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一次音乐教学引出的思考
青年教师张老师设计并组织了大班韵律活动《下雪天》,一磨课中,她为活动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
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
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参与性歌唱(10分钟)——结合图谱进行律动音乐欣赏(10分钟)——在老师引导下创编音乐动作(10分钟)——完整表演(3分钟)。仅看教学现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参与性歌唱时童声好听、音乐欣赏时图谱形象生动、动作创编时幼儿掌握很快……,但反思活动过程,整个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幼儿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的模式化表演,究竟何为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幼儿的自主性何以体现?……
问题的出现,不由引起我们思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涵盖几个版块——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而很多青年教师在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对音乐活动的性质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帮助其转变音乐教育观,以提高其音乐课堂教学能力。
二、深入理论,解答关键词
针对问题,我园组织了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作为团队展开了磨课研讨会,首先抛出问题:如何理解幼儿“韵律活动”?以下为研讨实况:
解答(青年教师):我理解的韵律活动就是通过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比如:音乐的节奏、音乐对情绪的感染……表现出来:(新教师):韵律活动就是让孩子听着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高级教师1):用“有节奏地”做动作来解释“韵律活动”不太准确,韵律活动应该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进行动作的表现,这里的“节律”和“节奏”是有区别的,有节奏指必须区分二拍子、四拍子节奏,而“节律”是指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合适的动作表演,是“韵律活动”。(高级教师2):幼儿园的韵律活动面比较宽泛,比如像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这些内容都属于韵律活动的范畴,他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
通过“关键词”答疑,不同梯队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畅谈“韵律活动”,并在思维碰撞、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认识。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相应的动作,也即幼儿用身体动作这种语汇来表达和表现他所听到和理解的音乐。它包含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
三、答疑解惑,分析选材
研讨过程中,有教师对此次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提出疑问:执教老师为韵律活动选择的曲目是《水族馆》,而教学主题是《下雪天》。水族馆作为一首名曲,老师在教学中让幼儿改变了对它音乐原著意义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
解答(执教者):我选用的曲子是圣-桑(Saint-Saens)在《动物狂欢节》中的曲目《水族馆》,一方面,我觉得这首曲子特别能表现出冬天的感觉;另一方面,我查阅了许卓娅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它明确指出:在大班阶段,那些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某些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
解答(高级教师):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包括三种类型:①中外民间舞蹈音乐、②中外作曲家以各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舞蹈音乐和轻音乐作品的片段、③少儿或成人歌曲[4]。今天选用的音乐就属于第二种类型:中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片段。从孩子的反映来看,他们在欣赏音乐后,完全沉浸在冬天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很冻、很冷”、“打雪仗”、“溜冰”、“推雪人”……的情景,这个是孩子对音乐的主动感受和理解,我觉得比较适合选用。
对音乐选材的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必须遵从音乐作品原著中所表达的讯息和含义;而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只要是适合幼儿接收、表现的曲目我们都可以选用。这是音乐欣赏教学和韵律活动教学之间的一个差别所在。此次活动选用的原曲在音乐表现上流动的、幽冷的感觉也能迁移到冬天下雪的场景中,作为韵律活动让孩子尽情联想,尽情表现。
四、发现问题,重组目标
1、目标太多,太杂。要学习参与性歌唱,又要学习区分乐段,还要合作创编……在仅仅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落实的目标就太多了,所以首先要精简目标。
2、目标的陈述不明确。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目标陈述分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那么,一磨课的目标在这三大版块的分配不明确,所以要精确陈述目标。
3、重点不突出。我们在讨论后,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把重点定位在“自由创编动作”、“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通过二磨课的实践说明,由于目标定位重点、难点突出,执教老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显得流畅了很多,孩子的情绪也很高涨,热情很高。
