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自然科学课堂8篇

时间:2023-06-01 08:5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然科学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然科学课堂

篇1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人的仪表包括躲才、象貌和服装两个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一般难以改变.而服装,亦即装饰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过于奇特,与众不同,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造成了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满身污垢,敞胸露怀,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出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我们说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可多,也不可无.动作自然,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也可以边越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气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也可走下讲台.但,应显得以容不迫,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寡.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过份.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话,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产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学生容易疲劳.

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才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然而,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师包揽.

(4)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把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不仅压抑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调动和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篇2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是理科的基础也是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来培养。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还要教给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科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活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进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滩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也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自然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级阶段学习“自然科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

初中新生“自然科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气体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生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尝试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加强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回归;真实;自然;心灵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实的多维目标,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设计,热闹异常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我们的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大抵如此。这些课看似精彩纷呈,但是细细品来,有些“变质”“变味”,并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精神,与真正的有效课堂、本真的数学课堂渐行渐远……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数学课堂,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真实、自然绝不是简单、单一,而是教学的一种更高境界,它折射出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它更能彰显教育者的智慧!一节真实、自然的数学课堂应如春风拂面,令人感觉自然、舒心。我认为自然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导入直白、快捷

众所周知,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起点。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对课堂导入“包装、包装、再包装”(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既要绞尽脑汁设计“精彩”的问题情境,又要竭尽所能设计色彩鲜艳、优美动听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幸福”起来。不可否认,老师的设计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每节课都需要如此“煞费苦心”吗?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有些知识在导入时不需要设计问题情境和过多的知识迁移,此时,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去掉纷繁的外衣,回归数学的简单、明了,让课堂洗去“铅华”,还以“真实”的面貌。

二、别让合作学习成为形式

随着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由“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变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把学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学生间互相启发、互教互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了互相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通过小组合作得到。有些知识的获得需要老师仔细讲解,有些则需要学生仔细研读课本,亲自动手实践,如果这些知识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那么就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我曾经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直线与圆的关系”.

老师:“请同学们分组合作讨论一下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的大小关系。”

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独立操作一下效果不是更好吗?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能活动产生刺激。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三、让数学课堂回归适度的宁静

我们要打造自然的数学课堂,就应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适度的宁静。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宁静的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这道题目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看看能找到几对相似的三角形(老师巡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我根据学生的解决情况,让学生同位之间相互交流。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是思维的工具,只有当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才能证明思维是清晰的。学生交流以后,再自己看题,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答案,再静下心来,进行总结归纳。让课堂静下来,让学生的身心投入问题中,这样学生才能思考,这样的思考才有深度,才能让学生获得“顿悟”和思维的闪光。

数学课不是“全席”,不是“珍馐”,而应该是一道“家常菜”,没有山珍海味,但合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预设课堂;自然课堂;实践

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面对当前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2006学年全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如何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呢?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实践、不断探究和不断反思的课题.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虽然基本上改变了传授式教学方式,追求交流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借着2006年11月第三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以及平时观摩同行专家展示课,结合几年教学实践反思,谈谈如何创设和实现“自然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 自然课堂的概念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系统,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对话过程,是一个知识自然生成、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自然参与的生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然课堂”教学正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思想,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所谓“自然课堂”指课堂教学按学生的认知需要选材,在教学中让概念自然生成,思想方法自然交流,感受自然表达,是一种动态的开放课堂,不仅仅是为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

“预设课堂”是指教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编写教案,在教学课堂中按预设的教案内容为线索组织教学,是一种固定的演示课堂.教师严格控制教学进程,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也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进行.

[?] 两类课堂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表述清楚自然课堂与预设课堂的差异,帮助大家实现从预设课堂向自然课堂的优化,特列下面表格对比说明:

自然课堂的特点为:(1)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2)课堂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可持续性;(3)课堂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4)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教学,使教学的基点、出发点、重点发生根本的转变.而预设课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课堂被教师精选的预设内容牵着走,是一种形式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 自然课堂的实施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是一种从恐惧、焦虑和忧郁当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因此,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到达“学会学习”.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的行为中进行的.教师要有“平民”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提出“高中教师要营造一个使所有学生在随意发表评论,提出假设,以及给予解释时不感到任何顾忌的气氛,以此来帮助学生利用口头交流来学习和分享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到安全.针对我国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权威,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更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不会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嘲讽,敢想、敢说、敢做。

[?] 自然课堂的开展

1. 情境自然创设

怎样的情境创设有益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所需要的呢?笔者认为把学生思维引到课堂探讨的知识和问题中,注重知识逻辑内在本质联系,能把学生思维迅速顺势引导到概念问题,可以类比学生所学知识,可以给出探讨问题,可以联系生活,但不能脱离数学问题本质创设无关人为的学习情境。

【案例】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第三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位教师通过“神舟六号”飞船运行轨道引出课题,的确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但笔者认为这个情境不合适,问题也不好回答,“飞行轨迹是椭圆”是教师自己加上去的.如果学生反问“为什么轨迹是椭圆?”教师该如何回答?因此,最好用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反映当前学习内容本质的情境。是否可以尝试举例椭圆形镜框,让学生直观认识椭圆,并探究木匠师傅如何做出镜框,然后教师借助计算机模拟演示将圆“压扁”成椭圆的过程,类比圆的画法,导出椭圆的画法,让学生动手画图体验椭圆形成过程.这种引入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注重学生亲手实践,又有利于椭圆概念的形成,刻画椭圆概念的本质.做到引入情境为课堂服务。

又如一节《立体几何序言课》的自然引入:

教师:请大家用六根长度相等的火柴搭正三角形,试试看,最多搭成几个正三角形?

