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乡规划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现代化的城市应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根据“舒适、实用”这一理念开展设计工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让居民都比较满意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设计要素概述
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二、城市规划设计方向
1、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方向
城市是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
3、城市规划设计的地域特点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差异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日照、湿度、风向、温度、风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质等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文化特征中的社会体系、生活方式、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对于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规划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规划和设计要放眼全局,协调好改造与保护间的关系。二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最为最终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护内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调整空间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多年的积累,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设是连续的过程,很多规划和设计无法一步到位,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和具体。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城市规规划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评价体制的原因,当前很多规划环评属于反映型评价,即规划成果已经完成了再进行评价,评价技术人员并没有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与项目接触时间很短,使得环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规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评价人员可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很难从环境的角度全面地否定一些规划,而只能针对规划给出些补救的措施和建议。规划环评自身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时间和结果都不能保证。理论上说,环境评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明确项目开发者的环境责任并规定应采取的环境保护行动。第二,可以为项目设计者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第三,可以为环境管理者提供项目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而对于环境评价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将它看成是项目环评向规划层次的扩展,认为应主要基于项目环评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与模式;二是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规划环评有效性最终体现并非报告书质量如何,而是评价结论对于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前一观点,因此使得规划环评过分依赖项目环评中的定量方法去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规划,评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同时,规划环评的容和技术方法过于复杂,造成编制时间较长。第三,规划环评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使评价失去其基本意义。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环评成为某些业主花钱消灾和某些评价人员拿钱替人说话的潜在寻租机会。因此,规划环评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四、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3、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建设有效实施。让城市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张春艳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
关键词:城乡结合带;多核心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belt method to the township of the c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great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lt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atterns in domestic foreig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elt provides the theory to help.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ight; Many core structure mode;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model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边缘区俗称城乡结合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它从地域上,属城乡结合带;从经济上,具有城乡经济混合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城市边缘地区更加突出。我国正在贯彻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结合带的定义及特征
1、城乡结合带的内涵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定义如何,其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对乡镇向城市的演化和城市向乡镇的延伸尤为重要。而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则首先需要从其现有的发展特征上着手。
2、城乡结合带的特征
城乡结合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模糊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以上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针对现有的情况和国外对城乡结合带的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从国外的设计方法中提取或者改进,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现代美国城市模式代表了后工业化城市模式的雏形,是目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的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的居住地,有些地段也聚居了中、上层阶层;再外层是城市内郊,是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该区居住者属几个不同阶层,有较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为其服务,也设立了一些工业园。第五和第六个圈层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受高速公路的影响很大,由于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以及工业园和商务区。
