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2 相关理论
2.1 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2.1.1 财务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2.1.2 财务风险分类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2.2.1 财务风险识别
2.2.2 财务风险评价
2.2.3 财务风险应对与控制
3 Q生物制药公司概况
3.1 Q生物制药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Q生物制药公司的行业背景
3.3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现状
4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4.1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4.2.1 筹资渠道单一
4.2.2 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4.3 基于投资活动分析的相关关键风险识别
4,3.1 投资管理效率低下
4.3.2 产品技术与附加值低
4.4 基于营运活动分析的相关关键风险识别
4.4.1 应收账款变现的风险
4.4.2 存货变现的风险
5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5.1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功效系数法
5.2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与结果
5.2.1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5.2.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2.4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6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与控制
6.1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6.2 筹资风险的控制
6.2.1 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6.2.2 合理安排债务期限结构
6.3 投资风险的应对
6.3.1 科学进行投资管理
6.3.2 进行产业升级
6.4 营运风险的应对
6.4.1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6.4.2 强化存货管理拓展销售渠道
结论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特征;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手段中的基础方法和步骤,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和结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企业发展多数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其经济发展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其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必须重新界定自身的经济业务关系,构建新的财务管理系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常性的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及时遏制风险因素的蔓延。文章就企业潜在财务风险的类别和特征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有效的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分类
(一)筹资风险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筹资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经营活动,对企业资金利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的筹资活动的预期计划与实际筹资情况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产生一定筹资风险。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企业自身拥有的权益资金,二是向社会或者金融机构筹集的债务资金,这部分资金的利率和债权结构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其次,企业股票发行的时候发行量和发行的时机把握不准确也会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类称为股权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形式主要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其中对内投资资金的投入主要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外投资的主要是企业对可能对自身企业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利益的产业形式进行投资,或者购买证券和金融产品等。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会设置一个预期的目标,但是实际投资的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就会带来财务风险即投资风险。例如,企业在进行对内投资的时候,利用流动资金购置大量存货,导致内部运转资金不足,获取又难以及时的流出,造成资金的积压,致使企业对内投资风险的发生。再如,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企业购买了部分证券,但是金融市场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出现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出现动荡,企业对的证券投资无法得到正常的收回,导致对外投资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企业的主观措施只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或者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不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企业经营过程中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财务风险隐患会始终伴随着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不确定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企业在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以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性因素,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以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可度量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具有客观性,所以财务风险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但是企业可以把握住潜在风险发生的规律,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前做好风险预控措施,减小风险影响范围。
(四)双重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也就是可能带来损失同时也可能产生相关的收益,其中带来的损失一般是企业财务资金的损失,收益一般指的不是经济收益,而是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
(五)覆盖全面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单一环节的产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并且存在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需要企业在筹资和投资活动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保持足够的重视。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
(一)定性识别方法
1.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企业一般可以根据特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危害,可能总结出财务风险的结构和性质。一般财务风险的结构分为四个等级,即低、中等、显著和高,所以企业可以对财务风险的等级进行确定,并且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现出风险结构的财务性质,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识别。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这种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可行性分析,划分危机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危害。其中四个症状阶段分别是危机潜伏期、危机发作期、危机恶化期和危机实现期。通过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财务风险发展到哪个阶段,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脱离财务困境。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1964年由美国的N.Dalkey和O.Heliner提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利用系统化的程序,提供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资料,并且征询专家的意见,对可能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总结出预测的结果。其中企业的相关资料是专家调查中至关重要的参考信息,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因素,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等,最终做出方风险的定性分析,识别风险结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定量分析方法
1.单变量预警模型。这种预警模型主要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来推测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例如,有专家就19个企业为样本,利用单个财务比率将19个样本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试验结果显示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一般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之前这些比率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利用单变量预警模型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的实施和应用较为简单,但是缺点也较为明显,就是应用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另外,如果一个企业用不同的预测指标会出现不同的预测结果,所以,指标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单变量预警模型运用的成败。2.多变量预警模型。这种财务预警模型是通过运用多种比率指标,并对多重指标进行汇总分析,构造出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对公式进行的定量分析,预测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是否存在风险。方法应用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多个变量作为预备选变量,然后对企业进行研究分析。例如,日本的开发银行建立的破产预测模型是将现金流量作为预测的指标,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用多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多家非破产公司进行动态的对比,最终对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判断自身企业是否存在财务破产风险法可能。3.Logistic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Logistic预警模型的出现,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用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改进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4.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用财务指标来构建预警机制,会因为受到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预警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对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都是非财务指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识别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和结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风险管理手段中的基础方法和步骤。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经济性因素,还要将潜在的风险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超前的识别和管理,利用定性识别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时预测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积极、有效的对策可以降低诱发风险的概率,减小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乃贤.我国企业现阶段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5(27).
