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6-04 08:39: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篇1

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3年1月30日起施行。《意见》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行了定位:(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根据地域环境、经济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3)社会参与、共同关爱。政府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答:《意见》指出,首先要优先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都有一个标准床位;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还要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其次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此外还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证他们能就近入学,减小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他们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问:如何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答:《意见》明确指出,首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资料档案,准确掌握信息,并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还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主动与之加强交流。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学校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篇2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D432.5

对于目前河南省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我们以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冯庄镇共有公立小学13所,无私立小学,均设立在农村。在校生4477人,教师240人,其中师范类教师156人,心理学专业教师0人,心理咨询师0人,最近几年由获嘉县教体局举办了心理咨询培训,每年举办1次,目前共有39人参加过相关培训,每次参加心理培训的教师比例平均为24.8%。

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农村学校现在几乎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两级分化严重,学校领导和老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且上级领导部门也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内容,但由于接受过培训的人很少,且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内容浅显,还不足以担任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适应不良、厌学、自卑,耐挫力低、自控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同学有考试和早恋问题。但由于现在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老师去当地工作,专业师资严重不足[1]。目前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也不完善,所有学校均无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二、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忙于生计,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其他。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不准,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制定应对措施[2]。上级主管部门目前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培训的范围较小,且培训时间短,无法满足学校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学校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学校的资金有限,总是优先完善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或者是与升学或学生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事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的完善,总是排在次要的位置,所以截止到目前,被调查学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场所、设备和工具。极少数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多以办公室、医务室、会议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而且设施简陋,谈不上购置心理健康教育仪器设备和营造环境气氛,测量工具严重匮乏且不配套,有的学校以人体模型、挂图、血压计、秒表替代。有的用通俗书刊上的游戏性测验题或缺乏检验的自编测验题作为测量工具。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心理教育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师,教师没有持证上岗,一些兼职人员连“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最简单的专业名词都不懂,以这样既不懂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也不了解学生心理规律的,更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部分意识比较超前的学习曾经向上级部门申请派遣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由于学校编制有限,很多学校已经很多年没有下发正式编制指标,最多只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调动和交换,而没有新成员加入,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都很欠缺,一个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的课程,更不会考虑心理咨询教师这样的非升学考试课程教师。致使当前心理咨询教师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但又无进人计划的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德育化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有心理测验、面谈、沙盘游戏等多种手段,但是作为非专业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3]。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卫生知识教育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所产生的问题,思想观念在各级领导、学校及家长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轻易改变,学校软硬件设施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能得以改善,没有编制和相应待遇,招不到专业教师。

1.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僵化

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学校晋升而来,长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模糊和忽视,导致工作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看待。即便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属学校教师及家长就更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他们把心理问题当成普通的调皮捣蛋,认为司空见惯,没有认真对待。

2.资金和政策扶持不到位

在我们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较之前有所改善,教学设施相对完善,但是无一例外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咨询室和相关器材。目前大部分上级拨款都是专款专用,指定用于某一方面的开支,截止到现在,没有下发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资金,也没有下发过相关文件强制要求学校必须设立相关设施。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在这些外出的农村劳动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也由于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离开,使得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左右。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数量的激增,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在增加。这显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农村劳动者的选择性的离开是分不开的。由于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而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我们要了解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还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下的那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需要人关注的孩子们!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

首先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缓慢,生活条件无法和城市相比较。收入主要是依靠自给自足式的农活所获得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许多的青壮农村劳动者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其次是因为社会中的户籍制度问题,这些劳动者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年长的父母或者一些留在家乡的亲戚抚养,这就是形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没有得到普通孩子该有的关爱和家庭教育,滋生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三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的外出打工,陪在他们身边的通常是年迈的长辈。两者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代沟,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同时又由于自卑的心理作祟的原因,他们往往不愿和其它人进行交流,缺少知心的伙伴。所以在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往往极易造成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了抱怨的情绪,对社会产生怨恨的情绪,最终将这些不好的情绪通过一些触及敏感事件的时候爆发出来。在这样的自我保护色的作用下,也就在一些问题上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相比城市里的教育水平以及师资力量。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本以为孩子们会积极向上,但是由于心理问题和对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所影响下,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减落。在读书的时候,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平时的时候,学习不主动,养成边写作业边玩的坏习惯,常常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在家的时候,因为长辈要干农活和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们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失去感觉,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同时,这时的他们常常面对的是社会上哪些不良的社会人群。

3、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

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享受由长辈所供给的衣食,过着家人宠爱的生活,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家的时候,不注意个人卫生,好吃懒做,不做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经常说谎,欺骗长辈夜不归宿,对长辈不礼貌等。在学校的时候,不服从老师的管教和遵守学校的纪律。长久以往使得身体素质变差、自制能力变弱,更严重的是对生活的态度的消极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淡薄,。还有一部分的留守孩子们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他们,在这种环境的长时间影响下,极易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对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建议