中国现代城市基本为工业化城市,但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模式与国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一般可以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城市边缘分布有近郊工业、新居住区及郊区的蔬菜基地,按规模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埃里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关于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演替的研究,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1920年以来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的研究、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溢一专业化阶段、分散一多样化阶段、填充一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溢出,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与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趋向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生长点:郊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工业、居住、商业等呈现相互交错结构态势,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在城市郊区引起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行线道路的交叉点),通过进一步空间的集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了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三、国外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中国城乡结合带建设的可行性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多核心结构模式分别针对社会阶层分布和土地利用而提出的城乡结合带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前者将上、中、下的阶层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城乡发展圈,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而这种模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别开来,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民小康建设。但若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区域划分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而将这些区域适当的进行规划。当前社会中,很大的趋势是形成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工业区和旅游区这种由内往外的区域规划,带来的好处是:一、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旅游区的交通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乡镇向城市的转变。再来看第二种多核心发展模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与上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辐射式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种阶段划分将非常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过程。
由此,中国目前的城乡结合带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应该基于上述两种模式进行,即能带动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城乡结合带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结合带的建设发展日趋受人关注。城乡结合带是个模糊性的地域范畴,其规划既不完全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同时,城乡结合带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按照传统区域规划的理论,已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带的具体问题。需要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体研究解决。本文着重剖析了国外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国内应用的可能性,将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6,131~135
[2]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9,124~126
[3]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李鼎宁,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 防空警报器;优化配置;层次分析法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ttenuation theory of air-raid alarm and set up a model of air-raid alarm transmission range.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make a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various of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Air-raid alarm, Optimiz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途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警报器作为空袭预警的主要设备,其预警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警报声波的感觉。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还有一定的声强范围,大约为10-12瓦/米2 ~1瓦/米2。声强太小听不见,太大会引起痛觉。为此警报器的优化配置不仅要考虑定量因素还要考虑一些定性的因素。
二、优化模型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防空警报器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整个模型分为三层: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约束层)、和最低层(方案层)。
目标层:最优警报器安装点
约束层:警报器安装的约束条件
方案层:备选警报安装点的集合
优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根据声音传播的衰减模型计算出可选安装点
警报的衰减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警报器的频率()
(2)警报器的功率()
(3)受音点与警报声源的水平距离()
(4)警报器安装的标高()
(5)周围环境的噪声衰减 ()
(6)周围建筑物的遮障衰减()
警报器安装于室外,可以把警报器看作为半自由场中的点声源。警报器的传播衰减可以进行简化。理想的点声源的声压级与声功率级的关系式为:
(1)
单层密实均匀构件的隔声量可以用经验公式计算:
(2)
式中: ------墙体的面密度,
-------声波的频率,
(3)
式中:
(4)
综合以上各式:
(5)
人耳要分别出警报的声音则:。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警报器的安装可选点。
根据约束条件计算各可选择安装点的综合评分
计算出警报器的安装可选点后,由于警报器的安装除了要考虑声音的传播外,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有6项。
优化的过程就是根据约束条件的权重,然后计算各可选安装点的综合评分,其过程按以下步骤:
1、构造对比矩阵
面对决策问题:要比较6个因素条件对目标层的影响,我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将各约束条件的重要性数量化(两个东西进行比较,最能比较出它们的优劣及优劣程度)。
每次取两个条件和,用正数表示与的重要性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得到的矩阵称为成对比较矩阵。对于的标度,通常按以下表格确定:
比 重要性
相同 稍重要 重要 很重要 绝对
重要
1 3 5 7 9
例如:对比矩阵A如下(矩阵中条件的比较具有一定主观性,数据具有相对性):
2、一致性检查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
第二步: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时认为矩阵A是可以接受的,当时应该修改成对比矩阵A直至达到可接受为止。
3、计算权向量
4、计算各可选安装点的综合评分
可选安装点有个方案,则针对准则层(有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都确定了一个权向量:。这些权向量都是维列向量,用表示方案层中有个备选方案在目标中所占的比重(权向量),它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出来:
其中就是第个方案的最终得分,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三、结论
本文在具体分析声音传播的基础上,建立人民防空警报器声音率减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每个警报器的最大作用范围,以确定警报器安装位置,再用层次分析法优化各种安装条件。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来替代以前完全人工决策警报器安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薛毅 编著 数学建模基础.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 编著声学基础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功成 等著 声学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037-01
一、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都是以区域划分为指导基础的,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房地产开发商的最终目的是使经济利益最大化,城市规划是以合理的区域布局为最佳目标,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要以城市规划为导向,城市规划需要依托房地产开发来深入扩展。
