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档案主要事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劣势
长期以来,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是大多数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形势,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日益呈现出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特征,结合笔者于项目部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跨档案门类进行管理
就目前而言,不少企业进行的都是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对档案进行跨门类管理,例如: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不能管理工程类档案,反之亦然。如此,一个档案门类至少需要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因此,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模式与当今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及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目标都不相符。
(二)不能有效整合多门类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
在传统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模式下,档案工作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以及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很大弊端,由于不同档案门类之间大都呈现相对独立的特性,使得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源的汇总及开发过程中难以同时有效整合多门类、多类型的档案信息。这种互相独立的档案信息管理既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开展档案综合管理进而推动其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二、文书及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的主要区别
对行政管理、党务等活动进行记录的档案统称为文书档案,而对生产活动、科技理论等进行反映和记录的档案则多称为科技档案。就当下而言,文书档案以及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归档以及利用全过程中运用到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综合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书档案强调规范化的模式管理
虽然文书档案以及科技档案同属档案范畴,但无论是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还是利用过程中两者都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大都是对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个人或者组织的参与资料,例如文字材料、声像、图表、文件等各种形式的载体都可以归为文书档案一类。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文书档案管理应与企业文书工作相结合,只有两者形成分体式管理体系,规范文书档案的信息处理办法和公文格式,做好档案管理和文书工作的相互衔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2.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当前不少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很难做到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只有保障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才有利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3.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配合度,从各部门收集的资料或者文件都应及时交由档案管理人员统一保管,制定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目录编号,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科技档案强调精准的质量控制管理
不同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大都是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材料或文件,例如在企业学术讨论、设备改造、科学调研、产品制造以及基本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或资料。在当下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的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不同于文书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收集要求的不同,科技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循阶段性和成套性原则,科技档案的整理或收集工作不受年代的限制,无论是分期建成,还是跨年度建成,抑或是多少年之后扩建或改建的同一工程,其档案插卷方便,完全能够集中在一起,而文书档案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则是按年份分类的,难以插卷。2.在对档案质量的控制方面,科技档案需要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件成套性和项目完整性是科技档案完整性的鉴定主体。而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要确保企业科技档案数据准确、内容详实;二是档案内容应与其所记录的科技对象无二,这样才能更好突出科技档案的严谨和准确;三是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同一项目的记录应是一致的。现实标准和历史标准的双重性是科技档案在准确性方面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动态管理应作为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对于科技档案信息中的不准确之处,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而且必须加以修改,以实现对档案质量的更好控制。3.档案鉴定也是科技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的一个重要特征,档案鉴定的目的是预测档案对企业、社会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科技档案需要对档案价值进行鉴定,这样才能对其档案价值进行宏观判断。科技档案的鉴定应以其对本企业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证据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为基础,以科技对象主体为关键,合理进行档案价值的鉴定,进而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档案综合管理应用趋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模式必将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档案综合管理将会成为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档案综合管理工作的优势以及发展趋势如下:
(一)档案综合管理的优势
对企业档案进行综合管理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效率。档案综合管理使得各门类的档案汇聚到一起,信息完整而全面,再加上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对企业档案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同时,在实施档案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检索工具,应用计算机可以准确、快速并且完整地检索出其需要的档案,既方便又省时。第二,对企业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更好适应企业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是把档案分放在相应部门,然后由相应部门对档案依次进行编号、分类和排架,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在档案综合管理模式下,其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够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效率,更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第三,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其能够更大限度地压缩企业人员和机构,对于企业信息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档案综合管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在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再利用的一系列过程都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性,其各环节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也表明了从单一档案门类管理到多门类档案管理的档案综合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档案综合管理,不仅能够避免传统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够有效进行不同档案间的整合,有利于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对档案二次开发利用起到极为有利的影响。在实行档案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各企业都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增进本企业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还能够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本企业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具价值的借鉴思路,能够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更快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link,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in a certain exten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file management work the necessity and key obviously, this asks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in the relevant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into the track.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rchives management; importanc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对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因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得到认识,然而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不能单单靠一部人的微薄之力,这需要相关主体以及工作人员全部投入其中。
