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色建筑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铁;建筑;地域文化
引言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彰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魅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铁建设也可以说是城市人文建设物化的一个标志性象征物;地铁的主体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其符号象征对于人们而言除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美感外,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创造与地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
音乐、文字、建筑等字眼都能够唤醒人们心底对美的审视,而地域文化特色与地铁车站建筑相互结合的设计初衷主要指的是人文精神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它是城市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在地域文化特色设计风格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对于城市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风格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而文化统一性的展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同时赋予了地铁车站建筑深厚的设计底蕴。
1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
地铁车站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典型的建筑标志也是城市发展的标志,更是城市基本风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有力象征,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一方面应当包含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对城市地域特征的一种浓缩,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其独立性的特征发挥出来,同时体现出文化与自然之间的适应性。
1.1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是地域文化的缩影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是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构成,同时也是设计师独特的创作理念的一种体现,将地域文化特色浓缩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将特定历史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之下的地域文化特征更好的保留下去。为了给人一种更加直接与亲切的感觉,可以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利用艺术的形式将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将人文情感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有效结合。
1.2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突出了地域文化的主题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之中赋予地域文化主题成为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窗口,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地域、文化和时代感。个性化的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既能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的发挥出来,还能成为城市中一个旅游景点,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许多国家的地铁车站建筑,常常以带动地域性的文化旅游作为设计目的,将地域文化与地铁车站建筑有效结合起来。比如说莫斯科地铁,莫斯科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加入了俄罗斯文化,将其融入到车站建筑的设计元素中,因此地铁车站本身作为一个景点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换而言之,现代化的地铁车站建筑除了具备交通建筑的特性外,还成为典型的城市地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入到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之中,将当地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又如巴黎地铁,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巴黎地铁的设计风格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到现在,三百八十座地铁车站其建筑风格各具特色,隧道中各种符号与形象都成为巴黎涂鸦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了巴黎文化的地域特征。
图1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
图2 巴黎地铁巴士底狱站
2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的呈现
2.1地域文化成为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核心
从地域文化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突出其中的地域文化并不是意味着传统的设计风格,而是将传统风格中良好的养分吸收到现代化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从而突破视觉语言和原创设计带来的局限性,能够对创新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地域文化发展的集中呈现,建筑设计的内涵有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对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而言更是如此。对于不同地区中出现的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将文化作为整个设计的重心,重点将地方文化特色凸显其独特的魅力。目前,许多国家的地铁车站建筑设计都呈现出了众多的地域痕迹,我们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受到了各国设计师的青睐。巴黎地铁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又利用地铁作品将其浪漫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莫斯科地铁也突出了“地下宫殿”的美誉,它作为莫斯科工程建筑史上最为壮观的建筑,也将建筑美学的思想核心体现出来。在莫斯科地铁的建筑设计中为了将皇族气息充分的显现出来,所采用的建筑石料以及照明灯具都是极好的材料制成,同时利用艺术彩绘的方式将其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能够成为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象征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映衬的。
2.2地域视觉设计在地铁车站建筑中的出现
对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来讲,主要是通过公共生活空间以及公共色彩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应,而将地域视觉设计的效果有效的呈现出来,因此特定的公共建筑标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视觉效果,从而起到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作用。决定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因此如何更好的凸显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目前城市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研究的重点。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以地域视觉设计为代表的地铁车站建筑设计风格除了能够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效的展示出来外,还能够有效传播城市视觉形象。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中,地铁被称之为“metro",因此字母M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地铁的标志,比如法国。而德国的地铁标志是蓝色的字母U,西班牙地铁标志是红色的字母C;这些都是地铁作为各个国家的地域文化特点的特定标识,从而让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图3 巴黎地铁标志
3结束语
综合本文以上所述,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城市设计的宗旨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理念相互融合,成为了目前我国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潮流。在我国不同城市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风格呈现中,城市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渗透,让地铁车站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发展的文化功能特征更加显著。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基本已经实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在突出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地铁箭镞设计主题文化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而言之,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与我国城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城市文化的渗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城市文化品位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勇.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科技视界,2014,08:301.
[2]夏浦.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探析J].江西建材,2014,04:164.
