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肺部护理诊断8篇

时间:2023-06-04 08:38: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肺部护理诊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肺部护理诊断

篇1

关键词 老年矽肺 肺部感染 循证护理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含有游离SiO2的粉尘(矽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肺一旦发生,呈进行性发展[1]。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管退行性变,免疫防御功能降低,使得老年矽肺患者易罹患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呼吸困难,易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MOSF危及生命。循证护理(EBN)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将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个人技能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出最佳的护理方法[2]。2009年6月~2010年12月笔者对18例老年矽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实施循证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79岁,平均67.3岁。其中Ⅰ期矽肺8例,Ⅱ期矽肺9例,Ⅲ期矽肺1例,矽肺诊断均符合职业病诊断标准,18例矽肺患者均合并符合诊断标准的肺部感染入院。其中合并胸腔积液1例,冠心病5例,慢性呼衰1例。

方法:循证护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成员均接受过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小组针对本组患者情况,为了更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动态观察和掌握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①痰阻气道;②呼吸衰竭;③心力衰竭;④营养失调;⑤院内感染。

循证支持:应用计算机网络书刊等,系统寻找关于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具体步骤为:①利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检索国内文献,全面了解相关信息;②以检索到的文献题目派选出最重要的题录;③依此题录查找期刊原文或用数据库查找全文;④评判性阅读全文并从中发现证据。以“矽肺”“肺部感染”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章30余篇,结合临床实践及患者的需求,制订并实施护理方案。方案的重点是加强防护管理,重视细节管理。

护理措施:⑴循证问题1:矽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气道管理。①循证支持:查阅文献获知,雾化吸入疗法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措施。有研究报道[3],氧驱动雾化吸入法,优于超声雾化吸入,适宜氧驱动流量4~7L/分,此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在雾化过程中既能改善低氧血症,又刺激性小,气流柔和,见效快,患者舒适度增加。高岩等提出采取适时吸痰[4]。②干预措施:重视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矽肺并肺部感染患者分泌物多,护理首先从湿化呼吸道入手,根据医嘱用药,连接氧驱动雾化装置,2~4次/日,并观察患者反应。每次操作前后用所诊器听肺部情况,鼓励患者咳嗽,协助叩背排痰,必要时吸引器吸痰。雾化装置每天更换消毒。加强患者的口咽部护理。临床工作中,重视矽肺患者口腔护理,患者年龄大,机体抵抗力差。在口护前后注重观察,有效防止了口腔感染的发生。重视病房环境管理,定时通风,湿度在55%~60%,室温保持在20~22℃,每日同紫外线消毒一次。严格探视制度,减少交叉感染环节。⑵循证问题2:矽肺并肺部感染的吸氧问题。①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获知,矽肺病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LgG、LgM及纤维蛋白原增高,红细胞易聚集,缺氧使红细胞变性下降,免疫力差。加上老年人本身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经常反复肺部感染[5],而正确吸氧是改善矽肺患者的的呼吸功能,增加组织供氧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鼻导管或通过文丘里(venturi)面罩吸氧时,吸氧浓度和流量有关[6]。②干预措施:本次观察中采用鼻导管吸氧,吸入氧浓度28%~30%。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进行实时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使血氧饱和度维持>90%。急性症状缓解后氧流量1~2L/分,每天≥15小时。每天更换鼻导管及湿化瓶,以及湿化瓶内湿化液。⑶循证问题3:矽肺并肺部感染的营养支持。①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获知多数矽肺患者营养状况差,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蛋白分解和纤维结构改变,更易发生呼吸肌疲劳,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7],同时也会影响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使肺部感染反复。因此对患者应及时补充营养,其中包括静脉和胃肠道营养[8]。有研究认为蛋氨酸和C族、B族、E族维生素及叶酸、微量元素等,能延缓矽肺的进展。②干预措施:对食欲减退患者给予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给食欲好转患者讲解本病与饮食的关系,食疗在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指导正确选择食物,合理安排餐饮。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食谱,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⑷循证问题4:矽肺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沟通问题。①循证支持:查阅文献获知,矽肺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折磨,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非常严重,合并肺部感染后加重了呼吸困难,常有恐惧心理反应,负性情绪会加重病情。②干预措施:重视护理关怀,把尊重、关心、同情融入到对病人实施的每一项护理操作当中。与患者接触时,语言亲切,及时沟通。个性化分析,帮助患者了解负性心理的危害性[9],解除自身心理障碍。亲情鼓励,与家属沟通,让家属陪伴,让患者有亲情的感动。

