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4: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朝阳产业;文化消费;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93-04
[作者简介] 王丽梅,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营和物业管理;
牟芳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区域经济和城市管理;
董西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和人力资源管理。
(山东 济南 250014)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新课题。为了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山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培植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摆上了重要位置,并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写进了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五”规划中,更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规划部署。这些都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文化”热。“文化”热的出现,首先是由文学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引起的。学术界比较注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上层文化(儒、道、禅等观念形态);而文学界则比较注意地域文化,比如陕甘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淮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关东文化、燕赵文化、沂蒙文化等等。这样,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概念是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亦被译为“文化工业”)。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产业统计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根据部门管理需要、文化活动特点及产业链细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个大类,再分为24个中类、80个小类。
(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镑;日本的文化娱乐业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5,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工业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在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的成长也十分迅猛。据报道,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996年就已颁布文件,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植和发展,并下决心要用5年时间使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制造业的产值。所以,刘诗白先生在新著《现代财富论》中指出:“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有人认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更有学者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策源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比如,全省有60个省级文化先进县,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达23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目前,全省文化企事业单位已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总资产达160多亿元。从总体上看,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从全省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大集聚区以青岛为龙头,以济南为龙身,以济宁为龙尾,成巨龙腾飞之势。各产业集聚区内,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茁壮成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在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当地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快速崛起。在西部的济宁,从最初的“孔子故里游”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这张独一无二的文化王牌,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逐步释放出来。
文化产业企业集团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迅速成长,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以集团化建设为突破口,山东大力扶植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集团,经过整合,组建了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等7家国有文化集团。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档次,带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康庄大道。
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举办大型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让公益文化项目面向市场“找婆家”;让文艺院团与企业自由恋爱、“文企联姻”;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催生出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音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发行公司,全省5700多家发行单位民营企业占了半壁江山;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筹备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定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而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二)思想观念陈旧,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
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纯粹的文化人认为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而文化产业追求的则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和利润。
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这种人治传统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
(三)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
宏观上,山东没有真正建立起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政企不分、企事业相混的格局并未消除,文化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也严重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头管理、令出多门使文化企业疲于应付。此外,现行的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体制严重滞后,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渠道严重不畅,使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只能是望梅止渴。
(四)结构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
从区域结构上分析,山东东部沿海地市无论营业总收入还是就业人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有关数据显示,仅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潍坊、烟台等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就占了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2004年,济南市文化产业总收入为189.4亿元,增加值57.6亿元,占全市GDP的3.6%,从业人员4.84万人;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0.63亿元,占GDP的5%,从业人员2万人;威海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27.4亿元,从业人员约3.6万人,增加值15亿元,占全市GDP的1.5%;东营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25.39亿元,实现增加值16.14亿元,占全市GDP的1.8%(包括油田),从业人员3.04万人;潍坊市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36.34亿元,增加值5.6亿元,占GDP比重2.91%左右,从业人员3万人;烟台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3亿元、占GDP的1.5%,从业人员2.25万人。与东部沿海地市相比,中、西部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聚集力弱,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使山东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五)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
目前,山东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仍是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而且,山东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再则,山东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六)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
山东虽是人口大省,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在各省(市、区)中仅列第15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所以,总体上看,山东文化产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于加快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文化产业远期发展战略和经营意识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文化产业较长时期内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和明确方向。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文化产业在山东现代化进程与未来经济中的位置;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和相应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原则;体制、机制和政策;主要目标与战略步骤等。在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体现一定指导性的实施计划,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经济发展计划领域。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利用山东距首都较近,属沿海开放省和渤海――黄海经济圈等优势,实施以旅游为龙头,以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为契机的全方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就需要全省统一规划文化产业的布局,发展文化产业的股份制集团。根据经济实力,瞄准重点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重大项目进行精心选择、精心策划。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因。所以,山东应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4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三)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山东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所以,必须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山东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政策。这就要求:第一,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第三,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贯彻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四)拓展融资渠道,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第一,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第二,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比重,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另外,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五)促进居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山东文化要素市场
当前,应积极引导和提倡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通过建立学习型城市、建立各种文化市场、开展城市节庆、文化博览活动、搞活演出市场等方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同时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包括文化产权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文化要素市场已开始出现。文化要素市场是实现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必要平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真正从“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的重要制度安排。有了文化要素市场的运作,政府就可以逐步从许多领域中脱身,而成为市场的规划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建议由省有关部门牵头,在全省建立若干文化要素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六)抓优势行业、优势地区发展,提高山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以广播电视业为主体,兼营相关产业的现代综合传媒业。要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建立文化网站;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应用软件,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和城市总体建设,改造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场所;积极扶持和促进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交易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经纪业以及艺术教育与培训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健全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要利用现代网络和媒体技术、节庆会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文化产业优势区域发展方面,继续抓好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这三大集聚区的发展,努力实现以青岛为龙头,以济南为龙身,以济宁为龙尾,成巨龙腾飞之势。与此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市场发育程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
(七)进一步引进和培育人才,构建人才战略高地
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既需要懂经营、会管理、掌握文化规律的经营人才,又需要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根据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山东文化产业运作人才不足与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并存,因此,应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应该是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应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山东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山东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山东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EB/BO].学说在线,2002-10-10.
