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人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国在1999年2月20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关注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健康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焦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属和护理人员要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最终使其身心健康、生活愉快,安度晚年。
1 老年人的护理
1.1 饮食护理: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能增强老年人机体的抵抗力。老年人新陈代谢率下降、活动量减少,热量消耗也相应减少。老年人应给予适量蛋白质,限制脂肪,充足的维生素,适量无机盐,补充水分。[1]
1.1.1 合理搭配食物:饮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注意五味调和,多样化。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适量含钙、铁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大豆及豆制品,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2]
1.1.2 合理烹调加工:老年人牙齿脱落、唾液分泌减少,味觉减退、吞咽功能下降,影响食物的摄入和消化。烹调时要使食物柔软易消化,色、香、味具佳。食物应切碎、煮透、煮烂,以利消化吸收。忌食酸辣、油炸、熏烤、腌制及霉变腐败的食品和刺激性饮料。
1.1.3 进餐护理:做好餐前准备、创造良好的环境,准备合适的,一般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卧床老人应将其头部抬高并偏向一侧。吃饭应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每餐吃到八成饱即可,禁暴饮暴食。进餐时勿说笑,集中注意力细嚼慢咽,每口不可太多,不可吃过黏的食物。老年人饮食要冷热适中,以清淡为主。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耐心喂饭,不可催促,以免呛噎。养成饭时较多喝点汤水的习惯。饭后协助老人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
1.2 老年人的睡眠:睡眠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疲劳后抑制扩散的一个被动过程,是避免大脑过度疲劳导致衰竭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良好的睡眠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延缓器官功能衰竭。
1.2.1 指导老人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要做到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老年人白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或活动,使身体有一定程度的疲劳感,有利于晚上入睡。避免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刺激,睡前避免饱餐,不饮用咖啡、浓茶等饮料,限制睡前水分摄入,不做剧烈运动,不过度用脑,保持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1.2.2 指导老人采取促进睡眠的方法如睡前散步,热水泡脚,洗热水澡,按摩足底,或饮一杯牛奶,卧于正确舒适的睡眠,使用放松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1.2.3 选择适当的床铺:老年人应睡硬板床,床褥柔软、平坦,被子厚薄合适,枕高可视老人的自身情况而定。
1.2.4 创造有助于睡眠的环境: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光线暗而不黑,通风良而风感,温湿度适宜。
1.2.5 失眠老人可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协助睡眠,用药过程中应掌握药物的剂量,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
1.3 老年人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体弱或有一些慢性病,锻炼时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1.3.1 疾病恢复期的老人运动前应视身体情况而定。经过医护人员同意,由家属陪同,做适当的运动,以防发生意外。平时身体尚可的老年人运动前,也要告知家人。老人要保持运动的群体性,以防运动时发生身体不适,互相照应。
1.3.2 运动前先做小范围的运动,如深呼吸、拍拍胳膊、拍拍腿等,然后再做大范围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运动结束后,运动强度再由高峰逐渐减弱,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
1.3.3 老年人要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操、游泳、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操、钓鱼等。总之,老人的运动应以自我感觉良好,运动后精神好,食欲佳,身体有活力为度。
2 老年人的用药护理
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降低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肝脏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容易导致经肝脏代谢的药物蓄积,药物作用及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使体质较差的老年人思维混乱、功能丧失,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用药给予正确的指导。
2.1 严格遵守医疗原则慎重用药:
老年人服药应遵医嘱,勿滥用药。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一般从成人剂量的1/3至1/2用起逐渐加量、用药尽量不超过三种。如有需要用药超过五种以上,应在医护人员指导和监护下进行,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
2.2 服用药物应有明显的标志,根据医嘱服用,以免发生不按时服药、漏服或下次补上的情况。服药应避免卧位,以免发生误咽呛咳。用温水吞服药片后,再多饮几口水,以免药片沾在食管壁上而使局部粘膜受刺激,并影响药物的吸收,医护人员仔细给病人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时间、方法,以指导老年人正确用药。
2.3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常表现不典型,但神经、精神症状突出,用药中如出现类似老化现象(健忘、软弱、焦虑、抑郁等)应首先考虑于药物有关。
2.4 药物应妥善保管:
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能妥善保管药物,存放药品的包装袋、包装盒或瓶上应用标签标明药名、用药方法、剂量等。一瓶一药,不可混装。正确识别药品的有效期、失效期和生产日期;剧毒药品要标上醒目的记号,以防误用而造成严重后果;药品应放在老年人容易拿取的地方,并相对固定,并向老年人详细交代清楚。[1]
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很重要。
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让老年人感到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关心。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让老人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对待老人,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热情体贴、和蔼可亲。
