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06-02 09:02: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发热患者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篇1

西安市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摘 要】成人still 病对患者全身很多器官以及关节都有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达到控制病情的目标。因此,本文以1 例成人still 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为例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still 病;临床观察;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但究其表现来看,属于一种全身综合征,病情不单独表现在身体某一部位,而是涉及到皮肤、关节、咽喉等多处,并且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多年来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只可推断出其大致与激素平衡失调、精神异常、免疫系统异常、感染情况等有关。

1 临床资料

邢胜利,男,46 岁,第一次入院时发热伴皮疹,烧退后皮疹消失,此次以“腹胀、腹痛3 天”入院。患者3 天之前在当地诊所服用中药两幅后出现腹胀,同时伴随着腹痛、全身乏力,其中双下肢乏力尤为严重。患者双上肢和胸腹部出现皮疹,伴有痒痛,无恶心、呕吐、发热、心悸、气短、咳嗽、咳痰等情况。患者食欲一般,小便量较少。为求进一步诊疗,现来我院,门诊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害、成人型still 病”收入我院。患者自从发病以来其精神状态一般,食欲可,但睡眠质量较差,大便正常,小便较少,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查体“体温:36.5 摄氏度、脉搏110 次/ 分钟、呼吸23 次/ 分钟,血压91/53mmHg。

2 观察与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常出现无原因的发热反应,且情况突然,起伏不定,没有规律可循。经护理人员观察,患者体温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午后变为最高,可达到39.6 摄氏度,持续发热时间小于4 小时,发热期间患者体温最小值和最大值不超过2摄氏度。发热时患者会有皮疹、咽痛、畏寒、四肢酸痛等情况出现。此情况持续13 天,但患者其他情况正常。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热期间对其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等情况进行观察,并注意患者已发生症状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血象、血培养、胸片等试验,并分析结果。

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嘱咐患者多休息,尽量卧床,患者体温较高时,采用冰敷手法降温,主要冰敷患者头部以及其他大动脉集结处。另外,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生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药物退热,一旦使用则对其后续症状进行密切注视,防止患者出现虚脱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有时会大量出汗,此时应该及时更换其衣服被褥,以免着凉[1]。

2.2 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出现的皮疹属于荨麻疹,主要分布在颈部以及四肢,无痛痒感。患者皮疹情况与发热联系紧密,当患者体温较高时,皮疹亦激增,当患者降温后,皮疹也有所减少并在一段时间后消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不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而且注意患者发热与皮疹是否有联系,这能够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2]。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勿用手抓,并帮助患者定时擦洗皮肤、清洗贴身衣服以及床单被褥等。经过上述护理措施,患者皮疹得以控制并逐渐恢复,未出现复发及恶化情况。

2.3 用药观察及护理

患者咽喉痛、关节痛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无效,因此之后的药物治疗中主要使用激素。护理人员发现,使用激素当天患者体温下降,病情有所好转。首选的治疗药物应该是抗身素,使用期间对其效果进行详细观察,主要是观察白细胞数量,如果其数量未下降,则应该怀疑患者患有此病。如果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该改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期间要注意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量,并其对激素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测记录,严重的要报告医生处理。另外,激素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发热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4 心理护理

成人still 病发病突然且伴随症状多,病情复杂,过程中不但会出现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痛,而且高热反应也让患者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此时患者心理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交流,向患者讲明发病原理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安心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比较难堪的症状,护理人员应该摆正心态,不能嘲笑或者表现出嘲笑的神情以免引起患者多心[3]。

2.5 全身症状观察及护理

still 病是一种全身综合征,因此其症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身体部位,而是全身反应,且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症状发生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说患者发热体温较高时其皮疹也随之出现,而患者淋巴结、肝脾等器官出现肿大时,患者也往往会伴有关节疼痛以及咽喉疼痛症状。因此,我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全身护理,当一种症状出现时,则对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应进行详细观察,根据其具体情况诊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护理措施的制定中也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症状。

3 小结

本文主要对1 例still 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以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医生根据相关症状指导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并且没有出现其他护理合并症以及不良反应,患者皮肤未出现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丽, 李响, 栾九松, 谷秀. 成人Still 病63 例临床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J]. 中国全科医学,2011,01:99-101.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高热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32例艾滋病高热采取高热护理、基础护理、 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病例体温正常出院22例(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25%);死亡2例(6%)。结论 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

