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8篇

时间:2023-06-02 09:02: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篇1

公司领导参与教学,共同完成大学生入职培训、安全和职业素质教育。⑤培训结束后安排综合考试,采用标准考场,单人单座考试。2.3培训课程安排主要课程如下:如何树立人生目标、厂史及企业文化、勘探开发前景及特色技术、安全生产形势与任务、QHSE/IC管理体系、危机现场自救与互救、安全用电技术、交通与消防安全、交通与消防安全、职业形象管理、培育团队精神、提升执行力、感恩与回报—阳光心态、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新员工入职拓展训练。

对大学生入职培训的效果评估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在大学生入职培训期间做的问卷调查。从“需求调查”中反应出:新进员工对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有明确的意愿与需求。从“课程评估问卷”中反应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培育团队精神》等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的课程,学员满意率达到85%以上。从“培训效果自我评价问卷”中反应出学员对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精神有很大的收获和理解,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第二,大学生就业后的追踪反馈。反映出在大学期间经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大学生,在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笔者根据对石油企业大学生入职培训评估情况,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要让安全意识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就必须在入职培训的时候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不仅要学习安全规范、风险识别,更要将新入职的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提前告知,并带入现场进行演示。并且在培训结束前,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现场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改期进行补考。第二,进一步开拓大学生成才的通道,在培训中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事业规划,给自己画一个最合适的蓝图。石油企业的三支队伍建设,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了多条成长通道。在培训中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将来的工作将会有积极的向上动力。第三,选送优秀培训师。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自我评估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恰当客观的自我评估,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保持及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表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实证,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具有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职业角色,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可能就不会这样。而且,高自我评估被试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低自我评估的被试。高自我评估的个体在第一职业选择不能顺利执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偏好来选择第二职业,而那些低自我评估的个体往往会做出相互矛盾的职业选择。2000年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国内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因此,可以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也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都只是在浅层次探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对自我评估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因素却极少涉及。本研究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

二、调查方法

2.1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两个:①个人评价问卷(Shrauger,1990)。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F),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测试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师范大学800名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其中,一年级6.2%,二年级47.3%,三年级46.5%;艺术生(音乐、体育、美术)138人,文科生330人,理科生306人;男生282人,女生492人。

问卷按年级和专业分发集体施测,当场回收。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标准程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5%。

三、调查结果

3.1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表现在职业决策方面,男性的就业思路更广阔,敢于尝试各种职业,相对来说,女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范围就较为狭窄。研究者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会从事教师职业,而男生却不拘泥于这一职业,有更多的选择。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和个人访谈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招聘岗位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有些企事业单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所以,即使在愈显低迷的就业形势下,较多男生则表示自己总会找到工作。因此,除了呼吁社会消除性别歧视之外,高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中,应当着力改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观念。

3.2 专业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艺术生、理科生和文科生)在自我评估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总得分及目标选择、未来规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表现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但在自我评价和职业信息两个维度上,得分表现为:艺术生文科生理科生。

这说明,艺术生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理科生善于动手、运用逻辑思维,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对未来的规划较文科生明确;而文科生细致、谨慎,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决策方面,善于搜集职业信息,缺乏果断的决策。

笔者认为,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艺术生的知识技能艺术性强,理科生动手能力强,文科生则言语能力强。因此,学校及相关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就业方向,健全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机制,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

3.3 年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其顺序为:一年级>三年级>二年级。这说明一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更强,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信心较弱。

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心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学生跨入大学,学历地位增高,自我优越感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发现了与别人的差距,感觉到对现实的失控,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冒然自信。然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了解自己的能力,认可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的认识和未来的抉择也更实际了。另外,走访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大胆尝试各类比赛和兼职。然而,多方的打击使他们畏缩不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二年级的时候变得比较谦虚谨慎。到了三年级,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备战考研,两年阅历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朝理想的方向奋进。

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3.4城乡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出生地分为农村和城镇,结果显示,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农村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因此,在生活环境存在现实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应当寻求更多机会,掌握更充分的信息,如参与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把握自己。学校辅导员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和引导措施。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自我意识基本上已经成熟,大多时候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理性思考问题。

另外,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未必会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但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3.6大学生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的显著水平,说明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控制变量对效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达到62.5%,这表明自我评估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我评估的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高。这与以往在职业决策领域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爱情对大学生目标选择有重要作用,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未来规划有较大影响,与人交谈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目标有重要影响。另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认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将来工作中必定会难以与人难相处。这类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

这说明学业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他们职业决策,尤其是目标选择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

而李莉、马剑虹对大学生自我评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的问题,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使用的自我评估量表包含学业表现、社会关系、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估各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因此,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评估自己,为他们将来正确做出职业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4):3-6.

