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经济与教育8篇

时间:2023-06-02 09:0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经济与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经济与教育

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 数字时代 连接主义 作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83-02

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快,商务英语教学指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其教学核心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型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教学。但当前许多学校并没有认识到上述内容,没有依照数字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指标形成对应教学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顺应商务英语教学需求,构建与数字时代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强调知识型教学

许多学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都只强调英语知识型教学,只是对商务英语知识理论进行教育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务英语的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学院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商务英语经验描述和归纳,没有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直接造成知识型教学深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务英语的发展。

1.2 核心理论构建不全面

商务英语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语言学、国际商务学等内容息息相关。在对该英语教学理论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上述学科内容出发形成对应核心理论体系,这样商务英语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只是对商务英语理论进行分析,其教学理论体系支离破碎,缺乏核心支撑,导致商务英语教学一盘散沙。

1.3 学科资源运用效果差

商务英语学科内容覆盖面较广,教学资源较为分散。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科资源进行合理把握,依照学科资源形成复合型学习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教师无法合理运用学科资源,无法将学科资源整合、分配和转化,最终造成学科之间相互认可难度上升,导致商务英语教学成为一片“孤岛”,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受到严重影响。

2 数字时代下连接主义商务英语教学的作用

连接主义教学是基于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途径,其主要以网络学习为基础,通过网络学习实现节点的连接,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科学化网络学习结构。该主义中明确指出教学核心是分散在多个个体、站点或软件中的,需要依照上述“节点”形成对应网络体系,实现节点资源、信息等的高效运用。连接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1)节点和信息源之间具有一定的连接通道,该通道的内容为学习;(2)不同领域、思想和观念之间的核心技能为其发现连接的能力;(3)连接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连接活动进行合理设置,要注重培育、理解和维护连接单元;(4)连接单元分析过程中要从系统着手,最大限度提升有效连接价值,而并非分析单一概念。

随着数字时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构建高效益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在数字时展进程中势在必行。连接主义形成了网络化学习结构,通过网状结构将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个人―网络―组织”的统一,对学习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网络结构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进行了全面培养,为学生构建了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对学生商务英语运用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连接主义商务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开放性内容作为教学核心,依照该教学需求对商务英语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不同学科提炼商务英语学习理论,以“嫁接杂交”法得出最凝练的商务英语学习原则,形成高度集成的多元学习理论;连接主义商务英语教学可以通过网络结构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资源体系。在该体系中资源内容高度交叉,学科资源融合效益大大上升,这对商务英语学科内容的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上述资源集中和融合也为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商务英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连接主义下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教学对象设计

网络连接主义下商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时要对教学环境、教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 全面设置,选取教师和学生作为主要参与和执行对象,在该对象上设置师生教学空间、连接空间、表达空间等,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连接结构。

3.2 教学板块设计

商务英语教学模块构建的过程中要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及友情链接进行合理设计,依照对象需求形成对应节点,具体板块见图1。

(1)理论知识模块:要设计静态及动态理论节点。静态节点要包括商务英语理论、商务理论、金融英语理论、营销英语理论等;动态节点要包括商务英语考试大纲、考试试题、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

(2)实践知识模块:要把握好知识内容,设置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职场实践、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对商务英语软件平台进行完善,构建以国际商务流程为核心的软件系统,让学生在该系统中训练商务英语,模拟商务英语沟通情景。

(3)学术交流模块:要加强商务英语学术研究重视程度,构建学术交流节点,如学术会议、专家会议、教师科研、学术论文等。

(4)创新创业模块:要将创新与创业作为节点构建基准,在该需求下合理运用校外平台,如阿里巴巴、淘宝等。在该平台上进行创业建设,对优秀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宣传和展示。

(5)友情链接模块:要依照连接主义教学需求对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工具、学习参考资料等进行拓展,形成友情链接节点,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效益。友情链接板块可以适当加入商务报纸、电子词典、读音模仿等。

3.3 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教学板块学习内容,要依照商务英语学科特点构建任务驱动型教学体系。该教学中教师对各项商务英语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强调,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商务英语学习,利用教学板块资料和内容高质量、高效益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责任分明,教学关系非常突出。学生存在问题后可以及时通过学术交流板块与教师交流,与教师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完成后学生以调查、小论文、分析报告等形式将本课程中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阐述和上传,形成阶段性学习知识及经验总结。教师汇总上述总结并进行分析,给予学生相应学习建议及指导,将优秀作品在学术交流模块进行展示。

