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学文化进课堂8篇

时间:2023-06-04 08:38: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文化进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文化进课堂

篇1

【关 键 词】 数学文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数学课程改革的这些新理念中不难发现,数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文化进入课堂是一种必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平台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魅力,体会数学精神,从而对数学产生热爱和兴趣、提高数学素养、产生文化共鸣。

一、把数学的思想方法介绍进课堂

学数学,不等同于只学公式、定理、规则、定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教育的精髓所在。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因为只有在这种经历或体验的过程中,数学的灵魂――思想方法,才会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被充分感悟,才能让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运用思想和方法的意识,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形成“理性的精神”。

如在《圆的面积》的学习中,只知道运用公式来求圆的面积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教师的引领,从猜想开始,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数格子”“内切圆”“外切圆”等方法去寻找、验证“圆”面积的大小,把圆的面积大小缩小在“大于半径平方的两倍小于半径平方的四倍,大概是半径平方的三倍左右”范围内,再利用“转化”方法聚焦重点,在课件的直观演示下,让学生感受无限逼近的思想和发现圆与近似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一节课的时间总量是恒定的,虽然这样的教学让结论性学习的时间比所占份额还少,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经验被激活,能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另一部分学生的经验则被唤醒,在欣赏别人学习方法时,自己的经验也进一步得到巩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深刻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经历猜测、动手、观察、验证、推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了更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和策略――转化。

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过程的展现,是学生在今后人生过程中,比圆的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二、把数学历史介绍进课堂

数学是一种方法,一种语言,一门艺术。要真正学好数学,掌握数学,必须了解一些数学历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数学知识的源泉,感受数学思想的熏陶,这样学生才能汲取知识的原汁,掌握数学这座宝库的精华,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如教学二年级《做家务》这一课“2的乘法口诀”时,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没有2×10的口诀?”我让他试着编2×10的口诀,他就编了“二十二十”,一编完大部分学生都笑了,他自己也笑着说:“这样的口诀很怪,不顺口。”我顺势向学生介绍了“小九九”“大九九”这个两千多年的数学史。介绍完后,学生很满意,对刚才所提的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在教学《年月日》这课时,我加入了“年月日来历”“闰年平年来历”的视频介绍,看完这个视频介绍,学生们对年月日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教学一年级《动手做》这课时,我介绍了“七巧板的来历”,教学《古人计数》时也介绍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计数,最后演变到现在这样的计数。合理而巧妙地介绍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发现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在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对教材所提供的数学史的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真正挖掘出数学史料的文化内涵。如在学习《有趣的测量》时,可以利用阿基米德的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笑声中探究学习,深刻感受数学家忘我的投入精神。还可以围绕数学史料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课后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设计制作、课外游戏等。多样的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使数学浓厚的文化氛围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内外。

三、把数学的美学价值介绍进课堂

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没有哪门科学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数学教材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图形美、对称美、韵律美、公式美、简洁美等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美俯拾皆是。

如在教学《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时,我指着黑板上的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字一顿让学生读口诀。突然一学生冒出:这样的一顿一顿,像艺术课上的打节奏。我顺势说:“你太有艺术感了!这分明就是打节奏,这样读乘法口诀既朗朗上口,又好记好背,我们用打节奏的方式再来一遍。”学生满脸笑容,轻快地打着节拍再读了一遍口诀。这时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是乐在其中啊!又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动手做2》,这课是欣赏图形并用七巧板拼图。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很多美轮美奂的拼图,有拴在树上的小狗、阳光下美丽的七色花、漂亮的房子、海里游的鱼等等。学生被这些由图形组成的美图吸引了,不时发出赞叹:数学真美,图形真奇妙!学生迫不及待地拼起了图,也想拼出一副比老师展示的更美的图。这样的创造美,无一不给学生美的享受。在《数字的用处》这一课,我先讲解了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的简洁、科学,让学生给自己编个学号,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编的学号,充分地感受了数字的简洁美,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美于教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四、把数学即生活的思想介绍进课堂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许多小学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课时,问:生活中哪些是旋转现象?学生一抬头看到教室里的电风扇就说开了:风扇,风车、陀螺、时钟等等。有一学生说汽车前进是平移,车轮转动是旋转。受到启发,还有一生说升国旗是平移,轮轴转动是旋转。我走到左边的窗户,推了一下窗、学生立刻说平移;我走到右边,打开了窗户,学生又说是旋转。我把窗帘拉开,学生又说是平移,我把窗帘带绕一圈绑上,学生马上说旋转。气氛越来越热烈,有一学生大喊:“数学太有趣了!”我问:“哪有趣?”他回:“我们身边这么多!”“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这样总结。学生感受到是在学“我们自己的数学”。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又凸显了人文价值,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即生活,又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从中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有助于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学的是“我们自己的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进课堂,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从点滴做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使数学课堂更加“栩栩如生”,让数学的文化精神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王芳. 文化观念下数学文本的课堂诠释[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4).

