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8篇

时间:2023-06-01 08:53: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1

一、全面落实发展纲要,不断深化细化服务业发展规划

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深入学习、贯彻和宣传《发展纲要》,有序开展重点行业调研,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布局的深化和细化,着手编制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是:

(一)组织召开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总结“服务立区”战略实施以来主要成果,交流服务业发展工作经验,部署今后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编制完成会展、物流、中介三个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会展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

(三)衔接明确重要功能区块规划布局。主动介入核心区地块(箕漕街区块)、*北路沿江区块(原化工区地块和滨江地块)建设,密切保持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力争及早明确地块规划布局。抓紧开展“滨江大道商务休闲带”、“休闲生活圈”等功能区块的规划研究,完成包括功能结构、业态布置、形态风格等在内的初步规划方案。

二、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引进培育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楼宇经济载体功能,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会展、物流、中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一街一特”工程,着力建设行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集聚发展。重点是:

(四)组织开展各类展会活动。精心承办第三届中国家博会和首届中国旅洽会等品牌展会,引进“药机展”等大型巡回展会,为“浙洽会”、“服装节”等大型展会活动做好环境保障和服务工作。

(五)培育引进发展物流业。加快引进宏商国际货运等物流企业;积极促进马士基物流、达飞轮船、金辉矿产品物流等强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六)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金穗税务、公正监理等本地优势中介服务企业拓展市场范围和业务领域,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各种方式合作。

(七)营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利用经济形势通报会、新春联谊会等活动载体,加快建立银企互动交流合作平台,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八)推进特色功能载体建设。完善“海运港”特色楼宇建设,组建由航运物流企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海运俱乐部,组织龙头航运企业成立“海洋航运业互动协会”,进一步完善航运信息平台。推进*南路商业特色街的示范建设,完成街区建设方案的策划设计,以街道为主体推进街区景观改造施工建设。培育化工交易所(暂名)特色楼宇,邀请权威咨询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开展全面招商工作,完成楼宇主体企业的入驻。推进会展创意园(暂名)建设,在与市会展办等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邀请权威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建设*会展网等主体功能,引进部分会展主体企业。

三、通过流通技术改造和业态转型,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信息化建设、品牌提升、连锁经营和改造转型等为主要途径,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两大汽车市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汽车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利用各类商业设施,加快引进现代商业零售业态和企业。以街道为主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建设。重点是:

(九)引导优势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建筑装潢市场等商品市场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城项目建设,引导其延伸相关服务功能,加快向专业商场、精品特色街区方向发展;按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定位,尽快完成华东物流大厦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

(十)促进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和做精做特。继续引导向阳渔港、新彩虹等强势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以彩虹北路商业示范街等为主要载体,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餐饮企业,进一步增强餐饮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

(十一)集聚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世纪轿车城“二次招商”活动,充实完善汽车服务企业主体及结构,加快国际汽车城主体招商和配套服务招商,引进3S、4S汽车专营店5家。

(十二)拓展提升商业零售业。促成沃尔玛超市项目的签约和金光百货国际名品城、欧尚超市的开业;协助波特曼中心精品百货商场和嘉汇国贸中心商业设施开展招商;推进广客隆地块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招商。

四、坚持开放合作,继续加大服务业招商工作力度

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线,主动接轨国际国内市场,夯实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基础,通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服务业,深入接洽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开展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和特色街区、特色楼宇的服务业招商工作。重点是:

(十三)切实健全招商基础管理和后续服务。通过全面疏理,编制完成汇集功能性区块、功能性项目、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等各类服务业招商资源的《招商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汇编完成《客商库》,修编完成《*区投资指南》。

(十四)精心举办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全力包装一批服务业实体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通过组织召开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促进区内企业与香港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加强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接洽和引进力度。

(十五)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利用“浙洽会”期间商贾云集优势,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进一步宣传*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会引商。

