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02: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决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差,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从而导致双方在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差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产生开口说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但有时教师创造的信息差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有的教师直接拿着书、铅笔、卡片问What’s this? 这属于明知故问,不符合学习规律;再如,在复习词汇时,教师常使用单词卡片进行复习。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十几张卡片,一张一张地让学生猜测卡片上的单词,很明显这种信息差太大了,几乎是瞎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活动创造有效信息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1.借助图表创设信息差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创造信息差。例如,操练句型“When do you …?I…at…”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引导学生相互调查作息时间并填写表格。调查活动能促使语言交际信息差的自然产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
2.通过竞猜游戏创设信息差
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猜谜过程中,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事先用小手帕把铅笔、书等盖起来,慢慢的一点点地露出来,一边露,一边让学生猜说,最后老师教授。此外,竞猜的形式还有很多,如:看看猜猜(look and guess), 听听猜猜(listen and guess),摸摸猜猜(touch and guess),尝尝猜猜(taste and guess),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差。
3.在情景对话中创设信息差
情景往往能较好地体现语言交际的信息差,促使学生在充满信息差的语境中自然、真实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在情景对话之前,必须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的教授掌握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够在活动中恰当的使用。进而,教师布置活动的任务,通过合作,使用语言功能句式获取未知信息。
二、情景化问题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如果我们能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地运用语言,必将激发学生真实的兴趣,从而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英语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情景没有创设好,甚至没有创设,最终导致学与运用脱节,或者误导学生。
创设情景,最常用的是直观情景创设法,即利用图片、实物、投影,录像等为学生创设出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的名词如动物名、文具用品名、交通工具名称,教学时更需要采用此法。总之,直观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是创设情景的最佳方法。如在教学句式Can I have a pear?Yes, you can时引入所学的水果食品,把它们搬进课堂。先用Have a pear,请学生吃,再用Can I have a pear? 句式让学生要东西吃,活学活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吃得有劲,学得有效。
三、互动性和主体性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课堂信息输入量大,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由“主导”变为“从旁指导”。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用饱满的教学热情、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并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气象,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都随之提高,学习效率也必然提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初中物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高效课堂理论的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两年,本人所在地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改革,合作学习模式已被初中物理教学采用且已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小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合作。在实际考察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小组的成立都是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安排,小组内部成员没有任务分工,只是将原来一排排坐的学生变成了按组坐的学生。这种分组只是形式上的分组,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合作。
2.2合作学习时,教师引导不到位使得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学习和思路分析,而是在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合作目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教师便抛出问题和任务,随后便一声令下:“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xx分钟。”然后教师便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实际观察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处在茫然之中。
2.3小组内部成员的参与程度不均衡。由于小组形成的随意性及对组内成员并未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使得组内成员分工混乱。笔者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忙的不可开交;有的学生无所事事、脸上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却玩了起来……这不仅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使得差生更差,这与物理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相矛盾。
2.4合作内容随意。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质、问题难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随意滥用。
2.5合作学习时,教师只重视合作过程,不重视合作之后知识理论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正在实验,有的小组正在讨论……而教师却一声令下“时间到了,安静下来,停止手中的动作。”
2.6由于各小组间竞争意识薄弱,导致组内成员集体荣誉感差,使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持续进行。由于分组的随意性,使得各小组之间存在不公平性。又由于教师缺乏引导各组之间相互竞争的意识,这便导致各组之间缺乏竞争性,从而导致小组内部成员集体荣誉感差,合作积极性弱,久而久之,“小组”便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3.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更深刻的理解“合作学习”。虽然“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同时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合作学习已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却对“合作学习”理论知之甚少,甚至对其理解有所偏差,所以为了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使教师认识到“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各科教学应达成的目标。”[2]不应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小组讨论,合作蕴含着丰富的原理与技术。