篇2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动力 审美情趣 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14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多地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教育,导致数学课堂失去人文气息和美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情结合,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产生情感共鸣,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巧妙引入数学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动力

数学史主要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数学最原始的再现。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数学史,既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又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将数学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圆”一课,在讲解圆周率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并说一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又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借助切割圆术得到圆的面积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数学家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鼓舞下,获得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挖掘数学美学价值,捕捉美的视点,培养审美情趣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简洁的公式、优美的图形、对称的式子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为之陶醉,为之心驰神往。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图形的形状美、对称美及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还有思想方法的逻辑美和创造美等。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中的美,捕捉美的视点,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到数学特有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如天平、蝴蝶、飞机、枫叶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对称美和形状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体验数学的创造美,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升华对美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学习“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时,我将跳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体会数学的趣味美。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彰显数学魅力,形成理性精神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文化的灵魂所在和核心价值。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讲解“行程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难为易、优化解题的目的。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借助移、剪、拼、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有效渗透了化归的思想方法,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和理解了化归思想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方法;原则

在传统“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注重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关注学生数学“分数”的高低,而忽略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旧观念中,数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偏重于它的功利性价值,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价值。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实施,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渗透已然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合理地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呢?

一、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方法。

1.通过介绍数学之美来渗透数学文化

所谓数学之美,即指数学在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数学的美是数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理、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数学语言素以简洁、严谨、抽象著称,没有什么吸引力,有时候学生一看到就会觉得头晕眼花,对于这些往往都显得不屑一顾,不求甚解。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大都与学生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教师一方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领略数学的语言之美,符号之美,图形之美;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去强化它,加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强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等。

2.通过介绍数学历史来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上,更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上。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的实例都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地利用数学历史,比如,数学家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来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数学文化底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需要,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各大数学家的执着和探索的精神,受到精神的鼓舞和激励。通过介绍数学历史,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通过推荐数学作品来渗透数学文化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丰富见闻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40分钟十分有限,有时候进行教学大纲的教学都很紧凑,因此,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课下的空暇时间进行必要的补充。作为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推荐一些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名著,如《数学原理》《数论》等文章,这样,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撰写读后感等,让数学文化,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滋润学生。

4.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渗透数学文化

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课堂、教师和书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涌现出更多的网络途径,学生可以自行搜集、查阅。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网络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如,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数学家的实际,了解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规律的过程以及他们对于数学的贡献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文化的教育。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原则

要想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并为课堂有效地服务,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渗透;其次,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数学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或者在不违背科学真理的前提下编设一个学习情境,切记要处理情节,不能只是讲解大量的公式和定义的演算,让学生融入其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知识。

总之,数学文化的发展史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下的一个缩影,高中数学教育应一直体现文化的发展,而且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传递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一、与文本对话,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

与文本对话是一种学生完全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生有充足的内驱力、强烈的欲望,在浓厚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渴望来探求知识的内涵,渴望求解的情况下给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时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地、毫无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毫无疑问,部分学生就会在与文本对话的阶段成为被复制的木头人,只给老师模拟个外在形态而已,白白浪费掉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二、与文本对话,在自主学习中生成

小学数学文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在知识推导形成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学生的深入学习才能发现和体验的。如果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单方面的“一言堂”,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话,长此以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主动学习的欲望下降,失去了学习的目的,甚至造成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局面,那么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无从说起了。与文本对话就为学生提供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学会学习。

