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术后采用不同止血方法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观察,探讨其防范技巧。方法 对283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采用常规绷带加压包扎、Angioseal血管缝合器及动脉压迫器止血后发生并发症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经股动脉途径行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穿刺部位出血,表现为出血、血肿,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主要原因是穿刺部位过高或过低,血管损伤,过度抗凝和压迫止血不当所致。结论 股动脉准确穿刺、术中轻柔操作、准确压迫动脉鞘管进入血管口及松紧适度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股动脉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压迫止血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股动脉 ;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femoral artery hemostasis method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o discus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s Routine compression bandage,Angioseal Suturing Apparatus and arterial compressor were applied for hemostasis to 283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ia femoral artery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stent implantation); the causes of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omplications were bleeding at the puncture sites,such as hemorrhage,hematoma and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or hematoma,pseudo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e main causes were as follows: the puncture sites too high or too low,blood injuries,over anticoagulation and improper compression hemostatsis. Conclusions Accurate puncture,gentle operation,accurate and moderate compression to the cut of arterial sheath when entering the vessels are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correct selection of compressors for hemostasis may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tervention femoral artery complication
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临床实践操作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有效、微创等优点,但是,该技术毕竟是一种介入性技术,有创伤性,会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股动脉血管较为粗大,穿刺相对容易,行心脏介入诊疗成功率高,我院常规选择股动脉入路行心脏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行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的血管并发症,主要是穿刺部位的出血,表现为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多由于穿刺部位过高或过低、血管损伤、过度抗凝和压迫止血不当所致;只有在股动脉细小(外周血管有病,糖尿病和女性患者等),又插入大的鞘管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时,才容易产生血栓或栓塞的并发症。鞘管周围出血或血肿是由于损伤了股动脉所致。在我院观察的283例患者,经过适当的穿刺技巧,没有发现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1]。现将我院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应用不同止血方法的相关并发症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283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30人;年龄38~83岁。术前诊断冠心病214人(75.6%),陈旧性心梗18例(6.36%),急性心肌梗塞9例(3.18%),高血压148例(52.3%),糖尿病48例(16.96%),有吸烟史者174例(61.48%),有早年心血管病家族史者52例(18.37%)。
1.2 手术方法 常规左侧冠状动脉投照为3个:左前斜LAO 45°、右前斜RAO 30°、LAO 25°。加足头位25°;右侧冠状动脉投照2个:RAO 25°、LAO 45°[2]。术中行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术后止血:用普通绷带(2个,一个压扁后压于穿刺入血管点,一个用于“八”字包扎)加压包扎181例,其后以1.0kg盐袋压迫伤6 ~8h,保持术侧肢体伸直18~24h,卧位24h后方可下床活动[3];(2)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标准方法行血管缝合48例,缝合前必须行股动脉造影,股动脉直径大于4mm,动脉鞘管穿刺入血管附近无分叉[4];(3)动脉压迫器标准方法压迫止血54例。压迫方法:在进行了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取平卧位,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然后确认动脉穿刺处,将动脉鞘管退出1cm~2 cm,在体表用无菌纱布覆盖;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圈,将仿生压板延腹股沟方向加压压在股动脉穿刺处;将固定胶带围绕股部顺势拽紧并粘牢后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6圈,通过压板增加对止血点的压力,确认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准确稳定,如感觉不稳定继续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加压直至稳定;然后拔除动脉鞘管,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最后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三种方法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术后72h观察内容:皮肤水泡、皮下瘀斑、股动脉血肿、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及术侧皮肤温度降低。
1.3 统计方法 采用SAS8.02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观察72h,三种止血方法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心脏介入诊疗术后72小时三种止血方法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略)