3.2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物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物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物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3.3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时机,实施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实施合作学习。
3.4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优化合作学习,使其持续发展。为了健全评价机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转换评价对象。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个人”作为评价对象,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作为评价对象,这一转化有利于促进组内成员更好的合作。其次,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运用恰当的奖罚制度可以激活“小组合作学习。”
四、结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一种尝试。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能够认真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精心的设计分组,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合作学习”就会成为促进全体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车。
参考文献:
[1]王志力,黄致新,中学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角色分配问题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1―93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加快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高效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目前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部分学生对英语及英语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缺乏激情,上课无精打采,学生很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和规定自己的学习时间。
部分教师为学生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教师通过一份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因此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仍然停留在新授课——作业/检测——讲解——新授课的模式上,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学生不能主动克服一些不利学习的情感因素,比方说英语基础差、在英语练习中犯了错误、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讥笑等等现象。一些学生能适当地利用课外辅导用书,但很少有机会借助于词典、网络或其它媒体,或与他人合作探究,缺乏自主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如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经常反思总结、定期检查、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同步检测计划实施。
3.学生很少组织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英语小品赛、英语书法、作文、听力竞赛,很少收听英文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CCTV-9国际频道),学唱英文歌曲,阅读英文报刊和英文短篇小说,大部分高中仍然只关注对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关注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了英语交际功能的重要性。
4.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较长的老教师,教育思想僵化,仍然在“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中徘徊,他们不敢解放思想、解放学生、解放自己,也就是他们不敢把课堂开放,不敢活跃课堂,所以他们不怕反复领读一个单词,一句一句地讲解每篇文章,生怕丢掉一个知识点,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能坚定学生的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兴趣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有人认为兴趣是天生的,但无可否认兴趣也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基础差、阅历浅,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十分清楚,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次倾心交谈,做一次游戏,播放一首英文歌曲,放一部英文电影等等也许就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有一次活动课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两首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和God is a girl,这两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不少学生不仅会唱,而且把不懂的歌词都通过词典查阅出来了,这样的活动自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电教设备和教学媒体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能迅速唤醒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身临其境,充分联想,进入角色,展开活动。
其次,教师要打造高效激情的课堂,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情感激励能让学生有安全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有胜任感(如我努力,我就行),有成就感(学有所获,争取高效),有愉悦感(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赞扬和鼓励不仅仅是一种导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把赞赏与表扬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赞扬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口头表扬,有张榜公布,有登台亮相或授予称号,这些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情感策略和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情感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自主性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情感态度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教材第二模块Unit 3 Project部分设计这样的导学活动单:(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2)与学生就杨利伟的生平进行问答式讨论;(3)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杨利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②求学时生活状况如何?③取得了哪些成就?④key words呈现在黑板上;⑤学生继续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讨论问题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朗读讨论等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杨利伟奋斗的艰辛与人格的伟大及其奋斗价值所在,这样设计语言课能将学生的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和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学生争相抢答、畅谈理想,热闹非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古希腊生物学家、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创设情景,引起共鸣,才能激发出思考的活力。