关键词:马家窖文化,地方文化,现代建筑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1] 姚子刚,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酒店建筑的对话――以微山湖运河畔“南阳水苑”建筑设计为例[A],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2095-2104
千城一面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应该创造出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本文对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地域特色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特色、地理环境、地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具备一定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化大都市”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于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建筑设计没有体现地域特色,只是一味简单地模仿,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导致建筑的雷同、刻板与僵化。要打破这种局面,建筑设计者必须创造出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文化,城市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那么,建筑设计要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两方面着手。
1.建筑设计要体现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资源等。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闽南的土楼、广西的麻栏、草原的蒙古包、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建筑形式。建筑设计对地理环境的表达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建筑融合地理环境
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主要是指两者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形体组合和立面的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特别重视建筑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能够与环境融合。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到:“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赖特的“流水别墅”正是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典范:别墅横跨在溪流之上,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与周围的空间交相辉映;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人工的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色互相对照、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1.2建筑适应地理气候
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不尽相同,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起居方便,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如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临街商业建筑多采用骑楼的建筑形式,能够避风雨、防日晒,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又如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正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封闭四合,冬季尽管外面北风呼啸,院内却是风平浪静。
1.3 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将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如光、水、风等抽象化引入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如在墨西哥建筑师莱戈雷塔的设计中,光线的变化是他赋予空间生命的重要手法:墨西哥山岳景观、洁净的天空以及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自然光线品质。而他把这些光线与它们照映在材料、平面以及各种文理的效果,谱成设计上的元素。墙体经常会安排一些穿洞似的、面状的或是漫射的光线进入室内,配以水景的设计而制造出魔幻般的、闪烁的光线反射。莱戈雷塔的作品根植于墨西哥,却获得国际的掌声。
2.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如果缺少了文化,建筑就会失去灵魂,就会缺乏生命力。古今中外,有生命力的建筑无一不是独特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注重表面形式的塑造,而是要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素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建筑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历史传统
在现代建筑设计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不是要生搬硬套古代形式,而是要真正体会到传统建筑本身的意蕴和真正的内涵,吸取它的历史经验,从而进行创新。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灵感来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又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在玻璃屋顶下的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用于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因而产生层次的变化,妙不可言。这类源于历史,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设计手法,赋予了传统建筑表现形式全新的生命。
2.2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民族风格