3 讨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皮肤水泡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6,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皮肤水泡发生率为9.26%,高于普通绷带止血(1.10%)和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0)。皮下瘀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皮下瘀斑的发生率(97.92%),高于普通绷带止血(20.99%)和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14.81%)。股动脉血肿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股动脉血肿的发生率(60.41%),高于普通绷带止血(6.08%)和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25.93%)。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术侧皮肤温度降低仅在普通绷带止血病例中发生1例。该例病人于术后第二天经对侧股动脉穿刺行患侧股动脉造影提示髂总动脉中段闭塞,予溶栓治疗后成功再通,重复造影示髂总动脉中段局限性狭窄50%。
动脉压迫器止血易发生皮肤水泡,这与通过仿生压板对穿刺点皮肤的压力有关,过紧导致局部压力太大容易出现该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后再旋紧半圈至一圈即可。
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皮下瘀斑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止血方法,血肿发生率也是最高的。这可能与其止血技巧要求较高有关,一方面在送入指引导丝交换动脉鞘管时要准确的压迫血管穿刺入口处,另一方面在最后止血成功的关键必须露出推送杆上的黑色标记点,期间要保持足够的拉力阻止出血。我们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本组病人止血当时都没有血肿,往往病人在遵医嘱于6h后下床活动才出现血肿。所以建议延长卧床休息至12h才能下床活动。
普通绷带压迫止血组中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术侧皮肤温度降低1例,严格来说并非止血方法本身所致,可能与术中导管操作技巧有关,加之第二次对侧造影经溶栓证实髂总动脉本身存在狭窄更易出现该并发症。
在介入术后极易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及术后较长时间的卧床、精神紧张等导致腰背酸痛、烦躁、失眠、尿潴留等不适,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讲,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及动脉压迫器止血有很大优势,从前述结果看,动脉压迫器止血技巧更容易掌握,并发症更少一些。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极为昂贵,动脉压迫器较为便宜,能够为广大民众接受[6]。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6~127.
[2] 陈练.心血管病床旁操作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3~104.
[3] Ilia R.Coronary occlusion post angioplasty associated with vasovagal reacation[J]. Cathet cardiova sc Diagn,1997,40(3):336.
[4] 梁远娣,刘建宏,王军玲等.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减少PTCA术后并发症[J].中华护理杂志,2006,(3):16~17.
[5] 靳立军,李毓仁,乌汉东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Perclose血管缝合与常规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7):434~435.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常称为心功能不全[1]。一旦患有心力衰竭,将对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该病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绊脚石"。对风湿性心脏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与心肌受损和心室负荷过重有关。近年来,我院通过接诊大量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该病诊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6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为47~86岁,平均年龄为(63.28±0.45)岁,病程为4~18年,平均病程为(14.11±2.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诊断标准的心功能分级Ⅱ-Ⅳ 级,将这68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NYHA分级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胆囊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还口服厄贝沙坦片0.15g,初始应用1次d。治疗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采取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给药方案,厄贝沙坦片的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初始口服比索洛尔1.25mg,1次d,连续服用10d后,如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将日剂量增至2.5mg。
治疗1年后,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结果,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短轴缩短率(FS)及心功能分级(NYHA)等,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方法 根据心功能分级检查结果,如改善Ⅱ级则视为显效,如仅改善Ⅰ级则为有效,如未改善或病情继续恶化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加以分析处理,并采取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35%。经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为2.25±0.3,对照组为2.63±0.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动图指标状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治疗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过缓,但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后,患者症状便随即消失,且未出现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异常现象,总体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发现,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瓣膜关闭不全,而因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又十分常见,尤其在我国,风湿性瓣膜病变患者比例非常高,因此心力衰竭与风湿性心脏病联系紧密。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发现,代偿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后,促使甲状腺激素作用于β1受体,并出现相应的心肌病表现,进而导致心衰出现恶化,甚者会引发猝死。通过对上述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可通过使β受体被阻断,以防止心肌重塑,实现控制心肌病进展地目的。
