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8篇

时间:2023-06-01 08:5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

篇1

关键词:士官教育 教育训练 改革 转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70-01

“教育训练”是我军在世界军事信息化变革中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提高应对多种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实战抓好军事教育训练,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军士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士官院校教育训练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实行士官制度后,我军在士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士官队伍建设与我军建设特别是信息化作战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官队伍的基本素质还不高,与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士官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与士官分级晋升的岗位需要不适应。

1.2 军事教育训练投资的效益不高

军事教育效益的高低,不仅对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有重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军队在战争中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现实与未来的安全。每年我国军费都能得以稳定的增长,这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物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技术装备整体信息化程度低,军事教育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课程设置滞后于部队

军事教育训练课程设置上应该满足三个规律:战争和军队建设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规律,军事学科或专业发展的规律,军事人才培养的规律。当前院校训练课程设置上还不能完全切合以上规律,致使学院的教育训练严重滞后于部队的需求,基层部队对此反应相当强烈。

2 院校应加快士官教育训练的转型步伐,在培养合格士官人才上下功夫

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士官人才的基地,就应积极探索新型士官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采取有效的甚至超常规的措施,为“打得赢”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士官教育训练转型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士官的培养方法。

在士官教育训练转型的情况下,院校要科学拟制培训计划,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不断研究探索士官人才的培养规律,将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训练培养士官任职能力。

士官院校的教育观念要切合学员生长发展的需要,依据扎实的训练水平推进教育观念的创新和提高,坚持在训练中创新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1)加强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开放性。教育训练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地发展观,形成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2)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针对性。院校要树立主动适应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上,转变单科独进的专业化思想,强化大学基础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实现军队院校的“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

(3)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观念的前瞻性。科学筹划、科学组织、科学实施军事教育训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加快军事人才培养。

3 加快院校教学训练的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士官队伍的建设质量

教育训练的转型关键在于转变院校领导和全体教员的教学观念,建立院校与部队联合育人机制。要实现教学转型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要转型。要根据士官教育的特点,本着基础知识够用、专业技能管用的原则,落实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为重点,科学合理的确定培养目标。第二,教学内容要转型。教学内容的转型是实现院校教学目标的核心。第三,教学方式要转型。教学方式转型是实现院校教学转型的保障。第四,评价方式要转型。积极开展院校与部队联合考评的方式,才能确保士官培训质量的全程可控、扎实有效。第五,科研工作要转型。科研工作转型是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基本途径,按照院校转型的要求,院校应是人才培养基地和未来战争的实验室。

4 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士官院校教育训练实践特色

(1)明确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开设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根据学员专业相同但未来任职岗位有所不同的情况以及学员兴趣、特长、能力的差异,改变相同专业的专业课统一设置的做法,实行专业课模块教学。

(2)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锻造过硬军事素质。士官院校的教育训练应秉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我军的敢打硬仗的优势,大力开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磨砺战斗意志,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

(3)在教育训练中培养学员科技训练素质。在现有的军校教学体系下开展科技训练,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培养学员的研究创新意识,为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创新人才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

5 强化士官院校教育训练教材中信息模拟训练的作用

合理构建一个或若干个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依托其进行网络对抗技能和战法训练。为适应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军事教育训练应该树立“发挥国家联合训练能力”的设想,构建一体化联合培养和训练的新模式。

在军队体制调整和士官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新装备发展和士官岗位任职对军械士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实信息化要素,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教学对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规范实践性教学,搭建更加优质的教育平台,对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械士官教育训练的转型进行理论探索和运行机制研究,从而完善士官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以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学院教育训练转型科学发展,国防科技会议,2011.

[2] 略论我军教育训练转型的基本思路,中国国防科技会议,2004.

篇2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篇3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

(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篇4

我国的高原、沙漠及冻土地区总面积达665万平方公里。由于在高原工程建设机械的使用条件和环境与原设计条件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工程建设机械的性能及可靠性指标都产生很大的变化,这给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带来的损失每年高达20亿元,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干燥的空气容易积聚静电荷,静电引起的放射易引起电路的随机故障。在计算机存储系统高密度固态电路中尤其严重。冻土长期持续的温度交换和流度过程造成地层产生强大的应力,并大面积地膨胀、位移直至崩裂,对工程设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20世纪70年代,我国适应西部环境的工程机械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就已经开始。西部大开发更将大大带动我国工程建设机械技术水平的提高。仅就公路建设而言,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等高原地区,公路密度小、等级低,建设与改造的任务非常大。交通部初步设想用10年时间建设西部公路35万公里,预计总投资7000亿元,这将进一步刺激高原地区对工程机电装备的需求。