【关键词】 艾滋病;高热;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换,艾滋病高热的护理,已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艾滋病高热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2岁;感染途径:经静脉吸毒感染22例占69%,经性行为感染6例占18.72%,感染途径不祥4例占12.5%;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7例,高中5例,大学2例。

1.2 高热的临床特征

1.2.1 临床表现

规律发热10例;不规则发热12例;24小时持续高热10例。体温持续39~40℃ 20例;体温大于40℃12例。其热型多见于:稽留热10/32,占31.25%;驰张热15/32,占46.87 %;间歇热 7/32,占21.88%。

1.2.2 32例AIDS患者的特征可分为如下三步曲

(1)发热初期:体温为中高度热38-39℃,此期多为驰张热和间歇热,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的抗感染药有效。(2)再次发热期:体温正常后15~30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为高热39~40℃,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抗菌素治疗无效,所以常用静脉给药降温和物理降温。75%可以获得降温效果。(3)顽固发热期:此时病人往往是半个月左右为体温正常期。当再次发热时,体温常常呈超高热>41℃,此时病人极度难受,并有心、脑、肺、肝、肾、胃肠功能障碍,这时发热多为稽留热。此时对所有降温药无效的情况下,呈为临终关怀期。

2 护 理

2.1 高热护理

发热是艾滋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其机理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会性感染存在,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有关。患者由于持续高热,增加了耗氧量,导致脑细胞缺氧,加之多源性感染,毒素对脑的刺激,患者常出现惊恐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在高热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兴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同时,高热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大量消耗,水电失衡。由于高热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增多、进食减少、体质虚弱,因此高热的护理极为重要。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物理降温:头置冰袋,四肢大血管处置冰袋,酒精擦浴,以及降低室内温度。(2)静脉输液:在超高热的情况下,静滴4℃冰液体,直接降低血循环温度。(3)冰盐水灌肠:用4℃冰盐水250ml,保留灌肠。(4)亚低温治疗仪:将控温毛毯置于患者背下,冰帽带于患者头部,根据发热的程度调整相应的温度,达到降温的目的 。(5)药物降温:以上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遵医嘱药物降温,一般先用口服降温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口服降温药不理想,应改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基础护理

2.2.1 口腔护理

高热时会引起口腔粘膜破溃,易造成真菌感染。所以每日保持口腔清洁,用0.02%呋喃西林含漱半小时,4次/日。

2.2.2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汗湿的衣裤应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2.2.3 休息及饮食指导

艾滋病患者高热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能量的消耗,因HIV感染引起食欲下降和消耗综合征,导致AIDS患者严重营养不良[1]明显消瘦,因此鼓励患者高热期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无渣流质软食。恢复期,易消化软食,逐渐至正常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改善消化道的障碍。

2.3 同时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3 护理体会

3.1 体温正常出院22例占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占25%;死亡 2例占6%。从2例死亡的原因看,都是高热不降,导致心、脑、肝、肾、胃肠功能衰竭而死亡。

3.2 艾滋病高热患者目前仍无特殊治疗方法,有效地采取降温等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是做好AIDS患者高热护理的前提。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是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的保证。

3.3 注重降温方法的选用,使体温降低而不伤身,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4 AIDS患者的高热是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护理难度大,尤其是对降温药物不敏或各种降温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临终的关爱。

篇3

关键词:精神科;群体性;发热;封闭式病房;护理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腋窝体温(检测10min)超过37.4℃可定为发热。我科是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科男病房,于2013年12月~2014 年 1月发生一起群体性发热事件,经过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未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94例患者,入院时体温均正常,年龄22~48岁,于2013年12月25日出现2例发热,到2014年01月03日共出现21例。均行鼻咽部分泌物甲流、乙流病毒测试,测试排除甲型流感的可能。经积极治疗及有效护理后,多数4~5d体温降至37.3℃以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我院精神科封闭式病房原设有危重症、一级护理区域,二级护理区域,现加设发热区域,确保各区域均有独立的就餐、洗漱、排泄设施,不存在公共区域,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将发热患者置发热区内隔离,直至体温连续3d~37.3℃以下。发热区内进行每日两次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次,保证病室清洁通风。禁止探视住院患者。工作人员均戴口罩,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手消毒,督促病区所有患者勤洗手。对发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单独用1:200漂白粉消毒后丢弃。所有病房每日早晚各通风30min,紫外线消毒30min。