讨 论

18例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17例得到了有效控制,均符合感染控制标准。平均住院日13天,低于等于同期感染性住院患者住院平均日;未发生院内感染;未发生气道阻塞病例;10例患者出院后能从事一般轻体力活动,7例能生活自理,出院后均给予详细出院指导;1例发生呼吸衰竭死亡,好转率91%。循证的实质是在客观明确的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始工作,通过临床运用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促进疾病好转,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靳清汉,张家鹏.矽肺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报,2009,32(2):146-147.

2 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44.

3 夏月英.两种不同雾化方式应用于老年矽肺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9,4(8):29-30.

4 高岩,皮红英,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70-572.

5 鲁立文,陆伟红,等.老年矽肺病人肺部感染的特点及诊疗体会[J].中华实用医学,2001,3(8):72-73.

6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

7 刘根生.矽肺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2):6-7.

篇2

[关键词]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6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5(b)-0164-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其生活自理能力日渐下降,长期卧床是他们的最终生活方式,在疾病发生变化需要住院的患者,由其引发的临床一系列并发症,尤以肺部感染更为常见和普遍,国内有报道老年性精神障碍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9%[1];重症脑卒中老年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高达70%[2]。本科是综合内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患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及慢性患者,其平均年龄大于65岁,且卧床患者占70%以上,查阅历年来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老年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25%。现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卧床患者400例,其中并发肺部感染者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卧床患者,男276例,女124例,年龄65~95岁。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为依据[3],院内感染为入院48 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淡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并伴有下列1条以上者:(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咳有脓性痰;(2)伴有胸痛、发热、肺实变体征或干、湿性啰音;(3)血常规 WBC >10×109/L或< 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4)同时以痰液连续2次培养出相同的病原菌生长作为细菌学诊断依据。99例患者均符合院内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老年卧床患者400例,99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院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详细登记和统计。

2 结果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长期卧床老年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99例,感染率达25%。80岁以下有38例,占38.4%,80岁以上有61例,占61.6%。住院时间大于1周者66例,1周以内者33例。吞咽障碍27例,发病例数7例,感染率为25.9%。脑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种15例。意识障碍8例,发病例数3例,感染率为37.5%。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长期卧床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年龄、住院时间、吞咽困难、病种、意识障碍等是长期卧床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发病因素。

3 讨论

3.1 相关因素分析

3.1.1 肺部感染与年龄相关80岁以下有38例,占发病比例38.4%,80岁以上有61例,占发病比例61.6%。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呼吸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4]。

3.1.2 肺部感染与住院时间相关住院时间大于1周的66例,1周以内的33例。住院时间越长,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性越大。有资料报道[5],医院呼吸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

3.1.3 肺部感染与吞咽障碍相关吞咽障碍27例,发病例数7例,感染率为25.9%。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吞咽反射迟钝,尤其是刚拔除鼻胃管的患者,由于长期胃管的留置导致口咽部的神经麻木,很容易发生呛咳导致误吸[6]。

3.1.4 肺部感染与病种相关脑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种15例。由于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多数是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等。脑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原因是患者年龄较大,防御功能减弱[7]。

3.1.5 肺部感染与意识障碍相关意识障碍8例,发病例数3例,感染率为37.5%。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咳嗽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功能障碍,咽部分泌物流入气管或呕吐物吸入气管等因素,均促使肺部感染发生。

3.2 干预模式探讨

3.2.1 建立风险因素评估表根据上述的因素分析,制定风险因素评估表,对入选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注意入院48 h内无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体温升高等肺部感染迹象,如有则不列为入选对象。入选患者如有上述风险因素,需要加强观察,给予护理干预。

3.2.2 建立护理干预措施表根据每项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查阅文献和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如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更应该处理好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年龄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控制检测,护理干预[8]。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是重点监护对象;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注意基础护理等。

3.2.3 出院患者评估表设计出院患者评估表,评估内容主要是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等,在患者出院时给予评估,了解有无肺部感染的迹象,同时在出院后48 h内也加强电话随访。

[参考文献]

[1]王鲁妮,刘泽,肖飞,等. 老年精神障碍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3):204-205.