今年以来,西部市场的工程机械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西部大开发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市场。据统计,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约有30%的资金用于施工设备,国内市场缺口较大,且由于以往西部经济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工程机械的保有量较低,在从事少量的大型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大多购置、使用国外进口设备,从而形成了大型工程必用进口设备的局面,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特别是高原工程机械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包括高原工程机械应积极作为,抓住机遇,加大工程机械高原环境技术研究的力度,以实现工程机械行业新的发展。

“西部型”要有绝活儿

高原、沙漠环境对工程建设机械的内燃机及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电工产品、以空气为介质的其他机械和金属材料及防护等产生影响;高原对工程建设机械运行及可靠性有较大影响,包括动力系统、整机性能等。

工程建设机械高原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包括功率恢复型的增压技术、中冷器及其应用、热平衡技术、高原低温起动、空气滤清等。此外,还应选择好金属材料、低温橡胶及密封件、传动油料和油料。西部环境对驾驶室也有特殊要求,即密封性、保温采暖性能、除霜性能、紫外线辐射防护性能、新鲜空气交换性能。

沙漠环境对工程机械的特殊要求有:比功率大,转弯灵活,爬坡性能好。车架应具有悬架浮动性能,机械还应具有涉水和穿越沼泽的行驶能力。要求行走装置有足够的附着力,必须考虑采用多级滤清及新的结构方式。必须保证发动机有性能可靠的冷却系统,装备性能可靠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安全措施。

目前已完成的高原机型在4200米地区动力性、经济性热平衡性能、排温性、排放性能、未采取措施的起动性能,普遍达到基本型同机型低海拔指标值5%范围之内,属于非常理想的结果。部分已经进入青藏施工现场的高原特殊种机械,以强劲的动力、优良的性能和高生产率,受到有关施工单位的肯定,人们普遍认为较普通发动机好得多。而国外同类企业也如实地表示:其机械在海拔2500米之内可保持功率不变;海拔4500米时,功率损失在25%以上。对机械来讲,功率下降的同时,经济性变差(烟度大),排温升高,增压器超速造成机械使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变差,是高原大气对设备影响带来的最终结果。而高原工程机械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和适应性、恢复可靠性和耐久性指标。

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在哪儿

西宁高原工程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冯辉生认为,我国高原工程与国外产品在高原使用的主要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标准及贯彻执行方面的差距。我国工程机械的技术标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制定的,在借鉴国外同类标准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多是等效采用,少量是等同采用。目前这些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产品发展的需要,与国外同类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十五”期间逐步进行全面的修订。另外,工程机械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贯彻标准意识不强,以致于产品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2.产品环境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产品环境技术基础研究技术成果应该广泛地为高原工程机械发展提供服务,并且不断地提高基础研究成果水平,争取在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排放性、耐久性、可靠性等各方面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努力在高海拔专用特种工程机械的发展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所创新。

3.产品材料、零部件在高原低温条件下的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提高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及零部件质量水平,改善结构工艺水平,是缩小与国际知名产品差距的重要问答,也是主机基础质量及可靠性得到保证的条件。

4.基本型工程机械主机的基础质量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与工程机械业振兴总目标的要求相比,行业产品同样存在质量低、组织结构散、开发能力弱的问题。表现在:1)产品质量不定,部分达不到标准和合同要求,抽样合格率低;2)可靠性差,早期故障率高;3)设计水平低,性能差,不能满足用户要求;4)质量意识弱,质量管理水平不高,质量体系不健全。以上种种因素造成通用工程机械质量和可靠性不能满足高原特殊环境的要求,需要有较大的提高。

5.服务质量的差距。需有效地加强产品售前、售后服务,重点骨干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规范的售后服务与信息反馈网络,使服务质量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产品研发随市场反应方面的差距。我国工程建设机械由于环境适应性基础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使得我国在沙漠成套机械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面对西部开发中的公路交通、西气东输等工程中的沙漠地带,国产设备不得不处于的地位,所以在沙漠机械开发方面有所突破是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届时其市场发展将不会仅仅局限于国内。

我国“西部型”工程机械与国外产品固然差距很大,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展开,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日益形成。

篇5

关键词: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39-01

1 国情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对港澳台侨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了解,更好地加强他们国民身份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多地更客观地了解祖国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了解大陆在党的和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起对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思考。

