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35: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高职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而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职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力度既是施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常见障碍性问题
以多年在高职院校所见,整个高职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某个或某些问题的困扰。这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新动向。
三、亟需重视和加强的几点建议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对高职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环境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施加良好的影响。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各种环境建设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高职院校生活能够促进自我的发展。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应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系统工程的全面运作来展开。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任务具体,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稳定、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同时,应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该机构与学校管理部门属挂靠、相邻或重叠关系,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同时还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推行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推行行业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察和指导力度。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并逐年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替代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要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有机结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德育之间无法简单画上等号,它们毕竟是存在很大交集的两个不同的集合。从各自依据的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具体任务、不同的关注内容、不同的施加影响的方法途径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它们的相异之处。仅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本原则比较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差异。我们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强调大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定位,决不等于以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就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整体功能而言的,并非全部任务都必须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承担,因为没有机构和人员能够如此全能地完成所有的任务。为提高其管理能力,就要与社会上以公益为主的公立、私立的青少年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往往直接与学校挂钩,或在高职学校园内设立服务机构,可以迅速和灵活地处理各种类型的精神卫生问题,满足高职学生的诊治需要。或采取部分购买社会专业服务的方式,弥补学校专业人员数量和精力的不足,以使专业服务以不同的方式覆盖学生全部的生活时段。
3、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职院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分配比例适中的教学课时,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3)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也要进行必要的考核。
90后高职学生呈现"早熟、独立、张扬、自信"的特点。面对被媒体称为"草莓族""果冻族"(4)的新一代高职学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更有成效的服务是当务之急。
4、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相关组织机构的功能。
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帮助生命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初衷和行动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全球预防日,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预防自杀和关爱生命。(5)
成立由校、系、年级、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两课"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疏通高职院校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针对高危群体开展预防性团体辅导。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辅导活动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针对特困生,应积极完善助学体系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艰苦朴素教育、诚信教育等心理脱贫工作,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针对毕业生,要构建高职院校生成才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心理减负减压。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提高心理援救水准。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对于测量出的有明显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建立咨询档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咨询工作,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辅导;对于日常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建立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监管系统,形成"校--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高职院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以稳定的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为本系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各系或年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从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联络员,及时反映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宿舍"舍长发挥心理守护员的作用,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援救工作。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可能有心理服务的不同设置方式,但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尽力构建功能齐全、运作顺畅、相互补充的系统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元化,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素霞《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改革的思考》[J]大家[2010](2)
[2]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3月16日教社政[2001]1号
[3]隗金成等《高职院校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第四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最早提出的。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从1999年起,经过连续4年扩大招生,我国终于在2002年底超过了“同龄人口入学率15%”的“马丁·特罗标准”,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及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状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影响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与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背景很特殊,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并存。在这个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大量出现,这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教师在观念、知识更新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高等学校和政府在完善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方面还有很多缺憾。因此,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动机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教师没有培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部分教师没有完全领会继续教育的意义,不了解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背离了继续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即便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其目的也是为了自身学历的提高或者是为了职称的评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如果没有“学历”或经济利益的驱动,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要求参加的人很少,尤其是已经被评为副教授或教授的教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功利思想支配下,教师很难保证投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和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往往是只注重与考试有关内容的学习。一旦考试完成或者培训结束,他们就不再继续探讨,很难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继续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2.知识更新面临危机。我们身处在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素质教育对教师知识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高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师更应适时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例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英语相关的能力应该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的继续教育也应该具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另外,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于国内外文化精粹的了解更是必不可少。而现阶段高校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单一,跟不上国际学科前沿的发展。