[2]马敏.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1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4]王郁,邵祥忠,季顺民. 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171-173.

[5]李贤卓,阳丽华,蒋海波,等. 老年医院患者5865例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2):111.

[6]唐许珍. 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49-150.

[7]潘华琴,姜克家.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767-1768.

篇3

[关键词] 气管切开;ICU;肺部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89-02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危重患者抢救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避免发生呼吸道阻塞症状,然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切管切开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在90%左右。本次临床实验对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诱发原因和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0~80岁,平均(51.2±1.4)岁,患者气管切开手术后至进入ICU的平均时间为(7.5±0.5)d。其中,3例患者意识清醒,37例患者为昏迷状态;25例患者需要行机械通气。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患者未见明显的潜伏期症状,进入ICU治疗48 h内出现感染症状,将X线检查、细菌培养、血象、体格检查、临床症状等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1.3 痰液采集

通过无菌吸痰法,在气管切开部位将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并将采集的样本放置在无菌试管中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72 h内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好;显效:72 h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排痰效果较好;有效:72 h以上症状稍有减轻,咳痰量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征

所有40例患者的痰液细菌检查培养结果显示,共有9种致病菌,其中,真菌4例,占10%;革兰阳性球菌4例,占10%;革兰阴性球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32例,占80%。致病菌的例数是查出该类型致病菌的患者例数。

2.2 药敏检测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原因

(1)患者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的发生会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抵抗力降低,同时,重症患者在同一ICU内治疗,也会加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2)医用器械未彻底消毒。雾化器管道和储水罐污染,呼吸机回路未彻底消毒,会将大量致病菌带入患者体内,并直接进入肺泡和细支气管内,进而引起肺部感染。(3)沿气道和插入管管壁的间隙移行。患者皮肤上寄生的细菌量会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并发生演变。气管切开损伤皮下组织和皮肤,导致水肿核损伤性渗出,使细菌定植、黏附并沿管壁下移,进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4)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气管切口、气道湿化、吸痰等不当的护理操作。

3.2 护理措施

(1)住院环境护理。执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性,将室内湿度保持在60%左右,室内温度设置为约22℃[1]。(2)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要戴口罩,并彻底洗手,定期消毒吸引器储液瓶、雾化器及其管道、呼吸机回路等物品和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2]。(3)气道分泌物清理。吸痰时要缓慢轻柔,不能一插到底,防止将气管外部的细菌带入患者气管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以利于排出支气管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压力控制在50 mm Hg以下,吸痰盘保证专人专用,每24小时更换1次[3]。(4)气道湿化。雾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可使用具有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功效的中药制剂,每8小时用药1次,通过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刺激性干咳和痰痂形成的发生率[4]。(5)气管切口护理。受到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患者手术切口易发生感染,需定期消毒和清理手术切口,以及周围皮肤组织,并定时更换纱布,并保持纱布干燥[5]。(6)鼻饲护理。对于伴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醒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食用流食,并保持缓慢的进食速度,每次进食时间在30 min以上,抬高床头至30°,鼻饲30 min内不能吸痰,避免患者胃内容物进入气管,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6]。

综上所述,对于行气管切开手术的ICU患者,能够显著缩短ICU的治疗时间,适当进行药物和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问题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了的关键在于护理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并控制好起到的湿化程度和良好的吸痰技术,同时做好各项基础会工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华.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1(14):358-360.

[2] 姚磊. 综合ICU气管插管患者并发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防护措施[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1):132-133.

[3] 朱以芳. 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0,20(20):79-80.

[4] 吴艾霞. 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62-63.

[5] 江东红. 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10,36(3):178-179.

