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8篇

时间:2022-06-02 18:12: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1

(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辽宁鞍山114014)

[摘要]本文以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33

素有“老工业基地”之称的辽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担当过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时代,仅靠对传统产业进行挖潜改造已难以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之带动传统产业,实施产业间跨越发展,已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必由之路。

1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

高新技术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其主要特征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然而,虽然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均高于传统产业。但其关键技术一旦开发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远高于传统产业。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依其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两高一深”的起步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辽宁始终坚持“两高一深”方针,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对资源和原材料进行精深加工。其着重点在于用高新技术对原有的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中,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在1990—1999年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5%,比同期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至1999年年底,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607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9.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6.5%。但这一阶段的主要缺陷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形成产业群聚的优势。虽然高新技术企业遍地开花,但总体来看,企业规模小,名牌产品少,研发能力差,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

1.2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群聚发展阶段

世纪之交,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辽宁先后建立了大连、沈阳、鞍山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锦州、营口、辽阳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充分利用地区原有的设施和人才优势,集中管理高新技术企业,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十一五”期间,辽宁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1.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26.5%,高新区生产总值为23.8%。进入“十二五”后,各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都有所增长,其中,2013年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2014年,辽宁省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落的核心,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已形成一定规模。

2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各地区固有的经济态势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与其他地区相比,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的特点:

2.1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1)依托老工业基地,在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辽宁汇聚了以鞍钢、沈飞、大连石化等为代表的百余家大型国企,它们大多是我国冶金、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建筑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颇具优势的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良性积累。近年来,辽宁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供水供电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等在全国均处于上游地位,为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临近韩国、日本等国,在资金技术交流和商品劳务进出口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韩国和日本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国家,一方面,可以与我国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互补态势,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工程与制药、汽车产品、纺织等方面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2.2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身把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能力较弱。目前,在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中,超过2/3的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或国内的先进地区相比,股份化的程度相对偏低。由于国有企业受任期、产值、利税等管理指标的约束,家族制企业受资金管理模式的约束,导致辽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偏低,现有技术更新速度缓慢,核心技术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辽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亟待提高。

(2)外部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从政策和法律环境上看,政府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政效率不高,对企业干预过多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财政金融政策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力度不够大;同时,确保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法律环境也不够完善。从金融环境上看,风险投资的投入、退出和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3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2013年,辽宁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新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推动是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到2015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达到25%,高新区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前述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3.1增加辽宁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内部投入

辽宁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内部投入长期偏低,主要受两个瓶颈因素的制约,一是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二是企业的投资理念。这主要是由于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与省内原有的基础工业体系联系较为密切。而基础工业与新兴产业相比,具有规模大,固定成本高,利润率低,设备更新慢,产品寿命周期长等特点,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处于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内部投入。

当前,增加辽宁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内部投入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规范企业的股份化管理,加速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增加企业自身积累;二是通过确立企业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重要地位,转变企业的投资理念,提留出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并逐年提高其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2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具有研发费用高,产品更新快,易形成产业群落等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企业初创阶段,更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法规制约。

当前,适用于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以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为主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建立并运行,但尚需增加透明度,简化运行环节,提高运行效率。

3.3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投资环境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大,所以,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瓶颈,阻碍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当前,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投资环境主要由国内资本、国外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完善外部投资环境的主要措施包括健全风险投资的担保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发展投资基金等。

综上所述,辽宁作为我国科技较为发达的省份,历经三十余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颇见成效。今后,通过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必将走出一条多层次、多元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陈良,孙红梅.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1(2).

[2]张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2012(5).

篇2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9.85亿元,同比增长32.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69%,比年初增加了1.31个百分点。按产业结构分:电子信息42.59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3.7%,增长12.46%;生物工程19.28亿元,占产值构成的6.2%,增长26.63%;新材料32.07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0.4%,增长29.39%;先进制造52.22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6.9%,增长31%;交通装备116.87亿元,占产值构成的37.7%,增长45.56%;新能源与节能完成36.18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1.7%,增长33.02%;其他领域10.64亿元,占产值构成的3.4%,增长27.79%。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持续发展,重汽集团、浪潮集团、山东松下、齐鲁制药等过亿元企业效益都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山大华天、山东松下等企业收入增幅均超过了50%。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拓宽了市场,提高了产品销售能力,重汽集团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三是一批重点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如青年汽车、吉利汽车、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加快实施,必将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壮大我市支柱产业。