3.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我们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努力考研,攻读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因此,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目前还基本是个空白。诚然,学历教育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能力提高型的非学历教育,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等方面,其继续教育的模式可以也采取分散型、小规模和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等手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
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去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实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的特殊性来审视教师的职能。通过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使之胜任并出色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使高校在培养社会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教育示范和引领前沿的作用。而发挥这一作用的主体—一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师德教育是核心问题,新时期师德观教育既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又要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与发展、立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密切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有甘为“春蚕”的崇高境界。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要加强师德修养,通过设立各种教学奖项等措施,激励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取得进步,成为教学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师。
2.强化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当今社会是知识型、学习型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汲取最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自我才能免遭淘汰,这对我们高校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持续地获得新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才能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多维的知识结构,如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是高校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只有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把握好所从事专业的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沿发展,才能成为高校学生的知识向导。“只有具备了专业能力,教师才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里作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并能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步骤;教师才能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能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和互动,才能在有专业自信的同时,又能用理性且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着力培养“教学学术”观念,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并把这种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使之以学术的形式公开发表,让更多的大学教师获益,促进教学,两者相得益彰,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3.健全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高校教师终身继续教育体系,应该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而不断变化。在形式方面,应以中短期培训为主,更新高校教师的教学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以满足其工作需要。在培训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增加科研方面的进修培训。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要宜短不宜长,甚至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对于学历教育要有科学的谋划,不能以学历教育代替继续教育。即使是获得最高学历的教师也要接受继续教育,只是形式、方法和要求不同而已。
一、“固步自封”的知识局限,会影响教学的之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发展无一不与传授知识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师,自身感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就此而停止过。这就让我们作为教师的进行深思,靠原有的知识能满足今天的学生需求吗?对学生来说,就好比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小苗,更须充足的阳光雨露及各种“养料”。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正是他(她)们需要的“养料”吗?为了使这些小苗长势茂盛,教师更应该设法给小苗施加利于他(她)们成长的“养料”。他(她)们有了这些“养料”会对自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脑会变得聪明发达;手脚会变得灵活敏捷;做人会变得得体圆满;学习会变得日益提高。
就目前的一些状况,教学中免不了有一部分年龄大的教师,从知识的结构看,与年轻的教师稍有差距。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只要扎实工作与学习,有一颗上进的心,那么也会使自己积极起来,拼搏起来,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足以说明人的努力与拼搏精神。今天的教学发展,就需要有拼搏型的教育者。而固步自封的思想,不但适应不了今天的教学发展,还会影响教学的发展。
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有创新精神
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方法得以体现,作为教师,应抱远大的理想,去追求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中已不是老式的“满堂灌教学”而是凸显启发探究精讲多练;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教之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进行预习),将课中的知识难点,先进行尝试性学习,初步解决疑难。无论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教师都放手让他们去做。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教师要进行教学的课文进行探索。并留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的给予鼓励,错的当场改正。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不予批评。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语气要温和得体,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正像时间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一样。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有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学方法。
所谓“时代所需”,就是要在教学中,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而适应今天的教学就得努力拼搏,探究教学方法。只有在探究中吸取经验,加大力度,才是真正的努力创新。做到了这些,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
三、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要与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成绩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当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只能靠教师多动脑筋,设想一些既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又易接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新教学法的产生,都是以传统的方法为基础并改革创新,最后得出适应于教学的新方法。在学习中,凡是学校不具备一些电化教学,不必强求。只要教师心中已经有这种认识,有这种紧迫感就可以了。搞好教学工作,是全社会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才不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四、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是形势所需
当前,学生的识字能力,用词造句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际作业中答卷中,口语交际中,作文的篇章情况等。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不雄厚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模糊弄不清,导致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差,用词造句的能力差,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差等。据此,作为语文教师,把上述问题作为具体突破,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会更好些。
只要相关的语文知识弄懂了,对于上述知识难点,学生就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语文质量大于好处。提高语文质量,这是人人值得关心的问题。因为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习各科都有好处,是形势所需。
