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8篇

时间:2023-06-04 08:38: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 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篇3

关键词:课堂;教育;调查

一、调查背景及对象

(一)调查背景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决定着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青春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

2.2016年3月,县内一初中学生因不懂月经的生理卫生知识,又羞于跟老师、父母交流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3.由分管副县长牵头,联合教育、卫生等单位,全县欣起抓实青春期健康教育进课堂热潮。

(二)调查目的

1.通过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调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对男女生殖器官的认识,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并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将青春期健康教育融入课堂。

(三)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26日至12月30日,共5天

(四)调查地点

思南县思林初级民族中学

(五)调查对象

7―9年级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

二、调查过程及获得信息情况

通过围绕以下七项内容与来自思林中学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交流,获取信息统计如下:

三、结论分析及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急切渴望获取生理、心理健康知识,但他们又羞于跟父母、老师发问,仅仅是与要好的朋友、同学进行有限的交流,而他们的有限知识来源主要依靠的是网络,这就使他们很容易进入黄色网站,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成人感”的突出,对异性的好奇心理,性意识的萌动,加之身体上突如其来的第二性征变化,都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始料不及,因此在初中生的课堂中适当地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四、抓实措施及方法

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县教育局、县卫计局文件精神。思林中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成效。

一是开展好教师二级培训,由到县局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用生动、直观的事例教育学生。三是由生物教师牵头,确立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学校课题研究。四是举行学生手抄报比赛,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在学校展板中展出。五是开展青春期健康小论文竞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收获到了很多的青春感悟和认识,为他们安全地度过美好而烦恼的青春期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活动图片(部分)

⒖嘉南祝

[1]浙江省青田县船小:洪毓桢.《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进英语课堂教学体会》,2013.01.

[2]顾维红,曹莹文.《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江苏教育・心理健康10/2016.

[3]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苗世荣.《少女课堂与女学生健康成长》.

[4]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华光中学:刘佳武.《优化体育课堂对“待进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周刊2008年第31期.

篇4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 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日常观察记录 对研究对象进行1 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 分析汇总 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 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 结果

2.1 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 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 心理测量结果 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 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掌握本学校甚至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不能照搬照抄和不顾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工作。事实上,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第三,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心理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规律就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有阶段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就广义的教育而言,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模式范围中成长和发展。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是深入灵魂、影响一生的影响。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小学早期,学生的“向师性”比较浓重的时期更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养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

篇5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中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也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正常状态。”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努力。为此,本人对5所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求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1年9月。

2.调查对象:从郑陆片6所学校随机抽样各1000份,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

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初中生差,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虑、焦虑等方面与初中生已构成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就已表现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表现的更明显。(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我对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人际关系、恐怖和忧郁方面问题比男生更突出,而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等方面男生问题比女生突出。

综上调查问卷分析表明:中学生心理异常者占35%,有心理疾病者占5.3%;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上,高中生多于初中生,女生多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学校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给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社会。许多研究表明,诸如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攻击、暴力冲突的原因,甚至是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和精神失常的内部原因。

2.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针对引发问题的根源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与帮助。调查表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2)个体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也会产生异常或病态的行为。

(3)家庭原因: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由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朝畸形发展。另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显得不够健全、和谐。

(4)学校原因: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四、应对措施

在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有针对性而又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1.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对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曾在此进行过多次尝试,如:新生刚入学,就帮助学生树立整个初中阶段的高尚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育;充分认识代沟问题,并商讨如何解决代沟问题。

2.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4.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为此,我以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得学生由原来怕开家长会,现在则成了盼开家长会。转变家教观念,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开辟了一方乐土。

篇6

一、提前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教育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传媒的影响,青少年青春期性成熟比过去提前了一到两年。这样,以前大多出现在初中阶段的生理变化现象,现在已经提前到小学阶段。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并不同步。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是开始进行生理卫生教育的关键时期。

1、课堂是向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虽然青少年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已基本完善,但神经活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不强,表现出易冲动、不善自制等特点。他们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容易分心,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一教育渠道,正确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正确看待异往,树立正确的性心理、性道德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在日常班级工作中融入生理卫生教育。班主任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也是他们的益友,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状况。班主任应该正视男女学生的生理差异,利用班会、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培养学生自尊自爱,指导学生在异往中应有的态度和方式,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异性观,使同学友爱相处、情绪稳定,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3、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坚实后盾。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细心抚养下长大的,家长与孩子血浓于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悦、不惑都会与其父母诉说,父母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更多的家长只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健康。青春期正是学生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性成熟的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迫切想要了解自身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从而正确对待,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每个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更应该密切注视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并进行正面、严肃、科学的生理卫生早教育,促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余,合理地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心理,避免误入歧途。

