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8篇

时间:2023-06-01 08:5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1.工程概况

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 优化居住质量。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2.规划内容

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烟台市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以奇山所城墙及其遗址范围内的传统风貌较集中的区域,面积约为9.10公顷;

2、烟台古城奇山所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沿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重点风貌地段,以及有特殊利用可能的风貌地段;

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3.规划原则

3.1奇山所历史街区以生活居住、文化服务、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保护其最集中体现烟台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风貌地区。

3.2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规划必须符合遗产保护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3.3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定执行。包括历史街区内各级保护范围划定、传统空间格局保护、传统风貌和风貌要素的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传统和特色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

3.4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整体保护,合理更新的原则。基本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3.5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区位差别地块,以利用促保护。

3.6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以环境景观改善为先导,逐步稳妥地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

4.具体规划措施

4.1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历史街道、建筑维持原有的标高,保留街区原有的高度关系。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的重点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利用经济类政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性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协调平衡工作。

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公益,严禁进行盲目开发。

(2)资金方面以组建专门的管理公司进行资金筹措和经营为主。同时利用好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社会赞助、区级政府和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

(3)设立专门贷款,低于商业贷款的贷款利率,给整治房屋的房主,用于房屋整治与维修。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私房居民,鼓励自己维修,政府进行补贴,而无力自修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人口外迁。

(4)编制《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条例》,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奇山所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和利用开发商的投资。

(5)设立保护基金,对保护工作具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严重违反保护的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6)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持原样,采用修缮的保护措施。这类建筑根据其完好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A1)完全保持原样;(A2)略加修缮。

(7)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整改造,采用维修的保护措施。此类建筑根据其维修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B1)利用原有框架,修缮门、窗、屋顶、墙体。(B2)房屋结构不动,门、窗、屋顶、墙体等整修。

(8)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是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保持建筑形体结构,局部改造,采用整修和改造的整治措施。此类建筑根据改造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C1)对严重破坏的风貌建筑,恢复其原有格局,加固结构;(C2)对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其外型。

(9)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拆除,按原有风貌设计或留为绿地。

4.2重点地段整治规划措施

将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的沿街建筑立面分解为屋面、墙身、门窗、厢房、入口和台阶六要素,根据保存程度分别进行修缮、维修、整修和改造。

(1) 拆除沿南大街的与街区风貌冲突较大的建筑,形成环城绿带的组成部分、“所城人家”文化休闲广场及北门广场。

(2) 拆除沿胜利路的城墙遗址上的建筑,形成为残缺式保护的城墙景观。

(3) 将时彦街12、14号(张家祠堂)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

(4) 将所城里大街51号恢复其城隍庙的功能。

(5) 将所城里大街57号利用为海防体系展示馆;所城里大街58号利用为城市历史展示馆。

(6) 环城绿带设计为提示城墙形状的铺地与草地结合的形式,结合布置水面和休息座椅。

4.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现有的历史建筑除少量利用为公共建筑,大部分仍保留其居住功能,以增加街区的活力。针对现状居住情况,采取以下规划措施:

(1) 所城里大街57号(现为盲人按摩所)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 规划利用为烟台海防体系展示馆。重点整治前院,补建东西厢房,并与前房以连廊相连。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2)时彦街12、14号(现为职业学校)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恢复其原来张家祠堂名称,规划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修缮建筑外部立面,整修改造内部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室内分割,恢复为原来的布局。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3)典型民居院落改善设计

拆除违章搭建,恢复基本四合院的两正两厢的建筑布局。按两户的居住容量设计分配平面,建筑面积各100多平方米。两户分入口入户,共用庭院。合理布局房间功能,正房用作起居、卧室等主要房间,厢房用作厨房等次要房间。在主、厢之间的连接处布置卫生间,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利用庭院的公共空间,恢复青石板铺地,布置绿化,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设计,进行类似院落的组合。

5.结语

篇2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也日益提升,在资源紧张、“雾霾天气”的大背景下,民众开始逐步认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而对于“低碳减排”来说,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的的意义

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2007年,日本进行了“低碳社会”的探索。在实践低碳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是居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场所及主体,基于此,城市必须要做好“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融合,不仅强调低碳生产,还要强调低碳消费。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具备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具有持久的结构性调整效能。此外,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也会时时刻刻对居民的经济、生活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城市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及需要解决问题

3.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第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转变,由以往的中心地理论变为目前的多级网络嵌套理论,实现公交枢纽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综合设置,此外,市或片区级公交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间的协调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度来度量。