3.4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中要把握好总结性评估、阶段性评估两部分评估内容。总结性评估为期中、期末试卷测试成绩,阶段性评估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估成绩,即学生日常表现、学习任务完成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潜力、学习参与次数等。要依照上述两方面数据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给予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迅速的反馈。

4 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门以实际运用为主的英语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连接主义可以从网络结构出发对商务英语体系进行丰富,形成持续的、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商务网络教学结构,对商务英语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知识连接和结构连接放在设计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从本质上提升商务英语学科构建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婷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3(1):7-10.

[2] 张金宏.跨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实训模式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3-164.

篇2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外语教育;数字出版;产品开发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加快了学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外语教学作为受益最大的一门学科更是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①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直接推动外语教育出版由传统的纸质和音像制品出版转变为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出版模式。自2003年开始施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反映了国家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决心,基于外语教育模式改革的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研发已成为外语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外语教学中的学习环境建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英语教育为主体的外语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习者的充分重视,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近十年来,外语教学界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投入大效果差”的现实问题,其主要体现为大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与其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年的外语学习投入不成正比,并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传统的外语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往往缺失语言运用机会,其改变又受到社会与政府力量的制约;同时,传统课堂环境有时间和空间局限性,而网络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集成性弥补社会环境与传统课堂环境的局限。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成为外语教学一个新的突破口。

1.网络外语学习环境的特点

网络外语学习环境是指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出来的以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和提供语言应用机会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课程规划、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在线互动、学习者监控等资源提供功能和管理功能。与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外语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交互性。外语学习过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缺乏或缺失交互功能的语言学习环境肯定是失败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离开课堂就失去了学习体验的机会。而网络外语学习环境则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形式实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互式学习。

虚拟性。虚拟现实技术把物理存在的环境转化为虚拟环境,但其环境的功能并不发生改变,如虚拟教师、虚拟研讨会、虚拟图书馆等。

丰富性和实时性。海量的语言学习语料库对于语言学习环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筛选整合学习素材。在海量的语言信息基础上,网络的存在则淡化了知识传递的空间要求和时间限制。

多媒体化、超文本化和超媒体化。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尤其对语言学习中跨文化内容的传递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同时语言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教学在强大的多媒体、超文本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得心应手。②

实际上,这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外语教学环境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仍然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离开计算机就无法学习。尽管如此,建立在外语学习环境构建理论之上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下最为时新的教学手段。

2.网络外语学习环境建设的实践

从20世纪末开始,诸多教育机构进行了网络外语学习环境构建的许多实践,应该说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形式为:

互联网外语学习环境。独立开发的外语学习网站为外语学习提供了网络外语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资源和互动实时的优点,实现了网络外语学习环境的功能并体现了网络外语学习环境的优势,如沪江英语()、普特网( )等。

局域网外语学习环境。该环境集中体现在校园网的教师和使用上。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不同,校园网外语学习环境的资源设置和管理模式更有针对性,对学习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利用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估、师生互动等)。如高校的多媒体实验室、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等。

移动互联网外语学习环境。随着手机和移动阅读器的普及,移动互联外语学习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大优势。如苹果公司的APP工具开发、手机英语学习资料订阅推送等。

外语学习网络环境的建设包含学习平台开发和学习资源开放,这两个内容都离不开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

二、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

传统出版机构介入外语教学网络环境或数字平台是被动的。最开始,独立的互联网外语学习平台不遵照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而盗用出版社的内容版权,未经作者和出版社允许大量使用出版社纸质图书内容,多媒体实验室硬件设备制造商在设备中擅自刻录外语出版社音频资源等。但由于整个出版结构的原因,出版社并没有过多重视自身数字出版的发展。直至互联网技术大发展之后,数字出版才成为出版机构关注的内容。

外语教育数字出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外语学习者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外语学习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我国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包括:

局域网上的外语学习自主平台。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大力推进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建设,旨在通过计算机技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各高校投入巨资购买硬件设备,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教育部通过专家审核,确定了四家外语教材出版社开发大学英语学习系统。建立在自主学习中心的大学英语学习系统包含了与纸质教材相配套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院校利用自主学习系统开展教学和校园语言环境建设。