学生:开始在桌面上摆,有的摆成两个余下一根牙签;有的在桌面上摆成塔形,塔底为三角形,出现四个三角形.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探索摆法.最后都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四个正三角形。

通过小实验,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视线由平面引导到了空间.引例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以旧引新的类比,不能为了创造生活情境而创造人为情境。

2.概念自然生成

新课程高中数学主编刘绍学教授在寄语中指出,“数学内容是人类长期的实践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并特别提到“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有人情味”。

【案例】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类比等差数列,提问学生有没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等商数列呢?如果有,请举出具体的例子.经过若干时间的分组讨论,学生汇报:

等和数列有:

1,0,1,0,1,0,…

3,4,3,4,…

1,1,1,1,1,…

等积数列有:

1,0,1,0,…

2,2,2,2,2,…

等商数列有:

1,2,4,8,16,…

1,-1,1,-1,1,…

教师小结: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大家的研究结果看,所谓的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实际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列,性质比较简单.等商数列比较丰富,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等商数列就是课本所说的等比数列.对等和、等积数列的研究看起来像是浪费时间,其实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实质理解得更深更透.这种设计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可操作性强,不管好生、差生都能进行各自的探索,取得各自的成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同时使学生明白类比是探究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3.思想自然交流

笔者曾对120名高二学生就课堂教学进行问卷,学生反馈:理想课堂:“课堂活跃、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有足够思考的时间;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理想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践;能容忍学生提出的一些分歧,常给学生鼓励”.反思调查结果,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一种不是被迫应答,而是有自身学习需求的可说、可交流的话语呢?怎样才能把课堂对话权真正还给学生?

【案例】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片断

问题1: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七嘴八舌)

问题2:定义在[-4,4]上的奇函数f(x),当0≤x≤4时, f(x)=x2-4x+5,求f(x)的表达式。

刚写完,笔者就知道出了个错题:条件“0≤x≤4”使f(x)不可能为奇函数.若立即改题,学生就会觉得突然,不免有点牵强.若不就其说明,学生必定留下疑问.干脆将错就错,由学生自己发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或画图或推导求出了函数的解析式:

f(x)=x2-4x+5(0≤x≤4),

-x2-4x-5(-4≤x≤0).

学生1:不对,答案错的.因为x=0时,函数值等于5和-5,与函数的定义矛盾。

教师:怎么办?

学生1:把下面x的取值范围改为-4≤x

学生2:还是不行,点(0,5)没有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教师:还有其他改法吗?

学生3:把条件中x的取值范围改为“0

教师:好,现在把题目改为“定义在[-4,4]上的奇函数f(x),当0

[O][x][y][-4][5][4][2][4][6][-2][-4][-6]

学生:f(x)=x2-4x+5(0

-x2-4x-5(-4≤x

学生4:x=0时的函数值呢?

学生5:补上.如x=0时,y=1,即f(x)=x2-4x+5(0

1(x=0),

-x2-4x-5(-4≤x

学生6:不行,和对称性矛盾,点(0,1)也没有对称点,不如改为: f(x)=x2-4x+5(0

0(x=0),

-x2-4x-5(-4≤x

教师:这样改合理吗?也就是说0是函数f(x)的值吗?。

学生7:奇函数满足f(-x)=-f(x),得f(0)=-f(0),则f(0)=0。

这种将错就错的开放性教学,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奇偶性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尝试、锻炼.教师要从课堂主宰的位置退下来,扮演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服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4.结论自然形成

课堂小结既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一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浓缩.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中学数学课堂的小结对巩固、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小结,可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可把新知识的本质特征总结归纳出来,使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梳理所学知识的逻辑层次,并有机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可促使学生独立思索,使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萌生出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由此可见,设计和组织好小结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

【案例】 必修5 数列(第二课时)

温州中学一位优秀数学教师,在这一节以探究谢宾斯基(Sierpinski)三角形为线索,如何寻求数列的递推关系,进而确定数列的探究课中,不但在过程中充分给学生自主探讨思考的时间,而且在课堂总结时成功放手给学生去表达学习体会,

教师: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学生1:解题用数形结合可能更方便.(大家表示赞同)

学生2:万物皆有规律.(大家善意的笑)

学生3:这节课我学到了如何用递推关系确定数列,若数列的通项公式难以确定那么先找递推关系再推导通项公式.(大家普遍认可)

这一总结过程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给予必要补充、说明与肯定.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达到了我们通常的知识归纳总结目的,而且学生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是立体的、真实的、动态的总结.学生在以上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有了新知识结构,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从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将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引向深入,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篇5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篇6