[2]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03).
[3]尹恺.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26).
(一)识别负债筹资风险 民营企业可运用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筹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指标分析法是识别负债筹资风险的主要方法,指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求出相关数据之间的比例,再进一步分析财务报表所列项目与项目之间、年度与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收集公司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数据,对公司筹资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筹资风险。
(1)应用偿债能力财务指标方法识别。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长期资产适合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
(2)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民营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使权益资金的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产生了财务杠杆利益,也能提高权益资金的收益率。较大的财务杠杆系数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较强的每股收益扩张能力,但固定筹资费用较多,其按期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引发的负债筹资风险就越大。
(二)筹资风险类别 具体如下:
(1)未能提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的风险。民营企业往往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保证企业筹资合理、有序进行。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战略导向,缺乏对目标资本结构的清晰认识,很容易导致盲目筹资,使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利率结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等不合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如:某民营公司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负债筹资风险。由于该公司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不合理,债务比率达到95%,资金周转慢,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起负债筹资风险。负债筹资方式、筹资期限、筹资金额等都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筹资风险与破产风险。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企业资金现状的认识欠全面导致的风险。企业无法全面了解资金现状,同时无法结合宏、微观经济金融形势和企业资金战略进行筹资,很容易造成筹资过度或者筹资不足。如果没有对全集团的资金现状做深入完整的了解,很可能出现集团内部分企业资金结余,而其他内部企业却因资金短缺继续对外筹资,彼此各自为政,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增加不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筹资风险。
(3)缺乏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导致的风险。民营企业往往没有建立科学审批授权机制,特别是筹资活动没有执行决策制度和遵循决策程序,CEO往往滥用权力审批,导致审批失误,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筹资风险,甚至影响公司生存。
(4)筹资期限设置不合理导致的风险。即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导致企业需要举新债还旧债,这样将加重企业偿债的压力,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于:第一,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资金,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资金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而长期投资需要较长的投入才能产生利润,利润产生后才能归还贷款,这时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二,举借长期资金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较高,而且还会有一定的限制性条款;第三,如果企业使用长期负债来筹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将固定不变,若企业用短期方式来筹资,则利息费用会有很大幅度的波动。
二、民营企业筹资风险根源
(一)无法及时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筹资活动受一些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既为民营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使公司面临威胁。但民营企业筹资活动往往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公司管理制度缺陷 具体有:一是筹资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目标是为了保证公司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避免和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层和股东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如果公司建立了健全的筹资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则公司产生筹资风险的机率将会大大降低。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健全,易产生筹资风险。二是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机制和筹资风险识别方法。民营企业往往只关注日常的财务管理,没有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机制和掌握筹资风险识别方法,不知何时何地会出现何种筹资风险,一旦出现筹资风险也无法应对。
三、民营企业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的建议
(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应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公司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公司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时,应认真地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制定多种应对措施,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管理办法,使公司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并确保一贯执行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筹资控制风险控制体系。民营企业应清理修改现有的筹资控制风险制度,对各项筹资控制制度、业务规章、机构、岗位设置、决策和管理议事规则及操作程序进行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建立健全的筹资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筹资风险预警机制与筹资风险识别方法。企业应以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为基础,以统计、分析、计算、监控等方法为手段,设置预警指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筹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民营企业应利用各种手段并以积极的心态对企业的筹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筹资风险的征兆,编制应急处理方案,及时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将风险的损害降至最低,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 筹资方案应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对于利润率低、经营不够理想、产销不畅、生产周期长,产品结构单一、资金周转慢的项目,负债筹资比例应少些;相反亦然。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在企业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和长期负债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如季节性、临时性等原因引起的短期资金需求,应用短期负债而来解决;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需要长期占用资金,则应选择长期借款等长期筹资方式。