[2] 刘婷婷,吴琛,褚卉.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8):88-90.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5]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5.

[6]周,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2-02

大学生涯规划,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201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之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被逐渐纳入高校必修课行列。本文以观念引导作为该课程讲授的出发点,研究该课程教学的理论要素、实践方法、目标反馈,旨在为高校教师更好的将课程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融会贯通提供一点新思路。

一、教学前提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旨在让其有计划的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对自己的价值重新定位并持续增值,进而驱动其目标行为,实现人生理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前提,即引导学生坚定提早培养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价值:

(一)激发追求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形成积极奋进的人生观

大学生存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倍感未来似乎很遥远”的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想要什么并无概念,临近毕业仍会茫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让学生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激发其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的成功而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求,保持积极奋进的人生观。

(二)提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发时间的方式和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其日后遇到的各种选择,较早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可以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想从事怎样的工作和想成为怎样的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保证其学习过程中做出较好的决策、制定具体的步骤、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会让其大受裨益。早意识就早计划,早实践就早实现。

(三)帮助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促进目标行为的自主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发展订立的心理契约,是其对未来的个人承诺。基于规划,学生会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调整目标,增加行动执行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职业素质的拓展。

(四)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职业的成功做好准备

学习期间的目标会发生变化。在职业规划意识的基础上,学生结构化的个人发展规划可以让其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表现,明确需要的技巧、素质、态度,从而在求学期间高效利用时间,管理好个人发展,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并有效实施,进入向上的学习循环,不断增强就业与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

二、教学理论要辅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一)职业生涯规划要素的基本内容

包括5大基本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知己,即要了解自己,明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个性特征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对自己的影响等;知彼,即要探索外在世界,分析职业特点、能力要求、择业就业渠道、行业发展背景等;抉择,即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备选项进行权衡、比较、分析优劣势、阻助力等因素后做出合理的选择;目标,即做出决策之后明确了大目标,并把其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标而形成的目标系统;行动,即按照计划采取的实现目标的积极行动。5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继承,知己知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抉择和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行动是生涯发展路线最终实现的关键。

(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要素的因子

生涯决定了个人的生活目标,笔者认为实现生活目标需要分析三方面内容:自我、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教育与职业的资讯。职业生涯规划的5大基本要素,因各部分涉及因子不同,产生的影响因人而异。自我,涉及兴趣与需求、价值观、能力等;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涉及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助阻力因素等;教育与职业资讯,涉及文书资料、演讲座谈、参观访问等,大学生可以此框架结构作为指导,培养、提高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与目标,按照个人侧重点和各部分比重的不同呈现自己的独特性。

三、教学实践要提供大学生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常规法

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5个内容:

1.自我评估:客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提供可以打分的项目表(如我是有主见的人、擅长从自己做起等问题),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自我打分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个人发展规划及规划的重点在哪里。2.外部环境评估:评估职业机会,确定目标,使规划具有实际意义。根据教师用心设计的项目表来评估自身的特质和实现特定目标需要的特质,清楚二者之间是否一致并思考需要培养和提高的方面,继而建立长(短)期目标。3.确定目标: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SWOT法分析个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最适合的路径,提醒学生考虑支持的来源与风险指数。4.实施策略:制定行动策略,终生学习,高效行动。主要区分轻重缓急,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教师提供自行设计的评估时间管理项目表让学生从罗列的个人特点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做的如何,清楚时间管理中的因素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可建议学生建立“日/周/月规划表”有效管理时间并应对干扰。5.反馈评估: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对照个人的行动计划,监督和评论自己的进展,研究正在追求的具体目标是否会让自己实现最终目标,反思如何让行动更符合实际、让自己更有动力等。