外语专项技能应用平台。这些平台一般建立在校园网或者局域网上,培训外语专项技能,如写作、翻译等。平台开发包含了供学习的语料库、自动批阅功能、分析评估功能等,学校可以根据外语教学需求购买不同的内容,售价一般在10万元到20万元,当然还包括后期的一些服务。

互联网学习平台。近几年来,互联网外语学习平台已由原来的知识集合功能转化为目标更为明确的应用提高功能,并日趋专业化,如测试网站、听力训练和评估网站等。这些平台通过销售学习卡等形式实现在线练习测试、在线录音口语表达、在线口语评价和指导。另外,各教材出版社开发了教材配套的教学网站,提供教材的课外学习网站,并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素材。

外语教学资源包。一些出版社联合外语专业院校或者具有国家级精品课的高校开发教学资源包,教学资源包包括教学课程设计、授课视频、课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等。这类资源包一般用于教师的培训和课堂教学改进。

电子书和手机出版物。随着移动阅读器和手机阅读功能的提高和普及,移动终端在外语教育中的优势发挥得更加突出,外语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变得全面和有效。

外语教育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随着教育部门对信息化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三、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与我国数字出版的整体情况一样,外语教育数字出版仍处于探索期,阅读习惯的广泛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为纸质图书出版起到辅助作用,数字出版应用终端的建设和技术开发还需要进一步低成本化。纸质外语图书出版更加倾向学习性,其数字出版模式也区别于大众出版,更是教育和专业出版的结合体。从目前纸质出版物的消费领域来看,外语教材出版占了外语图书出版的三分之二强。由此,外语教育数字出版应关注以下方面的研发。

“自主学习平台+移动外语学习系统”开发。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包括自主学习中心)教学环境为主、校园英语实践环境为辅的整合应用平台。针对这个情况,数字出版应考虑两个学习环境的有效互动,开发基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英语自主学习系统,将学习资源、学习管理、学业测试和评价等功能集于一体,而移动学习平台则利用手持移动阅读设备下载与自主学习系统相配套的资源进行移动式和即时式学习。这个学习环境系统开发的关键点不是技术,而是自主学习平台和移动平台两者在内容和教学管理上实现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外语学习技能训练和评估系统”开发。随着外语教学个性化和选修课制度的呼声不断增多,外语教学日益注重学生在语言技能上薄弱环节的训练,同时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学生学习评估分析则是寻找和解决薄弱环节的途径,因此,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语言辨识技术等)的外语技能训练和评估系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目前,已有出版社开发了“英语写作平台”、“英语翻译平台”、“英语口语训练和测试系统”等,但并没有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在校园局域网上可以建设此类系统,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社会公众学习者开放平台,也可解决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问题。

“外语学习和学术资源平台”开发。外语教学资源面对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两类用户,前者更受关注,但后者市场也需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外语教学研究工作的人数在10万左右,加上外语专业研究生,这一人群数量应在15万左右,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用户会主导外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首先,出版机构应将内容资源按照外语学习者的需要进行整合,按照语言技能和知识文化两大板块进行分类,用户可以通过搜索获取学习和教学所需的资源,如背景知识、语法知识等。其次,对于学术资源的集合可以尝试按照知网结构进行设计,但需要解决图书内容的搜索便捷化。

在确定这三种开发方向后,其商业模式则比较容易解决。三者的共同点是,用户对象环境可以是校园环境也可以是公众环境,虽然设计入口时需要考虑两个用户的不同使用特性,但内容资源和结构可以基本一致。第一种产品的商业模式应更多地与学校进行合作,由出版机构提供资源和服务,学校购买。第二、第三种产品的商业模式则可以是学校单独购买系统,建立在学校的局域网上,也可以依托互联网,学校或者学习者以购买资源和服务获取账号进入系统学习和测试。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和国家宽带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外语教育数字出版的前景非常光明。同时,一定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和教学者的体验出发,考虑到集团用户和个体学习者的不同诉求,开发相应的数字产品,并由此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伊静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共建共享;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1-0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WEB2.0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决定教育水平的质量,而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实施推进,教育领域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从曲靖市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分散和各个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2],而且学校通过购买等方式建设的教育资源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3]。因此,论文主要从曲靖市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存在问题入手,针对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提出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1 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时至今日,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全面推行,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1]。边远地区农村中学连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更谈不上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了,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部分地区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归纳起来,这样的共享模式是在市、县、学校等机构组织建立资源库中心,然后这些组织再把资源配送到需要资源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形成单向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以行政区划为主体,从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许多学校都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设上仍相对落后。据调查,学校一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没有资金支持,国家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设施支持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因此,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多数学校都是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把平时积累的优质资源保存起来,交由专职人员管理,统一存储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以便老师和学生共享,这是学校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单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目的就是发挥资源的时效性,老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时能从资源中心获得。然而,从图1的共享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本校的资源中心下载一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采取的是以购买方式或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获取资源的方式来建立资源库,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资源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共享资源不能为教师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帮助。这种共享模式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强加式的模式,把资源的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资源的提供者(企业、公司、学校)完全隔离开,两者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一方面,教师学生确实需要大量资源但找不到适合的,另一方面,市、县和学校也花费不少资金建设资源库,但这些资源却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需求。

