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交通设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安全设施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含量高、整体性强的系统工程。公路总体设计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成败与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也随之迅猛发展。农用车辆和农村驾驶人员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针对陕西省而言,大部分的农村技术等级较低,地质条件复杂,病害危险路段众多;农村公路在安保工程的建设资金匮乏,特别是地方性的自筹配套资金缺口大。除此以外,农村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匮乏,甚至无人管理。以上种种因素增加了公路基础设施设计的难度,经常出现局部路段指标满足规范,但是运营后事故率偏高、行车舒适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的设计之初就应注重安全设计,运用安全理念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建设更具容错性能的公路。本文从道路安全设计的理念出发,介绍道路安全设计理念在农村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笔者针对陕西省咸高公路路段所做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后,从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环境和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探讨,,寻求优化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途径。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及对策分析
1.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现状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受到人文素质、当地管理环境、路面状况、路侧绿化等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的快速修建,机动车在农村得到普及,而发展的背后,随之出现的是环境管理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交通事故逐年增加。根据对咸高公路所作实地调研,堪忧的交通安全环境现状主要体现在:农村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对标志标线含义认识不清,忽视交通规则;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广,而且驾驶人员比较复杂,突发性较强且难以控制,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公路等级低,建设质量不达标(碎石脱落现象严重),路上管养不到位,道路使用不当,不同季节的积水积雪现象严重;路侧绿化无规律,交叉口视距严重受影响;公交车站设置不合理等,以上因素均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来自环境的威胁。农村公路上行驶车辆车速相比高速公路上低得多,因此线性设计影响不大,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则亟待解决。
2.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策
2.1农村公路安全设施
2.1.1安全防护设施
(1)设置位置
农村公路路侧防撞设施在设置时,除了以线形不良、事故多发为依据外,同时还要考虑在车辆越出路外后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路段,如高路堤或沿溪路段。
对于由宽路变窄桥或路面、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根据农村公路的设计车速,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侧设施,起到诱导驾驶人视线,提醒驾驶人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
(2)形式选择
防撞设施按照其形式可分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防撞设施三种,即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三种形式。对于一般的农村公路来说,工程总投资非常有限,而交通安全设施造价通常被限制在公路总造价的3%之内,由于波形梁护栏和缆索式护栏造价和技术要求均比较高,因此要在农村公路上设置这两种形式的护栏,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行的。通常采用最多的是示警桩和护墩。
2.1.2标志
交通标志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方式、用图形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的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是现代公路上最基本的安全设施之一,是无声的“道路语言”。它给予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交通信息,使交通达到畅通、安全的目的。
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也在不断的改善。目前四川省农村公路绝大多数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与高等级公路相比,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还远远达不到牢固、醒目、完善、齐全的目标,往往在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不完善、不规范。另外,有许多农村公路是在原有的四级路和等外路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原有道路上交通标志数量少、结构简陋、设置不规范,但道路改造后,交通标志确仍没有得到相应地更新和提高,这就形成了目前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混杂的状况。因此,农村公路的建设,亦应按照GB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的要求设置完善的警告、禁令等标志。
2.1.3标线
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可画两条机动车道时,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用于指示车辆驾驶人靠右行驶。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上所采用的最小行车道宽度为3m,因此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在6m以上时(含6m),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农村公路道路中心标线和边缘线的宽度均为10cm,交通标线实线段长度3m,间隔长度4.5m。
2.1.4其他安全设施
为了改善连续长大下坡、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陡坡急弯、路侧险要地段等事故多发地段的交通安全状况,除了采取标志、标线等主动引导设施和护栏等适当的常用的安全防护设施外,还可根据不同路段的不同事故特点设置避险车道、停车带、减速带等各种安保工程措施以达到减少事故数量,降低事故危险程度的目的。
(1)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避险车道是特指在正常行车道以外设置的,专用于道路危险地段供紧急避险,以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特殊车道。避险车道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料坑、端部防撞设施、路侧护栏、排水及其他等。
(2)小型停车区
对于山区公路,可结合线形和沿线城镇分布情况,在车辆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或距离城镇比较远的路段,考虑交通量和车辆的组成,间隔一定距离,并尽可能地利用路侧的土地,修建小型停车区或可供车辆短时停车休息的路侧休闲区域,以减少驾驶人因疲劳驾驶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3)减速带
减速带是为保障行人安全设置的一种交通设施,其基本原理是在公路特殊路段的行车道上设置某种凸起设施,当汽车以较高车速通过其上时会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使驾驶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另外,驾驶人根据常识认为车辆通过减速带时会剧烈振动,并由此产生可能会对车辆机件造成损坏的疑虑,根据上述生理和心理感觉预见,促使车辆驾驶人自觉、主动地降低车速,以达到提高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性的目的。
3.结语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 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环境及安全标志标线等设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并就农村公路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另外, 除了环境和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改善可降低事故发生率外, 还应该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如可以针对不同的路段构建保障体系, 能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得到最合理的救助; 又如可在相应路段安排就近的卫生保障部门, 让事故伤者到就近的医院救治等。再者可以对特殊路段( 学校、幼儿园、弯道等)做安全设置探究分析, 并形成改进标准推广使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 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4.参考文献;