2.2 体温监测和发热的护理 按时监测体温,每4h监测体温并记录,体温39℃时,要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同时给予酒精擦浴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如 果体温>39℃时,患者有明显畏寒,严禁物理降温,以免体温不下降反而升高,甚至诱发患者寒战导致体温过高[1],此时应请示医生给予药物降温,并观察患者出汗情况。患者高热伴大量出汗时,指导或协助其用温水擦身,及时更换干净、干燥的衣服及被褥。同时给其多饮淡盐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3 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bid,1颗/次。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②部分咳嗽、咳痰患者,加用头孢曲松钠和川贝枇杷膏,止咳排痰及预防肺部感染。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定要看服下肚,对有呕药行为患者,服药后,应予卧床休息30min,专人看护。④支持治疗。进食差,高热,大汗者补充水电解质。⑤预防性服药。病房其他患者板兰根冲剂 3 次/d服用。

2.4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饮食,督促多喝水(每日>3000ml),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症状致少食者给予劝食,拒食者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份摄入。

2.5 心理护理 提供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态度和蔼,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设立隔离区的原因及重要性,请其配合病区管理;讲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其转归,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分析 ①住院患者人数密集,空气质量偏差,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②事件对象为精神病患者,病房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够流通,当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极易传染、扩散;③精神病患者意志行为和感知觉障碍,同时不能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④精神病患者对身体不适耐受力强,对身体异常反应感受减弱,当进行体格检查和问诊时,容易导致主诉症状与实际病症有出入,导致医护人员错误判断,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控制扩散。这些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群体性发热的几率。

3.2治疗护理难度大 首先病情观察难度大: 患者常不知道表达或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躯体不适,造成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忽略。另外疾病所致,患者自制力、合作度、依从性都差,对进食、测量体温、服药、打针这些基本的治疗都不能很好配合。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去做这些基础性的护理工作。

3.3隔离难度大 除严重言行紊乱,有严重自伤、伤人毁物(或潜在自伤、伤人毁物)及扰乱医疗秩序者置于单间管理外,其余患者均实行集中管理。患者长时间受封闭式管理,活动范围狭窄,且精神病患者合作程度低,很难使其仅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活动,致使有效隔离的难度大。

3.4 护理要点 ①有效执行药物治疗是护理的重点。尤其是控制精神症状,确保患者服药到肚,才能让患者有正常的思维和言行,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②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未感染人群,切断传播途径。隔离出独立的发热区,能解决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洗问题未感染患者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预防性用中药以提高易感者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避免继续扩散。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首先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致病情观察难度大;其次精神科工作繁琐,环境吵闹,易致护士情绪烦躁,所以要求护士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度负责的态度,用耐心和仁爱之心去仔细、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④心理护理。虽然给予多种途径进行降温,但体温仍会升高,同时因发热、大量出汗、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使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大多会对治疗抱有怀疑态度;另外板蓝根、柴胡这类中成药气味难闻、外观似农药,精神病患者的多疑症状会使其有种被害感,甚至导致拒绝治疗。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要贯彻发热的全过程。发热初期要提前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情况,使患者放心,能配合治疗。患者如出现各种不适,及时给予关心及安慰。在治疗期间,缩短巡视间隔时间,常询问患者的感受,使其有被重视感,从而拉近护患关系。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为其提供一些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看宣教材料等。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言行举止应亲切、和蔼、稳重,给患者安全感,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打消患者的疑虑、焦虑,从而将治疗护理措施更好的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规范化;健康教育;发热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117-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LIN Shao-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Methods 1000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o mission. Homemad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drug use for patients with fever of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ycled on the spo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rate of heating knowledge awareness,attitude change,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reasonable medic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dicators above-mention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the situation of related 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Health education;Patients with fever

发热是门诊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数患者或家属面对发热表现束手无策[1-2],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症造成的伤害[3-4]。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医院多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对发热患者进行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不具体、缺乏规范性,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6],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制订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程序,使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合理、正确的护理健康和用药护理,从而帮助患者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和监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10~45岁,平均21.3岁;高中及其以上水平350例,高中以下150例。对照组:男性275例,女性225例;年龄为11~44岁,平均22.1岁;高中及其以上360例,高中以下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如通过在候诊区观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视宣传片,取阅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学习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前,选择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患者1000例,每位患者就诊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发热患者护理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调查表》(16岁以下儿童由家属代填),填完后当场回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的学习需求及接受能力。