贝聿铭曾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建筑师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点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仍以中国馆为例。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的民族风格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但由于红色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搞不好会有飘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效果。怎样在才能在中国馆用好“中国红”呢?通过反复试验,现场对比,建筑师最后决定中国馆从上到下,采用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3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地域时代特征
地域的时代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如作为九运会主会馆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不仅在国内同类场馆中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在设计上还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型的设计观念,采用了飘带造型的独特设计,新颖而浪漫,体现了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特征。
地域特色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特色的标志。建筑设计者要吸收自己所在地域的宝贵养料,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这样的建筑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才能体现民族的风格,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唐天芬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年02期
关键词:岭南特色;电厂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07-02
1 概况
大唐国际高要金淘热电冷联产项目厂址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的肇庆高要市金利镇境内,与佛山三水区隔河相望,北面为栏柯山,南面和鹿州、展岭一带山岭相邻,东临西江,西面与高要市蚬岗相连。
本期建设2×400MW级(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机组,最终规模为4×400MW级(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机组。
本方案充分利用厂房建筑空间,将使用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分散设置的辅助车间和用房,整合布置在一起,既方便内部联系、便于集中管理,又可以减少辅助建筑数量,节省建筑交通和卫生等辅助面积;辅助设备尽可能采用露天、半露天布置。其他辅助生产建筑如脱硫建筑的设计,在满足工艺流程和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尽量联合布置,有效压缩建筑体积,降低工程造价。
2 主厂房建筑设计方案
根据工艺布置,主厂房采用混凝土结构。两套“一拖一”多轴联合循环机组采用联合厂房布置,机组轴系按照燃机-汽轮机-汽轮机-燃机顺列平行布置。集控楼布置在主厂房的扩建端。主厂房简约大气,利用灰白色调与砂岩红作合理搭配,主厂房与毗屋、集控楼之间的体块简约组合,营造出充满时代感的现代工业建筑的新形象。
2.1 燃机房布置
两台燃机发电机组位于两台汽轮发电机组两侧,采用顺列布置。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为低位布置,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转子中心标高5.9米,设置5.0米层作为燃机运转层。燃气轮机运转层和汽轮发电机组中间层相通,形成一个大的平台。燃机的辅助设备均放置于燃机两侧0米层布置,并在5.0米层设置油集装装置检修孔。燃机发电机从燃机侧边运转层架空出线,出线封母底标高为7.5米,保证检修通道的净空高度。
燃气轮机进气装置采用侧进气,两台燃机进气室采用镜像布置,分别位于两台燃机的外侧毗屋。燃机进气室底部标高9.6米,毗屋设置两层,用于布置UPS、蓄电池间、燃机热控电子设备室和空调设备间。
2.2 汽机房布置
汽轮发电机组采用高位布置,向下排汽。转子中心标高9.9米,汽轮机运转层标高9.0米。汽轮机高压缸、主汽门和中联门等靠近余热锅炉侧布置,即前侧(机头)方向靠E排,发电机侧(机尾)靠A排。
汽机房中间层(5.0米层)靠E排主要布置管道及油集装装置、控制油集装装置和轴封加热器等设备。中间层靠A排为汽轮发电机组出线和励磁小间。
0米层靠E排主要布置闭式循环冷却水泵和水环式真空泵,循环水坑布置在低压缸下,循环水坑两侧布置胶球清洗系统。0米层靠B排布置凝结水泵,凝结水泵坑与循环水泵坑相邻。0米层靠A排主要布置电气设备。
两台汽轮机组相邻,采用镜像布置,运转层形成一个大的检修平台。中间层在两台汽轮机之间设置热控电子设备间。0米层两台汽轮机间和靠A排区域为电气设备区域,主要布置电气一次380V工作段和MCC设备,靠E排为机务设备区域,布置有闭式循环冷却水泵和水环式真空泵。
在0米和5.0米层均设置通道与集控楼层相连。
2.3 集控楼布置
集控楼位于主厂房西侧的扩建端,占地19米×41.5米。
集控楼±0.00米层主要布置门厅、空调冷冻站、接待室、会议室、气瓶间、展示空间、卫生间等;5.00米层布置集控室、热控工程师室、电气工程师室、SIS间、交接班室、空调机房、卫生间等。
2.4 采光和通风
主厂房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进行设计。联合厂房的汽机运转层设水平窗带,并利用屋顶的采光带,保证运转层取得良好的采光质量;主厂房0.00米层及5.00米层及厂房内辅助用房以人工照明为主,满足运行及检修的采光要求。
主厂房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夏季需要通风时,底层、夹层的百页窗作为进风口,经过各层通风格栅由主厂房屋面的屋顶风机排出,锅炉房为自然通风。
其余有设备发热或人员较集中的房间按工艺及职业卫生要求采用机械通风或空调。
3 全厂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
厂区总布局遵循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同时还符合参观人员的流线。厂前区形成岭南园林特色的进厂景观廊道,至主厂房转折而向北贯通全厂。厂区建筑通过对岭南建筑元素的攫取,进行现代的重新组合设计。利用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架空、挑檐、遮阳板等,营造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和奇妙的光影效果。通过岭南砂岩红和黑白灰色的搭配,使全厂建筑色调协调统一。
4 厂前区设计
厂前区规划两组建筑,分别为行政办公楼、运行及检修公寓与招待所。行政办公楼及其裙楼围合出大气的厂前入口广场,运行及检修公寓与招待所围合出亲切宜人的内部景观园林,广场与园林之间经由架空展厅而相互连通,空间感通透流动。厂前区建筑利用架空、挑檐、阳台等的巧妙利用,同时使用砂岩红与黑白灰的色调组合,营造出浓厚的现代岭南建筑风格。
5 结语
关键词:湘西文化;地域特色;酒店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4-02