(二)职业生涯愿景模型法

愿景是个人的承诺,职业生涯的愿景模型法就是要使大学生的思路更集中,想清楚并搞清楚自己以后想要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生活,从而为达成目标做正确的选择。理清个人愿景是建立愿景的关键:

1.想象并罗列5年、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的自己看到自己有哪些愿景的内容,如住在哪里、住在怎样的地方、工作上的压力水平(高中低)、自己当老板或打工(大小公司)、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如何安排、生活的主要成就的可能、针对愿景主要的影响与激励及价值观的来源等。2.形容并写出自己在每个愿景中的具体内容。3.思考并追问自己:每方面对自己的重要性。4.分析并审视写出来的愿景清单,找出最接近内心深处的层面。5.评估条件与愿景的差距,记录具备与不具备的自我成功特质。6.回归并检验愿景,反馈诸如愿景实现能否真正接受、接受之后的个人感受、愿景能给个人带来什么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并清楚规划的结果。

四、教学后期要监管大学生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达成

可以以时间维度做全程化的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可以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上职业规划课,建立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践档案,对学生四年来的实践经历等形成资料,将评估、社会评价、就业(创业)过程、实践效果等进行记录。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有必要和学生建立和保持目标达成反馈联系,关注学生行为良性、正向的改变,监管其想法、行动的一致性,使能量汇聚于一个方向,尽可能让多因素的相适性较高。后期追踪调查,是进一步让学生挖掘个人优势、强化发展自己的信心,修正及完善目标并制定补短的发展措施,自觉反馈个人目标的完成节奏等。目标达成反馈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学生产生“目标惰性”现象,即学生做的努力和想做的事情之间失去了相适性,导致完成目标比受罪更痛苦,出现意愿消减、行动拖沓、半途而废。

高校学生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笔者认为,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一定是可以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反馈职业生涯目标实现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课,本质在于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想改变到改变再到认识到个人变化的过程,继而更好的改善表现,最终实现个人人生职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陆升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5)

[2]廖志丹.“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探索【J】思想工作探索.2009,(4)

[3]郭海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4)

[4]章兢,李红霞.实践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5]斯特拉・科特雷尔著.凌永华译.人发展手册(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handbook)【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时代引领人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大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的性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做好妥善的安排,通过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探索阶段的生涯成熟,并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专业训练掌握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倡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让大学生面临重大生涯发展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增进他们个人职业生涯决策的品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为:

首先,使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了解、接受和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建立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观。

其次,使大学生准确判断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技巧,能准确界定问题,并运用各种信息科学分析相互间的利弊得失,力求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第四,使大学生通过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和匹配的生涯路径,同时熟悉职业生涯决定的过程。

第五,使大学生能调整自身特质,适应潜在生涯选项和工作环境,并能拟定完成目标的计划与策略。

最后,使大学生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发展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自我评价、职业生涯选项、相关工作经验、寻找工作、职业生涯改变五个步骤。

自我评价是指大学生收集有关自身的信息,包括价值、兴趣、性格、能力、个人特质与期望生活形态等,以协助了解个人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探索自我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做出有关职业生涯的决定。其内涵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工作价值观,评估职业抱负和动机水准,描述个人特质等。

职业生涯选项指导大学生探索未来的工作世界,通过做决定的过程进行缜密思考,将选择的职业范围减少到足够小的范围,产生特定的职业选项,以免在选择时被信息淹没,失去方向。其内涵包括:学习进入每一生涯领域所需具备的条件,学习参与和个人兴趣、专业有关的课程实践;探索所需具备的教育和专业、职业训练程度;学习所需具备的工作技巧和经验;规划学科和生涯的可替代选项,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关工作经验指凭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就业实习、挂职锻炼、志愿者工作和社团活动等,获得相关工作实际经验,并对本人的职业选择进行评估,做出明确的生涯决定。其内涵主要有:学习、积累与个人兴趣、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新技巧和多样化的工作经验;决定要从事各项工作的单位类别;评价各种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等;评价实现生涯目标所需的课程、训练和工作技巧。

寻找工作指协助大学生为寻找工作做好准备,开发推销自己的技能并付诸行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申请工作职位。其内涵包括:准备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表,并完成申请流程;学习寻找工作的策略,温习申请职位所需的核心专业知识;学习和演练面试、笔试技巧;了解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资助渠道。

