,对解决当前爱与婚姻相分离问题有积极启示。当前,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和非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侵入了婚恋关系这块神圣的领地,引起人们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念的变化。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无论是有爱无婚姻还是无爱有婚姻都不违背婚姻道德。他们认为爱并非一定要指向婚姻,以婚姻为归宿;爱也不再是婚姻天经地义的基础,爱与婚姻可以分离。许多人以物欲享受、世俗功利作为他们缔结婚姻的首要考虑,物质代替了精神,功利代替了伦理。他们以所谓的“白、富、美”或“高、富、帅”的择偶标准为时尚,这种实用、功利、浅薄的婚姻观念和行为把婚姻的大厦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上,不仅有悖于婚姻道德,也是极不牢靠的,极其危险的,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一些人奉行“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人生信条,相爱不以婚姻为目的和归宿,这本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人借此搞“婚外情”,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追究。黑格尔将缔结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特殊爱慕看得尤为重要,反对将财产、门第、政治目的等外在因素纳入婚姻选择视阈,反对使婚姻成为图谋其他目的的手段;并将爱统一于、服从于婚姻家庭整体、实体,以婚姻家庭整体、实体为目的,实现爱与婚姻的统一。这对我们当今思考爱与婚姻的关系,解决爱与婚姻相分离问题有积极启示。

其二,对解决当前性与爱相分离问题有积极启示。当今,一些人为了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本能的望;或为了从中获取不义之财,鼓吹性自由、性解放,造成性与爱相分离。他们不以两情相悦、两性相爱为条件,仅为了满足一己之、物欲,,搞所谓的“”;或者在恋爱的初级阶段提前品尝性滋味,这都造成了人的性关系动物化。尽管性是婚姻的自然、生理基础,但有人将其绝对化,把婚姻仅仅看成是自然的性关系,性与爱相分离。黑格尔反对这种仅从人与其它哺乳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来考察婚姻,以婚姻只是纯粹的自然肉体关系、性关系的婚姻观,把人降格为动物,把婚姻中人的两性关系降格为动物式的性本能冲动,而没有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认识性关系与婚姻,是非常浅薄的,必然导致婚姻偶然、任意与不稳定。黑格尔认为,尽管婚姻是两性的结合,以两性关系为生理基础,但人在这种两性的自然结合中,各自否定自身而成为一个统一体,并同意为那个统一体而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赋予其内在的爱的规定性,使两性关系超越了动物的自然冲动而升华为具有伦理精神本性的属人的爱情。这一性与爱相统一的观点对于纠正性、爱分离的观念,消除性、爱分离的现象、问题具有积极启示。

其三,对解决当前婚姻神圣性的丧失有积极启示。婚姻是神圣的,其神圣性体现在缔结婚姻的审慎性和婚礼仪式的庄重性;体现在维持婚姻的责任性和对于离婚的谨慎性。然而,当今许多人视“闪婚”“网婚”“试婚”为时尚,实质上是视婚姻为儿戏。从表面看,也许“试婚”正是对缔结婚姻持审慎态度的表现,试验效果不好可以不结婚。但“试婚”含有游戏的成份,不受法的约束和保护,“试婚”期间,双方容易因权责不明而产生纠纷,给一方或双方造成伤害。婚姻是神圣的,一旦缔结就应该精心呵护,容不得背叛和第三者插足,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对爱情婚姻的亵渎。然而一些人以性格不合、爱的感觉消失、缺少激情和浪漫为由,随意转移爱的对象,搞“婚外情”,还大言不惭地吹嘘“家里红旗不倒,外面红旗飘飘”,对婚姻采取轻率放荡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人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名利欲望的膨胀,借口婚姻自由和追求高质量婚姻的权利,置对方、子女感受、家庭责任、婚姻道德于不顾,轻率离婚,造成婚姻家庭破裂。黑格尔强调婚姻的神圣性,认为婚姻伦理的神圣要通过庄严神圣的婚礼仪式进行确认和彰显,只有经过婚礼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明确意识并公开承诺摆脱爱的任性、偶然性、个别性,获得亲朋好友及相关团体的普遍认可,把夫妇的结合确认为伦理性的东西,方才构成正式结婚和婚姻实体性的现实。由于通过婚礼仪式得以确认、彰显的婚姻是神圣的,因而需要双方尽心尽责,精心养护。并且认为,不能因婚姻具有离异的可能而放任离异。这一强调婚姻神圣性的观念对于维护婚姻的神圣性和稳定性,对于建构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启示。

