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经济学专业8篇

时间:2023-05-30 08:34: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经济学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经济学专业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和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随之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艺术与文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加倾向于人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装修行业的代表,受到了消费市场的追捧。景观设计适用于大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设计,涉及对材质、软装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规划,从而使景观更加宜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需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整个设计理念中,涉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要。景观设计行业热度的提升,促进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并使其掌握景观设计流程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方式。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质量,进一步拓展其课程建设的创新维度,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仍然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一定调整。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更倾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囿于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而缺乏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理解;同时,测试体系围绕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查学生的具体设计能力。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仍然遵循旧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未能将新的审美体系纳入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高校对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发挥,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设计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当前人才培养需要、设计风格需要之间的不一致,阻碍了景观设计人才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维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边缘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学习专业涉及的软件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难以保障实际教学的需求,计算机设备老化、实践操作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一些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学生要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甚至还有建筑手绘、3D建模等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设备的强化不应仅限于设备的组建,而应该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包含各领域相应设备的工作室,从而真正满足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备建设中,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工作室制的一体化设备构建,更谈不上对系统性硬件设备的整体维护,很难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被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本位的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学宗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固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营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课程检验方式多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测试,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景观设计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应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因此,以往的授课与测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改革景观设计课程测验方式,从单纯的理论测试转变为项目操作测试,真正让学生能够通过测试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并在一次次测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与市场挂钩,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输送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端口。高校对社会与国家的人才输送,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企业进行新的培训后才能真正投入实际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与社会项目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构建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参与到工作室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社会项目或相关的专业比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在参与社会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并在实践中学习项目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室的项目小组结构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提早锻炼自身的社交与专业素养。

3.提升教师能力,转变传统思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学习心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同样受到这种新的信息传输与接受方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知识共享的便利,使人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相较于以往,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但相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共同推进课程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发掘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不断吸纳新的景观设计精髓,以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设计维度,担当起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企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和国家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工作室模式,等等。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适当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改革测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市场项目的结合,促进学生尽早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强化其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提升了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洁,刘捷.批判性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探索.时代教育,2014(11).

[2]申迎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3]黄艺.谈景观设计快速推演的教学探索.现代装饰(理论),2013(1).

[4]夏远,党亮元.浅谈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尺度观念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5]华琴.基于体验和感知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探究.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6]张雪.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读书文摘,2016(24).

[7]姚辉.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园艺,2016(14).

篇2

关键词:CAD专业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应用型大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针对各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简称CAD来谈。它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一门重要技术,利用计算机快速的数值计算和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来辅助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工程绘图和数据管理。如今已经延伸到艺术等各行各业,如电影、动画、广告、娱乐和多媒体仿真等。同时它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是表达室内外建筑装饰结构、材料的图样和装饰工程施工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应用”二字切实贯穿,也就成为各应用型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侧重点难统一自上世纪60年代CAD软件诞生以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的大公司中应用发展,现已将范围涉及到各设计领域,每一个领域在应用CAD软件时其使用的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样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CAD课程的教学中也会选择贴切本专业实际应用的内容讲授。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讲授内容上会因为诸多因素出现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统一,有的侧重于居室室内设计、有的侧重于景观设计、有的侧重于三维设计等。如何将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统一,我们应从其讲授内容与本专业的贴合度考虑,只有紧密地与本专业应用发展密切结合的,与该专业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高度匹配的才是我们应重点讲授内容。前面提到因涉及的专业不同,CAD软件在应用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CAD软件属于基础性的辅助设计,是后续课程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等的制图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根据专业定位划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AutoCAD软件的基本知识、使用操作和绘图方法,提高学生施工设计图纸的速度和质量,并能将该软件技术较熟练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制图。2.教材用书和应用型练习目前,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教材版本众多,而且每种教材涉及的内容范围过广,针对应用型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CAD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根据个人的授课经历,针对应用型高校环艺专业编著的专业教材,应筛选专业实践操作内容充实,基础命令工具讲授简洁明了的教材。最好能图文并茂,给学生的视觉感强于文字表述,便于使用。相对于教材用书来说,现阶段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授CAD软件的应用类习题集也是少之又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授课经验收集整理对应的应用类习题集,这样的习题集往往知识点单一、陈旧,同时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不利于在本专业中稳定、持续地应用和推广下去。3.教学实训CAD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包括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两个主要环节。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单一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基础命令工具和软件操作原理讲授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机房实训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此外,在上机实训指导环节,学生人数的增多也使课堂上的“一对一”辅导难以现实。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考

