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导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己成为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并被誉为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实际上是保护大自然,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形式。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环保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可进一步为农村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真正发挥绿化在文化教育、科学考察、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旅游观光上应有的功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另外还有人文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调查。
一、全面提高农村沼气建设和服务水平
编制完成“十二五”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统筹抓好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中央投资支持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地方补助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全年增加沼气用户300万户。加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力度,2010-2012年基本上实现全覆盖。修订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编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大中型沼气档案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建设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开展网点服务质量评估和检查,编印《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推出一批好的服务典型和模式。创新服务网点运行机制,培育沼气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全托式服务,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提高沼气使用率,巩固建设成果。依托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沼气研发和示范推广,拓展沼气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快沼气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指导,完成全国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并及时上报。在各省规划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发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牵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工作调研,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情况的报告》,提出下一步总体思路和重点,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会同国家发改委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实施一批有示范作用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化加工示范工程,积极扶持以秸秆能源化利用为纽带、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多链条循环利用模式,探索低碳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启动新一轮省柴节煤炉灶(省柴节煤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工程,促进农村节能。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现有的16个省区市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建设家园清洁设施,推进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建设田园清洁设施,控制农田氦、磷流失,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村为单元,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建立农村物业化服务模式。在全国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和重点监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态补偿试点,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建立一批野生大豆、野生小麦、野生稻和珍稀热作植物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和异位保存圃,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抢救性收集,防止资源破坏和丧失。加快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基因测序,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进行标记和开发利用。在云南、海南等17个省(区、市)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对危害大的外来入侵生物进行集中灭除。
五、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农村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更趋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瞩目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也对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展过程表明,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开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洁水短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影响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如厂房、道路的建设,使的耕地的减少。另外,区域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农村地带,如油田、煤矿、水库等建设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农村生态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监测、样品分析及数据汇总整理。二是生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是环境质量预测及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和建议。其详细工作程序见图1所示。
1 现状调查
1.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1.1 自然环境
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地貌、动植物等基本自然环境要素。
1.1.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村数量、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农村经济结构及构成,资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文物、人群健康状况等。
1.2 农村生态系统
1.2.1 土地资源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农、林、牧、副、渔土地面积及其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单产及耕作制度,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土壤类型、数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状,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业与农业),土壤污染物(有机毒物――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酚,石油类,苯并芘等;重金属――Cd、Hg、Cr、Pb、Cu、Zn等;非金属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铯、锶、铀等;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菌等)。
