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常规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良好的常规培养,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幼儿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为幼儿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奠定了基础。只有保证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其各种能力的良好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时期就好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防范甚至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在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幼儿用正确方法洗手的同时,要经常不断的进行提醒督促,使之成为习惯。孩子们使用口杯时必须让孩子明白,用自己口杯喝水,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吃饭时要求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坐姿,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如避免撒饭和烫伤,并且有利于吞咽。正确的坐姿还可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消化吸收。吃饭时要求幼儿安静进餐,可避免说笑造成的呛饭。儿童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好的习惯易于塑造,坏的习惯易于纠正。
二、良好常规培养,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
有一位名人这样说:“好的习惯让人利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让人从宝座上跌下来。”有一个美国投资商来华考察,当他即将结束在一家公司的考察时,正准备签合同,这时,有一位华方陪同人员随地吐了一口痰,使这位投资商改变了他刚做出的决定,放弃了与这家公司的合作。如果这位陪同人员从小就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习惯,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么惨痛的教训。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习惯,将来即使事业有成,也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常规培养在幼儿时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可见幼儿常规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说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时期常规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学后的学习。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听故事时,不做任何事情,不玩玩具,不看图书,听完后能说出故事中的角色,能讲出发生的事情,最好能复述出经典语句。这样,幼儿听指令的能力增强了,就不会漏听,错听,随之而来的是正确的行为。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倾听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做事的专注性。手工活动中,小丫的作品还没完成,就坐不住了,一会儿离开座位喝水,一会儿跑到其他幼儿那看看,就像《小猫钓鱼》的故事中那个不专心钓鱼的小猫一样,待别人的作品出来了,不专心做事的她开始着急了,寥寥草草的将作品完成,可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得到表扬的,这样的孩子哪来的自信?成功需要自信来支持,它能给幼儿以成就感。可成功是在良好习惯的伴陪下取得的,“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个四年级的聪明小男生,数学总是80来分,从没得过满分,新来的班主任好奇的把他叫到身边说“考你一道题,7X8是多少”男生随口答到“7X8=58啊”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老师说,你好好演算一下,7个8相加是多少?孩子算完不解的说:“7X8=56啊,我一直认为7X8=58呢。”老师说:“你都错了三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小男生从幼儿时就养成了细心的习惯,就不会有这种错误的记忆,如果一开始成人就帮他纠正这道题,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规定的,“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剥鸡蛋皮,自己盖被子自己睡觉,自己穿衣服,自己脱衣服,而且还要叠起来放到指定的位置;按照正确的方法自己搬小椅子,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并且要分类装筐。这些每天都要重复的事情,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就成了幼儿自主的习惯,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很自然地完成自己的事情时,幼儿自信心的增强了,做其他的事情就更有自信了。这个过程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也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它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良好的常规培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分层;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77-02
我校是新昆山人子女指定学校,外地学生在我校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强,好多学生小学是在民办学校或老家学校上的,养成教育与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德育教育难度很大。要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德育进行分层分类教育?