1.结合应用型练习讲授基础操作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始往往都是理论知识,CAD专业课程也是如此,二维绘图命令、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等知识点较多,又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在以往的CAD教材中针对这些知识点的讲授较繁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需要老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再讲授、操作。此外,由于基础绘图和编辑工具包含的操作命令过多,学生经常容易遗忘以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还不能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绘图中。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基础操作环节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练习,在传统讲授每一个基础命令操作步骤后,结合讲授的操作内容,选择相应的应用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这样既可以用实践操作带动理论知识的巩固,也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体验如何将各种基础操作灵活运用到实际制图设计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2.强化CAD软件制图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同时也要做到软件制图的规范。CAD专业课程与后续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针对环艺专业低年级学生讲授该课程时会出现相关知识点的断代情况。知识点不衔接的问题也是导致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CAD软件制图中不能规范制图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如在室内制图中的天棚图设计,在讲授这一环节时要增加室内天棚的材料和室内天棚的施工工艺介绍。只有将制图时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引入讲解,使他们从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上有更深刻地理解,才能绘制出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CAD专业课程的成绩评价一般是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主要包含了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考核两大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与其他专业不同,一直采用的是结课作业考核的形式。因此,学生的期末作业绝大部分不是在授课课时中完成的,这使教师无法有效、真实地了解学生作业的制作过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可适当加强平时作业(也就是应用型练习)的过程监控,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完成应用型练习并进行考核。同时,调整教学课时的安排,让学生的期末作业在课堂上进行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了解和指导。

四、结语

篇3

会计与审计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近年来,每年报考我校会审专业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此专业的毕业生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此专业的入学基本要求是:1、参加当年高考并正式录取;2、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由此可见,数学基础对此专业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此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的调研和与专业老师的多次交流可知:此专业涉及的经济数学内容较广、不系统、要求程度不高,但却对学生要求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调研的此专业的教材没有很深奥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贯穿始终。

二、我校会审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现状

由于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数学学习是单纯的数量运算,很少涉及数学概念延伸的经济意义。而在经济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和经济学问题相融合,而数学概念的引入和推导包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就是微积分思想。另一方面,数学概念的引入,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不容易接受,许多学生一遇到在数学概念就发怵,心理上就会有抵触情绪。相对于概念,计算就比较容易接受,从教学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计算课上学生就比较活跃,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但如果不知道数学概念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会计算再多的题也是没有用的。

三、会审专业学生专业课所必备的能力

虽然此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太深的数学知识,但需要学生用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来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并且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财务管理这门课,完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3-4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完成任务。而经济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高职经济数学改革中的误区

这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数学教学的进行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从历史上看,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曾走过两个误区:其一是以学科知识的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是按照数学的知识体系和顺序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理论而轻应用;其二是实用主义地肢解知识体系,为应用而应用的教学。“破碎”的知识,很难构造人的思维体系,没有思维方式,就更谈不上应用。前者偏离了培养目标,后者背离了科学规律。两者均违反了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

五、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一线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经验,经济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和经济学的内容相对应,以下就来分析一下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一)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

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函数上,我们可以例举很多的经济函数,如:现贴、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了、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等等。在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商品,消费者购买是为了得到它的收用,生产者提供商品为了获取利润,而市场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我们知道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商品价格的函数,而收入与成本都可以说是产量的函数,也可以说是价格的函数,利润是生产者扣除成本的剩余部分,它也是产量的函数。

(二)极限与级数方面在复利中的应用

经济数学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联系最紧密。比如: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是利息计算及借款还款问题。连续复利问题:设某顾客在银行存入本金p元,年利率为r,n年后他在银行的存款总额是本金与利息之和。如果银行规定年复利息为r,试根据下述不同的结算方式计算顾客n年后的最终存款额:(1)每年结算一次;(2)每月结算一次,每月的复利率为r/12;(3)连续复利,按名义年利率r不断计算复利。解:(1)每年结算一次时,第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n;(2)每月结算一次时,复利率为r/12,共结算12n次,故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12)^12n;(3)连续复利结算,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e^rn。如果某人在银行存入1000元,复利率为每年10%,分别以按年结算、按月结算与连续复利结算三种方式计算,10年后此人在银行的存款额按年结算P(10)=2593.74元,按月结算为P(10)=2656.06,按连续复利结算为P(10)=2718.38元。