根据湘西本土民族建筑特点,经过收集、提取、提炼、和升华保留了湘西建筑的特点,取其典型的形状,发挥其神,最后得到简单的形体,再使用现代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表现和发扬湘西建筑特有的“形”和“神”。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酒店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取代刻板,让顾客从中获得快乐、知识和刺激。
设计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设计的灵魂,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地域特点,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酒店文化将成为酒店品牌优势的基础。因此,自然条件历史遗风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酒店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集成,同时又有民族性,地域性。因此酒店设计可根据国家环境、地域环境等理念不同演示出不同的文化。文化需要强调,但不能刻意造作。因为文化已演绎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通过灵活的手法让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受文化是最自然也最亲切的方式。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又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酒店是生产和经营文化的企业。如果客人充分享受到了酒店文化,将形成客人对酒店的忠诚度。从而酒店产生较高的文化附加值。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的酒店文化底蕴、文化内涵非常雄厚。
唤起国内酒店行业向主题性旅游酒店靠近,因为目前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般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并不是那么乐观,各种竞争到最后就会上升到文化的竞争,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的酒店在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主题性旅游酒店是未来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主题的酒店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徒地,会成为时代的过客,默默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
引领国内酒店消费的新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酒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迅速流畅的信息,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味。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渐由原来的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的转化。
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运用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现代新材料和现代新工艺,取其“形”,发扬其“神”,对湘西传统建筑新的诠释。我设计主题性旅游酒店设计是“带”状建筑体,酒店建筑是沿沱江建造设计的,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好的和沱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沿江是个很好的自然景观,把沿江的一面最大化和更好的发挥利用,沿江的客房价格都要高些。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同时不破坏环境的整体性,最终我选择了“带”状台阶式建筑。近年来对主题性旅游酒店的研究的资料和理论越来越多,布正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多年以前梁思成先生倡导建筑设计以“中而新”为上,力求设计中要强调地方文化。强调酒店要以文化为依托,才能在未来酒店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主题性旅游酒店在酒店行业市场中还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也是酒店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层次、高收入、和高学历的消费者,由对物质的追求向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转变,酒店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酒店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游客在外面旅游,就是为了满足其精神文化的追求。住酒店的心态也不同,不是说有的地方住就可以了,不光要有地方住,还要住的舒服,住的有品位,有品位怎么来,那就就要看文化底蕴。酒店竞争到最后就上升到了文化底蕴的竞争。
根据旅游地的特殊要求和地域性定位,不能做建设高层建筑。一方面高层建筑破坏当地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建筑一般在3~4层,要是在那里设计了高层建筑,也不符合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本着主题性旅游酒店怕大不怕小的原则,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和定位,又不能太小。最终确定了设计主体为三层的“带”状台阶式建筑。只有大堂部分设计为四层。本来就是沿江而建设的不规则形的建筑,也在形式上打破三层的规则形建筑,从立体构成角度出发,给建筑点自由组合的概念。大堂突出的第四层作为高级会议室。房间通风、采光和欣赏室外自然景观的视角效果甚好,会议之余欣赏湘西美丽的自然环境。台阶式建筑有以下几个优点: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夏天沱江水带来的清凉顺着台阶而上,能让三层的建筑都能接受到沱江水带来的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异乡夏天的一丝凉爽;能更多的接受阳光的照射,解决房间日照的问题;具有文化功能,台阶建筑为人们提供了私用或公用的平台,鼓励人们去享受自然和社交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功能,台阶建筑虽然造价昂贵,但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平台,深受用户的欢迎,酒店的设计和个人居住环境设计不同。个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只要满足业主个人要求,这是设计师和业主之间两者的关系,但公共建筑就不同了,它变成了设计师、酒店业主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就复杂的多了。主题旅游酒店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业主的需求,还要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满足消费者使用方面和审美需求。特别是酒店需要消费者支持的产业,建设消费者喜欢的建筑在后来的酒店经营中能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增值经济效益。