1.2.2 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热相关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因此,本院从发热的特点、预防措施,酒精擦拭等降温措施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出发,制订了相关文字材料。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移动学习材料,如发热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患者通过访问网站或关注微博即可获取相关知识,避免不良行为造成的二次伤害。

1.2.3 多样化化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集体教育和一对一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首先,在候诊区设置专门的宣教地点,分配专职护士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集体宣教,内容表达要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详细说明药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操作步骤等。其次,借助门诊时间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如在导诊阶段,以宣传态度方面的知识为主,即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患者也容易接受;在候诊阶段,以宣传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降温措施为主,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以了解患者的需求,结合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如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可提供一些先进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讲解使用的护理技能;在就诊阶段,护理人员可以从用药护理、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宣教前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发热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考核(16岁以下由家属代填),填完当场回收,根据调查表结果,对宣教前后两组的发热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以评价规范化宣教程序宣教用于门诊发热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宣教前,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4%,态度转变率为58%,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7%,宣教后,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6%,态度转变率为62%,合理用药知晓率为50%,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前,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0%,态度转变率为56%,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6%,宣教后,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84%,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态度转变率为90%,合理用药知晓率为89%,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医院门诊,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且是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地点[7-8]。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也已开始实施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量化的资料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9-10],而规范化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用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式。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特点、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评估结果,对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加以筛选,并制作成文字材料或多媒体材料,使患者获得规范量化的教材[11-12]。另外,利用患者的导诊、候诊、就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缺点,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水平,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规范了患者护理操作程序,而且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规范化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宣教方式的不足,可以为发热患者提供有效、合理、正确的健康护理用药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用药和个人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8):3692-3693.

[2]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141-142.

[3]陈红敏,王花敏.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50-51.

[4]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5]潘素美.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6]焦荣芳.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 10(6):139-140.

[7]郑咏梅.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9):133-134.

[8]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9]邓燕清,黎丽娥,冯晓薇.人文关怀在急诊发热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6-107.

[10]贺倜,杨珠江,冯登殿,等.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64-65.

[11]范平.浅谈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67-368.

[12]徐丽健.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9):288-289.

篇5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篇6

盆腔炎为临床妇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盆腔炎的危害尤为严重,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治疗,可能会出现腹膜炎和败血症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感染性的休克。在临床治疗中,不但要对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且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增强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为32.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33.5岁。两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均有腹部疼痛和腰骶部酸痛情况,经妇科检查,均存在子宫压痛并伴有月经失调和白带增多等症状,符合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休息,注意皮肤和外的卫生清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出血和腹胀等症状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所用方法仍应用于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护理人员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健康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中对疾病有不利影响的因素等;②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减轻身体的疼痛,并利用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注意力,提高患者身心的愉悦感;③对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为其制定搭配均衡的食谱,保证患者对蛋白质与钙质的吸收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

1.3观察内容和指标

利用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熟知程度,总分为100分,≥60分为熟知,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情况的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观察组有9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37.5%,对照组有6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2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24例患者均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100%,对照组有18例患者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在出院后谨遵医嘱行为的情况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保持经期卫生、谨遵医嘱治疗和及时复诊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结果如表1:

2.3随访时两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情况的比较

篇7

小叶性肺炎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小儿疾病,也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住院儿童患者中,小叶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为24.5%~56.2%[1],发病率较高。小叶性肺炎多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小儿患者患病后免疫力较低,可引起再次感染,从而威胁小儿患者的生命健康。因小儿患者多动、疼痛耐受力差等,临床治疗小叶性肺炎患者除实施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整体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研究整体护理在小叶性肺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11月在我院接受小叶性肺炎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1.7)岁;其中31例患者表现为发热,27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2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3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9±0.8)岁;其中34例患者表现为发热,31例患者表现为咳痰,30例患者表现为咳嗽,20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加快,17例患者经肺部听诊有喘鸣音;经X线片扫描患者肺部纹理增粗或出现斑片状阴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患者药物护理、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等。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小叶性肺炎患者多出现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上小儿患者自身好动且怕痛,增加了临床治疗困难。护理人员应跟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采用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若沟通困难,则采用玩具等物品吸引患者的注意力,通过与患者互动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家属关于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请家长协同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②呼吸护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若发现呼吸道有分泌物,应及时予以处理。同时应将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炎症患者分病房护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吸氧期间所用的导管是否发生弯折、接口松动等情况。③排痰护理:临床护理期间,身体震动情况,有效降低伤口疼痛。④饮食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应定时给患者更换,指导患者咳嗽排痰,也可以通过叩背方式帮助患者排除痰液。若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则排痰时应用双手轻轻按压手术侧的胸腔[2],减轻咳嗽时患者产生的者家属注意营养搭配,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最好少食多餐。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等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治疗5 d内发热症状消失、呼吸平稳;有效:患者症状有理。肺部感染疾病对患者呼吸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护理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改善,发热症状有减退,气促现象减轻;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3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