1、城市规划为房地产开发指导方向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交通、教育、医疗、生活上获得极大便利,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完成城市合理化布局。首先城市规划要细分城市土地功能,例如工业、居住、公共设施建设、道路、公园、商场、绿化、停车场等不停性质的土地,因此,房地产在对土地进行开发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城市规划中的土地性质划分,严格按照划分的土地功能进行开发。其次,城市的土地区域开发不能无节制延伸,那样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城市规划对土地发展规模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每年用作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面积是有一定数目的,土地开发价值会影响房地产开发价值,房地产商一定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这样就会使开发价值大的土地供不应求,从而影响城市的总体规划,所以政府会限制每一项用途土地的面积,这样就避免了高利益追求的土地出现需求膨胀,使用地规模、结构相对平衡,使房地产开发朝有序方向发展。最后,城市规划还对房地产开房强度做出了明确指导,房地产开发的质量、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美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楼的建筑密度、楼间距、观赏景观、绿化等房地产开发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总体实行,为避免某些房地产开放商在土地开放、房产构建中追求过度利益,而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发,城市规划则明确指导了房产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空间景观、环境要求、建筑高度、建筑密度、楼间距、绿化面积、停车产面积、房屋容积率等问题,城市规划通过指导房地产开发力度问题,提高了房产质量和居民生活满意度。
2、房地产开发是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所谓房地产开发是指取得国土资源使用权并在指定土地上进行房产开发、建设的行为,房地产的有序开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是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首先,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合理划分以后,土地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偿供给房地产开放商使用,这一过程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土地价值,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指导,各种功能的房地产形成合理化布局,完善居民产业链、生活圈,在城市布局方面,通过房地产的有序开发,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绿化环境、工业、交通、教育、医疗、居住、仓储、公共设施建设等一切惠民、便民的布局。其次,房地产开发有效促进城市城区的更新,城市规划要扩展新城区,更离不开对旧城区的更新完善,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旧城区人口密度大、房屋老化严重、道路拥挤等问题,因此对老城区的复兴离不开房地产开发。一方面,对旧城区的居住、商业房屋进行综合治理、修缮,调整老城区人口密度,土地布局,另一方面,通过房地产有效开发加强新城区建设,吸引城市及城镇人口去新城区,调整城市产业分布,实现对城市设施的改善和整体环境的整治。
二、 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存在的协调问题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出发点不同,双方处理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矛盾将直接影响二者的和谐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滞后,盲目开发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及时重视城市规划,出现城市土地滥用、城市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盲目开发等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规划问题得到重视,但仍有不少城市规划滞后现象,城市规划进程跟不上房地产开发脚步,很多城市边缘土地缺乏合理规划,出现不少闲置土地和烂尾楼,城市规划往往是被房地产开发牵着鼻子走。
2、 监管不足,违规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特别重视城市规划问题,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来协调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和谐发展问题,虽有明文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的落实上力度不尽相同,很多地方由于城市规划的监管力度不够,协调控制能力不强,仍存在房地产多度开发、非法占地等现象,破坏了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了历史人文氛围,很多古老建筑、名胜古迹遭到残害、
3、 协调无果,无序开发
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城市人口密度、土地特点等问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进行城市规划,很多地方的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灵活性不足,城市规划的周期往往较长,且绘制蓝图较缓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人文、政治理念,灵活性和弹性不足,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突发的实际问题较多,城市规划未能对以上问题作出及时反应,未能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导致房地产开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城市公众利益,违背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和长远发展,没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 促进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为例
1、 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导双边协调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成为我们进行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例如浙江省的“江南药镇”,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塑造一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特色小镇。符合房地产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念。
2、 加强监管力度,实现双边控制
对于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违规违法操作问题,加强处理力度,强调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实现双边控制,相互制约。例如浙江省“远洋渔业小镇”,立足远洋文化和渔文化的地域特色,在建设城市中重视监管力度,构建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圈,积极打造成为浙江富有浓郁渔岛渔文化气息的远洋渔业特色小镇。
3、 发挥政府职能,增强双边联系
从全局角度出发,宏观调控局部及整体问题,强化双边的公众利益、群众观念、长期发展、公平合理观念,增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必然联系,打造高效型城市建设,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服务。例如浙江省“和合小镇”,打造融“文化地标、旅游门户、非遗基地、创新社区”于一体的天台山和合小镇,政府在促进和合文化交流、展示、传播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和合小镇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符合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
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来正确引导房地产开发,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如何通过房地产开发来促进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无疑,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实现双赢,进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健康、文明、和谐、规范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新军,苏小波,从土地闲置看城市规划与发地产开发的关系,[J],住宅科技,2015(12).
关键词:南京老城;社区公共设施规划;规划方法;布局方式
Abstract: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s a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t link, connected to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he old city of nanj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2006 edition) "implementation so far,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methods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March 2011, nanjing planning bureau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old control in detail, focusing on the revision of the old resource intens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established the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the plann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version control on detailed made a lot of improvement.