如何保证开发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时效性和地域性,满足教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新形势下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曲靖市当前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信息环境下教学要发展,教育资源必然走共享之路,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论在哪一级,资源的建设都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和横向之间不互通,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和部门资源库建设情况,也没有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做需求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建立学校的中心资源库。县教育管理部门也简单地按上级要求,不对其他同级教育部门的资源建设情况和所属学校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做调研,按他们的理解实施资源库建设,不管有用与否。市级教育管理部门更是没有充分考虑建设资源库的价值,而是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地建立资源库。这种方式构建的资源库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对建立资源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也没有指定计划如何实施,而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方式建立的资源库存在如下问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除非信誉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司和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各个系统实现技术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兼容性差,没有统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资源库之间无法互操作,无法形成统一平台,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导致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孤岛”;重复建设,各部门和学校有可能购买到重复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受知识产权保护,购买的资源是有偿服务的,商家授权使用的用户数或使用单位有限制,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两者是相互关联和矛盾的[5],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推进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学。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开发者那里,对资源做相应修改。此外,当教学大纲或教材发生变化时,资源也应相应的调整,而现行的资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是脱节的,也无法解决资源及时更新问题[4]。这种管理缺乏政策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就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每个资源库自成体系,只对上级负责,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5],这种管理方式极不科学,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资源建设只有上级指挥下级如何建设而没有听取下级的建议,双方信息不对称,上级凭自己的突发奇想构建的资源根本对老师和学生不起任何作用。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必须改变这种格局,教育领域上下级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建设资源库。

1.2.4运行机制不合理。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是节约社会资源,因此,经济效益增长是一个出发点。然而,现实往往是资源开发者想通过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而资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资源,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联系和矛盾的。现行的运行机制只把已有的资源强加给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费使用,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否适合他们。当出现上述的矛盾时,要么让使用者付费,要么不购买,这种运行机制打击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花钱买不了想要的资源,当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资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这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已严重制约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国家的发展思路是不协调的。如何在经济投入教育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当前数字校园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共享模式

根据曲靖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要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长期来看,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既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顾以统一方式建设的资源库具有扩展性,所以要从长计议,彻底规划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蓝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布实施,建设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是开发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现有数字校园环境和规避前述问题得到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资源库的存储还是原来的市、县、学校三级模式分布式存储,现在这三级存储之间是互联的,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单向方式。而且这三种级别的资源库都集中在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索引,所以用户只需访问统一地址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样不论哪儿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该平台好像专门为自己服务一样。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屏蔽了系统的差异性,用户使用的是统一界面,资源的存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不管资源存在哪一级服务器,也不管如何存储,只关心使用。任何地区的用户可按相关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按相关标准形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即可。实质上,资源还是按三级模式存储,但对用户来说,就好像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平台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是通过该平台和资源开发者联系的,把按用户意见修改完善的资源进行更新,各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用户在统一平台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结果都通过该平台显示。

用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都使用相同平台进行资源查询、上传、更新和下载,系统自动进行资源和其他数据的信息流转,对所有用户而言,面对的只是一个应用系统,从应用角度来说,资源共享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结语