综上所述,文中所述四方面的问题,是提高语文质量的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你们是否有同感呢?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1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职业道德。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感;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全心全意做好教育事业,作风正派,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襟怀坦荡,行为是最好的老师,既要言传,更需身教,切切实实,为人师表;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勤劳勇敢、诚实正直、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实事求是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1.2 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1.3 “多媒体”知识 。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老师指导动作,使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必备能力之一。
1.4 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
1.4.1 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
1.4.2 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
1.4.3 应用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1.5 多媒体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进,当今的教学已经广泛的采用投影机、录像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操作这些仪器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落后的教育信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信息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信息的传播、更替将更为迅速,而信息的载体也由电子传媒取代了传统的印刷物。在大量信息面前,现代化的处理手段十分必要。因此,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另外外语、计算机、母语的写作都是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
2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
2.1 教学能力。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与技能;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制订各种教学方案和计划,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教学;教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熟练地进行讲解与示范,娴熟地驾驭课堂、应变各种课堂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在在教学整体设计中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体育教学上应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体育课堂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体育课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教师严谨合理的组织,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贯彻实施。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2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造成自觉地、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3 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的运动水平,包括: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2.4 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优良品德的能力等。
3 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有效性 教师作用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评估者的角色,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导: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导”:就是引导、指导、启发和领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改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的最大内在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英语的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更加开放、发展的未来社会立足。
2.不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多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语言成功地达到目的后的喜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3.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开放氛围,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树立其继续努力的信心。面对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教:提高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善学”
“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引思”、“善导”、“激活”、 “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1.引思。也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探究性调查法和引申法。老师可就学习的话题、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考问,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争辩,调动各方智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NSEFC Book IB Great Woman的(Reading)时设计了一个话题“Imagine you’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y?这类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精彩纷呈。说Take a Chinese national flag的理由很让人欢喜。有的答Take a dog or computer等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在回答What will happen to an sixty-year old lady when traveling alone?时,更是把课堂气氛激活到极点。
2.善导。也就是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学习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保持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指导培养学生勤听、敢说、多读、乐写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激活。也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哪种活动方式,都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把握好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比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6 7B, It’s raining时,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先向学生们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在4人小组里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China,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人进行比赛,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in our class?这个活动先从小组选出最佳预报员,然后进入复赛,选出班级最佳预报员,这样层层筛选,保证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4.精讲。也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其他辅助信息资料,加以讲练。比如,教Book 2A Unit2时,可以补充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通识,并适量地进行英美报刊导读,甚至在单元末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编辑一份英语报刊。而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上目标底线,取舍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在教会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现象的前提下,突出补充阅读,贯彻篇章整体教学,在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多花功夫。
三、评:实现评价多样性,使学生“爱学”
评:就是评价、评估,教师应发挥评估者的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爱上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的过程评价。
1.积极应用课堂观察评价法。课堂评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如“Very good”, “Wonderful”,“Excellent””,“Great”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对学生个体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巧妙应用自评和互评法。自我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之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共同提高。
3.合理应用调查问卷评价法。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已有的语言知识,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对学习活动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学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问卷评价在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事先要认真思考和准备,这样,评价的有效度才会更高。
4.辅助应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应用学习档案袋可以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尚凤祥.现代教学评价体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教育叙事 价值体现 辅导员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Value Reflection of Education Narrative in College Counselors' Growth
CHEN Wu[1], XIE Panfeng[2]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2]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2)