Keywords: nanjing city;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Planning method; layout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在土地选址、出让、划拨过程中,都必须以批准的控详为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规划管理最直接的法定依据。近年来南京老城执行的控详为《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其中社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参考《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但规划自实施至今,主要存在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
1《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编制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不一致
城市公共设施特别是街道和社区级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由各区和街道依据相关部门建设计划来进行。而目前,规划编制单元主要是以城市道路、自然地形等为界线,与社区管理界线没有很好的衔接。这种跨行政边界的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两级社区服务体系的存在,导致了各街道政府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和无法落实等问题,增大了公共设施的实施难度。
2.2各社区采用等量指标配置,未按需配套
老城区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人口密度极不均匀,各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人口相差很大,需求也随之存在很大差异。2006版鼓楼区老城控详中划分的居住社区中,实际社区人口从1.9万人到6.2万人不等,基层社区实际人口从5千人到1万人不等,却为所有社区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公共设施配套,忽略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设施的空缺。
2.3配套缺乏统筹考虑
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趋势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更加注重规模效益和服务效率,尤其在资源十分紧缺的老城区,其服务对象不能仅限于自身所处的社区,还应尽可能向周边居民提供服务。但是,在老城的控规编制中,公共设施布局往往由于用地条件受限,很难找出理想位置的地块,此时容易出现利用边角地块见缝插针的现象,导致在相邻社区交界处的重复建设或其他区域的设施空缺。
2.4缺乏与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的衔接
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自身规划方案的制定,还需要统筹考虑相关规划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要求,如市总体规划、区总体规划和各职能部门对某类公共设施的专项规划等的控制引导,以及一些已有的项目审批结果(包括在有效期内的选址、用地、外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审定方案、建设工程许可)也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起着控制作用。忽略了这些相关规划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则会对配套设施的考虑不够全面,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漏建、布局不合理或无法实施等问题。
2.5缺乏对土地权属的考虑
老城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地权属极为复杂,常出现规模不大的用地却被多个产权人所分割,边界也时常参差不齐。在规划中,规划编制人员往往依照用地性质确定地块界线,而忽略了产权界线的约束,既是对土地产权的忽略。06版控详中按照空间层面的规划要求布局公共设施,却缺乏对土地权属、土地征用及实施可行性的考虑,这将导致控规实施阶段的侵权纠纷,造成公共设施的布局与用地的落实难以保证,或者改变规划中布局的位置、缩减设施的规模等问题。
2.6配套设施落地困难
2006版控规由于主要依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标准规划指引》,参照新区做法,公共设施一般以独立占地的形式进行布局,由于老城用地十分紧张、土地开发成本较高,给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太重等原因,造成控详在实施过程中公共配套设施少建、缓建甚至不建等现象。2006版控详实施以来,规划中大量独立占地的社区中心基本未能落实建设。因此,老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形式应当考虑到老城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2新版南京老城控详中社区公共设施规划方法改进
2011年3月,南京市规划局组织老城范围内的控详修编,规划通过详实的现场踏勘,与市、区、街道多级多部门的座谈和讨论,全面了解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充分掌握需求,特别针对老城资源密集、矛盾突出的特点,确立了老城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对比2006版南京老城控详,这一次控详修编在社区公共设施规划方法上做了很多改进。
2.1社区组织优化
由于老城现状社区边界的划分更多考虑的是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一方面造成社区边界相互间犬牙交错,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设置,另一方面存在服务人口数量差异较大等缺陷,不利于社区组织。针对这些问题,规划应当在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基础上提出调整和优化,按照规模适中、服务便利、分配合理的原则,结合未来城市空间组织,对现有社区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逐步形成更加清晰、明确、便于管理的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二级结构,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2建立适合老城使用的配套标准
2006版控详参考的是《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该《指引》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引导南京新区的住区建设,而老城和新区的差异性导致《指引》在老城控详中使用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新版老城控详在编制过程中,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主管部门的调研和现行规范、标准的梳理,明确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参照国内社区配套的成功经验,结合南京老城实际需求,为老城“量身定做”了一套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确定分级体系、设施分类、配套指标与设施布局。
2.3老城配套实际需求分析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老城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续的,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对于社区公共设施,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协调现有的设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市民新增的需求不断完善设施配置。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整理、走访调查、与相关部门核对数据,从而对现状设施的规模与数量建立较为准确的认知,并根据现状设施的可利用程度判断是否将其保留。同时搜集规划范围内近年来规划项目的审批结果,查找其中是否有公共设施配建的要求,对已确定的设施种类与规模也应做详细的整理归纳。最后根据社区的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依据老城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计算出社区需要新增的设施规模。
2.4老城可利用土地梳理
老城区属于城市建成区,不像新城区那样可以预留土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因此需要通过改造利用和功能置换等手段为公共设施提供建设用地。需要对现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可以更新改造及功能置换的用地,如棚户区、违建区及质量低下的建筑等,整理这些地块的地籍资料、出让情况、项目审批结果以及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对其的要求,并与规划管理部门、国土部门密切配合,准确核实土地权属关系与边界划分,再根据用地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判断其是否适合建设公共设施。
2.5布局方式的选择
在明确了设施需求与可供给的建设用地之后,应当选取合适的布局方式来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老城区的用地由于自然发展,一般呈现无序的混合状态,功能较为混杂,公共设施由于多年来见缝插针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分散式布置的形态。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提高设施规模集聚效益和降低建设成本来考虑,显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方法和布局要求方面,应当针对各类设施的不同特点进行改进。一般有以下几种配建方法:
