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篇

时间:2022-02-01 08:1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近几年,职业中专学生的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受到重视,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同仁商榷。

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追寻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我们呼唤智慧的课堂!我们呼唤灵动的课堂!这些情境的创设,得益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只有教师思想观念更新,提升自身的素养,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和优势,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1 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的所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口语交流与沟通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是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注重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中职教育如果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中职语文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彰显学生个性,让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今后人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我要学好语文”的观念。

2 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么教师就要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流程要新颖,彰显个性化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可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课堂彰显学生的个性活力。新颖的教学流程,学生思维顺着这清晰的思路,解读文本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之中融入学生独特个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凸显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彰显。

3 施行开放教学,触发智慧火花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要融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上教师要施行开放性教学,教与学要和谐、民主、平等,师与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能站在高处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关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思维的碰撞下,触发智慧火花,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课时,笔者突破常规,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荔枝可以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常识问题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参与的学生也多,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小组讨论,发言交流,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构建知识的形成,教学目标也达成了,教学效果也很好。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4 提升教学风格,构建综合素养

在一般情况下,一位教师拥有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是他日积月累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渐成的一种内在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文化内涵、专业知识、思维能力、性格气质等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越深厚,在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也就越精彩。从而逐步构建自身的综合素养。把积累的素养和经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5 尊重独特视角,拓展学生思路

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知有理,我们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一些课文的理解和教参、老师的见解不同。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视角,让他们个性得到彰显。

篇2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很注重班级建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班级建设中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由教师带动和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是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万事开头难——注重第一印象

学生刚入学时对一切都感到很陌生,也都充满了新鲜感。特别是对学校、对老师,也很好奇,他们第一个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是谁,他(她)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们会特别注意观察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班主任的每一句话。我认为,这时恰恰是感情投资的最佳时机,作为办主任,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切所谓“自身”的行为、气质、谈吐、举止、衣着、仪表等等,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稍不检点,就会对学生发生不良影响;反之,如果教师注意“从自我做起”,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班主任,他的性格、脾气,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所以,在工作中,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在我的身后,有学校领导、孩子的家长在监督着我;我是一名班主任,在我的身后,有四五十双眼睛在看着我,模仿着我,学着我。

二、付出耐心,以表扬为主

当然表扬运用得恰当,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大声喊“别吵了”,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榜样,书本都准备好的,静静的等待老师上课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创造轻松环境,营造和谐气氛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班主任要有威信,班主任工作也需要严肃认真、规范扎实,但这决不意味着整天阴沉着脸不露声色,或者动不动发脾气、婆婆妈妈。班主任既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慑服学生,又要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和学生做朋友,用朋友式语言给学生谈问题、讲道理。班主任内涵式教育与学生主动性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信任、尊重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正确对待各类型学生。特别是潜能生,首先要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在生活中热情关心,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其自信心,提高其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而且评价要公正,尤其是对潜能生所担任的班级工作的评价,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对于班干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适时地进行表扬,并在班会课上推广各自的工作经验,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以便更加努力学习,从而使班级管理精细化,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学会自律、学会自主学习。

五、教学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是自己的本职所在。这学期,除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之外,我在教学工作上也没有放松自己。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但把课上好,更要把课上活,让孩子们由衷地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为了准备学校的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我提前半个月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网上查找资料,请教同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课件和教案。

篇3

富兰克林·D·罗斯福曾经说过:“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当你开始有创造力地做某项工作时,你就运用了智慧,你就找到了幸福。所以,面对永远不拘于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面对永远千差万别的工作对象,面对不断与时俱进的工作内容,我们必须注入智慧的灵泉,才能看到教育世界的五彩缤纷,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最大的、最多的、最有价值的和舒心!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不禁有了新的感悟。

一、引导个性阅读——激发学习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有着思想、人文精神和智慧的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不想阅读、不会阅读,阅读的实效不大。如何寻找突破口实现阅读质量的提升,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语文教学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关注知识和技能走向关注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个性化的理解。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学语文,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武装一副智慧的头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和创造,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入手。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1.话题阅读

教师事先预设话题,布置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天交流成果,最后形成发言稿在班上集中展示。由于有了一定的阅读要求,学生的阅读方向明确,就不会如海上扁舟,不着边际。随着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愈加浓烈。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阅读,从而使阅读内容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涵泳,披文入境,再通过讨论、交流、合作,互相了解,互相启发,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托尔斯泰说:“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也只有这种相对自由的阅读,学生才能尽情地敞开心扉,放飞思想,泼洒情感,和周围的一切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时候的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2.兴趣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空间,用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当东方红日冉冉升起,万丈光芒射向大地时,可以从露水中一路欣然走来,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香味,欣赏不远处花坛里花儿正开得鲜艳,感受着身边一张张笑脸,涌动着向前。一边朗诵,一边漫步,一天的好心情就这样舒展开来了。又或者:静静的午后,忙完一沓一沓的作业,仿佛卸下了所有的负重。缓缓地起身,舒舒服服伸个懒腰,眺望远方缕缕白云,心底升起无比的轻松。手握一册《读者》,任思绪天马行空。比如当柔和的月光洒下来,独步于寂静的校园,仰望满天星辰,一天的繁缛和喧嚣慢慢消退。渐渐地,天地间回荡的就只是自己快乐阅读的声音,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月光拉长了身影,心灵似乎也饱饱地泡了个月光浴,一天的疲倦全都消散殆尽。