(四)对企业资金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额与筹资时机 民营企业确定合适的筹资额,所筹资金量应与需求量相符,应兼顾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利益,充分考虑公司行业竞争、未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筹资额。民营企业举债过多,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可能下降到利息率以下,使净资产收益率也相应降低,造成筹资风险。
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筹资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的周期相匹配,如果公司财务状况开始滑坡、资金紧张或公司开始复苏或新投资机会增多时,这时应是公司筹资的好时机;与民营企业股票市价匹配,当股价上涨时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筹资到较多的资金;与民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当民营企业有大量偿债支出或投资支出而当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时,需要筹集资金。
(五)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CEO制衡机制,完善筹资活动的授权审批制度 具体有: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但要有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法律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而且要有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风险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合理的财务分权,形成制衡机制。二是完善筹资活动的授权审批制度。民营企业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筹资审批的科学化水平,降低审批风险。一方面要规范筹资方式和程序,做好筹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运用科学的审批模型进行审批,防止因筹资审批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筹资审批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目标和阶段、现有资本结构、筹资机会和风险及经营管理状况,还必须考虑财务匹配因素。
(六)选择合理的筹资期限,分散债务到期日 要对债务与公司现金流的期限进行合理匹配,保证公司的利息或到期债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支付。对债务的期限结构要进行动态管理,根据时间的变化,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实时的匹配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时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水平。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 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 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 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 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 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 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purchase ris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contrast of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WBS-RBS method to identify repurchase risk of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spectively from the angle of operation and risk to decomposite the repurchase stage, built WBS-RBS matrix, judged the repurchase risk factors of urban rail transit BT project,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of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 for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purchase risk.
关键词: 轨道交通;BT项目;WBS-RBS;回购风险;风险识别
Key words: rail transit;BT project;WBS-RBS;repurchase risk;risk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019-03
0 引言
BT模式(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在我国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正逐步得到应用与发展,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等[1]。BT模式不仅弥补了政府基础建设资金的缺口,而且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率,实现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方的合作多赢[2]。但是BT模式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风险,如融资风险、经济风险、回购风险等。BT模式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取决于政府能否按期足额回购,换句话说,回购风险是BT模式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旦项目不能按期回购,投资承包企业将面临巨额的风险。所以,有效的风险识别对于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投资承包企业至关重要。
1 基于WBS-RBS的BT项目回购风险识别
1.1 BT项目回购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一般都是采用一些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核对表法、流程图法、故障树法、WBS-RBS法等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选择WBS-RBS法进行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回购风险的识别。WBS-RBS基于作业和风险两个角度将复杂的对象分解成简单的工作分解树与风险分解树,通过构建WBS-RBS耦合矩阵来分析判断所分解风险的因素是否存在于该工作中,进而识别出各种风险[3]。
1.2 BT项目回购工作分解
首先从项目作业的角度进行分解,通常情况下,BT项目主要包括前期准备、融资、建设、移交回购四个阶段[4]。本文的重点是研究BT项目回购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所以还要对移交回购阶段进行进一步分解。BT项目移交回购阶段的工作分解图WBS如图1所示。
1.3 BT项目回购风险分解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回购风险的因素并不仅仅存在回购阶段,而是涉及到BT项目全过程,前期是投资承包企业筹资融资建设项目,后期是回购方回购项目分期支付回购款[5]。通过文献参考和案例分析,可将回购风险分为政府信用风险R1、政府支付能力风险R2、项目成本风险R3、项目质量风险R4、项目移交风险R5五个方面,然后再对这五大风险的风险因子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阐述。
1.3.1 政府信用风险
BT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回购时所面临的较大的风险是政府的信用风险。如果政府一味追求所谓的业绩而盲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去考虑自身的回购还款能力而造成无力回购的结果,将会给项目投资方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6]。主要包括类似项目履约情况R11、优惠承诺兑现情况R12、政府政策连续性R13、政府机构行政级别R14。
1.3.2 政府支付能力L险