1.2.2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时间分布,日照天数,日照时数,有效辐射总量,积温,主次导风向及频率,风向风速时间分布,大风天数,无霜期天数,灾害天气(如台风、旱、涝等)。
1.2.3 生物资源
(1) 陆生生物
A、植被。调查内容包括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及受害情况,植物分野生的与人工的,木本的与草本的。
B、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动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C、农作物、果树及家禽。调查内容包括农作物、果树数量及种类、分布;家禽数量及种类。
D、微生物。调查内容包括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数量,种类,初级生产力。
B、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所组成。调查内容包括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
C、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泥中的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D、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及分布。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噪声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若本项工作与上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同时进行,或有近期的这方面资料,就可以不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只要收集有关资料即可。有关这方面调查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参见有关文献、规范。
2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
2.1 植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即长势)对照本地植物地带特点或历史进程进行环境的综合评价。
(2) 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物种多样性”就是利用物种种类和每个物种的个体量来反映某地区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受人力干扰或环境污染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往往较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常用公式有两种:
式中符号同①式。
(3) 根据植物内污染物含量进行生物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同其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因无统一标准,常采用清洁区内同种植物叶中某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2.2 动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普查数据评价,即利用一定距离内某种动物出现的个数来表示。通常根据敏感种类的普查数据评价环境数量,普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数=N/M
式中:M――计数的距离;
N――看到的某一个动物种的个体总数
(2) 也可以用多样性指数评价。
(3) 根据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评价。
2.3 微生物评价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评价,如利用菌落数可以评价大气清洁度。
3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是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环境与生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研究的内容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如(1)道路建设对道路两侧的生物影响;(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3)噪声对禽畜的影响;(4)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5)污水排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大气污染对果树的影响;(7)大面积基础建设造成植被与景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8)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9)植物对噪声的减缓作用;(10)污染灌溉对土壤的影响;(11)生态环境改变对动物活动及分布影响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类比法;二是计算机模拟法;三是经验法。类比法就是通过现有项目与已建成的类似项目或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后,分析现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计算机模拟法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数量、种类与生物数量、种类之间的计算机模型,进一步预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验法就是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及有关生物抗御干扰,或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能力,由有经验的生态学专家应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估计项目建成对生物环境的潜在影响。
4 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
对建设项目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加强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2) 对未能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开发中,人工植物是对自然植物破坏的一种恢复手段,同时种植适当的植被,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鸟类和其他野生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在缓冲、过滤、减轻噪声和空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根据计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性强、吸污力强的树种,起到固定(吸收),转化的作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如,每公顷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质氟化物3.4kg,吸收氯为4.2kg,每公顷核桃树叶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和果树;加强耕作,恢复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史宝忠编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培训教材(试用)内部资料[M]. 1994.6.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编著. 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88.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全力开展“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
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4、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
建设工作,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1 品种特征特性
树冠半圆形,枝条开张,无刺或刺不明显。叶片椭圆形,叶缘缺刻比‘无籽沙糖橘’明显。花白色,5瓣,直径2.5~3.0厘米,花药12个;子房浅绿色,近圆形。果实扁圆形,橙黄色;顶部平,顶端浅凹,柱痕呈不规划的圆形;果皮0.15~0.20厘米,油胞凸出明显,密集,似鸡皮,易剥离;单果平均质量45.0克,可溶性固形物14.43%,总糖含量11.40%,总酸含量0.38%,维生素C 232.0毫克/千克,瓤瓣8~10个,彼此间易分离;汁多,化渣,清甜而有蜜味;单果平均种子数2.0粒以下,种子卵圆形,表面有棱纹。种植3、4、5年平均株产分别为18.3、28.6和40.3千克。结果树一年抽梢4次,主要是夏梢和秋梢,结果母枝以秋梢为主。结果树春梢2月上中旬萌芽,2月底至3月初现蕾,3月中下旬盛花,3月底谢花,开花前后第1次生理落果,谢花即停止,少量落果;5月上中旬第2次生理落果。果实12月上旬开始转色,1月下旬至2月上旬成熟。