1.从文中抓重点字、词、句理解

数学是严谨的,它体现了简洁美。数学文本是先者们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提炼经验倾心编写出来的。在数学文本教材中包括的定义、法则、性质等,它的每一字、词、句都涵盖着知识的内涵,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对学生多进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与文本对话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体现出对话的痕迹,要逐字、逐词、逐句分析文本内容,圈出重点内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揣摩要表达的关键所在,准确把握知识内涵。

2.指导学生在读、思、写中领悟

读:学的前提是读,要认真地读,深入地读。与数学文本对话的读不能像读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粗枝大叶,只了解内容梗概,这些都是不行的。它要字字推敲,仔细揣摩,深刻领会,掌握内涵。

思:思考是学生探索真理、生成新知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打开成功之路的必要环节。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离不开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思考,思考不仅要对文本中呈现的概念、法则、性质等进行思考,还要对文本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逐一思考,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数量关系和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运用。

写:与文本对话时不仅要做到眼到、心到,还要做到手到。数学本身的特点是体现思维的创造性,探究学习又是当下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所以在数学文本中有诸多问题,如:问题的分析过程、呈现的概念或是性质、例题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文本留白处,这些留白处就需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通过写、算、答的形式来完成,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3.在动手实践中理解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大多的知识是不能凭借着单纯的看就能理解和感悟的,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等过程才能发现和领悟,实现“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与文本对话,在合作交流中创造

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间互相切磋、互相激励,拓宽思维,形成创新。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经验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通过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后,有些学生可能掌握知识本质和内涵;有些学生或许停留于知识表层;还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些许疑问,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合作学习来弥补。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设计学生间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把学习中的收获或是疑惑一并拿出来在合作交流中分享与解决,让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形成共鸣,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与文本对话在质疑问难中超越

课堂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合作交流汇报后,就要设计质疑问难、总结提升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由旧知到新知,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把碎片式的知识和思维进行归纳和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与此同时再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达到一种豁然开朗,余味无穷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幼师教育;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16-0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也是不同的,它需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众观我国的教育,最基础的还是要从幼儿教学开始。而作为各民族杂居的黔南,在对幼师的教育中还应该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渗透到幼师的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下面就如何引进少数民族文化来丰富幼师课堂教学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师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黔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选择各少数文化中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适合幼师教育的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幼师班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学生服饰文化教育中,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各民族服装袖类、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学生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持名产为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在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们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学生实施美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学生感受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民俗风情文化教育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少数民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二、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师教育活动的原则

幼师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学校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幼师生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幼师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学生周围的少数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各少数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如让学生了解水族人民“端节”的习俗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水族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学生充分了解水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最近在都匀市举行的“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的课题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加深学生了解具有浓郁生活特色的传统少数民族活动,教师可以对这些传统加以改编创造,采取以物代物、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师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实践体验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家庭做客、参加各种民族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感受和直接对话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二是环境熏陶法。教师为学生创设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三是情绪感染法。教师对学生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在描述、讲解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四是多元创意法。教师尽可能为幼师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条件与机会,鼓励他们比较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在领悟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手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创造性地表现民族文化。五是家园协同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动人们搜集有关各民族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者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族乐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各民族文化。六是综合组织法。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整体设计,综合权衡,全面实施,将其内容融人到学生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动领域中,渗透于生活、学习各方面。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黔南州的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如何将我们的少数民族习俗保护传承下去,又使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探索实践。因此,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一些民族文化作为特色课程在学校里进行展演。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代表作民族地区的希望,作为幼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时事,知晓国情,把握教育动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抓住幼师到心理,制定符合幼师发展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幼师教育职能,让民族文化融入校园,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了解民族,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志龙.谢玉霞.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M].学前教育,2007(06)

[2] 邱兴.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篇6

革新方能贯通课堂内外,为了使教育实践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我对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的学生课外数学阅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如下(参加调查的学生200人):

(1)你喜欢数学课外知识吗?

喜欢(80人,40%);不喜欢(90人,45%);无所谓(30人,15%)。

(2)你每天花多少时间阅读数学课外知识?