最后,以“五面向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而低碳城市在构建时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的,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则是这二者的融合,属于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和低碳城市理念的融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入,这也是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特点所决定的。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交通模式、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加强,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属于最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落实到操作之中,一般来说,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单项性和综合性的结合,这是指指标不仅要反映出单项情况,还要对总体情况有一定反映能力;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明确;具有可考评性;指标值具有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

4、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4.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属于重点,而城市密度问题又是首要考虑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城市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进而降低出行距离,促进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增长方式进行调节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绿带边界的控制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够使城市往新城区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新城和市中心之间距离变大,导致交通上的障碍,不利于低碳减排。

基于以上分析,以绿化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式是最合适的,它主要是对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城市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公共交通进行组织,完成紧凑型布局,还可以于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满足人口增长不稳定所带来的需求,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4.2城市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中再一个有效支撑就是绿色交通系统,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低碳城市,应该对出行距离进行缩短,对出行需求进行缩减,因此,使用自行车、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属于比较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但要想全面实践这一政策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我们只可以保证在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公共交通战略优势:对私人交通工具碳排放量进行降低,对私人交通出行次数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步行的环境,并对使用自行车进行优先考虑,然后对公交为主的模式进行提倡,最后才是改善私家车的发展。在这一思路实践的过程中,轨道系统建设可以和自行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小轨道建设的巨大开支,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减排这一目的,比如法国通过自行车出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 4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3城市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碳产业的发展进行减缓,并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排放标准以及准入门槛。以上措施对于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轻工以及钢铁等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产业布局上来说,可以通过优势带动、转型驱动和存量盘活,集中同门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针对部分污染企业,首先要加强减排减污,其次,如果可以,考虑将其迁至市郊,并通过绿化防护带的建设起到控制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减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低碳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规划日常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把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契机,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克利.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J]. 江西建材. 2011(04)

[2] 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2(03)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4] 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03)

篇3

关键词:生态城;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as the bes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kind of pursuit to minimize the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world city 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a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Europe, America, A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macroscopic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orientation ang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757.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工艺为基础,以协调共生的生态体制为经脉,以持续自主的生态活力作调控,使全城市的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门和地区间和谐共生并不断对系统实现趋优调控,建设一个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二.规划设计方法在生态城市中的运用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的理想住区,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同于乌托邦或海市蜃楼,而是在继承原有的城市文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与演化的结果,是从实际城市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的实现有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规划方法与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和引导城市“生态化”的全新规划设计方法体系,这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2.1基于宏观思维的生态城市规划对策

在编制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时,要用宏观的思维来进行整体把握,要把当地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地理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确定适宜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容量,合理配置相关资源,配置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从而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向,使人类与环境达到双赢,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共存的人居环境。

2.1.1以区域为单元来进行整体规划

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存在的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同时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也是相联系的。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将建设区与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规划的地理空间也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周边发展地带,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城市通过掠夺外界资源来追求短暂繁荣的时代必须终结,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而合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与其区域共存共荣,相互依托。

2.1.2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时序,保护自然资源

在进行土地开发时要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的全面分析,形成土地的合理分区,由此确定土地开展的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将城市与大自然的天然网络相融合,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并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

2.1.3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同时这种参与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2.2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应用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工艺、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

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不同,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追求利益至上、人类主宰自然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本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创新等手段,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系统向更稳定、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

2.2.1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不能为了城市暂时的繁荣,用掠夺的方式来谋求发展,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生态导向性广泛地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系统性。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形体层面规划,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在为了物质建设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2.2.2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又不可分割,共同交织成了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三者兼顾,既遵循三要素原则,又遵循复合系统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精神需求,创造稳定、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2)高效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能源与资源,采用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发展模式。

3)尊重自然原则给自然生态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保持在所允许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高的整体效益,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应对转型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借鉴全球成功经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观,探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宜规划技术,构建技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态城市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建设科技,2010,(13)

2.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6)

3.姚士谋等,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空间布局的若干思路[J],规划师,2004,2O(1)

篇4

2016年开年之际,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事企分开”改革方案,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为配合上级做好推进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后勤管理工作活力,后勤服务呈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良好局面,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本人主要以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切入点,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模式改进。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

一、以目标为发展战略

首先,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员工行为,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坚持后勤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积极的寻求发展模式的改变和服务内容的更新换代升级,优化服务基础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有目的、有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服务,建立扎实的反馈机制及质量改进方案,以客户满意度为基本宗旨,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客簦尽量让机关职工体会到更好的服务享受。