(十六)筹办落实“卢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研讨会。前瞻性地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主动接轨上海的重点,为区域发展和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五、全面参与东部新城建设,努力奠定服务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东部新城是*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最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主动融合、积极参与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以会展商务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

(十七)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围绕东部新城功能定位、开发速度和时序要求,加强相关宣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配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十八)妥善做好拟开工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和严格依法行政相结合,努力做好征地拆迁和社会矛盾的排摸调处工作,扎实解决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企业腾笼换业等重要问题。

(十九)主动介入拟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招商工作。与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衔接介入东部新城会展区、门户区、市政中心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配合开展相关招商工作。

六、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

依托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带动效应,根据《发展纲要》中明确的“一轴二心三圈四带”功能布局,以“410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一批服务业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是:

(二十)努力促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竣工。切实保障波特曼中心、嘉汇国贸中心、宁江综合商务楼、宁东综合商务楼、东城百汇等项目竣工。

(二十一)加快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国际汽车城、新天地二期、矮柳商贸园、汉通综合商务楼、石浦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建设。

(二十二)积极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全面促进中信泰富广场、雷迪森广场、世纪东方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优化综合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

(二十三)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重点整顿规范楼宇经济市场。加快推广五交化市场“平安市场”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力争完成3-5个“平安市场”建设。

(二十四)完善公共管理基础平台。加快研究建设服务业政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在政策咨询、规划了解、意见反馈、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需要;及时开展楼宇经济数字管理平台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尝试将楼宇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嵌入试点商务楼宇的物业管理终端,加快构建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八、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氛围

通过健全服务业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媒体宣传等方法,进一步引导全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

(二十五)强化组织协调。建立由各街道、部门参与的服务业工作季度例会制度,增强对全区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交流和情况分析。

篇2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为分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两类,生活型服务业以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为主,以提升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覆盖范围,使生活居住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也可以间接满足人群的精神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为重点。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 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 产业对于区域价值分析,强调功能性指标,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维度,界定产业的重要性。如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两类,即对于土地价值的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能够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对区域认知有提升作用的产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将动漫、网游等界定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于完善区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激励因素作为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可以进行积极的尝试。

篇3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行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具体说,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业。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向。从理论上探讨现代服务业发展内生路径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内生路径的理论探讨

1、市场需求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服务业规模日趋扩大。这里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成为扩大市场需求的关键。可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市场需求。一是通过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巨大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张力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这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之策;二是通过扩大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改善服务消费的环境,完善消费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以有效的需求驱动实现对现代服务业的强劲拉动;三是通过深化改革,革除政府的垄断经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让市场承担在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的服务,形成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快速拉动;四是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特别是要由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中间需求的发展来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比较低,许多服务活动内部化,在非服务部门中形成部门内部的自我服务,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中间需求的拓展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渠道

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组织的复杂化,制造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测试、会计、审计、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会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这表明现代服务业不是一般制造业的产物,而主要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物。它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生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孳生的土壤,这从先进制造业不断拓展的规模和不断延伸的环节便可看出。从先进制造业不断扩张的规模看,先进制造业在它扩展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内部产生新的分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留下空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工业的装备程度的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在工业中越来越大。由于先进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制造业内部才可能有更细致的分工。同时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对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经济规模大到足以将其中的一部分职能分离出来,自然就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需求。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环节看,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可能使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独立出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任何制造业的发展均要经过研发生产营销三个基本环节的业务流程。制造业越发展内部分工越细致,这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分孳出若干个环节。比如:研发环节可能孳生咨询、设计、开发等部门;生产环节可能孳生采购、管理、融资、要素配置等部门;营销环节可能孳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部门。可见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流程的链条逐渐延伸,附着在链条上的环节逐渐增多,当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到这些环节足于从制造业的母体上独立出来,它们就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可见,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原本就是从制造业的母体中孳生出来的,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制造业的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渠道。