一、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净”“静”
1.静,首先指的是身要静。初一的孩子好动,这不是坏事,但他们大多好乱动,无节制。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坐得下来,能坐得住,这样才能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指的是口要静。初一的孩子喜欢说话,这也不是坏事,但他们好乱讲话,好喧闹。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安静,在课间不吵闹,在自习课上不讲话,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思考氛围;第三指的是人要静。学习要想有好的效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它需要人静得下来,心无旁骜。因此,我要求学生心要静,学的时候不能想着吃、喝、玩、乐,不能总去看着别人在做什么事,而是要静下心去做自己的事。
2.净,这个字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穿着打扮。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的习惯。教室卫生要洁净,只有在洁净的环境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心情才会舒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班级、包干区的劳动值日,包干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灵要纯洁。初中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我通过班级两侧墙壁文化布置,学习园地、荣誉栏的张贴利用用名言警句来熏陶,通过每周评选主题不相同的每周之星的评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再加上早晨的每日点评,每周的主题班会,我要求班主任利用众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纯洁的心灵。
二、初二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进”“敬”
1.进,要求学生要有上进心,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要知难而进。进入初二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而在初二同学心中,自己像是学校的老大,刚刚入学的初一没本事,初三的又要进入中考备战阶段,自然最后剩下的就是初二的同学们,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初二特定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生个体所显现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适应了学校环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放松的表现。所以我要求班主任加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常规教育,制定了《陆家中学学生一日行为量化考核方案》,要求班主任每天一考核、每星期一汇总,做好汇总表,每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贴上五角星,汇总表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通过此项工作培养学生争先进位的意识。
2.敬,我在选择班级文化标语中给班主任推荐了这样一句话——“成人成才,崇德崇美”,我认为中学生到校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做人,也就是成人、成才。而且是先成人,再成才。敬,就是孝敬,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用心;敬,也是尊敬师长、尊敬老师、敬重长辈;敬,还是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敬,还是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合理交往,健康成长;敬,更是敬畏之心、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不留遗憾。我通过一个“敬”字,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美好道德情操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会来书写好“人”字,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初三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竞”“精”
1.竞,“物竞无择,适着生存”,人生就像是赛场,学校就像是跑道。我们的学生就是跑道上的运动员,初三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分水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道关卡。我相信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能力成就未来”,因此,我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竞争”意识,用“竞”这个词来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所谓竞,就是要有聪明的头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擅长的技能。我要求班主任通过“竞”来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还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通过读书、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竞,是一面好的镜子,它能清晰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含义。
一、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的小朋友。刚开始效果不错,孩子们各个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时间长了,受表扬的老是原来几个,而吃饭不自觉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改进。有一天,我看到平时吃饭最慢的轩轩这一次却吃得很快,于是我就借机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轩轩,轩轩的脸上漾起甜甜的笑容。而另外几个吃饭慢的孩子似乎也很受鼓舞,小朋友们都大口大口吃起饭来。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的可干净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二、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如果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求幼儿在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但若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
三、多种方法,狠抓常规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善用方法,逐步引导。
1.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后起床穿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穿,很不卫生。有的穿完衣服就在教室里乱跑嬉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穿?怎么穿?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快点穿衣服,要快点端椅子等待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在午睡起床后制定了小便――穿衣――搬椅――听故事――梳头整理五部曲,幼儿之间互相提醒,现在我们起床后幼儿的拖沓现象明显好多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游戏激趣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游戏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3.儿歌训练法
儿歌是幼儿喜欢的语言,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以我开始利用一些现成的儿歌让幼儿去巩固常规,如在午睡前我们可以念儿歌:幼儿园,静悄悄。小朋友,要睡觉。睡觉前,要小便。 呼噜呼噜睡得好。扣纽扣时会念儿歌: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来。这些儿歌简单易懂,小朋友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四、创设氛围,细节出发
1.放低音量,学习安静倾听
我们班的幼儿倾听习惯普遍不是很好,有的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的情境中,无暇顾及、倾听同伴的言语,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功的人是倾听再加倾听,倾听是基础,那如何改善我们班这种不好的倾听氛围,我首先做的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去了解他们的世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他们。然后利用感受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吵杂环境中人能不能倾听别人的言语,让他们尝试安静地说话,不打扰别人的谈话,现在虽然我们游戏时还是会有大声说话的现象,但是幼儿说话时的声音分贝明显变低了,活动时的吵杂声也小了。
2.细化过度,让幼儿有事可做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关键词】幼儿;培养
身为幼儿教师,特别是作为小班级组的教师深知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万丈高楼从地起,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质量将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还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像主席说的一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边教边学习探究。多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向书本学,向身边能学的人学。学会感恩,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有可学之人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给予他们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以致用,让他们看到,我的改变和提高。特别是结合幼儿实际,多看看一些研究幼儿教育的文献著作。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小班阶段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而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年龄小的问题,从未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从未过过集体生活,往往缺乏一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小班,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形成。
一、稳住幼儿情绪
众所周知,新生刚入园,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幼儿迅速适应班集体生活、稳住情绪呢?这对于许多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小璇小朋友,她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每天早上家长送来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多跟她讲讲话,让她感到老师也像亲人一样可信赖,吃早点、早饭时,告诉她认真吃好早点、早饭,才会长得漂亮高大。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早上和妈妈手拉手来幼儿园,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操场参加晨间w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她的变化时,她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二、重视个别指导
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学区域活动,对于小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为此,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方法确实不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区域活动水平可真是大有改进,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还厉害呢!