五、优化教法,调整方案
根据修订后的目标,大家围绕课题开始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教学模式是否恰当?分析(高级教师):从今天的教学模式来看,这个活动不单纯是一个韵律活动,前半段的重心是教孩子们唱歌,后半段又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前后部分有些割裂,韵律活动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晰。
分析(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丰富,首先用了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导入,后面还结合图谱让幼儿理解音乐。但我认为,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应该以孩子的动作表现为主。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取”和“舍”,应该明确整个活动的重点是韵律活动,而不是音乐欣赏,因此后面一部分的环节也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充分地用动作来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所感受到的音乐。
达成共识:在韵律活动的组织上,我们要避免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因此第一个环节歌曲《冬眠的小熊》只需要用作简单的导引,可以作为进场热身活动。而过早出现图谱,恐怕会局限了幼儿的思考空间,在最初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时,不妨插播一段清凉的雪花纷飞的简单画面,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更能让孩子浸入到对音乐的联想中来。
2、教师支持是否有效?通过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分析(高级教师1):张老师用了图谱教学作为支持手段,图谱的设计能比较清晰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段落,感受音乐的变化,但是对后面的韵律活动并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幼儿在进行动作表现时几乎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而不是孩子由内而发的表现。其实当孩子们在第一次欣赏音乐后,就说出了“冬天里和妈妈一起堆雪人、去踩雪、打雪仗……”多丰富的联想啊,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立刻试着用动作表现出来呢?(高级教师2):韵律活动的选材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成品舞蹈教学,而应该是幼儿自己用动作对外界事物进行模仿、象征性表现的一个律动模仿活动,那么围绕目标,就应该给幼儿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第一遍音乐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经验后,就可以立即让孩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为他们配上音乐。而老师的作用就是观察孩子的动作、表现,并帮助他们进行动作提升。(高级教师3):这段音乐从头到尾性质落差不是很大,在动作表现中幼儿会逐渐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再适当出现图谱就能帮助幼儿对动作表现做进一步的提升,因为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作音乐视觉上的提示,我们可以试试把整首音乐按照段落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孩子自己创造的动作都编进故事里,这样就等于把孩子很零散的、随意的动作进行了组合、提升,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配合音乐来进行韵律表演。
达成共识:支持、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达、表现的同时,要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技能、技巧和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老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获得技能与创造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六、方案定稿,有效教研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全体参研者互动对话,集结智慧,修改教学方案、改良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了我园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调整方案如下:
幼儿园“磨课”研讨记录表
活动课题:大班音乐韵律活动“下雪天”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
活动目标: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活动准备:CD,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是参与性歌唱
1、老师讲解“冬眠”2、老师演唱歌曲《冬眠的小熊》,请孩子们仔细聆听,听听是谁在冬眠?3、再次演唱,请孩子仔细听内容:小熊在哪里冬眠?小熊冬眠需要多久?小熊冬眠时发出什么声音?4、老师请孩子模唱“呼噜噜噜噜”的旋律部分(下行音阶,老师以手势表示)5、老师和孩子一起进行参与性歌唱,孩子们唱“呼噜噜噜噜”
二是音乐欣赏
1、纯音乐: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也是讲着冬天里发生的一些事,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听听看,听着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2、你听到音乐好,像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3、边听音乐,边画图谱,帮助幼儿分清乐段ABABA'C4、你最喜欢哪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动作来表演吗?