临床治疗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发生协同作用,疗效显著[2]。厄贝沙坦片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缓激肽降解的双重抑制,实现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比索洛尔是β-和α1-受体阻滞剂,可阻断α1,β1和β1受体,因此在阻滞β受体的同时,还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本研究发现,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方面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 临床诊治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YANG Hai-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3):131-13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Method:Using the retrospective method,12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t the same time,12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found that,the morbidity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o had a history of alcohol abuse,age≥80 years old,body mass index>25,course of disease≥10 years,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avy effects of ha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25,with bad habits such as alcohol and tobacco,course of disease≥10 year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P
【Key words】 Elderly;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Heart failure; Related factor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Kanghua Hospital Dongguan City Guangdong,Dongguan 52308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3.04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在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器质性心脏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1]。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胸廓、肺或者是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导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起的右心室心肌扩大、增肥,引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该病病情发展比较快,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此病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发病原因和诱因,进行对症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本院为了研究此病的相关因素的诊治方法,特选取248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4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124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心悸、气喘、咳嗽、多痰等。观察组124例患者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60~88岁,平均(81.25±0.64)岁;病程1~15年,平均(12.03±1.14)年;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58例。对照组124例患者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62~85岁,平均(80.05±1.24)岁;病程2~16年,平均(13.03±0.14)年;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相关因素筛查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诊疗过程,对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差异化分析,比如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年龄、职业、性别、病程、病史等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筛选这些因素中差异较大的因素,把筛选出来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
1.2.2 诊断方法 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诊断,诊断内容包括X线检查、心脏听诊等,患者心电图显示为心电轴右偏,超声可见右心室血管增粗、右心房增大等。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右心衰倾向[3]。
1.2.3 治疗方法 此病在治疗方面有两种方案,第一个是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第二个是缓解期的治疗,其中急性期的治疗重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可以利用机械通气、低流量吸氧等方法缓解缺氧状态,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另外还要积极应用大量抗生素,避免呼吸道感染。对于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进行治疗,给予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血管扩张剂和速效强心剂进行联合治疗,以便较快地控制患者心力衰竭状况,缓解患者病情[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年龄、职业、身高、性别、体重、不良嗜好、病史、病程等因素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不良嗜好、年龄≥80岁、体重指数>25、病程≥10年、有冠心病、雾霾影响较重等情况的观察组患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5、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病程≥10年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经过分析、诊断后,124例患者均得到了对症治疗。124患者中治愈116例,治愈率为93.5%,另外有7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1例患者放弃治疗。
3 讨论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又被称为肺心病,是由于人体内肺动脉血管、肺组织等慢性疾病引发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扩大、增肥等,是心脏病的一种严重类型[5]。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者逐步出现心功能衰竭和器官损害现象,早期表现为咳嗽、喘息、心悸、气短、乏力等。据有关调查显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具有以下几种特点:老年人普遍免疫力低下,抗病和抗感染能力比较弱,临床感染不易控制;老年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差,发病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痰多、呼吸增快、严重咳嗽等;老年人脏器器官功能衰退,一般合并有多种疾病,治疗预后差、死亡率高;老年人自身调节和代谢功能差,容易引发电解质失衡等症状[6]。这些因素容易与肺部感染、缺氧等发生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3.1 老年人引发此病的原因分析 由于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逐渐下降,而且一般伴有多种疾病,所以肺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往往被其他疾病症状所覆盖,而表现不够典型[7]。同时老年人患者病情一般会因为感染而反复发作,加重病情,容易导致合并多脏器损害。肺心病的主要典型临床症状为咳嗽、肺部音等,患者咳出痰液以白色黏痰比较常见,发热以中热、低热为主,而且患者可能伴有白细胞计数不升高、中粒细胞所占白细胞比例增高,这些都是患者不典型临床症状中的几种类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往往因为右心功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症状,特别是以低钾、低钠、低氯最为常见。临床上患者如果有神经精神症状,医生就要考虑是否有肺心脑病的可能。另外,老年肺心病患者多有阻塞性通气障碍,有些患者可能伴有限制性通气障碍,如果患者在此基础上合并有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缺氧或者其他类型的疾病,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呼吸性酸碱失衡。人体机体在缺氧的状态下除了会发生电解质紊乱以外,还可能会发生代谢性酸碱失衡,基于此,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应该要定期检测血浆渗透压和电解质,进行积极的治疗,从而降低肺心病的死亡率[8]。