其次,实施精细化的服务指标。服务理念应由原来的粗放发展格局转变为集约发展模式,全面梳理内容,解决核心问题,抓重点时间,问质量和服务要效益。后勤人员要有前瞻性视野,在开放时代中取得改革成果,谋求更高的发展战略。使后勤服务工作更加规范。

最后,要实现规范化服务及管理制度。制度是衡量规范化管理的标尺,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规范化的目标之一是要制度服务指标,服务指标要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时的核对员工实现指标的情况,并且按照指标绩效考核,整个服务流程需要不断完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二、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

后勤社会化是研究后勤服务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地位。如何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盘活后勤服务机制,逐步走向社会,服务措施,经营管理、经济核算、人事制度等均与市场运作接轨。对后勤服务整体进行转制改革,执行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它既为本单位提供后勤服务,又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执行星级管理,拓展服务对象,实现资源共享。

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平稳的缺点是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渠道,进程缓慢,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因此本文建议要实现后勤管理朝着多元化方向,需要将一些耗资较大的环节适当的外包,可以逐步的实现后勤社会化举措。

三、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使命

随着体制改革,单位发展与后勤保障的协调更趋突出,加快建设后勤服务标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的实现其市场化进程,逐步面向社会。如果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服务缺乏具体的标准,那么将很难与社会接轨。伴随着我国入世,地区贸易加强,各行各业都在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实现规范化服务实现标准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服务质量是服务的生命,要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首先要实现各项事务要流程化,后勤服务流程化才可能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把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中,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规范化指标及后勤服务标准化清单式评价体系,与月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后勤人员实施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后勤事务设定考核指标和指标权重,及时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绩效面谈及改进计划,使后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理有据。

四、以优质服务为根本

为做好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工作,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策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要与服务对象的期望紧密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的特点,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标准:“优化管理”、“优质工程”、“优良服务”。“优化管理”即科学管理中心的人、财、物和经营、事务、管理工作,力求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提升服务品位。“优质工程”即指导下属公司做好维修工程建设,把好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三个环节,争创优质工程,维护经济利益,提升服务能力。“优良服务”即努力为机关部门和职工提供各项后勤保障,更新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重视服务细节,努力营造个性化、创新性的服务氛围,提升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质量指标,需要以物业服务为龙头,建立后勤服务及动力中心,按服务满意度、客户服务有效投诉处理满意度、水,电零修合格满意度、配电运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解任务,列入对部门工作的考核范畴。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数据,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建立让机关职工满意的后勤管理制度,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五、以质量体系为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对机关大楼公共区域维修、水电零修、高压配电运行、环境卫生、医疗服务和职工住宅公共区域维修等都提出了简洁而明确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比如,以物业管理为龙头,建立电梯、电气设备、二次供水系统、配电房、水泵房、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公共照明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从接听电话、安排维修到事后回访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接听电话有准确记录,上门维修服务有统一佩戴的胸牌,自带一块抹布和一副鞋套,制作服务项目表,将维修内容由各处室、用户签字认可,公开出示优质服务卡并请用户监督等等,经调查维修合格率达100%,一周内还要进行巡视回访,使水电零修工作迅速步入了规范服务的轨道。

六、以监管为根本宗旨

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是质量管理的根本,质量标准使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既定的任务。监管的核心是监督,没有监督,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后勤单位的员工需要在监督下落实政策。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主要目的旨在监督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以便有效的纠偏,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升质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机关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设计了工作日志,包括日常维修,保洁,报修、绿化等,针对客户调查设计问卷和客户满意调查表,各种故障记录表及巡查记录等,建立台账制度,及时准确的了解员工的动向,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了后勤部门员工的行为。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确立了后勤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服务的主体,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增强员工的培训意思,积极组织员工培训,并做好内审工作,需要在提高质量保准的同时,提升人员的基本素质。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风向标,夯实后勤实力。员工在培训和学习中积极的落实质量要求,并且以质量为目标,树立质量意识,通过监督落实质量目标,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俊.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创新[J].财经论坛,2014,08.

[2]胡云翔.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J].当代科学视野,2013,08.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理念;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ttention to cityplanning and community-based,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model because contrary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commun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value in this context.