三是创编动作“雪花飘”“堆雪人”“雪人融化”等动作
1、讨论、示范堆雪人的动两人一组合作堆雪人的造型。2、学做雪人是如何融化的。请孩子们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雪人,并做出一个雪人的造型,保持不动,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雪人的融化过程。
四是律动《下雪了》
1、A段音乐,孩子们可做堆雪人,也可做下雪。2、B段音乐,雪人开始融化。3、C段音乐,雪人和雪花交流,游戏
活动目标:
1、聆听音乐,能根据音乐想象下雪天的情景并自由创编动作。
2、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CD,简单图标
活动过程:
一是热身活动:歌表演《冬眠的小熊》
二是音乐欣赏并创编动作
1、纯音乐欣赏并展开想象(配合雪景的画面)引导语:“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下雪天里的哪些事?仿佛看到了什么?”2、幼儿尝试自由的用动作表现音乐。3、幼儿自创动作的交流、分享,老师帮助其进行动作提升。
三是尝试动作组合进行韵律表演
1、欣赏音乐故事并观察图标:(整合幼儿的创编动作)。引导语:“你们会用动作表演音乐,我要把你们表演的事情都编进我的音乐故事里,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例——音乐故事《下雪天》:“一天清晨,雪花纷纷扬扬的到处飞舞;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雪地上玩着踩脚印的游戏;雪花到处飘呀~转呀~,真美呀~;孩子们在雪地里滑雪啦;大家在一起堆着雪人,真高兴呀;太阳出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开始慢慢的~慢慢的融化了~~~~”。
2、欣赏后讨论: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事情?你们会用动作把故事表现出来吗?
3、配合音乐进行完整动作表演。引导语:“原来,音乐就和故事一样,一直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用动作把下雪天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4、根据幼儿的表演帮助幼儿适当提升动作。
5、完整表演韵律活动“下雪天”。引导语:“让我们跟着音乐的变化,用优美的动作来表演下雪天的故事吧!”
策略一 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课前、(教师在教室门口有意识的向前走步到讲台)
师:老师从教室门口到讲台,走了几步?
生:三步。
师:用哪个长度单位?大概有多少?
生:米。有三米。
老师:今天,我上班,从高桥出发,经过南京路后再经过成都路到学校,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千米。
教师:真聪明,长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千米是长度单位,是比米长的多,也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的单位。
教师与学生平等聊天式的对话,很快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观察走步,感受情境,再感受教师的言行,激发学生的对新知的好奇心,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变的不拘束,愿想,愿做,愿说。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课堂成为了他们展示自己智慧的宽阔舞台。
策略二 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唾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策略三 注意知识回顾反思,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一、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学习目标是自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监控的。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得想方设法使学生想学、会学、能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应设计真实、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这类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如调查自家的年总收入、月平均收入、一家人的平均年龄等,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家的收入、平均年龄感兴趣,所以都会有目的地找方法与答案。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得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让学生习惯动脑子想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
二、要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学生课外合作学习必不可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工作中,笔者把陶行知老先生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扩展,也就是让学生在知道学的同时还要和别人分享。用这样的方法需要知人善任,选出“小助手”扮演“老师”的角色,扶苗就得先整土。美国的威廉・詹姆士说过:“一个人最殷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学生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也乐意。让他们都有苗可扶,让扶苗活动(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例如:“小助手”把自己的“苗”叫到室外,以做游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辅导,当然这些方法开始时教师还得亲临指导,以后就可放手让他们自行去组织。其中有一个游戏,它的规则是:“小助手”让自己的“苗”带着提出的问题轻盈地、慢步地走完一段距离,当然问题是当天书本上所探究的问题。就在这段时间里思考解决一个问题,谁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正确完成就是哪一对搭档胜利,接下来是“小助手”根据回答情况对问题答案作必要的补充。看着他们开展得有声有色、各具特色,笔者心里如蜜一样甜。他们团结奋进、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的合作和交流,让学困生日有所进,“小助手”们有所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了,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团结互助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堂要得到优化,也要依靠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体验知识
【关键词】优化教学;诱导;引导;疏导;指导;倡导
一、善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设错,让学生集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悬念"1/4+2/5=?"给后面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内容做好铺垫、诱发乐学,诱导学生课后去研究、去寻找解题的方法,,使同学们渴盼着下一节的到来,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导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鼓励学生"于无疑处有疑问"不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喜爱数学的良好招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身为师者,只有诱导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认为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致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善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于"教",而忽略了"导"。新课程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显而易见,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引导不是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顺着走。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引导他们加以思考,寻求解题策略。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与学生可以做这样一个互动环节,首先让学生说数,教师立即判断该数是否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引导指出:能被3整除的这些数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然后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分组进行探讨,去发现规律,亲自参与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惟有教师恰到好处的扮演着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引导者角色,才能在课堂中建立起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三、善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反思一下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侧重于讲述,着力于引导,而又忽视了疏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新知识进行疏通整理、触类旁通、加深理解,在学生探究中出现错误时加以疏通,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加以疏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导,好比交警在十字路口疏通道路,指挥交通,使混乱的交通秩序变为井然有序。如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时,同学们往往漏掉"0"不写。计算"3015÷15=?"时,大部分同学就算出商为21。此时,教师进行疏导,让学生进行验算,加以讨论,并指出错误的原因,学生才能掌握好这方面的计算。在学分数式题时,学生普遍认为"5比4多1/4,则4比5少1/4。"他们是受"5比4多1,4比5少1"的迁移影响,造成思维误入歧途,教师必须从找单位"1"开始疏导,区分量与分率的不同。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善以疏导,才能突破难点,学生才不至以背着"学习数学好比上刀山、下火海"的沉重思想包袱,最终使学生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心底深处怕学数学的警戒心理。