2 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彩斑植物;资源调查;利用现状
1引言
植物的花、叶、果实、枝干等部位的异色斑点、条纹统称为彩斑[1]。彩斑是园林植物的主要观赏性状,能够大大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彩斑植物也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彩斑主要分为叶部彩斑和花瓣彩斑[1],二者均能形成独特的观赏效果,在园林绿化和室内装饰中能制造特殊优美的园林景观和美化效果;病毒引起的彩斑植物也是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利用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通过人工接种,可以培育抗病植物新品种[1]。国外非常重视彩斑植物资源的收集以及对各类彩斑成因的分析与利用。本文通过对杨凌及周边地区的详细调查,摸清了杨凌地区彩斑植物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为该地区开展彩斑植物引种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地概况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纬34°19′19″和东经108°5′30″之间,海拔403.2~530.1m,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37.6mm,蒸发量1110mm。平均气温12.9℃,年温差27.3℃,历年最高温度平均38.5℃,极端高温42℃,最低气温平均-13.4℃,极端低温-19.3℃,无霜期221d,≥0℃积温平均为3185℃,≥10℃积温平均为4185℃。全年日照1900~2500h。灾害性气候有干旱、连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灾害最为严重,连阴雨次之,干旱占67%,连阴雨占21%,大风占5%,霜冻占3%,暴雨、冰雹、干热风各占1%。
3调查方法
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调查杨凌及周边地区所有苗木花卉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种绿地。对调查的彩斑植物实地拍照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纪录彩斑特征、调查园林用途及生长适应性。
4调查结果
4.1资源数量
杨凌地区共有彩斑植物29种,其中叶部彩斑26种,花瓣彩斑3种;木本花卉11种,草本花卉18种,分属22科27属,结果见表1。
4.2资源分布
彩斑植物在杨凌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较大型的苗木花卉基地,占总资源的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总资源的65.5%。分布于各类绿地的只有4种,占总资源的13.8%。多数资源长期温室栽培,占总资源的55.2%,能够露天栽培的占44.8%,且大都是草本植物,占露天栽培植物的61.5%。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布置花坛花景。
4.3资源特性及在园林、室内美化中的用途
(1)文殊兰(Crinum.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er)别名白花石蒜、文珠兰、十八学士。多年生常绿草本。叶阔线形,深绿色,叶缘有白色条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土壤,不耐寒[3]。
园林用途:用作盆栽观赏,温暖地区常在屋前、路边丛植或作花境。
(2)冷水花(Pilea cadierei)别名白雪草、透明草、花叶荨麻。多年生常绿草本。叶卵圆状椭圆形,绿色叶面上分布有许多银白色斑块。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有较强的耐阴性,忌强光直射,冬季温度不低于5℃,盆栽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最好[3]。
园林用途:适宜盆栽和吊盆栽培,点缀几架、桌案,也可作室内带状或片状地栽布置。
5.1存在的问题
(1)资源种类数量少,色彩单一,花瓣彩斑、木本彩斑资源十分稀少。具不完全统计,现有观赏植物群体中,共计324属的植物具有花部彩斑,184属的植物具有叶部彩斑,而且彩斑种类多样,色彩丰富[1]。相比之下,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资源非常稀少,彩斑类型单一,花瓣彩斑多为花斑和花眼(花心),少见其它类型,比如花肋、花环、花边等。叶部彩斑多为条带斑。
(2)资源分布零散,未大面积种植,应用单一。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节日布置花坛、花景。
(3)资源未彻底驯化,不能完全露天栽植,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彩斑植物多数原产于热带地区,在杨凌地区栽培属于引种驯化。由于引种历史短,彩斑植物未彻底驯化,加之该地区干燥的空气和寒冷的冬天致使引种的彩斑植物不能完全露天栽植,生长期的多数时间都在造价昂贵的温室中度过,大大限制了其发展与利用。
5.2采取的对策
(1)积极引种,短期内迅速扩大该地区彩斑植物资源。引种是短期内迅速丰富某地区植物资源的一种有效育种途径,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对于观赏植物缺乏的地区特别适用。引种时应该详细研究引种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做到适地适花,切勿盲目引种。
(2)开展人工栽培措施对彩斑植物适应性及观赏性状影响的研究,加速驯化进程。植物的适应性也是性状,性状是可塑的,合理的人工栽培措施可以诱发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异,使其适应性增强,适应范围变广。
(3)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建立彩斑植物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利用彩斑植物资源,应该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包括野生资源,并对其性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4)开展系统的彩斑植物育种工作。杨凌是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一直走在国家乃至世界前列,但在植物育种方面处于劣势,尤其园林植物育种工作还是空白。为了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使杨凌在中国花卉市场能有一席之地,应该大力开展彩斑植物育种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 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陈榕生.草本花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恩施州;土特产品;硒含量;调查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Q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8-1420-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8.005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elenium Content of Enshi Native Produce
REN Yun-hui
(National Se-enriched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Enshi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Testing Center/Enshi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state of Enshi native products of total selenium content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shi native products because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of selenium was generally high. The containing selenium of native products was 65.9%, 50.4% of which contained organic selenium, and 47.5% of which were rich in organic selenium. The highest total selenium containing was fungi, followed by substitute of tea, wine was the lowest; The highest organic selenium containing was fungi, followed by substitute of tea, while wine did not contain organic selenium.