篇4

1.1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6~59岁,平均(34.4±15.3);重型颅脑损伤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颅内肿瘤破裂3例,脑出血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57岁,平均(33.5±15.6)岁,重型颅脑损伤1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颅内肿瘤破裂3例,脑出血3例。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方法。未规范口腔、呼吸道等护理操作。

1.2.2试验组护理方法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系统、细致的全面护理。

(1)口腔鼻腔护理:口腔鼻腔护理时,注意动作要轻柔。使用抽取药液的注射器反复冲洗口腔鼻腔的分泌物,脑脊液漏的患者禁止做口腔护理。

(2)呼吸道护理:由于病情危急,患者呼吸功能下降、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容易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应对频繁呕吐和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格外细心观察,随时对比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尽早发现患者脑功能损伤,并及时治疗。

(3)护理:及时变换,避免发生误吸,术后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使患者处于正确。并采取鼻饲,进食前检查胃管是否放置正确后方可进食。进食速度缓慢,注意少食多餐。鼻饲后应采用半卧位,有利于胃内食物的消化和排空。

(4)维持每天液体入量:液体入量应维持在2500~3000mL/d,气道湿化罐的温度设置在34℃左右;冲洗前,患者首先吸3min纯氧,预防低氧血症。尽量减少雾化吸入的次数。

(5)饮食指导:应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饮食指导,应多食用富含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

(6)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术前认真向患者和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和相关护理知识,可有效缓解术前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1.3诊断标准

按照1997年9月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患者除具有呼吸急促、呼吸道分泌脓性物质、白细胞数量≥10×109/L、体温≥38.0℃等临床表现外,X线胸片检查显示肺部出现炎性病变。肺部听诊时可有干、湿!音,综合依据临床表现、细菌学检验、血象检查等诊断。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排痰不畅、误吸的人数及平均住院时间。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

1.5治愈标准

咳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无干、湿!音;呼吸音清晰;X线胸片检查显示正常,肺部片状影消失。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排痰不畅、低氧血症、误吸、平均住院时间见表1。试验组患者肺部感染、误吸、低氧血症人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经比较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排痰不畅人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5

[关键词] 化痰清肺液;直肠滴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0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业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之凸显,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患者卧床时间长,加上自身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对降低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多起病急骤,此时给药困难,即使鼻饲给药,因昏迷或咽喉肌肉麻痹,插管时患者不能配合,且易损伤食管,并且插管过程中的刺激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反射性血压升高,加重颅内高压。直肠滴入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8月~2010年5月运用自拟中药化痰清肺液直肠滴注,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6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8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选择年龄、发病时间、病情均相似的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以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65~86岁,平均73.6岁;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75.2岁。病程最长20 d,最短3 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肺部感染诊断:参照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2]。依据主症特点、伴随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痰热郁肺、痰湿蕴肺、饮停胸胁、痰瘀互结、阴虚毒热、气阴两虚6种证型。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组成及制取对照组:用“青霉素钠”或“头孢哌酮钠”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直肠滴注自制中药化痰清肺液,药物组成:金银花30 g,桑白皮15 g,桔梗5 g,芦根15 g,桃仁9 g,杏仁6 g,薏仁15 g,连翘根15 g,鱼腥草30 g,川贝母6 g,甘草6 g,人工牛黄1.5 g,热毒织盛加石膏20 g;毒入血分加生地黄10 g,水牛角30 g;肺气虚加黄芪15 g。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开始记录体温、呼吸、心率、以及咳嗽、咳痰、肺部音的变化。

1.3.2 直肠滴注方法以水500 ml浸泡上述药物30 min,温火水煎2次,煎沸20 min/次,滤取2次药液混合后浓缩至150 ml装瓶备用。药液直肠滴注每日1~2次,7 d为1个疗程。直肠滴注前嘱患者排空二便,取左侧卧位暴露,药液加热至39~41℃,连接一次性输液器及16~18号导尿管,以消毒石蜡油前段,缓慢插入20~30 cm,调节滴速30~40滴/min,直肠滴注完毕后,嘱患者取平卧位,臀部抬高10~15 cm。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音消失,X射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音不明显,肺部呼吸音粗,X线复查肺部病灶基本吸收;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肺部音少、粗大,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疗程为7 d。统计表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护理

3.1 心理调节

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脑出血多为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且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加上卧床时间长,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3.2 饮食调护

饮食调养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也非常重要,本病多数会使患者食欲下降,由此而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酸中毒等。所以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同时一定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3.3 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痰液性质、颜色和量的变化,加强病房管理,控制探视及陪护,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喘憋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痰液黏稠难咳者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如气管分泌物多且深而不易咳出者,及时吸痰,尽早做气管切开的准备。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气管分泌物和呕吐物,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者要注意防止压疮。

