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8篇

时间:2023-06-05 08:42: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篇1

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

二、报送材料内容

1.××(单位全称)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要求:组长:XX 成员:XX、XX加盖公章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格式如下:

××(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加一个简单开头)

一、存在问题(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

在县委对县教体局巡察中,教育系统各单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还需加强。在抽查的 131 所学校中,存在未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未建立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安排思政课较少甚至未安排思政课程,农村学校思政课缺少专职教师等问题;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重视不足,未制定专门教学内容对学生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了解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进行引导和遏制。(各单位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分析,写出整改报告,有整改事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成效,整改成效包括成效照片、记录等。

整改时限:3月20日前,长期坚持

整改责任人:XX XX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整改成效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2021年3月18日(时期与正文空两行,后空四字,加盖公章)

三、支撑材料

1.××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领导组名单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告里措施要根据问题制定,措施要具体,成效要根据措施进行说明,提供资料。

3.××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整改会议照片、记录。会议记录要有反馈问题,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人等情况。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会议记录本,不能用笔记本、教案本等代替。会议记录复印件首页要盖章,但不能每页都盖。发现有的单位报材料,每页都盖章,这是不对的,盖章要盖到日期落款处,不能标题和每页都盖。

4.××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需要太多,排版美观。提醒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工作每季度研究一次,个别单位制定的制度是每学期一次,是错误的。

5.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材料: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材料、国旗下讲话、教师上思政课照片,所有照片有文字说明。思政课课程表。以上材料,有几个就行,不一定都开展。

6.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材料。提供列入教学内容的教案,宣讲材料、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照片等。

7.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研判材料。2021年第一季度开展意识形态研判会议照片、记录,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报告题目:××(单位全称)2021年度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四、有党建存在问题的单项整改任务的学校,依照上面内容。提供整改方案、整改报告、整改会议记录、照片,及必要的支撑材料。

五、排版要求

1.标题字号要求: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2.正文,三号仿宋

3.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二级标题三号楷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三级标题三号仿宋,可加粗,用序号1.2.3.。

4.章不能盖在标题上,必须盖在落款正中,距离正文3mm

六、报送要求

篇2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背景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使我国大学生对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国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逐渐提高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师生坚定信念,与我党保持同样的思想方向,从而为执政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巩固基层基础。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联系,从而导致思想建设远远达不到党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对工作持敷衍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放松要求,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教师以及党员干部都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起足够的重视,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相联系。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命运与发展前途。一些有着不良居心的域外国家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导致我国某些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极端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得到持续加强,以此来保障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不断完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高校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每种意识形态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积淀的重要保障,不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会破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缓发展进程。

第二,由于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力冲击,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断提高,大量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导者,是新型媒体的主力使用群体。而新型网络的自由性又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这套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域外国家的思想利用了网络思想的自由性,将其思想和观念强加给我国的大学生,这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巨大风险的,因而给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途径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我党应注意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洞察预测能力以及调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借助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加大“红色”网络资源论坛、网站的建设力度;第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尽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强思想建设。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二,坚持意识形态中排他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适应新型媒体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信息网络化;挑战;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普及开来,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体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其巨大功能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足之处。首先,互联网拓展了信息的传播空间。信息的传播媒介由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扩展到以网络为基础的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兴客户端并广为人们所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传播空间。其次,互联网增添了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人们的参政议政由之前的主要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等到当下主要通过网络,民主渠道的扩宽和参与方式的便捷更激发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互联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而互联网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可供教育者选择和运用,新材料的运用能有效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我们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更要注意规避风险。首先,西方国家霸占着互联网界的话语权,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由于互联网发端、兴起于美国,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控制和管理互联网及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相关资料统计“互联网上97%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英文信息,其中美国的网上信息量占7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向全世界宣传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其次,互联网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新渠道。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把思想宣传和舆论影响的阵地由传统媒体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中国第3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庞大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微博用户数更是高达2.49亿,微博以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社会影响极大著称,这无疑为别国对我国进行更深更广的意识形态影响提供了更多受众和渠道。这意味着我国抵御“网络霸权”工作更难开展。

二、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一)重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按照“长善救失,趋利避害”的方针开展工作。要在坚持一元化指导为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活动,把相关要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循和践行。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增强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广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当然受网络影响也更大。因此要提高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它提高到与专业学习同样的高度,从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高度上贯彻实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具体做法是,提升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加强批判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一批既具有政治觉悟,又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才,占领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

(二)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利用网络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

