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34: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的逻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社会资本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网络
一、引言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概念。自从“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学术研究以来,社会资本作为解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者们所采用,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和区域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
1.从资源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很多研究者将社会资本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源。
洛瑞(1977)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
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 ,1992)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林南(Lin Nan,2001))的社会资本概念最为综合,强调“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杨永福(2002)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通过促使行动者交易与协作等特定活动而产生效益的资源。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资源,它蕴含于结构本身,而不是像社会资源理论所指的那样,是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汲取的实际资源。
边燕杰(2004)发展了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测量方法。他在《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转移的资源。任何社会行动者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必须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
2.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资本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 ,1992)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是生产性的,能够通过对合作的促进而提高社会效率。
弗朗西斯•福山(Fukuyama,1996)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将在社会或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并认为社会的经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的信任程度的高低。
托马斯•福特•布朗(Brown,1997)的本体论起点是系统主义,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个程序系统,它根据组成社会网络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分配社会网络资源。
卜长莉(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李惠斌和杨雪冬(2000)给的定义,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
结合以上的观点,本文认为,社会资本能通过网络、信任和规范等核心要素使企业从与社会网络和其他社会结构的联系中获取利益。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创新网络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
在传统的理论指导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内部创新。而80年代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创新的分工化倾向: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经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以没有一个行为主体具有独立考虑创新结果的能力。这样,在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为了实施创新,这些组织不得不与其他的组织产生联系,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这样导致了在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网络的产生。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
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的绩效。顾新和陈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网络中,创新主体比较容易获得所需的经验丰富的员工、专业化的技术、信息的支持、优先享受政府或其他部门提供的优惠待遇和资金融通能力等,因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和技术的扩散。
Messner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扩散模型,这些模型重点描绘了技术扩散的供给过程,探索如何消除技术开发的外部性问题,从而降低技术创新中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忽略了在需求过程中,技术的应用者通过社会互动获取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对技术扩散的作用。
2004年李燕萍、刘芳在其论文《社会资本的创新功能及其积聚途径研究》中提出社会资本具有创新功能,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积聚社会资本、促进创新。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1.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通过交互作用将参与创新的各行为者的资源集成所形成的一种网络关系。创新网络作为不同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的组织形式,它具有协同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征。
协同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创新网络的协作和整合,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系列活动,互补创新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创新的开发与扩散,整体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动态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行为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资源等也在不断更新,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互动体系,网络联系的边界受经济活动范围的限制。
共享性是指,参加创新网络的各行为主体为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构建了创新网络,同时他们也共享资金、技术和创新成果。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事实说明,当前的中小企业已很难实施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合作创新,学习和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一个崭新的视野。
(1)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构建合作技术创新网络。
合作技术创新主要指通过将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形成分工合作方式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实质就是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从构建合作创新的模式来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一类是企业间的合作。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两类合作方式都较为流行,中国政府现在也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且也涌现了不少合作创新的成果。当前,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因为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约占到全国总量的62%,在人才、信息、技术、研究设备等方面也都拥有突出的优势。中小企业如果能更多地与他们合作,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极大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缩短创新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联合开发、建立股份制公司、实施技术转让、项目委托等。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支持网络
企业从政府那里获得的不仅是信息和资源,更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有力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大贡献,应积极构建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科技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在科技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引导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源;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在金融政策方面,应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补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制定优惠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根据其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优惠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应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条件,促进人才流动;对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3)构建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良好关系网络
与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指企业与提供原材料、零件、设备及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一切联系。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将供应商视为自身的战略合作伙伴。将顾客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注重养和维系与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建立起相互的高度信任和合作规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4)构建技术创新信息沟通网络
调查显示,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专门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也没有专职于R&D的职员,而建立专职的R&D机构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跟踪企业外部的技术变化,保证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具有市场前瞻性。同时,中小企业还应注重健全自身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建立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保证技术、市场等信息的及时、准确沟通,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
[1]Bourdieu Pierre. Le. capital social.notes provisories, Acts Rec.Sci.1980.p30
[2]Adam,B.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169-173
[3]Adler,P. Kwon,S.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 Manage Rev,2002(27):17-40
[4]Anderson,A.R.&Miller,C.J.,Class Matters,,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3(32):17-36
[5]Boiral,O.Tacit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291-317
[6]Burt,R.S.,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Perception and Ac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126-135
[7]陈劲李飞宇.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逢释[J],科学学研究,2001,19(30):103-107
[8]罗德里克•克雷默. 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
[9]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10]马金书. 企业网络与企业创新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l):108-111
[11]文岳东. 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合作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03(8)
[12]顾新. 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5):40-41
关键词:创新;网络结构;派系;演进;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网络是为了应对系统型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技术创新关系连接形成的网络组织[1],网络结构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机会与限制[2].目前社会网络研究学者倾向于从真实网络中抽象出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统计特性从结构角度分析创新系统的功能并揭示结构对系统发展的影响.研究更多地强调成员个体之间,成员与整体网络之间的互动,对于网络内子群体的形成发展以及群体对整体系统影响的讨论很少.事实上,关于网络子群体的分析是理解创新网络结构以及个体嵌入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派系是网络子群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派系的拓扑结构特征为:网络密度为1;任何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邻接且距离为1;组内关系到组外关系比例达到最大;至少包含3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3].“派系式”技术合作是创新网络中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体现为技术联盟式的合作创新结构.