3、行业融合和高新技术通用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新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高新技术在不同行业被广泛采用,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如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航空、勘探、采掘、制造、物流、医疗等行业,当行业之间发生横向联系、纵向联系、侧向联系时,便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沟通,这为行业的融合做好了物质技术准备;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采用,使现代服务业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快速发展。这是因为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一旦交媒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不仅表现在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还表现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上。正如美国经济学家s hel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Riddle也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新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采用以及行业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这种行业融合高新技术通用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对外开放和全球产业转移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推力

一国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取决于国外市场的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一般说经济越开放,生产配套需要的现代服务越多,其产业链条可能触及的空间越大,消费也就更加国际化;经济越开放,也意味着利用国外服务业资源、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越多。同时经济越开放,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联系越紧密,越加容易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现实。经济发展与经济开放度是并行不悖的。近年来,全球正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日趋专业化,纷纷把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 现代服务业的经营活动正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正加快步伐,已经扩展到信息技术服务、软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后勤保障、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开放的方式,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方式,以扩大外部需求的强劲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5、创新和创意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和创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由于现代服务业既是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行业黏合度融合度较高的行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创新和创意的发展。目前,依靠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商业业态创新、商业经营方式创新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服务企业非常多。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巨大的品牌效应对服务企业、行业、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在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里面我们看到,他们往往不生产具体的产品,而是运用人们的大脑的想象力生产服务性产品。他们的创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过去人们是在工厂工作的,现在人们可以在家里面办公,可以到咖啡厅里面边喝茶边谈生意。这里创新和创意成为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的灵魂,成为牵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创意就有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经济广义上指一切以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的创新型经济形态。狭义上指用创意活动丰富和完善经济行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创意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经济,而是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各类创新型产业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广告、艺术、商品设计、音乐、出版、软件、广播影视等行业。此外,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文化遗产和体育等行业也具有明显的创意经济性质。即使像汽车、手机这样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其基本使用功能,而是其非功能型的设计和品牌文化。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对体验式的无形消费比例将逐步加大,比如享受一种服务,感知一种品牌,体验一种快乐等等。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无形消费需要的,只能是创意。毫无疑问,创新和创意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6、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是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即自然生长环境看,现代服务业的优质快速发展必须基于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关产业的集约发展。这里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是前提,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关键,相关产业的集约发展是目的。产业集群发展(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这种集群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由于生产企业的扎堆发展,它为各类生产发展提供了便利。产业集群带来的互补、共享、大规模、低成本等外部经济效应十分显著,众多服务业单位云集在产业集群周围提供各种服务,很快产业集群带来了服务集群。所谓服务产业集群化,就是指服务业中相互关联的若干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服务集群是现代服务业发挥自身功能和提升空间绩效的重要手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在我国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引导,而实现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既避免了同类产业同质竞争,也利于产业的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同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将集群化发展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的潜力发掘出来,从而达到集约化发展的目标。因此,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就为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

现代服务业是涉及行业门类很多的行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这个行业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因而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不断的永续的过程。从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看,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在发展中引起思考:

1、用最新理念与全域视野的有机结合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科学且合乎实际的发展规划既是蓝图又是标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更不例外。市级层面要牢牢坚持高起点规划的基本定位,用最新理念和全域视野高标准统筹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最新理念即用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的前沿理念,全域视野即用全球眼光、全方位视角在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要积极做好它与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资源保障规划的整体衔接,明确主城与郊县、江南与江北、城市核心区域与区域、传统服务业密集区与新兴服务业增长极的产业分工,形成覆盖全域、突出重点、差异分工、有序引导的高层次整体战略规划。在制定规划时就应重视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的确立,使现代服务业在起步时就与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接轨。

2、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行业优势越突出,品牌行业越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也就越明显。怎样才能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呢?这需要科技需要创新的发展,科技是推动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是实现服务创新的有力支撑。服务创新是一种多维度的创新活动,其内涵较制造业技术创新更为丰富,因此,它需要我们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服务创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现代服务业产业优势形成的必然条件。而要实现这些条件,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业态。因此,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现代服务业只有与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才可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如信息技术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抓手,现代服务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只有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

