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5-31 08:34: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并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从课堂教学、户外活动和家校合作三个层面入手。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实践力;培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也为教育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专家讨论稿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把地理实践力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贯彻了“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意义

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利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

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高效率地展示某一地理知识、原理和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等,并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教师在讲授“水循环的过程”时,可以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每组准备两个玻璃杯,先往一个玻璃杯倒入热水后用杯盖盖住玻璃杯,再往另一个玻璃杯装入少量干沙子后加一些冰块,静置几分钟;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是模拟了蒸发环节,把杯盖翻过来小水珠会掉下来是模拟了降水环节,干沙子变湿是模拟了下渗环节;最后可用该实验演示“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热水代表海洋,沙子代表陆地,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演示海洋的蒸发环节,把杯盖从装有热水的杯子移动到装有沙子的杯子演示水汽输送环节,把杯盖翻过来小水珠掉下来演示陆地的降水环节,干沙子变湿演示陆地的下渗环节,但不能演示陆地的径流环节。

2.利用地理教具的制作

制作地理教具是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并完成制作,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在讲授“三圈环流”后,可以分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每组准备一个充气地球仪、三个白色纸环、两卷纸条(粉红色和深绿色)、六个红色箭头、一把剪刀和一捆双面胶等材料。用三个白色纸环表示三圈环流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并用笔画出箭头表示每个环流圈的大气运动方向;用纸条表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粉红色代表三个低气压带,深绿色代表四个高气压带);用六个红色箭头表示全球六个风带的风向,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

3.利用地理角色扮演

地理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地理事物角色,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决地理问题。它能使学生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讲授“锋的类型”时,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每组选三名学生,个子矮的学生扮演冷气团,个子中等的学生扮演暖气团,个子高的学生扮演锋面,站在个子矮的学生和个子中等的学生中间且手上拿着写有“锋面”的标志;演示冷锋时,个子中等的学生不动,个子矮的学生主动向个子中等的学生移动,靠近后个子中等的学生蹲下,个子高的学生身体向个子中等的学生倾斜;演示暖锋时,个子矮的学生不动,个子中等的学生主动向个子矮的学生移动,靠近后个子矮的学生蹲下,个子高的学生身体向个子矮的学生倾斜;演示准静止锋时,个子矮的学生和个子中等的学生同时向个子高的学生移动,靠近后来回移动。

(二)开辟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开展地理观察和测量

地理观察和测量是学生利用课本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生活,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后,可以在校内操场测量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具体步骤是:(1)使用卷尺、测绳、手表、标杆等工具得出标杆影子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即莆田正午时刻;(2)使用卷尺、测绳等工具测量莆田正午时刻的杆影长x;(3)使用卷尺测量杆长y;(4)根据公式H=arctany/x,得出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

2.开展乡土地理调查

乡土地理调查是对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和人口等地理要素进行调查,它可以让学生深入家乡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避免了“纸上谈兵”。

案例:在讲授“工业区位因素”前,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地图先走访调查莆田市复茂食品有限公司、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莆田市东源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然后评价其地理位置,同时也为五种导向型工业类型的学习打下基础。

3.开展地理野外考察

地理野外考察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案例:在讲授“海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后,可以组织学生去湄洲岛等海边考察,直观感受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形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借助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家校合作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三位一体”,不仅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而且可以解决外出安全的问题。

案例1:在讲授“全球定位系统(GPS)”后,课后让家长驾驶汽车,学生在GPS汽车导航上输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最后通过语音提示引导家长把车开到目的地。经过这段行程,学生亲身体验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切实感受了GPS汽车导航的工作原理。

案例2:在寒暑假的亲子旅行中,要求学生关注旅行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这样,复习“区域地理”时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参 考 文 献]

[1]刘辛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透析――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引发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3(1).

[2]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及素养培养的路径――以南京一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J].地理教学,2015(24).

篇2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引言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古板,加上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最终地理意识的形成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涵养。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后,不难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是终身性。一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那么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其次就是实践性。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就是全面性。地理知识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一)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问

不论是哪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1]。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程改革中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除了要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激发探究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思考,慎重对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2]。

(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问题的提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问题不仅不会打扰到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演变水循环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水是怎么循环的,水循环共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融入相关的现实生活实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高中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再由于教育基础和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篇5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篇7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8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