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初期,派系以小规模的创新联盟或是集群的形式出现,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协作研发,研发联盟等形式与其他企业产生连接,形成彼此沟通,紧密合作的小团体,使得网络以一个或多个子网络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基于资源禀赋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强弱变化,网络中的派系结构也会相应出现变化.国外学者对于1992-2006年的全球智能卡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中存在若干互动频繁的高密度子网络,派系合作十分稳定[4].对美国 “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研究认为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就是通过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摊风险[5],逐渐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入到多样化的应用创新中,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组织的大规模融合[6].
派系特有的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间全连通的网络特征对创新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之间全连通有利于减少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各方知识基础上的信任[7].派系中企业拥有共同的合作者,他们了解合作各方的可靠性、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目标等信息,降低了合作的风险,对联盟成立前的评估以及联盟成立后的管理有着重要价值;派系成员直接联系,更容易实现成员间知识、信息和技术,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派系看似冗余的关系还可以回避知识需求匹配限制[8].Melissa等[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聚集度和高联结强度的创新网络比不具有这些网络特征的创新网络更具有创新产出能力.
与以上观点相反,Burt[10]认为网络结构洞加强企业知识的创造,断开的节点使企业及时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创造力与创新.Granovetter[11]认为强联结造成网络成员的知识冗余,而弱联结的网络成员之间联系不密切,知识差异化显著,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和网络创新.派系封闭以及强联系的特性限制了群内企业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边界,降低了企业获取独特知识的能力;派系内部创新源的一致性使企业创新所需的异质信息缺乏,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网络内部成员竞相模仿而不是追求创新.
创新网络中派系式技术合作对整体网络创新绩效究竟有什么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网络所呈现出来的核心结构特点与其他产业具有共性,研究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汽车产业为例,将其1985-2009年在中国国家专利局申请的合作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图刻画派系结构与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现象,并对派系结构在整体系统创新产出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及派系演进
我国汽车企业多达三千多家,目前均进入快速成长期[12],合作申请专利是汽车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的主要形式.国际学术界在采用合作专利构建技术合作关系时均使用3年或5年的窗口期,鉴于我国汽车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活跃程度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本文采用5年的窗口期将1985-2009年间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合作专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模型1的拟合结果反映出在控制了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产业创新网络密度后,产业创新网络中派系式技术合作相对规模与产业年专利产出总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的总体解释度理想(Adjusted Rsquared=0.988 906),网络密度和派系技术合作相对规模的解释力在1%水平上显著,派系式技术合作相对规模与专利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模型1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达到了1%显著性水平.结果说明派系式技术合作相对规模与专利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即当派系式技术合作网络相对产业技术创新网络规模扩大时,对产业总体专利产出有积极影响.