支付能力风险是指政府是否具有偿还债务、支付回购款项能力,这两者会对BT项目回购带来风险。支付能力风险从地区财政状况R21、建设性支出比例R22、回购资金预算偏差R23、回购担保兑现情况R24以及项目后期经营情况R25五个方面来体现。
1.3.3 项目成本
BT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融资成本和建设成本。融资成本主要是在建设期间投资成本企业通过融资方式筹集项目建设款所发生的费用,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R31、利汇率变化R32、主要材料价格波动R33。建设成本是建设项目本身所需要的费用,影响项目建设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结算价格偏差R34、回购款审计及支付R35等。
1.3.4 项目质量
项目质量风险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偏离设计等原因无法达到合同的要求而对项目回购产生影响的风险。项目质量风险主要包括偏离设计R41、施工方案有误R41、工程质量不达标R41等三个方面。
1.3.5 项目移交
项目移交风险主要包括工期延迟R51、回购不全R52、回购期延期R53等。
1.4 构建WBS-RBS矩阵识别风险元素
根据上述对回购风险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以BT项目回购阶段的工作底层和回购风险分解结果分别作为矩阵的行和列,建立WBS-RBS矩阵,逐一判断第j种风险在第i个作业包中是否存在,若不存在或风险较小可以忽略则为“0”,若存在则为“1”。结果见表1。
通过以上WBS-RBS矩阵判断,可以清楚地认识各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工程验收阶段项目成本风险和质量风险较突出;在项目移交和回购中,政府信用风险、支付能力风险、项目移交风险比较关键。
2 轨道交通BT项目回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投资承包方的角度,详细分析了BT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运用WBS-RBS工作风险结构分析方法识别风险因素并用来构建B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投资方用来评价发起方回购行为风险的依据,能够让投资方对回购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根据上文风险识别的结果,构建了包含5个准则层、20个具体指标的BT项目回购风险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3 结论
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纵观整个采用B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从最开始的前期准备到融资建设再到最后的回购阶段,回购风险都非常地突出。无论是发起方还是投资方,只要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如财政资金或是项目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项目的回购。分析BT项目在回购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WBS-RBS的方法对整个BT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影响项目回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精确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尽量提前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有助于投资承包企业对回购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使项目能按照预定目标顺利回购。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http:///.
[2]陶晓星.城市轨道交通的BT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5).
[3]任南,n冰洁,何颜昕.基于WBS-RBS-DSM的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J].系统工程,2014(11):96-100.
[4]赵芳.从宁波明州大桥看BT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7):153-156.
胡爱萍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摘 要】财务报告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但是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虚假的财务报告不减反增,且日益凶猛。企业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不仅损害了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针对不同企业的会计项目掌握相应的识别方法,让报表使用者能快速识别财务报告的虚假伎俩,将有害信息及时进行排除,旨在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虚假财务报告;识别法;真实性
1 应收款项和存货识别法
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为一静态报表,也称财务状况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以及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一些公司利用虚开购货发票的方法增加公司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一方面在虚增销售商品收入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虚增商品销售成本,至使存货的周转率急速降低,存货表现异常并增加,而这些虚增的利润和收入长时间表现在应收账款项目上,进而致使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急速下降。出于不让异常的财务指标引起他人怀疑的目的,企业用一些间接的方式将应收账款向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方向转移。比如将资金按照一定的程序打出,然后让资金通过收款人汇回,通过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将资金汇出,再由货款项目将其回笼,最终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营业收入。因此,进行审核时,如果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余额过高,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虚假销售情况。实际中,主要可采取查看购销合同、采用积极式函证方式给重要客户寄发询证函的方式,虚假销售一目了然。
2 收付实现制验证识别法
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对一笔费用或收入,权责发生制所描述的是费用的支付或收入的收取权利义务(责任)已经形成,而不以款项是否收取或支付,这表示的是费用或收入真正的经济含义所在,并且这是从其根本内容上定义的,显然,这也与具体的会计期间相关;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取或支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不论经济权利是否属于本期),确定本期费用和收入,只是确认其表面形式,没有真正体现费用或收入的含义所在。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在解决了费用和收入的比例的问题上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地处理,在计算利润和损失的时候也更为准确清晰。凡事有利有弊,此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譬如已确认的某些资产含义具有风险性,收入确认时不够真实、分摊费用方法的随意性和可选择性,都有致使虚假的成本利润和费用的可能性。因此,出于防止与杜绝虚假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报表现象的发生,收入及资产等科目可用收付实现制来确保准确性,并为报表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且能客观地评价企业在以后所产生的各项能力的会计信息。
3 审计报告及报表附注识别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等发表的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遵循普遍接受的会计标准、依据审计程序出具的审计报告,清楚地表达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两种含义各异的结论(积极和消极的结论)。这样为我们判断被分析公司财务报表真实程度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就投资人员来讲最具风险的是注册会计师所出示的无保留审计报告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可信度不够,因为现今大多企业的作假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会计师有时也很难发现,此外,更有甚者直接帮助其作假。由此可见,仔细审核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加以分析,是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相当重要方法。