保持建筑工程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规范性,首先要做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指导与管理。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的产物,也是重要的成果。它能作为累积经验被加以运用和借鉴,也是城市建设的技术储备手段,同时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的理论与数据基础,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托。城市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维修、改扩建工作都要以建筑工程档案为依据,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的提高必然也要以建筑工程档案为重要支柱,同时城市防范灾难、灾难救护以及灾后战后的重建工作也要依据建筑工程档案。
建设工程档案不仅指导着城市的救灾与灾后战后重建工作,而且是防灾与减低损失的重要途径。建筑工程档案真实客观的记录整个建筑过程并反应建筑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本质、规律与联系,对日后的检测与维修、改建扩建甚至拆除等相关活动具有指导借鉴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建筑以及档案管理的学术研究的进程。工程档案活力和价值主要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建筑工程档案与工程使用管理息息相关,工程的使用管理永远离不开档案管理的支持与引导;②建筑工程档案不仅被自身工程所利用,而且被其他同类甚至不同类的工程设计建设参考与借鉴,甚至被反复地屡次地利用。它引发着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
二、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弊病
.鉴于各种原因,工程档案的质量及管理中依然问题重重:
.(一)施工管理文件原件缺失。存在设计监理建设单位下发复印件形式的施工管理重要文件的现象,不符合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的标准与要求。
.(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资料缺乏完整性。由于工期紧张等原因,建设方在现场验收后未能按国家相关规定举行签字仪式。
.(三)竣工文件编制不规范。原始资料很少能能做到分门别类的归档成册,即使部分成册的也存在无目录或者目录错误的现象,甚至还有的存在分部使用代用图的现象,而竣工文件中明确要求具备竣工图一分部工程组卷,这就催生了图纸大量缺失现象的产生。
.(四)施工验收原始签证资料格式有失规范。原始施工验收签证资料在开工前没有做到统一规范要求,却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更改和完善,这导致资料在格式内容方面失去统一性,给统一装订成卷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困难。
.(五)施工原始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字体不规范甚至错别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文件甚至没有加盖印章或者当事人签名,这给后期的编制及归档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六)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析,有单独的工程档案管理室的单位在这方面工作比较认真负责。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的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没有专职专业没有管理人员,造成档案管理材料缺乏专业性与统一性。
.(七)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种要求。
.(八)工程资料移交不能保证及时性。工程资料及竣工资料移交过程中普遍存在拖沓情况,造成延误档案的统一管理时间,有甚者会造成资料的丢失。
三、有关完善健全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现场办公的管理制度。工程档案管理人员要亲自深入到工程中去,实地考察现场施工情况和进程,参加相关工程技术例会并做好详尽客观的记录,针对性地收集档案对象并了解档案形成时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前期档案管理中总结的相关工程建筑经验,及时参与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所在的工程做实时检查、档案接收以及理论指导,同时要对登记在册的项目进行调查及分析研究。尤其对比较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建筑工程项目要着重分析。在进行现场指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与建设单位在思想上要达到统一,以应对建设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性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形制定档案编制方案,做好项目档案的示范样本,逐步创出重点工程服务的新途径,能得到建设单位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
.(二)要做到统筹部署,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档案囊括工程中的全方面内容,并且贯穿与工程的整个进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包含工程的方方面面并做到全程跟踪指导。尤其建设初期,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及时地加入到工程中,这才是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及时收集档案管理材料并做到统筹管理。在工程施工进度中,尽快组织形成企业档案馆、项目档案室、施工资料员的三级管理体系,并保证档案管理与建设进度的同步性。项目申请立项时便要积累文件资料并整理核查,项目竣工验收时文件资料的验收工作也要同期完成,以避免存在遗留问题,从而保证归档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加强工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配备档案管理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职人员,负责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其次,要保持工程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量业务指导和培训,使其掌握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今后需归档和具体的归档范围。
.(四)建立资料归档会签制度。工程档案部门不仅要同计划、财务、工程等部门形成验收会签制度,还应与相关部门形成考察培训资料会签制度,避免考察资料的流失,为工程项目日后使用提供方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必要。但是做好此项工作远非几个人就能完成,而是要靠各责任主体及相关人员的共同重视。我们应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严格落实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档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晋爱萍.对加强和规范工程档案管理的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5期
[2] 曹晓滨.做好公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工作[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3] 鸿芦雁..工程档案材料收集初探[J].兰台内外.2010年03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建筑施工工程也日渐增多,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更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首要问题。
2、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极大地威胁着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建筑施工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当前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危机存在于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施工工伤事故和特大伤亡事故的统计数字时刻提醒大家,建筑施工的安全势态非常严峻。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忽视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一些建设单位片面的缩短建设工程的工期,却忽略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从而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没有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又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阻碍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筑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效率。