[1]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任福田.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李峻利,过秀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汤三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08(1):95-97
[5]蒋东波.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鉴别[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浙体群〔*〕133号)的精神,结合市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现场会的要求,决定在全区各镇(开发区)的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区实现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到2008年前覆盖率达90%,力争覆盖率达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副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如选择新建标准篮球场,经验收合格每个球场除器材外再补助资金1.2万元。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镇(开发区)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镇(开发区)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南浔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各镇(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实加强领导,确保经费到位,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在我国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过程中,虽然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的配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公路建设中就存在技术等级低,缺乏建设养护资金等问题。而在行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据统计,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已经占全国全部交通事故半数以上。驾驶技能差、无证驾驶、酒后驾车、车辆状况不佳、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是造成事故的大多数因素,而我国大多数农村公路特别是山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等附属设施不配套,建设标准低,急转弯、陡坡、视距不良、路测险要等危险的路段普遍存在,这就成为人们出行的一个极大的隐患。我国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需要系统地从农村道路结构、线性及设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下面,我就分别从几方面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 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现状分析
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属于道路的基础性设施,对排除各种纵、横向干扰,提高公路服务水平,防止和减轻事故的严重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括:警示灯、公里碑、示警桩、防撞护栏、标志、标牌、减速带等。这些都是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必须配备的交通安全设施,为行人和车辆起到了警示信息、视线诱导和路测保护的作用,也减轻了潜在事故的严重程度,在增强道路景观,提高道路服务水平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农村公路安全附属设施中,县道和乡道的安全设施的设置完好率基本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村道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通安全设施。
我国的农村公路绝大部分是三级或四级公路,而在一些偏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大量存在着等级以外的农村公路,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在连续的长陡下坡的路段,不论是何种等级的公路,都应该在危及运行安全处设置避险车道,不仅如此,还要在下坡的途中实施相应的减速措施。但是在设施位置方面,我国的农村公路相对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等级公路而言形式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实际位置的选用没有标准依据,所以就急需加强农村公路各个方面的管理。
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及设置
为了保证农村公路上行人和行车的安全,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如视线诱导设施、交通标志、路测防撞设施及表现等设施,但是这几类设施都存在形式多样、设置方法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针对农村公路设施设置的具体特点,下面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路测防撞设施
完善的路测防撞设施能够给驾驶员提供一定的行车安全感,也能在引导驾驶视线的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进而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而在路测防撞设施的设置中首先要做到设置位置的合理准确,特别是在宽路窄桥或路面及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可以根据设计行车速度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测设施,起到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在形式的选择上,我国的农村公路一般采用刚性防撞设施,主要是因为它有造价低、技术简单的优点。
2.2 交通标志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多多少少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这些交通标志仍然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缺点,所以应当综合考虑农村公路的实际状况、设计车速等因素选取标志的设置和相关的参数及标准。这些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要能够提供足够的视距给驾驶员以足够的反应时间,这是交通标志设置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应当以设计车速和驾驶员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视距来确定交通标志设置的位置。交通标志的形式有很多种,一般农村交通标志采用柱式即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因为我国的农村车道多为双向两车道,交通量不大,路面宽度小,驾驶员行驶的速度较低,不仅如此,柱式结构的交通标志造价低廉且施工方便。为了满足车辆行驶安全的要求,一般规定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距离危险点应为20~50m。在设置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道路实际情况以及地形条件将标志设置在醒目、无干扰的地方。
2.3 交通标线
路面标线在交通中起到视线诱导、分割交通的作用,路面标线在保障行车安全、规范交通行为上具有其他交通安全设施补课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在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设计道路中心标线,即当路面的宽度可以画两条机动车道时,为了指示车辆驾驶者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
3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不完善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主要有地方政府负责投资修建养护,由于各种原因,各地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不合理、技术等级低、边坡边沟、道路标志等附属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加快通乡公路、文明生态村、“村村通”的建设,使乡村的通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作为农村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安保工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标准,进而导致了安全设施的缺失,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3.2 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税改革后,县级以下的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都是由区、乡和村级投资建设,国家相关部门给予一定补助。而乡、村毕竟财力有限,导致公路建设及养护的资金不足,对民间投资的支持也不够,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十分明显。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建设时主要的资金都用在了道路长度的延伸上,并没有用到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上面。