三、榜样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
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幼儿,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极强。为此,在幼儿面前,作为教师的我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应显得自然大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正面的、榜样的教育意义。同时,我要擅于用眼神、双手来表达情感,批评、指责时显得严厉点,表扬、赞许时面带微笑、轻轻抚摸等,给幼儿一个暗示,这样既让幼儿容易接受,又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真是棒极了。特别是小班幼儿,对这方面的需求也许更为强烈,做为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这种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直观地告诉幼儿是与否、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对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正当性;建议
幼儿园究竟要不要“管”孩子?究竟该怎么“管”?这是很多幼教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的思考。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正当性
常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常规即日常规则。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日常规则即是日常生活中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幼儿常规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不在室内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幼儿常规隐含着某种“应该”或者“不应该”的教育作用,描画了常规制定者认为的幼儿个体应有的在集体生活中的理想存在状态,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要帮助幼儿实现从原有状态向应有的理想存在状态的转变。
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首先,幼儿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这个过程意味着幼儿开始由相对自由的状态进入社会的状态。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儿童的天性是自爱、自利的,处于社会状态中的幼儿同样会为各自的需要争取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生存资源。由于资源有限,幼儿之间必定会出现各种纷争。为了能在集体中生存,幼儿必须学会放弃一部分权利,约定某些共同的规则,并遵守这些规则,以便在集体中获取更好的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即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
其次,幼儿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童年期被称为精神胚胎期,是“他那将来富有特色的个性的温床”。犹如胚胎期的人体需要母亲子宫的保护和滋养一样,精神胚胎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蕴涵丰富养料的环境,这就是人类社会具有的文化环境。幼儿一进入社会文化生活,就开始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和周围环境互动、协调,不断影响着自身个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幼儿接触的文化环境需要选择和组织,应该有所导引,应该能为幼儿提供帮助,而这正是教育的天职。如康德所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建构起参与社会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秩序、规则。
幼儿是否能在集体中获得比单个人所能过的更好的生活,关键在于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这可以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更好的生活是指向良善的生活,是有创造性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意味着幼儿的理性和德性有机会获得成长,幼儿精神创造的自由能够得到保障。幼儿常规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能够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不断创造可能生活的机会和能力。这样的幼儿常规教育是指向幼儿的精神成长的,是为了幼儿生活能力的生长的,是“以人为目的”的,因而是正当的。在这一理想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幼儿需要感受生活事实,需要面对冲突,需要为解决冲突而努力,需要体验自身行为的后效,然后再次行动。这种常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是以生活为目的的,是真实可行的。然而,直面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常规教育。我们却发现两种背离幼儿常规教育最终目的的异化现象。
二、两种幼儿园幼儿常规教育异化现象
1.“为了常规”的常规教育
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常规教育有一种通俗的称呼:“抓常规”。这一通俗的表达方式暗示着幼儿常规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单独进行。通常每学期初,尤其是新生入园的第一个月,是幼儿园“抓常规”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规范有着明细的规定,教师不但要将自己安置在各种规范之下,而且要恪尽职守地将幼儿也约束在各种规范之下。因为“室内不能奔跑”,所以只要幼儿出现不符走姿的步态,教师便会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要求幼儿“回来重走一遍”;因为“室内不能大声喊叫”,幼儿用“不好听”的声音说的话得用“好听的声音”再说一遍……也许教师的目光很严厉,也许教师的笑容很温柔,但这只是技术风格上的差异,实质都是相同的。在教师的严密防范下,幼儿奔跑的脚步渐渐迟滞了,幼儿喧哗的声音渐渐低沉了,但同时沉寂下来的还有幼儿原本灵动的心灵,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犹如浅滩上的船还未起航就搁浅了。本来应该仅仅是具体目标的常规在这里被提升为目的,常规教育也被异化为“为了常规”的教育,幼儿常规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却被遗忘了。此时的常规教育只是刺激一反应的行为主义模式的体现,它将自己的价值仅仅局限在塑造行为习惯上,成了与人的内心无关的规训技术。“这不是对待人的方式,而是驯化动物的技术。”教育完全背离了培养人的追求,反而成了导致人异化的帮凶。