3、用人力开发与环境营造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

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紧密相连,是服务业中知识密度高、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优势越加明显。要将这种潜在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的后发优势,必须下大气力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因为现代科技是人发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需要人去掌控,离开智力的人就不会有现代服务业,更不可能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是环境的动物,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开发成长不仅要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也要有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工作环境,还要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更要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总之,只有用人力开发与环境营造有机结合,才可能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

4、用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现代服务业要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这是因为,只有采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才可能在服务业中形成竞争,只有同业竞争才能使那些成本低、质量好的服务占据优势,而将那些通过行政庇护、通过非市场手段保护的落后服务业淘汰,市场竞争是形成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唯一途径,在现代服务业涉及门类越来越多、牵涉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要将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变现为竞争优势,既要通过公平的市场机制角逐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又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扫除平等竞争的各种障碍,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来实现。因此,用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形成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熊尚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2】 张建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3】 陈滨“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篇4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篇5

一、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大招商力度。每年开展以集聚区为载体的专题性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国内外知名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不断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促进我县现代服务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现就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4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大招商力度。每年开展以集聚区为载体的专题性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国内外知名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不断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增长方式 经济结构转型

0 引言

近几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06年开始制定临沂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年8月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临沂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同年9月制定并开始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从38个方面重点支持三大载体及服务业十大支柱产业发展。2012年5月制定《临沂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临沂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临沂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迫切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首要任务。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很好的证明,在经济结构中会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国家来说会经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模式转变。在不少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就已超过了一、二产业。由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丰富广泛,第三产业的应用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为主要发展模式,而后工业社会中起中坚力量的则是现代服务业。从二次世界大战直至二十一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长到70%,然后开始稳定下来。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现代服务业有着不同的界定。综合几种主要的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知识要素密集投入,主要以服务于一二产业和人们的生活为主。比较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像现代物流、证券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得较快。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第三产业中越来越重要,资本密集,企业附加值高,企业盈利模式新颖独特,而且多数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教育传媒、环保产业中的环境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增长方式也在日渐发生着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创新进步加快,管理运营模式更加高效。

最近几年,临沂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优化结构、吸纳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临沂市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有力地促进了临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2009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6.31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37.7%,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72.33亿元,增长28.2%,占全部税收的49.4%。09年临沂市被评为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兰山区、蒙阴县被评为省级服务业先进城区,临沂商城被评为先进园区,山东立晨物流有限公司、山东龙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先进企业。

2 制约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山东省是我国北方的经济大省,省政府对临沂市的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中更是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临沂市服务业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现阶段正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尽管如此,但与南方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在临沂市的服务业中多数产业比较落后,商贸物流业发展成绩较好。总的说来,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规模总体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1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闭塞,相关制度、政策层面环境不完善、不宽松

临沂市目前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比较滞后,观念也十分落后,“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现象还很常见。对于服务业的审批比较繁杂,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措施。而且对于服务业功能定位不明确、不清晰,政府相关政策层面比较模糊,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些特殊现代服务业,政府对其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在管理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基础设施服务比较落后,通信、道路等公共资源紧张,这导致服务业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2 临沂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临沂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和商贸强市,但服务业在开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临沂市服务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而沦为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的附属,临沂市农村的服务消费潜力尚未真正开发。由于本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部分初级加工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也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很大。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临沂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量的第二产业积压了服务业的公共资源。

2.3 现代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临沂市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整体偏低,大部分学历也比较低。现代服务业是知识、资金、科技密集型产业,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力是服务业最大的短板。那些较高附加值的服务从业人员还存在素质不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低,市场营销意识与能力不强,服务供给短期化、短视化等问题。这种情况导致了服务业整体服务质量差、服务信用度低。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海南省 问题 建议

一、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1、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2000-2007年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平稳增长,占经济结构的比例总体在16%左右。相对于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海南生产服务业的金融、地产服务业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之后开始恢复性增长发展,特别是2003年后房地产业发展较快,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结构因素。