首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往往会被歪曲、恶意的消息扳倒,从源头上保证纯洁的网络环境的纯洁。在崇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网络文明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之重。应当在日常教育中重视网络文明教育,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引导网络主体由他律到自律转变,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创建网络文明。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失范行为,但是相关立法工作没有跟上,出现了无法可依现象。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立法、执法工作,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利用网络实时把握人民群众思想动态。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亦或是路上,人们无时无刻不徜徉在网络世界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把互联网作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的新渠道,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再次,合理利用新兴媒体。与其他传统网络媒体相比,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其传播更迅速、操作更便捷的特点被广大网友所青睐,但是由于其内容的开放性和低准入门槛使得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士在微博的平台上恶意传播不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良信息或不实消息,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了遏制不良影响,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控制,净化传播内容;寻求法律支持,完善网络立法;实施微博用户后台实名制,确保信息来源的可查性;鼓励主流网络媒体开通微博,引导网络舆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明确当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处境,既要抓住机遇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又要应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立足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进行自身调整,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以求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篇5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范式建构

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适应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要求,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成效,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却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点、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独特规律,从新实践中探索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模式。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形成“导辅协同”的工作范式。

一、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概念拓展

立德树人应当是也必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遵循。导辅协同逻辑起源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从词义上看,“导”即启发、引导、主导;“辅”即帮助、佐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与“导”作为矛盾的两方面,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研究生群体知识水平高、政治参与意识突出、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总体上思想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更趋成熟,多数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抑或是在自身成才发展过程中,其主动性、自主性都极强。因此,与本科生“辅”重于“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应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辅”为次要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内涵的理解与拓展、作用的辨析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所谓导辅协同,一般地说,是指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特有规律,贯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思路,是构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基本遵循。具体地说,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导辅协同主要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中导师和辅导员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从广义上讲,导辅协同不仅体现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论中,还包括研究生思政教育功能、价值上的导辅协同,研究生思政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等。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广义的意义上理解导辅协同,不断拓展导辅协同的外延,挖掘导辅协同的深义,统筹设计、构建体系。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要且必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1996年)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和理论,他以范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点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结合库恩有关范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对范式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是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成为该学科或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规定并指明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即在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识、持用话语、既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汲取研究生思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益发展模式,探求能为人们所认同并施行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结构、新形态,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应具有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并非先存在,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性。其标志有多种,如确立了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性及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架构为核心,进而探析特殊规律的学术旨趣;在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客体、过程、内容、方法为主的概念体系,确立了着眼于运用此概念体系观察、反思和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框架与行动模式,这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意义非凡。但是,面对当今世界所处之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之战略机遇期,面对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之风险与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范式也面临挑战,体现在: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既定范式思考和回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时常发现理论关照和回应现实的不足与无力。(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导师和辅导员在处理“导”和““辅”的关系中存在“顾此失彼”误区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其工作成效最主要的方面。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却存在“重本轻研”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大学生总体结构上看,在当前高校中研究生规模普遍小于本科生规模,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的整体思想状况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状况相对成熟,在学习活动组织和生活自我管理方面自觉性更强。这使得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聚焦于本科生,在制定相关思政工作制度时将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向本科生倾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生思政工作有关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从客观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虽逐步优化、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由大国竞争加剧、西方“中国威胁”思维惯性导致的意识形态矛盾和斗争,加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方式和策略的转变,隐蔽性成为其主要特点,这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大背景和重点攻坚领域。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预判不足,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主体自觉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此外,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直接决定研究生思政工作成效,其中,导师负首要责任。当前,绝大多数导师能着眼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基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学习指导、科研实践中,较好地完成科研育人的职责。然而,部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科研指导而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重学业专业指引而轻人格品行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问题,即“导”而不“辅”。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队伍的要素,是骨干力量,也是主攻手。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方面总体上是好的。然而,受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存在重日常事务管理而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具体工作实践而轻系统工作统筹等问题,也即“辅”而不“导”。因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功能发挥的不平衡、不协调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重功能的关系有待调整升级整升级,在实践中偏向重“非意识形态功能”而轻“意识形态功能形态功能”从价值论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均具有“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即向教育客体传导意识形态、使客体形成教育主体期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体系,以此引导和规范教育客体行为方式的效能、属性。其首要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是除了意识形态功能以外的其他社会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非阶级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虽然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地位问题时,仍然要有所侧重、不能偏废。这根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发挥其功能时,意识形态性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并代表思政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功能的“非意识形态性”之于意识形态学必须也只能是从属关系,不能独立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主旨是将广大研究生培养为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有力维护者,其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拔尖的顶尖人才。然而,由于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且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而对研究生进行非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相对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容易凸显,这与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方法更新不足、主体间分工配合不力、教育内容结构不够优化等负面效应叠加,就导致教育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校园学术文化等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教育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研究生构建科学“三观”的主要路径之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有效开设已成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未能着眼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更多地采取灌输方式,对研究生关注的时下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再加上研究生课业、学术任务重,不少研究生只能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能力的提升中去,很大一部分甚至只是为了凑学分才勉强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上种种,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始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帮助研究生深入社会、认知国情、锻炼本领、锤品铸魂的作用无可替代。校园学术文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应有之义,其内涵的育人资源、素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不可小觑。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以期促进研究生结合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成研究生专业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双轨并行。然而,由于各级各类高校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和落实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使得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再加上研究生培养模式所限以及研究生繁重的科研任务,导致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其作为教育载体的功能的发挥。此外,互联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校园网建设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点,多数高校都能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和公众号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达成教育、引领研究生思想和风尚的目标。然而,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维护和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要高出许多,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估难度相对较大,这使诸多高校在网络育人资源开发和育人平台维护方面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线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三、导辅协同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独特规律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筑方式,应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全面系统地从其主体、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一)存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共同体”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质提效,队伍建设是根本,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掌控,有赖于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是我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从教育主体维度看,“导”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辅”即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关键主体、相较于导师的首要负责人定位,起辅助作用。当前,突出导师和辅导员的双主体作用,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的重点,专门安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实现优势资源和政策有效倾斜;着眼研究生群体特征和教育规律,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运用制度手段推进工作。二是研究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素质培训体系和机制,着力提升两支育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增强育人合力。三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苦练内功,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德育共同体观念,立足岗位职责做到既导又辅,增强教育实效性。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其两大基本职责就是教书和育人。因此,导师若想扮演好思想引路人和学业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还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教风引导、影响学生,重点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真正理解和践行导师工作的“导”“辅”二重性,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心骨,做党委工作的辅佐者和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保证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责任感,重视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作为自身岗位的根本。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结构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加强科学研究,从工作作用和工作方法的角度全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辅”“导”二重性,即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导师教学和科研的助手、学生成才发展的助手的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系统工作统筹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和就业指导。据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必然要求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不断转变观念、精诚合作,由传统的各行其是向形成协同攻坚的德育共同体发展。(二)彰显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双重功能的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协同发挥同样须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补充、辅助于意识形态功能。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趋势虽整体向好,但是个别人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知行合一不足等问题,反射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发挥亟待优化。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突出其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应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大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自觉性和综合能力。二是立足研究生群体特点,科学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内容结构,科学设置“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内容的比重,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核心与主导,兼顾学习观教育、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婚恋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三是探索并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实保障。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较难进行量化评价,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管理和活动等不同维度设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尤其要突出和增加意识形态教育所占权重,坚持以科学引导为方向和以客体效果反馈为中心相结合,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对客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期达到表彰和激励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四是在调研并分析现有主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并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分工与职责,引导、激励各方着力构建德育共同体,研究并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机制,实现全程育人。(三)承接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传统教育方式同新兴教育方式相结合教育方式的适配性、丰富性、多样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取、运用必须因时而新。其中,所谓“导”,即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很好地适配,既定的教学理念、方式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置,既充分体现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专业性,还要重视教材建设的实效性,即教材的编写在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理论特点。此外,更要重视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在课堂上重视翻转式、讨论式、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从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引导研究生感知和探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辅”,即注意发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途径的补充作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交叉,在推进研究生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还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自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运用校园网、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介、新载体,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融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开创新空间。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立足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导辅协同的新范式,通过优化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少波,许占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6-52.