3.3 日常管路不到位,维修养护不及时
在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中,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养护团队和管理人员对乡村公路进行养护,目前基本处于失养的状态,而安保设施的管理更是无人问津,严重导致了交通安全设施的缺失和损毁,使其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修整。所以,在当前农村道路硬化和机动车辆急剧增长,农村地区安全意识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农村公路安全防护缺失点问题日渐突出。
4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完善的对策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首先要做到完善设施,逐步改善农村道路的安全通行条件,然后做到多渠道投资,保证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要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最后要科学安排,确保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稳步实施。
5 结 语
就目前看来,我国对农村公路交通的重视程度与投入量都在逐年提升,但是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上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所以必须在重视国民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全方面的加强。要结合地形特征、资金投入、交通流量等多方面的因素,灵活运用国家的相关标准,从而在保证日益增长的农村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事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教师;家长;沟通;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59-01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辨证发展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在农村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状
1、农村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家庭教育
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学生的问题非常突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最大弊端就是溺爱孩子,在衣食住行得到了照顾,但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学生进入高中,由于住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2、农村学校在家长沟通中存在不足
家长会常常在期中考试后召开,家长会上常常把学生成绩公布于众,使得成绩不好的家长不愿开家长会;学生犯错了,教师才家访,家访被学生误看成老师的“告状”,导致学生怨恨老师;部分教师讲话欠艺术性,不利于家校合作。
3、农村高中生与家庭隔离
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导致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环境中不可替代的因素。高中时期是学生逆反心理易发期,需要及时与家庭有效沟通。寄宿制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只能在周末有限的时间与家长沟通,直接阻碍了子女与家长的交流,造成长期的家庭教育困难。
二、架设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桥梁的途径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在人格上师生完全平等,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更要尊重“学困生”的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更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其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指责、侮辱家长,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会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正如常言:“敬人者,人恒敬之”。
2、把握合适的时机沟通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是成功沟通的开始,沟通要及时,就事论事。学校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改革等情况,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使学校和家庭走入同一轨道,有利学生成长。建立学生家长电话通讯录,随时联系家长,方便教师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近况与家长交流,有利于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3、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老师要多肯定孩子的优点。例如:“ 这孩子挺聪明的”等,家长听后,自然听得进老师诉说孩子的缺点,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打电话,要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因为电话中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语言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电话是个很好的沟通媒介,会让老师的工作更轻松。
4、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1)、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和次数,家长会通常是期中考试后召开的,一年两次。农村学校,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多数家长是农民,家长会的时间要灵活安排,选取“农闲”时间,让家长有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①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对于在校表现的汇报,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汇报学生的优点为主,客观评价学生,不要只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单一、片面的总结发言。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应当场表扬,鼓励其家长讲述教育心得,让其他家长得到启发和帮助。②与个别表现不好的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谈话学生家长都急于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退步的原因、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谈话中,应该理解家长的心理,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讲述什么内容来应对家长的提问。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家长提出不同的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家访
家访最好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要围绕确定的目的进行,请科任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爱心,讲话要注意方法,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
(3)、电话和短信沟通
在外务工的家长,要定期与他们进行电话和短信沟通,告知家长学生近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发现学生进步和退步的苗头,要及时告知家长,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美玉.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J].学周刊,2012.(3)
此前媒体转述蔚县一位县委书记的话,称给身高不足1.2米的残疾代课老师郭省转正,“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这一说法一度引发了网民愤怒的狂潮。有网民质疑,让一位残疾教师“临时”了20年却吝于给个身份,这样蔚县的教师形象就光彩了?其实,郭省“临时代课”20年难获认同的遭遇,既有个体权益受损害的现实,也折射出时下农村教育难以回避的伤痛,以及某种令人无奈的窘迫。
其一,尽管这些年来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形。蔚县大宁村小学既然存在多年,农民也有现实需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该派教师就派教师,该修缮教室就修缮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临时的、维持性的状态下,更不能将一个村子的教育使命,推到一个并无“合法”身份的郭省身上。换言之,郭省的“坚持”正衬托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维持”。