Abstract Education narrative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metho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value of education from the body of narrative expounds the narrative in counselor education colleges in the value of the growth reflected from the working level, research ability, and mental ability to regulate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education narrative; value reflection; counselors' growth
自丁钢于1999年开始酝酿教育叙事试验,并为此筹划《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辑刊以来,教育叙事成为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并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王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高校辅导员,只要辅导员愿意、用心把每日工作中遇到的事件记录下来,再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就会提高做学生工作的水平,也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①
1 通过教育叙事提高工作水平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或解释”。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既要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又要指导大学生在形形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工作,它不同于专业教师的工作,也不同于专职行政人员的工作,它需要辅导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但是,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又限制着辅导员的自身建设和专业发展追求,因而,教育叙事这种“不必进行特殊专门的训练,具有易操作性”③的方法特别适合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借助观察、记录、叙述、反思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首先,教育叙事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反思探究的能力。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往往附带着对故事的体会、议论和反思。辅导员在教育叙事过程中,通过对个体自身经历及学生故事的叙述,会对故事的发生、处理、效果等过程进行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进而对教育事件进行再理解、再探索,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这种反思和审视如能通过教育叙事这一渠道得到不间断的坚持,因此,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反思探究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其次,教育叙事可以帮助辅导员生成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智能品质,教育叙事主要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在这一过程中,叙事主体的教育知识发生了转化,是这种转化带来了教育智慧的沉淀。④教育叙事不仅能提高辅导员个人的叙事能力和反思探究能力,让自己有更多反思本人或他人在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机会,而且能够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丰富的灵感资源。教育叙事还有助于挖掘和显现辅导员的隐性知识,只要辅导员坚持每日叙事,时间一长,就会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向熟视无堵的教育现象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很小、很平淡无奇的教育事件却也包含着深意。
第三,教育叙事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教育叙事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如何实施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叙事是一种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详细的说明。对于辅导员而言,叙事研究的依归不是为了炫耀精彩的故事或某种研究成果,而是通过反思日常学生工作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到存在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下一次碰到同类问题或相同事件时,会改进以往的方式方法,用更成熟、理性的行为处理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
2 通过教育叙事提升科研能力
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要求辅导员要提升科研能力:一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上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加之辅导员整体学历、职称较低,部分辅导员甚至在学校没有对应的学科专业平台,而大多高校无论是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还是学科专业的教学条件,都要求具备较高的学位、职称条件,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将来无论是往教学方向发展还是往晋升管理干部方向发展,空间都有限。二是队伍建设方向的原因。即使辅导员不考虑其他渠道的发展,但工作能力与水平也要跟上时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方向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几种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首先,教育叙事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它的研究基础是个体的教育生活故事,它的叙事形式多种多样且易于操作,具有“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等为主要特征的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情节”,拥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肥沃土壤,只要辅导员按照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把看似繁杂琐碎的日常管理变成一种研究并持续开展,就能学会“重新讲述故事并由此逻辑地发现并解释个体经验及其意义的智慧和技术”,⑥掌握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科研能力,并在研究中获得快乐和成长,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其次,叙事本身就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个案分析就是一种叙事表达方式,它通过叙述围绕着研究对象的一系列事件所构成的故事,展现出问题、原因、对策和结果,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
再次,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辅导员而言,叙事方法的收集整理资料功能,反思与重组观念功能,及成文的功能往往融合在一起。教育叙事完全可以成为把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转换的一座桥梁,辅导员采用教育叙事的形式把工作中值得探讨,反思的问题记录下来,为理论科研提供实证资料和想法。
3 通过教育叙事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工作负荷重导致工作倦怠和心理疲劳;地位不高导致职业价值感低和心理自卑;发展前景不明导致角色定位模糊和心理焦虑。更为令人堪忧的是,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有研究表明,49.1%的高校辅导员反映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倾诉或咨询。⑦这对于辅导员工作压力的释放、工作倦怠感的消除是非常不利的。教育叙事就是一种十分适合辅导员释放压力,增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方式。
首先,教育叙事和叙事心理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 “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⑧
其次,在教育叙事过程中,一是辅导员可以通过叙事释放压力,减轻疲劳心理。学生工作的高风险性使辅导员在思想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辅导员在叙说教育故事的过程中,也是叙说自己经历故事、倾听自己内心的过程,倾听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在叙说和倾听过程中,被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压力得到释放。二是通过叙事认识自我,消除自卑心理。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教育)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以理想我评判和要求现实我。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改变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⑨三是通过叙事促进理解,减少焦虑心理。辅导员焦虑心理的产生既源自发展前景的不明,也源自工作得不到较好的理解。发展前景的问题需要用机制来保障,而理解的问题则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过程、情境、话语、体验加以阐释、沟通和反思,使对方能够及时领悟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实现。教育叙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叙说、阐释、沟通和反思的过程,是增进教育理解的过程,包括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两个方面。
实际上,教育叙事本身就可以成为高校辅导员面向学生的工作方法之一,因为,教育叙事为辅导员倾诉和发现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为工作对象捕捉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提供了渠道,为教育事件的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理解和对事件处理过程的反思提供了平台,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事件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提供了可能,为自己形成个人对经验的新认识并提升从事学生教育活动的理性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方式。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注释
① 给高校辅导员讲教育叙事研究.王博客.2011-07-20.http:///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70169&PostID=34139266)
② 钟乐江,钟发全.在写自己的故事中成长――教育叙事采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2.
③ 李润洲.叙事研究:改进教师的教育生活[J].上海教育,2004(03B):52-53.
④ 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教育导刊,2006(3):4.
⑤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教育研究,2008(5)总第340期:36-37.
⑥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教育研究,2008(5)总第340期:37.
⑦ 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