篇8

目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及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先进的技术或化学药品还没有达到特异性阶段,所以对正常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笔者重点对83例肿瘤患者出现的发热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6月在放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较重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49.2岁。鼻咽癌患者62例,喉癌18例,鼻腔癌3例。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者25例,单纯放疗40例,单纯化疗18例。发热程度:38 ℃~39 ℃者50例,39.1 ℃~40 ℃者33例,时间短者5 h,长者达1周。

2 护理

2.1 明确发热的因素 虽然放疗及化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肿瘤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只是不良反应症状有轻有重,特别是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尤为多见,多数患者低于低热状态,体温在37 ℃左右。上述83例体温处于高热状态。出现发热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肿瘤组织本身的坏死成为致热源,由于放疗、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急骤改变,白细胞大量的下降或三系细胞同时减少,都可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化疗患者多数是由于化学药品毒性反应,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上述因素。总之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查明发热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有序地进行放疗及化疗。

2.2 放疗与化疗前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反应。实践经验告诉护理人员,为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必须做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精心护理,尽最大的责任心来关心护理患者,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较为常见[1],但如果能做好放射与化疗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良反应就可明显减少。特别是初次接触患者时,如何与患者沟通好,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多数患者在接到诊断书后,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由否认、疑虑到无奈地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不安、孤独和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致使患者陷入十分无助的困境。因此,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征去了解其内心活动。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状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放疗与化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去理解为什么要放疗与化疗,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要树立战胜不良反应的信心。随着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生活上的鼓励等,使患者尽快减少或消除心理上应激反应,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向为积极向上的心态[1],嘱患者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机体状态,为放疗及化疗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2.3 放疗与化疗期间的护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转移肿瘤患者一般采用化疗。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往往是两种治疗同时进行,部分医院采用化疗与放疗间断进行。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治疗条件而定。尽管肿瘤患者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仍未解决放疗及化疗药品对正常细胞杀伤作用所带来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顾虑多,特别是出现发热不退时,患者更加恐惧,精神状态差,导致患者有时不配合治疗。在这非常时期,护理人员要配合好医生,共同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用诚恳的语调,语意明确,表达到位,使患者感到温暖[2]。反复的向患者解释放疗、化疗的重要性,出现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同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多指导其食用动物肝、排骨、鸡汤、菠菜及增白细胞较好的食物。对化疗反应较大的患者,鼓励他们战胜恶心、呕吐、厌食等难关,维护机体正常代谢,完成放疗与化疗的全过程。

2.4 发热的护理 由于肿瘤患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在放疗与化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也不大相同,有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本组83例的不良反应中均出现高热反应。放疗或化疗引起的发热原因也较为复杂,有肿瘤本身因素,也有放射及化疗药品因素。而且发热时间表现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1周余。一旦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轻者低热,重者高热。83例是近3年来放射与化疗中发热比较典型患者。对高热患者在护理上要有高度责任感,同情感,包括:(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高热患者恐惧感是重点,怕自己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因此情绪特别不稳定,烦躁不安、易怒,不易接受护理人员沟通。患者越是情绪不稳,越是要细致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沟通时注意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暗示性语言、艺术性语言。通过五种语言来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应激反应。(2)要做到三勤:勤到患者床前慰问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勤帮助患者做好全身护理及局部护理工作;勤为患者购买所需要的用品及食物,其目的从侧面上起到降温作用。(3)要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中医中药降温、饮食降温。用诚恳的语调告知患者,发热是放疗与化疗的不良反应,并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4)要做好患者家属及亲人思想工作,也让他们了解病情,了解放疗与化疗的知识,利于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全方位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关爱,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3 体会

通过对83例在治疗中出现发热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发热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尤其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笔者体会:护理上做到良好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体现现代护理模式,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和安全医疗的要求,实现共同的目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陈美莲.肿瘤反射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6,4(4):77-7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