二、常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是因为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将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是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的,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幸福的人生的基础是从鼓励与表扬开始的。

3、家校密切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4、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篇7

14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龚玉龙,最近好不容易盼到爸爸、妈妈回家了,可是他一点也快活不起来。因为,他知道父母回来住几天还要走。而自从去年他父母外出打工后,他心里就经常感到“郁闷”,学习成绩也从全年级的前5名下降到班级的10名之后,爸妈问起他的学习情况时,他又急又慌,不由得伤心地哭了。父母发现原先聪明活泼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下降了,性格也改变了许多。

如今,像小玉龙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寄留家乡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代养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孩”。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孩”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

研究人员选择“留守孩”较多的一至三年级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非“留守孩”为对照组,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27.3%,高于非“留守孩”初中生阳性检出率20%。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调查结果提示,“留守孩”男女学生相比,男生的症状高于女生。从男女性格分析,女生相对较安静、顺从,易于教育和管理,而男生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

另外,研究者在当地妇联、学校的支持下采取入户个别访问、座谈等方法,与学校教师、当地派出所、“留守孩”寄养人三方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留守孩”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情况。根据学校教师、派出所民警和代养人介绍的情况,进行汇总后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习不良或学习困难。二是行为问题,有的学习差、纪律不差,有的纪律差、学习不差,有的学习和纪律双差。三是个性问题,研究人员对其定性研究的结果提示,一些“留守孩”初中生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型的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于动辄就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类为畏缩型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在社会不良分子引诱、教唆下,出现了违法行为或抢劫、偷盗、勒索等犯罪现象。

因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在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初中时期)。如果我们轻视了“留守孩”出现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相当多下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鉴于此,家庭、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解决这类“留守孩”问题。第一,父母要特别关爱上初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以为孩子上初中就已经长大了,就随便交给别人看管,自己则长期远离子女,不管不问。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就将其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代为教养。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措施,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情况。第二,学校要充分重视“留守孩”的思想教育,要对其经常性地“开小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偿其父母欠缺的心理关爱、抚慰等。第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政策,让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到父母身边来,使他们能上得起学,读得了书。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外来务工者对义务教育的需求首先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

篇8

案例:“我要转学”

“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来二中,在这里,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我要转学。”这是我们班一位女生对她妈妈的一段哭述。她是我们班最迟来的一位学生,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刚见到她时,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开朗自信,很爱笑,还有点爱撒娇的学生,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她的脸上明显少了很多笑意,尽管看她很努力地在学习,但她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一天她妈妈来找我,说她近来总给她发些莫名的短信如“我很痛苦”“我要转学”等等,她妈妈很是担心,她妈妈说:“最初觉得让她来二中,在朋友中会觉得很有面子,也是一种虚荣心吧,但看她现在痛苦的样子,我都怀疑是不是我们真的错了……”。在学校的情况我如实向家长做了汇报,家长的心也稍稍宽了一些,可以肯定学生和她妈妈所说有点夸大,但我确认这学生经过多次学习成绩的打击后是有了一些自卑心理。

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糜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我开始检讨自己,也许对这位女学生,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对她的关注真的还太少了。她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成功感。我们班的班会都是由各个团队来承担的,我想借助班会让她来展示一下自己。她平时应该是个善于言辞的学生,因此轮到她们团队承担时,我提议要她来主持本次班会,主题团队自定。我很期待她的表现。经过一周的准备,以“纯真年代”为题的主题班会开始了,一只可爱的米老鼠造型,伴随着多来A梦的音乐,将大家带入了无穷的童年回忆中。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对她的主持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她的脸上终于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课堂上,我有意地多看看她,偶尔与她眼神碰撞,给她的一个微笑,我相信都会给她莫大的鼓励。经过半个学期,她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了,不再老拉长着脸,教室里也时常能听到她欢快的交谈声,她妈妈也不再收到莫名的短信了,在模块考试中,数学成绩也都达到了班平均分。趁热打铁我又找她长谈了一次,聊她的初中,聊她进入二中,聊她的现在,让她对自己重新有个有正确的定位。日子长了,她慢慢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同学对她的爱,这也使得她快要丢失的自尊又慢慢找到了。

案例反思: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对待这类学生,单纯的家庭行为是不能彻底消除孩子心理障碍的,因此,家长与学校、老师应紧密联系、配合,形成“合力”,促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反思: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是目前最通用的观点: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例如: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包括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和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我想:

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其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