四、善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加以指导,也就是常人言: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对以"2/3与3/4"的比较,教师可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发散各自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①化成小数比较;②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③画线段图比较;④与相同数"1"比较。再鼓励学生各自选出最适合自己,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加以训练。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形体。"一语激醒梦中人",学生很快会把圆柱体和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并让学生亲手操作,使他们发现圆柱的底面积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就是长方体的高。在愉悦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掌握好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多多地指导,使他们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五、善于倡导,变"厌学"为"愿学"
关键词:目标;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51-01
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必去纠结教学制度这些内部因素,也不必去厘清与教师相关的外部因素,就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具体优化策略,可能更务实。下面就以《去年的树》为例,谈一些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优化
(一)优化教材目标为学生发展目标
《去年的树》一文,多数教师会把“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写进教学目标。台湾省台北市吴兴国小的黄敏老师是这样写的:“1.愿意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2.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探讨。3.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由此可看出,紧扣学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可能优化教材目标为学生发展目标。
(二)优化静态目标为课堂生成目标
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在品读“天天”时,没有简单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悟点评,而是先让学生齐读故事开头,再想一想“鸟儿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学生回答“难过、开心……”,追问“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聚焦在品味“天天”这个关键词上。关键词“天天”属于静态目标,王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定位时,学生初步体会了鸟儿的情感,则属于动态的课堂生成。后续,教师配乐,共同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读出一棵健壮高大的树,一只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的鸟,堪称课堂生成的典范。这样的课堂生成,从学生角度考虑,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师生并重)结构或开放式(侧重学生)结构。
(三)优化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澳门特区望厦区庇道学校的梁怡安和曾韦迪老师执教《去年的树》,落实“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时,把复述故事和布置任务都给学生,其余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森林内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小鸟等,在音乐声中演绎呈现课文,在学生互评、自评及心得交流中理解童话的寓意。由此可见,当单一的教学目标,即便是枯燥的内容,被设计成有趣的学习活动时,目标就会多维化,更容易实现。
二、教学内容优化
俗话说“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面对《去年的树》平淡的语言特点,王崧舟老师引入《巨人的花园》中的文本对比朗读。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整合了教材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可见,教材无非是提供了一个“例子”。 优化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跳出传统教课文的窠臼,只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找到本体性知识,搜寻更多的“例子”完成整合优化。
三、教学过程优化
优化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用一条主线贯穿,每个模块由无数的教学点组成。比如近年兴起的对话阅读教学模式,就根据学生活动分为“参与―体验―分享式”“合作―交流―评价式”“涵味―熟读―玩味―批注式”等。每一个学习活动就是一个模块,在该模块中安排承载相应的教学内容,点与点之间相互联系,与教学时新生成的点交织,构成丰厚的语文学习模块。
如果是阅读教学课,教师必须认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找准那些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语言训练点,结合文体及作者的语言风格,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安排有效的阅读指导。对于一些具有写作借鉴价值的课文,还要揣摩其写法,找到能让学生需了解、可借鉴的点,安排读写学习活动。
四、师生活动优化
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结构。一个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为六个等级: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个体的认知不尽相同。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大多数学生对于该内容大致在哪个认知等级,安排学习活动。再安排适量内容向下夯实,照顾学困生;增加向上的内容,培养优等生。此外,还可根据知识内容的类型安排学习活动,如陈述性语言知识,就采用讲解描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程序性语言知识,就采用体验或练习的方式,解决“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如果是策略性知识,则安排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的学习方式,解决“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问题。
五、评价反馈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向学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点必须引起教师们的深度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体验;职业教育;教学策略
一、“课堂体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应有的视角
“课堂体验”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态度,是从学生视角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体验”不是我国本土化概念,但我国学者已经开始了“课堂体验”的本土化实践。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的课题组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体验主要有四个维度: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缺乏交流、同伴关系和教学组织。[2]这为我国开展课堂体验的调查和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使课堂体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受到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进,职业教育学员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除了职教院校的常规招生外,职业教育未来的生源可能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职后继续教育群体,他们的教育需求从学历补偿逐渐转向能力提升,对知识的需求更注重实用性。故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学员对课堂教学的体验与以往相比会更加重视。好的课堂体验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引入“课堂体验”何以可能呢?
(一)终身学习理念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员的“体验”