除了情感策略还有认知策略,高效英语课堂是一种互动式、开放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对学生有方位的引导,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学生既要有书面检测,也要有面试检测。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个部分综合评价,鼓励为主,发展第一。高效课堂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学习理念更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推荐一些辅导用书、词典、英文报刊、电影、歌曲和网络资源等等,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
3.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引言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到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目前高校毕业生待业率约在15%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待业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明显增加令全国都意识到就业难这样一个问题,而身在非重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由于高校就业评估问题涉及相关因素繁多,评价难度较大,传统的评估决策方法对于这种多属性决策问题解决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因此将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高校就业评估中,对于深刻分析就业优势,评价就业标准,总结就业经验,实现自主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校就业问题的历史成因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及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也随之逐年增多。2000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人才地位的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
(二)高校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地域不平衡性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第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同样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当前的大环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
(三)影响高校就业的现实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境况、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日常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对职业的选择和定位。
2.学校教育
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水平以及老师的行为举止对于正在逐渐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孩子来说都可能成为左右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因素。
3.社会环境
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走势的情况都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这时就需要学生把握信息和机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正确处理就业观与社会形势变化的关系。
4.性别
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一些职业不适合女性去工作,同时女性需要生育和抚养孩子,而企业还要在这方面给予一些较男性特殊的待遇,因此性别因素对于就业来说还占一些比重。
5.工作经验
企业需要高效运转,当然会选取能更迅速融入集体的员工,这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学生应该为这种因素影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模糊多属性决策
(一)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多准则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多目标决策一起构成了多准则决策体系,是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随机型、模糊型以及描述性决策理论与方法。其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或择优。自1957年Churchman等人提出多属性决策以来,基于经典多属性决策(含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趋于完善,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我们遇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大部分是不确定的、模糊的,称之为模糊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指在考虑多个属性的情况下,选择最优备选方案或进行方案排序的决策问题,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二)模糊属性
在模糊多属性决策中,人们在对诸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汽车的性能等进行评估时,一般喜欢直接用“优”“良”“差”等模糊语言形式给出,即从模糊语言评估角度定性描述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几十年来,有关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模糊多属性决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上,目前都还很不成熟,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有关决策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针对模糊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探索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理论,不但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促进模糊决策科学的发展。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模型性,对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2]。如文献[3]对属性权重不能完全确知、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且决策者对方案有偏好信息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均为三角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报道较少。为此,本文给出了有关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借鉴了三角模糊数距离等概念,给出了一种三角模糊数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公式,然后引入理想点的思想[4],提出了基于理想点的三角模糊数多指标决策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所需信息小,易于计算机或计算器上实现。
三、基于GIOWA算子三角模糊决策算法
(二)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6-7]
基于上述模糊语言标度和GIOWA算子给出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步骤如下。(1)对于某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属性xi在学生uj下的模糊语言评估为rij(k),建立相应的评估矩阵Rk。(2)利用GIOWA算子g对评估矩阵Rk中第i行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属性xi的综合属性评估ri(k)(i∈N,k=1,2,…,t)。(3)对ri进行排序,选出调查结果中对高校就业影响较大的属性。
四、算法应用
针对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给出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对其中五个待评估属性进行评估,由3位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得到评估矩阵R1,如表2所示。
模糊语言评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按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