3.2 医护人员要多与老年病人交流、沟通。耐心倾听老人的唠叨,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情绪。鼓励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要合理宣泄,向知心人倾诉,取得同情和安慰,以释重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有意识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钓鱼、集邮等,以陶冶情操。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鼓励和帮助老人联系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可从年轻人身上感受青春的朝气和活力,从中得到奋发向上的精神。使老人心情舒畅,笑口常开。
总之,家庭及护理人员都应该关心、体贴照顾老年人,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知识和爱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每位老人都能的到最好的照顾和关心,达到精神、身体和社会关系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 史明瑜老年保健社区预防与保健2005、11
【关键词】:老年人 便秘 护理
便秘是肠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迟缓和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分吸收,致使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的疾病。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每周大便次数少于3次,或大便量每日小于40g。有的患者可长达10余天大便1次,有的呈羊粪便、铅笔样便。便秘在老年人当中约占50%,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消化系统的功能减退更为明显。具体来讲,老年人胃的腺体和黏膜逐渐萎缩,肌纤维弹性减少,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易发生萎缩性胃炎;肠蠕动减少,吸收功能减低;肝实质细胞减少,储备功能降低,加之年老后牙齿松动,缺齿,口腔黏膜变薄,唾液分泌减少,食物在口腔中咀嚼不充分,都会引起腹胀和便秘。
老年人便秘的临床护理:
1. 心理护理
便秘时病人常会出现痛苦、烦躁、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护理时应在采取帮助排便措施的同时,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安慰患者。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便秘老人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粗细粮搭配、干稀搭配,每天维持在250g左右。适当多吃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水果和食物,纤维素含量每天>40g。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豆类等,蔬菜如芹菜、蒜苗、菠萝、萝卜等,水果如香蕉、梨等。注意补充维生素B1。多吃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玉米等。
便秘老人应适量增加脂肪摄入量。平时多食花生、瓜子、核桃仁、芝麻等含油脂性食物;因为油脂有润肠通便作用。
适当多吃产气的食物,如洋葱、萝卜、蒜苗;适当多吃含脂质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平时炒菜使用花生油、芝麻油或豆油。
注意忌食辛辣温燥的刺激性食物;忌食爆炒煎炸烘烤食物 如:辣椒、花椒、爆米花、炒花生、大蒜、栗子、豇豆、浓茶、咖啡、烟酒、牛肉、羊肉、烤大饼等。
适时适量饮水,每天饮水总量在2000ml左右,以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一般应分多次饮用,每次用量应为300ml左右。清晨及午睡后饮1杯温开水很有道理,清晨空腹饮水不仅有冲洗胃肠道作用,而且有利于大便排泄,午睡后饮水可及时补充水分。
3. 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
老年人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生理规律,避免长时间坐位。医护人员应鼓励老年人每天有适当的运动。老年人每天最少要有30min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呼吸操等。也可以在床上做腹部按摩,方法:可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即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次序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回。或者每晚做提肛动作10~20次。方法:即正常排便时的一收一放动作,以锻炼提肛肌的收缩力。
便秘老人每日应定时排便,最好是在早餐后进行,此刻训练排便,借条件反射养成排便习惯。一旦有便意应立即排便,排便时避免用力,以防止痔、肛裂,甚至心绞痛、心梗的发生或加重。选择和改善排便环境 以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松弛,心情愉快。选取适当的排便病情允许,可取坐位或抬高床头,以借重力作用增加腹内压力,促进排便。对需绝对卧床或某些术前患者,应有计划地训练其在床上使用便器。
4. 药物治疗
老年人便秘亦可采用针刺疗法、服用中药(番泻叶、麻仁丸等)、口服缓泻药(液体石蜡)、温热盐水或石蜡油等灌肠等方法。
对于有原发疾病的便秘者,必须在明确和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才能采取适当的通便措施,根据医嘱对症下药。有糖尿病的便秘患者 可选用西利,合并有高血压、心衰的便秘患者,除了麻仁丸,乳果糖外,还可选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
老年人便秘的药物治疗药注意以下事项: (1)不能长期单独使用某一种泻药,以免停药后不能恢复排便功能;(2)忌服有刺激的泻药,如大黄、芒硝、果导等;(3)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可待因、铁剂、铝剂、钙剂等;(4)慎用能抑制胃肠道蠕动的镇静剂,抗胆碱药如阿托品、颠茄、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药。
5. 应急措施:
(1)开塞露或肥皂栓的使用。在病人实在难以排便时,可用开塞露挤入,留5~10min再排出。或用肥皂栓置入并用纱布抵住轻轻按擦,刺激直肠排出粪便。
(2)灌肠。也可进行小量不保留灌肠以软化粪便,解除便秘。可用油剂-即甘油或石蜡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灌肠。
(3)人工取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年人;便秘;护理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多见,并常诱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甚至发生猝死[1],故早期预防便秘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便秘患者41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的63岁,平均年龄77.5岁。对患者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后效果较满意,原来便秘者,无1例发生便秘。
2 原因分析
2.1 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老年人对一些内脏的感觉有减退的趋势,常未能察觉每天结肠发出数次的蠕动信号,错过了排便的时机,加上各部分肌群收缩力均减弱,增加了排便的难度。
2.2 饮食因素 过于精细的饮食、热量摄入过少和饮水不足。