[5]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6]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81-83.

[7]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22-26.

[8]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

[9]任敏.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332-333.

篇6

一、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重视,甚至许多教师都没有听说过相关的理念。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这一促进儿童智力开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以及部门的重视。

但是尽管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然而当今的学前教育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教育方用尽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时期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灌输,以此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方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而另一方面是家长,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因素以及严重的攀比心理,不仅无视教育方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更是在课外时间给孩子安排了大量的课程,使得其从小就负上了很重的担子。而且,教育方的的教育重心却不是放在开发孩童的天性以及求知欲、好奇心等,而是通过“背了多少唐诗,会多少以内的算术”等意义不大的事情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做法不仅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还使得当前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得教育系统陷入困境,还会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给我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而且,相当多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过分加速学前教育的学习会使得学前儿童承担较大的风险,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转化为对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本身就是通过开发孩子们的天性,以其喜爱的方式来完成脑力的开发,最终使得其不断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到高阶层的教育体系中。从这一方面来说,学前教育是不能离开孩子们的天性以及教育现实的。因此,学前教育的前提便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以及选择,尊重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活动以及引导来完成对孩子的意识形成的促进和基本形态的认知。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如下:根据儿童的天性以及好恶。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加以引导,使得其形成初步的意识形态,同时,尊重其天性的发展,使得其慢慢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应对