湘西的封火墙的做法是很复杂的,表现的时候就发现,在追求简洁设计现代,把湘西那种封火墙的做法再做的那么复杂就不太符合现代的设计思想,人们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直观,就把封火墙的做法进行了简化和总结,取其大体的形,更总要的发挥其神。
在设计中,系统的做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设计表现的结果,我更深入的感受到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料的收集是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收集到的资料怎么去应用,那样更重要,把收集到资料惊醒整理和再加工,要把握好把加工好的资料用到具体什么地方去。比如湘西吊脚楼建筑前面部分都有挑起上面结构的挑梁,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但在现代建筑中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那种挑梁,但是在主题性旅游酒店建筑设计中同样采用这个挑梁的形式,在这里完全不是建筑的结构,而是作为建筑结构之外装饰的部分出现的。着就是整理好资料,把资料再利用,用到合适的位置。
在设计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虽然问最后都是被解决了,但是还是反映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知识面不是很广,比如在施工的工艺方面还是很薄弱,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重点补充。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面,设计要有很强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空谈。
参考文献:
[1]萧默,王归祥.建筑意.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2]龙迎春.品读湘西.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文化特色;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57-01
1.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也从原本的满足生理需求逐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现如今,民不再以食为天,而是以食为乐。本文所要研究的酒店餐饮建筑位于旅游度假区内,这使得该建筑具有了景区餐饮建筑的特点,其不同于城市中的综合体餐厅,它不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还兼具景观建筑的特征,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当着重突出文化内涵。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近些年获得了快速发展,这间接带动了景区内的餐饮消费,因而与之相配套的餐饮建筑设计也必须紧跟其发展步伐。目前,有很多旅游景区内的餐饮建筑都非常老旧和简陋,这很难满足人们消费品位不断提高的需要,并且也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一些新建的景区餐饮建筑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设计者都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而使得建筑造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给人们造成非常不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部分旅游景区打着地域性设计的旗号,但却并未从建筑的平面功能以及结构等方面着手,而只是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布景手法,简单的把一些地方乡土元素拼贴在建筑外表上,试图以此来模拟出古典建筑或是乡土建筑的轮廓,更有甚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根本没有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考虑,直接按照建设方喜好进行设计,在原本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当中插入了一些仿欧式建筑风格,一味追求高档次的装饰装潢,这种建筑不但华而不实,而且啊还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鉴于此,在进行景区酒店餐饮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并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基础,对空间合理布局,运用审美的特点将建筑、绿地、道路等设施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给游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由此可见,在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为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无锡耿湾禅意小镇为灵山五期工程,该地块坐落于无锡市灵山旅游度假区规划道路的东面,东至山湾,基地位于度假区的东侧,与山谷毗邻,面向太湖,如图1所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约为1200亩,总用地约为755040。本工程的设计范围是其中的H地块,建筑用地面积约为44598。建筑设计理念如下:H地块位于基地中部的北侧,西侧与基地内的规划路相连接,东侧与山谷毗邻,由一幢6层高的酒店主楼、一幢一层的会议群体建筑、地下停车场和地下辅助用房组成。规划以禅作为主题,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建筑用材以古拙、自然为特色,构造手法则以精致、时尚为主,在不经意之间禅意尽显。
图1 耿湾禅意小镇
2.1建筑结构设计
2.1.1平面布局。①酒店客房区。其主楼位于基地东侧的山脚下,布局中充分结合了入口位置处的景观设计,同时还突出了建筑本身独特的立面造型,这也是整个建筑最为瞩目的核心之所在。②会议群体建筑。其位于基地的南侧,建筑立面采用了毛石基座、干挂木纹石材以及格栅的独特材质,并配以单元式的屋顶造型,使建筑结构凸显出了独特的个性。
2.1.2单体设计。①酒店主楼与裙房。酒店主楼主要是由大堂、餐饮和两翼客房组成,客房采用的是对称式布置;立面设计采用的是向天空方向发现的竖向线条以及逐渐跌落的弧线式造型,在建筑形体上充分体现出了抱残守缺之势,并一空间体现禅韵之意境。主楼每个标准层的建筑面积约为5000左右,全部按照5星级酒店的标注设置电梯,为了确保房间良好的采光,所有房间的进深均控制在8.1-9.0m左右;位于两翼的客房区是整个酒店的中心服务区,共计6层,层高为3.8m,高低区分别设置两部电梯。②会议中心。其由多个会议室组成,最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1200人,主厅面积约为700,净高9m,各个单体通过连廊进行连接,这使其具有了便捷的到达性,同时在附近设置了出入地下车库的车道,方便进出。