2.2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由于我们的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大部分施工素质和安全意识不是很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基本知识相对薄弱,导致这些建筑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不顾安全作业的管理程序去施工,就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如果施工单位没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建筑施工施工人员就不能掌握安全施工工序,就会很容也违反施工安全标准,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健康的损害的同时,建设单位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2.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投入力度较小
在建筑单位在对建设工程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时,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因加强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是保护建筑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些施工单位盲目追求工程的经济利益,在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程的工期,就要求建筑工人加班,长期使得施工人员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并且没有定期给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实施安全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缺乏必须的施工安全生产知识,这也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施工单位没有给建筑施工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保障的医疗治疗费用,因此错过了理想的治疗时间,从而没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
2.4缺乏必要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一般施工规模都比较大,因此消耗的材料数量也非常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没有进行完善的管理检验和规划,将导致建筑材料的混乱的堆积在施工站点,占用大量的施工面积,不仅给建筑材料的建筑施工人员带来困难,而且还给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带来风险,此外,如果施工现场的各个位置顺序混乱,乱停车辆和施工机械设备,缺乏合理的水电网布局,严重的私接乱搭现象,这都会增加发生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风险,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带来困难。
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危险源的确定
在施工现场,作为建筑施工的管理部门人员,在对整个的现场施工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整个的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界定出在施工现场及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区域、施工环境、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等,都是否属于危险源。同时,做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还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危险源所蕴含的危险信号,这些危险源所具备的危险性质、危险程度,以及危险存在的状况、危险源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及其转化条件、以及触发危险因素都是什么。在施工现场当中,管理人员还要正确的掌握及分析危险源所隐藏的危险信息,以及各施工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与必然联系。并且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事故隐患发生的原因到结果的途径,且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并及时的采取恰当的手段或安全策略解决安全问题。
3.2.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这个概念,相信在很多的建筑行业内的人士都不是很陌生的,那么什么是安全评价呢?安全评价指的就是,在建筑行业中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评价。详细的解释,就是指对于建筑产品当中的一些施工材料的安全性以衣质量性,或者是它的全面性进行的综合的评价,包括在施工现场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性的隐患,能出现的风险或者是安全问题进行一定的评价。3.3.提高材料质量,推广使用新材料 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往往是房屋建筑安全性的首要保障,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在选择原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货比多家,并根据建筑的要求,选择符合建筑要求、且具有出厂合格证的质量达标的原材料。所以,在正式的施工前,在材料的购置上,应该综合多方面的性能,对于材料要进行严谨的选择,并且要选择优质的材料。除此以外,最好在选材上,还要进行现场的试验,或者是通过取样复检的方式,来确保材料的质量。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业的不断的进步,现如今也出现了许多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在这些材料的推广中,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推销,对于这类材料的使用,还应当根据建筑的要求,以及材料的新特性,最好是经过试验,或少量取材进行试用。虽然这些新型的材料,更有利于推动施工技术的创新,以及施工工艺的不断改革和提高,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材料使用上的风险系数,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3.4. 安全防护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
长期以来,许多建筑施工现场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机械、材料、人工等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和发展效率极不匹配。实行标准化管理,把科学管理落实到工地的每个细节、每个过程、每个岗位,使各项管理流程程序化,实现对现场的准确、快速、全过程的监管,不仅有利于现有施工规范条件下的生产节约、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真正运用的实践中,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和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安全防护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管理标准把原来比较分散的质量、安全、队伍管理等各项重点管理要求有机地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链条,有利于企业学习掌握和在实践中有效贯彻。同时,标准化管理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行业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查找管理缺陷,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政府监管方式从运动突击式和重审批、重处罚向长效的管理服务型转变。 3.5.工作人员意识
对于建筑行业中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安全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当中,在真正的进行施工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岗前培训,以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在施工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或者是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及时的进行排查和解决,以及在出现了安全事故以后,如何应急和应对。对于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以及具备安全意识,在遇有紧急情况时,要及时的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以及管理人员提供预测信息,以使之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切实的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
3.5.制度的完善
在建筑行业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合理、明确的责任制度。在建筑施工之前,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及时的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单位,还要对其原有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措施。例如,对于相关的施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来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有了制度的约束以后,还要切实的进行制度的执行工作。在平时的施工工作中,要及时的普及安全知识,做好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实施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度,要把安全问题做为重中之重,重视起来。
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不断的兴建起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频频发生的安全问题,,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警醒。在建筑中,要把安全问题当做一件首要的问题来抓,要及时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安全事故及时做出分析,并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制定一些可行性的避免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朝旭,梁彦杰《浅析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的问题》科技风. 2010(11)
[2] 叶善图《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内江科技. 2010(08)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产;国家补贴;农业科技