五、总结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方案作为最终决策候选方案的过程。为了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决策过程必须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科学化即对决策问题的特定看法、决策的特定方法以及进行决策的特定机制。[1]五年规划是一个学校的长期规划,对学校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阶段性规界效力,五年规划的可行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决策群体的决策力。[2]通过对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可以更为准确了解高职院校现有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发现高职院校决策的不合理之处,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决策的部分因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2015年10月开始,历时2个月,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的效率和便捷性,本次问卷采用电子版发卷、电子版交卷、电子版统分的形式对省内3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抽查,共发送问卷60份,回收52份,去除两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调查范围为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高校办公室工作QQ群内成员,调查对象类别为省内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包括高职院校基本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
划制定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修订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内容涉及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执行情况、填报人基本情况等六个方面。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六个方面,依次为院校基本情况、五年规划制定、五年规划修订、规划涉及的内容、规划的执行情况、填报人情况等。院校基本情况包括院校成立的年限、院校的属性、院校内设单位数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等,其中学校内设机构数目与党政领导之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领导管理的广度。学校五年规划的制定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在制定的之前有没有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制定五年规划的人数、制定五年规划的参考依据等。学校五年规划的修订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制定后,有没有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等涉及面广泛的会议讨论;有没
有征求校外相关职能单位;有没有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等。学校五年规划的内容涉及情况包括规划涉及到的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领域的数目;五年计划设定的目标数目。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包括该校五年规划完成的比例和五年规划完成的成本。填报人情况包括填报人在该校办公室工作的年限、填报人对该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情况认可度、对五年规划执行效果的关键点认可等,其中填报人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问题回答的可信度。
(一)院校基本情况:省属高职、建校时间长的院校领导指数更健全
50份问卷中,高职办学年限在5年以内的4个,即两所学校,占总问卷的8%;高职办学年限在5―10年的为10个,占总问卷的20%;高职办学年限在10―15年的为36个,占总问卷的72%;高职办学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为0个。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属性方面,厅属高职院校10所,市属高职院校40所,其中,因部分高职院校提交两个问卷,问卷学校有重复之处。在学校内设机构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方面,比例在2以下的为2所;比例在2―4之间的有14所;比例在4―6的为20所;比例在6以上的为4所,如图2所示。
(二)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不妥之处:内部制定、团队单一、调研不足
在被调查的50份有效问卷中,在制定五年规划前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对校内外进行调研的为14所,没有成立调研团队的为36所,占据所有被调查问卷的72%。在五年规划的制定人数上,制定人数为1人的为10校次、制定人数为2―3人的为29校次、制定人数为4―6人的为6校次、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的为5校次;若按照制定人数为1人权值为0、制定人数为2―3人权值为1、制定人数为4―6人权值为2、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权值为3,则最终加权得分为0.56。在五年计划的参考依据方面,参考广泛、细致的调研材料的为8校次;参考校内各部门提交材料的为25校次;参照领导意志的为11校次;由撰写人自己酝酿拟定的为6校次,如图3所示。
(三)五年规划制定参与人情况:参与范围小,干系人参与不足
在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从是否经过党代会、教代会讨论通过情况看,被调查的50份问卷中,五年规划制定后经党代会、教代会两会讨论通过的有10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有8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7校次;五年规划均没有经过党代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5校次,如图4所示。在高职制定五年规划后与校外职能单位的沟通方面,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全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有7个;部分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15个;均没有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28个。在高职院校与校内职能部门沟通方面,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完成后广泛征求职能部门意见,约谈相关干系人,广泛开展大讨论;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校内讨论,提上会议议程;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一定范围内开展讨论,如部门负责人会议、党委会讨论。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后,本校领导同意即可通过。
(四)五年规划涉及内容:范围广、内容多[3]
从50份有效问卷看,高职院校五年规划涉及到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在以上罗列范围中,有2个五年规划涉及3个以下内容;有10个五年规划涉及3―6个上列内容;有20个规划涉及上列的6―10个内容;18个规划涉及多余10项内容。在五年规划设定目标方面,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目标在5个以下的有7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6―10个的有15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1―15个的有20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5个以上的有8校次,如图5所示。
(五)五年规划执行:多数完成,成本偏高
在对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比例是目标完成数与总目标数的比值,在对50个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五年?划目标完成比例在75%以下的有10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74%―99%之间的有18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100%的有14个五年规划;高标准100%完成五年规划的为8校次。在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成本方面,受访者认为完成计划为浪费层次的为6校次;完成成本偏高的为17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正常成本的为22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节省的为5校次,如图6所示。若把浪费、偏高、正常、节省这四个层次分别标示权重为0、1、2、3,受访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加权值为:0.76。