会计报表附注也是会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会计报表本身难以或无法充分表达的项目和内容所作的详细注释与补充说明。附注对报表资料而言,既是为财务报表做了更好的补充,可以很好地向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诠释并有助于提供经济决策信息,加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也是为企业拓展财务信息的内容,展示企业(因为附注内容是会计报表数据所不能表达的);再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差异进行对比,揭示会计政策的变更原因及事后的影响,可以使报表使用者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也往往使我们从附注中就能发现企业利用了特殊经济业务或者违背常规会计处理的线索。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先阅读和分析报表附注,很有必要,首先阅读附注是发现辨别虚假财务报表的分析重点。
4 现金流量识别法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由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构成。而现金流量分析法主要是将这三部分分别和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及投资收益作分析对比,并且及时断定后三者的质量。注重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其实现的会计利润两者的对比分析。利用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较好地披露出企业会计利润中相关的信息质量问题。
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个会计期内所有的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和流入信息的情况报表。它在衡量企业的收益质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它的结构及各项指标的显示,让我们充分地利用此方法去识别财务会计报告及其舞弊的情况。相对经营现金流的指标而言,分析现金流量表的结构更有代表性。在运转正常的企业中,它的利润增长一定会与现金流量成正相关联系,若企业出现了舞弊的现象或销售相关政策面临了问题,则体现这种正相关联系不复存在了。要是企业的利润长时间的高于它的现金净流量,那么从某种意义上就暗示了已经确认的利润相应地资产具有虚拟性并且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同样企业的利润和现金净流量相差甚远或长时间呈现反差情况,那么一定反应企业在利润这一项目上存在虚拟或挂账的嫌疑。如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如果其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是负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在造假。
5 表外融资监管及现场调查识别法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情况,企业一般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即该项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负债的增加。表外筹资隐匿了企业负债的真实状况,既达到了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资产负债率,又规避了会计惯例及制度的限定。遗憾的是这种筹资方式实则是一种负债行为,而这种巨额的隐性债务很有可能会引起恶性循环,陷进财务困境以致给企业造成损害。因此,报表使用者一定得仔细分析表外筹资,进一步监督,以保障自身的权益。
6 基本面识别法
基本面分析方法包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前景和行业现状、分析公司在行业的位置、分析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分析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分析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声誉等。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严重脱离了基本面,那么可以从对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以及趋势分析来进行重点调查分析。
6.1 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包括经营环境和宏观环境层次。经营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投资者、银行、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公众等;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一般来说,这些因素是不受企业控制的因素,所以在审计过程中一般较少关注。然而,新的会计造假手段涉及面比较广,使得其中的部分因素由不可控变为可控,例如:由于利益关系,企业可以利用供应商或顾客成为其费用或利润的调节手段。另外,有的外部因素会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比如:法律的某些规定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动机,进而影响企业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外部环境分析在先进财务报告侦查中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程序。
6.2 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是内部环境所主要包括的,比如企业的战略、体制、企业文化、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者财务报告真实性,所以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充分认识,进而正确的评估出企业的审计风险,同时也为分析性复核提供更为准确的对比标准。
在虚假财务报告调查中一个尤为关键的程序是内部环境分析。而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采用传统审计的手段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分析更广泛,不局限于那些直接对财务信息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对当期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能不起作用,但对未来财务报告的虚假而言则起者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再如,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动、企业人员关系的冲突也往往可以为审计提供有利的线索。因此,在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评级和全面分析更应该注重内部环境中不可控因素。
6.3 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动态分析法,是基于企业连续若干会计期间(至少三期或五期)的分析数据,计算动态比率或指数,研究、比较不同会计期间相关项目的发展趋势和变动情况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适用于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全面分析,即对某一时期财务会计报表所有项目变动趋势的研究,也适用于重点分析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对于分析结果而,财务报表使用者应考虑意外性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对数据的影响。一些稳定健康发展的企业,它的发展规律一般情况下是呈现稳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有时可能受一些意外性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某一分析期间出现脱离整个发展趋势的现象。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应该深入并全面分析财务报表是否受意外性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合理判断出企业该项目的真实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虚假财务报表的分析研究,了解其常见作假手段,掌握相应识别方法,实则为一项亡羊补牢的好作用。快切寻找公司规避风险的线索和问题产生区域,使得企业帐与帐、帐与表、帐与实和帐与证核对相符,最终使得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使得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得到维护,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白丽艳.虚假会计报表识别及防范方法探讨[J].财经从横,2011,2:83.
