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经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当属近年来的高频词汇,对于有效课堂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教学有方的课堂
它需要上课的教师多动一番脑筋,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既能把握教学的方向,又会巧用的方法,更善于讲究教学的方略,即“三方”意识。
1.把握教学的方向。有效教学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内容指向和技术指向。纵观那些无效课堂,往往是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指向模糊、教学技术指向错位。有些教师压根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定不出正确的教学目标,既是无的放矢,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重点没有加以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以突破,甚至让学生如云里雾里,一无所获;有些教师教学技术滥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大量使用,将课堂由碑的人灌变为机灌,让学生备受现代教育之苦。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即目标指向、内容指向、技术指向,在目标、内容与技术上分别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恰如其分。
2.巧用教学的方法。教无定法,只是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方法,并不是否认教学中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就当下的有效课堂而言,用得普通的是情景创设法、问题连环法、小组合作法,但有些教师用了此法,即没有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在于这些方法运用得不巧妙、不恰当、不科学。要想让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有机、有度、有序,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能够真正为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把握好难度、深度、正度,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讲究火候,要关注程式、要符合顺序,几种方法前后顺序错位便有可能使教学无功而返。
3.讲究教学的方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像打仗一样必须运用计谋、注意策略,当然教学的策略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都应讲究不同的策略,即教无定策。但就有效课堂来说,以下三个策略是必须坚持的: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破解未知的领域,为学生搭建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二是从形象到抽象的教学策略,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知识与能力的巩固及形成则需要概括、总结、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三是从知识到能力的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知识传授的任务已完成上,形不成能力的知识即使最多,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知识库,其不是教育的本义。
二、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课堂
张力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包括了向外的膨胀力、扩张力和延伸力等,用在课堂上,即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表现出学科的强烈兴趣,能使学生思维有强烈的穿透力,能使课堂空间构成立体的网络状的信息系统,能使课堂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并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发展性。
1.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课堂教学应该从最接近学生起点的地方开始,也就是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但同时又不能满足于或停留在起点的教学上,因为教学的实质在于促进发展,在课堂上还必须积极带领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和快乐的创造,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尽可能将学生带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空间长度得以延伸的课堂,自然也是有效的课堂。要使课堂的长度得以延伸,作为教师,一是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起点,如学生的知识、能力、审美观、价值观等;二是必须科学预设学习的重点,即学生在该堂课中的学习目标,就知识而言,哪些是需要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要能一清二楚;三是必然正确选择教学的支架,帮助学生登上一个个知识与能力的台阶,支持学生摘到一颗颗依次高挂的桃子。
2.增大课堂空间的密度。所谓密度,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利用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几个问题能够串成一条线,几块内容能够形成一个面,能够环环相扣、层层相叠,构成一个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的教学主题,而不是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计主问题,善于编织知识链,善于拨动能力圈,善于关注教学的起承转合。同时,跟课堂密度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便是课堂空间宽度的拓展。教师应努力拓宽本学科学习知识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也应是海阔天空的,只有把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得到最具分量、最有价值、最能发展的收获。
3.提升课堂空间的温度。无效的课堂一个很大的特征是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输,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里冷冷清清,没有应有的热度。要想课堂有效,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忙”起来,忙得不亦乐乎,忙得硕果累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三不讲,凡是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凡是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在课堂上重点关注三个点,即澄清学生的易混点、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点。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究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无效课堂另一很大的特征是教师上课无激情,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只有情与情的碰撞、交融,才能达到心灵的共鸣、教学的相长,课堂上冷冷冰冰的提问、有气无力的讲解、声色俱厉的责备,让学生在课堂里犹如掉进了冰窖,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充满激情,让课堂保持应有的温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应有的效度。
三、有效的课堂是一个追求轻松的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课堂一向被认为神圣的殿堂,教学一直被看作为严肃的行为,殊不知,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生长,教学的核心追求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幸福的天堂。因此轻松是有效课堂的追求。
1.教师的教学比较轻松。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投入少而产出多的课堂,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不那么劳心费力,具体地说一是教师享受着简约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而回归到学科的本质上,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主、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尤其是能在课堂上精讲多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享受着和谐教学的氛围。在课堂教师不必像猫捉老鼠那样去关注课堂的纪律,也不必时时设防着学生课堂的捣乱与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也不必时时像看着牢监犯人那样督促着、指挥着学生被动而极不情愿地做这看那。三是教师享受着智慧教学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因自己的语言智慧、角色智慧、对象 智慧、教材智慧、问题智慧、反思智慧所带来的教学成功,从而使自己对辛勤教学感到轻松。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21-02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同理,高效地理课堂就是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探索、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促进地理课改、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呢?根据笔者多年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师生关系融洽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感情相融,彼此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时,学生就更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在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实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 目标设置合理化
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来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的最佳对接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而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弱势学生。这样的话,不同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如在高中地理海水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针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中等生,在后进生所确定的目标基础上,增加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目标;对于优等生,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再增加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通过这种从学情出发,选择、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分层次实施教学的办法,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 课堂教学情境化
要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较深的感受,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使教学生动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如讲解热力环流一节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在无风的室内点燃一酒精灯,取少许鹅毛绒置于火焰的上方,然后松手,鹅毛绒不断地向上浮动,一定高度后,向四周移动,然后缓缓下沉,又回到火焰附近,如此循环反复。这个小小的实验,因为情境具体真实,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原理。所以,当堂学习的效率也较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操作等方法,设计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和探究地理现象及特征,认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内容问题化