粮食是特殊商品,是战略物资,粮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安阳市是个农业大市,我市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2012年我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粮食产量的九分之一,安阳市粮食总产量达34.9亿公斤,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全市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占到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多,我市滑县连续21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同时滑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县。安阳一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现在正在大力进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豫北粮仓,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更是我们安阳市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负责、庄严承诺和重大贡献。
1 国家惠农政策不到位
国家惠农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问题。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都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尽管我市2012年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两项补贴资金44898.39万元(其中:粮食直补7990.3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6908.08万元),已通过“一折通”(汤阴县实行“一卡通”)的形式,兑付到全市111万户种粮农民手中,这也是我市实施两项直补以来,补贴资金兑现最早的一年。但在现阶段,这方面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怎样解决一家一户小田块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实行现代化农业生产问题;怎样解决种粮收益相对偏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怎样解决地方在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问题、怎样解决粮食主产区因承载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重任,二、三产业严重滞后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的“粮食大省(市、县)、财政穷省(市、县)”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与粮食主产区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不对等。一方面,粮食主产区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当地财政的收入,导致产量主产区陷入“产量大省(市、县)财政穷省(市、县)的怪圈”。国家粮食核心区为了改善农田生产基础设施,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从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但同时,国家缺少对于拉动粮食生产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扶持政策,这显然与粮食主产区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不对等。举例说:我市滑县粮食生产有着耀眼的光环,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5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100万吨,除农民自给自足的口粮和一小部分库存外,大部分粮食外销,年商品粮贡献量达80万吨以上,这多出的80万吨粮食都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了贡献,但现在涉农涉粮建设项目中,很大一部分要求市县财政配套,每年都给滑县造成了非常沉重的压力。经济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一直受困于“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财政收入不足3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次位在全省108个县市中都排名在90名以后,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与工业大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将沿着影响地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由粮食主产区买单,造成事实上的财政穷省(市、县)补贴富省(市、县)。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财政困难,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贴,但是粮食风险基金是由中央拿出一部分,主产区地方政府掏一部分,而粮食主销区虽然消费了很大一部分粮食,却没有承担调入商品粮风险基金筹集的任务。2009年滑县粮食总产为26亿斤,国家的奖励是5700万元,相当于一斤粮食国家给补2分钱,如果国家和主销区能够1斤补0.5元,就是13亿元,加上现有的财政收入,就能达到全国县级财政的平均水平。另外,随着主产区粮食调出时,粮食风险基金的补贴又随着工农产品巨大的价格差,全部补给了粮食调入的经济发达省份,造成了“穷省(市、县)”补贴“富省(市、县)”不公平情况发生。
2 丰产不丰收,种粮农民积极性受到挫折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由传统的劳动投入为主进入到资金投入为主的阶段,粮食生产过程和投入要素可以简要概括为-个公式:农民+机械化(半机械化)+工业肥料+良种=粮食产出。可以说粮食生产已进入了全要素购买的时代,不仅购买良种、化肥,还要购买农机、灌溉、植保等各种服务,甚至自掏腰包接受技术培训,粮食生产过程在大部分农户中已由劳动消耗过程转变为资金消费的过程。
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是农民种粮收入却很低。正常年景,一亩地种两季粮食,按照现在的产量和价格水平计算,农药、化肥、种子等每亩投入超过400元,除掉口粮,一年纯收入仅三四百元,一家一户种四、五亩地,收入一两千元,娶妻生子、人情往来、生老病死、孩子教育等等,实际支出大约4000/人,如果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开销。许多农民外出务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善衣食住行条件,也是为了补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支出所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是,随着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国家惠农补贴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惠逐渐被抵消,这些迅速增加的资金投入多是依靠他们从事非农产业劳动所得。
同时,我国现行的价格体系也严重损害了种粮农民的利益。我国实行的是低粮价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农补工、以农补商的政策。虽然国家调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但仍然难以弥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外粮价剪刀差”。 “国内外粮价剪刀差”是继“工农剪刀差”之后出现的新困境,严重挫伤了“政府抓粮、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体现出粮食主产区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因此,粮食低价、农资高价,种粮收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使得所谓的“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部队”成为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主力。
3 农业科技因素不高
农业科技进步因素主要包括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技推广体系,农机装备水平,良种选育能力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等,这些都亟待加强。随着教育的普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高,但还是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农民技术培训不到位。一是培训对象对培训认识不足。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妇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民技术培训平台建设不健全。现在农民技术培训师资力量较弱,培训场所设备简陋,且培训时间短,大多是给农民发一些技术明白纸,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经营粗放。部分县(市)、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技术棚架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乡镇仅有的1名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还经常搞中心工作,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导致土地经营粗放,产量降低,效益低下。如有些小麦品种对播时、播量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有的农民对此却了解不多,施肥、打药更是没有针对性,基本是依靠老经验或看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增加了种粮成本,减少了种粮效益。
现在夏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问题,而且可以解决适度深耕、精量播种,提高农田管护水平等技术难题,但目前农机品种还相对单一,不能有效满足不同粮食作物和不同生产环节的需求,当前特别需要尽快突破玉米机械化收割的技术难题。
良种相对于普通品种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十分明显,提高单产水平可在5%-15%之间,个别甚至达到20%左右,目前我市良种普及率已稳定在95%左右,现在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更新问题,迫切要求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攻关力度;