2.1.3立面设计。整个建筑群的立面设计以大气为主,虽内敛拙朴但却又不是现代感,其中酒店主楼以泥巴墙配以玻璃作为主体材料,会议中心的立面则运用了单元式结合金属材质的设计,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立面观感。
2.2建筑消防设计
2.2.1地上部分的消防设计。酒店主楼和会议中心全部按照多层建筑的防火标准进行设计,疏散楼梯为封闭楼梯间,单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全部小于5000,均设有两个直接疏散出口。
2.2.2地下部分的消防设计。地下一层的机动车库的防火分区面积全部小于4000,非机动车库、机房、配套餐饮用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1000;防烟分区的设置不跨越防火分区;地下室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疏散楼梯在首层以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非燃烧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地上部分隔开并直通室外;由于本建筑为多层建筑,故此未设置消防电梯。
2.3无障碍设计
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人行通路、城市公共绿地入口设有无障碍盲道;地下一层停车库在靠近每主楼竖向交通核最近的位置,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各楼均设有无障碍电梯;入口大厅在需要的地方设置无障碍专用坡道,以及无障碍电梯。
2.4环保设计
本工程采用低噪声设备、隔振处理,并在管道上设置了消声器,使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排风口和新风口布置合理,有效防止了排风污染新风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有油雾污染的餐饮厨房排风,加装了油雾过滤器和静电除油烟装置,并对出风口的位置进行了适当布置,即高空排放,有效避免了含油烟的空气进入新风及其它空调系统中;所有水泵均设隔振基础,进出水管上设减振、消声软接头。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旅游景区内进行酒店餐饮建筑设计时,除了应当彰显出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理念之外,还应当使建筑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这有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茂.广东地区高星级商务酒店餐饮宴会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6).
关键词:主题乐园;规划管理;建筑设计管控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88
1 主题乐园概念解读
主题乐园=主题+游乐+公园。主题乐园不是游乐园、也不是公园,而是具有主题体验的游乐游憩空间,其特点包括:
主题性、创意性
公园性、游览性
体验性、参与性
游乐设备多样性、高科技性
前场后场分区、运营管理的特殊性
2 规划管理创新点
对于主题乐园项目而言,项目的成功来源于对创新点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设计单位需要理解并可从以下方面来着重探求对应的创新点和设计策略:
3 全方位的团队
主题乐园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专业而富有对应经验团队将众多设计要点微妙结合,整个项目涉及到的团队,包括:
(1)业主
(2)境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3)国内设计院
(4)专项深化单位和顾问公司,包括:
运营管理公司
演艺设计公司
游乐设备厂家
主题包装和室内设计公司
景观设计公司
幕墙顾问
BIM
泛光照明顾问
绿色建筑及LEED认证顾问
声学顾问
4 管理机制和构架
项目开始,设计单位需要与业主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保证各单位之间有效而常效的沟通平台,以便随时调节各方的工作方向和进程:
(1)团队之间需要确立阶段性的工作沟通会议集中解决各专业设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和沟通各专业设计工作的交接,有效并集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去实现各专业团队日常性工作的对接。
所有沟通工作的核心在于,控制相关设计流程,并将设计条件与成果和其他专业单位进行有效对接,保证各专业单位能在正确方向和准确工作条件下进行专业设计,并最终保证所有设计成果能够进行有效汇总。
5 进度计划保证
进度计划是主题公园管控的核心;目前国内主体公园为保证项目的保质按时开放,多根据项目开放时间进行倒推设计和项目进度;以主题设计、设备、演艺、包装为主线,穿插安排各专业工作时间,编制项目总体设计乃至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
如某乐园项目,以土建结构、游乐设备、主题包装、景观为主线,根据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方式:
(1)大门、围墙、市政道桥、游乐设备土建基础、设备安装、场馆不进行小步距流水施工。
(2)其他部分分区实施进行小步距流水施工,按每2主题区为一分区划分,总计划分为不同的大分区,对应顺序出图,满足施工需要。每分区分基础主体结构、内外装、机电安装、包装、二次市政道桥、景观、硬质铺装等分部,按4个月施工周期进行小步距流水施工。
整个设计依据施工工期的需要倒排计划,分区出图,从设计管理上需要从总图设计、分区总图和分区单体、特殊类型单体的角度分派不同的团队。
6 规划和建筑设计管控要点概述
在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管控要点的理解和落实,是项目规划设计有条不紊深入和完成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要点包括
6.1 总图
6.1.1 流线设计
乐园人流量大,流线复杂,特别要梳理好后勤路线、演艺路线、游客路线;各出入流线应独立设置,尽量避免相互干扰;货流、客流及人流、车流应区分有序;依据运营提供的人流测算、辅助复核人流分散要求;
6.1.2 分区分类设计
园区建筑单体面积小、数量多、分部广、造型独特;设计需确保分区的有效合理,确保资源合理利用与组合;
设计过程中,可依据进度,配合分区,分批次出图;
主题乐园功能用房及辅助用房设计协调包括:演艺用房、骑乘项目用房、设备用房、餐饮用房、零售用房、设备主题包装用房、维修维护用房、办公用房、仓储用房、排练用房、设备机房、站台、排队区、机电用房等。
游乐设施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协调包含但不限于:上下客站台(含操作室),设备机房,检修平台或通道,基础及承台,与水上游乐项目运行相配套的河道,相关水电设计。游乐设施基础设计,应包括基础预埋锚螺栓的设计等设计总包;
配合运营部门使用需求,对后勤,餐饮,游客服务等用房进行修改;主动配合游乐设备部门使用要求,完善设备区域的交通维修,围墙系统。
6.1.3 视线分析
建筑设计需要从游客的视点出发,加强主要空间节点尺度和形象管理,进行视线分析,如入口大门、集散广场的视线分析、各个节点的分析等。
6.1.4 停设计
依据运营、演艺、乘骑提出的停车需求,配合总体规划交通和分区设计,进行不同类型停车场方案比较与细化;
重点包括:出租车落客点;游客的小汽车、中型车、大巴车停车;后勤人员的停车场;