1小时以上(8人,4%);半小时左右(30人,15%);很少看数学课外书(60人,30%);从不看数学课外书( 102人,51%)。

(3)你有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吗?

经常写(12人,6%);偶尔写(24人,12%);从来不写(164人,82%)。

(4)你读了课外书有无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经常记录(16人,8%);偶尔记录(40人,20%);从不记录(144人,72%)。

(5)你有没有向报刊投过稿件?

投过稿(8人,4%);从没投过稿(192人,96%)。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要开发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数学的魅力去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让数学成为学生精神的需求。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童话的引入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童话故事,针对学生好玩的心理,我开辟了“数学童话时间”,利用课前准备阶段的三、五分钟,给学生讲一个数学童话故事。有趣的情境、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数学披上了童话的外衣,变得如此的生动有趣。从一开始读他人写的数学童话,然后我专门为学生编写数学童话,到最后读学生自己写的数学童话,一路走来,印证了师生不断成长的足迹。

二、数学阅读材料的引入

听童话成了学生对数学课的一种向往,可每天一个童话故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向我提出,要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顺水推舟,数学阅读材料便融进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笑话、数学格言、数学命题、数学史话、数学题巧解……终于在课余时间,看到了学生因为数学而开心、沉思、合作、探究。

三、班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建立

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的介入,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之间自发地组织了一些学习小组,他们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换各自的数学资料。但是这些小组是自发的,小组内学员的关系较好,但小组与小组之间却缺乏交流,研究的主题与针对性不强,小组成员也是同质的(相等水平),缺少以好带差、以优促强。因此,在小团队的基础上,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金点子数学家协会”应运而生,协会的章程和会员的权益与义务,促使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又变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推动了班集体数学学习的发展。

四、创新评价机制,收获成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渴望是能得到肯定,成功的体验不仅对他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同时也能促进同伴的成长。良好的评价机制必定能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利用晨读时间开展了“我的数学日记”交流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在数学上的发现和优秀的数学学习方法,朗读自己编写的数学童话故事,介绍自己收集的数学阅读材料,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小事例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从中挑选了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帮他们向各类数学杂志投稿,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有十多位学生的数学日记在《小学生必读》、《快乐数学》、《数学大王》、《少年素质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思维训练》上发表了。当学生收到样刊和稿费时,那股高兴劲儿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快乐学习、什么是学习快乐。

五、实践中的体会

数学阅读及写数学日记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长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形象,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为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学生在实行时并不会一帆风顺,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及写作由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我摸索出了这样的经验:

第一,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阅读内容。

第二,注重对优秀范文的点评。

第三,成立相应的学习互助小组。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能力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有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的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1.利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似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足球是许多同学喜爱的体育运动,在上圆周角时以“亚洲杯”小组赛中于海的一个精彩头球射门镜头引入新课: 足球训练场上教练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如图,甲、乙两名运动员分别在C、D两地,他们争论不休,都说在自己的位置射门好。如果你是教练评一评他们的说法。

对此问题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思考问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C、∠D的大小关系。即“研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关

系问题”,导入新课。

又如图:“亚洲杯”赛场上蒿俊闵,梅方,于海三名 队员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进攻,当蒿带球冲到如图C点时,梅、于也分别跟随冲到图中的D点、E点,从射门的角度大小考虑,蒿应把球传给谁好?请你用数学知识帮忙合情说理、分析说明。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卡通图形是学生最喜爱的“问题情境”之一,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思考、猜测,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丰富的图形世界”,首先出示一幅以现代化城市建筑为背景的图形,让学生在感受世界丰富多彩的同时,还配上“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著名诗句,下一句不言而喻,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世界,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走进本章的探索。

游戏是最能亲近学生的“问题情境”之一,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使学生感到不枯燥,从而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如新教材“谁转出的四位数大”的游戏,设计游戏规则: (1)自由转动转盘,每人分别将转出的数填入四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2)继续转动转盘,每人再将转出的数填入剩下的任意一个方格中,(3)转动四次后,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4)比较两人得到的四位数,谁的大谁就获胜。这样的设计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新教材设计玩“24点”游戏,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出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红色扑克牌为负数)。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既可以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提出问题:(-3)2与-32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相同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前面学过乘方的意义,a2表示2个a相乘,那么,(-3)2与-32表示什么意思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3)2表示2个-3相乘,结果是9,而-32表示3的平方的相反数,结果是-9。此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扩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4.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新教材“有趣的七巧板”一节,七巧板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虽然由七块板组成,但用他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教学中组织交流,拼出下列所给图案,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其它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而实验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发现规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或者是借助于软件平台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

如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

(1)实验器材: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

(2)提示问题:若要拼接,需要相等的线段,如何剪?