土壤肥力直接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化肥的普及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家肥某些有效元素缺乏的问题,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要,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但近年来氮肥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板结,反而影响了粮食增产。
4 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不到位
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主要包括粮食生产占用的耕地面积,灌溉除涝设施完善程度,耕地质量,田间生产交通和林网防护等条件。从安阳来讲,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造成基础不牢,载体不固,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粮食播种面积增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关键变量。在既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气候条件下,粮食播种面积越大粮食总产量就越高,但由于耕地有限,粮食播种面积无法无限扩大。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的急剧推进,耕地不断减少,粮食稳产压力很大、增产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降雨分布时空不均的情况下,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就成为粮食丰歉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过去多年来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偏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仍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末级体系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虽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0%以上,但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井灌体系不完善,所谓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有一部分还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灌溉,还有一些地方只能灌不能排,洪水内涝灾害频发,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突出因素。由于水利等基础条件差,每年农民群众都要为此而减少从土地里的收益。农民反映,仅因用老机井浇地所花的电费都要比用新机井多一半左右。以滑县为例,全县现有农用机井48000眼,目前已有4000多眼已报废或接近报废,另2000眼出水量不足。机井分布不合理,密度大的地方40-50亩/眼,部分边远地带、荒地达100-150亩/眼;若将当前的大水漫灌改为地埋管道灌溉,可以节水30%以上,并提高粮食产量,目前全县只有65万亩耕地进行了地埋管道节水改造,如果全县195万亩耕地全部改为地埋管道灌溉,仍需要资金达9亿多元,虽然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强烈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抗旱除涝能力,由于财力有限,都无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中低产田改造包括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兴修水利、提高抗旱除涝能力等综合措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或低产直接变高产,平均每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左右。对于安阳来讲,农业投入不足,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我市现在还有370多万亩中低产田,但每年的改造面积不到10万亩,远远满足不了粮食增产的需要。
一、关于医疗事故的界定及立案
《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透过该规定,笔者想说明的是在医疗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关于医患双方到底是医疗合同关系还是侵权关系的争议应当停止了。因为该规定已经明确了医疗事故争议为侵权争议。这一点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也得到印证。但是《条例》又对医疗事故侵权的构成作了不同于《民法通则》所调整的人身侵权的一般规定。《民法通则》所调整的人身侵权的要求侵权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侵权人客观行为具有必须违法性,指违反了保护受害人权利的法律规范的规定。但是根据《条例》规定,只有医方主观上具有过失方能构成医疗事故。这也就是说如果医院故意违反诊疗常规、非法行医等造成的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根据《条例》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不予赔偿。很明显《条例》主动放弃了对主观上故意而造成的医疗人身侵权的规范。
二、关于医疗事故纠纷的法院地域管辖
很多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很在行的律师并不注重管辖,认为那是程序上的事,“既然国家法律只有一部,在哪儿判都是一样”。笔者认为包括管辖在内的所有程序都不能轻视,绝不仅仅是“程序错误,实体错误”那么简单,熟知程序的律师和轻视程序的律师办案结果往往大不一样,很多实体上占上风的案件最后都输在程序上。对于管辖法院的确定且不说各地法官水平参差不齐,也不论地方保护有多严重,单说诉讼成本就会让人瞠舌。笔者最近临时一起医疗事故争议,患者为某民族地区官员,在成都医疗后导致截瘫,患者为了维护其权益,专门在成都聘请请律师向成都某区法院起诉医院,经过医学会专家鉴定,医方“虽然有一定的过错,但并不是导致截瘫的直接原因”,因此鉴定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我很庆幸我了医方,但我仍很同情患者,因为他请了个外行律师。根据侵权案件管辖的规定侵权结果地法院有权管辖,而患者的身体损害结果就在其居住地,试想如果患者在千里之外的民族地区法院起诉,结果何止是节约一大笔差旅费呢?再变换案由,直接以人身侵权起诉,向民族地区当地法院申请司法鉴定,后果怎么样不难想像。
笔者还做了一件让人叫绝的案件,通过管辖的规避达到了诉讼目的。这次我是患者,医方的态度一直很坚决,不得已进入了诉讼程序。通过先前的接触我们得知,医方所在的法院对医疗事故案件处理严重缺乏经验,而且法院的公正性也值得怀疑。所以我们决定不在被告也就是医方所在地法院起诉,我们选择向患者转院后的医院所在地法院起诉,好说歹说法院总算立了案。医方很快提出管辖异议,承办法官也一副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应当移送。我们在征求了患者的意见后于法院移送前突然向法院追加转院医院为本案第二被告。这样转院医院所在地法院当然具有管辖权,医院也只好撤回管辖异议,转而抛弃合作多年的法律顾问,另请了其他律师此案。叫绝的是,开庭那天我们当庭撤回对第二被告的起诉。因为根据规定,管辖异议的期限只是15天,过了15天再提异议法院不再审理,开庭时15天早就过了。就这样我们最终将案件“留”在了我们选择的法院。
三、关于争议双方的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关键是靠证据,举证不能即意味着败诉,所以举证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双方都举证不力的情况下,举证责任的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地讲如果光有《条例》而没有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患者的维权积极性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因为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该规定对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作了倒置的规定,即医院承担医疗行为合法合理性的举证责任,如果医院不能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则法院推定医疗行为违法,医院就得承担败诉责任。
这里要说的是患者的举证责任和举证权利问题。不用多说,患者至少应就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行为的发生、损害赔偿的计算三方面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其中有一个方面的证据不足诉求就有可能被法院驳回。那么患者就医疗行为的违法性到底能否举证?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应如何认定?笔记认为,法律和司法解释虽然规定医院承担医疗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但并没有限制患者就医疗行为违法性的举证权利,因此患者就医疗行为的违法性可以举证,只要证据符合“三性”原则法院应当予以认定。
四、关于医疗事故案件中的鉴定
在医疗事故纠纷案中,对鉴定的处理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市以上医学会鉴定,二是由原法院系统的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三是由法院委托其他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规范第一种鉴定方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通知而不是司法解释,这个通知中说如果不是医疗事故的就应当按照司法鉴定的司法解释办理。这样一个含糊的规定在实务中发生很多争议。一是通知不是司法解释,没有强制适用的法律效力。二是没有鉴定不可能确定是否医疗事故,以医疗事故作为医学会鉴定的前提条件自相矛盾,无法适用。争议归争议,还得尊重规定。所以原告选择案由就得非常谨慎,因为如果选择医疗事故争议则鉴定机构为医学会,选择一般人身侵权鉴定机构为医学会以外的其他机构。普遍来说医学会鉴定较为客观,而其他鉴定机构的专家有的不懂医学,也有的懂医学但不懂临床,鉴定结果往往五花八门。但深谙此道的律师却可从中利用,就拿前面提到截瘫的案例来说,如果变换案由,直接以医院人身侵权起诉,向民族地区当地法院申请司法鉴定,再利用原告本来的关系做一下“说服”工作,那对医院来说一路狂奔应诉就更未必能得到什么有利结果了。
这样,本是同样的侵权诉讼却因案由的不同法定具有不同的鉴定机构鉴定,此其一。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2012年建筑业完成产值135303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6.1%,建筑从业人员达4000万以上,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强化安全管理,最大限度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的特殊性
在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进行探讨之前,先对建筑施工的特殊性作个了解。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建筑施工的流动性,决定了建筑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需要围绕建筑产品进行大量的露天、高处作业,交叉环节多,劳动强度高,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大,此外建筑从业人员当中,农民工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由于上述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存在较大风险,而建筑业也成为我国事故多发行业之一。