长期以来,“重结论”“轻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和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优化组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在备课时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解成系列探究问题,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这节内容时,我这样来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根据当地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请结合本节内容,探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学生能很快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和探究。整个课堂有序、和谐、重点突出,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当中需要处理好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等问题,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
五 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应在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1)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3)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地理专题讲座、环境问题演讲会;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参观地理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等。事实证明,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局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课堂小结条理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分层次教学;兴趣;创造力;色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6-01
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应以一定的情境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才能了解小学生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有学前期进入学龄初期由于从松散的家庭生活或者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与前迥异的作息制度,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各个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
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美术绘画课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学生作画只凭头脑中记忆的表象作画,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对象后,有个大概的记忆,就开始作画。针对学生喜欢观赏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色彩方面则多凭主观映像。因此,指导儿童观察和向儿童指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勤学多练、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色感
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游戏导入,巧设情境。上儿童画《吹泡泡》一课,开课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彩泡泡王”,向空中吹出许多泡泡。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也拿出自备的吹泡泡用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做“吹泡泡”游戏。在游戏中学生既看到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泡泡,又观察到了吹、扇、跳等人物动态。游戏结束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游戏,并趁热打铁提出作业要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儿童画创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上的世界真精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最主要的突破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这些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而努力地开发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
五、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比较活跃,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丰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求知过程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也能迅速提高。初中生活泼好动爱表演,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的教法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上英语课的“快乐感”,我尽量做到经常更换教学方法,每上一堂课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Do you like bananas?,此课要求学生掌握like,Do you/they like ….?Does he/she like….?等习惯用语。我提前准备好汽水、两杯牛奶、两杯茶、几块蛋糕和苹果、香蕉等水果,请学生到前面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天真活泼的初一学生模仿力强,爱表现自己,一个个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俏皮的学生甚至在表演时真的吃了一口香蕉,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满足了表现欲,又掌握了所学句型。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们设计了“幸运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Can you guess?学生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白色,有的猜蓝色等。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小红旗。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它的种类很多,只要教师运用得法,就可为课堂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创设会话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材会话内容占相当大的篇幅,并且多数会话材料的上方明确注有Read and act的教学要求。任何题材的会话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并伴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话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境,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对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交际。
三、树立信心,激发学生潜在的成功期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成功期望以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学生内在情感因素,是一种潜在动力,也就是说,对目标实现的憧憬和追求,是前进努力的动力来源。
即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去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优化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当我走进课堂时,用微笑的表情、亲切的问好“Good morning!”与和蔼可亲的精神面貌告诉学生:老师喜欢你们,老师愿意教你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就给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从点滴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的处理教材,灵活的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例题:学校有90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这个例题是有关书的问题。我觉得不如换成别的情景,便进行了尝试。改为:今天过节我们发苹果,共有90个,我们班有30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例题情景变化了,学生就来了精神,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题目与本班的学生联系着,就能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就能够达到训练的效果。这样的题目学生愿意做。教学中力求设计与自己班级和学生紧密相连的情景,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良好气氛的前提条件。因为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为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所有注意力都应集中到学生身上,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向学生问好宣布“上课”,每说一句话都得认真投入情感。课堂上教师的高度投入,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最佳的教学环境。
三、课堂教学要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
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真诚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譬如,在质数教学时,给全班同学进行编号,然后老师说:“请所有质数的同学站起来”,那么编号是质数的学生就需要快速的站起来。目的是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分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不同数的分类方法,这时进行这样的数学游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都是好方法。
五、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六、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七、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对课堂教学进行巩固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8-02
1.自主:要体现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班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2.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我觉得要注意三点:(1)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2)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得当。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好问题。(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已见,进行充分的交流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果。四是合作学习的时间要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习题。
教师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每张桌子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它们有联系?然后在图板上摆出一幅像这样(教师指板演图)带有问题的图画,再根据图画编故事,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1)学生先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明确具体操作方法。
(2)小组合作,摆图、编故事、提问题、说解题方法。
(3)分组交流(教师巡视)
(4)你们认为哪一小组摆的最好,故事骗得有趣,请他们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名后依次显示各图并进行交流)
生1:同学们用零花钱买了10个书包,送给山区小朋友8个,还剩几个?