2.5.1混合集中
“功能混合”是依据各类设施功能的兼容性和关联性,将同类或可相互协作促进的设施布置在一起,有利于增加社区服务的多样性,方便居民在一个地点享受内容齐全且多样化服务,增进不同人群的集聚与交流,保持社区的活力。例如,将社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气,增加设施的使用率,并且促进消费。“集中布局”是将功能相关的设施集聚在一个地块或一栋建筑内,一方面可节约土地,在老城区用地供应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产生规模集聚效应,为公共设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例如将医疗卫生设施和养老设施组合在一起,可以在医疗服务上进行互助与共享。原则上,新建的公共设施都应当采用混合集中的方法配置,可以重新选址建设,也可以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补充扩建。
2.5.2适度分散
不同于那些讲求经济效益的公共设施,一些公益性设施和小型便民设施的建设要求并不能过于强调混合集中,而是应当深入社区内部,适度的分散布置,便于居民快速的到达与使用,例如小型文化活动站、幼儿园与便利店等。并且,老城区现状已经自发形成了很多小型的服务设施,有一些运营情况良好,也深受居民喜爱,应当尊重保留这些现有设施的存在,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功能。
2.5.3独立与复合
公共设施应当依据其不同的项目特点选择独立占地或附建于其他建筑之内。如幼儿园、派出所等功能相对独立,并且需要避免过多干扰的设施,应选择独立建设;对于文化活动中心、商业设施等不严格要求独立占地的项目,尽可能与其他建设项目统一考虑,起到相互促进和节约用地的作用。
3结语
南京老城是南京悠久历史的承载地,也是现代城市功能的集中地,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面临着空间资源紧缺与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双重压力。老城控详中的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规划对策,使用科学的规划方法,选择合理的配建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老城新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不断提升老城宜居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岚, 叶斌, 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引介绍[J]. 城市规划, 2006
[2]宣莹, 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张春艳, 张敏, 王培鉴.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观音桥、龙溪、龙塔社区为例[J]. 规划师, 2010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
1.城市规划的概念
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在现有城市管理体制条件下,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一般由规划设计院和规划管理局来完成。而它们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归根结蒂规划的权力集中在市政府。所以就其性质而言,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这一行为结果要求反映城市全体公众的意志,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2.房地产开发
是指按照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及城市基础设施等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其内容包括:从立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房屋建造、工程峻工验收、经营销售、交付使用直至物业管理的全过程。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有多种:按开发的对象(客体)而言,可分为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房地产综合开发;按开发的主体而言,有独资、合资、个人三种开发形式;按开发的区域划分,有新区开发和旧区(旧城区更新改造)开发;按开发的规模划分,有单项开发和成片集中开发。无论哪种开发形式,房地产开发都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三、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通过制定出相应方案来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控制,而房地产开发是用多种原料来把土地变成一个个房屋、建筑的过程,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都是为城市服务、满足人们需要。但是城市规划是“领头人”,它指导控制着房地产的开发,城市规划所设计的方案都是为房地产开发准备的,是要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的,所以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房地产行业算是一种城市形态的行业,它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是随着工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城市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起步比较晚,基础性也较差,与城市的发展不太协调。体现在长期的滞后、短期的过热,即使经过了一些措施的调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就成了人们最关注、最急切解决的问题。
从实现方法来看,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一种目的行为;而房地产开发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的手段之一,也是最经济最快速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目的与手段、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正常的,客观存在同一事物——城市建设内部矛盾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宏观、全局、长远的利益应摆在首要位置,但局部、微观、短期的利益也要兼顾。没有局部也就没有整体,没有短期行为无以达到长期目标;没有微观的分析、集合、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宏观的判断发展。只有前者兼顾后者,后者服从前者,实现共同目标——符合科学规划的建设项目得以完满实施取得全社会的三大效益时,政府则获得最佳政绩,开发商获得最佳业绩。如果矛盾的两方面只有斗争性,缺乏同一性,就会给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麻烦,最终吃亏的是全体社会,当然也包括政府一部分人与开发商。
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与矛盾
1.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
(一)开发规模过大,空置房过多。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忙于新区开发、设大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使得各区的商品房数量急剧上升,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很难跟上以及房价的过高与消费水平的不足,而造成各大城市商品房空置率达15%,已达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
(二)房地产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和容积率。房产开发商以底容积率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通过各种渠道,再把容积率提高,加大开发强度,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近年来,部分房地产项目能够从环境入手,营造高水平的居住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但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整体风貌上的高、大、洋和欧陆风格,没有地域环境入手,营造适合本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部门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价值差异,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时候双方甚至会形成完全的对立。房地产开发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利润非常的丰厚,所以,房地产开发商所追求的就是收益的最大化,如果说房地产开发的项目没有利润或者说只有很少的利润,开发商是不会考虑去投资的,而相反的,如果说房地产开发商认为项目投资非常有利可图,为了追求利益,就算是社会和环境效益非常差,甚至有损城市的整体利益,开发商也在所不惜,城市规划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如果说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城市规划部门通常会首先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效益,而将经济效益放到最后一项考虑。这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导致,城市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为了不失去投资项目,不损害开发商的利益,最终被迫修改城市规划方案,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政府对泛地产合理开发的引导作用,而且也迫使政府成为了开发商的利用工具。