我们结合港澳台侨学生成长的环境、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国情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既对他们传授基本知识、理论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又培养他们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对他们灌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国情以及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设有特色的国情教育课程。我们先后开设了《中国国情概况》、《武汉大学校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面面观》、《辩证的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学常识》等课程。请学校知名教授面向广大港澳台侨学生,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现状、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开展国情教育。一是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加强港澳台侨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文化历史、社会法制的了解。二是开展以实地考察为手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我们的国情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传播为单一途径的局限,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二者的结合加深学生对国情的理解。如组织2008级港澳台侨新生前往长江三峡大坝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被祖国的秀美山河所吸引,为绚烂多姿的文化所折服。三峡之行,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在各方面更直观,更深刻,更具体化的了解。

国情教育工作成果斐然。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开设的国情教育课程,涉及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正是港澳台侨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都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了对学校港澳台办的感谢。并且在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考试中,绝大多数学生成绩优秀。二是在我们相关教育活动结束后,都收到了大量的来自港澳台侨学生书面的感言和思考。这些感言有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如在三峡之行结束后同学们写的《那山,那水》、《畅游神龙溪》等;有表达对祖国现实问题思考的,如《中国国情之我见》、《中国基础教育的矛盾》、《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与弊》等;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思考的,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我见》、《论香港和大陆》等;也有表达对我校历史了解和眷恋母校情感的,如《武大之珞珈樱花》、《论武大文化》等。这些文章,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不仅折射出了本次国情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了港澳台侨学生们对祖国发展的热切关注。

2 国情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对广大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教育,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祖国,认识社会,尤其是了解祖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各领域取得成就;明确他们的国民身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了解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成果,也了解建设祖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具体而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了港澳台侨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如一位香港学生在其国情教育课程感言《关注中国国情――以香港和大陆为例》的文章中写到:“香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关怀。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指导下,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国情教育活动通过对他们进行祖国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传播,使港澳台侨学生受到了我国源远流长文化的熏陶,感受了中华民族的魅力,增加了港澳台侨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

(2)加深了港澳台侨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港澳台侨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历史原因以及以往国情教育的缺失,他们对祖国的很多情况并不了解。曾有澳门学生这样说到:“我们是祖国的儿女,但我们对祖国母亲了解太少”。国情教育,丰富了同学们的国情相关知识,使他们对祖国的了解从感性的层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很多学生在感言中写道了他们对祖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文化、社会现状等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如有位学生写到:“祖国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走了很多西方国家几百年所走的历程。这坚定了我们对祖国的信心,相信祖国还会更富强,人民生活也会更美好”。

(3)增进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谊,是国情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准则。通过这次国情教育,港澳台侨学生普遍认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土地;祖国利益重于生命。港澳台侨学生在参观和游览了三峡后,有人在题为《那山,那水》的游记感言中写道:“没想到这里的山是这样的秀,水是这样的清。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问,就像进入了仙境一样。感叹我们的祖国如此秀美,如此地大物博。让我们深深的爱上了她”。简短的文字,散发出的是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4)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情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国情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品质。很多学生对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了思考。有学生在《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中》写到:“我们每个人虽然力量渺小,但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将来把我们的大学建设成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国家建设成现代化国家”。

(5)国情教育对塑造港澳台侨学生的政治信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国两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侨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和我们有一定的差异。国情教育,对于帮助港澳台侨学生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祖国统一等问题上均有积极作用。我们开设的《面面观》、《辩证的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学常识》等课程,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上述问题。很多学生写出了在这方面问题思考的文章。如有学生在《政治学课程感言》中,谈到了他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看法与思考。有台湾学生在《面面观》中写到:“这些年,大陆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包括法制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国家法》的出台,对于解决均有积极意义。我们期待祖国的早日统一,期待两岸关系更好的发展”。表达了台湾学生对两岸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以及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

篇6

关键词:土地管理;测绘;信息化

Abstract: Land management have a certain role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the mapping for land management in the basic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land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map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措施。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较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利用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土地浪费,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管理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中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正确调整土地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各业(农、林、牧、工、渔)综合发展的需要,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土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法规;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给以综合的科学评价(见土地调查、土地评价);③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和稳定土地使用的范围和秩序,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动土地经营者合理利用土地、投资改造土地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健全土地统计制度,以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为基层统计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统计,逐级汇总,每年上报一次;⑤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并依法办理建设征用划拨土地的审批、登记手续(见土地法规);⑥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⑦检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查处有关违法案件,调解土地纠纷。

在土地管理中,一般会运用到数理统计、运筹学、线性规划和重力模型等专业知识。随着土地管理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对土地要素的属性数据统计为主要内容向土地空间分析方向发展。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

在土地管理中,测绘是必不可少的。测绘的成果数据是各项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测绘还能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测绘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国土资源管理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重点就是确保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由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权威性和纪律性,也就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一些测绘资料、数据以及其它地理信息在科学性和精确性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1.确定土地的归属权。确定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其中所使用的一些基础性文件就包括地籍图,而地籍图的获取则必须通过测绘工作来完成。