从知识的学习理念角度来说,新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传统僵化的知识观念急需改变,职业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僵化的。国际上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对大学的知识观提出了挑战,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结,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学习伴随着个体整个生命的进程。随着社会就业岗位对专业化水平要求的提高,学校中的任何一门专业都不可能完全对应社会中的某个职业,社会知识需求的精细化对个体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作为提供知识的学校来说,面临着大批走出高校后“返回”学校接受“再教育”的人员,作为职业群体对课堂效果会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知识的需求角度来看,社会上各行业的新学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量在不断提高,这要求学校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来获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而学生的认可是从良好的课堂体验开始的。因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指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为“课堂体验”介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重塑职业教育质量观需要从学生体验的角度着手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当今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产业经济转型需要,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技能应用人才数量与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3]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市场“用工荒”的现实矛盾,这需要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将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转换为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本,让学有所成的人能够学有所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特殊性无疑具备这种转化能力,对化解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极大的帮助。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诸多限制,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需求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一些市场上急需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都能够及时的予以回应。但是,受制于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而导致的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内在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通过职业教育化解人才市场上“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实矛盾,必须实现从课堂知识到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进而重新塑造职业教育质量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形成积极“课堂体验”为重塑职业教育质量观提供了具体路径。
(三)职业教育的交互性特点使“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现代职业教育是从传统的“学徒制”演变而来,教育活动是老师与徒弟在既定的场域中发生的互动行为,互动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职业教育课堂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课堂不同,它不仅要传授传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基础知识,还要提供基于求职学生现实需要的实践知识,这需要学生在情感层面对课堂所学产生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够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学生的互动性参与程度。基于此,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照搬经典的教学理论或照抄一些现成的教学模式就能完成的,职业教育的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更加具有生成性特征,教师和职业院校学生在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师生之间的理解、沟通或配合,则无法实现课堂良性互动,而好的课堂“体验”正是这些互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以“体验”为切入点进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可以为改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基于职业“课堂体验”的教学维度分析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升职业教育学生“课堂体验”的教学策略,可从“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同伴互助以及教学监控”这四个“课堂体验”的维度入手。
(一)学生主体维度
课堂体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切身经历,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诸要素的一种综合感知和评价。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课堂体验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可以说,课堂体验的视角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在普通高等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由于职业教育课堂感知的主观需求,职业教育学生课堂体验关系到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甚至课堂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有人真正“上课”的问题,即所谓的个体真实“在场”。因此,职业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的实效都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为核心,让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职业教育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师生互动维度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人际关系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源于人际互动,而互动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课堂体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在课堂场域内的每个个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因良好互动而产生积极的课堂体验。在现实中,职业教育学生往往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来学习的,与教师良好的互动不仅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而且为学生积极的课堂感知奠定情感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课堂互动在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师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使职业教育的课堂成为知识与情感并重、态度与价值观兼收的过程,让职业教育学生在更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可度。
(三)同伴互助维度
“体验”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但也受到一定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制约。从物理环境来看,高校职业教育的课堂与普通本科生的课堂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学习经常在教室之外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像普通本科生那样集中,往往是小组或几个学生一起共同实施某个教学实践环节,这为同学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知识获取以及价值养成搭建了桥梁。从心理环境来看,职业学生主要接受面向工作岗位的技能型教育,技能的学习要通过不断的沟通、模仿和练习来进行,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心理基础,而积极的课堂体验有助于职业教育学生构建相互沟通的良好心理环境。因此,从同伴互助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入手,发挥学生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生形成积极课堂体验奠定基础。
(四)评价监控维度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在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学生存在“不学习、底子差、混学历”等思想认识,这种观念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教学激情。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课堂体验需要对职业教育课堂进行监控,把课堂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挂钩,激励教师主动改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对职业教育课堂的评价监控,既是改善职业教育松散课堂的现实需要,又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外在的约束机制确保课堂的良性运行,进而为学生形成积极的课堂体验提供保障。职业教育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的多样性、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受教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期待,因此必要的评价监控亦是对学生的一种“规训”手段。
