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出口贸易情况8篇

时间:2023-06-01 08:53: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出口贸易情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口贸易情况

篇1

一、来进料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比重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五、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稳步增加

篇2

加工贸易出口基本持平

今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54.72万吨,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3%和增长0.6%。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42.75万吨,出口额18.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71%和1.04%;来料加工出口量11.98万吨,出口额6.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5%和5.76%。

一般贸易出口略增

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125.17万吨、出口额71.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58%。墨鱼鱿鱼及章鱼、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蟹类、大黄鱼、淡水小龙虾等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65.7%。其中,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量额双增,墨鱼、对虾、蟹类、大黄鱼出口量额双降,鳗鱼出口量增额减。由于连续两年养殖病害高发,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下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成为周边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大国争相抢占的市场,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由对虾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今年上半年对虾出口量继续大幅下降。罗非鱼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一季度明显回落。鳗鱼出口形势较一季度明显好转,出口价格略低于上年。

日美欧韩市场明显复苏,东盟香港市场持续低迷

过去几年我国对东盟、香港、台湾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传统的日美欧韩市场出口占比逐年萎缩。但今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我国水产品对其出口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而东盟和香港市场则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美国、韩国市场明显向好,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0.33%和25.82%。对日本出口量增额减,和鳗鱼单价下降有较大关系。欧盟市场持续复苏,出口额已由一季度的小幅下降转为小幅增长。香港和东盟出口量额双降,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5.45%和18.49%。

主要省份出口形势向好 多个省份出口额呈两位数增长

受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数据年初呈现下行趋势,3月份以后逐步企稳回升,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形势也逐月向好。上半年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河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58%。其中,福建省虽然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6.15%和10.37%,但降幅已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山东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4%和3.08%,出口额已和福建省基本持平;广东、广西出口量减额增;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出口量额双增,其中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11.24%、12.65%、21.55%和31.25%。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位列前三。其中,湖北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9%和38.2%。

篇3

关键词:蔬菜出口;肇庆市;贸易竞争力;策略

肇庆市作为广东省农业资源大市和农产品生产大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04.21万亩,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研究肇庆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对如何促进广东蔬菜的出口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肇庆蔬菜产业的研究很少,尚未找到关于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方面的文献。本研究通过统计海关提供的数据,归纳了2006~2011年肇庆蔬菜出口的发展现状,结合肇庆蔬菜产业的优势和肇庆蔬菜出口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促进肇庆蔬菜出口的对策,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或利用价值。

1 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现状

1.1 近六年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变化

2006~2011年中,2006年肇庆蔬菜出口量最高,为3829.60吨,2007~2011年五年的出口量最大不超过200吨。2007年出口量为36.96吨,比2006年出口量下降了99%,2008年出口量继续下降,2009年出口量开始上升,至2011年出口量为182.21吨。[]

从图可知, 2006~2011年,每年肇庆蔬菜出口量及出口额占全省蔬菜出口的比重都很小,肇庆蔬菜出口量最高的2006年肇庆蔬菜出口量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比重也最大,但也仅有0.57%,其余年份的出口量比重不超过0.02%,可见广东地区中肇庆蔬菜出口量是非常小的。

1.2 出口蔬菜类别的概述

2006~2011年,肇庆出口的蔬菜由鲜或冷藏蔬菜、暂时保藏蔬菜、干蔬菜和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组成,其中鲜或冷藏蔬菜出口额占肇庆蔬菜出口额80%以上;2007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和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且前者出口额比重高达99%以上;2008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2009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和干蔬菜,前者出口额比重只比后者高十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和2011年除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没有出口外,其他三类都有出口,这两年鲜或冷藏蔬菜的出口额比重都不超过3%,而暂时保藏蔬菜和干蔬菜的出口额之和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比重在97%以上。

鲜或冷藏蔬菜在2006年出口额为41.28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比2006年的下降了约70%,2008年和2009年出口额的下降速度有所缓和,但 2010年出口额比2009年的下降了约90%,导致2010年出口额比重只剩1.03%,2011年出口额及其比重分别为1.05万美元和2.77%。