3.2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在诸多可能引发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中筛选出引起本病的主要可能因素,发现两组患者在病程、病史、年龄、体重、不良嗜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危险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年龄≥80岁、体重指数>25、不良嗜好、病程≥10年的患者比例比较高,这一结果与本领域其他专家研究结果相似[9]。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升高,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自身机体功能在不断衰退,所以高龄者由于其脏器功能退化,容易引发肺心病、心率失常等;体重指数也是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患者体重超过正常指数则有可能引发疾病,肖英[8]的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体重指数超过24,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这与本次统计结果相符。但是,也有一些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血运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吸收功能下降,蛋白质分解导致患者体重下降[10]。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烟对肺的影响比较大,有关研究显示,有吸烟不良嗜好的人的慢阻肺病的几率很高,可达到71.6%,其中肺心病患者占23.1%;患者病程因素也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患者长时间处于肺动脉高压状态,加重对肺部毛细血管的损伤,再加上患者心肌供氧不足,导致患者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的主要原因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激素和利尿剂,在药物的作用下钾的流失量比较大[11-12]。而且食物中钾的摄入量不足,使人体得不到足够的钾元素补充,从而加重病情,引发左心衰[13]。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以上几种因素与心力衰竭有着密切关系,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心肌损伤及患者体内代谢紊乱[11-12]。另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各个城市均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这种环境污染状况严重影响环境肺功能,空气中的粉尘、有害物质比较多,老年人机体功能比较差,对这些空气中的粉尘与有害物质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引发肺部疾病以及心脏性疾病,是引发老年心衰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临床治疗方面,不但要根据患者病情诱因进行对症治疗,还要注意改善患者肺通气升高血氧浓度,纠正电解质紊乱现象,同时做好治疗过程中的抗感染处理,预防感染。
本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不良嗜好、年龄≥80岁、体重指数>25、病程≥10年、有冠心病、雾霾影响较重等情况的观察组患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5、年龄≥80岁、病程≥10年、有冠心病等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主要危险因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因素的治疗,以便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3 临床诊治方法 心力衰竭是肺源性心脏病最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是肺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常常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患者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恶心、少尿等症状[8]。心力衰竭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听诊心区能够感觉到明显的收缩期杂音,伴有各种心率失常现象,其中以房性心律失常最为典型。肺心病合并心衰致死率极高,因此患者务必及时接受有效救治才能保全性命。临床上一般提倡早发现、早治疗,X线检查、心电图显示、超声心动图等能够帮助早期发现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准确的资料[14]。本病的治疗临床一般采用抗生素或者免疫疗法进行控制,以提高患者抵抗力。
综上所述,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能够找到影响此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比如年龄、不良嗜好、体重、病程等,然后根据诱因和危险因子进行对症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肺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罗梅,蒋华.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5-156.
[2]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518-520.
[3]喻兰芬.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808-809.
[4]李体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2):98-99.
[5]段志波.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187-1188.
[6]李战炜.酚妥拉明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4-25.
[7]洪长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4):2121-2122.
[8]肖英.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91.
[9]赵艺.老年肺源性心脏病高危死亡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346,1348.
[10]张运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87-88.
[11]陈晖,蔡少杭,刘雪娜,等.复方强心康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66-167.
[12]伏婷婷,冯华松,聂舟山,等.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2):175-176.
[13]韦t,唐汉庆.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胃生长素水平和营养状况关联性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6):710-712.