Keywords: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city;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不是“城市”与“生态”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果用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的运动规律,并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的话,其中每个参量所涉及的自由度的个数将非常之多,况且很难对每个参量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假设存在一个描摹城市的方程式,恐怕也是很难求解的。尽管人们为建设生态城市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专门测度生态城市的标准,也许这个所谓的标准永远也不会有,因为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域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例如,巴西的库里第巴市、德国的Erlangen市从交通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的一些城市则从绿化、生态恢复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走向生态城市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

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发起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目标。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有不同的空间价值观,很多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就体现在具有意识形态且又能够反映社会公平的空间公正观方面。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强调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公正的规划理念,还能兼顾社区的空间功能。

以强制性适宜居住环境为标准的社会平等价值观。城市居民追求的最基本的人本空间就是城市社区空间的适宜居住性,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基础的居住空间,不会因为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改变。

以混合居住为主的社会平等空间的适宜居住性。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通用模式就是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模式是处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士居住空间融合的体现,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居住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膜,体现社区的融合。

强调社区公共区域各个阶层的平等可进入性。“空间错位”指的是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设置不合理,即错配。在城市经济影响下社区的建设倾向于中上层居民的居住空间,下阶层居民的居住空间处于被中上层“剥夺”的状态之中,导致城市社区构建中空间不公正。

三、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将社会环境和人为居住要求、空间功能多样性以及社区平等结合起来,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居民对现实居住环境的期盼,体现了健康、平等的人为居住环境。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空间的多样性、人文性以及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为了调节三者之间的冲突,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在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的前提下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倡在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构建具有人性化的城市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本质理念。

2.空间的多样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新城市主义倡导居住空间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居民居住、生活、上班、上学、休闲和娱乐等的空间功能统一;二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阶层的多样性,即一个社区内居住的居民来自各个阶层,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减少了由于“空间错位”带来的空间歧视。

3.人文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注重实现人类生活、居住的便利性,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公共交通、体育活动设施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社交网路以及社会就业等对人类居住生活的影响,努力构建更为合理、健康的居住环境。

4.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平等性提倡各个阶层平等使用公共设施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便利可达的公共通如公交等增加了各个阶层人群的通勤流量,最大程度上了消除了社会空间歧视隔膜,有助于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人群关系的融洽发展。还有一些公共娱乐设施如社区公园等,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中社区融合的构建理念。二是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建造了价格不同的住宅,不同阶层的人群都可支付使用,提高了社会居住空间各个阶层居民的可进入性。

四、结束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贤慧,沙爱民.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中外公路,2007,(3).

篇6

[关键词]LID 海绵城市 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5-02

一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与相关概念

1. 海绵城市概念

城市扩张过程中,路面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城市洪涝灾害与地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突出的城市问题带来了不错的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海绵城市措施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GSI典型措施有: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渗透铺装、雨水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在道路设计中有推广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的巨大潜力,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空间条件、横断面形式以及道路纵横坡度等合理选择和布置一些 LID 措施,如植被浅沟、生物滞留设施、低势绿地、雨水塘/湿地等,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滞留净化雨水,削减峰流量,提高汇水区域的综合排水能力。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 LID 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 LID、海绵城市道路与 LID 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 LID 设施的选择。目的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意义是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 LID 的关系及对 LID 设施的组合设计。②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LID 设施组合设计,道路与用地衔接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一)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框架

论文构建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其中包含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在路网规划层面,主要研究其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在道路设计层面,分为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部分研究,道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建筑衔接、与绿地衔接、与水系衔接。(见图1)

(二) 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规划思路:

论文认为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思路应该是: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规、城市排水防洪、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采用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方法,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功能,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和路径。与营造城市空间的传统规划不同,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尤其与水的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道路、市政等专业的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局面,解决不同专业技术协调性的困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见图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8]

2.规划原则:第一,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第二,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的要求。第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第四,与城市用地性质相协调。第五,与城市水系相协调。第六,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

二、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化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绿地中设置的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

1.LID设施

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道路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与级配层间采用土工布或粘土封水,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一般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由高粘度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添加剂组成。透水基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或者选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垫层材料可选用开级配集料,除了隔离地基和基层,同时可以传递荷载、扩散应力。路基材料应该选用砂性土,如果是粘性土应该换填。除了上述典型路面结构形式,透水路面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土工布等材料做隔离层,结构类型更加多样。

2.LID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如图 所示;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立缘石既够有效地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但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

3.LID绿化带

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沉式绿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 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从长远意义上看,保护城市水文环境、减少市政雨水设施规模建设,有利于雨水管网的长期运行,其节约的资金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23~27

[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3]唐邵杰,瞿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建设科技,2010,13:47~55

[4]马敏杰,姚敏,李英豪,等.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林业建设,2011,5:49~52.