[2]陈成维.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陷阱、识别与防范[J].当代经济研究,2011,6:6-11.
[3]董丽英.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0.
[4]周峙阳.财务报表粉饰问题分析及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5,6(14).
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一)内涵
具体来讲,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即为财务管理风险,指的是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偏离预期结果,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日趋迅速,企业财务各个方面都容易出现风险,需要科学识别与管理。
(二)主要类型
首先为资金回收风险,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之后,方可以收回对内投资成本;在对外投资中,则需要将更加复杂的因素给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对外投资回收风险就比较的复杂。其次为分配风险,现代企业在企业保留盈余与分配盈余之间具有互相制约的联系,如果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高额回报给投资者,影响到企业的保留盈余。而企业为了促使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对投资者的分配进行减少,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然后为筹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风险会直接受到负债资金比例的影响,同时,外部金融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利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筹资风险。最后为投资风险,现代企业向某一领域投资之后,因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资金实际使用效果,导致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投资风险的产生。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
因为在企业财务各个方面广泛分布着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对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科学掌握。其中,经常运用到的财务管理风险识别方法有这些:
(一)财务报表识别法
本种方法是依据财务报表,将企业变现能力比率、负债比率等指标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准确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要紧密依据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来对企业财务指标科学评定,以便合理评估风险评估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将潜在风险给及时发现和解决掉。现阶段,企业在财务风险识别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财务报表识别法,除了开展比率分析、比例分析等工作之外,还需要开展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动态分析工作。此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财务风险分析中还需要加入客户财务报表的内容。总之,企业需要将财务报表分析法给综合利用起来,对企业经营风险科学评估,对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风险及时了解,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受影响。
(二)经验总结识别法
通常情况下,在对企业每一项财务风险进行评定时,需要对比企业以往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风险。企业需要与员工定期经常的沟通,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积极征求,集中整理征集到的各种意见,依据不同的类别,如影响、特征等,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等经验给总结起来,帮助企业对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更加科学的识别。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研究发现,现代企业客观存在着财务管理风险,不能够将财务风险完全消除掉,但是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力健全和完善
财务会计制度、人事行政制度、内审制度等都属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企业的性质与规模等会影响到这些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大力完善与健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针对性的防范,对资本结构科学确定,合理管理企业内部资金,促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此外,还需要对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合理制定,优化资本结构;将相对保守的财务战略实施下去,促使企业将长短期负债比例给维持下去;借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强化,还能够对企业各项费用使用状况及时获取,进而向个人及部门头上落实责任。
(二)科学管理投资活动
为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深入研究各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在长期投资方面,可以组合多种类型的投资,以便互相抵消掉存在的收益不确定因素,促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企业将重大投资决策审议决定责任制度给实施下去,严格控制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立项、评估、决策等。在短期投资方面,则需要科学分析存货项目,对信用政策科学制定,保证存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现金,进而实现资产流动性提高的目的。此外,为了对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还可以有机结合长短期投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部分风险是企业无法规避的,可以采取风险转移措施;如部分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可以与其他企业联合参与,共享收益,共同分担风险。结合某一类风险,也可以投保于保险公司,从而获得相应收益,促使风险得到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