(3)动手操作。

学生经过反复操作,尝试错误后,展开讨论,认为取一腰的中点,可得到相等的线段,根据中心对称,可进行拼接,学生忽然明白其中的奥妙(顿悟),如图(2),E为CD中点,将ADE剪下,拼接至FCE,得ABF,

同理,如图(3),若剪痕EN//AB,则可拼接得到平行四边形ABNM,这时,学生陆续有新的发现,还可用类似的方法将一个普通梯形只剪一刀拼成一个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同时发现要拼成一个矩形,至少要剪两刀,如图(4)。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5.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特别是动画,结合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从不同方向看”,对小明拍摄的一组轿车照片情境,按照顺序把照片编号。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能说出多种合理的编号顺序,这样的“问题情境”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又如“台球桌面上的角”的“问题情境”如下:如下图所示,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此时∠1=∠2。

借此引导学生画出桌面上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探讨各个角与∠1的关系。学生在这个问题中,很容易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更有助于应用。

篇8

关键词: 教师提问 英语课堂 话语输出

近些年来,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话语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教师能否成功地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还是外语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输入的主要来源(Nunan 1991:189)。教师提问作为教师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交互形式之一,对促进课堂互动具备重要影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提问策略对促进学生的话语输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课堂录像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英语课堂中促进学生话语输出的教师提问策略进行了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与学生话语输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教师提问量、教师提问类型和教师提问反馈方式三个方面对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发现教师提问对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从而为改善高职课程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提出相应建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进行,采用课堂录像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课堂录像分析选取了笔者任教的某所高职院校的3个一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统计了一个学期中正常教学的15个星期的数据。3个班级均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总人数为98人。笔者对课堂录像进行了系统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以3个班级的学生为主,结合自己的授课体验,进行了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教师提问量显著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在3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对提问量进行了控制,其中一个班正常教学,一个班增加提问量,另一个班则相应减少提问量。根据录像的统计结果(表1),教师提问量对学生话语输出有显著影响,教师提问量多,学生话输出也多;反之,教师提问量少,学生话语输出也相应较少。

注:表中的教师提问次数与学生话语输出时间为一个学期的平均数

基于高职学生英语普遍基础较差、比较难调动其开口发言的现状,如果教师倾向于放弃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努力,就相应地减少了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他们锻炼口语能力的活动。因为这种努力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而效果往往不显著。尽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比较难以调动其开口发言,但对3个班级授课进行比较显示,只要教师努力尝试,善于发现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也是有可能的。

2.2教师提问类型的合理比例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涉及的问题分为两大类: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参考性问题的目的不是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学习。课堂录像与问卷调查显示(表2),教师提问类型的合理比例对学生的话语输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在参考性问题上所花的时间,即话语输出时间明显多于在展示性问题上所花的时间。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与展示性问题相比,参考性问题更具有互动性。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更倾向于在语言课堂上使用展示性问题。基于对学生目的语输出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教师应该努力设计更多的参考性问题。恰当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可以为互动性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Brown 2001:169)。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Jack C. Richards,Charles Lockhart 2000),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最主要的方式。教师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个交际工具。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使用两种常用的问题类型促进课堂教学互动。

2.3教师提问的反馈方式影响学生话语输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教师会采用表扬加以点评的反馈方式,这一结果与课堂录音所得结果的出入较大。56%的学生认为教师会采用经常予以指正的反馈方式,6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修正。可见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做法之间存在较大出入。Van Lier 认为,学习者的自我修正比教师纠正更有益于语言习得。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推荐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季刊
    刊号:41-1102/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