1.将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

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内中有许多内容。学前儿童的思想常常是天马行空的,而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中也会对其思想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许多教学活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中所蕴含的“能量”也会对孩童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整合各类教育活动,仔细分析教育活动的利与弊,通过某些联系来使得这些活动能够完成“无缝连接”,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然的玩耍以及认知中得到思维的开发。从意义上来说,这类的“整合”动作能够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的禁锢,活化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2.教学源自生活,取材于生活

从孩子的教育来说,其一切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方式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从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来说,应该注意从教学中进行取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来完成或者界定,而是应该减少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的,能够触摸得到的自然感官载体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十分符合幼儿的基本认知行为与思想形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从孩童的角度出发,从生活中进行取材,加强对孩子们意识形态的培养以及智力开发,方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3.加强生活体验

以往的学前教育方式是十分死板的,往往只有课堂的知识理论,而没有切身实地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与学前教育的初衷严重脱节的。以此,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孩童的角度来说,其基本的思维能力很弱,只能通过生活体验来完成对知识的获得以及积累。因此,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应该改变孩子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从知识的接受者改编为知识的选择者。加强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其能够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完成活动的价值所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种“生活体验”方式的教学能够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环境中获得成功。

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身心健康;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课程背景

1.1 思政教育课程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1.2 思政教育课程的地位

学生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通过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均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课仍然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因此,应认清学生思想政治课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原则,使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学生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三、新形式下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乡土社会固守家乡的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学生中的大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疏离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加之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于一个人的现实接受能力,各种新旧观念参杂在一起产生矛盾冲突,内心困惑感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凭能力获得认可的评判标准使很多人暴露在高压状态下,总之客观外在环境的改变给学生在新形势下带来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人际问题

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习性和爱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性使刚进入学校的新生感到陌生和不适,特别是有些学生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等,校园中偶尔出现的打架斗殴现象也体现出了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文明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出严重事故,案例之一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产生与马从小自卑、自闭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心胸狭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报复心强,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遂经常遭冷落,所以心生恨意酿成如此严重后果。

3.2 认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给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部分学校唯学习分数论,不重视思政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收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好坏善恶的标准还不能客观的把握。往往因此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形态,无法辨别是非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纠正其错误的认知,建立一个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3 情感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孔不入,从而导致中学生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感情困扰。这些因情感而产生的困扰,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严重者会伤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健全甚至错误而引起的,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客观环境没有优化的条件下,只有加大其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我,增强其抵抗风险和挫折的能力,在激烈的学习中健康发展。

四、总结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但从近些年来从网络上报道的一些消息显示,众多我们眼中的"精英"最终成为违法犯罪的群体,究其原因,除了道德因素外,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客观环境和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主体性格、人格养成过程中所需要的指引。思政教育能为学生的坚强意志、健康人格和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养成提供调节器。其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客观环境和主观个体的变化,其教育内容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充实,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把有些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归于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的内心寻找原因,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独特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以人才的健康心理为前提,而且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东京文学,2010,(3)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一词由英文“BigDate”翻译而来。《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尔伯格指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①大数据拥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动态的数据体系以及巨大的数据价值等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深刻持久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启思想政治剧变、引领社会实现不断进步的利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2013年,大数据的触角更是延伸到我国的教育领域。面对大数据引发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挑战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诉求互动,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受到巨大的冲击,大数据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复杂性、技术性与伦理性的挑战。②大数据正在不断改变已有的传播形式,新媒体传播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新媒体具有内容新颖、使用便捷、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传递即时性等显著特征,深刻改变着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二)挑战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自由选择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等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教育者拥有较强的权威性、自主性和优越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绝对优势。而大数据时代拥有较为平等、开发和共享的数据环境,再加上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不再单单依靠教育者,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和搜索学习内容,教育者不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因此,大数据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三)挑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是数据信息的最早参与群体,更是最活跃的“数据大军”。在虚拟的网环境络中,信息的刺激与感化打开了学生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内动力,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③除此之外,大数据使大学生逐渐接触到西方的意识形态,但一些不良意识形态却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带来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大数据意识。在大数据时代,若要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就必须树立大数据意识并掌握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活动信息、思想动态和个人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与统计,进而获取更多、更深的学生信息,以便于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创新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步骤。④一方面可与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创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科学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机制;另一方面可积极组建跨学科研究课题,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合力。

(三)提高教育者的媒体素质,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者只有通过培训等形式,认真学习和强化理论知识和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借助新媒体的特点提高媒体素质,将新媒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工作,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和个人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大数据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规的测评,并及时地加以反馈。⑤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学校和教育者应通过掌握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学校、家长、朋友之间的联系,发挥全方位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保护大学生的隐私。

三、结论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应顺应时展趋势,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等风险和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妍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蒲清平,朱丽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

[3]刘乃迪,张连春.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N].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6(06).

[4]吴玉梅.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3).

推荐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