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号召而势必建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已有数字校园基础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的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使资源共享应用简单实现,但如何建设优质资源仍是一个难题。期望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社会化。实现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叙述的构建模式和运营机制旨在为曲靖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希望此举能为其他资源共享提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3]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4]张雪,张立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113-116.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57-02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充运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积极促进中职课堂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中职课堂教学诊断方法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教学资源,尽量以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提升相关知识传授的效率与质量。但就中职学校当前的教学成果来看,数字化课堂环境的构建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通过有效的诊断方法,明确其成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对中职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需要通过观察、调研的方式,了解教师的真实思想、主要运用的教学方式、对现有数字化设备的运用状况等,对课堂教学当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整理与总结。不同的中职学校都有自身的教学优势,因此,应以自身的发展实际为基础,客观地评价相关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及时处理已经发现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诊断时,应将教学行为诊断作为重点环节,可通过随机听课的方式,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理念、方法;进一步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可以有效诊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学生需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诊断的帮助下,教师能够及时改进不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中职教师教学水平的专业化发展。

二、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中职课堂教学诊断结果

笔者以南宁市部分中职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科目的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诊断,最终得出以下两点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落后。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并不适用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未能从根本上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旧以被动学习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大,缺课、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另外,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学校方面虽倡导教师采取数字化教学手段,但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不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或在运用过程中缺乏灵活性,运用方式较为单一,仅仅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陈旧的课件内容,技术应用效果不够显著。

(二)数字化教学设备不足。在数字化课堂背景之下,学校方面对于课堂教学创新持支持态度,但由于资金等原因,导致数字化教学工具的配置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全面数字化的改革需求。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技术仪器设备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每一个班级的日常教学需求,仅能配置 1-2 套数字化教学工具,依次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另外,部分中职学校虽具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化设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性能大幅度降低,无法支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导致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三、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中职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中职教师教学观念应得到有效更新,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其次,教师本身应正确认识数字化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对相关技术运用等进行虚心学习。学校方面可与教学理念、水平较为先进的中职或高职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组织校内教师外派调研,学习先进的理念与经验,传递给本校教师,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效果的提升。

另外,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字化课堂环境,为课堂教学带来技术支持,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字化技术与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在英语口语学习中,需要基于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室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依据,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而为其分配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任务。而数字化技术,能够支持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顺畅沟通,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设备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数字化教学工具,?ρ?生的吸引力有限,所以教师应从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上着手。多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仅是代替板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教学内容。当前中职学校中平面设计、电脑美术、动漫制作等较为新颖的科目都难以通过文字呈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与相关流程,而金融事务、电子商务等科目当中包含众多抽象的概念理论、单一的论述或解释,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文、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课件内容,编辑实际案例引导教学,以漫画的形式展现抽象的理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二)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数字化信息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数字化技术在中职学校当中的应用与推广。完善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能够推动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当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前,翻转课堂是一种十分适用于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中职学校中网店美工课程教学为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建设一个网店美工课程的专用空间,并上传相关课程视频、作业、测验、学习资料、公告等,在讨论区,学生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完成微课制作等操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电子资料,丰富学习资源。其中,微课的制作主要引用网络优秀视频,例如,可借鉴微信平台当中有关的教学资源,或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或改进等。网店美工课程当中“商品详情页制作”的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教师可基于其内容丰富性,分别制作并上传“详情页制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上)”和“详情页制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下)”,通过两个微课视频系统呈现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相关知识。微课上传之后,学生可在平台的评论区当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发表一些心得体验,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些言论判断学生对于微课及本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有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设计等,有利于形成高效课堂。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课堂教学成绩和个人提升的重要渠道,是反馈教师教学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的直接体现。数字化课堂环境的构建,也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视角,实行教学工作实践中“反思”。

一方面,数字化课堂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融合,需要建立多元化视听分析渠道,确保现代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突破班级授课制的课程环境限制,实现中职教学课堂大范围的开放分析。例如,某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网络课堂直播互动课堂,他不仅可以直接与课堂中的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进行网络留言互动,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动态互动,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时,自然也就要从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两方面进行问题反馈,那么,教师不仅可以得到课堂学生情况、课堂设计分析情况的直接性评价,也可以从网络视频教学中现场知识互动的连贯性、技术指导的细节程度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案例中提到的这种数字化教学环境诊断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中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延伸”出去,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整合,拓展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范围,提升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数字信息化环境 身份认同危机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且日益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日益受到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及国内贸易领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商务英语能力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就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新兴师资群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具有令人瞩目的社会身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商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使商务英语各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另一方面,一些由于科技进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了。最近几年,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危机的问题日渐显露,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并解决身份危机,以有效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的新特点