三、建议及措施
(一)标准化建设、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建设
高职院校基础不同、支持力度差异、发展程度不均、领导者风格各异,各个高职院校在计划的酝酿、制定、修订、实施、评价方面均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决策的运行形式和运行效果也有差别。[4]高职院校只有采用规划制定、修订、实施、评价的标准化、开放化、互动性,才能提高五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是制度,制度是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和标杆,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制度执行,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制度的约束力和长效性。制度的长效果化是各种决策、计划、方案按照既定目标执行,各种制度建设沿着健康、亲民、智慧、便捷的方向发展,使得各项事务标准化。就安徽省高职院校而言,厅属高职院校比市属高职院校更为规范、标准;高职办学年限越长,办学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市属高职院校、新建高职院校首要任务应为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基一体
五年规划是学校阶段性规划,是学校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规划部分,是长期规划的阶段性环节,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决策水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只有基于管理迫切需要的决策、管理公认关键性决策、大众化决策、影响深远的决策才能被公众所接受,才能吸引收益者为此积极执行。决策调研是决策活动的先驱,高职院校在决策前应成立专业调研团队,深入校内师生、教学科研一线开展详尽、细致、面对面的调研活动,让决策调研一切来源于实践,让事实影响决策。决策的制定理应建立在夯实的决策调研基础之上,决策者应是对决策内容了如指掌之人、清晰明了之人。决策基础是由决策调研而获得的大量、真实、详尽调研资料,是对资料的分析和整理部分,是决策的核心基石。高职院校在决策时一定牢固砌稳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大基石,融合三位一体,互为作用。
(三)广泛参与、对口对接、对口协商
高职院校在问题决策时,要广泛调研,广泛征求校内外所涉及方的意见,必要时召开研讨会,邀请问题干系方专业人员参与。[5]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时应通过教代会、党代会讨论通过;在制定涉及教职工、学生利益的决策时,应多邀请教师、学生参与;在制定涉及重大影响、大量资金时,应反复论证、广泛论证、谨慎行事。高职院校进行相关决策,涉及到兄弟单位、主管部门时,要广泛、耐心的征求对方意见,评估决策所带来的环境、财政、人脉等风险;认真评估对方单位自然变迁、政策制度、地方经济结构发展等给决策执行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所进行决策时,应先有校内相关业务部门拿出初步意见,根据决策涉及的人、财、物影响,确定论证等级。
(四)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
高职院校管理涉及的发展定位、教学科研、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决策时,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停止不前,应采取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的决策思路。[6]所谓分块决策,是针对管理涉及的某一领域,集中校内外的人、财、物力量,进行调研、分析、决策制定、决策修订、决策实施、决策反馈的过程。管理是一项工程,工程不能转瞬实现,要分期、分布完成,不能海市蜃楼,应梳理分块实现的理念。决策实现是决策者将决策方案通过一定策略施加给决策对象的过程,强调的是决策内容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其中决策执行是决策实现的主要环节,决策执行由决策者、干系人等进行。决策伊始,便要确保决策的可实现性,不能实现的决策,是决策不科学性、不合理性的体现。
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促使一切变革发生的前提.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制定与高校教育的实践中,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保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的存在,还要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而且要监督政策的实施。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要做到五个并重,即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重;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高层次教育与低层次教育并重,以保证各种办学模式共同协调发展。
2调整高校教育的结构
当今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高校自身的定位,不断调整高校的结构,以促进高校教育多样化。
2.1完善合理的层次结构一方面,促进研究型教育模式协调发展。政府应继续重视研究生教育,适度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适度发展;在保证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增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对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另一方面,突出教学型办学特色。我国在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发展“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2.2完善合理的科类结构
2.2.1单科性专门学院和多科性大学健康发展单科性专门学院和多科性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一环。面对高校合并大潮,政府和高校办学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重组、合并、升格,要抓住机遇健康发展;国家在政策上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单科性专门学院和多科性大学的存在。单科性专门学院和多科性大学要进行适度的规模扩张,克服其科类单一的不足,办出该科类的特色,保证单科性专门学院和多科性大学的健康发展。
2.2.2综合性大学的协调发展综合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发展的理智抉择。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协调发展,国家在保证综合性大学的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要有合理的规划:一是国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教育经费重点投人到一些一流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尽快发展一批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具有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实力的,能够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提出挑战的综合性大学。二是在综合性大学的体系中还需有自己在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等方面的合理而明确的定位,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办出自己的特色。
2.3完善合理的形式结构完善合理的形式结构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界定全日制高校与成人高校各自不同的职能:全日制普通高校侧重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培养,以全日制的学历为主;成人高校侧重干岗位培训,以业余学习与非学历教育为主。二者应合理分丁,共同促进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多样化发展
3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
改革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教育服务。
关键词:
文童编号:1003-4625(2009)08-0119-0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对办学条件的急迫要求,通过银行贷款扩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克服了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实现了自我跨越式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高校巨额贷款也成为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一、高校贷款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规模快速增加,而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规模与之不相适应,使高校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商业银行面对超额准备金率,急于减少闲置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高校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信用等级,收入稳定且受政府的担保和支持,最受银行青睐。目前,多数高校贷款数额大,少则数千万,多则数十亿。吉林大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7年3月底自曝负债数额高达30亿元。
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贷款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到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为4500-5000亿元。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数额一般均高于地方高校。原因在于部属高校能够得到政府重点扶持,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银行担心程度不高,贷款额度随意性大。高校往往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不足,“狮子大张口”的巨额贷款,使高校负债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高校不得不借今天的钱还明天的债。
此外,地方高校随扩招人数急剧增加,其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与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两者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急需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来解决自身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银行对高校承担风险能力的预期较高,因此对地方高校放款也相对较高。高校对贷款的如何应用缺乏长期、合理的统筹安排,片面追求办学规模,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高校巨额贷款引发的问题
高校贷款目的就是应对扩招所带来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巨额贷款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不适当贷款可引起种种问题。
1 对高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学校信用和信誉的影响
对于一个贷款金额数亿的高校来说,光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就高达几千万元,对于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学生学杂费的高校来说,偿还贷款本金的能力极其有限。公办高校要么没有足够能力偿还贷款,引起财务危机,影响自身发展;要么大胆尝试,采取一些营利性的方式,为高校减轻财务压力,但是这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的原则。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采取营利最终将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目前高校对贷款产生的高额利息能够按期支付就不错了,按期偿还本金就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一般做法是贷款展期,或是借明天的钱还今天的债,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信用等级和信誉度。
2 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允许高校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等手段,使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高校利用贷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高校对银行的贷款依赖性程度大。当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将对巨额贷款的高校带来较高的经济风险。当财政拨款花费殆尽,负债累累的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根本不具备企业的利润补偿和资金循环功能,出现现金流量枯竭、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难以维系的局面,高校只能贷新款还旧债,负债积累,若此种方式难以持续时,高额贷款将成为银行新的不良债务,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不但给高校带来较大的财务危机,严重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
3 对高校教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贷款主要用于学校新建、扩建或改建。由巨额贷款引发的高校财务危机,学校将会通过扩招学生、增加学费收入或缩减日常开支等办法来解决。目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已受到限制;每年5000-8000元的学费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通过增加学费来减轻学校经济压力的可能性不大;那么高校为支付巨额贷款产生的利息,只能另谋转嫁危机的办法――不得不对用在培养学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的日常开支进行缩减,使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学校整体师资及教学质量下降,这与通过贷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初衷相违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决高校贷款的对策
高校贷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贷款问题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它涉及银行、政府乃至千家万户,需要高校、银行、政府三管齐下,兼顾银行与高校的利益,共同努力,着眼于大局,保证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1 政府加强监管,改革高校运行体制
政府是还贷的最后责任者,高校是贷款的主体,又是贷款的受益体,政府要发挥高校投资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督不能让高校盲目扩建,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保证资金能够有效地用于适当的扩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教师科研水平上去。
解决高校巨额贷款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提高学校融资能力,建立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校市场运作机制和体制。政府可以尝试对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进行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并对其进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聚拢社会闲置资金,又能提高高校融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政府增加教育事业拨款,加大政府贴息力度,学校逐步偿还贷款本金;优化高校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融资支持体系,完善教育捐赠等法规,使教育捐赠有法可依,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风险意识,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
放贷前认真评估高校贷款能力,理性决策,对高校偿还能力做充分必要的可行性评估,防止贷款的主观随意性,充分了解并掌握高校的招生情况、学校声誉、信用等级及高校的会计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放贷后定期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分析贷款高校财务报表,保证贷款利息及本金的安全。另外,督促高校按期还本付息,降低信贷风险。
3 高校加强防范财务风险,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融资能力