首先应该先摆正自己的思想,树立远大目标而努力读书,不要因为父母的外出工作就从内心上有着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同时还要记住自己是一名学生,只有好好学习,才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给父母打打电话,安慰一下烦乱的心情,千万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平时在学校里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做一些健康有意义的事情。在家的时候可以多和长辈进行交流,分享在学校里开心的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

2、对于家庭方面的建议

外出的家长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多和孩子们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保持联系,创造条件和孩子交流沟通,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家长可以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用来激励孩子奋发读书的一种教育方式。

3、对于学校方面的建议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在平时的生活读书期间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的关心。同时要特别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要更加留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改正现有的缺点和陋习,只有让他们感到来自学校的关爱,体验到学习成长中的快乐与幸福,才能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对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的建议

社会及政府部门要努力的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的场所,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同时要完善社会制度,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就可能的解决好农村儿童进城读书的问题,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亲子分离 心理状况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并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关注,而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直到2002年才得到媒体、学术界、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留守儿童已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本文主要以近8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亲子分离现象对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概括,就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及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借鉴。

1 相关概念及背景

从现有文献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地区亲子分离现象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1.1 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父母双亲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把未满18岁的孩子留在老家,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大体可划分为四类:一是单亲子关系,即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而另外一方则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照顾孩子;二是隔代抚养,即父母双亲均不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养孩子,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三是将孩子寄养在其他亲戚朋友家中,四是零亲子关系,只有儿童独自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1.2 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

与正常成长的家庭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时间分居异地,家庭的沟通不完善,互动形式也相对单一,家庭内部关系也比较疏远,父母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家中关心孩子,同时,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力量更远远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双亲疼爱,缺乏家庭温馨的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或因抑郁寡欢而脾气古怪,或因缺少关爱而孤僻内向,或因自闭盲目而自卑顽固。调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总的说,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交、焦虑、敏感自卑、孤独感、抑郁等。

2 亲子分离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湘兰(20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情感总分,其差异具有显著性(F=5.37,P

卫利珍(2009)通过亲子沟通特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亲子沟通尤其是亲子缺乏沟通以及父亲沟通内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力。也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亲情的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亲子关系残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首要影响即情绪、情感发展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都与他们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而且儿童不定期地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难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以上研究表明,亲子分离在沟通上、关爱上、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3 未来展望

国内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近8年来已经取得良好的进展,有一定自主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3.1 重视亲子分离的内涵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简单地将亲子分离理解为父母与孩子分离两地或者其中一方与孩子长期分居异地,但往往忽视了亲子分离的多种性质。实际上,亲子分离的性质是包含了分离形式、分离时间、亲子联系频率、父母回家频率、分离时机等多层面的内涵。故研究者需要根据亲子分离的不同性质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3.2 建议制定适合的本土化调查问卷

近年来我国对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数量增长迅速,但大多数是采用地方性的小样本进行问卷派发,较多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算出其相关关系,再展开讨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我国留守儿童情况的量表,建立常模,用以数据测量,进一步深化研究空间。

3.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并非一般研究所假设的那么简单。鉴于亲子分离的多重性质,故笔者认为分离现象对儿童心理状况影响的因素也是多重性的,将多个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利用多维度的回归方程去研究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4 研究群体范围的扩大化

现阶段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是地方性质,一般以某市某地区农村的小型研究为主,仅适用于当地而不具备广泛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应该把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被试结构更合理、更综合化。

3.5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

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结果建立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而缺乏对被试的追踪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追踪,以此来描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变化的动态曲线,可以准确找出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构建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3).

[2] 刘春燕,尉海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2(3):244-245.

[3] 周静.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65:173.

篇5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思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父母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和身体都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又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盲目自卑、自暴自弃、盲目反抗和逆返、寂寞无聊、怨恨社会的心理,这些异常个性和心理的发展,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便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工作,尽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让党和各级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意义

1、有利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全面及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具体的基本情况:哪些孩子温饱无着落,哪些孩子挥金如土,哪些孩子沉默寡言,哪些孩子缺乏引导教育,哪些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等等。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反映的详实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他们加强关心和监护,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学校可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落实责任,进行重点教育监管,也可针对学生品德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2、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化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爸爸妈妈回家创业或被接到城市上学,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就不再是留守儿童;有的农村孩子最先不是留守儿童,后因爸爸妈妈决定外出打工,临时成了留守儿童。同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有的因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意不好做,或出了意外,生活陷入困境。如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政府和有关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情况。只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才能让有限的爱心资助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内容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首先要确保信息完整、内容准确、适时更新,能够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科研单位提供详实的原始数据,为社会救助团体提供可靠的救助目标和救助需求信息。