二、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季度,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247个,项目总投资72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2个,投资499.97亿元,新开工项目57个,投资74.9亿元,拟开工项目68个,投资145.67亿元。247个项目中,过亿元项目116个,过10亿元项目13个。

在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情况。①吉利汽车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61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和零部件,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9.3亿元。②浪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1亿元,主要生产服务器、PC、税控机等,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利税40亿。③浪潮集团浪潮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主要从事软件应用及产品开发,项目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15.5亿元。④青年汽车项目:总投资13.2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71亿元,利润4亿元。

三、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一季度,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4万元,同比增长11.1%;实现税收2.1亿元,同比增长69.1%;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67.3%;实际利用外资1283万美元,同比下降2.2%;实现出口创汇5228万美元,同比增长18.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865亿元,同比增长73.5%。

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企业有11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5%,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松下电子、齐鲁制药等企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达到了106.8%和94%,企业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工业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三是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将军烟草一期、青岛啤酒一期、轻骑标致等项目已基本竣工,已进入设备投入和试生产阶段。浪潮产业园、浪潮科技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等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均已展开土建施工,部分项目已进入质检验收阶段。四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高新区区级收入增长快速,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内收入的比例达到90%,预算外收入和融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一是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依然滞后,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排在烟台(720.5亿元)、青岛(702亿元)、淄博(369.5亿元)、潍坊(327.6亿元)之后,列第五位,仅比威海多了16亿元,形势紧迫。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不够平衡,从内部产业结构分析,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多,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情况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已开工和续建项目中扩建土建成分多,投入开发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能够形成产业链优势和集约化产业群的项目不多,难以发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我市产业优势的作用。四是招大引强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项目储备还不多,在招商引资上,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少,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储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大引强的转变。

五、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考核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提高产品水平,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沟通银企合作,加快推进企业创业板,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步伐,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项目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龙头作用。发挥重汽、浪潮等企业产品优势,延伸具有我市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既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效益,又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具备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的中小企业,也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中小骨干企业。

篇3

关键词: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机遇与挑战;对策建议

一、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与发展特点

1.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

西方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具有比工业化阶段更强的刚性,与之匹配的投资消费比也更难调整,这是天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两大难题——工业和投资比重过高——的重要根源。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为标志,与上海(2008)和北京(2009)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时已经完成第三产业对工业的超越和控制住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不同,2010年天津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二三一”状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比重高达70.12%,几乎相当于上海与北京的总和。在后工业化阶段较强的产业结构刚性作用下,天津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应违背客观规律强行追求第三产业对工业的超越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缩小,而是要自足自身实际、坚定的以提升工业层次和提高投资效率为抓手和突破口。2010年,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 929.6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8.8%;尤其是在所获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减少5.8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以19%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现了26.9%的产值增加,有力带动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高端高质和高新化发展。这标志着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更为天津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探索了道路、做出了示范。

2. 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高地和战略策源地。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向实体经济回归的趋势,穿上战略新兴产业新外衣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区域竞争的首要利器,也成为滨海新区加快实现国家功能定位、建设国家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强力引擎。在迎头而上原则指导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发展,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传统高地的差距迅速缩小,并为未来实现超越储备了充足的战略能量。2010年,滨海新区(大口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相当于上海、苏州和深圳的83.45%、82.07%和72.65%,并且增长速度高于上海和深圳、与苏州相当。同时,拥有了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国家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风力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纳米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泰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基地的数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其中,国家风力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成为天津世界级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已经具备了发展为世界级航空航天基地的潜质。

3.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标志是多元展开。

与单极增长相比,多元展开的产业形态更容易通过产业主体和产业门类间的协调互动形成具有乘数效应的产业发展合力,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共享资源,更快的产生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并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从产业主体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企业、资本、科研机构、人才和政府共同承载的格局。其中企业居于中心地位,通过与资本、科研机构和人才的相互支撑和相互融合,在政府的扶持和服务下,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引领作用。从产业门类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三大梯队并行的格局。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先发地位,占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1.1%和31.7%;高技术服务和新材料产业承前启后,占到总产值的7.6%和6.8%;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潜力初放,占到总产值的4.6%、4.4%和3.8%。虽然梯队之间的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但是由于第二三梯队产业集群的成长性更强、规模经济效应更为显著,因此产业发展差距的缩小将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三大梯队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如生物医药领域的服务外包是高技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协作的结果,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则为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 双轮驱动兼顾现实优势与战略空间。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现实优势与战略空间的兼顾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广东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付出较大代价不同,滨海新区在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双轮驱动的路径选择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立足现实优势,坚持渐进式转型,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保持在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传统领域的现实优势,防止前期巨额投资中沉没成本的产生,避免新兴产业无法及时补位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滨海新区坚持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通过高新技术的改造,实现了以大乙烯为核的现代石化,以大机车、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冶金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巩固现实优势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平稳转变。另一方面,发挥战略眼光,坚持跨越式发展,白手起家谋划新兴产业。对于自身没有基础但战略地位重要的新兴产业,滨海新区找准切入点,以大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迎头而上,短时间内就在航空航天与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以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为开端,“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相关项目迅速集聚;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为契机,天河一号、曙光、蓝鲸等高性能计算与存储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为滨海新区和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篇4