职业生涯改变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后发现本人与选定的专业不适应,在许多方面存在严重冲突,不得不进行专业转换。其内涵包括:回顾和重新自我评价;通过专业强化和扩散性思考拓展现有的专业;决定是否做生涯改变或促进生涯发展;确定所需具备的新技巧;寻求并获得促进专业成长的其他专业学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或实习培训;改变学习、工作之外的生活形态,规划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周密且富有弹性,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制定前瞻性、长期性的生涯规划,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生涯规划,以有效地掌握未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程原则。大学生生涯规划要对个人的整个生涯过程做全盘考虑,妥善安排,设定生涯目标和理想,科学设计完成生涯目标的各发展阶段的生涯活动。

2、实际原则。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很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要有事实依据,不是纯为美丽的幻想或不着边际的梦想,否则可能延误生涯良机。生涯途径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若一定要寻找,只有依靠自己,寻出内心的磅秤,选择自己最可行的途径。

3、具体原则。在生涯规划时应收集生涯发展的相关资料,如自我知识、工作世界的知识和环境等,并安排生涯发展路径,这些步骤必须具体可行。

4、可评估原则。规划完成后,就必须根据规划的内容与进度逐步实施,因此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这样才能掌握规划的执行状况,评估当前的生涯发展进展,并可作为下次修订或制定新规划时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或标准,容易拖延具体行动,并因缺少必要信息、前期准备不足而影响进度,最终无法实现生涯目标。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分析

(一)自我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由此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以求得发展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自我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必须全面、科学。自我分析不仅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专业学习程度、实践能力等自身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还包括综合自尊取向、才能取向、家庭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再现、职业能力及适应性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结合他人评价,正确进行优劣势分析,扬长避短,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做出生涯目标的最佳抉择。

(二)目标的清晰化。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分析后,下一步要确定符合自己特性和内在需要的目标。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首先是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和选择,目标是行动的依据和指南,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它是一个终生追求的方向。因此,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优化、行为选择和智能的建构。当然,目标的清晰明确不等于目标的僵化死板,在确定目标时,目标应富有一定的弹性,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结构、经历应该大致相同,否则就无法实现已有资源的正迁移。每个大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下,所占有的资源是不同的,但是资源的活用,各方面的因素配合恰当,产生一定有利的条件,并善于利用这些条件,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

(三)设计的信息化。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掌握是大学生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保证。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求采集信息及时准确,包括自身、环境以及达成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其次,要求科学周密地分析信息,并做出未来的发展预测,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第三,合理运用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信息,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人与职位相协调。

(四)评价的多元化。成功的职业生涯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追求的目标。由于社会职业和人的素质、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职业生涯的成功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的人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声望,有的人追求财富金钱的拥有量,有的人追求工作内容的丰富化等等。同样,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与方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但总体来说,职业生涯成功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判定的标准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职业成功全面评价,必须综合考虑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因素。

成功和失败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大学生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的主线就是“侧、定、学、干、评、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过程的关键在于自的获得,获得自就是掌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控制是一种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选择、自我决定可能会形成更大的自治。这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连锁过程: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建设自我控制及个人发展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以大学生好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为其提供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促成主体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素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经营与管理,2011.12.

篇5

【关键词】 六帽思考法 思维方式 大学生 就业难

一、六帽思维概述

人们传统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着三大无法克服的弊端,一是它的综合性使思维复杂化;二是它的垂直性使思维片面化;三是它的对抗性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从平行思维的角度,开发的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思维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思维的效能。六顶思考帽代表的六种思维角色,几乎涵盖了思维的整个过程,在应用中,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单项的简单的问题,按照设定的程序分步骤让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逐项共同思考,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1、蓝色:控制帽――代表对思维的控制和导引。是思维中的思维,职责是管理和控制思维过程。通常是会议主持人,在讨论中提供思维框架、提出讨论目的、控制讨论内容、引导结果、设定限制等。蓝色帽子作为控制者和组织者,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控制、组织、指挥和协调整个思考过程,使思考过程程序化、清晰化、条理化。

2、白色:信息帽――代表掌握和处理的信息。职责是以中立而客观的方式不加任何解释的提出纯粹事实和数据。白色帽子思考法的主要特点是细致,客观,注重细节和沟通。它是沟通的有效工具,它强调的是事实本身而不是解释。