1、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记录。主要包括户籍所在地、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外出父母的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入状况;留守儿童在家的主要托管人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地址、家庭情况等内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所在班级及班主任姓名和联系方式。

2、农村留守儿童已获资助情况记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部分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和广大自愿者也纷纷向农村留守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农村留守儿童获得了更多的关爱,他们获取资助的情况必须载入档案,这既有利于追踪爱心款的去向,也有利于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3、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得到的帮助信息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同,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通过多种的方式记录下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形成档案,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及时地疏导孩子,教育孩子。

4、政府各级管理部门颁布的关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政策、法规性文件。

三、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管理。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

1、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要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且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的帮助各不相同,获帮助之后会有显著变化。这些情况都应在档案中及时记载,以便及时调整帮助措施。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档案需随时增添内容,政府和有关部门需及时了解情况,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应建立网络登记、实时更改、网络查询、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正规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3、注重保护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根据《档案法》、《国家保密法》、《未成年儿童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既要充分利用好留守儿童档案,又要保证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7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郑璐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空巢老人 面临问题 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 即使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经济与各项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由于在同时但不同步的发展形势下城乡的差距却还是在不断地加大 , 城市对农村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以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一大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未成年孩子留在了家里,使农村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解这两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发现这两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对济南市商河县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

一、商河县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商河县是山东省贫困县之一,拥有50万人口,大部分居民都是农业人口以务农、务工为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当地人民生活比较贫穷。商河县郑路镇解家村受商河县管辖、邻村有扒枯李村、张湾村,小石家村。其是商河县比较大的村庄,人口较多和耕地面积相对较大,村民大部分都是靠务农与外出打工为生,生活相对拮据普遍不富裕,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村中大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经调研发现,解家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总体来看非常不乐观。 大多是 在600~1000元 之 间,占55.3%,有34.7%的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在1000元之上的较少,只占10.3%。从空巢老人对自己经济状况 的评价 来看,对经济的 满意度 较低,42.6%感到经济上“困难”,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达55%。只有2.3%的空巢老人感到“不困难”和“非常不困难”。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以养老金为主,另外的经济来源比较少,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另外调查显示解家村留守儿童共236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9.4%,在留守儿童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8.3%,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生活困难。

二、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问题与原因分析

1、部分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问题

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老年人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做饭、家务劳动、旅行、购物、理财、使用电话等,部分老年人这一层次功能受损,会影响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其具体原因有两类:第一种原因是缺少精神抚慰,由于缺少子女更多的精神抚慰而导致空巢老人身体机能相对于同龄老人而言更加虚弱;第二种原因是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影响,长期的心理抑郁与过度的对于子女思念而使整个身体机能失调更容易衰老。

2、生活来源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品低

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子女供给、务农与低保。经调查发现解家村地区大部分空巢老人生活来源并不是很稳定并且经济供养水平很低。由于在农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低,并且空巢老人家庭缺乏年轻的劳动力,因此在务农方面空巢老人收入甚少有的家庭甚至一年下来没有任何务农收入。此外大部分农村青年人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外出打工,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知识与文化,城市消费水平高的原因,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是很乐观,因此他们用来供养老人的钱也很少。至于低保方面,调查显示,每月60元的低保对于空巢老人生活改善来讲微不足道。

(三)、留守儿童面临问题与原因分析

1、生活状况与安全问题

由于长期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非常的糟糕尤其是在卫生状况和卫生习惯方面。另外在安全问题上,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安全隐患非常多。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思想单纯,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底下,加之他们的父母不在家,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而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多病,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2、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宣泄方式呈两极分化,有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律性强。 但更多的孩子容易养成抽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习气,对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如部分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留守儿童升入高中的比例下降、“留守儿童”中留级生比例不断增加。

3、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保护的原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盲目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性格方面的缺陷。根据对商河县农村地区的调查发现,37.8%的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明显出现叛逆现象;59%的同学厌倦学业并有抽烟等坏习惯;有46.3%的留守儿童经常受到欺负并且感到被同学歧视;只有12.3%的同学能调整好心态快乐学习与生活。

三、针对于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针对空巢老人面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针对于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自理问题,建议农村合作社护理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帮助过程要避免过度照顾,增强老年人生活自理意识,同时加强心理指导积极开展专业性和社会支持性家庭护理。

2、针对于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差与缺少照顾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与医疗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快落实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增加部分空巢老人过低的养老金,提高空巢贫困老人救助标准。其次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医院的建设与提高医疗水平,降低贫困地区医疗费用。此外,在完善大病住院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因病致贫问题。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增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在做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统计与走访工作的同时增设留守儿童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在老师与同学的监督与影响下使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习惯与卫生状况,同时在寄宿制学校的严格监管之下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2、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积极健康成长,并且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建议由当地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并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在一对一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加强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沟通以及老师、临时监护人的交流,使每一位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纳世界也让每一位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大群体积极乐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文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学理论,2013,(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