[关键词]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位双,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22-03

随着世界对于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技术的集成,它的研发和开发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突破的难度大,失败率高,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于一体,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二)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1、资源条件

广东全省海域面积41.93万km2,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35.40万km2。广东省濒临南海北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广东省所辖海域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含量丰富,可预见性石油资源储量达50亿吨以上,并且大多具有勘采价值。广东省具有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物产资源优势,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条件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一步的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达37588元,增长8.7%,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预期34400元的目标。这为广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政策条件

广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化调整和制订实施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就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我国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电力业等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并提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表1)。

1、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沿海地区都在大力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纷纷成立专门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基地。广东省作为全国的医药大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海洋高新技术推动现代中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加速推进了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在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上有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广东海水利用业

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是广东淡水资源不足,用水效率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量日渐短缺,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发展需求。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取得较好成效。广东具有海水淡化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

3、广东海洋电力产业

海洋电力产业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满足人类电力需求的产业。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广东是海洋大省,可用于潮汐发电资源约400万千瓦。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小,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依旧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综合环境。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和资金。从人才角度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东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技术创新源的开发能力尚待加强。从资金角度来看,广东目前的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偏低。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实力有待加强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大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海洋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数量还不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保持其发展速度。

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应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一)制定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协调,结合广东省经济发

展战略需求,提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目标与动态调整建议。协调区域内各市的产业分工,消除人才、资本、信息、科技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分割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大力推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拓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来源

要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制,拓宽资金渠道,逐步形成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渠道。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推荐和协助有实力、成长性强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创新人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欢迎他们参加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开发。

(五)依据政策法规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

建议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恶性竞争。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全省供求总量的平衡、重大科技项目的布局、产品发展方向和技术转移等。

(六)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充分发挥广东的区位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使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融入到广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

五、结语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处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华和发展。依托广东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广州:广东省统计局,2009。

[3]高慧英,海洋能发电[J],广东科技,2007,(4)。

[4]李业,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1,(3)。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12-01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2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同比增长2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25.9%,占全省GDP比重10.2%。

2008年全省光机电领域实现增加值357.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9.5%;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349.5亿元,占38.6%;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占7.3%;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占5.7%;高新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占3.4%。

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科技企业孵化器39个(其中国家级6个),孵化场地面积58.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30家,新增毕业企业102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5个(其中国家级3个),实现营业总收入774.7亿元。

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安徽省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2.1 产业整体规模的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不多。

2.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省的科技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属于尖端科学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技术平台。

2.3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集群

目前,安徽省仅有合肥、蚌埠、芜湖3个高新区,缺乏产业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从产业集聚度看,不少产业企业间关联度小,企业在空间的聚集缺乏内在合作机制和产业链的关联。

2.4 创新服务体系还有关键障碍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通过向创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但是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软服务普遍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技术平台建设及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加快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安徽中的地位和作用

继续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牵动性工程来抓,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撑安徽的奋力崛起。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本土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2 进一步放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发挥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冶金、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推广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吨钢节能节水水平,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引导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3.3 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在全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突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坚持东向战略,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3.4 进一步重视发挥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在科技产业化中的作用

继续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发出更多适用型衍生成果。支持省院共建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用好与教育部、中科院的共建会商机制,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范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活动的行 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列入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风险、高经济效益等特征,能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产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

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取得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将高新技术成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转化或者产业化,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获得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九条 支持单位和个人以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以高新技术成果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或者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参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其所占企业股份的比例,由投资各方依法约定,但最高不得超过70%。

第十条 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成果转让、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