1.1 木马和网络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信大家对熊猫病毒仍然记忆深刻,作为普通的计算机使用者对病毒、木马、蠕虫等并不陌生,或许还有过被病毒侵袭计算机的经历,病毒可以说是危害网络安全最常见的威胁。病毒主要通过编制好的程序或是在现有程序中加入插件来传播。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原有程序遭到破坏,不能再执行相应的指令。一些恶性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功能,通过下载还会传播到其他计算机上,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此来破坏电脑软件,甚至损害电脑硬件,给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不便不说,还造成了信息的丢失和泄漏。除了病毒以外特洛伊木马是一种专门利用程序漏洞进行文件或信息窃取的程序,这类程序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自发性和隐蔽性会使计算机用户受到恶意控制。
1.2 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威胁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网络工作者最需要防范的对象。黑客们对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但却没有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正途上。他们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的允许就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窃取用户的资料,找出网络中的漏洞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攻击,去破坏用户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有甚者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出现瘫痪,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3 计算机本身存在系统漏洞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各种信息资料能够得以传播和获得,也使得网络中的漏洞越来也多,容易受到各种攻击。计算机本身就存在各种漏洞,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或修复。对于计算机本身的系统漏洞来说,本不会对计算机产生任何的网络威胁和系统破坏。但由于计算机整体的安全网络存在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黑客、不法分子以及软件所带木马以及病毒提供了空隙,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更容易窃取用户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比如今年二月,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遭遇了由零日漏洞所引发的复杂攻击,在漏洞被彻底修复之前,已经有约六百万Facebook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号码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遭到泄露。
1.4 人为窃取信息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过失或者是内部人员蓄意盗取信息资料,造成对系统的有意破坏和更改程序,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 常见的网络防护技术解析
2.1 防火墙技术
这是网络安全中我们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是网络安全的基础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在被保护的网络系统和外来网络系统之间,用软件、硬件等网络元素建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外界访问者在访问被保护的网络系统时受到阻碍和限制。防火墙集中了所有的安全软件、硬件,对外来访问者进行监控、过滤、筛选,并将这些访问者记录下来,一旦发现有来自外部的侵害,迅速采取防护措施保护本系统内的信息数据安全。
2.2 加密技术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给信息上锁。加密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对数据动态的被动攻击,因为被动攻击不能被有效的的检测到。现行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形式。对称加密要依靠口令来执行,交换信息时只要私密秘钥没有丢失、泄漏,信息就不会被泄漏、破坏。非对称加密主要应用在身份认证上和数字签名等方面。公秘钥和私秘钥选择一把公开,私秘钥则自己保管,用于解密。信息交换时不需要交换秘钥便可保障通信安全。加密技术有效保障了信息安全,同时也保障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2.3 控制网络访问的技术
网络除了能为信息和数据的远程输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各种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我们必须采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来防止危害侵入计算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控制路由器的方法来增强局域网的安全,还可以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来保障信息数据和各类文件的安全,只有拥有访问权限的人员才能看到信息,有效防止了信息的泄漏。
2.4 防病毒技术
除了可以通过防火墙来防范病毒、木马的入侵,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装一些查杀病毒的软件,定期检测计算机是否存在病毒威胁,以便能及时杀灭病毒。
2.5 修复漏洞技术
网络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性的对计算机进行扫描,发现系统漏洞或者网络远端的安全薄弱点,通过收集薄弱环节的信息,及时告知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或修复,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破坏者利用系统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如若不这样做,系统自身的漏洞就会波及到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经济;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Internet最初只有数千个站点与之相连接,然而其巨大的潜能却让人不能忽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它以指数化的增长趋势向世人展现出它所能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与变化,美国政府预见并率先将网络用于商业目的,这也使得全球性贸易出现并发展。