2.解决土地纠纷问题。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并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地籍资料而造成当事双方在土地权益方面的纠纷。而最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则是在上级政府部门与当地双方法人代表共同在由测绘工作所提供的更加精确的图文信息资料上进行协商,并且附加具有法律效力的签字。

3.解决土地变更的问题。由于土地是一种稀有的资源,所以它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伴随着土地在使用面积上的变化以及不动产的增减、更新和归属权的变化,都需要测绘工能够及时的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土地资料信息。

4.国土整治与开发。粮食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粮食的产出则于耕地的多少密切相关。所以必须通过测量,确保农耕用地与人口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

在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测绘除了应用在土地管理外,还应用在其它领域。它不仅能够为城乡规划、环境监测、水利以及国防建设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综合性基础资料,而且还可以对一些非法占地、违章建筑等进行监督和控制,所以可以说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

三、运用现代测绘手段增强土地管理能力

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就是以GIS、RS、GPS为代表的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土地管理也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完善土地资源空间基础构架、建立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并且与其他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测绘工作则是确保所有的这些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建立起来的可靠保证和重要基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为国土资源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决策以及开发利用方面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服务。总之,利用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测绘产品信息化以及测绘服务信息化,在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的同时也使测绘工作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一)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其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各测量点的物理坐标,改善测绘精度。由于GPS采用静态工作模式完成测量等操作,因此,不需要点与点间的通视条件就可以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如果采用GPS-RTK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定位结果,还能够获得厘米级的测绘精度。目前,GPS-RTK技术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以成为获取土地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大比例尺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运用GPS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地物信息与地界或权界等信息的准确定位与数据采集工作。由于GPS测量结果是三维地理数据,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即可很容易的实现数据共享与地理信息的无缝结合,避免了传统测绘方法在多次清绘、转绘中带来的误差。(二)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RS)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内容。它具有全天候、信息丰富、信息获取速度快、多光谱特征等优势。其30 m-0.61 m范围内的测绘数据均可在各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工作中。(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开发规划有关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而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地籍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资料参考。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从而实现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和数据的分析、管理与输出操作等。(四)3S技术。3S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土地开发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3S技术主要是以GPS为数据源,由野外调绘得到的遥感影像为参照,利用GIS平台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出图形,然后对各地状况进行标注,从而直接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另外,也可以将遥感资料通过数字化软件处理或直接在GIS中数字化处理后导入到数据库。通过发挥GPS、RS、GIS的各自优势,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变化信息和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最终构成完整的、实时的、系统的、动态的土地测绘信息集成系统,保证土地开发管理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3S技术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统一化。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领域不断延伸,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工作需求,所以急需对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改革,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管理,提升测绘工作的质量,确保其应用的可靠性。另外,在充分利用测绘的技术和测绘成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保障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总之,只有将现代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上,强化测绘工作的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加快国土资源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刚,罗高测绘新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5期

2、杨兴叶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20期

3、邓晶,张孟冬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功能探讨测绘科学2007年第7期

4、安波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社会经济WTO

一、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运输业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领域,是从19世纪初随着铁路,轮船的出现才形成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

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青岛的黄岛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青岛市政府投入了四十多亿人民币对其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可是来投资的客商却不是很多。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当青岛市政府决定修建交通要道后,黄岛便开始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联系为前提的。即首先是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或城市)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

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运进,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由与之相匹配的运输业。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铁路大发展时期,铁路作为路上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通达性强,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运量大以及价格低廉,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1926年美国铁路网建设达到阶段性顶峰,总里程达40.8万公里。之后,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内河、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拥有24.5万公里铁路,650万公里公路,4万公里内河航道,44.8万公里民航航线和36.3万公里输油气管道,形成了综合运输能力强大的交通体系。总的来说,美国的运输系统相对国民经济发民而言是超前的,他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如果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运输方式进入运输体系的现象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竞争和取代效应的结果。新的运输方式以它特有的优点吸引一部分运量。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连接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使运输供给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这些规律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我们将一个长时期的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稳定,各地区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现在所说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加工工业领域)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如媒、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量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客运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适、方便的更高要求。由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地区劳动分工。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WTO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将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使我国的运输事业也得到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和更多的要求。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数字信息时代来临,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数字化测绘生产体系正在向信息化生产体系过渡。

一、概念

1.数字化测绘

所谓数字化测绘,是和模拟测绘相对的。广义的数字化测绘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测图、计算机地图制图。数字化测绘技术使得纸上手绘图阶段过渡至高速共享的数字化时代。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利用计算机进行地形空间处理,得到数字测绘图。