关键词:心血管药物;分类;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43-01心血管药物是针对心血管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而研发出来的,心血管药物具有很好的诊治作用,但是,药物的作用通常都有着副作用,每个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都不一样,心血管药物也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的,我们也应该对于心血管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于心血管疾病以及疾病引发的并发症做出一系列正确合理的处理。我们对于药物的选择也是我们对于心血管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那么,首先,我们来对心血管的药物进行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合适病人的药物。
1 心血管药物的简单分类
在人的身体里有着许多系统,每个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作用,每个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也不同,人的生命健康也离不开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其中心血管系统药物主要作用于心脏或血管系统,改进心脏的功能,调节心脏血液的总输出量,或改变循环系统各部分的血液分配。心脏的药物选择应该特别注意,那么,心血管药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1.1 心脏病治疗用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就是心脏病,心脏病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它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强心甙类,抗心律失常药,Ⅰ型和Ⅲ型,心脏兴奋药、不包括强心甙类药,用于心脏病的血管扩张药,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心脏病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脏病,我们的药物选择和药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1.2 抗高血压药物:中枢性抗肾上腺素能药,外周性抗肾上腺素能药,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血压,避免因为血压的上升而导致其他的一些病症。
1.3 利尿药:噻嗪类低限利尿药,低限利尿药,不包括噻嗪类,高效利尿药剂,保钾剂。利尿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多,造成的原因也比较多样,但也不是绝对的。
1.4 血管保护剂:局部用止血药,抗静脉曲张药,毛细血管稳定药。它的作用就是直接的保护血管,避免血管的进一步损伤,也能起到止血稳定的作用。
1.5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是以血管扩张为主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具有直接心脏作用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1.6 降血脂药:所谓的降血脂药就是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很大的导致原因就是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偏高或不正常,降血脂的药也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做出的诊治。
2 各种类型的药剂的缺陷及不良反应
2.1 抗心绞痛药:心脏是一块必须持续处于工作状态的肌肉,因此需要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氧气供给。这些营养和氧气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心肌。如果血液供应不足,心肌就会缺氧,进而导致胸痛(也称为心绞痛)。
2.2 抗心律不齐药:如果心跳不规则或不平稳(称之为心律不齐),就必须对心脏的收缩速率进行调整。抗心律不齐药(如丙吡胺、美西律、普鲁卡因胺、心得安、胺碘酮和妥卡尼)可以改变心脏中的神经冲动,从而预防或缓解心率不齐。
2.3 抗凝血剂:凝固是血液的固有能力。抗凝血剂主要分为两类方法治疗。第一类药物必须通过注射的方式摄入。第二类药物是口服抗凝血剂,主要是华法林的衍生药。由于许多其他药物与抗凝血剂相互作用后会导致内出血,所以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必须小心避免服用这些药物,包括摄入一定剂量的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本身具有稀释血液的功效。2.4 抗高血压药:高血压的病理表现基本上都是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高于正常水平。高血压最终会导致脑部、眼部、心脏或肾脏受损,但是高血压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5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药会阻止心脏和血管对神经刺激做出反应,从而降低心率和血压。此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心律不齐和青光眼。
2.6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用来预防心绞痛(胸痛)。维拉帕米还可以用来治疗某些心律不齐(心跳失常)和降低血压。此类药物可用来预防心绞痛、心律不齐以及降低血压,能够抑制或减缓钙离子流入肌肉细胞、促使血管舒张(血管扩张),以及增加心肌供氧。`
2.6 强心苷:强心苷包括洋地黄制剂的衍生药,地高辛就是其中一种。此类药物可以在降低心率的同时增加心脏的收缩力,此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不规则的心律,或用来在心力衰竭时增加心脏输血量。
2.7 利尿剂:利尿药物(如氯噻嗪、氯噻酮、利尿磺胺、双氢克尿塞以及安体舒通)可以促使人体流失水分和盐分,因此有时被称作“水丸”。水分和盐分的流失可以降低血压。
3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主要防治方法
3.1 医生的对于疾病的诊治和药物的选取:当出现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向医生反映,及时的处理这类病症,医生对于病人病情的掌握和做出的处理,直接的影响病人的病情和病情的康复。因此,医生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出的处理应对以及医生在诊治的时候选择的药物和药剂是非常重要的。
3.2 患者自己的病情的控制及康复:医生对于病人病情的控制并不能完全的使病人康复,更加重要的是病人自己的意志和想法,病人要注意自己的情况,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日常习惯,遵循医生的嘱咐,做出对自己病情最好的处理方法。
3.3 外部环境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病人应该时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天气等不定向因素的变化,做好准备,尽量做到心平气和的对待事情。只有这样,病人才能更快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病情。