网络经济由此产生,它便是互联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进行汇总和传递,形成信息流,代替了资本原本在经济中起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加速。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了衡量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战略点。自然,我国的网络业也在不断发展着,中国是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在上网用户和上网计算机总数上占有优势,发展的过程却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网络经济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中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光纤定律”,比如计算机中的芯片每九个月其功能就较为之前强大了不止一倍,如此迅猛的更新速度之下,它的出售价格却成负增长趋势不断下降,这就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套上了严苛的时间限制,一旦有所落后,所面临的不是利润的折损,而是直接扼杀了其继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而技术创新面临的不止这么一个难题,另一难题则是它创新方向的多样性。创新多样性的可选择途径,使网络经济成为高风险高收入的盈利场,与时俱进又先于时代一步的人往往能够获取到较大的甚至是高额垄断的利润。
(二)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引发的现象研究
如同核导弹爆炸所引发的一系列深远影响,比如长时间的核辐射对于居民和当地生物的影响一样,在技术创新中,一次基础性的改革创新如同投入小河的巨石总能引发出众多有关应用性的相关创新,连锁反映往往带来的是较为丰厚的利润,前者比后者难度大,但是所带来的利润相比较与后者却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网络经济技术引发的经济效应研究
网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带动的产业即前期生产和网络经济获取高额利润即后期消费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而这也造成了它高风险与高收入并存的局面。网络经济在前期发展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数目巨大,例如设备的购买和研发费用以及后期的宣传费用都是所必须的,而时间上苛刻的限制造成它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当研发成功投入市场后,它的消费群体规模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因此高利润的局面也是不可改变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将技术创新市场如同放在了放大镜下一样,高风险和高利润总是相伴而行。
二、我国网络经济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用户的规模巨大
网络经济存在的载体必然是上网计算机,消费群体则是上网用户,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上网计算机和上网用户的数量息息相关。而在我国,上网用户以宽带用户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宽带用户已达到3.64.亿之多,到2010年7月15日更是达到了4.2亿之多。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网络经济在网络中已初具规模
我国的网络经济在一些行业中已经有了可喜的成绩。如在电信业中已颇具规模并被世界公认的品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等。而国内的各大知名门户网站也在2003年后相继告别了负盈利时代,近几年全面盈利,商业价值节节攀升。而在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比如IT服务业、软件、网络金融与投资、电子媒体等行业也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三)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不断加大引来的风险
由于网络经济的市场中商品的投入都是在前期的巨大固定资产投入,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具有非常巨大的风险的,在投入之后提高生产的方式少之又少,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效应,巨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导致生产缩减,但是对于新进用户来说经济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样就不断加大了网络经济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同时也加大了其风险程度。
三、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拓展性选择研究
(一)企业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依据选择研究
在网络经济主导经济全球化大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机制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配合网络经济的发展,改变自身传统工业观念,将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到现行企业模式中来,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实力,增强企业在此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家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创新依据选择研究
在网络经济高风险和高利润并存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利用网络经济规律的同时,加强其对于传统工业的影响,将网络经济发展的难题着重研究个个击破,积极研发与创新,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国现在对于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研究还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经济的实际规律来加强目前的网络经济技术发展创新程度,推动网络经济的拓展性开发,让我国的网络经济实际效益不断规模化,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网络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经济的实际效益,改变目前的网络经济现状,增强国内的网络经济综合水平。希望广大学者可以不断挖掘不断探索,让网络经济技术有更完善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瑶.网络经济的经济特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5).
[2]刘丽.基于集聚经济的网络产业经济的动态竞争分析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01).
[3]肖剑锋.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
关键词:网络经济;垄断;技术创新