3、黑色:警示帽――代表对消极因素的警示与批判。职责要求是以冷静和谨慎的态度,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负面分析判断存在的风险,从而避免错误的决策。黑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否定的、怀疑的、悲观的。它的行为要点是合乎逻辑的。同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避免辩论、避免沉溺于攻击他人的之中。

4、黄色:乐观帽――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职责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按照逻辑思维的方式强调最大的益处和价值。黄色帽子思考法的特点是积极的、乐观的。它是朝最好的可能情况去思考。不过,黄色帽子思考法的行为要点――要有逻辑,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想象也是有限的。

5、绿色:创新帽――代表创意。职责是用创造性的构想挑战现状,摆脱旧观念束缚,寻求改进方案和创新概念。绿色帽子最大的特点是:新、变。要用创新的变化的想法,集中所有人的精力去创新;要清楚认识到这种创新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这不妨碍在这方面付出心智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坐标交叉法、随意诱因法、加减法等等。

6、红色:情感帽――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它的思维与白帽强调的纯粹事实相对,职责是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或依据的提出非理性的感觉、预感和直觉。红色帽子思考法是情绪化、感情化、非理性的。因为人是情感性的动物,情感自始至终在引导、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所以在传统的思考方法当中,把这些情感因素列为对思考的一种干扰,要尽可能排除。

二、应用六顶思考帽探讨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六帽思维有其自身步骤。第一步:明确目的。要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第二步:设计六帽序列。根据目的,本着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在沟通中使用六帽的顺序。第三步:六帽之间转换。接下来就以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为例。

1、“蓝帽”,提出主题和分析问题的程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受就业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着重对以上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2、“白帽”,指出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和信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 职业适应期 大学生员工 离职

据前程无忧《2013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企业中85后员工比例越高,企业中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也越高。由于新生代求职者步入职场,企业中员工年龄结构改变,离职率不断攀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有特大型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但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新进大学生员工流失严重,如何应对大学生离职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笔者针对职业适应期大学生离职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石油企业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的原因

新进大学生员工离职不管对企业还是个人以及社会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而大学生离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企业原因

第一,石油单位环境艰苦,需要员工奔赴全国各地,有的还要常年驻扎海外,长期的项目生活难免枯燥乏味,很容易造成刚刚就业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大,甚至是他们的婚姻为题都成了难题。第二,石油企业中员工工资往往不能和能力完全挂钩,非常容易造成新进大学生没有竞争力和向上的劲头,逐渐从当初刚刚毕业的充满士气转为庸庸碌碌地混日子。第三,石油企业对于个人的发展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往往是安排好岗位就很少过问个人具体的发展情况了,让大学生觉得单位只是追求效益,却忽视了新员工成长的需求。

2.个人原因

第一,80后的年轻人,往往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挑战,而石油企业的工作繁杂而又重复过多,缺乏挑战性。第二,石油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现象屡见不鲜,让80后大学生看不到将来。第三,石油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而80后员工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第四,对石油企业性质缺乏了解,盲目就业。单纯地认为石油行业收入颇丰,福利待遇好,但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到石油企业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石油行业的辛苦,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生活和工作无法平衡。

3.学校原因

很多院校一味地想追求就业率,却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也不曾根据学生特点具体分析个人就业情况,导致了学生理想和现实脱节严重,最终无奈只有选择离职。

二、应对石油企业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的对策

1.企业层面

首先,要建立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培训体系,让其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融入到组织当中。 其次,要完善制度,关心新进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及科学的绩效评估、薪酬体系,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对每个岗位在工作分配、工作要求、业绩评估标准和薪酬水平方面的规范化设计,明确角色的工作导向和利益所在,这样就可以在向新进大学生明确地传达角色期望的同时,还能帮助新进大学生找到方向,增强其归属感。再次,要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给予大学生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畅通晋升渠道,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工作热情。最后,企业要积极实施(EAP)员工协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协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诊断、提出建议,对员工及直属亲人提供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绩效。

2.个人层面

作为新毕业大学生,首先要放低姿态,端正态度,调整心态,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积极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自己、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与认识,避免盲目的不满,或不必要的离职。不断剖析自身,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勤奋,不好高骛远。其次,要做好能力调适,包括人际交往关系、社交、学习、创造、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快速地融入到组织之中,更好地、快速地胜任工作。