……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发展。并且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课程标准》指出: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一是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二是把握探究时机。三是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5页。
屏幕出示第59页"小小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所谓的有效性,我的理解就是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达到所要求的目标。所谓的有趣性,就是不能纯碎的理论知识,而应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实现知识的生成。
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老师要有正确的意识。俗话说:“兵马未动,思想先行。”因此,我们年轻教师就要多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里面汇聚了一线教师的先进思想。或浏览一些知名网站或博客,像林老师的博客、中学政治园等,或加入一些高中政治qq群,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思想先行,以此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
其次,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要拓宽自己的课外知识面。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想找有趣的合适的例子来生成相应的知识点,但无奈怎么冥思苦想都找不出合适的例子,最后只有找个不是很满意的例子来完成,这样有效性和有趣性就大打折扣。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知识储备,准确的说是课外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寻找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不耻下问的精神和团队精神,向同事们请教。
再次,老师要提高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包括课堂语言、教态、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课件,如果你用富有激情的声调和优美的风趣的语言,再加上你那丰富的肢体语言,你会发现学生的专注力会得到普遍提高,课堂会因你的魅力而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反之,如果从头到尾你就像一池平静的小湖,那么你可以看一下效果怎样。所以说,平时上课,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声音及肢体语言,只有先让我们自身的各个细胞动起来,学生才会活跃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
如果说课前准备是前提,那么课堂组织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东风了。能不能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关键就看课堂组织了。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现在摸索出了这样的课堂组织:
首先,重视上课前十分钟。实际上在我看来,课前十分钟已经属于上课时间了,所以每次上课我都会厚着脸皮提前10分钟进班,然后打开PPT,把需要复习提问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无形中就多了10分钟的时间去看课本,去记忆。而我们在学生背书时,我会在教室不停地转,或与他们讨论问题,或与他们进行交谈,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十分钟,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他们的复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又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从而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爱屋及乌”的教学效果。
其次,不能忽视导入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其实对一节课来说非常重要。好导入,即可以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从开始就实现有效性和有趣性的统一。所以,每次上课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都要精心设置导入。导入情节可以是生活实例,可以是一些音频视频,我们或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或以陈述的方式导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次,课堂组织的重中之重就是探究活动。以前我只侧重于知识的生成,认为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探究活动来生成。一路走来发现,其实没必要,针对容易的简单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学生自学,也可以选择老师简单讲解。而针对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材料或生活实例的展示,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最终生成知识点。在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的材料或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具有典型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兴趣;还要注意材料是否准确贴切。只有准确贴切的材料和事例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引起学生共鸣或兴趣的事例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学生探究完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或肯定,或提出建议,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千万不要说“好、坐下”;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讲解完后记得要问一句“我说清楚了吗?”而不是“大家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是把责任归于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而“大家听明白了吗?”则是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问法不同,效果不同。“我说清楚了吗?”这句话可以把学生的质疑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第四,要重视最后五分钟。由于高中学业繁重,所以学生学习政治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尽可能的提高学习政治的效率。每次新课讲授完后,我就会进行“限时记忆”,根据内容设置2分钟或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会极大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引入一些诗句,并让学生分析其所反映的生物现象与生物学规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所以,在教学中导入诗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不仅了解了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宽度。
二、引用成语
成语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成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在这里通过案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成语,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能反应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三、借用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