网络经济的表现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最突出的可以表现为我们所熟悉的信息经济,信息技术的成熟使经济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把观念、信息和技术手段等归入产品的组成部分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内容就显著增长了。而数字经济是信息在网络经济中传输的重要表现形式。换言之,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这样的形式之中。网络经济也可以表现为虚拟经济。它是运用网络才存在的非实体形式的经济表现方式。相对于市场交易,网络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交易费用低、网络外部空间大、替代性强等。网络经济正是由于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的载体而形成的新经济体制结构。网络经济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它利用庞大的网络将世界各地的生产者跟消费者联系在一起。生产者通过在网上搜集信息,捕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新颖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切身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维持生存。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将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汇聚起来,也可以通过过滤信息将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工以提高效率,进行大规模生产,“术业有专攻”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互联网构筑的巨大网络还可以通过简化商品流通环节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将自身有用的信息传递到有需求的客户手中,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样,竞争力度的增加必然促进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其进行技术革新。在网络经济中,技术的推陈出新很迅猛,旧产品不断被淘汰,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更新,这有利于企业潜力的挖掘。企业要想生存,就需要不断提高其核心技术竞争力。另外,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推陈出新的加速必然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以及品质的提高。虽说网络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机遇,但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挑战。市场无效率就是网络经济中存在的一种情况。同样,网络经济也像传统的市场经济那样有垄断现象的发生。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浮现,我国也针对此现象做出一系列应对反垄断的政策,然而,网络经济的到来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垄断因素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那些,新的垄断因素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成因,这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而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垄断特征
1.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形成与先天竞争优势的产生密切相关。一个行业的市场先入者,往往主导着本行业,拥有主动权,并且具有更多技术优势,行业标准一般由这些主体来制定,自然而然,它们也将从中获取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而后者只能被动跟随游戏,强者自然更强,弱者只能维持生存。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下,技术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企业来说,谁先掌握主导行业的先进技术,谁就可能成为全行业最大的赢家。2.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的垄断地位呈现暂时性。在传统的经济模式里面,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一般拥有庞大的规模,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小企业想要通过扩展规模与大企业相制衡是很困难的,这就形成了几家独大甚至是一家独大的市场结构。然而在网络经济中,边际利润对于新进入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并且能够开发出新产品,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蔓延,跟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展开激烈战争,当其获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时就会威胁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在位者,因此,垄断在位者就有可能失去固有的市场份额。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注重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如上文所述,我们说,在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下,企业通常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前提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优势,从而巩固其垄断地位。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获取垄断地位后则多数选择了相反的做法,即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不过,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垄断地位并不稳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企业想要取而代之,给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企业就更容易扩大规模,进而获取更大利润。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好,必须善于发现机遇,只有抢占先机,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不二选择。
二、网络经济中的垄断对技术创新的激励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想要形成持久的垄断,就要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优势。传统的用扩大规模来获取竞争地位的方式已经不足以适应互联网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现如今,新的企业一般会把眼光放在思想和技术上,把这些观念和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来获取边际利润,进一步占领并扩大市场,最终达到获得垄断利润的目的。垄断地位的暂时性使得不管是新企业还是旧企业都不敢松懈,技术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利润不断涌现,不创新就会被淘汰。通常,在技术创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越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甚至个别企业上,就越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垄断。首先,网络技术本身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和平台,加速了技术创新的一系列进程。信息网络化创造和激发了更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一项新点子能否作为产品进入市场,能否转化为生产力,都取决于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才能如虎添翼,得到更大的竞争优势。其次,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总是显得高高在上,跟客户之间的距离很远,往往需要通过中介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而网络经济则克服了这一缺点,网络信息的庞大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近距离地与客户进行沟通。