[2]韩英.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EB/BO]. http://media.people.com.cn,2005-06-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山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营造跨越发展优势情况分析[EB/BO].http://www.jrj.com.cn,2006-02-11.
[4]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N].北京日报,2006-02-08.
关键词:香包产业;民俗文化;现状
项目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15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现代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文化产业又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皮影和剪纸等民俗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自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提出了以“民间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庆阳文化品牌,走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实现小香包、大产业、大效益”的发展思路。政府连续举办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和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为庆阳市的香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形成了110多家企业、39个基地、89个营销公司、15万多人的香包、陇绣生产大军。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北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其中,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香包一项销售达258万元人民币,引进协议资金24.7亿元。而在第四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上,成交数目则达132万件,销售增加为3,018万元,吸引国内外游客800多人,引进合同项目182个,签约资金37.37亿元。
(二)产品种类丰富,富有民族特色。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品,造型简单质朴。以产品的多样化及特色功能为标准可划分为:环具皮影类、艺术观赏类、立体壁饰类、缀饰小件类、生活用品类。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按佩戴方式分有: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按外观造型分有:方型、菱形、柱形、圆型、三角型、八角型、仿生型。按图样大致分:天地阴阳图样、富贵吉祥图、爱情繁衍图样。庆阳香包将中国传统的和民俗文化融入到香包的创作中。例如,象征吉祥的庆阳虎、狮图案等。另外,各县区根据各自的区域特色创作特色不同的香包。例如,宁县以“龙”文化为中心,开发出“九龙腾飞迎盛世”大型刺绣屏风、“锦绣牡丹”四扇屏等精品和农耕文化布塑生活场景工艺精品。
(三)产业模式初步形成。庆阳香包原本属于 “炕头经济”,是妇女们在农闲季节进行绣制,即不耽误正常农业生产,还可以增加收入。现如今庆阳香包形成了以“农户+基地+公司”为主的经营模式。香包生产基地是一些专门从事香包生产设计的大户,一般都设在农民自己家里,业务繁忙的时候,这些大户会将原材料交给同村的其他农户去做。农户则将加工好的香包交付给基地,然后由基地统一交付给专门的公司。公司专门从事香包收藏、展览、设计、生产和销售。现如今整个庆阳市的香包生产基地就有30多个,每个基地还可带动当地20多户农民实现就业。其中每个基地年均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而一些香包大户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香包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香包生产规模过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庆阳市香包的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效率不高,在发展上投入少,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而且农户的生产缺乏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各家的利润空间也会逐渐被压缩。部分农户可能为了保持价格优势而牺牲产品质量,香包粗制滥造、填充物低劣,不符合卫生要求。
(二)销售渠道单一,香包销路不畅。虽然庆阳香包都是由公司统一销售,但这些公司规模也较小,在市场推销上没有形成健全的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大多数主要靠节会推销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
(三)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特色渐失。庆阳香包大多数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香包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而且现在从事手工刺绣的人才越来越少,刺绣工艺逐渐失传,研究人才更是奇缺。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现阶段庆阳香包的生产缺乏创新点,将香包生产平庸化,从而使很多精品香包丧失特色降格为大众化香包,也为品牌的建立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近几年由于香包制作者认识上的误区,把香包当作纯工艺品,似乎在张扬个性,似乎谁能制造出最大的,谁就名声大,技术高,反而有失庆阳香包的文化底蕴,丢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精华。
(四)缺乏品牌意识。在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更注重的只是产品的初级开发,而缺乏品牌的保护。大多数企业没有注册商标,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而香包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其制作相对简单,很容易仿制,若没有可以赢得市场的自主品牌,已经开拓的市场就有可能被别人抢占,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是庆阳香包不断开拓并根植于市场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建议
(一)政府应该给予香包产业足够的重视,做好市场服务、监督和引导。首先,政府应该规范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秩序,成立质监和市场管理机构,配置人员设施,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市场的监督;其次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市场准入标准,严把质量价格关,加快香包品牌的注册,确保香包产业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再次,政府还应该给予有发展前景的香包生产销售公司以税收、宣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扶持香包龙头企业,并由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兼并小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的优势,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谈判能力,获取更高的利润;最后,政府还应该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为香包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庆阳香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有一定的人才支撑。所以,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要坚持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在庆阳香包的制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精细加工、改进工艺,设计开发新产品。而庆阳香包目前的主要功能还集中在装饰上,各企业应不断拓宽用途,把香包生产设计的范围扩大到各类家庭日常用品、会议服务产品、招待宴会产品等方面。另外,庆阳香包在创新的同时还应该继续传承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将传统特色和现代创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庆阳香包与岐黄医学一脉相承,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而现代香包与古代香包相比不仅不香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药用价值。所以,各企业应该在香包的填充上多做研究,开发多种芳香宜人的中药丸剂、散剂、膏剂,或加工提纯庆阳香包的特别香精,使庆阳香包在香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