第十一条 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可以申请国家和省相应专项资金支持。

第十二条 鼓励和引导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经济技术区域建设和贸易活动,根据需要设立境外机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高新技术企业

第十三条 建立和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认定、复审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复审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和本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并可以申请国家和省相应专项资金支持。

第十四条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建的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用房,可以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十五条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经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认,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采购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产品。

第十六条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提取不少于当年销售收入5%的技术开发费,用于企业技术创新。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设立的特定经济区域。

本条例所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促进形成具有明确特色和一定国内或者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特定区域。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工作。

第十八条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向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聚发展。

第十九条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所需土地,应当给予支持,并依法办理。

第二十条 入驻已经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当简化。

第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本行政区域从事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者产业化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生产人才。

第二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获得省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二十三条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把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列入生产经营成本。

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行期权等激励政策,可以对在岗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办法。

第二十四条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受用人单位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限制,可以将户口迁入用人单位所在地,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也可以随同迁入。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人才,其子女在入托、就学、升学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五条 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可以受聘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或者研究员。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经批准可以到高新技术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专项资金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管理。

鼓励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县级人民政府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二十七条 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对省级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提供相应服务。

第二十八条 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第七章 服务与投诉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信息。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对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的审批、核准、备案、登记、认定等事项,应当依法办理、简化手续。

第三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或者结果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诉人。

第三十三条 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可以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在30日内书面答复投诉人。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拒绝执行或者借故不执行的,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对其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及其监督机构投诉,人民政府及其监督机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并书面答复投诉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骗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由认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资格,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条件、标准或者程序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或者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

(二)滥用职权审批扶持资金或者其他专项资金的;

(三)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牟取非法利益的;

(四)其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

高新技术产业判定高新技术的判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篇7

关键词:昌邑市;高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009-02

1 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1991年,原国家科委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将电子信息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11项技术确定为高新科技。2008年国家重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和认定程序,使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就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确定了重要地位。

2 昌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带动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仍然突出,传统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必然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的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带动转变。

近年来,昌邑市委市政府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高新技术企业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加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3年12月份,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8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6.1%;实现产值21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2.38%,比去年提高1.9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医药、汽车配件4大领域。

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准确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全面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大环境、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分析各地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新兴的高新工业区和资源集聚区。这些地区依靠充足的科技、人才和信息支持,更容易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先机。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受资源影响,超过半数是集中在北部沿海开发区的新兴化工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贮备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实现超常规跨越式

发展。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昌邑市为例

3.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低,品种比较单一,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

昌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化工企业49家,医药5家,电子产品3家,汽车配件企业25家,其余企业4家,除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外,分布较分散,多数只限于一、两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竞争力差,赢利能力不强,不能发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优势。其次,企业的外向性较差,缺少新的科技输入和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竞争力不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发展缺乏后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市330家规模企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1.3%,而8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增长速度仅为12.5%,略高于传统产业,仅有3家达到中型以上企业规模。就目前来看,小企业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依靠技术引进,引进的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进行消化吸收,就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就要进行资金投入,这样往往造成周期过长,而小企业恰恰又是研发机构不健全,缺少成熟的科技研发人才,资金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往往不能承担研发的主体任务。从大环境看,技术市场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筹资渠道单一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3.3 科技人才不足,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工业科技年报来看,我市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平均每企业仅2~3人,主要是从事设备维护、工艺指导的技术人员,缺少真正从事开发研制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产业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全市40多个科技研发中心,本年有研发项目的仅有不到10家,取得技术成果仅有十几项,不能满足企业创新要求。从大环境看,引进成熟尖端人才及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渠道没有畅通,没有形成人才的成长使用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缺少领军人物,另一方面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人们的观念长期形成重生产轻研发、重管理轻的局面;企业与高端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之间缺少桥梁和纽带,难以抓住人才和科技发展的先机,成熟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大大降低,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昌邑市为例

从目前看,要想扭转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重偏低的局面,一要继续发掘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潜力和生产能力,提高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二要促进准高新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有率,使之能够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三要大力培植规模以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争取尽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统计

范围。

第一,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为目标;加速培养和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拓宽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高技术领域内形成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紧密连接。

第二,积极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是最能体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与其他先地区相比,我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底子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扶持那些能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高新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大企业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成果转化的速度,经济增长也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的相统一,这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领域。

第三,必须将企业的主体地位与政府的谐调作用想结合,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由政府牵头,协调解决。抓住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积极融入“三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等重要机遇,努力争取国家、省和潍坊市科研经费扶持,构建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特色、有规模的沿海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框架,带动全市高技术产业的协调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