除此之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一些基础的运作手段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远程管理、在线管理、移动办公等,还有一些诸如电子单据、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等支付手段的创新,都使得信息流通更快,办公效率更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所造成的成本浪费。最后,在网络经济中,出现的另一个创新角度便是推送模式。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都把重心放在产品的研发方面。而现在,推广途径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在被开发出来后就依赖于如何推广。我们常听一个名词,即“概念产品”,其实也就是虚拟产品,在产品没有被实际生产出来之前,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推送出来让消费者先了解它的各方面性能,提出意见,从而做出有利于市场需求的变动。这就是网络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创新风暴。在网络经济中,网络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创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需要积极迎接挑战,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利用网络促进技术创新增添活力,这样才能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新经济时代市场垄断经济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9):24.
[2]倪清燃.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8(2):253-254.
[3]朱俊豪.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0(4):118.
[4]江亦婷.网络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关键词]无线网络优化平台;智能优化;MR分析;作业计划;流程管理
1、前 言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成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瓶颈。如何使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在网络优化中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双创新,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困扰国内电信运营商深入开展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网优队伍人员较少,优化网优经验积累不足,优化经验不能及时共享;
网优工作流程信息化协同程度低,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网优缺少统一的综合化、智能化的分析工具,网优工作量大、效率低;
网优需要管理的数据繁杂且日常变动大,积累的数据无法共享和管理;
网优工作无法为前台提供支撑,尚未做到以用户感知为目标。
因此,建设一套集数据采集自动化、网优分析智能化、网优工作流程化、网优支撑开放化于一体的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势在必行。
2、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建设思路
2.1数据采集自动化
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优人员需要从不同设备提取大量的数据,包括参数、配置、性能、MR(测量报告)等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建设一套具有兼容多种数据源的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
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补采、采集监控四个功能。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接口,从不同数据源进行数据实时采集;通用数据接口模块实现参数、配置、性能、MR等数据采集,且兼容不同厂家设备和版本,允许通过离线采集接口进行数据补采;系统由自动监控模块读取数据从而进行数据格式检查、格式转换、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对于正常的数据进行入库存储,否则通过回执通知重新采集。
2.2网优分析智能化
为实现网络分析智能化,应实现算法的固化和分析流程的可配置。
首先,建立优化算法库,它由多个针对某种专项的优化分析算法构成。算法结合平台能够获取的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性能、参数、配置、MR、投诉等)进行分析,并支持自定义输入和输出配置。其次,配置优化流程,在建立好优化算法库的基础上,网优人员根据经验,针对不同的优化项配置不同的优化流程,形成优化流程经验库。最后,根据已配置的优化流程进行优化分析,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或解决方案。
2.3网优工作流程化
为了使无线网优工作流程得到固化和监控,改善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系统需建立流程管理和作业计划模块,配合项目管理手段,规范网优工作流程,提高网优工作效率,加强网优管理监督。
流程管理对日常性优化流程和阶段性优化流程进行步骤分析,结合工单系统进行任务分配――分配过程中支持短信提示功能,实现优化流程精细分解,任务落实到个人,任务及时通知。
作业计划的目的是保证日常优化的有序开展。网络优化作业计划的编制由省级网优中心进行,网优人员通过网优平台实现对作业计划的执行结果获取和分析,结合考核管理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网络优化作业计划下达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4网优支撑开放化
随着全业务运营出现新格局,竞争的同质化特征日趋明显,运营商一方面需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因此,系统要开放网络运维信息的数据,包括基站割接、规划建站、网络优化等网络工程信息,也可包括盲点、弱信号区、物业难点等网络状态信息,还可包括相关的网络告警信息,特别是直接影响网络信号的基站告警。通过这些开放的数据接口,客服部门及时掌握网络运维信息,帮助客服人员快速定位投诉原因,并直接有效地应答客户,实现网络运维支撑系统向“面向客户服务”的转变。
3、无线网络优化平台总体介绍
3.1系统框图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3.2平台组网结构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组网结构如图3所示:
本系统通过高阻跨接2M链路和分光采集155M/622M光链路方式获取移动网Abis口信令数据以及MR数据。
3.3平台功能结构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系统功能结构分为四层,其中外部接口和数据解析在后台自动运行,核心分析模块包括常规优化、MR分析以及智能优化,与用户交互的功能包括信息、智能报表、流程管理、资料管理、优化分析以及自身管理。
4、关键技术描述
4.1 MR应用
(1)MR原理
在GSM规范中规定,在手机处于专用模式下时,每隔480ms向系统发送(上行)对无线环境进行测量的报告,同时系统向手机发送下行MR,MR可以通过Abis接口全面获得。MR数据包含上、下行无线链路测量数据,包括:手机的接收质量,手机的接收电平,手机的发射功率,基站的接收质量,基站的接收电平,TA等无线环境信息。
(2)MR分析的优势
相对于话务统计数据分析、DT/CQT分析而言,通过MR进行网络评估和优化具有多种优势:
真实性:MR数据包含所有用户通话时产生的真实通话记录,客观反映全网无线环境。
详尽性:通过MR进行系统评估时,收集了所有载频、时隙的情况,能更全面了解网络的情况。