其四,对解决当前婚姻关系伦理性的丧失有积极启示。“现代婚姻关系之所以不稳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一个道德哲学上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代人往往只是将婚姻关系看成男女两个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原子式关系,或者是两个单子之间的‘情感或爱的关系’,而不是看成婚姻中的个体性存在与婚姻所构成的家庭实体之间的关系。于是,离婚便成为两个单子之间的私事,其中任何一个单子都可以对婚姻行使否决权,甚至在此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婚姻关系中的第三相关者如子女的利益和命运,从而使婚姻关系逐渐丧失其伦理性。婚姻伦理观念中实体性意识的丧失,是现代家庭关系日趋脆弱的道德哲学根源。”[10]黑格尔关于婚姻家庭是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婚姻关系是伦理关系的观点对于婚姻家庭责任心、义务心的强化,人们找回失落的伦理精神家园,建构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启示。

参考文献: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汪怀君. 人伦传统与交往伦理[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宋希仁. 家庭伦理新论[C]//王小锡, 彭志斌. 伦理与社会.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樊浩.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龚群. 社会伦理十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林心雨. 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婚姻伦理思想探析[J]. 伦理学研究, 2012(4): 55?59.

高兆明.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问题;挑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2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36-02

收稿日期:2012-04-01

一、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因

随着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需求,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探索,然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剔除,导致在探索的道路上阻碍不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管理层对新的管理方式存在抵触心理,加大了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难度。危险意识薄弱,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认识欠缺,创新型的管理模式难以诞生。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削减着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一套完善而精密的经济管理体系关系到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往往导致企业在运行中陷入困境,削减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也将使员工失去对企业的忠诚度。例如海南某船务公司,之前一直发展较好,但是管理层后来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导致公司一直大起大落,难以健康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人才不足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滞后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我国经济管理起步相对较晚,管理理念和方式也相对不够成熟,对人才的渴求更加急切,同时外企的高薪待遇的吸引,导致我国经济管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重视不够、途径单一、 师资薄弱、教材缺乏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从高校走出来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匮乏、综合素质较差,缺乏经营管理的创新理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时展变化。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经济形成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综合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企业的管理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起着巨大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价值,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不存在独立存在的事件,外企力量已经对我国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与国际贸易契合度越来越高,从而实现了广泛性的跨区域经营。新的发展契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原始的经济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重新做出调整,对资金需求量增大,项目开发更加广泛,对一些技术密集型部门进行重组。

金融产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为企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蕴藏着新的风险,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因此避免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加入WTO,我国企业在金融投资等方面有了新的投资机遇,加强金融制度管理,规范行业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经济竞争的加剧,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经济管理中要及时、科学、合理地做出企业投资选择。

(二)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与新时期企业发展不适应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的日新月异,经济体制也在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发展初期,我们对经济活动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而今天我们对其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的经济管理手段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应运而生的。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中权力过于集中、责权不明、分工不合理,它的优势已经被它所存在的弊病所掩盖。

(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空前挑战

现代经济管理遵循着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反映着客观经济规律。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在经济管理中, 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 同时加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就必然包含着对许多科学知识的运用,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灵活掌握电脑技能是科技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的挑战。可见, 我们称现代经济管理是科学管理,国民经济活动实施现代经济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因为现代经济管理运用着大量的科学技术,还因为现代经济管理本身就是科学。

三、应对新时期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挑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创新意识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想是提高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涌现出了各种各样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原有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某些方面它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向前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我们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学习国内外企业经济管理经验的精华时,针对自身企业现状,进行运用与创新,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经济管理活动中,为企业注入活力和新的发展生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

企业管理学形成于在20 世纪初,从古典理论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进而转向到现代管理理论,每一次都是一次飞跃,从而构成了企业管理学这一巨大的管理体系。科学性和严密性是一大特点,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而来。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要想谋求其自身的长久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就要采取全新的管理理念,抓住时机。融入多元化的管理理念,多方合作,共同几步,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来划分经济管理的层次,对于各层次的管理者与员工要分清责任,各部门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对员工绩效进行奖惩。

(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科学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可忽视,新时期科学技术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大重要手段。要切实改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不能仅从表面下功夫,要从根本上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网络经济管理遍布整个工作系统当中,实现资源的重整与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当前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迅速、合理的调整,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企业与高校实现联合,注重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21世纪,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急需,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也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致力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市场经济走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企业发展的高效率经济管理人才。制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素质的培训。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专业素质与外语水平;其次可以鼓励人才进行远程教育,并且在工作中改革与创新,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 陈丽金,周斌.管理学原理与实践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胡春云.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科技致富导向,2008(16).