(四)勇于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产业模式多样化。传统的 “农户+基地+公司”产业模式虽然可以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基地的介入也可以有助于维护各方面的利益,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种模式导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络机制不完善,而且违约行为严重,所以庆阳香包产业可以在传统香包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经济后盾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例如,团体会展模式:由文化部门或大公司牵头,组织参加内地大城市及港澳地区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招商引资,扩大宣传,开发市场。网络模式:建立专业网站,为远程有需求者提供便利,为庆阳香包开拓更大的市场。产业集群模式:构建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业园,配套建设民俗文化展示和商贸中心,对香包产业进行升级组团包装,构建香包产业集群。
主要参考文献:
[1]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6.2.
[2]陆文丽.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6.
[3]王新红.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临沧教育学报,2006.9.
[4]陈秋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
[5]赵丽彦.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透析[J].神州民俗,2009.2.
[6]王慧炯.对发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
**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既有风景秀丽的龙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蕴深厚的王**等历史人文文化,是**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星火燎原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外围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制定规划,制度创新强保障.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街道党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与机遇,拓展思路,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传承和发扬辖区文化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188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智慧经济,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提供智力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胜**路、阳**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结合街道商贸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音像、图书、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产业,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争取上规模、出效益,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西北之声"文化品牌,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平台.街道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一是盘活原富巷皮件厂闲置厂房,
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其建设和开发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本市文化产业现状表现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鹤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的特点,同时文化产业也存在人才匮乏、市场供需不平衡、综合竞争力薄弱的问题。据此,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关键词]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研究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齐齐哈尔市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同时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齐齐哈尔市拥有600多处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单位40多处,星级以上文化景区居多,其色鲜明的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文化景区有7处,在省内旅游文化景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有昂昂溪古文化遗址、江桥抗战遗址、俄罗斯风情小镇、扎龙自然保护区、泰湖湿地公园、西罗亚大街,兴十四村、大乘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西满烈士陵园等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韵味十足的旅游文化景区,分别开出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工业游、农业游、冰雪旅游”等16条旅游路线。2013年8月,中国(齐齐哈尔)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齐齐哈尔召开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03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7762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人38511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1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
2.鹤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本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鹤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大湿地、城市鹤之乡”的称号下,齐齐哈尔市极力打造鹤文化,加强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使鹤文化走出鹤城,走向世界。鹤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飞鹤乳业、金鹤门业、鹤城酒业、华业集团、翔鹤制药等等市内600多家企业的名称以鹤命名。建立丹顶鹤艺术品研发中心和鹤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将鹤文化和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以鹤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包括文学、摄影、短剧、书法、舞蹈、满足刺绣等等。鹤文化做为齐齐哈尔市的城市主体文化,凸显了城市的品牌特色和战略特色。2015年7月,中国(齐齐哈尔)第三届国际鹤文化艺术节在齐齐哈尔举行,其中包括歌舞晚会、音乐盛典、学术论坛、美术展览、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舞台剧、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盛典。
3.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年来,市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增大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1个文物管理站1个,文物管理所12个,文化站总数已经达到180个,注重对社区和乡镇文化站的更新和建设。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各种大大小小的歌舞电子文化娱乐活动普遍的存在于市民的生活当中。全市广播电台共有11个,广播节目套数11套,广播发射台、转播台4个,县区广播台9个,其中乡有线广播站站102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39%。全市拥有电视台14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实现了广播与电视、有限与无线的密切结合。达到了文化传播网络化、高速化和全面化。