大家都知道,人在进行运动时,由于体内能量消耗的增加,代谢产物增强,即收缩的力量加大,次数增加,血液循环量增加,从而保证体内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的需要。活动时,心脏功能的变化就成为心脏功能改善的因素,长期坚持科学锻炼,能使心脏结构机能得到改善、提高。一般人的心容积为7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为1000毫升以上,这在生理上称为工作性肥大。心脏呈工作性肥大,就使心脏的收缩有力,每次搏动的心血输出量增加。一般人每分钟心跳(心率)约为70次左右,运动员约为60次左右,优秀长跑运动员约为40次左右。这样的心脏不容易疲劳,又有较大储备功能,这当然是很好的。经常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可使心脏在结构机能方面发生良好的改善。
据心血管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体力劳动者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坚持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多益处。这些益处主要表现在:
一、运动可以扩张冠状动脉,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及心功能
据康复机构的经验表明,锻炼一段时间后,心脏指数、搏出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压力或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
二、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
运动锻炼后,心脏病患者的心率、血压比锻炼前降低,加之体育锻炼可改善骨骼肌代谢,减少运动时的热能需求,从而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冠状动脉贮备增加。
三、运动锻炼可控制许多心脏病的患病因素
从控制许多心脏病的患病因素,从而达到防治心脏病的目的。如,运动可以改善病人的脂质代谢,降低血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体育锻炼是减肥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治高血压病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而且还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则是心脏病的重要患病因素。
四、体育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体育锻炼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并提高纤维溶解活性,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等长期卧床性并发症。
五、体育锻炼可放松情绪
体育锻炼可放松情绪,可增加心脏病患者的生活乐趣,也可增强心脏病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改善外周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氧的利用率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六、体育锻炼可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长期锻炼可通过减少神经体液过度反应和增加对应激的负荷能力,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心脏病;防治措施;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48-02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根据WTO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8亿,且目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预计在2025年可能会超过3.7亿。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并发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4倍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超过70%-80%。糖尿病性心脏病是在所有糖尿病所致并发症中属于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微血管病变所致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这几种疾病之间相互相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该病往往病情发展较快,病死率较高,极易导致猝死、心力衰竭等症状,且该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该种疾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其防治工作进展进行如下综述报道。
1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至今尚未明确,根据大量文献报道表明[4],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的心脏主要表现为增生肥大、纤维化,且经组织活检检查显示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减少,且出现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小动脉壁增厚、毛细血管瘤形成等微血管异常表现。由此可见,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糖尿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糖尿病心脏病最先由Rubler等[5]在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尸体解剖中发现,在死者的解剖分析中并没有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现象,但经病理研究显示,左心室纤维化,出现明显增大,且小血管伴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对于存在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心脏插管可以观察到患者同时存在充血性表现以及舒张限制症状;对于没有明显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但其顺应性降低,但患者的舒张功能改变较为显著。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心脏进行研究,发现大鼠的心肌收缩速度减慢,延长了心肌收缩时间,心肌舒张也延迟;对于实验性糖尿病犬心脏进行研究发现其心室肌顺应性下降,左心室的结缔组织有所增加。
综合当前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①钙平衡改变、肉毒碱不足或缺乏、游离脂肪酸升高等代谢紊乱。②IGF-I、血管紧张素II、炎性因子等增加,导致心肌发生纤维化。③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冠脉血流运行不畅、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血管病变。④心脏自主神经病变。⑤由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索血症导致胰岛素抵抗。
2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诊治方法
2.1一般诊治