2.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统一采取的空间定位及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通用性很强,需求量大。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以及地理坐标系网格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理坐标系网格与所采取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越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数字化信息源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广泛度和成熟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自,是国家信息化程度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3.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了实现其功能,就需要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可以说我国的测绘技术经历了传统手绘到数字化测绘,之后又到信息化测绘三个阶段。

二、数字测绘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测绘被普遍的运用于测绘生产以及水利水电工程中,做出的成图即数字测图被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研方面。具体来说,其可以用于工程建设设计、环境监测、交通路线设计、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等方面。在具体应用中,数字测绘将从野外收集到的地面坐标作为基础数据,构建数字地面模型,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绘制立体透视图、断面图,以确定施工范围及工作量。在交通路线设计中,还可以绘制地形的三维轴试图及横断面图,直观便捷。

数字地面模型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资料,因此可以说数字化测绘是收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资料的一个方法。它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灾情,甚至可以用于导航和导弹制造。

三、数字测绘与信息测绘的区别

信息化测绘不是甩开数字化测绘,而是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向信息服务升级和跨越。它相对于我国已建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数据获取实时化

信息化测绘要求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即注重动态变化检测及实时更新。信息化测绘要求利用海陆空上一切可使用的快速检测设备来做到实时监测,并且将地理信息的实时获取作为基本任务。例如WalkISurvey 2012就可以实时下载谷歌影像数据,叠加现有矢量数据,成为信息化测绘软件的重要部分。

2.交互网络化

在数字化测绘中,局域网就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在信息化测绘中,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就需要广域网或者国际互联网的帮助,只有形成一个大的交互平台,才能使信息快速交换,实现信息交互网络化。

3.服务社会化

信息化测绘可以实现体系的运行主体从测绘部门走向其他各个部门,从国家特批项目走向地理信息产业体系,形成开放机制,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用户群体共同运作的开放机制,使信息服务社会化。

4.基础设施公用化

在数字测绘阶段,测绘体系依然只是在专业部门应用,属于专用系统,而信息化测绘则是由原来的专用为主,升级改造出能够被广大社会公众使用的为主,实现了基础设置的公用化。这种体系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5.法制化

这里所讲的法制化是信息共享的法制化。在数字化测绘时代因为都是专业部门在使用,法制化问题不是很突出,但是信息测绘中,信息共享社会化,大众化,法制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为了推进信息共享,为其创造好的环境,就需要妥善处理其中的安全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共享法制化。

6.技术体系数字化

在前面介绍了信息化测绘实际上是以数字化测绘为基础的,两者从本质上讲差别不大。信息化测绘只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将数据实时化、共享化、大众化。信息测绘实际上也是技术体系的数字化。

四、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及建议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系统多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据形式多样化,标准不一

因为基础数据的获得方式多种多样,因此收集到的数据格式不一,有CAD格式、MicroStation格式、清华山维格式的,编码数据或未编码数据等等。这些格式不一的数据难以满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需要对数据进行转换、编辑、整理等工作。

2.数据实时性差

由于很多测绘机构还只能使用数字测绘,或者信息化测绘系统不完善,使得数据获取更新的实时性较差。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实性就必须做到即时更新数据,需要有效的更新机制。真正的挑战就是地理信息的更新和共享。

3.数据保存不完善

由于数据的存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纸质保存、文件保存、数据库保存,方法不一使得数据杂乱无章,占用很大的空间,管理效率极低,容易丢失、损坏、泄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数据库设计

用数据库方法来保存数据有条有理,不占空间,是很好的选择。可将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其中非空间数据库又可以分为非空间关系数据库和文档数据库。将数据分类保存,便于管理。另外,各单位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来选取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管理引擎。

2.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既是把中间格式的数字转换成空间数据库可以录入的格式。最常用的并且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有直接数据访问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和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模式。而外部数据交换模式则是大众可接受的方法。在数据转换时,要选择相对应的方法,可以减少工作量。

3.数据更新

在前面介绍了信息化测绘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做到数据的实时更新,因此将信息化测绘标准化、系统化,做成大众都能接受的方法,推广开来就可以解决数据的更新问题。数据更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要实现数据动态化,就需要升级监测设备,如高分辨率的小卫星遥感影像,需要将这些产品商业化。

4.数据安全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就要保证数据库被合法使用。可以采取身份认证、要求用户级别、用户口令等方法来保证数据库不被恶意操纵使用。另外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要进行备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数据库是需要电脑操作的,所以为了数据的安全还要防止黑客袭击,电脑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摘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