其二,农村教育不能简单追求规模,动辄“一刀切”,还应该因地制宜,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蔚县为例,寄宿制小学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散落在广阔土地上农家子弟的实际需求。从道理上讲,大宁村的孩子们完全可以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但是,从现实看,让生活尚且无法自理的六七岁小孩完全寄宿,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忙碌于生计的家长,也不可能每天往返几十里地接送。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省的“复式班”至少让那些原本可能辍学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其三,郭省能够坚持代课20年,也反映出时下农村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大宁村的村民并不是没有向上面申请过派老师来,可是“没人愿意来”。为何没有愿意来?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各方面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则与当地对待类似农村教学点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要么提高待遇,要么实行轮岗,怎么可能会没有教师前来?说到底,还是当地对于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所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全体国民的现代化,在一个人口高流动的社会里,国民的教育程度攸关国运。而农村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总理今年在教师节前所做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报告中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城镇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1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继续把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作为2012年“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作为时代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农村社会学,有必要对“三化同步”这一重大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揭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规律的目的。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47%,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已成为普遍性趋向。在这一趋向中,农业的战略地位、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进程中,多种因素叠加使得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使农业更加成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到2011年底,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但还没有摆脱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出现农业滑坡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两碰头”的情况,就很有可能引发高通胀等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人多地少水更少的状况使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2009年,我国人口从12.58亿增加到13.35亿,而耕地面积从19.24亿亩减少到18.23亿亩,且减少的大都是良田。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生产的耕地水资源的硬约束日益强化。这就要求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使耕地和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用。三是改变农户数量多、经营规模小的格局不能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自然完成。据统计,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0.47公顷,而美国为187公顷。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很大,农产品贸易已连续多年呈逆差走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解决我国生态脆弱、农业面临源污染严重问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过程。我国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我国耕地面积占全球7%,而化肥施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35%,化肥、农药利用率仅有30%~40%,这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村这块“短板”越需补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可以说,农村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业这块“短板”补不上、补不齐,工业化、城镇化必然受影响,我国的发展质量必然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拉平公共财政对城乡均等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以公共财政为主要带动的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建立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惠及了农村。但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居民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资源,还远远低于城镇。城镇居民享有的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消防保障等服务,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还是分设状态,在标准、转移、接续等方面还未接轨。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须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二是打破城乡户籍壁垒,需要集中攻坚。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在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政策,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农民工需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先决条件。应当看到,户籍只是一种标识,其背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福利体系。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我们就越要打开这种制度壁垒,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要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能与户口挂钩。三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任重而道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旱涝保收田只有36%左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9亿亩,占耕地比例不到49%,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5。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刚刚超过5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农村,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同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深入推进,农民这一群体的影响力越不能忽视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分布呈现出3个1/3的特点,即有城市户口、在城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占1/3;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及家属、务工经商人员占1/3;住在农村,靠务农为生的农民占1/3。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需要特别保护,再组织化工作需要特别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土地资源引发的矛盾凸显。工业园区、铁路、高速公路、旅游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征地拆迁和失地农民问题。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每征用1亩地,就造成1.4个失地农民。如果土地征用补偿方式不当、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现在,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和占1/5。