五、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如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以稳步、协调的发展应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
1.城市规划必须有前瞻意识。一个城市成功的规划设计,应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满足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功的规划设计还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房地产开发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 ,而不顾社会效益。
3.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经济中,由被动变主动。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地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人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现划要求,更好地吸引投资。
六、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应该具有前瞻性,不能过分的考虑短期利益,同时保持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同的步调,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控制。
参考文献:
[1] 代亚辉、韩斌等.浅谈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山西建筑.2012第6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因此在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为主线,全面评价工业园区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论证规划方案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是实现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一、 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1、环境承载力概念
1.1 承载力概念最早源自生态学,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提出承载力的概念: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 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概念”是中国学者曾维华等在中国科研项目《中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提出的。
1.2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内,以及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维持环境系统结构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有方向、强度与规模之分,这就决定了环境承载力的矢量特征。此后,环境承载力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彭再德也明确给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质量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高吉喜指出: 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定义了环境承载力,即在维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2、环境承载力内涵
环境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一个及其复杂且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其自身稳态运动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即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存在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性的一种抽象表示。在把握环境承载力时,应该掌握它的多向性和多层次性,即环境承载力会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层次、内容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值。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实用性、可控性等几种特点。
2.1 客观性: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是客观存在的,是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可以衡量和把握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征的反映,在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前提下,环境承载力依赖这种功能结构而客观存在。
2.2 变动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系统在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环境系统自身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随着环境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开放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也随着发生变化。
2.3 实用性: 正如环境承载力概念所表述的环境承载力是在维持环境系统结构、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表征,这对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具有切实可靠的依据。
2.4 可控性: 环境承载力所具有的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的,人类在掌握环境系统运动变化规律和环境--经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人类各种活动的实际需要,可以对环境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从而使环境承载力朝着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
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是判断区域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是否在环境系统提供的支持能力范围内,环境承载式用以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该地区环境条件协调程度的,所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是可以度量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应包括以下三个指标:
1自然资源类指标: 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均属此类,可以用种类、数量及开发条件等来表征。
2社会条件类指标: 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信息等均属此类,它们分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征。
3污染承载能力指标: 可以用有关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扩散、转化能力( 自净能力) 以及它们的含量(本底值)和敏感限值(即相应的环境标准)来表征。
三、园区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对园区综合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引入灰色关联度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满足指标序列可比性、可接近性和极性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系统相关因素变量数据序列( 即评价数列) 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 即参考数列) 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进而得出评价结果。 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比较实际值与参考值,用两者相比较的方法探讨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引入指标参考的标准值,通过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分析,可从外界控制的层面对园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与外界比较分析得出园区承载发展所存在的潜力。将综合环境承载力中环境承载力和园区发展所产生的压力分别无量纲化,比较承载力与压力评价环境承载力。从指标属性可以看出,环境承载力指标全部表现为极大值极性,通过指标因子规范化处理和指标因子序列化处理,灰色关联分析的条件已经满足,可计算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的灰色关联度。