2.3 精神、心里因素 精神抑郁可使条件反射障碍或高级中枢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加强,使分布在肠壁的交感神经作用加强,抑制排便。
2.4 药物因素 服用了导致便秘的药物如止痛剂、、抗酸药、抗抑郁药、抗精神药、解痉药等等。
2.5 疾病因素 结肠、直肠阻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2.6 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的排便在需要他人协助时,可能会压抑便意,形成便秘。
3 预防及护理
3.1 加强宣教,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使患者对排便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力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2 调整饮食结构,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蔬菜及一定的纤维素,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以保持患者的良好食欲。多饮水及多食水果类,另外每日冲服蜂蜜2~3次,可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3.3 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发生抑郁情绪,防止不良刺激,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植物神经功能保持相对平衡。
3.4 按摩与锻炼,指导患者于睡前及清晨取半卧位用手掌,从右下腹开始向上至右上腹,然后横向到左上腹再向下腹环形按摩10~15 min,1~2次/d,可有助于排便。或嘱患者做深而长的呼吸以锻炼膈肌的收缩力, 从而增加排便动力。平时应多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增强腹肌力量,促进气血流通。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2]。
3.5 合理用药,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可适当用一些中成药或开塞露等调整。
3.6 人工取便或灌肠通便治疗。
4 讨论
便秘与肠蠕动减少有关,继发于饮食中纤维素过少、水分不足、不能活动或缺乏锻炼、排便感降低、排便相关肌力减弱、精神抑郁、缺乏排便时的独处环境等。所以,合理的膳食,适量运动,规律排便习惯,解除顾虚,并积极治疗引起便秘的疾病,就可以避免便秘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居家;养老;护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有1个多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人口老龄化,无疑会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诸多问题,如:养老、家庭、环境、社会福利、收入保障等,但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福足的具体标志,同时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难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就医需求,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从而,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化、家庭化成了必然趋势,老年人将会是社区、家庭健康护理的主要受益者。
要做好家庭老年人的护理,必须了解老年人的特点:
1、老年人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是各种疾病的好发时期,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及时予以生活及心理护理,能不同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2、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会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社会舞台,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渐被忽视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如:自卑、孤独、固执、落寞、怀旧等。
3、生理特点
进入老年,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有相应变化,外观形态的变化自然一目了然,如须发渐白,稀疏。老年人皮肤弹性减弱,皮肤松弛,眼睑下垂,面部皱纹增多,额头、眼角出现抬头纹、鱼尾纹.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褐色斑.反应迟钝,步履蹒跚等。
3.1代谢功能改变―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基础代谢率下降,加之老年人体力活动量减少,结果是能量消耗减少。
3.2中老年人骨的无机盐含量下降,导致骨密度降低。一般在30岁~40岁时人体的骨密度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高逐年下降,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绝经期妇女更是严重。
3.3消化系统的变化,如牙齿松动、脱落,会影响食物咀嚼。舌上味蕾减少,使老年人味觉明显减退,对甜、咸味都不敏感。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影响对食物的水解及消化。将导致各种营养素的吸收率降低。肠蠕动缓慢,易患便秘,同时增加了有害物质在肠内停留时间。
3.4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内有脂褐质集聚,胶原和纤维增多等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减退,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动,又因血管硬化,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人群。
3.5视觉器官的功能变化,老年人眼球晶体弹性降低,眼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视力减退。易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患。
3.6神经系统变化,老年人记忆力、听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肢体动作不到位导致老年人易发生意外伤害。
3.7 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伴随老化进程的进展,免疫功能逐渐降低,使老年人对外界的刺激、伤害的应变能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更为敏感,整个机体的协调作用和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也会减退。
3.8此外,神经与心理功能、肾功能、肝代谢能力均随年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9老年人的体成分、新陈代谢、器官功能等的改变,是一个随年龄增高而缓慢的生理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因疾病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加速或延缓。老年人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加强身体、心理各方面的保健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及推迟生理功能老化进程尤为重要,在膳食营养方面的妥善安排与调整亦是重要措施之一。
4、 老年人需要的是安静、舒适、卫生、整洁的生活休闲环境,家庭的环境因素有:
4.1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当所处环境的噪音在50^60分贝时,会有吵闹感,并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长期停留在嘈杂的环境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此外,对于心脏病的老年人,安静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家庭中创造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同时,老年人起居的房间,光线要比较好,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消毒、杀菌作用,日光照射,可以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状况,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保持最佳的湿度一般在50^60%,给人以舒适感,有利于老年人修养身心,每日应开窗通风,新鲜的空气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4.2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饮食起居环境:
老年人的饮食,是老年人健康的保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牙很多失落,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所以,我们要争取老年人的意见,选择适合她们的口味,同时保证老年人的营养,老年人的床,以床垫不下陷为宜,床的高度应以小腿的长度相等,便于起居,必要时选用辅助器。
4.3保持老年人的卫生:
2011年12月下旬,70多岁的三哥患了不治之症、到了癌症晚期,因不能手术,只能出院回家保守治疗。几个侄儿侄女尽心护理,只求能尽量延长三哥的生命。由于护理的人员少、难度大(三哥要人通宵达旦陪护过夜),而且他们都有工作要上班,久而久之,晚辈们都有些吃不消了,这时年过70的我挺身而出,连续几个通宵精心陪护。毕竟年岁已高,岁月不饶人,我在第四天因劳累过度倒下了。在医院切除了肿大的脾脏,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但住了十几天院,花了1万多元医药费。家族的亲戚们此时只好两地作战:既要陪护三哥,又要照顾我,忙得焦头烂额。
虽然年过古稀,由于长年坚持体育锻炼,我的身体一向很好,除了牛皮癣外,没有什么大毛病。老年人都喜欢做“事后诸葛亮”,我也不例外。总结这次患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服老。虽然自己表面上看起来蛮健康的,但由于人老体衰,有些毛病处于潜伏期,只是没有发作而已。这些毛病如果保养得好,很可能终身都不会发病。二是没有掌握好护理的工作强度。假如不熬夜,只是白天和三哥聊天解解闷,或是干些端茶送水的轻体力活,相信脾脏即使肿大也不会造反(医生的分析)。而我晚上护理三哥,不单单熬夜,而且是天寒地冻;看到三哥痛苦的样子心里很焦急难过,还要做点夜宵给三哥吃。这样心情和体力的煎熬,就是年轻小伙子也扛不住呀!三是固执己见。晚辈们都建议花钱请护工,我觉得护工没有自己人照顾得好,而且费用很高,认为自己身体还行,就想着和三哥多呆一会儿,尽一份力,也可以省钱。
总而言之,是没有处理好自身健康与血脉亲情的关系。老年人在亲情付出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因为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一意孤行,极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这样雪上加霜,反而增加受帮者的经济与护理负担,实是得不偿失,也是受帮者不愿看到的。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年人作为无力可出的弱势群体,在亲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应当首先选择出情、出钱。打电话予以口头慰问,或做些端茶送水、陪聊的轻体力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资金,表示诚意。晚辈们在长辈自告奋勇“出力”的时候,要婉言谢绝,可以花点钱请个护工。千万不能让老人们身先士卒、奋斗在护理的第一线,否则很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江西 肖保根)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护理是尽善尽美地服侍老人直至死亡。[2]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重新燃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的独立性,训练老年人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重返家庭。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重要关系人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重要关系人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重要关系人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疾病管理,自我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
康。因此,老年护理要尽可能地维护个体的独立,容许老年人最大限度地独立,对老年人可以自己完成的护理活动,无必要包办代替。Jaarsma[3]经对179例平均73岁的重症心衰患者随机实验性研究发现,给予支持性教育干预的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明显增强。因此,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不能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而完全代劳,但当其无法独立完成需求时,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总之,认识到老年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世纪的护理范围在扩大,为与医学社会化的趋势相适应,老年护理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和家庭,[4]从老年人家庭单元的角度来评估老年人,不仅维护老年人的健康,而且重视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提供健康体检与咨询及家庭护理服务,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使家庭及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适当的生理需要,更多的情绪支持与安慰。老年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
2老年人常见特殊问题的护理
2.1睡眠异常:老年人一般需较长的睡眠潜伏期,有时夜间醒来难以入睡,白天喜欢上床休息或较长时间的午睡。总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其中夜间的睡眠时间减少。多失眠和易醒,早醒。对失眠者,首先要了解患者睡眠和觉醒的习惯,鼓励患者保持一定的生活节律,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阳光浴和户外活动,夜间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而影响睡眠,建议白天适量短时间睡眠,来保持头脑的清醒。必要时合理选用安眠药,避免不断地增加安眠药量,慎用导致昏睡的药物,以防摔伤、骨折。用安眠药者,夜间不宜下床入厕排尿,需将便器置于床旁。