巡游花车停车场;游乐车辆的停车场等。
6.1.5 指标控制
设计需要将总图指标、运营指标、设备指标等在总图方案阶段系统化梳理,准确计算形成设计依据;在各个单体的各层平面图中标注各层面积使用面积一览表;此项工作须贯穿设计的全过程,需要严格认真的把控。
6.1.6 总图综合管线
总图管线密集、种类多,交叉施工协调量大;设计需要做好前期设计跟踪工作,加强过程核图及图纸会审工作,与竖向、土方、主要机房定位同步推行,合理划分层次,分类和分区设计。同时,可利用BIM技术,做管线碰撞分析。市政综合管网出图必须确保道路施工及所有管线预埋,特别是强电管线布置。
6.1.7 竖向设计
在设计开始即需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竖向设计,根据竖向复杂程度,绘制全园的等高线场地、驳岸等高程,并保证地面排水顺畅,结合景观设置地面排水沟的位置。最终对全区各专业各阶段提资进行审核,所有竖向信息进行合图,并对全区场地竖向安全负责。
设计管控需要配合以下内容:地面高程应与相邻用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确定主要道路的标高;建筑入口、人员密集区域避免积水;确定河道、水道标高和深度;复核场地坡度;复核管线埋深、坡度;配合土方平衡复核竖向设计;复核挡土墙(墙顶与墙底)、护坡(坡顶与坡地)与场地标高和位置一致;复核游乐设备土建提资图标高与总图游乐设备部分标高一致;确认游乐设备基础标高与二批次总图提交的场地地形标高相符(地脚螺栓等标高应高于场地标高)。
6.1.8 土方平衡
配合竖向设计,设计方案前期进行土方平衡方案论证,确定总量原则,场地标高、坡度;
土方平衡方案与竖向设计匹配,评审土方平衡过程和结果,土方平衡控制在业主方设定的目标值内;若无法做到,需将园区整体标高上抬或降低。
6.2 与运营顾问配合
主题乐园巨大的体量、投资额和运营的复杂度决定了这是最富有运营挑战性的景点设施。具有创意和吸引眼球的设计方案需要与高效运营方案结合方能保证项目游客体验以及项目的盈利。
设计需要配合运营需求,保证新景点设施能够在运营上满足客容量和便捷性。与运营需要的对接在规划和设计前期介入,经过多次对接沟通,落实在关键图纸上。重点主要有:
(1)骑乘设备,演出及娱乐设施的场次、间隔、人流测算;
(2)入口及游客服务设施的入口区的面积、排队区的面积和人流组织、售票窗口的数量和宽度、入口和安检区的面积和宽度;
(3)餐饮、零售、移动售卖点的业态分布和面积;
(4)泊车及客运停车点的位置和规模、下客区设计;
(5)后勤场所的分布和面积、功能配置要求。
6.3 演艺项目配合
建筑设计单位的配合范围及内容包括:
(1)水、陆巡游――需考虑巡游路线和后场区的连接,保证后场-前场-后场的顺序;并进行路线长度、宽度、坡度规划,道路转弯半径和坡度控制,巡游道路上空应保证7m以上净高,通过的桥梁也要满足净宽和净高的要求,并与园区消防车道的结合和整合。
(2) 大型室外演出、水秀\水上演出――包括演艺建筑需求设计配合、马道、设备、机械的配合;
6.4 游乐设备配合
游乐设备配合是主题乐园项目与其它项目的设计相比,设备高度高、量多占地面积大、安装和调试周期长、安装精度高、不同设备不同安装单位(对接单位众多),需要专业的配合。
常规的乐园设备分为滑行车类、飞行塔类、自控飞机类、转马类、水上设施类、观览车类、室内项目类等。设计单位需要阅读设备设计说明书和相关提资文件、参与设备讨论和交底。
建筑设计单位的配合范围及内容包括:
(1)游乐设施功能用房(含操作间、设备机房、设备存储区、备品备件存储区)设计;
(2)游乐设施基础及承台设计,包括基础预埋锚螺栓的设计;核对游乐设备平台的基础和埋件定位、标高与总图关系,确保满足游乐设备提资条件;
(3)游乐设施预埋管线设计;
(4)预埋模板的深化设计;
(5)游乐设施相关的监控、广播系统、灯光照明设计;
(6)游乐设施上下客站台、排队区、安全围栏设计;游乐设备平台安全栏杆位置符合游乐设备提资条件;
(7)与游乐设备相关的安装、检修、疏散、消防通道及设施的深化设计;
(8)c水上游乐设备运行相配套的河道、池体,相关水电设计;涉水游乐设备的水处理系统设计,以及非游乐设备厂家供货范围内的水循环管道、通道的深化设计;
(9)联合各家单位核对安全设计,需保证安全包络线(3维)范围内无建构筑物、包装物、绿化植栽、景观栏杆,并需复核游乐设备跨道路、广场等人流通过区域的安全标高距离;
6.5 主题包装
主题包装的配合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主要特点是包装工程量大、造型复杂、设计难度大、效果要求高、材料节点要求高、结构复杂、行业标准少。
设计前期配合园区规划设计提供的三维模型,各方确认设计条件并划清包装、室内、景观的交接界面,建筑设计协调包装、建筑结构机电的紧密配合,各方审核包装的外轮廓和材料,满足规范的要求,设计院配合分区分期出图。
建筑设计单位的配合范围及内容包括:
(1)包括建、构筑物,包含但不限于主题乐园特别制景、假山、假石、大中小型雕塑、主题化标识牌、主题化栏杆、主题化灯具、水景雕塑、装饰门楼、各式包装小品等。
(2)以上包装构筑物的基础及承重结构(含主结构、二次结构)设计。
室内主题包装方案深化至施工图设计(包装公司配合特异类造型的深化至施工图设计);
(3)通常与建筑室内的界面界定为门窗洞口,门窗的装饰归主题包装设计。门窗内侧及室内地面铺装归室内设计,地面界限为过门石外沿,过门石归室内设计。与景观的界面界定为包装造型的地面边缘线,景观负责地面铺装设计,包装负责立面造型设计,景观负责地面收口处的处理。
(4)常规类建筑外立面、屋面的深化至施工图设计。
(5)包装专项招标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建筑、主结构一版施工图设计。
(6)负责对包装单位设计涉及的造型龙骨主受力构件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并对包装造型龙骨施工图进行审核及会签,对包装设计涉及的结构安全性负责,负责对包装设计建造单位提交的造型二次结构提资设计进行审核。
配合主要重点
6.6 景观设计配合
主题乐园规划绿化面积广,工程量大,设计周期紧凑。各团队之间需要进行驳岸、建构筑物基础及景观驳岸基础工作界面划分。景观绿化微地形需满足总图提资条件,景观栏杆、绿化植栽与设备安全包络线安全距离需满足设备要求,排队区固定栏杆位置、活动栏杆位置、出入口位置须满足运营和安全要求。
建筑设计单位的配合范围及内容包括:
(1)总平面图(总图中的建筑、构筑物必须为一层平面,同时要有屋顶轮廓线);
(2)道路铺地范围及定位图;
(3)配合景观各阶段的电系统、竖向、结构等相应阶段图纸;
(4)场地土方平衡图;
(5)全区场地竖向图,需标明场地所有坡度、标高、排水、湖体及驳岸竖向;
(6)协调室内外地坪材料及竖向的衔接、坡道、残疾人坡道的形式及材料等相关技术图纸;
(7)消防通道平面D及技术要求(含扑救面范围);
(8)池底防渗相关图纸、灌溉配合图等。
6.7 大型钢结构、复杂造型幕墙配合
主题乐园包含了大量大型结构、复杂造型幕墙或构筑物。
建筑设计单位的配合范围及内容包括:
(1)钢结构、幕墙设计提前介入;
(2)依据主题包装设计提供的三维模型,复核结构布置方案、幕墙节点;
(3)提供定位要求,深化设计单位采用BIM技术出图;
(4)配合模型检查、加强现场检查、测量复核,控制钢结构、幕墙安装偏差 。
6.8 参数化设计和BIM技术
主题乐园项目的复杂造型可以通过参数化的方法在模型中生成,降低建筑师、幕墙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的工作难度。
在施工图和施工阶段,BIM建模的过程就是在上脑里虚拟的建造出了这个建筑物所有设计深度不足的地方都会暴露出来,所有存在碰撞和冲突的地方也会暴露。BIM模型搭建工作由独立团队完成,非设计人员完成,目前把建模工作当做一次设计校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设计单位内部通过电话、专题会议、冲突报告等多种形式反映设计冲突设计人员积极配合,根据搭建模型时发现的冲突,修改更新图纸。
部分乐园项目在方案阶段开始,全专业应用BIM平台,实现包装和土建、结构、机电的三维整合。保证了项目的实施品质。
7 结语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零距离换乘;客流量大;地下商业开发
1 工程概况