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目前,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实践实训式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度进一步等方面,以往传统单模态教学方式逐渐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所取代,多种符号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联合使用共同创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有助于模拟商务环境下真实的商务交际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

正是在这样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其他模态形式一起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性的教学信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特别是互联网,获得不同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重组、去伪存真,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但同时,教师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教学压力。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复合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中的各种商务活动信息、经济新闻和与之相关的评论。在商务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相关商务理论与经济现象、商务活动等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媒介清晰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和解读,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课外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解释的现象进行答疑解惑。可以看出,新的时代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师身份相比表现出了显著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身份是权威的,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少有质疑。但是,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革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各种渠道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已大幅度提高,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比对、判断,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因此,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较之过去更加复杂、多维和具有挑战性。

二、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身份认同具备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自我追寻的部分;其二,社会规范的部分。”[1] 身份认同的动力源自自我追求,同时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商务英语教师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在于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体性和群体性身份特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失去了身份认同自我追求的源动力。

从影响因素来看,教师身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宏观社会环境、中观学校改革环境和微观个人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制约。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既懂商务知识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在特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调整的必然需求。近年来,特别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校专业趋同化现象,英语专业便是其中之一,随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饱和状态的出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专业在危机中求发展、求变革,逐渐朝着多元细化的方向调整。因此,自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首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高招专业,更加突出开办专业的应用性和复合度。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身份也正是顺应这一学校改革环境而发展变化的,历经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重构的转变过程。再次,在宏观社会环境和中观学校改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身份发展的诉求和愿望也逐渐产生并愈发强烈。作为一种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自我追求和发展参与并加速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建构的过程。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办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据笔者考察,并非所有院校都具备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充足条件和深厚实力。很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常见的有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设施不全,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匮乏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本源之一在于这些院校中的绝大部分院校是在传统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饱和状态后专业朝着应用型转型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下而出现的。因此,这些院校在被批准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其中之一便是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从英语语言文学教师过渡到商务英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知识结构和身份属性的改变。面对这种教育数字信息化背景下的身份转型,很多商务英语教师无法正确面对,难以接受,出现了心理迷茫和不知所措,不能树立科学的身份意识,无法用正确的身份观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学热情的减弱,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教学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组织缺少条理性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和教学目标的难以实现。

三、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的实现路径

商务英语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旧身份的彻底解构和新身份的成功建构,身份认同危机的克服和身份认同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科研和教学两个维度逐步解构旧身份,建构新身份,最终实现身份认同。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身份时间观,认识到身份认同的建构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耐心对待这一身份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商务英语教师要培养科学的身份意识。身份不是一层不变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建构和发展。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第三,商务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构建身份。身份不仅是个人特性,也是群体属性,与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设定目标身份,明确身份定位,高度重视自己的决策行为,并且不断地通过教学评估、自我反思、经验总结、论文或专著撰写等方式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和旧身份的解构,以灵活应对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字信息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教师的自身定位与社会期待的和谐统一,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四、结语

数字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商务英语教师身份研究以新的时代内涵,商务英语教师成功的身份建构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为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升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等职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我院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在导游技能大赛中赢得了许多荣誉,在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

《模拟导游》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综合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导游岗位的从业水平,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D全景数字教学平台能使学生身处导游实训室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切身体验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流程。在此平台上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服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一)调研需求、循证设计、校企合作、共同建设

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由旅行社专家、软件工程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校企双方全程参与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我院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江西省中青旅国际旅行社、江西万达亚细亚国际旅行社、昆明中经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模拟导游》课程。课题组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导游从业者、毕业生对导游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充分了解导游岗位的能力需求,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及导游从业者调研对《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资源的需求,使课程教学资源与导游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保障资源研制的有效性。

(二)虚拟与实景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模拟导游》课程采用3D实景景区和虚拟景区相结合,为培养导游员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导游微格实训室,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景点的导游讲解训练,教师进行点评,培养了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导游技能课程的教学中优势明显,它能模拟出较为真实的景区环境,使用方便,教学效果好,但仍有不足之处,不能完全替代实地实景教学。只有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能。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为老师上课提供教学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训练测试。例如学生周末要带团去省内某一景区,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库的3D实景景区或虚拟景区来熟悉景区,为有效带团提供保障。