3.4 直肠滴注护理

直肠滴注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讲明目的、方法、意义,以取得患者配合。应选择餐后2~3 h给药,以避免餐后肠蠕动的高峰期。直肠滴注时动作要轻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温度、滴速、导管插入深度和药物保留时间,药液的温度不能低于体温,以减少冷刺激引起的肠痉挛腹痛。直肠滴注中途患者出现腹胀或排便感,嘱患者深呼吸,同时减慢药液滴速,以减轻不适。给药后的变化应遵循左侧-平卧的顺序,以重力作用对抗肠蠕动对药液的推进,增加保留时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脉细数、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等症状,停止直肠滴注并及时处理。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给药,不能过量注入气体,以减少肠鸣、腹胀不适感;正常操作条件下,给药后的肠鸣、腹胀现象会自然消失。给药导管不能插入太深,严防误伤肠壁,引起穿孔或擦伤黏膜,加重糜烂、溃疡引起出血,给患者带来痛苦。

4 讨论

4.1 患者特点

脑出血患者因长期卧床造成肺部淤血,原有支气管炎,昏迷者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被误吸入肺部,病房内交叉感染等因素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患者多具有如下特点:①患者免疫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②多合并基础疾病;③入院前多有抗生素滥用现象,致患者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或出现二重感染[3];④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压疮等。以上特点决定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困难,死亡率较高。

4.2 直肠滴入优点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有宣肺清热化痰作用的化痰清肺液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采用直肠滴入的优点有:①中医认为,肺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药物通过直肠黏膜迅速吸收而至大循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发挥中药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减少痰液黏稠需吸痰的次数,避免感染引起发热等不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②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药液通过滴注的方式,70%以上可从直肠中、下静脉绕过肝脏而进入大循环,避免了消化液中酸碱和酶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可达到静脉注射浓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时间长。③方中诸药以清宣肺热、解毒化痰为主,加用清热凉血,或补肺气,补肺阴之药。通过全身调节,既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控制肺部感染,消除炎症,又能减轻某些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取得了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本病的治疗一定要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如: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等。同时要正确测定直肠滴注液的温度及肛管插入深度,保持适宜滴速,使直肠滴注液能够在直肠内完全吸收,而发挥最大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199-203.

[2]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1-114.

[3]卢友兰.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J].河北中医,2005,27(7):547.

篇6

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98.25%,比对照组的82.46%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关键词】ICU;重症颅脑外伤;气道监测;护理干预;预后

近年来,重症颅脑外伤发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重症颅脑外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应用ICU并行气管切开,以期能够提升患者生存率[1]。本文主要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ICU重症颅脑外伤的57例患者行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的预后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14例,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6±6.34)岁,其中交通事故造成54例,坠落外伤32例,砸伤15例,钝器外伤13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外伤等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均与世界的卫生组织相关外伤诊断标准相符合[2]。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肿瘤者;患有相关感染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ICU的护理和合适抗生素相关治疗,患者的气管切开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对照组给予维持病房通气、温度和湿度,定期的吸痰操作,动态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研究组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气道监测护理,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分为气道湿化、定期吸痰和调整卧位、呼吸机和体征变化的动态监测等。

研究组患者的定期吸痰需要由专门护理工作人员负责,动作需要轻缓,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进行室内和气管的合理湿化,并保证气管严格无菌;结合患者情况定期进行拍背和翻身护理,避免呛咳产生。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专门人员进行呼吸机的指标和呼吸道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针对出现紧急不适症状,需及时上报医生并处理。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一周后的肺部感染情况,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ICU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相关指标情况。肺部感染的控制标准:患者体温低于38℃,气道的分泌物显著下降,血常规中性粒和白细胞正常,无显著的干湿性的音,呼吸音呈现清晰[3]。

1.5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标准将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控制疗效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4]。显效:病情出现明显的改善,肺部的感染达标;有效:病情有所改善,肺部的感染控制未达标;无效:病情无显著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1.6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计量资料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用X2完成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预后肺部的感染情况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98.25%,比对照组的82.46%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情况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治疗费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3 讨论

目前,重症颅脑外伤是创伤造成死亡的第一原因。随着医疗科技不断提升,颅脑外伤临床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是患者死亡率没有出现显著降低[5]。其中重症颅脑外伤造成死亡原因中,并发肺部的感染占非常大的比重。

当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机体会进行修复和调节,但是成效不理想。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通常会使用呼吸机,进行气管切开式的呼吸机治疗,但是这样极易并发机体的肺部感染。因此加强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表明,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预后肺部的感染控制总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研究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治疗费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表明应用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患者的预后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对于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气道监测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肺部的感染发生,降低治疗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磊.重症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ICU监护[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6(4):461-462.