与其他糖尿病所致慢性并发症的免疫机理有所相似,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免疫与吸烟、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高血糖的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综合药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在给予胰岛素或者磺脲类降糖药物时,同时也联合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降糖药物双胍类药物,可提高降血糖的效果,降低低血糖以及胰岛素血症发生率。一般血压控制的最佳范围介于18.7-20/10.7-12KPa为宜,比如若舒张压在9.33-10KPa以下,则极易导致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失常,常常会伴有水电平衡紊乱、植物神经病变、高血脂症等症状,对患者血压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降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因素影响。钙拮抗剂、血管紧张酶抑制剂是临床治疗的首选,必要时可适当给予β-受体阻断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为了有效减少自由基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可大量采用硒化合物、维生素E、维生素C进行治疗,也可选用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2.2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想要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可给予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口服治疗;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给予喷雾吸入或者舌下含化硝酸醋类药物。若患者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病情较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应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
2.3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强烈的刺激,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升高患者血糖,极易导致酮症酸中毒,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能量代谢,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高血糖,且应注意避免出席那低血糖风险。一旦患者出血低血糖反应会进一步加剧恶化急性心肌梗死,其对于患者的损害在短期内,相较轻、中度高血糖症状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将血糖控制标准放宽,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8-9.0mmol/L,餐后2h内血糖应控制在9-11 mmol/L。胰岛素治疗是临床较为有效、见效较快,且容易调整治疗方案的一种治疗手段。经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在患者一日三餐前可给予短效胰岛素治疗,在每晚临睡前可采用中效胰岛素,4次/d,给药剂量方面应开始给予小剂量,在连续服用3d后连续测量血糖7次,观察、分析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若含有葡萄糖液体(一般1U 胰岛素中含有葡萄糖4g),应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注意血糖以及胰岛素在不同病情变化下的用量调整,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临床医生应嘱咐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服用饼干、水果或糖块等食物进行紧急对症处理。
2.4心力衰竭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常常出现误诊,杨进刚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输液过量过快、感染、反复低血糖、利尿过度等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积极预防这些高危因素。若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积极控制血糖,其临床处理方法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因缺氧、缺血所致乳酸酸中毒现象,最好不要用双胍类药物治疗。低血钾、高血糖极易诱发脑血栓,而过度利尿也会使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症状进一步加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问题。
3 糖尿病性心脏病药物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临床上关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收获甚微,虽然有学者研究报道钙离子阻断剂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糖尿病有防治作用,但并没有研究出一种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新药。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治疗效果,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具有多因素参与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疾病而言,更体现出独特的防治优势。中医对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认识其实来源已久,中医学者认为该病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怔忡”、“心痛”、“消渴”、“怔忡”等范畴,正如《医砭》中记载[6],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下为膏液之消,甚则消及肾藏;在上极易导致膈消,甚则消及肺脏;在中诱发肠胃之消,甚则消及脾脏;在外为肌肉之消,甚则消及筋骨;四藏皆消,则心自焚而死矣……”由此可见,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于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不足,痰凝血瘀等所致。临床治疗中应以滋肝补肾、益气活血、清热化痰等为主要原则。李小鹰等基于中医辨证理论,采用紫苏汤、载天王补心丹、载化水丹等加减进行辨证施治治疗,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加强临床防治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于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尽早积极采取控制血糖、降血压、降脂、抗血小板集聚等基础治疗,同时应重点预防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症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可加大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中药防治新药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一中国心脏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2(1):7-10.
[2] 陈名道.心血管内分泌学:内分泌医师面临的挑战[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1(5):1-4.
[3] 谢中全.糖尿病心脏病及其防治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2(1):4-6.