篇7

关键字:城市电力隧道规划;研究;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隧道规划

(一)平面线路规划

电力隧道线路规划需要根据中心城区电网负荷情况进行规划,在一些特殊的中心城区位置,一般的电力隧道走向都是地下建设、地铁以及立交桥等等。在进行电力通道规划时,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路线合理规划工作。对力隧道路径选择时,一般要选择长度较长、线型比较顺直以及路段比较宽的城市主干线。进行规划时,尽量避免影响因素出现,从而使得规划水平提高。施工实践表明,在当前的规划过程中,一般会受到技术条件限制或者受到其他的市政工程制约。一条完整的电力隧道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形式设置,从而满足走向需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穿越一些重点工程,像地铁、像重要建筑等等。在进行规划时,为了更好地减少阻力问题,降低规划风险,从而逐渐实现电力隧道规划发展需求,需要电力隧道在进行平面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工作。如下表不同地区隧道通道型式规划设计

(二)线路曲线规划

电力隧道具备自身的使用功能,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基于电力隧道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不要对线路曲线半径做出严格的规定或者控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般会受到大转角或者是地形限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工作井的方式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空间1-7m为城市市政管道的黄金通道,大多数管线布置在这个深度,盾构及顶管机械作业,一般要考虑一定富裕深度,一般埋深达到10m,才较为安全,否则容易伤及市政管线。在纵断面设计时,较大断面的电缆隧道可以采取深埋方式避开其他市政管线,从而获得完好规划。

二、电力隧道结构设计

电力隧道内部设施通常为横担支架、电缆、冷却管、照明及通风等电力设备,其布置方式将影响隧道结构的传力模式,需要在设计阶段,根据内部设施布置方案进行合理性及稳定性的验算分析,确保工程安全性。电力隧道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遇见断面直径设计问题,这个直径采用顶管方式适宜直径在1.9至3.5m范围内,采用盾构方式的适宜断面在3.5到5.5m范围内。其中顶管在小于1.9m直径时一般直接将顶管直径取到1.5m以下,并且在内部排管然后填充细砂或者细石砼,因而不在适合归入电缆隧道范畴。一般而言,电力隧道大部分采用的是明开挖隧道,顶管,浅埋暗挖等方式,对于盾构方式在电力隧道中使用较少,但却是一个发展方向。

图1、顶管隧道布置 图2、顶管内排管布置

在一般情况下,电力隧道需要根据净空尺寸大小进行确定,从而选择到合适的施工方法。例如下表格的隧道工法选择:

在施工过程中,当选择盾构法时,这个时候的隧道管径应该大于3.5m,这个时候需要充分考虑阻力问题。这个时候的阻力会变大,而且还比较难以控制。因此,在进行隧道施工方法选择时,应该保障选择的方法可以使得直径大于3.5m,这样的施工实际情况可以充分考虑选择盾构法。电力隧道施工过程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圆形还有矩形两种形状。一般而言,矩形的横截面积它的净空利用率会比较高。相互对比之下的可以选择该横截面进行施工就显得比较合理,而且还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因素,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横截面处理方法。例如500kV世博变电站,输电隧道直接从550kv变电站直接引出,一般内在的输电要求比较高,这样可以选择内径比较大的圆形横截面,这是我国国内直径输电隧道最大之圆形横截面施工。选择了合适的施工法之后,需要确定出管片组成数量,在进行设计时候可以根据这些管片的厚度以及形状进行选择。如下图所示:

图3、盾构断面

一般而言,输电隧道选择了隧道盾构段,将其当成最大电力专用隧道,在进行结构设计以及内部结构布设时,一般都会有它独特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发挥出隧道实际作用,更好的充分使用隧道净空。需要在隧道中部位置进行设置,这样可以获得设置横梁面图形。设计过程中,需要将隧道进行分层,可以将其分层四个电缆布置区。在每个支架中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确定出来,这样可以支撑起两个中间柱,而且其余的连接角钢可以在布设上进行连接,从而获得更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更好的满足电力施工需求,更好的满足当前布设需求。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隧道施工工程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城市供电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进行电网规划设计。在进行地下电力传输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规划,选择隧道输送电力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首先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彦辉,刘青,李华春.北京电力隧道现状及检测技术的研究[J].全国第九次电力电缆运行经验交流会-2013年1期