二、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综观全国文化产业投入人员数,黑龙江省位于其他各省的后位,虽然齐齐哈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领域人才辈出。但是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方面却不占有任何优势。第一,文化产业从业人才利用效率较低。文化产业内的单位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其他市,难以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第二,文化产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其他行业转换而来的社会人员,这些人对文化产业相关知识掌握只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少之又少。第三,文化产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齐齐哈尔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薪酬、福利待遇、培训等劣势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再加上地域问题,使得一些精英人才不断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2.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网吧、影音制品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化艺术团体印刷厂等等文化生产机构众多,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所需,但这些机构一般只是针对本市消费群体,实现的是一种区域内生产经营的循环微收入,并未给文化产业带来应有的价值。虽然政府已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扶持力度,但是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只是一部分。旅游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对于旅游附属活动、旅游纪念品以及科技旅游还处于萌芽状态。文化创意产品寥寥可数,现有的文化创业产业市场占有率低,文化团体缺乏创新机制,文化产业平台创建不完备,当前市场上群众的消费需求脱节,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难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3.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
首先,齐齐哈尔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综合实力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虽然齐齐哈尔市政府提倡以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5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上亿元的大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民营企业其自身的分散性和灵活性使文化产业难以形成合力。其次,文化产业机构分配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占文化产业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核心企业创造文化产值的五分之一,大部分产业产值由其他产业创造,产业产值比例不合理,齐齐哈尔文化产业核心层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降低了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次,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创新理念少、更新换代慢的领域,对于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演出、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和时代性更强的领域涉足的较少,难以追赶上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齐齐哈尔作为黑龙省第二大城市,人才济济,如何将人才队伍做实做强做大,保证文化产业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第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做到岗前必须培训、岗后定期不定期培训。做好人才信息反馈,包括专业人才数量、质量、效率等,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做好下一步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加大人才队伍的财政支出。政府应对各大教育机构和研究所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比重,并专款专用到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系和部门。适当放宽人才引进的待遇水平,积极吸引市外、省外乃至海外人才的流入。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绩效机制,对有作为和工作效率高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第三,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机制。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度,建立文化艺术院校,鼓励社会办学,建设人才培养流动站和平台,掌握人才去向。
2.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
发挥齐齐哈尔地理位置优势和地区优势,挖掘相邻城市之间存在的城市竞争潜力,互通有无,推陈布新,将文化市场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资金上,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利用税收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角度融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参与其中,在提高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促进文化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引资的同时引智力;分配上,一方面要继续扶持国有资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市场中民营资产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全方位、广范围发展;基层设施上,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娱乐大项目,搭建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畅通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文化产业新动态,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企业选择上,政府在壮大现有文化企业的基础上,要支持和鼓励私营和合资企业融入到文化产业市场当中,提高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加速商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加大现代企业在文化市场当中的比重。
3.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多样。首先要巩固和夯实传统鹤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鹤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说鹤、吟鹤、画鹤、写鹤等鹤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水平,利用多种文化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例如话剧《风刮卜奎》,原创动漫《神鹤丹丹》《白马湖》《蛇洞山传奇》,刊物《丹顶鹤》《龙沙诗词》,大型广场舞《鹤舞》,“鹤文化与湿地旅游”扎龙论坛,文化鹤城微信平台等等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大鹤文化的知名度。其次要打造特色品牌,盘点和整合全市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尤其是要以打造扎龙旅游文化产业带、兴十四村现代农业区、加强抗战红色文化、达斡尔民族风情文化产业的开发为主。专注产业文化的重点领域,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广阔的市场,在利用好展览、展台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商的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加文化产品数量和附加值,加速文化产业升级。
作者:姜显微 杨春梅 郑继兴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慧.齐齐哈尔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2,(05):53.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南县域文化资源多样丰富、特色突出,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与优势。当下,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具雏形,但在产业定位、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品牌打造、产业市场化运作、文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发展受困,需要湖南各县结合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解决的对策,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