1.3 出口蔬菜目的地的情况

从2表可知,肇庆蔬菜在2006~2011年每年都有出口到澳大利亚,在2009~2011年连续三年有出口到日本。另外,香港、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台湾和马来西亚五国只在某一年份有进口肇庆蔬菜。2006年,在出口目的国和地区中,香港以41.82万美元的进口额排名第一,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93.90%;澳大利亚排名第二,进口额为4.42万美元,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8.93%;印度尼西亚排第三,进口额2.72万美元,比重为6.10%;肯尼亚的进口额最小,只有5000多美元,比重为1.05%。2007年,澳大利亚跃居第一,澳大利亚的进口额比2006年增长了近两倍,2007年澳大利亚进口额比重高达99%以上;台湾只有200多美元的进口额,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0.14%。自2008年起,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开始下降,2008年只有澳大利亚进口肇庆的蔬菜,2009年澳大利亚的进口额依然稳居第一。2009年,日本的进口额为5.36万美元,进口额比重为44.57%,进口额比重只比澳大利亚的少约1个百分点,马来西亚的进口额为1.13万美元,进口额比重为9.41%。2010年和2011年,日本分别以49.24万美元和36.88万美元的进口额占当年肇庆蔬菜出口额的95%以上,而澳大利亚这两年的进口额低于1.2万美元,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比重低于3%。

2 肇庆市蔬菜出口的优势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

肇庆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除怀集北部山区外,大部分区域属南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20~22℃,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1800mm[1]。同时,肇庆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少霜不易结冰,因此不需要温室大棚,露地就能够生产大量的蔬菜品种。同时,丰富的农地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肇庆市处于山区和珠三角平原地带结合部,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土地总面积的8.31%[2],常用耕地面积187万亩(其中水旱田157万亩),山地1400多万亩,人均耕地0.46亩,是珠三角城市人均面积的一倍多。且土壤属于典型的南方红土,土地肥沃,历来是广东重要的粮食、蔬菜、渔业和林业生产基地。因此,冬季肇庆生产的蔬菜,与蔬菜生产、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

2.2 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肇庆农业产业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比较优势,区域特色农业效应明显,产业化综合效益得以体现。目前肇庆市已形成了包括蔬菜在内的十大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以高要碧绿蔬菜为首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优质蔬菜的种植。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4.21万亩,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

2.3 便利的运输条件

“泛珠三角”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区域,地处中国、东盟两大板块交界,是两大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肇庆市高度重视港口发展,把依托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确定为该市“四大经济”之一。随着肇庆市发展港口物流经济条件的成熟和优惠政策的出台,一批港口物流企业纷纷抢滩肇庆参与港口经营[3]。321国道、324省道,广肇、二广高速公路和三茂铁路,以及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贯通全市,再加上毗邻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构成了肇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4]。

肇庆区域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性变化,为肇庆市与珠三角各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加快与珠三角各市特别是广佛肇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和有利的条件。

2.4 日趋增长的国际消费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蔬菜的产量和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营养和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崇尚健康,注重营养和保健已经成为消费的主旋律。由于蔬菜不仅具有食品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导致全球性的蔬菜需求量剧增[5]。因此,世界蔬菜消费的不断增长,也就必然带动全球蔬菜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蔬菜贸易额也会不断地增加,这就为肇庆蔬菜出口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空间。

3 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对于广东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今也已经有一些研究者进行过探讨,如何晓莉、李志军、丁小伦、何裕志、钟雁明、郑映雪、林伟君、刘洪涛[6-13]等,归纳出了广东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10个主要问题,包括产品单一,产品档次较低,品牌意识不强;采后增值技术落后;蔬菜深加工不高,附加值低;蔬菜设施栽培还有待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化低;蔬菜产地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因此,对于肇庆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本研究里不再与上述研究者的结果进行重复,而是主要结合肇庆的实际情况和海关的一些出口与进口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来进行说明。

3.1 出口量及出口额少,占广东省的比例低

每年蔬菜出口额最大值不超过50万美元,占全省蔬菜出口额的比例最大为0.23%。蔬菜出口量2006年最大,有3800多吨,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0.57%。蔬菜出口量2007年至2011年不超过200吨,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比例小于0.02%。肇庆蔬菜出口量2011年为182.2吨,当年蔬菜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出口量不足当年产量的万分之一。