Key words: Enshi; native products; selenium content;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硒(Selenium)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能调节维生素的吸收与消耗,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癌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抗氧化、延缓衰老,能保护、修复细胞,还能解毒防毒、抗污染等。缺硒将直接或间接导致40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脏疾病、糖尿病以及儿童发育不良等,适量补硒对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因此,硒有“生命的火种”、“抗癌之卫”、“天然解毒剂”等美誉[1]。
湖北恩施州拥有目前世界上含量最大、品位最高、分布又相对集中的富硒矿产资源和富硒生物资源,恩施州高硒环境的形成来源于石煤,总面积达2 162 hm2,已探明的贮量达32 000万t,岩层厚50~60 m,风化后含硒大于100 mg/kg,最高值为8 590 mg/kg。各县(市)煤硒含量均高于著名的富硒县――陕西紫阳的含硒均值(5.66~32.06 mg/kg)[2]。
开发利用硒资源对发展恩施州经济和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恩施富硒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恩施州富硒品牌的需要,开展恩施州土特产品硒资源调查,全面掌握恩施州土特产品硒含量水平,为加快硒资源开发、富硒产品质量控制与合理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样品来源于第三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送检样本。
1.2 方法
1.2.1 总硒测定 采用GB 9009.93-2010标准方法[3],样本处理均按不同样本的处理要求进行。仪器设备采用AFS-970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WX-8000型微波消解仪(上海屹尧科技有限公司)、高速离心机、超声波萃取仪、恒温水浴振荡器、电热板。
硒标准贮备溶液:1 000 μg/mL(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使用时逐级稀释成1 μg/mL的标准使用液。硼氢化钾溶液:15 g/L(5 g/L的优级纯氢氧化钠溶液为介质)。硝酸、盐酸均为优级纯试剂,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仪器工作参数:负高压290 V,灯电流80 mA,原子化器高度8 mm,载气流量400 mL/min,屏蔽气流量900 mL/min。读数方式:峰面积。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
1.2.2 有机硒测定 按DBS42/002-2014[4]规范性附录A提供的方法进行测定。准确称取粉粹样品0.500 0~2.000 0 g,置于50 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去离子水30 mL,置于70 ℃恒温水浴中振荡提取30 min,冷却定容。再经超声波提取30 min。然后用定量滤纸过滤,取滤液20.0 mL,用环己烷萃取3次,分离出水相置于100 mL烧杯中,于沸水浴中蒸发至5~10 mL,然后按“1.2.1”测定总硒的方法硝化处理,同时做空白试验。所测结果为无机硒含量,总硒含量减去无机硒含量等于有机硒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恩施州土特产品硒含量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所采集478个样本中有315个含硒,占65.9%,含有机硒样本241个,占50.4%,富含有机硒样本227个,占47.5%;含总硒最高的是菌类,其次依次是代用茶、豆类及其制品、杂粮粉、粉丝、红茶、肉制品、大米、蛋及其制品、绿茶,最低的是酒类;含有机硒最高的是菌类,其次依次是代用茶、杂粮粉、豆类及其制品、红茶、肉制品、大米、蛋及其制品、绿茶,酒类不含有机硒;恩施州富硒食品不仅总硒含量符合GB 28050-2011[5]的要求,也符合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 42/002-2014[4]的规定,富含有机硒的样本有机硒占比都在80%~88%之间,较为理想。
3 讨论
有机硒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硒形态,恩施州土特产品富含有机硒的样本有机硒占比普遍较高,应大力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富硒农作物菌类、代用茶、杂粮、豆类、红茶等种植,以加大富有机硒土特产品的原料供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有机硒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袁星荣.硒对现代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义[A].中国微量元素科W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南京: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2007.
[2] 张友安.恩施州富硒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4,10(4):161-162.
[3] GB 5009.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