关键词 ]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资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8
2014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号召与要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湖南省将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湖南省县域文化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发展缓慢、参差不齐,存在诸多的问题。
1特色文化产业定位不清晰
特色文化产业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然成为一个地区公众消费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产业。但实际情况是湖南不少县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政策不明。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对县域文化资源缺乏充分的调查与了解,对本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与背景、优势与劣势认识不清,而是简单地借用他人发展模式、做法或者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本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摸索,无法对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同时也导致产业政策上的不够清晰和明朗,指导性缺乏,使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路径不明确,发展凝滞、进展缓慢。
2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导致优势利用不充分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资源为依托,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出发点,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内涵,并使其向产业化转化。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湖南各县都形成了各自风格鲜明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湖南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对这些深厚优秀的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未能将各自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难见“特色”与规模,影响力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县域文化资源缺乏科学有效的整合。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化过程中,资源的整合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整合能够实现资源的互补共生,将零散、未经整理的文化资源组合成新资源,突出优势与特色,实现文化资源向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有序性、体系化、集群化的转化,达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湖南县域文化资源多样丰富,但明显呈现分散化,不够集中。不少县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缺乏对县域文化资源的整体观照与整合,资源利用无序、单一、分散,文化资源共性的内涵与特色未能挖掘出来,无法形成合力、突出优势,形成点、线、面的规模化与整体化发展,因而特色文化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更没有办法做大做强。
3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
品牌就是市场和效益,特色彰显魅力。品牌的特色是品牌的精髓、灵魂,代表着品牌的价值。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诞生了一批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的知名品牌。如全国知名的湖南电视产业——电视湘军,形成了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四大品牌,极具品牌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关键在文化品牌特色的有效建立。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不长,许多县刚刚起步,文化品牌尚未建立,已打造起来的品牌也存在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不高的情况。如近几年,长沙周边宁乡、望城、浏阳、长沙县等县,结合地理优势和消费者需要,大力发展新型特色休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农庄品牌,一度吸引了不少都市消费者前往,局面火爆。但现在不少农庄却经营困难、无以为继,难以持续发力获得良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众多特色农庄“特色”雷同,产品内容相近,文化特征不鲜明,品牌培育与维持乏力,文化品位和品牌形象无法得以提升,产业价值链条难以延伸和拓展。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这已成为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4市场化运作程度有待提升
立足于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产业目标定位、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品牌的建立等,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当下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办文化,缺乏在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起龙头作用的特色文化重点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体制单一化,资源与资金引入不足;宣传推广、营销形式和媒体选择传统化导致文化产品与品牌难以“走出去”等。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结合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平,才能提升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5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在人才。目前,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发展势头强劲,但人才资源却普遍不足,一是数量缺乏,二是结构、素质不平衡。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一方面,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总体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不均衡,初具规模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休闲娱乐产业等人才比较集中、甚至达到饱和,其他新兴特色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再者,人才素质不高,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普遍稀缺。这已经成为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素,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
发展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对于加强县域经济软实力和增强湖南全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湖南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湖南各县应结合自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寻找对策,解决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蒙.湖南:湖湘特色长沙担纲,文化产业实力非凡[EB/OL].(2014-01-27)[2015-01-13].http://gd.xinhuanet.com/newscenterztbd2008-05/19/content_13308265.htm.
[2]苏丹丹.文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4-08-26(2).