1.1 站址环境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是贯通南宁市都会区东西向的骨干线。东客运站是1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西侧,民族大道规划道路宽60m,双向6车道,为东部进入南宁市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车流量密集。站位南侧有东客运站及大型公交总站;站位北侧为山体。
1.2 客流
东客运站是1号线全线客流最大的车站。早高峰时,城东市郊的客流分别搭乘1、6号线汇集在东客运站后再往城中心上班工作;晚高峰时,市中心下班客流也在东站分流到1、6号线。本站的设计客流量约为5.5万人/小时,换乘量达到80%。
1.3 车站形式
本站为地下两层双岛四线车站,采用平行双岛布置。车站一、六号线站前设置联络线,六号线站后设置交叉渡线。一号线设置在外侧,六号线设置在内侧,可实现两条线路同站台换乘。车站主体采用全明挖法,同时利用车站西侧配线上方的空间作商业开发。车站外包总长302m,标准段宽45m,两个站台宽均为14m。共设置有8个出入口,3组风亭。
1.4 车站建筑布置
车站地下一层是物业开发部分,利用民族大道高差局部做三层。
地下二层为站厅层,由中间公共区、两个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和车站西端的物业开发部分共四部分组成。公共区与物业开发部分设有一条5.5m宽的联系通道。
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由中间公共区和两端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共三部分组成。
2 设计重点
2.1 重点考虑出入口与周边交通枢纽接驳
本站站位邻近东客运站和公交总站,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设置需重点考虑在不影响两大交通枢纽车流、人流流线的情况下与东客运站、公交总站的接驳。
2.2 解决车站站位与地面交通的关系
民族大道、枫林路交通繁忙、车流量大。车站的设置可为今后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考虑车站实施期间对民族大道交通带来较大压力,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设置站位,尽量避免侵占道路,并做好交通疏解方案。
2.3 设计最佳的换乘节点及换乘形式
东客运站为换乘车站,在满足车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两条线路的换乘节点和换乘形式。同时避免对城区的二次施工干扰,车站建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3 建筑设计理念及特点
3.1 大站台采用单柱设计,提高站厅层层高,使公共区空间开阔通透
本站为1号线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在上下班高峰期,大量的乘客在站台上候车、换乘,因此本站对站台的宽度及布置比一般站要求高。考虑以上因素,本站两个站台宽度均设为14m,而且为单柱设计,尽量增大站台的有效面积,满足客流要求。车站地势西高东低,高差为7.2m,在满足道路通行的要求下,将车站中部的站厅层适当提高到6m(一般站站厅层高度为4.8m),既可减少覆土厚度,保证结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因车站标准段宽达45m(约为一般站标准段宽的两倍),如采用常规地铁车站高度,空间比例失调,较为压抑的问题。
3.2 合理利用周边绿地,站位避让主干道保持交通顺畅。
站位位于民族大道和枫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该段民族大道东端连接高速公路,是南宁东部进出城车流的的主干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枫林路是东客运站客运车辆进出的必经之道。为了保证在地铁施工期间对交通影响降低到最小,车站主体避让交叉路口,保证民族大道进出枫林路的车流顺畅;充分利用站位北侧的绿地,将车站主体尽量往北移,车站主体完全避让民族大道南侧的主车道,利用道路绿化带进行铺盖交通疏解,还原北侧3个主车道和1个混合车道,保持该段民族大道在地铁施工期间保持车道顺畅。
3.3 巧妙利用现场地形获得地下空间
要实现车站最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控制车站规模,二是结合物业。根据国内其他城市已有地铁类似车站的开发经验,位于中心区的换乘车站,车站的商业价值非常大,车站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和方便乘客进出站,地下一层和地铁上盖的商业价值最大,尽可能优化车站布局整合空间,多余空间预留作为商业开发,既可增加地铁的客流,又促进周边商业经济的发展。
站位所处的民族大道地势相差较大、西高东低,为了减少车站覆土厚度和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本站西端配线上空部分设置两层商业开发,为车站净增加了近约5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并可与周边的地下商业有机衔接,既为地铁带来更多的客流,又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达到双赢。
3.4 车站与客运公交“零换乘”
车站的主要客流来自南侧交通中心的换乘客流和再南部的居住客流。车站出入口的设置,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公交总站和客运站交通流线的破坏,同时最大范围的吸引客流。本站Ⅲ号出入口设在客运站站前广场上,同时预留条件接入客运站地下一层,便于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加强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有机衔接,使客运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换乘,体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便捷性、合理性和政策性,发挥整个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
3.5 结合城市景观,与环境相协调
为了减少对客运站景观的影响,车站出入口利用客运站前的下沉广场,巧妙地将地铁功能与公交建筑融合。利用民族大道中央绿化带设置矮风亭,并在旁边布置绿化加以视线遮挡,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车站北侧的出入口及风亭也与周边的绿地一体化设计,融入城市景观中。
3.6 无障碍设计
残疾人乘客可通过车站Ⅳ号出入口的无障碍电梯进出车站,再通过无障碍通道及设置付费区内,车站中部的电梯到达站台层;在出入口无障碍电梯地面高差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在车站公共区内也设有盲道,方便残疾人进出地铁车站。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东客运站的地铁车站设计,成功解决了地铁1、6号线的大客流换乘、地铁与客运公交的换乘、民族大道南北方向过街人流通行、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本站设计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大型客运公交与地铁车站实现“零距离换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成就一个宽敞、新颖的建筑地下空间,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