2.2跌倒:老年人易发生跌倒,轻者引起软组织损伤,重者发生骨折、硬膜下出血,危及生命。跌倒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主要原因:一是生理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走路步态改变,腿抬不高,肌肉控制能力差,视力减退,平衡能力差,遇路滑不平更易跌倒。二是疾病原因,性低血压,心源性昏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骨软化症,帕金森病等。预防跌倒首先需通过安全体检判断老年人的稳定平衡能力及步态分析。针对老年人不服老、不愿麻烦别人的特点,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反复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加强巡视。老年病房及老年人居室要有安全设施,报警装置,夜间有地灯照明,配备床档,穿防滑鞋,有拐杖助行,起坐要稳而慢。一旦跌倒,要做详细检查。
2.3尿失禁、尿潴留:排尿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尿意感而不能排尿,易引起发怒、生气等精神症状;夜间尿频妨碍睡眠;排尿障碍亦可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护理应以有效排尿为目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置专用厕所,使患者能独立安心排泄,在厕所安装水冲洗装置和能自动用水冲洗的感应装置。如需诱导排尿,则可用手按压耻骨上部、温水清洗外阴。若需留置导尿,则需指导尿管管理,不因留置尿管而影响其社会活动范围。为防止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起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小膀胱及逆行感染,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尿意或膀胱充盈度决定时间。
2.4误吸: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咽喉部感知觉减退,协调功能不良,吞咽反射降低,减弱了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性动作,容易发生食物误吸。食物误吸症状视吸入物的大小而异,轻者引起呛咳,重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吸入较大异物阻塞大气道者可突然窒息死亡。有文献报道,[8]由于误吸酸性胃液所致的化学性吸入性肺炎是ARDS的最常见原因。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患者误吸的预防,以减少吸入性肺炎及意外窒息。预防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个体发生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予以指导,如: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告知其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进食汤类流质及干硬食物,而应将食物做成糊状。进食不宜过快过急,要咽下一口,再吃一口。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而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min以上,以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痰,最好吸氧15~30min,以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导致误吸。特别应注意老年人进食后不宜立即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不能经口进食者应尽早采取管饲维持营养。当误吸发生时,现场急救尤其重要。一旦误吸,应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咯出异物,亦可握拳放于患者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猛力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咯出。备用纤维支气管镜,必要时采用紧急气管镜下吸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5便秘:据统计,在65岁的老人中,便秘者占30%左右,老年人便秘多属机械性便秘。常见便秘原因为:食物过于精细、缺少机械和化学刺激物如纤维素、食物过少、饮水不足、脂肪食物过少、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或突然改变环境、不良的排便习惯、常服泻药减弱了直肠的敏感性、缺乏体力锻炼、久病卧床、精神抑郁、过度激动等。因此,应鼓励老人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多运动,不要改变排便习惯,排便时集中精力,定时按摩腹部增强结肠蠕动,必要时服用通便剂,从而预防并减轻便秘。
2.6老年痴呆:老年痴呆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多方面的智能障碍与人格改变,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及言语功能均受到损害,由此而影响工作、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有记忆障碍者,物品找不到时会认为别人偷了,已用过餐仍坚持未进餐而纠缠不休;有感知障碍者,常不能认识自家的门、自己的床位,甚至于连镜中自己的形象也不能认出,在熟悉的街上迷路;情绪起伏不定,行为举止古怪。老年痴呆者大部分在家中由家属照顾,足够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和心理道德上的支持是照顾痴呆者的关键。可采取“现实定向”措施,在室内设置明确的标记,熟悉的日常用品,用标牌图画提醒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简洁的环境,以热情温柔和简单缓慢的语言与其交流,不与其争辩。若出现无目的的日夜游荡,可设置一个“安全区”供其自由走动。[10]当痴呆发展至晚期患者长期卧床时,则需保持良好的肢置,被动运动,防止废用综合征。变换,预防褥疮,特别注意防止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2.7老年人的心理异常: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慢性病人常出现焦虑、内疚、忧郁沮丧,认为病魔缠身,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增加了负担,产生悲观厌世念头,易产生老年忧郁症。离退休人员面对原有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中角色的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很难适应,研究表明,[11]约有1/3离退休老人不适应,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和疾病恐惧感,有的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等不适,称之为“离退休综合征”。这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Wheder[12]亦发现50%~80%的老年就医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国内亦有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并存情绪障碍,[13]这使护士面临更为复杂的护理环境。