2、以旅游业为龙头,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

海南省把得天独厚的海岛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业优势,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并走向世界;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会展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旅游房地产商品房销售以年均33.53%的幅度快速增长,许多岛内房地产商叫响旅游牌、生态牌,吸引了大批岛外客到海南买房度假。统计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海南省海口市岛外购房者比例分别达到55%、54.86%和57.99%,而三亚市的比例更高达85%、83.89%和88.19%。

3、现代服务业对全省服务业和GDP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较大

传统现代服务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已有限,旅游、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推动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成为主力军,展现出强大潜力。如近几年旅游收入占海南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较高,2004-2008年基本维持在13%。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实施、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海南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开展、房地产“烂尾楼”2006年全面处置完毕以及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动工建设,以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二、制约海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因素

1、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

从三类产业比重分布来看,服务业从2006年首次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但是海南省对于现代服务业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政策支持。目前,海南省只出台了《关于推进信息产业和扶持高新技术信息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等有关信息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而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业、文化休闲产业、房地产业等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

2、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海南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低,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服务业基础薄弱,旅游、文化、教育、信息和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规模不足,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比如,海南于1997年就提出发展信息产业,但2007年才开建第一个软件园。

3、岛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教育智力支持薄弱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下游,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8%,在全国名列前茅,严重限制了本土居民的文化休闲、医疗等消费需求,也从根本上制约了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海南教育水平在全国相对较低,本土人才相对匮乏,智力支持系统的落后进一步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服务业增加值方面,2006年海口市占全省的53.48%,三亚10.07%,儋州5.02%,文昌、万宁分别为4.5%,上述市县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海南省全部的77.57%。这表明海南服务业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市县,这也基本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三、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创建更加富有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

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推进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对于有利于生活服务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2、明确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扶持海南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服务业领导小组,对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制定《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业,创新发展消费业,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促进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产业等的政策意见,对于产业政策规划内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予以比较具体、实在的政策指导。这些政策意见,应该涵盖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和金融支持、价格和土地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工作,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岛内高等院校完善并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优先发展旅游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

一是旅游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带动社会就业和服务业发展。据统计,旅游业每消费1万元,可带动GDP增长2.2万元,带动两人就业,旅游业为海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垦改革、林权改革后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会展资源,进一步深度挖掘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新品种。旅游业拉动效应初步显现,2008年海南省展会收入达到2310万元,比2007年增长53.2%。随着2008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实施,海南旅游服务业将迎来空前发展机遇。

二是现代物流业。政府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把洋浦保税港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在环北部湾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新的发展制高点,促进海南与环北部湾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更紧密的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海南特色的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放松管制,构建面向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采取商业化方式对海南公路交通、港口海上交通、航空交通以及仓库等进行网络状整合,进行优化配送,改变物流企业和设施主要集中在海口一极的局面;强化服务意识,解决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外贸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三是金融业。以海南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按照构建多样化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通过对全省232家法人社分别进行渐进式重组改造,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海口、三亚、等市县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注资改组或改制等方式,对县市农村信用联社重组改造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将我省其他县市农村信用联社及部分符合条件的基层法人社逐渐改造成为面向不同客户、面向不同市场的多样化的地方特色商业银行或村镇银行。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引导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引导财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或扩大业务规模;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吸引外资或社会资本积极参股。

四是信息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海南信息产业目前整体规模较小,2008年信息企业有2700多家,但没有一家企业软件年营业收入能够突破亿元。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已被作为“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海南信息服务业应在现有良好的政策、基础环境(软件园、海南微软技术中心)中,抓住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核心优势,培育海南本土科技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与珠三角、国内其他地区形成错位竞争,着重发展航天科技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加强电子信息软件人才培养和引进,与微软公司深化合作建立软件学院。社会服务业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和行业竞争力,使百姓享受到更加标准、诚信的服务;对安置就业多、公益性强的社区服务等项目给予必要的税费减免,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社区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为“保民生”提供重要保障;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引导和培育各类居民服务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