常规确实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共享的价值,集体生活将一片混乱。常规教育也确实是需要的,但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展现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现行的强制、灌输、机械训练的常规教育遮蔽了对常规教育价值的质询,教师只是强调“你应该这样做”,幼儿只知道“老师说的要这样做”。教师成了规训的工具,幼儿则是受训的对象。其实教师自己同样也是受训的对象。教师和幼儿失落了自己作为常规教育主体的精神价值。
2.以“大家”为参照的常规教育
在现行的常规教育中,原本应该一路伴随着“?”(“为什么要这样?”)的幼儿,却记住了越来越多的。其原因除了幼儿常常提及的“老师说的要这样”外,还有教师常常强调的“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后一句话也可以表述为“你要和大家做得一样”,“大家”成了个人行动参照的标准,夺走了个人理性自由判断的权利。
这里并非要提倡一种“要和大家不一样”的风气,只是在做出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的行动之前,幼儿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允许运用理性思考的空间,“大家为什么是这样?”“我想怎么样?”“我为什么选择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当然,幼儿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意识,但这正是幼儿从无意识思考向有意识思考迈进的过程,这是理性得以生长的机会,是教育必须给予幼儿的机会。一个能够正常使用理性进行价值判断的人对正当的要求是愿意服从的。“要和大家不一样”看似强调个性,追求主体性,但若在教师或明或暗的鼓励和赞许下成为一种行动目标,则会沦为新的绳索。在对“要和大家不一样”的一味追逐中,理性又将成为虚妄,个体失去自主,陷入盲目、蒙昧的状态。
三、实施幼儿常规教育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指向更好的生活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帮助幼儿理性和德性成长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保障幼儿精神创造自由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正当的常规教育如何把握?在此提供两条可供商榷的建议。
1.常规教育要在正常的幼儿生活中进行,保证幼儿交往的展开
正当的常规教育是帮助幼儿理性、德性成长的教育,因而需要为幼儿提供理性、德性成长的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美德只有在伦理共同体中才能形成”,理性唯有在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反思性实践中才能生长,德性同样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生长。常规存在于幼儿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之中,因为冲突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已经消除了冲突,那常规教育的价值就永远没有机会显现。例如,为了避免争抢,我们通常会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活动材料,人手一份。但是,当幼儿每人拿着一份相同的活动材料时,幼儿连“我也想要”这样的情绪体验都无法产生,又怎么会想到通过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听到幼儿说“老师,他(她)抢我的东西”,“老师,我也想玩”,“我就是要玩这个嘛”,教师充当的是消防员的角色。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来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原委,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事端一般能得到解决,但这种干预方式帮助幼儿生长了求助心理以及对权威的臣服意识。原本这种幼儿之间借助冲突生成的交往如果进一步深入,或许就蕴含着幼儿学习运用理性的机会,自己解决冲突的经验将教会幼儿如何面对冲突,等待、协商、忍耐等社会品质也有可能得到生长的机会。但教师以仲裁者身份的介入却使幼儿之间的这种交往终结了。另一种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让求助的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认为这是帮助幼儿自主成长的负责任的态度,殊不知却放弃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责任。幼儿的理性需要在教师的扶持下才能快速生长,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判断时机,随时准备“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给孩子们以阳光”。
2.教师的指导策略要实现从“应该这样做”到“可以这样做”的转换
“应该这样做”是教师在常规教育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有时是在幼儿开始自主活动前的规则讲解,有时是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灭火器”,有时则是集体讲评时对规则的重申。“应该这样做”是一种外部规则的灌输。虽然不排除有的幼儿能够在意志力发展的基础上独自作出自由的选择,但对很多幼儿来说,教师的一句“应该这样做”常常诱使幼儿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别人的要求,这种态度的习得将是心理走向偏差的开始。另外,“应该这样做”是对既有规则的陈述,教师不一定需要关注幼儿活动的真实展开,不一定需要判断适宜的时机,随时可以要求幼儿“应该这样做”,这很难让幼儿真正理解为何“应该这样做”。