便捷性:通过MR方式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评估网络的状态,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
直观性:通过MR可以对系统的上、下行信息进行合并分析处理,得到的内容更加丰富。
(3)MR在用户感知上的应用
MR数据可在以下用户感知领域进行应用:
网络覆盖感知评估
网络质量感知评估
网络干扰水平感知评估
无线环境水平评估
(4)MR在精确定位无线问题地理上的应用
移动台上报的MR内容中除了有主服务小区当前信道的接收质量和接收电平外,还包括最多6个最强邻区BCCH的接收电平。利用这些可定位的基本元素:CI、X-ooord、Y-coord、azimuth、TA、RxLev_DL等,可以在地理上精确定位无线问题。
各基本元素的用法如下:
1)CI、X-coord、Y-coord:此为定位的决定性元素,作为计算定位的顶点,多个小区的交集区域即为移动台可能的位置;
2)azimuth:天线方位角,考虑到天线方位角准确度较低,azimuth只作参考定位元素;
3)TA:时间提前量,取值范围为:0-63。TA=n,表示移动距离小区基站在n*550-(n+1)*550米的 范围内;
4)RxLev_DL:接收电平,由于接收电平与传播距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可由它推导出移动台至各小区基站的距离,再由距离推导出各小区基站的交集区域。传播距离D与损耗LOSS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乡村:D2D,Loss2^2Loss
郊区:D2D,Loss2^3Loss
城市:D2D,Loss2^3.5Loss
密集城区:D2D,Loss2^4Loss
定位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服务小区CI、X-coord、Y-coord、TA圈定移动台的粗略区域,例如:TA=0,则该区域如图5绿色部分:
2)其次,选择一个bin作为移动台所在位置,满足各小区的RxLev_DL所推导的传播距离,如图5所示:
该定位方法的关键在于由RxLev_DL所推导的传播E巨离的准确性,提高定位精度,就是要提高RxLev_DL推导的传播距离的准确性。为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可以进一步引进残差平方和最小、指纹特征库比较、基于路测数据的指纹库校正、多元线性统计回模型、相邻时间平均等算法。
(5)MR在客户投诉支撑上的应用
利用常规手段解决用户投诉等问题时,优化部门通常只能反复进行拨打测试以求重现问题,继而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问题经常是偶然的、突发性的小概率事件,常常无法重现,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通过MR数据的采集并且结合手机接入、指派、切换、挂机等关键通话事件时的测量信息,可以建立每个用户通话时的资料库,真实模拟每一个用户通话的无线环境,同时可通过定位算法对通话地点进行定位,从而为优化调整提供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对每个用户通话过程中各关键事件如失败事件和异常释放的跟踪与解析,可以提前为客户支撑做好储备,真正实现网优服务前移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客户关怀。
4.2作业计划与流程管理
(1)管理思路
当前网优工作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优化人员严重不足,优化流程管控不足。云南联通网优中心将管理思路融入网优平台,在系统的作业计划和流程管理模块中,提供了自动填报、联动更新及精细管理功能。
(2)作业计划自动填报
在作业计划填报过程中,网优人员任务最重的是每天、每周上报的性能分析、指标统计、小区分析、告警分析等项目。云南联通网优平台通过后台预处理,将每天的监控及分析结果与作业计划模板结合,自动生成作业计划。由此,网优人员需要做的只是确认每张作业计划报表,以及填写解决方法等。
(3)数据联动更新
网络优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工作是参数调整。网优平台将工作流程管理与系统数据更新联动起来,实现流程执行完毕、数据更新完毕。这样既维护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又记录了参数的修改人、修改时间以及修改原因等关键信息。
(4)优化工作精细管理
传统的网络优化流程是粗放式的管理,因为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和流程管理系统,容易出现流程超时而无法考核、过程文档缺失而无法补全的问题。在网优平台中自定义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每个优化环节限制完成日期、自动短信提醒、过程文档随流程上传等精细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5结论
无线网优平台上线后,大大提高了云南联通网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了无线网络优化的管理和技术双创新。本系统的创新点如下:
(1)基于可配置、自适应的底层设计和上层呈现
作为工具型平台,用户的自定义、自配置是体现系统人性化、友好性的重要指标。在底层设计中,归纳总结统一中间表,将作为系统适应多厂家并向WCDMA演进的基础。
(2)智能优化实现分析流程定制,结合厂家算法,初步人工智能
分析流程实现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流程和规则的配置;
分析流程充分结合不同厂家(如爱立信的LOCATION、功控)的算法和参数;
初步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进行数据的挖掘,使专家库做到自学习。
(3)建立基于多数据来源的分析方式
在系统平台的构建中,多数据来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应综合分析基础数据、配置参数数据、性能数据、MR数据、告警数据、测试数据以及投诉数据之间的关联,并体现在智能优化分析的流程和算法中。
(4)具备平台闭环、自学习特性
系统在多处具备闭环、自学习的特性,如网优流程的闭环、网优建议的闭环、知识库的自学习,实现系统的逐步完善。
(5)逐步建立网络系统的数学模型
目前的优化主要仍侧重在发现问题一工程调优的模式,系统将逐步建立网络的数学模型(如各种配置各种地貌的最大话务量模型),争取更早地发现问题,更全面地调整网络。
(6)网优工作管理流程化、科学化
通过流程管理和作业计划规范网优工作流程,提高网优工作效率,加强网优管理监督。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迅猛发展,其“双刃剑”属性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传统德育与现代思潮的强烈撞击,古今中外“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的轰然而至,让人们既目不暇接又难以择从。面对泥沙俱下的思想潮流,既然让人无法规避,倒不如主动作为显得更有准头、更有意义。因此,在初中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适应和促进”的行为原则,积极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让德育工作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能够有度伸张、自由舒展,以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也许是你常浏览的那家门户网站的展示广告,也许是微博上你关注的企业微博、热门话题甚至你某个好友的分享推荐,也许是你在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也许是你看网络视频前难以跳过的那几十秒广告,也许是你在淘宝时被推荐的“猜你可能感兴趣”商品……你是否感到吃惊,网络营销竟是如此无孔不入,遍布互联网的角落。
1997年IBM在Chinabyte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网络广告,价格为3000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此开始,中国互联网广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03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大关,据预测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2015年互联网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革