3.学校层面

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还要注意大学生个性的差异。第二,学生课程与专业设置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其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洁.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不适应现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1):98-100

[2]王智丽,侯志瑾.大学生员工角色失调、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17):17-21

[3]高晓红.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忧思[J].管理前沿,2008(5)

[4]郑平生,汤小薄.新进大学生的角色失调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6(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某种程度上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但就高校而言,就业指导是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校主动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引导下的大学生自主行为,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干预,实现大学生个体就业与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也能达到高校与大学生互动成长的示范效应。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高校和学生的互动配合,这需要二者对自身有清醒的心理认知。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兴趣、潜力和人格特点等,在教育和管理的多个系统、环节予以考虑、计划和安排实施,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大学生个人则需要认真分析自我,澄清个体的价值观,积极努力地将自我发展的目标纳入到社会的总体目标。这些认知活动包括以下因素:

评估自身: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评估自身可以明确、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高校评估自身可以明确对学生的引导,及时调整引导方向。

评估现实环境:能否对现实环境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高校对现实的把握。对现实的估计是和对自我力量的估计联系在一起的,涉及到自我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一种是对现实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另一种就是对环境过分畏惧,夸大现实中的不利因素,在社会行为上退缩,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可能寻找各种理由避免进入职业活动(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甚至会伴有抑郁、焦虑等身心症状。对现实的评估,还涉及对有关现实信息的搜集、获取,对政策走向的领悟、预测,对就业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行业、地域特点的分析等,但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和条件。鉴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上述认识、矫正与调适的工作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帮助和陪伴。高校根据对现实环境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发现身心症状或不适对学生的意义,透过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揭示学生未被满足的深层需要,看到内心深处价值观的冲突,以便在解决冲突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找准接合点:当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及现实环境的评估确定了理想的职业或岗位工作,当高校亦找到引导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实施计划(包括阶段划分、步骤安排等),比如要设置或者接受哪些教育与培训,要注意增进哪些修养和新知,进入哪个正式或非正式群体会有利于目标发展等。关键的个性灵活性必不可少,表现为对复杂处境的有效应对以及对初始目标的不断修订完善。

二、社会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对人性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将人生的黄金季节―大学岁月作为就业与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由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搭建和提供学习平台,将人生成长与成熟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需要高校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技能,注意对学生的启迪,让他们进行自我判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规划,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帮助他们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努力。

具体操作中,对相关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如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等,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如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访谈法等方法,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始访谈工作,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和情性,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在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大一时,随机点取一些同学讲述自己高考填报志愿的历程,选取专业的原因及大学学习、生活的打算等内容,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认真记录一些关键信息点外,还要留心观察所有学生的表现,通过这些同学的讲述,带动其他同学产生念头,即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要善于树立积极典型,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消除两极分化现象。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部分学生不与家长交流谈心,不利于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教师要同他们一起思考,共同探讨,说出他们的内心话,安排答疑时间,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发展状态。

三、以正能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通俗的讲,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就是正能量传播与实践。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影响个人未来发展,将以正能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内容运用到培养大学生正确进行就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情绪,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建立积极的组织环境,让大学生在就业与职业生涯中更注重对个人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学会自我调节控制、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积极心理学能够带来积极的价值取向: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也应如此,高校应以学生为本,拓展其潜在的心理正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2、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体压力: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应对,并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能够动用自身拥有的积极策略和资源。

3、积极心理学对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培养高校与学生对未来的积极关注:通过引导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追求,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未来,这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张春燕,女,1977年出生,硕士,塔里木大学讲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二)积极心理学对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有效方式

1、积极心理学或者说正能量通过塑造大学生积极的独立人格进行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处于性格塑成期,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保持积极独立人格,达到大学生能清晰地认知和分析自己的状况,同时在今后工作中遇到更复杂的职业选择时仍能保持自我积极解决问题的目的。

2、用己方正能量,说服和鼓励机制引导大学生面对挫折时,要自信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积极心理学可以从潜意识上改变大学生消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缓解因就业压力产生的不适应感,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

3、人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成长的,在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中应指导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来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为自我成长创造积极环境。