[2]王晓荣.加热湿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32(13):376-377.

[3]赵梅.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3(10):298-299.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困难; 早期留置胃管; 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11-03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快、恢复慢、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合并症多等特点,其中肺部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达37%~78%[1],其中小部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吸入食物或液体,即为不明显的误吸,是脑卒中患者MODS(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2]。而合并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肺部未感染者[3]。因此,如何能够早期预防肺部感染成为脑卒中患者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现就笔者所在医院以早期留置胃管预防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工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患者234例,男132例,女102例,年龄46~87岁,平均(55.87±3.98)岁,入院病程数小时~10 d,平均(2.49±1.28)d,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42例、出血性脑卒中92例,伴昏迷5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根据患者临床症状、X线、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排除肺部感染,将所有患者按其诊治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1(78例)和观察组2(78例),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脑卒中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吞咽困难采用GUSS吞咽功能量表评估异常者;入组标准:病程24 h内,经头颅CT及MRI诊断符合诊断标准,并伴随经GUSS吞咽功能评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患者,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原发性肺部感染患者;发病10 d内死亡者剔除[2]。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1)做好基本护理: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腔护理2~4次/d,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胃内容物误吸入肺;护理:首先保持功能位,俯/侧卧位4次/d,2 h/次,仰卧位和俯、侧卧位交替进行,每次都进行翻身拍背,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温(18 ℃~22 ℃)、湿度(50%~60%)适宜;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几率,尤其是进行吸痰操作时;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用药,避免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排痰困难者可行吸痰、雾化吸入、翻身叩背协助排痰,操作时手掌呈杯状,从外向内、由下至上进行节律性快速叩击,15 min/次,每2小时一次;饮食指导:患者采取坐位进食,以冻状、糊状或药丸状食物为主,尽量减少水、果汁、牛奶等液体类食物,以减少误吸的发生,进食后保持坐位、半卧位1 h,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发生。(2)相关功能锻炼,吞咽锻炼:正确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鼓腮、磕牙训练,以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物理治疗,锻炼吞咽肌群,增加患者吞咽动作的协调性,该锻炼宜早,昏迷患者清醒后应立即进行该项锻炼,以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情况,预防误吸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呼吸锻炼:患者仰卧位,于其膝下放置枕垫,放松腹肌进行深慢呼吸,可酌情增加胸腹部压力进行。此外,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性咳嗽锻炼,如老年或病情危重患者可进行刺激性咳嗽,以便促使人体吸入气体与肺部血流分布均匀。(3)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里变化和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碍,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从而激发、鼓励和支持患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观察组1 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入院后7~10 d进行留置胃管,并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介绍留置胃管鼻饲饮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留置胃管过程中的不适感,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给予舒适,使其放松,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护理人员留置胃管操作。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切勿暴力,并告知患者配合方法和动作要点,配合好时及时给予鼓励,鼻饲前应翻身拍背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鼻饲后半小时内尽可能不再吸痰,鼻饲时保持头高位即抬高床头30°~45°或坐位(脑出血为15°~30°),鼻饲结束后继续保持原1 h,且不可翻身、叩背、挪移,如出现呕吐时立即予头偏一侧,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或呕吐,避免误吸而引起肺部感染。鼻饲量开始时给予100~150 mg/次流质,如无不适时可逐渐增加至300~400 mg/次,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日总量不超过2500 ml,两次鼻饲时间间隔应>2 h。

1.2.3 观察组2 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入院后1~3 d进行留置胃管,并护理,留置胃管护理同观察组1。

1.3 评价标准:

肺部感染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下符合3条即可诊断,(1)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等;(2)体温:≥37.5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3)听诊:干湿啰音、呼吸音减弱;(4)X线:炎性改变;(5)痰菌培养:阳性[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4例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97%、34.62%、11.54%,由表1可以看出,三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比

组别 肺部感染(例) 肺部未感染( 例) 肺部感染率(%)

对照组(n=78) 46 32 58.97

观察组1(n=78) 27 51 34.62

观察组2(n=78) 9 69 11.54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脑卒中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因其发病快、致残致死率高、合并症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太满意[4]。肺部感染为脑卒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加重脑水肿程度,进一步加快患者脑细胞的损害、坏死过程,此外还可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5]。而脑卒中死亡患者中有34%是肺部感染者,吞咽障碍既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6],因此,脑卒中患者早期如何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早期留置胃管可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吞咽功能中重度障碍、意识障碍、昏迷的患者。本研究中,观察组1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34.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8.97%),说明留置胃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而观察组2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1.54%)又明显低于观察组1患者(34.62%),说明留置胃管时间越早,其预防脑卒中肺部感染的效果越佳。然而,张淑琴等[7]、孙琼等[8]研究认为留置胃管反而会导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率增加,其认为与留置胃管会增加口咽部分泌物、损伤喉部隆突与食管上、下括约肌有关。在本研究中留置胃管操作中并未发生喉部隆突、食管上下括约肌损伤,并给予了患者合理的吸痰、协助排痰等护理措施,因此并未出现留置胃管增加脑卒中肺部感染的现象。

综上所述,早期留置胃管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留置胃管时间越早,其预防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75-1078.

[2]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60.

[3]胡必杰,何礼贤,张杏怡,等.我国医院内肺炎流行病学现状:20世纪90年代代表论文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177-180.

篇8

【关键词】重症脑卒中;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脑卒中是心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急重症疾病,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已成为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3]。脑卒中患者多因年龄较大、长期卧床及生活不能自理等致使其全身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易加重患者脏器功能的损害, 其中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4, 5]。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甚至导致其病情恶化, 因此, 探讨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心脑血管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260例, 其中男性143例, 女性117例, 患者年龄均在60~88岁, 平均年龄为(71.33±2.21)岁,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 且经头颅部CT或MRI检查确诊,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182例, 出血性脑卒中78例。

1. 2诊断标准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为[7]:患者意识障碍加深;出现发热(体温38℃)、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体检时可闻及肺部湿音;白细胞计数≥109个/L;痰培养病原菌呈阳性;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的纹理增粗等肺部体征。排除发病前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

1. 3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析患者年龄、住院时间、脑卒中类型、有无意识障碍或侵袭性操作等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1. 4统计学方法结果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2. 1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与预后关系260例脑卒中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59例, 感染率为22.69%, 其中肺部感染者死亡8例, 死亡率为13.56%(8/59), 而无肺部感染者死亡7例, 死亡率为3.48%(8/20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年龄

2. 3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疾病类型的关系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率为30.77%, 而缺血性脑卒中18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为20.3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意识障碍的关系意识障碍者发生肺部感染率为42.54%, 而无意识障碍者发生肺部感染率为12.7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5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通过临床调查得出, 住院时间

2. 6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侵袭性操作的关系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气管插管、插胃管或吸痰等侵袭性操作的患者共77例, 发生肺部感染31例, 感染率为40.26%, 而显著高于未进行侵袭性操作患者的感染率15.3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疾病, 而临床研究表明, 肺部感染是增加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可加重患者病情而导致其死亡[8, 9]。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医院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 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通过研究结果得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分析可能与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导致其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有关;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患者, 可能因为出血患者病情危重, 多存在意识障碍, 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有关;另外患者长时间住院或进行侵袭性操作等均会增加患者发病的危险。

因此, 脑卒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 尤其对高龄重症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孙琼, 葛.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的探讨.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3):119-120.

[2] 张晓燕.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6):759-760.

[3] 张淑琴, 杨惠平. 脑卒中患者医院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6):393-395.

[4] 刘颖, 孔旭辉.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7):2582-2583.

[5] 张咏梅.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72例临床护理体会.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10):1124.

[6] 白, 项荣.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23):4678-4679.

[7] 全国第四心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9(12):1075-1078.

[8] 高晗清, 罗玉敏.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6):70-72.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