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主要问题分析
(一)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本身并无劳务施工队伍,因此企业承接的工程只能被动依附于项目承包人及其施工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但工人只服从承包人管理,对公司管理人员置之不理,特别是在当前工程量大,工人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工人不服从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轻者不服不理,重者收拾铺盖走人。这种“以包代管”,甚至只出租资质不参与施工管理的模式,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十分混乱,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施工安全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责任主体,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不少责任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不理想:如有的建设单位未发挥业主安全监督管理的作用,甚至钻目前对建设单位监管制度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其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其应当履行的责任转嫁到施工企业头上,从而规避或减少政府监督部门对其的监管力度;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未有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不到位,“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监理企业现场监管力度不足,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不强,不到位或不作为现象普遍;有的设计单位对安全标准和规范不够重视,造成工程设计存在安全缺陷等。
(三)安全生产投入明显不足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是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措施到位的保障,但目前不少建筑商为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价,在投标报价时常常将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忽略不计,造成安全措施费用计取不到位,不少企业只注重安全成本的大小,而忽视了事故经济损失的多少,他们常抱着侥幸心理,缩减安全投入,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设施等能省则省、能拖则拖。安全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的落实,这也是目前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队伍当中,约80%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部分农民工甚至存在如发生经济纠纷和安全事故,则有政府撑腰的错误观点。而目前一些企业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又相当薄弱,不少农民工未经教育培训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难以满足施工安全需要。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危险就最容易违章作业造成事故,大量农民工安全素质差,流动性大,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是目前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造成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主要因素。
三、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
建设、施工单位是建筑市场的买卖双方,目前因市场竞争激烈而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他们交易行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从源头上增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约束:整顿建设单位恶意压价、随意压缩合理工期、违规发包等违规行为,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强化对建设单位的监管,促使其切实承担安全责任,真正履行安全义务;严厉查处打击企业出租资质,违法分包、转包等违规行为,有计划地培育劳务施工队伍,对参与工程分包的队伍,要加强其资质审查和从业人员的考核,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将无形的建筑市场与有形的施工现场进行联动监管。
(二)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责任单位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责任人身上,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施工企业本质安全。建设、监理等责任单位,应依法认真履行有关安全职责,承担相关的法定责任。政府监督部门则要加强检查,重点是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督促各方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对于一些长期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或只出租资质不参与管理的企业和执业人员,应尽快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运行该机制,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执业人员清除出建筑市场,这样,安全生产才能走向正确方向。
(三)切实转变安全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要真正落实 “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则应切实实现由“实物监督向行为监督”的转变,即把施工现场安全评价与日常管理水平挂钩,把安全生产水平与市场信誉挂钩,让企业真正负起责来。在此管理模式下,政府监督部门重点对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管理,维护好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和秩序,而施工安全,按照管理体系由企业负责。这样,政府监督部门履行自己管理职责时,既不越位,又不错位,而企业则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责任,事半功倍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四)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素质状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施工企业要严格落实各项培训制度,要注重实效,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做到持证上岗。政府监督部门则加强对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推行多项强制性教育培训制度,如建立农民工准入制度等,并将有关制度纳入到工地的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强制执行。通过培训教育,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知识和安全防护意识,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四、结束语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目前部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体制不规范、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和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等问题,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利用不足。笔者认为应从思想上确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实现信息化管理档案、建设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努力,使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现代化、规范化的道路。
【关键词】聘用制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3-02
高校聘用制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相互选择的基础上,以聘用合同的形式把任职资格、岗位职责与任职期限等环节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组合而成的教师管理与任用制度。高校聘用制的核心内涵是:高校在教师管理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择优聘任、以岗定薪的用人机制。
高校人事档案为教师的聘用、培养、晋升提供可靠的遵循依据,关系到高校人事工作及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着高校聘用制改革的深入,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聘用制下的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如何提高自身发展,更好地为人事部门及每位教职工做好后勤保障服务,是每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 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事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和其他任何材料不可取代的依据与凭证作用,它记载着教职工的综合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体制不规范、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与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1.管理体制不规范,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第一,领导重视不够。聘用制下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是时下人们对人事档案的形象描述。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对人事档案的具体工作未落实到行动上,片面地认为聘用制只需要做好基本的个人信息统计,收集起来的人事档案没有认真审核,整理材料时也不仔细核对细节信息,依旧坚持传统的管人管档的观念,没把思想调整到用人用档的新思路上来。这种错误观念势必会重创聘用制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各种人事矛盾,并最终影响到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职工归档意识不强。教职工自身对人事档案也存在不重视和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高校人事档案的封闭式管理,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造成教职工对档案的作用意识差。有些教职工对自己的档案不了解,也不关心。例如,有的教师毕业多年后都没有将其在职教育时的成绩表和毕业证复印件交到档案室备案;甚至有人将档案放在家中多年,已不知将档案丢至何处。这不仅违反了档案管理的规定,降低了档案的严肃性,也不能及时更新个人信息,给人事档案管理与统计工作增设了障碍。