高校应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认清银行贷款的性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作为贷款的主体,贷款规模的决策要慎重,要对自己的贷款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定位,既不能超出自身的偿债能力,又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投资决策必须做好规划,使高校资金稳健、高效地运作,对债务风险及时做出正确的预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并化解风险;坚持综合、统筹和平衡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
高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挖掘自身潜力;采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转让专利技术、引进社会捐赠、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招收外国留学生增加学费收入等方法缓解资金困难;开源节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等支出;节约建设资金,反对铺张浪费,避免追求形象工程,量力而行,重视成本管理,缩小建设投资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摘 要 作为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田径运动近年来愈加受到高校体育教育的关注。诚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田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教学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如何构建高效田径教学课堂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本文阐述了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飨读者。
关键词 高校 田径教学 困境 解决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田径运动担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职责。但随着高校体育领域内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逐步流行,田径运动似乎被忽略与搁置。甚至一些学校鉴于学生兴趣的降低,干脆直接取消了田径课程,这对田径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因此,当前高校田径教学必须不断改革,克服困境,为田径运动未来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一、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田径教学的重视度低
当下高校田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一些高校对田径教学重视度不够,制约了田径教学的有效开展。这些高校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田径教育,敷衍应付态度明显。就连田径运动会的召开也并非尽心尽力。对于学生是上田径运动课,也断然采取随意、听之任之的行为,故田径教学陷入发展窘境。
(二)未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高校传统的田径教育只注重学生运动水平与运动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追求,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落后的教学理念未能完全践行“以学生为本”,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得不到认可,田径教学效果极差,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田径教学娱乐性、健身性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对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的喜爱远远超过田径运动,这与田径运动娱乐性、健身功能较弱是分不开的。田径训练枯燥无味,缺失娱乐性,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四)田径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
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当下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田径运动教师往往不注重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丰富田径教学内容,而只是一味地命令学生进行田径动作的重复练习,动作难度的加大,课堂温情的缺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校田径教学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要加强对田径教学重视
提升认识,加强对田径教学的重视是高校顺利实施田径教学的第一步。强化对田径教学的重视,要求高校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田径知识讲座或组织大型田径运动会等途径提高全校师生对田径运动重要性的认识,消除部分师生对田径运动的偏见。二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在人力方面,高校要注重不断引进资质高、学历高、素质高的优秀田径教师充实田径教育队伍。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物力财力方面,要建立健全田径运动场,提供合适场地。
(二)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田径教学理念是践行田径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要不断改革田径教学,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高校田径教学迎来发展的全新的发展态势。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突出个性、健康第一、竞技其次,终身体育”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应凸显学生兴趣与爱好,加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在教学评价与考核上,要坚持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性原则,既锻炼学生速度、力量,又提升学生身体柔韧、灵敏度,还能培养学生各项优秀品质。
(三)强化田径教学的健身和娱乐性
高校田径教学要不断提升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消除其对田径运动的偏见,树立科学、健康的田径运动观。强化田径教学的健身和娱乐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切意识到田径运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灵巧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凸显田径运动的健身性,选取贴近生活且实用性、娱乐性较强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于田径教学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性,达到健康、锻炼、娱乐的三重目的。另外,以娱乐性和健身性为基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也很重要。
(四)优化创新田径教学模式与方法
优化田径运动模式与方法主要应从以下着手:一是运用培养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利用宣讲、口头教育的方式使田径运动的健身、娱乐价值深入人心。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田径明星们刻苦锻炼,最终成功的感人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投身田径学习。三是引进合作探究教学、网络信息教学等教学方法丰富田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四是适时举行一些田径比赛提升学生运动热情,使学生爱上田径。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强化对田径教学的重视度,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支持本校的田径教育发展。各高校体育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与发展自我,不断丰富田径教学内容,争取每一节可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喜悦感,增强田径教学的娱乐性,不断提升田径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路.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