[4] 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2006.

[5] 崔保平.浅析加强企业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2008(2).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管理呈现出新的问题。因此,对企业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创新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提出新的经济管理策略,突出企业的经营优势。

关键词:经济管理;问题;挑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2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36-02

收稿日期:2012-04-01

一、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因

随着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需求,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探索,然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剔除,导致在探索的道路上阻碍不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管理层对新的管理方式存在抵触心理,加大了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难度。危险意识薄弱,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认识欠缺,创新型的管理模式难以诞生。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削减着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一套完善而精密的经济管理体系关系到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往往导致企业在运行中陷入困境,削减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也将使员工失去对企业的忠诚度。例如海南某船务公司,之前一直发展较好,但是管理层后来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导致公司一直大起大落,难以健康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人才不足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滞后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我国经济管理起步相对较晚,管理理念和方式也相对不够成熟,对人才的渴求更加急切,同时外企的高薪待遇的吸引,导致我国经济管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重视不够、途径单一、 师资薄弱、教材缺乏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从高校走出来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匮乏、综合素质较差,缺乏经营管理的创新理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时展变化。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经济形成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综合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企业的管理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起着巨大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价值,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不存在独立存在的事件,外企力量已经对我国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与国际贸易契合度越来越高,从而实现了广泛性的跨区域经营。新的发展契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原始的经济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重新做出调整,对资金需求量增大,项目开发更加广泛,对一些技术密集型部门进行重组。

金融产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为企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蕴藏着新的风险,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因此避免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加入WTO,我国企业在金融投资等方面有了新的投资机遇,加强金融制度管理,规范行业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经济竞争的加剧,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经济管理中要及时、科学、合理地做出企业投资选择。

(二)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与新时期企业发展不适应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的日新月异,经济体制也在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发展初期,我们对经济活动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而今天我们对其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的经济管理手段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应运而生的。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中权力过于集中、责权不明、分工不合理,它的优势已经被它所存在的弊病所掩盖。

(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空前挑战

现代经济管理遵循着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反映着客观经济规律。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在经济管理中, 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 同时加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就必然包含着对许多科学知识的运用,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灵活掌握电脑技能是科技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的挑战。可见, 我们称现代经济管理是科学管理,国民经济活动实施现代经济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因为现代经济管理运用着大量的科学技术,还因为现代经济管理本身就是科学。

三、应对新时期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挑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创新意识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想是提高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涌现出了各种各样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原有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某些方面它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向前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我们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学习国内外企业经济管理经验的精华时,针对自身企业现状,进行运用与创新,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经济管理活动中,为企业注入活力和新的发展生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

企业管理学形成于在20 世纪初,从古典理论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进而转向到现代管理理论,每一次都是一次飞跃,从而构成了企业管理学这一巨大的管理体系。科学性和严密性是一大特点,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而来。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要想谋求其自身的长久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就要采取全新的管理理念,抓住时机。融入多元化的管理理念,多方合作,共同几步,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来划分经济管理的层次,对于各层次的管理者与员工要分清责任,各部门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对员工绩效进行奖惩。

(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科学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可忽视,新时期科学技术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大重要手段。要切实改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不能仅从表面下功夫,要从根本上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将网络经济管理遍布整个工作系统当中,实现资源的重整与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当前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迅速、合理的调整,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企业与高校实现联合,注重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21世纪,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急需,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也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致力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市场经济走势,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企业发展的高效率经济管理人才。制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素质的培训。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专业素质与外语水平;其次可以鼓励人才进行远程教育,并且在工作中改革与创新,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 陈丽金,周斌.管理学原理与实践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胡春云.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科技致富导向,2008(16).

[4] 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