三、积极的“课堂体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基于“课堂体验”的视角,发挥课堂体验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课堂体验的产生,可以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进的具体策略来说,可以从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互联网+”式师生互动以及教学的过程性监控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进而形成职业教育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
(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体验: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社会义务性”决定了职教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生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任务,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要获得什么知识。因此,在职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明确课堂教学目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要开门见山,直接瞄准知识的要点,不要“旁征博引”式地任意发挥,毕竟他们的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而非学术性。二是要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提问,职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职业课堂的知识必须和社会紧密结合,有些问题就是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往往也能激发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而及时处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会赢得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回应。三是要强化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来自于课堂内容对学习者求知动能的激活。因此,教师务必要把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课堂知识的生活“带入感”,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进程的自然化。
(二)改变师生互动的交互式体验: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互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是积极课堂体验形成的重要环节,而职业教育课堂互动因其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够充分,授课结束后师生难以在一起进行当面交流和探讨,而“互联网+”为打破师生互动的这种时空限制带来了机遇。首先,“互联网+教师”可以打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问题解答平台,教师可以采用在线答疑解惑(如:微信群、QQ群等),安排学习任务,观察学习进度,也为师生在课堂知识以外的情感培养提供了条件,进而为积极的课堂体验奠定基础;其次,“互联网+学生”可以为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搭建平台,不仅可以发挥学习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还可以共享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进而通过互联网链接起学生之间情感细带,让课堂从物质形式延伸到情感形式;第三,“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可以帮助部分职业教育学生克服现实交流的心理障碍,当大家都以匿名的身份加入到互联网空间时,这个平台就实现了一种“脱域”功能,个体“不在场”发表意见也就不会有心理负担。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职业教育学员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 数学 优化 策略
一、前言
新课程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生的特点
只有了解了初中生的独有的特点后,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够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上好数学课。初中生的特点主要包括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两大部分:
(一)初中生的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性阶段,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组织含水分较多,含钙盐成分较少,这一特点使得初中生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既有弹性又易变形。而初中生的肌肉发育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适宜长时间连续的运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走、坐、书写等姿势,防止骨骼变形。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从思维方式来看,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变,但是由于知识、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性经验为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初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从性格、意志等方面来看,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初中学生已经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初中学生往往都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对待一件事情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往往自制力不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打造生动的数学课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课的导入要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一个起始环节,优秀的导入过程,会给课程的开始奠定一个良好的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那么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非常好。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寓言故事、笑话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以一个有趣的“开场白”更容易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容易形成一种最佳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知数学基本概念和逻辑,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程的学习过程要“一波多折”
平静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迅速产生枯燥感,烦躁感,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转移,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学的老师要不断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平静的课堂“热闹”起来。
首先,提及旧知识,使学生产生回想。把前面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连接,找准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把这些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图,形象生动的网络图必然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展开新知识时,学习必然迫不及待,渴望知道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之前的联系。