10年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23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11%。而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达到了总出口比重的29%。不难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落后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状况,为了缩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我国应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1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动态贸易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比较优势不再囿于一个国家的禀赋的绝对拥有量和相对拥有量,加大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实物资本及劳动力普通要素,就会将该国的比较劣势部门产业变成比较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其贸易结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中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转向高技术产业后,国内围绕该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成长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加之要素积累都会更有利于其发展,从而带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当前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占了国际贸易份额的80%以上,而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3/4采取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形式,因此跨国公司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的主要参加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也符合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对所在地的生产成本及区位因素成为主导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符合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求。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连为一体,特别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国际分工形式,将各个东道国参与到了跨国公司构造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享受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有技术外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拥有国通过贸易方式向进口国同时输出了与贸易有关的技术、性能、参数等,从而发生了“技术外溢”,使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国成为技术的输入国,使得该国技术水平能够在低成本下较快的提高,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干中学”完成国内和国际技术外溢的。

2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西方学者认为,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用武之地的,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也是最值得的。但是我们要注重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密切结合,两者要互相协调,配合使用。

2.1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我国虽然制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但产业重点不突出,政策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难于集中发挥效力,而且出口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经营环节。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今后应从宏观层面与管理机制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扶植的战略性目标产业。同时,围绕着提升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更有弹性、温和的制度设计。WTO并非完全排斥补贴,其允许的补贴主要有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两大类。在现行的WTO规则下。不可申诉的补贴用于R&D的补贴潜力最大。因此,我国应调整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把对出口企业的扶植集中到符合WTO规则的R&D补贴上,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

2.2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总之,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扶持本国产业的效果?一些政策措施是否会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这些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在科技创新和研发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相反,在全球化时代。广泛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现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在较长时间,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领域的发展仍离不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本身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手段之一,因而,应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在集中国内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国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开放”式的创新。

2.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适度进口

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货物,海关按照来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

增值税和消费税。从国外进口的用于高新技术开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保税工厂。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大反倾销力度,保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理顺银行、保险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加强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宣传和引导,发挥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大型机电设备等高新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凡是国家没有限制的产品,都可以出口,并免征出口关税。对国外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一定关税,以保护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赋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在我们优质技术领域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并培育一批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2.4要健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体系

为了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使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科研院所拥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贸易人才,并培养一批技术贸易管理人才和中介人才。要完善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重视向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可以考虑实行信息交流计划,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免费或低费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专家咨询,提供贸易中介服务等。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行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发挥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机构在科技与国际经贸方面的学科优势、国外合作关系和信息渠道,为科技兴贸提供多方面咨询服务,并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国际标准认证、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相关方面的调研和战略研究。要促进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发展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贸易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网络,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销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国际电子商务,加速我国进出口贸易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式转变。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顺畅发展:推进“关贸协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简化商检、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便捷通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通关”联网监管技术。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便捷的“绿色通道”。

3 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3.1技术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信息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等内容,它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合法性、双重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争议性等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而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应用中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发达国家在实行贸易壁垒中的优势地位,高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规则、标准、协议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守和执行,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且技术层次越高,这种从属性就愈强,从属的持续时间就愈长,丧失的利益也就愈多。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贸易摩擦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合法外衣的最难对付的保护措施。

3.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性使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广泛影响。从产品角度看,TBT措施可以影响所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生产过程看,TBT措施又包括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和消费乃至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从表现形式看,从各领域的有形高新技术商品到技术贸易无孔不入。我国目前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商品多种多样,除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纺织品的染料外,还有机电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②对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产品标准的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或运输成本,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出现。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不得不投入额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的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增加。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较好地克服这种困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限制很难开发出满足工业化国家进口标准的产品,更难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消化。发展中国家产品多以价格低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成本增加将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③对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在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条形码、计量单位以及电子商务标准方面遇到国外技术性壁垒。使外贸出口受到了极大损失。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壁垒的标准不断增多,我国许多工业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国家实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证。没有得到认证,产品就进入不了这些市场。另一方面是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繁琐苛刻,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难度。④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因此绿色壁垒将是我国出口产品时面临的经常性、主要限制措施。如环境标志在欧盟各国迅速推广,使我国出口产品中建筑材料、涂料、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产品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外,发达国家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性有较高要求,对采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包装还有较高的动植物检疫。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

3.3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行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