四、规划调控建议
通过富山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变化趋势来看,工业园区规划发展规模总体上尚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到规划末期其综合值伴随着一定趋势的波动下降。尽管园区发展伴随着资源环境等容量消耗,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其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由于工业园区工业规模扩大和人口大量迁入,伴随着园区规划末期所出现的状况,对于珠海富山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议如下: 一方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减少工业园经济社会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节能、降耗与消减污染物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工业生活的节水与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的角度,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科学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协调富山工业经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结束语
由于工业园区复杂性和长期规划的不确定性,加之该工业园区规划时期较短,资料尚不齐全,模型较少考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保投资增加及其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正反馈作用。在今后研究中,经济增长情况下环保投资的增加幅度、环保投资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清洁生产的环境改善效果等作用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等.生态工业园区- 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 /T 130 - 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常春芝.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 2) : 38 - 41.
【关键词】城乡规划 学科设置 行为转变
一、学科升级是对城乡规划行为的肯定
学科升级不仅仅是学科领域本身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变化问题,它还涉及后续的职业制度设计、职称制度调整、统计项目调整、职务与岗位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学科升级,就是肯定此类学科在国民生活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其突出的社会地位。当然,学科领域本身也应该珍惜这种荣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打破原有积习,跳跃式思考,以其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带来更丰富的社会成果。
(一)学科调整的积极意义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领域仍为对学科调整带来的变化做好应对策略
城乡规划学科的升级问题探讨了将近十年,各种行为转变探讨也较为充分。然而,学科调整毕竟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源头上的调整完毕到最基层工作行为的转变还是有相当漫长的落实过程的。
二、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学科调整后城乡规划行为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繁多而细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升级——社会需求使然。我国从1952年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其作为工学门类下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中的二级学科,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规划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城乡规划学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学科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第二,反思——“供需”尚有差距。庞大的需求推动了规划学科和规划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社会对学科的需求有哪些。作为“供给”方,学科的知识构成与社会需求紧紧相连。第三,发展——紧抓核心内涵。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无疑是让其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公众是我们应该特别审视的一个问题。发展平台越大,研究领域越广,我们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住学科的内涵。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应该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价值。综合协调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方法,土地和空间利用是其载体。
三、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工作原则
第一,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二,城乡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讲,城乡规划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城市建设合理化的最大成果,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规划设计范例,也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其精髓实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它的标准和形式。
第三,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城乡规划必须树立贯彻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认真核算。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城市供热体制,重点推进节能降耗。
第四,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人居环境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五,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深入研究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各种层面的利益需求和矛盾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要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四、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工作行为内容转变
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单体研究对象转变为城乡统筹考虑。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更注重资源保护、统筹协调而不是原来的单一强调技术手段。第三,从方法上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注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而不是原来的老编制和审批,这也是城乡规划自我发展的必须和前提。第四,作为更加独立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升级后的城乡规划行为的法律责成体系必将更加完善。第五,作为刚刚独立的自由学科,以前工作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应转变为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保证其行为措施与受众对象亲密结合。第六,独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必将有配套的法律支持,这就注定规划执法行为更加明确、执法手段更加丰富,当然也更加科学和适用。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新的规划行为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