3.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浇灌方式简易,大多采用人工拉管的方式;喷灌和滴灌系统应用还未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未在该辖区内普遍应用。对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植物激素、保险药物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14]。在土壤管理技术方面,仍以使用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除草剂作为主要的除草方式。在土壤覆盖方面,主要采用有机材料、地膜等作为覆盖材料,覆盖方法主要是覆草和覆膜[15]。

3.3 水资源数量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

在枯水季节,生产上会感水量不足,特别是罗定盆地,农业常受干旱威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龙舟水”、寒露风和霜降风、春秋旱、台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6]。气候空间变化较明显,表现出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年平均气温自怀集的20.8℃增加到高要、罗定的22℃;受地形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差异也很显著。罗定盆地因受其南部高大山地阻隔,平均年雨量仅1343mm,而怀集盆地因有绥江谷地作为暖湿气流通道,其平均年雨量达到1754mm。全市中、低山地数量不少,海拔超过1000m的山峰有60座,山地气候也表现出垂直变化[17]。

3.4 劳动力知识水平不高

农业劳动力日渐趋弱陷入代际断层。现在多数农村,青壮劳力基本常年外出城里打工经商,留守务农的多是老人、儿童、妇女等。据肇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调查,截止2007年12月肇庆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构成中,16~17岁的占1.74%,50岁以上的占21.7%,18~50岁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最大,为70.56%。从男女性别比例看,常住人口中18~45岁和45岁以上都是以女性居多。肇庆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3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3%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0.5%。文化技能素质普遍低下、经营能力严重不足,很难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

4 加快完善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各部门间沟通、协作,完善出口机制

在蔬菜出口的环节上,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检验检疫局、农业厅(局)、海关、运输、税务等。存在程序繁杂、多头审批、多个部门来回跑(各部门的办公地点在不同的地方)、时间长、收费过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因此,省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来进行解决。例如在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方面,与检验检疫局探讨如何简化手续、缩短时间、降低收费;在出口产品通关方面,与海关探讨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以及节假日时,采取预约的方式让产品通关的可能性;与航空公司协商给予出口蔬菜的运费优惠;与金融部门协商给予出口企业提供贷款和优惠贷款;与保险公司商讨给予出口企业提供保险等

4.2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揉入力度

国际市场蔬菜产品的竞争,主要就是品种、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品种和质量竞争,追究起来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由于对科研投入不够,产品质量上不去,使得目前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所以,加大对出口蔬菜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是目前需要扶持的重中之重。

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依靠原本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按照肇庆不同的优势蔬菜产品类别,划定若干区域,在区域内建设专门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基地,或在港口、交通便利处设立出口园区。政府应当每年拿出一定量资金用于支持这些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建设基地的水、电、路、通讯、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同时培训农民掌握土壤管理技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基础上,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企业与农户双方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人股分红和利益返还、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等多种形式,促进利益联结机制向紧密、合理的方向发展,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18]。

着力解决县域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对县域小型企业的各种有效物权凭证、金融票据,均应开展抵押、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引导经济发达地区信用担保公司延伸业务;鼓励欠发达地区建立市一级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担保机构;鼓励欠发达地区运作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9]。

4.4 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生产出口蔬菜的龙头企业,政府应当考虑给予他们参加国际展览时一定的经费补助,以激励他们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将来广东建立起了蔬菜出口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政府更加应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维持协会的日常运作。而当协会能够发展到具有像国外类似的组织那样的功能时,政府还应当增加经费支持力度,使协会能够在水果、蔬菜和花卉进口大国进行市场调研、建立营销网络、参加展览和会议、宣传推广等。

针对企业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肇庆海关采取政策宣讲会、业务培训会等措施帮助企业提高业务技能,用活用好政策,授企业以“渔”。

参考文献

[1] 梁国昭.广东省肇庆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J].热带地理,1989(9)4:289-298

[2] 王伊娜.肇庆市耕地量的调查及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153-154

[3] 杨丽华.港口物流成为肇庆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近5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2以上[J].珠江水运, 2008,3:12-19