2.归档材料质量不高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管理技术复杂。随着高校聘用制改革的深入,现行的高校档案实体分类已经无法包含新内容,故此,其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很多高校领导认为人事档案工作是高校行政工作中无关紧要的常规工作,只要有人在岗保管即可,不需要花费太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很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一部分是过去的机关行政人员,一部分是教学、图书馆或部队转业人员。他们都是在上一代档案管理员那里学习后出师,没经过系统性的专业档案学习,其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材料收集、留存等专业工作处理不准确等问题,导致了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质量不高。
第二,档案收集内容单一。高校人事档案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收取履历表、自传、鉴定与考核等九大类材料,造成档案内容千人一面,缺乏具有个人亮点的依据材料。诸如年度考核表等年年都相似的材料,而科研学术成果、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等动态档案材料未列入收集范围内,导致组织在考察干部时,不能从人事档案中找到客观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档案材料。这与现行的聘用制对人才的引
进、考核、评级,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不相符。
第三,归档信息存在“水分”。由于人事档案管理严格,在调档和转档时手续繁杂。随着聘任制的执行,高校人才流动也愈发频繁。为了留住人才或争议纠纷,高校常常扣留人事档案。而教职工为了自由流动,往往选择放弃档案,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单位。在新的单位,为了满足相关要求又重新建立个人档案,这些“新鲜出炉”的档案,缺乏原始的职称评审材料和必要的监督,存在的“水分”较多,人事部门在工龄计算、退休时间核实、工资薪级晋升与人才考察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更有甚者为了符合相关人才条件而弄虚作假,造成了“死档”、“弃档”、“人档脱节”、“克隆档案”、“人质档案”等现象,给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依旧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信息化技术运用较少。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档案的收集与归类工作。一方面人工书写和整理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另一方面人工查找资料具有查阅困难、进程缓慢等弊端,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由于缺乏相应的应用系统和操作人员,计算机的主要作用只是简单的信息录入和文字处理以及信息检索功能,未曾真正利用这些设备建立个人电子档,并未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降低了档案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 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事信息的良好管理,盘活人才资源,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为高校选贤任能,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人事档案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不讲德才条件、只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喜好选拔人才和聘用干部的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使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规范化:
1.确立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首先,加强校内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交流会等活动进行宣传,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媒体如校园报纸、网页及广播等形式扩大宣传,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和奖惩制度。高校应在《档案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细则,明确人事档案工作的职责范围,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将人事档案工作常态化,进而将相关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最后,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主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制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2.维护人事档案的权威性,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
人事档案全面地、历史地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其人事关系转移提供“凭证”。档案内容所反映的信息与个人升学、工资计算与职务晋升等有密切联系,同时间接反映出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因此,防止个人档案材料的不全和造假对维护人事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极其重要。档案管理的收集工作是整个流程中的重要步骤。首先,必须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只有正规组织渠道收集的材料才可归档;其次,要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作用,认真核查比对准备接收的新材料,若发现缺少材料应请当事人限期及时补交;最后,重视人事档案材料的日常审核工作,严格把关人事档案三龄二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工作经历),遇到有问题的档案应及时复核、纠正并备案。
3.实现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发利用人事档案
高校是传道授业、知识传递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先进知识与科技领域,应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高校应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起示范作用。首先,在保证人事信息安全、限定查询关系权限的基础上,授权查阅档案。通过人事档案的授权查阅管理,解决人才流动中人事档案难以利用的问题;其次,在解决档案授权查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开发操作简易、安全高效的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体系,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实现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信息的查找与统计,同时避免了转递过程中纸质档案的损坏,加强了对教职工档案材料的信息管理,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4.建设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高校人事档案的正规化、简单化与信息化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针对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在每年人才的引进计划中,应当酌情考虑引进新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以充实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其次,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重视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专业学术讲座与安排视频教学等方式进行再教育学习,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水平。培训内容应偏重应用,如《EXCEL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稳定档案人员的岗位。人事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档案管理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工作效率及其流程有较大影响。因此,要积极关注人事档案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其归属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潜力,努力维护档案队伍的团结与稳定。
三 结束语
关键词: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指数 行业 安全评价
1 引言
"十五"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总体情况依然严峻,特大、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煤矿行业、建筑业、一般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90%以上,提高以上4个重要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客观的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对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做个比较,有利于行业相关部门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已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