可以预见,今后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更加突出,由土地资源引发的矛盾将会更多。二是进城农民工对城乡社会管理造成的压力凸显。目前,全国有2.3亿农民工,其中有1.5亿多外出务工。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大军,也给城乡社会管理构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的身份、待遇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部分人心态失衡、情绪不满;他们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工资被克扣拖欠、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一些农民游离于组织之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亿万农民“离土又离乡”,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一些农民游离于组织之外,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组织化程度明显降低,这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四是即使将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高,仍然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居住在农村,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始终是“三化同步”的重要目标、“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
结论
【关键词】流程银行 风险管理 系统工程
一、项目背景
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XX农商行)位于西部某地级市,主营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排在全省前列,无论从经营业绩、发展速率还是从管理机制上来看,都是农信系统内的优秀典型。因此通过流程银行建设打造该行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实现“泥腿子跑高速”的高效率和低事故率,也具备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整体工作框架
系统工程研究问题一般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设计的程序,一般是先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为该行设计的总体框架包括市场调研、现状分析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三部分。
基于系统科学的动态系统理论,动态过程中系统诸变量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严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整体框架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对具体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进一步拆解,明确了七大项二十七小项的核心工作内容,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战略澄清为指引,以流程再造为载体,在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员工为根本,转变服务模式、定制战略措施、完善流程体系、再造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控、深化人事改革、精细财务管理、健全制度体系。
三、核心工作内容
流程银行的基本理念是“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以及“流程定组织,前台为客户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因此,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和流程的梳理优化是流程银行打造的核心内容,下面简要介绍XX农商行的主要做法。
(一)梳理业务流程,全面开展风险点排查
XX农商行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首先组织了营销条线流程、信贷条线流程和营运系统流程等29项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排查出900多个风险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行具备了相当前瞻的风险管理意识,结合未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对风险点和风险事件数据进行了再加工。一是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借鉴操作风险管理中“计分卡”的方法,对排查出的风险点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论证,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形成最终评估结论。二是根据评估结论,将风险点按“危险区、警告区、控制区和安全区”分为四个层次,绘制出“风险地图”,直观地映射出作业流程中各风险点分布状况,并根据风险地图明确操作风险管理偏好,不仅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较为清晰的管理目标,而且总结和探索出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根据风险点风险级别,在流程设计中实现对不同的风险单元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危险区和警告区的风险点实施重点监控,采取严厉的问责措施。
(二)结合业务特点,设计和优化作业流程
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排查的基础上,XX农商行进一步突出自身机制优势,兼顾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测和管控,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一是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从重点整合信贷业务流程入手,按照“高效运行、一站式服务、流程差异化、简化非增值流程环节”等原则减少审批层次,明确规定作业单元停留时间,实行限时作业。二是全力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调整作业运行路径,在系统开发及流程设计中,重新整合业务活动次序、路线及活动间逻辑关系,坚持作业运行以并行为主、串行为辅的方式,改变原来作业运行以串行为主的方式,提高业务审批速度。三是以流程管控为基础,规范业务操作。按照“一项业务,一个制度,一个流程”的要求,构建流程管控体系,利用IDEF模式化工具对每项业务进行图表设计,绘制跨部门作业流程图,方便业务操作。同时,将流程操作环节中的关键风险点与全行的历史风险违规事件进行链接,最终形成包含“一图一书两表一库”、涵盖业务、管理和支持保障在内的完整流程体系。
四、项目绩效评价
流程银行建设成功与否需要有明确的系统输出型绩效佐以判断,因此我们在进行流程梳理时需要同步设置绩效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逐步分解至各末级流程。
经过初步研讨,“预算控制率”、“核心客户营收贡献度”等财务业绩指标需要通过一定经营周期后的经营财务数据加以佐证。除此之外,“客户满意度”、“流程基本效率”等运营指标可以借助系统理论中的统计手段和工业工程方法进行测算和评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统计分析手段在该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基础应用。
我们首先针对核心信贷流程设计了作业时间和人力调查表,随后在搜集样本数据并进行了初步测算后,对服务效率有了基本的积累数据和仿真分析。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流程节点的客户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就重要性得分、作业贡献度和要素达成度等内容进行了矩阵分析。
最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因素判断矩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并在可行性权重的设计基础上结合AHP模型得出了初步的改善绩效结论。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22-02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从这种理念出发,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杂志,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增设针对儿童的心理课程,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顺畅沟通,等等,尽一切可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其次,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故可考虑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守儿童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选取有责任心的长辈代替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留守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内“手拉手”活动,打破留守儿童只和留守儿童交往的壁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增强相互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意识,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