基金项目:冬季蔬菜良种引进与繁育基地的建设,粤农函【2011】1007号

篇4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风险分析;有效规避

随着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加深。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下不断发展壮大,但需要面对的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变大。企业一旦无法规避贸易风险,就会对其本身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的会扰乱国内外行业市场秩序,因此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及规避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我国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贸易风险。加上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萎靡,无形中进一步加大进出口贸易风险,部分国家为应对金融风险不断调整本国内信贷政策,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风险变大,坏账率不断增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因为进出口贸易风险蒙受损失的企业多不胜收,严重的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情况。作为进出口贸易风险发生的重灾区,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1]。

二、进出口贸易风险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即进出口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进出口贸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对称、操作错误、认识偏差等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几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对变化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相应地发生改变,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均有所改变,企业的风险预警意识也随之增强或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表现[2]。

(三)无意识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产生是贸易主体的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贸易主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导者,其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上的失误、操作中的差错等均可能引起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换言之,进出口贸易风险不包括恶意、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情况,即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见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提高企业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能力的措施

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国内进出口贸易受到不小的冲击,因此需要提高进出口贸易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本文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从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三方面入手,给出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应对价格风险

套期保值是贸易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将来现货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临时替代物换成期货合约,为现在买进以后售出或将来需要买进商品价格提供相应保险的交易活动。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市场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3]。最终在现与期、近期与远期之间建立完善的对冲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价格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控制信用风险

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首先需要选对合理供应商,只有确保供应商才能确保商品质量,企业进出口贸易进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户风险,关键点在于供货方是否具有真实背景、相应能力及诚信度等。所以实际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准入条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做好内控制度建设,贸易开始前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全面了解供货方相关信息,确保商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企业以最低价格获得相关商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三)应对合同风险

对于合同风险的应对,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认真审查合作者的资信情况等必要时委派专人通过工商、税务和银行等渠道,进行实地调查;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斟酌合同的每道条款,参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证合同条款的词句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4]。案例企业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东道国的贸易合同惯例,谨慎使用该国的贸易术语,以及了解各种交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是在执行合同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合同条款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贸易合同风险。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进出口贸易风险的特点,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涉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磊.进出口贸易专业的工作过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广西教育.2014.

[2]鲁艺伟.论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范[J].知识经济.2014.

篇5

关键词:能源消费;出口贸易;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到2005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已经达到33%,这表明,当年中国GDP中的33%是由出口加工业创造的。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出口贸易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源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能源消费与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佐证。

一、文献综述

国外一些学者对能源消费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Arye和Hillman(1978)使用H-O理论的3x×2×2模型,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Jose和Goldemberg(1984)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T.Owen(1982)对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大是造成这些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对我国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较少。董斌昌(2006)利用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能源消费对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作用。

二、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分析方法的选择。由于多数时间经济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其做简单线性回归时,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进而可能会影响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问题,Engle-Granger(1987)提出了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

三、结论和建议

篇6

1.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从贸易结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于加工贸易影响最大。一方面,加工贸易属劳动密集产业,往往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一种贸易方式,一般来讲,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加工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微薄,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取利润,一旦发生危机,企业往往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是“关门走人”;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持续升值,致使出口商品遭受汇率损失,大幅降低低值加工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连续7年,加工贸易占总出口贸易额的近50%,因此,危机发生后,重创我国出口贸易。不少企业在金融危机过后,原有的加工企业不再回来,地区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风险。从社会产业升级的角度,几次危机的经验表明,危中有机,危机的过程也是淘汰落后产能和粗放型产业的一个优化过程。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往往吸取教训,进而推动产业由传统的制造向创造,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本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金融危机往往成为发达国家掀起贸易保护的借口,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传统与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战争的盾牌。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打击沉重。贸易保护最易引起连锁反应,制裁与反制裁使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据商务部数据,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环比增长分别是72.7%、15.4%和8.9%。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又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波动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有多个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又有很大差别,但是,危机爆发前,总有一些经济指标的波动总会体现基本的经济规律。本文选取了GDP增长率、进出口贸易增速这两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危机爆发前5年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代表危机爆发年份。可以看到四次危机中,大部分国家危机前3~4年贸易指数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1年,泰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大幅缩减近40点。而日本和中国在危机爆发前4年进出口贸易指数便开始下行,到危机爆发前,指数缩减近20点。仅有美国1929年和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指数基本保持平稳。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进出口贸易指数必然呈现下降趋势,而由于美国经济和出口结构完善,其市场调节能力和应对金融经济环境变化的功能较强,危机爆发前进出口贸易变化幅度有限。