篇8

关键词:城市;可再生能源;规划

在化石能源依然被我们依赖而又日趋耗尽的今天,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早已迫在眉睫。可再生能源,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它所兼具的清洁与可持续利用的特点,为我们指明了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6年城市能源消耗已经占到全球总能耗的2/3,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无疑日趋加重这一趋势。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环境压力大,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这一方面,欧洲几个成功的城市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从德国佛莱堡的改建、英国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BedZED)、瑞典的马尔默市“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的实例,我们看到,这些城市都是一个具有理想的空间规划、交通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可靠地政策及管理措施等的综合体。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个重要因素。

社会如何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模式转型,城市如何进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研究的主要话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是技术,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技术手段满足现有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第二是政策和社会因素,社会如何来推广这些技术,从而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回答第一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城市能源的规划方法及可再生能源潜力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对于第二个问题是对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讨论。

1.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

1.1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基于综合资源规划原理

综合资源规划方法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提出的,其核心是改变过去单纯以增加资源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提高需求侧的能源利用率从而节约的资源统一作为一种替代资源。其方法如下图所示:

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具有三大特点:

(1)集约资源。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将需求侧的节能作为一种资源与供应侧一起进入规划,以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2)多重效益。改变了传统的追求供应侧效益的单向规划模式,以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评价标准,不仅考虑供应侧效益,还要考虑需求侧效益,协调供、需双方的贡献和利益,实现供需双赢,最终使社会受益。

(3)重在实施。将需求侧节能的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领域。需求侧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节能措施,必须采取实用的节能技术。

1.2可再生能源规划步骤

可再生能源规划增加了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入现有能源系统的挑战。不仅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必须要与能源系统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而且能源需求的规模必须与潜在的可再生能源来源的实际量相互适应,不仅如此,这种调整还必须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来源的特征差异问题。

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涉及三个主要的技术问题:需求侧能源的节约(包括各种节能措施,如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中的效率提高和用各种可再生来代替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既可以在小到在一个项目的层面展开,也可以大至城市、省甚至国家层面展开。具体步骤如下:

(1)设定节能的战略目标,做好需求侧能源预测;

(2)分析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量;

(3)选择合适的能源系统和技术线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

(4)能源系统实施保障措施。

2.可再生能源规划步骤

2.1需求侧能源资源潜力分析

需求侧能源是一种虚拟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得到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建筑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70%,以建筑为例,需求侧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完善所节约的采暖和制冷系统;

(2)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效率所节约的能耗;

(3)完善供配电机照明系统而降低的能耗;

(4)用户改变消费行为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等;

(5)新建建筑由于采取了比国家节能设计更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而节省的能耗;

(6)采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时,由于负荷错峰和考虑负荷参差率而减少的能耗。

需求方资源的类型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要进行具体分析,通常选择那些在规划期内可能实施的主要部分。

在需求侧能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和规划期内的社会发展和能源使用计划,即可得出能源需求总量。

2.2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

对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部分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每个地区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太阳能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就可能较为贫乏,农业较发达的地区生物质能利用潜力较大。

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是对本地区内可以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量的详细评估,不仅要仔细鉴别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种类,更要精确算出每种能源的可利用量,是一个对资源仔细甄别的过程。

2.3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配置

能源系统配置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基础之上,根据每种资源的可用量进行的系统配置。如热电联产、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在系统设计时,可以有一种以上的组合方法,对多个资源开景进行比较和选择,主要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和组合,各类能源的资源量、生产率、经济性和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等要素,这些方法经过投资效益、环境影响等评估之后,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2.4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保障

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的保障主要是可靠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多项可再生能源法律和政策,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参照欧盟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的成功之处,我国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立法,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

(2)建立切实可行的强制市场政策;

(3)继续推行各种经济激励政策;

(4)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管理体制;

(5)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

(6)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中,经济政策是重要内容,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中的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出口鼓励、科研和产业化促进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经济政策,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热情,使各方面都得到实惠,如我们天天提倡的垃圾分类,公益广告等宣传到处可见,但居民收集的可回收的垃圾能不能很方便得到回收?回收后能有什么收益呢?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挫伤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基层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和细则处理好,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可再生能源规划参考提纲如下:

(1)城市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意义;2)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3)可再生能源潜力;4)存在问题。

(2)指导思想原则

(3)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2)具体发展指标。

(4)可再生能源规划

1)需求侧能源资源潜力分析;2)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3)各种技术;4)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配置;5)具体规划方案。

(5)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2)能源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6)规划实施保障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