(三)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践

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前二者主要探讨如何演绎精彩人生,后者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但三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双方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借鉴。

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要从职业与学生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

2、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3、健全高校组织系统,构建积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开设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畏导系列课程,同时还应广开渠道,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如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及时了解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搭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内容,也包括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考察、挂职锻炼等;大力开发规划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生存实践大赛、大学生生涯设计等品牌项目,吸引大学生加入到活动行列中来;综合开发与利用班委、团支部、学联的资源,通过选、录、用等系列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也敢于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岗位的竞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反思与探索重点

高校应当反思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课程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培养积极心态,凸显核心价值,构建起学生科学的就业观;活用积极渠道,拓宽课程传送途径,构建发展性、立体化的就业教育课程模式;选取积极素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性、分层性、时代性、针对性和融合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增进积极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采用学生高度参与的体验方法;培养积极教师,提升课程教育外部力量,组建专家化、市场化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注意教师间的学习与经验分享。

四、发展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发生在大学期间,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指导教育应当是全程化、终身化的,更应体现个性化。

终身发展观强调个体生命过程的发展,个体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人发展的倾向和心理特点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像大一新生就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此阶段的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应该重视帮助其树立合理的学习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大二则是摸索阶段,应该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重要性,要指导他们主动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和操作方法。大三为提升职业修养的努力阶段,这时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需求基本已经确定,应该着重帮助他们深化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获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等,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大四为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冲刺阶段,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更多的就业招聘信息和面试技巧。

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特殊需求的双边角度,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为主线,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辅助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决策。因此它亦具有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终身发展的色彩,在强调重视个体就业和认知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良性发展。其强调的双向互动,就是一种有主有辅,有群体也有个体,有学校也有社会的一种动态机制。在此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辅导的一个起点,在大学期间兼顾就业群体的共性需求和个体的特殊需求,做到有基础也有建构的立体设计。

结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是极为重要的课程体系,对高校及教师而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高校应当拓展思路,在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升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刘翔平著:《当代积极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积极心理学》,群言出版社2010年。

二、杂志类:

1、杨兰生,吴越:《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及方法》,载《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1)。

2、樊迎光,冯俊丽:《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策略研究》,载《出国与就业》2011(10)。

3、刘四军 陈霖等:《利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载《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6月第6期。

篇8

关键词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54-05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翟希东(1975- ),男,河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等教育;齐莉丽(1977- ),女,河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提高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对策研究》(VEYP6004),主持人:齐莉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现代服务业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研究》(FFB108141),主持人:郝海;天津市教改项目《职技高师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02-1102),主持人:赵丽华。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技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中,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为职技高师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界定

由于职技高师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技高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既具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师范性,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职业核心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技能和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

(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方面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刘艳艳从就业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分析[1];黄雯等在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对职业技能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陈智武等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有关概念后,指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8种职业核心能力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样适用[3];还有些学者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界定[4][5][6]。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提炼,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培养特点,归纳出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即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其中,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涵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

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背景下,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相对更为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职技高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两个方面,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三)师范技能方面

师范技能是指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中、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及相应能力。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有关师范技能的训练大纲[7],师范技能主要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可将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归纳为专业表达能力,而教学工作技能所包含的课堂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学生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中、高职职教师资所应具有的职业核心技能除了师范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和指导能力。此外,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是职技高师大学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归结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由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师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沟通能力等12种能力组成。这些能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该体系中,不同的能力所处的层次不同,其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因此,应进一步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结构。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问卷初始设计题目为108个,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为44个问题,涉及12种能力,并采用“非常关键”、“关键”、“不确定”、“不关键”、“非常不关键”作为12种能力评判的备选答案,进行统计时分别被赋予“5”、“4”、“3”、“2”、“1”的分值。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则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确定:首先,从调查对象构成方面,选取中、高职院校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已经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年限在5年以内)、处于就业节点的学生(正在找工作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其次,从学科门类方面,由于我国职技高师类院校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因此,在进行调查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这4个学科门类;最后,从调查对象所在地域角度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一线、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包括沿海与内陆地区,所调查的对象均具有本科学历。调查对象确定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为254份,有效率为91.04%,问卷调查具有可靠性。