二、实现智慧碰撞——培养质疑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品质,必须从培养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开始。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而是独立的思想。恩格斯曾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啊,没有思想的生命是枯竭的,可悲可怜的,我们决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没有灵魂的躯壳。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用心呵护和敞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就有了智慧的碰撞,学生的思想就会丰富起来。

首先,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不唯书。教材不是无可质疑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教材的接受者。教师要教学生带着质疑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阅读,怀着求知和期待的心态走进去,带着审视和挑剔的目光走出来,敢于大胆地向教材挑战。如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而用流俗人之言”中,用作何解?究竟是“采用”之意还是“因”之意?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他获得的认识就深刻。

其次,鼓励学生善于向同学质疑,不唯他。在语文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切不可匆忙下结论,要创设思维碰撞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他们有主见,会判断,不人云亦云、盲目顺从。例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教师让学生评价一下课文的结构。有的学生说:结构很好,由主到次安排材料。但也有学生说结尾有点乱,可以重新组合内容。

再次,鼓励学生勇于向教师质疑,不唯师。教学首先是师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师生是合作学习的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学生勇于向教师和传统的观念挑战,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最终丰富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三、鼓励突破常规——搭建创新的平台

史铁生说过:“差别永远是要的,存在本身需要它。”“多元”才能构成精彩的世界,有差异是再所难免的。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而我认为不光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师生都要勇于突破常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灌输和机械的操练,把记忆知识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施的是“搬”式教学:即教师把教材、教参“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搬”上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再“搬”进作业,最后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到老师那换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致使鲜活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纯技术的演练,相当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个性化的理解。

在有些教师看来,教书无非就是知识的输出,就是把知识从书本装进学生的大脑里,就像是把书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因此,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是最容易不过的方法,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不仅不能使学生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教师职业中得到幸福与快乐的享受。

其实,创新教育是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应从知识本位、智力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创新本位。课堂教学所担负的重要职责也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革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最崇高的追求。正如山有峰,才显其险;针有尖,才显其锐;刀有刃,才显其利;智能有尖,才能突破创新;人有棱,才能脱颖而出。

篇4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理念 留白

主体意识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无画处亦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结构美、艺术美的鉴赏、学习和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课堂环节也正如一幅图画、一首乐曲,需要教师合理运用“留白”艺术。语文教学的“留白”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去“补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留白”艺术,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等进行再创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获得文字之外的审美体验呢?笔者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体会。

一、备课中的“留白”——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一次市教研活动中,一位老教师在教学交流时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多年以来,我的备课笔记都十分简单,我并没有详细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流程,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自己的一些教学设想。很多时候,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位老教师的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大,这些年来,我们都过于重视教案的设计,有时甚至设计得“密不透风”,现在想来,这样的备课是多么的程式化,教师把所有的步骤都详细规划好了,学生只是在完成这些学习程序,根本没有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不用谈创造性地学习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索语文教学中更多未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要充分地把课堂“留白”还给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学生,从备课开始就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自主品析,体味文外之意,从而丰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二、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还学生思维的空间

1.读中“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学生披文入情,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而且,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更是只有反复阅读方可一解其中滋味。当然,教师也不能随意留白,而要认真推敲和处理,如何读,以何种方式读,要因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还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是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田田的叶子、点缀着的白花、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等等。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通过教师范读、自读、默读等步骤进入情境,开掘自身的情感内涵,产生精神上畅达无阻的往复交流,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涵义。

2.情节中“留白”,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努力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在想象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打造善于感悟的心灵空间,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与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房间的布置是借以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封建卫道士的形象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我先提出问题:“这副已经脱落的对联的内容,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呢?”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这副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在鲁四老爷的心目中,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他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不是皱眉,就是满口的“可恶”,对祥林嫂的离家出逃更是深恶痛绝,甚至骂祝福时分惨死街头的祥林嫂为“谬种”。这副不全的对联正是对鲁四老爷的辛辣讽刺……

在教学中,我利用文学作品情节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考,并引导学生架设与作品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从自身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以及审美的享受。

3.分享多元的理解和观念——留给学生争辩、质疑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在“问”中培养学生自主理解、鉴赏、品析的能力,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统一学生的思维,同化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自主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在提问中,教师可适当留出结果的空白,不需要对问题的结果作一些预设的答案,而应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充分表露他们的个性和见解。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争辩、质疑,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收获,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对项羽的认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伟丈夫;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是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也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是忠厚豁达的男子汉。当然,也有学生认为项羽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用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思考和观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怀疑精神。

三、重视评价的“留白”——让学生平等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很习惯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学的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弱化了学生互学互评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留出评价的空白,有些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如朗读效果的评价、作文技法的评析、提问答案的分析等,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就可以从“抓”到“扶”再到“放”,把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的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不断被激发,同时,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

四、作业设计中的“留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留白”的同时,也要在作业设计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尝试在作业中“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其实,现在教材中很多课后的习题都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这一特点。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就有“仿照课文写家乡的特产或水果”的练习题。针对这种练习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网上搜集资料,或让学生通过平时的日常观察,选择写作对象,进行小练笔,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留白”艺术,才能保证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因此,教师应科学、适当地运用“留白”艺术,从而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吉春亚. 吉春亚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