(三)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导游工作流程为主线,基于导游职业能力设计课程项目,以多个项目、学习任务为载体,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初学者成为导游职业人。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与内容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是以3D全景数字教学为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动态的资源库。围绕导游员职业能力,按照“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步骤,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终形成课程资源库。《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建设步骤如图1所示。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区景点库、趣味讲解库、教师课件库、学生作业库、影音文件库、其它库六个部分,共1000多个资源,涵盖了课件、文本、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实现互动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成效

《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经过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解决了3D全景数字教学平台功能强大,内容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平台的整体功能,提高了3D导游实训室的利用率。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课程资源库能使学生多角度广泛地汲取营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还免除了外出实景训练的成本,学生获取导游资格证的比例明显提高。

(二)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规范而有弹性的教学参考资源,又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完善的、便捷的技术支持,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到旅行社挂职锻炼、参加教师培训和指导导游技能大赛等途径,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使用能力也大幅提升,进而又促进了课程资源库的快速更新与完善。如三年来,专业教师依托课程资源库,指导学生参加导游技能竞赛获省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总之,课程资源库的投入使用使教师的信息素养、业务能力、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三)促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交流和课程资源库建设

通过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加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和交流。本课程资源库的实施,为我院其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参考,有利于探索出高职课程资源库开发建设的方法、特点和规律,促进课程资源库建设。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篇8

【关键词】:井字梁;密肋;楼盖;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个合理的楼盖体系是建筑总的经济指标中的重要因素。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形式的不同,不仅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而且还对工程造价、施工难易、工期长短及室内建筑效果等造成影响。一个建筑物中,楼盖约占土建总造价的20%~30%甚至更多,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中,楼盖的自重又约占总自重的50%~60%,因此,在不同场合下,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如何合理经济地选择楼盖的类型,对于设计、建设以及施工单位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文章结合工程中的应用,对两种楼盖体系作了技术经济上的比较。

两种楼盖体系的设计技术

井字梁楼盖的设计

井字梁楼盖是肋形梁板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正交与斜交井字梁两种形式,是由双向板与交叉梁系共同组成的空间受力结构体系。双向板是受弯构件,当其跨度增加时,相应的板的厚度也会随之加大,当双向板的跨度太大时,只利用增加板的厚度来增加板的承载能力,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经济的做法,这时,为了减轻板的自重,把板的下部受拉区域混凝土挖掉一部分,让受拉的钢筋适当的集中在几条线上,这样双向板就变为两个方向形成了井字形的区格梁,这种受力体系能满足建筑物有较大空间的使用要求,其截面高度明显低于单跨梁,受力合理,故可降低层高、节约钢材,技术经济效益比较的显著。

井字梁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有正交井字梁、斜交井字梁、三向井字梁、设内柱井字梁以及有外伸悬挑的井字梁5种,井字梁的间距一般控制在1.2到3m之间比较经济,但是不宜超过3.5m。两个方向井字梁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当不相等时,则要求两个方向的梁间距之比在1.0到2.0之间,在实际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建筑及结构的受力情况,尽量使梁间距之比在1.0到1.5之间为宜,采用井字梁楼盖时的平面结构跨度宜在8m24m之间,两向的跨度应当相等或者比较相近,对于正交的井字梁楼盖,井字梁长向的跨度与井字梁短向的跨度比不应该大于1.5,否则应采用斜交式网格的井字梁体系,或在井字梁的长向上加设大梁而形成两个井字梁体系。

2.钢筋混凝土密肋楼盖的设计

密肋楼盖是以可重复利用的塑料模壳、玻璃钢模壳或一次性填充的轻质块为模板,其原理类似一块大厚板,由薄板和小间距肋梁形成的大跨度单向或双向板。密肋楼盖的设计一般按双向受力有限元计算,框架主梁是变截面的,刚度的计算则比较麻烦,肋梁按纵横向等刚度计算,一般采用SPA程序计算,但柱子与梁的交界点的配筋较为的复杂,由于所采用的材料所限,一次性的投资比较大,网柱可以做到8×8m左右,适合做商场、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大开间。密肋井字梁楼盖体系双向受力,梁肋的间距小,所以高度比一般的肋梁楼盖小,适用于跨度比较大、对建筑要求比较严的场所,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施工时,顶托粗调标高后,安装10cm×10cm主木楞,其间距大约为60~120cm。之后在主木楞上安装7.5cm×10cm次木楞,其间距为40~60cm。次木楞的间距要根据密肋的间距确定。次木楞的两侧安装∠50×5的角铁(可预装)。安装次木楞前要在主木楞上放出模壳的边线,即准确地放出密肋的位置线,以使次木楞(即密肋)轴线位置准确。