三、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

根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点,利用因子分析法[8] 和灰色理论[9] 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分析模型,基本思想是: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进行聚类,从而得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具体结构层次。具体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设职业核心技能的观测变量为x1,x2,……,xp,且每个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则将原有变量用k个因子来表示

式①可以表示成矩阵形式,即X=AF+ε,其中,F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载荷矩阵,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经过因子分析计算可得出m种能力在k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矩阵B。

将得分矩阵B作为灰色聚类评估的观测对象,进行灰色聚类分析,采用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灰色聚类评估。根据评估需要,划分灰类数s,并分别确定灰类的中心点λs;对于公共因子k的一个计算值bmk,则可由公式②计算出其属于灰类q(q=1,2,…,s)的隶属度;

则m种能力关于灰类q(q=1,2,…,s)的综合聚类系数为:

其中,为k因子计算值关于q子类的白化权函数,ηk为因子k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ηk为确定可利用因子分析时所提取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最后,由,判断能力m属于灰类q*。

四、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层次计算分析

根据调查,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计算,可求得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89,说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调查可靠性。其次,根据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模型,借鉴文献[10][11] 的职业核心技能层次划分方法,结合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征,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三个灰类。再次,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可对254份问卷所得统计样本计算提取8个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分析计算的解释总方差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8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8.975%,所提取的主成分反映了原始数据88.975%的信息,可以认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所提取的主成分有效,进一步计算求得m(m=12)种能力的公共因子得分。

最后,运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分析模型,进行灰色聚类评估,通过分析与尝试,确定灰色聚类分析中心点序列为:γ0=-2.5,γ1=-1.4,γ2=0,γ3=1.4,γ4=2.5,根据公式②和③,可计算得到12种能力的灰类隶属度,如表2所示。

表2 12种能力灰类隶属度表

由计算结果可知,属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灰类)的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属于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灰类)的有: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属于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灰类)的有: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特点分析

根据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12种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

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处于整个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核心位置,根据该层次能力的构成特点,可将该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内在素质维度和应用实践维度。内在素质维度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安排能力,应用实践维度则包含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内在素质维度主要是从内在兴趣、心理、意志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协调安排能力,具有稳定性、控制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而应用实践维度主要从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等方面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具有可发展性、稳定性、应用性等特点。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在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不会随时间和某些条件的改变而轻易变化,且较易实现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任务变迁。

2.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

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介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之间,包含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5种能力。根据这五种能力的特点,同样将该层次分为两个维度,即观察分析维度和沟通合作维度,其中,观察分析维度包含科学分析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该维度主要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通用性、可发展性的特点;沟通合作维度则涵盖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表达性、合作性、技巧性等特点。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同,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具有较好的可迁移性。

3.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

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较高,该能力层次处于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外层,包括专业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专业表达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均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师范能力则是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专有能力。因此,该层次的构成能力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高的功能导向作用。

综上分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由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三个层次构成,三个层次中涵盖各自的维度和能力,由这些维度和能力构成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系中各层次、维度及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能够在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图1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剖面图

五、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对策

(一)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课程的安排,确立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关系紧密的主干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的形成带动其他层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二)理论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合作完成任务,锻炼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相关能力;采用学生授课、学生作业展示演讲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下的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三个层次。做好实践教学,首先,要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关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其次,授课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授课效果;再次,要有相应的实践硬件设施设备作为保障,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等软环境建设要到位;最后,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要和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相适应,以保证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

(四)课余生活方面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践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个性及特长,积极引导,以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平台,各种专业性比赛为支撑,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等作为培养重点,兼顾职技高师大学生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为大学生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其他方面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政策环境、管理手段、评价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只有各个方面的要素积极调动起来、综合作用,才能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艳,申去非.从就业难谈大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20-22.

[2]黄雯,李淑珍,武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68-70.

[3]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9):252-254.

[4]杨文明.英国核心技能教育的若干特点[J].教育评论,2005(3):99-100.

[5]唐湘梅.实施核心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2-14.

[6]徐向平.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中“核心技能”的功效[J].职教论坛,2009(9):33-38.

[7]将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295-312.

[8]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7-329.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22-126.

[10]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0-28.

[11]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26.

Empirical Analysis on Students’ Core Vocational Skill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ZHAI Xi-dong, QI Li-li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