2.GDP增长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四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前1~2年开始,各国GDP增长的指数大幅变化,日本下跌近20点,而泰国跌幅近40点。综合可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GDP增长指数几乎与进出口贸易指数变化同步,危机发生前即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的下降趋势。而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其GDP增长指数十分平滑,受其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影响,美国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自身调节功能使其受到危机影响有限,其经济领域抵抗危机能力强于其他国家。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贸易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1.进出口贸易指数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T=100)注:横坐标T代表危机爆发年份,1、2、3、4、5分别代表危机爆发后1年、2年、3年、4年、5年。资料来源:WTO网站和各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图4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恢复情况图3和图4反映了金融危机爆发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情况。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指数显示,危机爆发后1~2年时间里,进出口贸易增长急剧下滑,泰国在1997年、美国在1929年,美国与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贸易指数反映强烈,1年时间进出口贸易指数下跌20~40点,特别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从此步入下降通道,几乎用了10年多的时间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与此相近的是,1989~1996年,泰国年平均出口额增长率为17.1%。尽管泰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2年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恢复和小幅增长,但接下来的2年中出现了二次下探,直到危机发生6年后才得以恢复。中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进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地区加工贸易遭到了近乎摧毁性的打击,到2009年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复苏迹象。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巨大,特别是,把危机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叠加,基本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与进出口贸易的正相关关系,即危机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大。

2.GDP波动及恢复情况比较

反映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GDP增长指数的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危机发生使各国GDP的增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危机发生2~3年后,影响更为明显。图6反映了各国危机后GDP恢复的情况,日本1992、泰国1997和美国2007年金融危机后的GDP恢复时间分别为1年、4年和2年,而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GDP才得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整个时间超过了10年。综合以上分析,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中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它还影响到房地产、金融、证券、工业、商业等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最终这些因素全面的反映到GDP增长指数上。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百年来四次主要金融危机发生前后GDP增速、进出口贸易增速等直接反应贸易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比较研究,历史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

1.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存在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对四次金融危机的对比发现,尽管程度不同,但危机发生前后临近年份,进出口贸易都会出现显著的波动,因此,进出口贸易指数的持续波动是危机发生的主要信号。危机发生后,特别之后的1~2年,各国出口贸易都出现大幅下滑。而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时间也至少需要2年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还会陷入二次危机过程,进出口贸易指数反复波动。同时,在危机持续过程中,各国贸易保护和贸易争端加剧,进一步加速了出口贸易的下滑速度,特别是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危机对出口影响更大。因而,防止和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优化贸易结构是重要途径。

2.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传导效应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在贸易本身,它还据此把影响传导扩展到与贸易相关的金融、商业、实体经济、就业等领域,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较为直接的体现为GDP增速的放缓甚至是下滑,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出口下滑导致了大量的靠代工生产的工厂倒闭停业,工人失业,原材料、机械设备,以至于工厂集中地区的商业都由此受到冲击,这种传导效应使得整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3.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必须转变经济贸易结构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的服装纺织企业纷纷对于改进服装纺织生产,促进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在保持并促进服装贸易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提高,各国不断采用通过新的行业法规或标准的方式使本国服装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进口国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壁垒,对于低标准的产品输入进行限制。从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各国的新法规和新标准确实有助于促使服装纺织企业完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促进服装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技术水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服装纺织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很难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认可。假如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行业技术优势在是世界范围内强势推行服装贸易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扭曲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的服装贸易逆差正在不断扩大,针对于这一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将服装进出口贸易和经济、政治目的相挂钩,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国际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阻挠。

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客观实际看,自进入WTO以来,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遭遇黄灯。在取消配额制度以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因此得到解放,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以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一直遭受到设限,并且受到他们所谓的“中国”的影响,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一直遭受到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起的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作出了一些跟风的反应,针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经济起步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调整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中国。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1).