两种楼盖体系比较

1.井字梁楼盖

(1)井字梁楼盖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梁底模板支设梁钢筋绑扎梁侧模板模支设绑扎板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2)井字梁楼盖的施工特点,①井字梁梁侧易开裂,在施工中应严格按混凝土配合比要求进行配比,选用合格的原材料,并采取可靠的养护措施,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②当井字梁周边有柱位时,可调整井字梁间距以避开柱位,靠近柱位的区格板需作加强处理,若无法避开,则可设计成大小井字梁相嵌的结构形式;③根据楼盖面积,确定井字梁板钢筋绑扎方法及混凝土浇筑顺序。该例采用梁板模板全部支设完毕,再对梁、板钢筋按先后顺序绑扎就位,最后整体浇筑混凝土;④井字梁最大扭矩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四角处梁端扭矩较大,其范围约为跨度的1/4~1/5。建议在此范围内适当加强抗扭措施;⑤从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上比较,该例采用普通组合钢模板为基本模板体系;⑥梁格间距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建筑上的要求和具体的结构平面尺寸确定,通常取跨度的1/12~1/6,且一般不宜超过4m,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刚度和经济指标要求。

2.密肋楼盖

(1)密肋楼盖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抄平放线安装支架安装主次木楞调整密肋梁底标高及起拱安放模壳堵气孔刷脱模剂用胶带堵缝绑钢筋(先绑梁后绑板钢筋)安装电气管线及预埋件隐蔽工程验收浇筑混凝土养护。

(2)密肋楼盖的施工特点,①在支承肋梁的钢梁或方木两侧,设置可拆的小角钢或小方木来支承塑料模壳,施工的时候可简便的安塑料模壳,拆模时,只需将小角钢或小方木拆下即可脱下模壳。②由于减少了楼板的混凝土量,楼板自重大为降低;节省了吊顶、降低了层高,建筑自重也减少较多。又由于支承楼板建筑物的梁、柱、墙和基础荷载也相应减少,这样又可减少构件截面、减少配筋,节约混凝土和钢材,降低造价。③采用组合式塑料模壳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关键是对整个塑料模安装技术的熟练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密肋楼盖须结合密肋楼盖的特点,采用可多次重复利用的模壳新型施工方法。④与一般的平板、无梁楼板等相比,密肋楼板的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与一般楼板体系相比,可节约钢材和混凝土30%~40%。可降低楼板造价1/3左右。⑤)钢支撑系统的支模拆模比较灵活,在浇灌混凝土后,一般气温下约3h后即可拆除模壳,而肋梁的支承梁与支撑则是按照一般的混凝土施工。可利用一般施工的钢管柱在顶部加可定位支撑钢梁或木梁的节点。

3.楼盖经济指标的对比

通过对两种类型的楼盖施工技术材料进行的统计分析,楼盖的经济指标见下表。

注:以上的数据为楼盖结构体系平均每平方米的经济指标

表 工程主要的经济性指标的对比

4.综合的对比分析

在选择楼盖的类型时要依据使用的功能、建筑空间的要求及经济承受的能力等,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综合考虑后在选择楼盖的类型。

(1)从工程的造价上看,井字梁楼盖比肋梁楼盖造价要多,相对于小面积的工程来说,它只占了小部分,因此相对于造价,这两种楼盖形式都可以采用。只有在大面积楼面情况下,采用肋梁楼盖要经济得多。

(2)从施工的管理上看,井字梁楼盖支模比较复杂,但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运用普遍。密肋楼盖主要是组合塑模施工,即关键在于做好塑模排列组合与肋底成骨及支撑设置的质量控制。

从结构受力上看,楼盖是处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此处的竖向荷载很大。井字梁楼盖,受力比较均匀,楼盖刚度好,在地震区和强风区的应用不受限制。密肋楼盖的整体性比较好,竖向的刚度和水平刚度都较好。

结语

通过对井字梁楼盖与密肋楼盖技术经济上的比较,可以对技术人员在选择楼盖形式时作以参考,楼盖的优化选择是一门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学科,必须权衡利弊,综合评估,才能优选出最好的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嘉.浅谈高支模密肋梁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