互联网营销迅速发展,与其说是互联网技术变革的驱动,不如说是源自消费者的变化。由于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尤其是80后、90后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消费者,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购买习惯、娱乐方式都深受网络影响,因此,企业的营销行为也随之变化。广告主的诉求变了,广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其实是广告公司、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形式的变化。”聚胜万合(MediaV)创始人兼CEO杨炯纬说,“因此,我们获取客户的方式,与客户沟通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背后就是技术驱动、产品驱动、数据驱动。”
11月6日,由聚胜万合MediaV、艾瑞咨询集团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营销产品发展论坛在上海浦东举行。论坛邀请互联网营销专业人士,以开放的心态探讨互联网营销产品的定位,关注网络营销带给用户的体验和价值,以及如何以技术驱动中国互联网营销产品的创新步伐,推出更有效的互联网营销产品。
新浪市场部、商业频道运营部、地方站业务部总经理葛景栋指出,企业微博在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用户沟通,这需要运用很多营销工具,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微博管理工具协助自己运营微博,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链。除了第三方提供的工具,新浪微博也提供手机端植入广告、“粉丝头条”等多种广告产品,供企业选择。
PPTV网络电视、PPLIVE聚力传媒公司CEO陶闯表示,现在PPTV网络电视作为媒体,不仅要做内容、做销售,还要与广告主交流,希望一些专业性的第三方公司能够打通互联网广告的产业链,使媒体、广告公司、广告技术公司等各有专攻,优化产业链。
互联网营销并非简单地把广告投放到网络上,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更精准、更高效地营销。早在19世纪,美国费城商人约翰·华纳梅克就发牢骚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可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但是这个问题到了21世纪依然存在。对于很多品牌广告主而言,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扰是无法准确找到广告投放的目标受众,只能购买相应媒体的方法覆盖到媒体背后的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
随着广告交易平台的出现,互联网广告开始向更精准、更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国内淘宝TANX、谷歌Ad Exchange等广告交易平台以开放性汇聚了大量的互联网媒体、广告网络资源,逐渐成为超大规模的互联网流量集散中心。在广告交易平台模式下,广告主可以直接面对受众,不同媒体的差异性被削弱,有利于广告主更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受众覆盖面。
但是对于互联网广告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流量,要想更高效地找到目标受众,还要制定传播策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竞购目标受众,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需要在投放技术、用户数据、营销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实力。而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们更关心广告投放效果,以及如何适应营销变化,如何享受营销变化带来的好处。
互联网广告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广告从最初几种尺寸的图片广告,逐渐派生出动态图片、FLASH、视频等多种形式广告。广告的购买方式也从最初的媒体购买,到广告网络乃至广告交易平台。面对如此之多的互联网广告购买渠道和层出不穷的广告形式,广告主面临选择的困难,也过度消耗了受众的注意力。因此,推出功能齐全、操作简易、界面美观的营销产品,成为网络媒体、企业、广告服务商共同追求的目标。
技术、数据、产品驱动的精准营销
成立于2009年的聚胜万合(Media V)是一家专业从事网络营销及数字营销的专业广告技术和服务机构。杨炯纬用一句类似三字经的“大白话”,概括Media V的营销体系,即“找到人,找对人,说对话,出对价”。
找到人,是指运用数据分析,跟踪用户行为,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推广渠道接近用户。
找对人,是指在这些渠道中如何找到合适的受众。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广告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大,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挑选到合适的目标受众。
说对话,是指找到这些受众以后,如何能够让广告创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且传递正确的信息。过去的营销可能是一个创意对应所有的客户,而当营销进入精准化时代,企业要与客户做一对一的沟通,对不同的客户讲他们最爱听的话。对此,Media V有个性化互动创意功能,每个创意都是实时生成的。
出对价,是指让广告主的出价与价值相符。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广告主要知道每次曝光、每次点击的真实价值,进而更好地把握广告投放。与国内DSP通常按CPC买、按CPM卖不同,Media V是按CPA买、按CPC卖,其中有一个转换风险,就是对CPA的点击预测要十分准确,而CPA预测模型正是Media V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能够承受这样的风险,这也是我们对自己技术的信心。”杨炯纬始终强调技术驱动,“除了一个取决于外在的流动性,其他三个都取决于数据和技术,因此我认为精准营销是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平台驱动。”
围绕以上四个象限,Media V形成了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产品矩阵:聚品广告平台、聚效广告平台和聚合分析平台。
MediaV聚品广告平台针对以精准营销为诉求的大中型企业,运用定向技术,帮助企业在其拥有的优质媒体中找到目标受众,并通过定向的数据积累逐渐优化结果。广告主可以通过聚品广告平台购买门户等网站的优质广告资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行为特征从每天超过3亿的UV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受众。
聚效广告平台是针对效果导向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自助式广告竞价平台。通过整合34万个媒体、共18亿的海量展现,覆盖95%的中国网民,满足企业的全网营销需求。广告主通过性别、地域、兴趣、时间等维度的自助定向,寻找目标受众。同时,由于不同的目标受众有差异性,相应的广告创意也要个性化,聚效广告平台提供相应的广告创意生成工具,根据每一个潜在客户的浏览内容、习惯和喜好,自动、即时生成个性化的广告创意,帮助广告主完成自助式的广告投放。
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广告服务商、广告交易平台、媒体等构成了完整的精准广告投放环节。除此之外,还要有相应的广告投放监测、分析工具帮助广告主改进和优化广告投放。对于客户的数据管理、订单管理等则需要BI系统。MediaV通过专业的商业数据分析系统—聚合分析平台,将两者融合,形成了从广告投放到数据监测、分析、管理的营销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