其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用细线拴住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圆,让学生亲身经历圆的产生过程,引发他们探究圆的周长的奥秘[2]。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会开发自己的思维,认真思考,开动脑筋,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再次,自主探索,分组讨论。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题目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做这些题目后,一般都会得出不同的解答,如果老师随便的给出答案,做错的学生难免心中郁闷,也不会认清自己到底哪里出现了错误。这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辩解,分析分析题目,分析自己的答案,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的辩解,往往会使学生有种求真的目的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心。知识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他们的脑海,想忘都难。当老师讲述正确的思路时又能帮助错误的学生纠正他们的思维误区,认清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在以后的考试和实际问题时,他们就能运用正确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最后,举一反三,深化总结。学生学习到一些知识或者解决了一道难题后,他会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独立的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时候老师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举出一些同样类型的问题给他们解决,学生们不仅不会反感,反而很高兴,想要第一个得出答案。这样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出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把所学的知识和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思维清晰,解题思路正确。
(三)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问难”时间
每一堂课,都会有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彻底了解,提供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时间,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不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质疑问难时间,可以让学生尽情地畅想,大胆求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他们这堂课遇到的难题,展现出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看问题角度,这是让学生学会创新的一次诱导。老师对不同的看问题角度给出不同的答复,也能树立一个博学的教师形象。
关键词:小学美术 目标 策略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如何去认识生活。小学的美术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教育主线,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中。那么我们要怎样进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呢?本人将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高深的艺术,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潜力,并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想要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和发展方向,研究出独一无二的教学法。小学美术课程的进行是以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最终的培养目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与推进,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1.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其艺术修养。美术课程在现在的教学中,已不再是简单的第二课程了,而是一种文化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美术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美术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性。通过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充满想象,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创新,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好奇。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童心,张扬他们的好奇心,并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接近大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
3.提高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放松,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欣赏中,通过一定的休息,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面对小学美术教学,我们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简单对待,老师应该开始重视这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本人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为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质量。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个老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老师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对“美”的认识。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要做到自我充实,增强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2.多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开展课外写生活动,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大自然,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图片的美。通过写生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增进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一系列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听说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美术是什么,什么是美,怎样来评价美,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拿着书本的呆板的美术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更加立体地、全面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美术学习环境。
4.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自行思考,学会对美术进行自我总结,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每一种想法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支持态度,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老师要首先转变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美术”。
三、重点发展个性化教育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遵循重感觉、重创造、重思想、重表现、重实践、重发展的原则,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做到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必须要有所创新,要因人而论。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因为自己的努力享受到胜利的果实,大大增强创作的自信心。对少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并在他们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时给予奖励。而对于大多数创新能力弱的学生,我们也应当鼓励他们学着改变,慢慢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刚开始可以从很小的部分开始创新,譬如颜色、排版、语言等。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共性, 还看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可以得到交流,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发挥到极致, 他们判断好坏和自控的能力同样能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之所以不能做到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要求,主要是因为长期处在中国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下。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主要提倡老师把教学生绘画技巧和鼓励学生画出心中所想结合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把老师当做学习的中心,着重点在于老师教学生画。现代美术教学倡导把学生作为主心轴,着重点在于老师帮学生画。
总之,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我们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水平,潜心研究实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画画、看画了,还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人格的文化性课程,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多方面发展人才而开展的课程。只有切实改善美术的教学现状,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