提示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需特别重视老年人情绪障碍,综合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以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采用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单位之间互为桥梁,共同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病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14,15]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与病人及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使病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超越情绪的影响而更加理智达观,增加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病人常因缺乏知识而焦虑,对老年人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地改变错误认知,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总之,心理护理正是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延缓心理功能衰退,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临床上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他们大多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导致生理状况发生变化,以至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手术对老年人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因此护理老年手术患者,护士做好心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一般资料
1.1 老年人生理特征: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变化,重要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机体的应激能力、适应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均有所下降。各种反应迟钝,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耳聋、眼花、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老年人多合并多种慢性病,手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1.2.1 恐惧心理: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时就有紧张心理,特别是明确诊断需要手术时,心理更加恐惧。担心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各个方面功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能不能挺过手术这一关,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心理严重失衡,往往会产生情绪低落、恐惧心理。
1.2.2 焦虑心理:老年人由于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1.2.3 怀疑心理:很多老年人被告知需要手术治疗疾病时,首先怀疑医生诊断是否正确。老年人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表现为心情紧张、坐卧不安,要求做各种特殊检查等。有时候表现为不相信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自卑心理:许多老年人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了,自己会给亲人带来麻烦,造成负担而产生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 针对老年人手术以上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关心、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和体贴老年手术病人。与他们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手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且用通俗易懂、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过手术治疗而痊愈的例子,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手术后要主动地接触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护理工作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尊重、理解病人 与老年病人交谈时要恰当地称呼他们,言行礼貌,耐心地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对老人的唠叨要谅解,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在护理时,更不要因为他们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烦,逃避行为。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
2.3 情感疏导 老年人面对手术往往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诉说,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病人手术后,我们也要玉他们多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鼓励手术后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手术后疼痛时,更应该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者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他们不要有孤独感、失落感,从心理上振作起来,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老年人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不容忽视,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心理状态良好,能乐观地面对疾病,顺利通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周岁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城市3856万、农村10801万,城乡老年人男性7169万、女性7488万,≥80周岁高龄人口1619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11.3%,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至10.7%。老年人在存在慢性躯体疾病时,常同时存在心理、精神问题,故作者对如何做好社区老年人心理、精神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1]。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2]。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4 焦虑症、抑郁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关[1]。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受到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阅读书报、看电视、散步与朋友闲聊,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老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减少患病的机会,降低老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5 老年期痴呆
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尚无理想治疗药物,以预防为主。对此类老年人应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福利院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