[3]李兵磊.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51).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层面,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周口文化资源丰富,要通过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一区三圣地;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2009 年国务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2010 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被称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平均达到本国GDP 的10%以上,已经成为其国内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周口历史悠久,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周口淮阳,周口也是老子故里,是龙文化、道教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资源优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12 年周口市就提出了要建设“一区三圣地”,“一区”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三圣地”即:羲皇故都、朝祖圣地;老子故里、道家圣地;万姓同根、根脉圣地。周口市政府提出“一区三圣地”,是从宏观上对周口文化发展进行战略定位,为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口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太昊陵、老子故里为国家4A 级景区,关帝庙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为国家3A 级景区。周口市引进企业参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如扶沟万鹤赉文化旅游创意园、淮阳县陈楚文化创意园、沈丘中华槐园等已开始建设。周口市各县区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据自己当地的特色资源,各县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百花齐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沈丘县发展玉文化产业;项城市孙店镇围绕毛笔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周口市的演出娱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周口市的杂技产业已成为周口市的文化名片,专业艺术演出团和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省内外城乡基层,年创收几千万元。周口市杂技马戏团的马术和大飞轮表演享誉国内外,项城“余家杂技”已经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已成为周口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展示周口形象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总体来看,近些年周口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周口市在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思。
2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进步较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省内同等城市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1 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但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周口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受到地域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总量偏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少。周口市文化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企业中广告制作类较多,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而缺少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企业。由于文化企业较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未能对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局限于旅游景点的建设,而未能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淮阳的泥泥狗、布老虎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价格也非常低,难以形成产业链,未能有效挖掘产品附加值。
2.2 人才紧缺,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创意人才、艺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周口地区仅有周口师范学院一所本科院校,且受地域及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难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周口地区整体文化市场不活跃,导致艺术创作缺乏动力,各门类的演艺人才也较为缺乏。由于大型的文化企业较少,导致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一般偏向于聚集于大城市,特别是文化创意类人才更偏向于大城市开放的氛围,综合各种因素就导致地级城市缺乏人才,进一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3 投入不足,资本结构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文化项目投资时间长,风险大,回收资金慢,资金问题是文化产业企业创业的一道难关。目前,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周口市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薄弱,账政投入的增长满足不了文化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渠道单一,社会企业较少参与投资,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政府投资为主。由于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周口市文化企业经济总量较小,难以扩大产业规模,形不成规模集聚效应。
3 加快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发展文化产业时要依据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可盲目模仿其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来说,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1 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比较优势
周口市要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打造精品庙会和文化节,突出周口市的文化资源优势,提高周口市知名度。政府要加大力度改革文化产业体制,完善市场机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引导文化企业与科技相融合,鼓励企业开发出有创意的产品。政府要根据周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周口本地情况,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戏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扩大周口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3.2 形成多元投资,培育龙头企业
国外的文化产业早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要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市场化运作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在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前提下,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促进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周口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因而必须重点培育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周口市可以重点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引导资本、基金等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企业,组建大型股份制企业。按照文化产业的分类和布局,引进企业投资周口文化产业,为其提供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条件,在演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培养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从而快速发展壮大周口市的文化产业实力,形成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
3.3 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创意创新为主导的产业。政府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吸引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来周口发展,如可设立周口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周口市政府可以加强与周口师范学院的合作,在高校内部建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根据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共同培育创新型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
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仅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发展周口文化产业要重视两点,一点是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点是产业,必须以周口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重视创意和产业化运作,才能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以“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的周口特色文化产业,才能促进周口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向勇,喻文益援区域文化产业研究[M]援海天出版社,2007.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本文来源:文秘站 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Abstract: Actively exploring the cultural market, cultur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into a major industrial category and the city's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is article links the actu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Yiyang city, analyses the pros and cons and puts forward to enhance to enhan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from several aspects.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Key words: culture industry;developing;think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26-01
0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近年来,益阳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益阳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益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01亿元,比2004年增加2.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按可比价计算, 2004年-2007年,益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2.3%。如果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分,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从这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文化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
2发展存在差距
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①占全省的比重低。2007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其总量只有长沙市的4.4%,岳阳的25%,株洲的45%,郴州的56%,居全省第7位。②对经济的贡献低。2007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2.2%,居全省第8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比最高的长沙市低7.2个百分点,比相邻的岳阳、常德低1.7和1.9个百分点。③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18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4%,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9.2%。
3有利条件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交融,以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已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益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比较弱小,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益阳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从全省来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带动和活跃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7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446.2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产业如果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可以说这个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将重点打造湘江流域、大湘西、潇湘流域三条文化产业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而益阳正处于潇湘流域带。
不仅如此,益阳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良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和深厚的社会资源。①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据统计,2007年益阳GDP达4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②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条件。益阳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其次,益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益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在文学艺术方面,益阳现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在2000人以上。③起点较高的产业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据统计,自“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10亿元,这些文化体育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益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益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