[4] 胡大一,杨进刚.关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J].中华内科杂志,2012,45(10):793-795.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慢病患者200例,进行健康教育,其中高血压患者98例,糖尿病患者56例,心脏病患者21例,其他慢病患者25例。结果: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事项的认知度为57%,教育后为98%;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事项的认知度为37%,教育后为97%;对心脏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事项的认知度为15%,教育后为97%。结论: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明显,使患者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能更好地促进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慢病;健康教育;效果
近年来,全世界的慢病发生率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根据WHO的资料可知,全世界的死亡人数中大约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77% 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全球43% 的疾病负担是由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所致,如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等[1]。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达1.3亿人[2],其中85% 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疾病负担将从1990年的55%增至2020年的73%% ,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脏病等一系列被称为“生活方式病”的慢病逐渐成为医学革命的主要对象,而病程长、预后差、并发症严重是这类在现代社会中频繁出现的疾病的特点。生活方式、个人行为、环境等因素都与慢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吸烟、过量饮酒、缺少体力活动、膳食不当等,都会引发慢病,所以慢病的防治是可以通过有效手段来控制的,而健康教育则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采用健康教育来进行慢病防治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本文对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慢病患者200例,男患者97例,女患者103例,其中高血压患者98例,糖尿病患者56例,心脏病患者21例,其他慢病患者25例,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慢病健康教育。
1.2 方法
根据所要教育的三种慢病,健康教育按照不同的时间分三次进行,分别给他们讲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首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统计他们对这三种慢病的认知度。在健康教育过程中,从每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教育,并设计现场问答等互动环节,加深他们对该疾病的印象。进行教育后问卷调查,统计教育结果。
2.结果
得到的表格如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多发、常见、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而对于该类疾病的防治,采用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了这样一个指标,人类的健康、寿命与五大因素密切相关:习惯因素为60%、遗传因素为15%、社会因素为10%、医疗因素为8%、气候因素为7%,由此可以看出,进行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对于慢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对于在医院里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首先对他们所掌握的健康知识程度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这样才能让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和预防保健知识。在慢病的防治工作中,应该以普及基本的卫生知识为切入点,将健康促进作为基本的策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健康教育的核心,从意识和行为上行动起来,才能够有效防治慢病。
参考文献
[1] 孙要武.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
[2] 顾海,杨心婷.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2):194―196
关键词:缬沙坦;氢氯噻嗪;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由长期高血压加重左心室负担,导致左心室因代偿作用扩张,从而造成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心悸、心力衰竭、肺部水肿等。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高血压、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实践表明,单一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男41例,女3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85±3.72)岁;收缩压145~190 mmHg,舒张压90~115 mmHg;心功能:Ⅰ级28例,Ⅱ级31例,Ⅲ级17例;对照组男43例,女33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1.25±3.66)岁;收缩压150~190 mmHg,舒张压90~115 mmHg;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30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知晓本研究详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恶性肿瘤、肝肾疾病;③合并精神性疾病或意识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生产厂家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口服,80 mg/d,若无效增至16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6)治疗,缬沙坦,口服,80 mg/d;氢氯噻嗪,口服,25 mg/d,若无效增至50 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连续治疗16 w。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超声心电图LVH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有效率评定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治疗16 w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等级恢复≥2级;有效:治疗16 w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等级恢复≥1级;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功能恢复状况无变化或恶化。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LVMI、LVPWT及EF指标等计量资料均使用(x±s)描述,借助t检验,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计数资料均借助率(%)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LVH指标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LVMI、LVPWT及EF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MI、LVPWT及EF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高血压心脏病若不采取及时正确治疗措施,可诱发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通过控制血压可降低其致残、致死率,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降压治疗可减小高血压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4]。高血压是多重机制导致的疾病,而降压药物多为单机制降压,很多患者使用单药物治疗难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因此需联合治疗以取得更好效果。
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减小外周血管阻力,强力抑制反射感激活,增强水钠排泄,减小醛固酮分泌量,且药效持续长,从而起到良好降压效果;氢氯噻嗪为噻嗪类利尿剂,可通过排钠利尿,有效控制血容量,从而保证降压效果[5]。但氢氯噻嗪可激活肾素系统与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使用,缬沙坦能够有效阻滞AT1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活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二者联用,可充分发挥各自功效,起到更好降压效果,同时保护脏器功能免受损害,并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VMI、LVPWT及EF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可提高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LVH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与凌红日[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鑫.应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4(10):135-13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 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
[3]李江,王建明.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5-16.
[4]姚.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