“可以这样做”则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一种支持性建议,这种建议往往是教师通过观察作出一定价值判断后给出的行为选择。因为是建议,所以没有强制的要求,“可以这样做”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这一空间给了幼儿理性发展的机会。“可以这样做”的最终决定权在幼儿手中,幼儿可以采纳教师的建议,作出积极的行动反馈,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活动,接受自然后果的矫正。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到,“我宁愿把这种有知识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从“应该这样做”向“可以这样做”转换,并非仅仅是话语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转换。“可以这样做”降低了一向以权威者自居的教师的姿态,教师安静地守候在幼儿身旁,幼儿需要时就给出恰当的建议,幼儿不需要时则不作多余的干涉。这样的气氛既不放任,也不过于权威,“可以帮助集体成员意识到在这种气氛下产生的情绪、同情和反感等内心现象,并有助于松弛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集体生活的气氛有利于师幼、幼幼之间的交往、沟通,“减少了外来的干涉和压抑,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控制”。
1. 教师对班级常规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还固守传统教育的经验,从而使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在内容上,要求上都显得十分的僵化。例如:在我们幼儿园经常看到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上课时,不许孩子随便讲话,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教师的批评。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我们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传统的班级常规教育的危害。
2. 班级常规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单一
班级常规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但有时我们教师却不能发现和不会把握教育契机,即使发现了,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也只会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比如:幼儿午餐时,总会把饭粒撒在地上、桌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斥责。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向上的环境,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粮食,有的等吃完饭后自己清理一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劳作,只有幼儿真正了解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结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
3.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教师工作精力分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前,我们会发现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条条框框,例如:发言之前要举手,操作材料不能乱拿,按事先安排的,到相应的小组中活动等。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幼儿的身心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收获了许多,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班级的常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活动实施制定的小主人。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所在环境的创设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区域活动阅读时光中,孩子们对图书角中的五彩缤纷的书籍及里面形象生动的画面十分感兴趣,时常里面挤满了来光临的顾客,可是里面的吵声、说笑声影响到其他区域中的孩子,乃至于过一段时间里面的书籍不是边角被撕掉就是封面不知去向,甚是可惜。面对这一现象,我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他们去解决。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感到规则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
三、发挥环境的指引作用
《纲要》中强调了无论各种环境应是满足孩子多方面需求的,能使他们获得经验的。对于班级常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例如: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在宽敞的教室里横冲直撞,跑来跑去,于是我就考虑是不是教室的空间太过宽阔?于是我便把教室环境做一些改变。穿插不同的区域环境,让教室不显得太空旷,孩子们在教室跑步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在不同的区域的地板上贴上小脚,在角色区内挂适量的工作牌,不同的教育内容摆放不同样子的座位。环境的暗示,还可以提醒、指导幼儿的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受环境的影响。
四、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期间,总是会引起混乱的时候,比如:在吃早午点过渡到喝水这个环节,快的小朋友早就没事了,他们趁着老师照顾其他没有吃完的小朋友的时机,逗留在卫生间或其他隐蔽的地方打闹,秩序比较混乱。于是我在这些环节安排了一些小型的民间游戏,让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这样即减少了幼儿等待的时间,又使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教师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我和配班老师一个负责提醒和协助幼儿收拾活动器材,一个提前在语言区的地毯上等待幼儿,这样避免了收拾好的幼儿无事可做、去别处玩或打闹。
五、引入游戏情境,将常规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游戏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