2 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评价(排行榜)提供依据;
企业更准确的了解自身安全生产状况和行业中所处位置;
动态的反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行业(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
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考核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考核要求,
有利于企业在行业内形成安全生产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和整个行业安全生产发展。
4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及其特点
4.1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事故当量指标的综合函数,将安全生产的各项事故指标综合计算,综合反映某个地区、行业的安全综合状况。基本定义是:
K =F(f,b,r,l,P,G)
或=[∑(Xi/Xi综合)]×100/n
或=[∑Di(Xi/Xi综合)]×100/n
或=[fP/fP综合+fG/fG综合]×D×100/2
式中:f-死亡率指标;b-受伤率指标;r-职业病发生病率指标;l-损失率指标;P-人员指标;G-GDP指标;Di-指标修正系数,可根据经济水平(人均GDP)、行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或产业经济比例)、劳动生产率或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率等确定;Xi-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事故指标;Xi综合-考核或评价依据的第i项区域或行业平均(背景)事故指标;n-参与测量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指标数。
4.2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的特点
事故综合当量指数具有无量纲性、相对性的特点,可以满足企业(行业)间、地区间的安全生产状况的比较和排行。安全生产事故的基本要素为死亡、受伤、职业病和经济损失四项,事故综合指数能够涵盖事故的所有因素及所有事故指标,因此,事故综合当量指数理论完全能够满足对行业业安全生产综合状况评价的目的及要求。
5重要行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方案设计
应用事故综合当量指数模型和行业特征来进行行业排行榜的设计,综合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死亡人数和伤害人数,损失工时和事故损失的影响,采用各行业相对流行和适合的指标,具体排行方案设计如下:
5.1煤矿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绝对指标进行事故统计分析时,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形成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区,事故亦多、安全状况亦差的表象,而且本方案不能反映行业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千人负伤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涵盖了绝对指标、相对人员、相对产值、相对产量的影响,具备煤炭行业特色,煤炭事故指标被突出地显示出来,且百万吨煤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等指标是煤炭行业常用的指标,该方案能够用来较好地反映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较好。
5.2建筑行业评价方案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主要基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主要考虑相对人员伤亡的指标,在这五个指标中,一个绝对指标,四个相对指标,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但是缺少了其它经济、产值上的考虑。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亿元产值死亡率、人均损失工日、千人负伤率、10万人死亡率。
方案特点:综合考虑又兼具行业特色,绝对指标未参与测算;兼具人、损失工日、产值的影响,且相对人员指标比重也未忽略,从而能综合考虑地区差异,比较平衡。
3)方案三
指标选择:全部事故起数、全部事故死亡人数、三级事故起数、三级事故死亡人数、百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以目前统计的数据指标为排行参照指标数据便于收集,且统计数据准确,结果更加可靠。且参考了建筑上的三级事故影响,比较实用方便。但考虑因素较少,着重死亡的人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5.3一般商贸
一般商贸行业主要不是高危行业,当范围广、伤害类型多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经济损失量、亿元产值死亡率、万人损失率、人均损失工日、百万工日伤害频率、火灾10万人死亡率。加入考虑了火灾的因素。
方案特点: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工日、火灾死亡率等可以反映一般商贸的安全状况,且绝对指标一个,其余为相对指标,均衡反映地区发展的差异。
5.4交通行业
1)方案一
指标选择: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工时伤害频率、10万人死亡率、亿元产值死亡率。
方案特点:各指标反映的相对独立、也就相对全面,从事故起数、伤害、死亡、产值的影响综合反映了安全状况,排行就按照综合当量指数结果排序。
该五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影响,且数据之间不相互重复,具有各个行业通用的优点,但是不具备行业专项排行的需要,因此,可以作为基本通用的排行方案。
2)方案二
指标选择:一般交通运输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万时死亡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对于民航得修正补充百万架次事故率、万时征候率变成六项指标;对于铁路修正补充百万车次事故率、万时事故率变为六项指标。
方案特点:四项指标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综合的道路交通,对于民航、铁路进行修正,加上行业指标,最后进行综合当量指数统计,排序。
3)方案三
指标选择:道路报警亭达标率、应急救援等待时间、道路监视器配备率、一级公路覆盖率、亿客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
方案特点: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保障系统来反映与事故率的关系从交通事故基础原因出发,归纳总结出指标,从而反映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进行排行的时候更能使优势地区优势,劣势地区劣势,也就通过排行结果夸大了各地区交通设施情况的差异,达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6 应用举例
以建筑行业为例,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值,对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应用与建筑行业排行方案三,结果如下表。
表 2005全国建筑事故统计表
地区 全部事故 三级事故 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人/百亿元) 五项指标综合当量指数
综合排序 事故起数(起) 死亡情况(人) 事故起数(起) 死亡情况(人)
标准值 36 43 3 12 3.43
山西省 1 4 5 0 0 0.63 8.23
江西省 2 16 17 0 0 3.13 35.04
重庆市 3 19 21 0 0 2.68 35.93
吉林省 4 18 18 0 0 3.71 40.00
湖南省 5 23 28 1 4 2.38 53.00
福建省 6 32 32 0 0 3.98 55.87
天津市 7 10 18 2 9 2.48 56.73
内蒙区 8 14 18 1 4 4.91 58.13
宁夏区 9 8 10 0 0 9.00 61.59
西藏区 10 1 3 1 3 8.44 62.85
山东省 11 28 35 2 7 1.41 65.03
广西区 12 27 28 0 0 6.83 67.83
湖北省 13 34 42 1 3 3.37 69.72
陕西省 14 28 32 1 4 5.39 75.18
海南省 15 8 8 0 0 13.45 86.62
河南省 16 26 35 3 10 3.31 86.72
河北省 17 41 44 2 6 3.47 86.80
安徽省 18 38 43 2 7 4.47 92.19
上海市 19 71 74 0 0 3.91 96.66
青海省 20 12 13 0 0 14.79 98.98
新疆区 21 35 37 0 0 10.78 99.51
北京市 22 60 71 1 8 3.75 108.21
浙江省 23 72 78 2 6 1.69 109.46
云南省 24 52 54 0 0 10.76 116.72
辽宁省 25 42 58 4 17 3.94 128.28
贵州省 26 33 38 1 4 14.59 134.43
黑龙江 27 49 58 3 9 10.13 148.29
甘肃省 28 35 42 2 7 15.20 152.61
四川省 29 51 72 4 22 4.87 153.55
广东省 30 70 84 4 16 4.06 154.98
江苏省 31 58 77 6 24 1.76 158.32
注:2005年全国建筑事故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5年度)》的通知 中附件三:2005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统计表。 文号:建质函【2006】68号
7 结论
(1) 评价方案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状况。
(2)评价结果点反映了同行业不同地区或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安全生产横向对比情况。
(3) 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指标体系的合理权重值,以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
(4) 各评价虽然是针对不同行业设计的,但是对于评价国家或一个地区总体的安全生产状况也可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罗云. 安全经济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 裴晶晶. 安全事故当量指数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3] 彭成. 世界主要国家职业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与安全状况比较.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合报告, 2003年2月.
[5] 郭咸纲. G当量—关于管理最优境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 任智刚, 刘铁民, 周建新. 企业分级监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