李钊.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1金融发展优化贸易结构一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能有效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含量的高低。各种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贸易经济效应。而贸易结构情况会受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地理等自然要素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金融发展增加进去,作为影响一国贸易结构水平的一大因素。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对发展中国家要高,故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研发能力相对都高于发展中国家,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技术比较优势,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贸易结构中比重较大,从而起到对贸易结构的优化,获得相对高额的贸易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有限,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质量不高,获取的利润也很低。2金融发展影响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所需投入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外国学者Beck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国家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有着较高的出口份额。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有着较高的外部融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这就有利于那些规模较大的行业,拥有更多的金融发展空间,促进该行业的贸易往来更加快捷频繁。3金融发展对贸易风险的分散在国际贸易中潜在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价格变动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运输风险等。金融发展水平程度较高的国家,其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降低风险,将风险及时有效地分散,减少贸易损失。其中,常用的手段是可以购买保险,担保或充分利用有关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二、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贸易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当今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势必会加快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定的贸易壁垒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贸易的自由化能使国际贸易往来更加公平。商品和资本在全球各地之间的快速自由流动,使得经济的发展势必是朝着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方向发展的。这种进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贸易的自由化则是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2国际贸易带动对外投资伴随世界各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作为载体,带动了对外投资。一国对外投资活动的发展,势必需要相应配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机制,自然带动了对应国家金融市场的繁华,创新出更多产品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综上所述,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会在多方面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样会促进或抑制金融发展,成为金融发展的物质条件之一。两者共同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浙江省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

研究浙江省作为沿海省份,占中国相当份额的贸易量,其中又以出口为主。根据国情,本文重点研究浙江省的情况,通过相关数据,用实证检验浙江省金融发展和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1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源于浙江省年鉴,包括1986年至2010年浙江省的出口额、GDP、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文主要以金融相关比率即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据此,本文主要建立如下公式:Ln(EX)=c+αln(FIR)+βln(GDP)其中,EX代表出口,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GDP为浙江省生产总值;α、β是方程的回归系数,c是常数项。并作对数处理。2平稳性检验针对本文时间序列数据,先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经检验所有变量在通过2阶差分之后平稳。3协整检验进一步做JJ检验,确定变量相互之间是否长期稳定。经检验浙江省出口贸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再用OLS方法进行协整回归。.估计的回归模型:FIR、GDP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R2为0.992,相当高。所以,浙江省的出口贸易、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金融发展程度每上升1%,出口贸易量相应上升1.348%;另外,经济每增长1%,出口增加0.963%。这个结果验证了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作用的相关理论。4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通常的检验模型为:因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对滞后期的选择很敏感,因此选择不同的滞后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本文分别选取滞后期为1和2时进行检验。表2为滞后期为2时,浙江省金融与出口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由Granger检验结果可知,滞后1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浙江省出口是金融的原因,金融也是出口的原因。滞后2年时,浙江省出口贸易仍然是金融的Granger原因,但金融却不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了。这也反映出浙江省金融没有对出口贸易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出口贸易对金融的正向冲击的影响在前7年是负的,且当期就会产生一定影响,第8年开始为正,但影响程度很小。经济增长的正冲击,在前7年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是负的,第3年的时候出现最低,然后提高,第7年起,开始为正,且影响较出口对金融的冲击大。一方面,说明浙江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够高,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对金融在短期内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欠缺。金融产品,在贸易结构中只占有很少的比重,故贸易额的增长没有起到带动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和浙江省的实践情况相符合。金融发展的正向冲击对出口贸易,开始为0,然后逐年递增,在第4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然后逐步减少,在第6年的时候在较高水平趋于平稳,但全部为正。并且,金融的冲击,对浙江省的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很大。经济增长的冲击与金融对出口的冲击相类似,开始为0,然后逐年上升,在第3年的时候达到最大,程度比金融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也全部为正。这说明浙江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出口有着长期性的作用,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出口贸易的增加。符合之前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促进机制作用。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