热闹过后冷静思考,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过就文言知识的梳理、文本的朗读训练等方面来看,这种热闹似乎只是表面的浮华,再加上学生的一些搞笑表演更是与文本相去甚远。想想我们平时观摩过的一些语文名师如余映潮、于永正老师他们的课,初看上去貌不惊人,许多老师甚至觉得乏善可陈,没有惊艳之处,也没有令人拍案之时,似乎我们平时也就这样上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上成这样。于是心中便涌起丝丝自得或是说自信。然而细细品味,他们的课堂实在、高效,底蕴深厚。教无定法,然而不管什么教法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评价一堂课,我觉得科学是第一基本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要科学

教学内容体裁多样,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文体特点,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不过从阅读文本的认知规律来看,不管什么形式的文章,都可以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为什么写”——体会主题思想、“怎样写”——学习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去把握。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科学的任务。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设计三步:教学设计三步:读课文,理情节;读人物,赏片段;品故事,谈感悟。不蔓不枝,层层深入。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研究文本专心细致,上课时觉得要跟学生交代的内容很多,生怕漏了哪一点,问题设计过多。笔者认为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以问题为纲,架构起整个文本的解读,过多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思维,重点就不突出。因而问题要少,要巧。

《皇帝的新装》一课,三个环节分别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串联故事情节,你会想到什么?第二个,我认为 是一个 的人,我从文中 可以读出,这里运用的描法是 ;第三个,读了本文,我觉得 是可 (怜、笑、恨、恶、叹、悲……)的,……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这样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简洁有效。

三、时间分配要科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意识、最有目的性的地方,课堂教学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便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笔者这里所讲的时间分配不是导入、检查预习、研读新课等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而是师与生在课堂上“活动”所占的时间分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合理的时间便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一环。特殊教学内容除外,笔者认为,学生活动占课堂总时间的70%左右是最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要科学,然而仅仅靠设计是设计不出科学高效的课堂来的。学生是灵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设的情景太多,好的语文课堂还应是自然和谐的。

1.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经常看到一些语文公开课“做”的痕迹太重,从头开始,教师就进入表演角色,或舞或蹈、或哭或笑……这样的课堂低估听课老师的水平,浪费学生的时间,看不到语文教学中最本真、原生态的东西。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我们还是要自然一些,不要“端着”,给人感觉气势逼人,高高在上;也不要“掖”着,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语言要自然,不哼哼呀呀,不大呼小叫,清新而不柔媚,流畅而不冗长。

2.问题的出现与生成要自然。在问题出示之前,要准备好过渡语,问题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新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到最后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向更广范围、更深内涵研读课文。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死命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下一个问题那儿生拉硬拽。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的改变提问的顺序。好的语文教师就像一个剑术高手,没有生硬的套路,剑在手,术在心,随心而动,流露无形。

3.表扬、点评要自然。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准确,以鼓励引导为主。在许多时候我们也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对学生不吝褒奖之词,“你太棒了!”“回答得真漂亮!”……让人听了有肉麻之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适度。对学生出现的谬误要引导,也要坦率地指出。不要刻意地要求学生掌声鼓励,那样的掌声是廉价的,水到渠成才是真实的。不仅我们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务实,还要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师生交流无障碍,生生评价无顾忌。让师生轻松、和谐地度过一节课的时光。

篇7

一、自主学习的条件

新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让教师去效仿,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该在课改的浪潮中迷失自我,要慧眼识真伪。只有具备改革勇气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需要几个条件做保证:

1.保证有时间: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偏正词组,“教”与“学”偏重那一边,就可以看出相应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为主”,所以,在我们学校实践中,我们规定几个“不”,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自学时间不少于15分钟,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点拨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几个硬性的规定很好地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避免了老师“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2.保证能自学: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猛然增多,必须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制订学习任务时必须保证学生能鼓励完成。否则,自学的效果就会和预期差距很远。这里主要提倡学习任务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对应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叫阶段性;任务的设置还应该有层次性,逐步加深难度。

3.保证能监控:学生的自学必须保证有人监控,我们学校是采用小组6人围坐的形式,学生学习的效果有两层监控:第一层就是文、理科小组长,他们会检查组员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完成情况如何;第二层就是老师的巡视,既然是以学为主,老师则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里面,对发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二、教学四环节

有了上面的几个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渐渐养成,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应该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信息,逐步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经过我们学校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教学的四环节:

1.自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课堂学习要求,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互帮,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通过同学们互助解决,主要的形式是由一位小组长组织,另一位小组长监控,互助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和提问。其中互帮中可利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和讲解。

3.点拨,通过对自学和互帮的观察,针对各个小组在学习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讲解和点拨。不用怀疑时间不够,实际上,当所有的同学都集中精力听课的时候,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测评,测评的含义是“测”和“评”,首先要有一定的习题检测该堂课的学习情况,还要及时地对每个小组给予评价。

5.杜绝“虚假繁荣”。

篇8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堂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这一系统反映了主导、信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以《金属》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小学自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