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学工作中,常听见学生说数学难学,数学成绩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存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努力和钻研不够,学习数学和听课不得法等问题。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预习、复习、作业和应考都是围绕听课这一环节而展开的,所以提高四十五分钟数学课的学习效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点数学课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体会,
一、学生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教材、资料、练习本、草稿等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2、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数学课没有动手训练的习惯。
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理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找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学困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索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学困生”的态度,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
3、由“教书”转向“教人”。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学困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坚决地丢弃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初中数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在数学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课后练习题,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数学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数学活动中揭示和暴露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使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我认为,保证学习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和保证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巧妙地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三、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四、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上语文课,首先当然需要对教材作一番处理、而为何灵活处理当然颇有讲究。如新课的“开启”要扣人心弦。可用之招:其一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生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其二是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是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六、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 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现作以下阐述,与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新课标下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一、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1.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教材、资料、练习本、草稿等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2.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数学课没有动手训练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数学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在数学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课后练习题,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在数学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数学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反复练习到变式练习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的过程分析,在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和训练。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提高了,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死后活”的习惯。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
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理的理解,领悟公式推导过程中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数学活动中揭示和暴露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使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强调解题模式,强调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的使用范围及应注意的事项,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同学们可不能因快下课而放松注意力,反而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和方法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处能跑马,密处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国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些学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一、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目标
1、开展数学小课题实践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创新意识。
2、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
1、第一年(高一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为主。
2、第二年(高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选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开展小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结题活动,并在学年结束时举行一次实践活动的展评。
3、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针对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课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查找资料,写好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方法
依据活动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搜索、查找资料,通过社会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转贴于
四、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步骤
1、组建活动小组。每组5人左右,确定小组长,明确分工。2、小课题的生成。通过教师开发教材资源、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等途径确定小课题的内容。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课本的小课题为主,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学生自己拟定小课题为主。3、制定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小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应方案。4、实施活动方案。这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主体性;第二,合作性;第三,体验性。5、汇报与交流。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五、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措施
1、学习与提高。要加强学习《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书籍,更加明确高中数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加强课题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探讨研究活动的策略与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原点;教育理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12-04
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农村实验小学,在历任领导的努力下,如今已成为江阴市素质教育四星级学校。
然而,我们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而,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就成了我校发展的目标聚焦点、行动突破点、特色发展点。我们设想通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方法,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提升高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理念――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关注教学的高效性;同时,高效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高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指向教师高效地“教”,又指向学生高效地“学”;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的教学效益,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我们首先提升高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理念。
1.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探索、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要始终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2.高效课堂的两个出发点
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材变学材,把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把讲堂变学堂,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4.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师高效地“教”,学生高效地“学”
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因为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二、架构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三段一体,目标导向
1.分段:三段一体
为有序有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农村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把义务教育六个年级的教学重新加以划分:一二年级为低学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三―五年级为中学段,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式方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求学生全面发展,为高一学段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六年级为高学段,侧重于对学生开展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
2.定标:目标导向
(1)总目标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高效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高效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善学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2)学段目标
低学段 1―2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兴趣+习惯――让学生喜爱学习)
具体目标:
①对学习有兴趣,想学习、爱学习;好奇心强,有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②能认真倾听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言,能完整清楚流畅地表达;初步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并乐于交流,乐于同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
中学段3―5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兴趣+习惯+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目标:
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高涨,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并初步学会学习。
②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参与面广;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意识强,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习习惯良好。
③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④会利用实践、探索、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能运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⑤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高学段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兴趣+习惯+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具体目标:
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进取心和获取成功的欲望;有良好的预习、听讲、思考、练习、复习习惯。
②能自主学习,会合作探究,善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能主动独立地探究问题,并敢于陈述自己见解,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③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激励和调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主体性发展目标。
④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⑤能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方法达到学习目的;会思考和推理,能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加以有效评价、改造和利用,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
三、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五环节”范式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范式。
1.问题呈现
问题呈现就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归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2.对话交流
教育本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课堂上,教师要从合理营造对话环境,有效构建对话关系,有序组织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问题进一步凸现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对话效益最优化。
3.情境刺激
在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情境刺激,强化学生的观察、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情境刺激时,一是要注意“适时性刺激”;二是要注意“针对性刺激”。
4.科学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所提倡的指导是引导、启发、唤醒、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态势因势利导,相机采用启发性指导、示范性指导、发展性指导等。
5.反馈评价
全面评价是指教师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根据问题解决的态势,不断施以激励性、赏识性、启发性评价。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巩固学生思考、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成果,增强其学习信心。
高效课堂教学“五环节”范式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对话交流”贯穿于高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五环节”范式适用于各门学科、各个学段、各种课型,它不是统一的实施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建构出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步骤与策略。
四、提炼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低学段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学为乐、情境激趣”。具体做到“三重”:(1)重情感。师生关系和谐,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构建和谐课堂。(2)重情境。根据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需要,教师适时巧妙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3)重情趣。一般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需激趣、以奇激趣、以实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段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讲究有效的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满足需要,以增强学生探究积极性。还要组织合理的探究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同时做到个体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
高学段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顺学而导、精讲巧练”。所谓“精讲”,就是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精选、精简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率。①注重双基讲重点;②突破难点讲关键;③易混内容讲对比;④同类教材讲典型;⑤新旧知识讲联系;⑥一般规律讲特殊;⑦培养能力讲思路。所谓“巧练”,是指适时、适量、精、新、活。巧练的方法,简要归纳可以有:①基础知识扎实练。②新旧知识结合练。③关键知识突出练。④易混内容对比练。⑤举一反三创造练。⑥基本技能循序练。⑦重点教材反复练。⑧难点教材分步练。⑨同类知识典型练。⑩因材施教区别练。
五、完善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以人为本,以学评教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高效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评价重心,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关注,承认差异,开发潜力,发展个性。
1.评价理念
(1)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准则:以学生的“学”评教师的“教”。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真正的高效课堂。以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来评教师的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否坚持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的: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的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3)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
评价教师的教要评价教学目标设定的具体性、科学性,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师整体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还要评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基本素养等。评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4)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教师自评:“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学生自评:“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他评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2.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2)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
(3)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评价主体,落实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4)可行性原则。评价要点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5)评教相长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包括评价人员自身的发展,共同提高教学技艺。
3.评价内容
评价的基本内容从两方面入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通过实践,我们设计了《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用表)》和《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用表)》。
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追寻的一种教育理想。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反思,全体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了,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行为优化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参加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以来,有1人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有1人被评为江阴市教学能手,有2人被评为无锡市教学新秀,有4人分别被评为江阴市教坛骨干、教学新秀、教学新星。
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通过重构课堂、重建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发了,各方面素养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高效课堂教学回到了教育的“原点”!
Educational Ideal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Li-yong
(Jiangyin Huangt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angyin 214400, China)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