(三)导数在边际分析中的应用

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导数的联系极为密切,涉及到的有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极值最值等等。边际问题在数学上可以表达为总函数的导数。比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零的点获得。利润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应该增加活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活动。

(四)微分方程在经济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有关广泛的应用,有关经济量的变化、变化率问题常转化为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比如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需求量(供应量)问题;产量、收入、成本及利润问题;国民收入问题;国民债务问题;流动收入、消费和投资问题;商品存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等等。

(五)定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一已知经济函数F(x)(如需求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等),若已知它们的边际函数,可求得它们的原经济函数,并可求出原经济函数从到的变动值(或增量)。

(六)对偶理论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偶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相互确定关系,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产出与成本的对偶,效用与支出的对偶,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对偶关系,经济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这样的对偶关系,经济学中常常利用对偶性来进行经济分析。

(七)线性规划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是线性方程方面组理论在经济分析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从数学模型看,它是从数量方面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一种线性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许多部门也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经济数学中的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各种消耗。例如原材料、设备、动力、人力、资金等的消耗;产出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若从事的是生产活动,产出就是生产的产品。投入产出分析既能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技术水平,又能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平移和经济预测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

(八)运筹学在最优化中的应用

在一个复杂体系中,涉及到大量人力和其他资源的统筹组织和安排,最优化应用分析的、经验的和数量的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为制订最优的管理决策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上所举非常有限,还有许多经济数学中的经济案例。比如:现贴、极值与最值、弹性分析、数学期望与方差、误差分析、假设检验、概率分布、样本分布、回归分析等等,这些数学知识都能在会审专业的专业课中得到应用。

六、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教师应该把经济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能力

的角度讲给学生听,教学时力求通俗易懂,任何数学形式再复杂,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所以这一点在教授经济数学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也不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更应该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能力,思想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经济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其次,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以经济问题中去,以日常中的经济现象为案例,加大数学和经济的结合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热情,学以致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任何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会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经济数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当代,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数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很难培养出能够把握当代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来的。

七、结语

篇4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经管类人才具备相关经济法知识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亟须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推进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改革。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选用有待商榷。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介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任何经济法教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有些学校基于各种评估的考虑,在教材选用上,规定首选权威、获奖教材。经济法课程的一些获奖教材有的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显得陈旧;虽然有的版本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增加,加强了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过于深奥,并不适用。

(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性。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因专业所限,大多处于法律盲区,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从没有接触过,而且还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或者缺乏兴趣,加之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概论”、“通论”的形式,课时相对于法学专业比较少,在有限的课时下仍要追求全面讲授,这样就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与其专业的学习发生了脱节,教师对于经管类学生最需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往往没有详细讲授。

(三)教学方式单一、呆板。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学相对分离。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对《经济法》课程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强,如果教师不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

(一)选择“适用性”教材。“适用性”是经管类专业选择经济法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所谓“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市场上经济法教材各种版本良莠不齐,有的是为法学专业编写的经济法,有的适用于经管类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处理本专业涉及的相关事务,而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比权威、经典的教材更适合于学生。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经济法》教学内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部门法界限。笔者认为,适当淡化或者打破部门法的划分界限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必要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经济管理、贸易相关专业,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就应当有足够的课时在讲授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而计划法、社保法、统计法等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性不强可以做适当删减。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时间,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所涉及的经济法知识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法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由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经管类专业授课对象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块: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单行经济法律法规、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等。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应采用课堂授课为主、互动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单行经济法律法规部分的实践性较强,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讨论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好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收集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收集,也可以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收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选择案例时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既能很好地诠释相关的知识点又具有时效性,能够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老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一些具体和典型的事例,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讨论案例的时候要分小组讨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部分的知识操作性较强,可以引入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又称法律诊所,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于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分别代表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角色扮演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

三、结语

当然,《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要胜任经济法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经济法和经管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高校可以建立经济法教师年度派出机制,让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走入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经管类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篇5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练习建筑风景写生的目的无外乎两点:一是作为呈现真实世界艺术价值的媒介,用以探索世界,抒发胸怀,体验美的旅程等;二是作为记录的工具,记录山川风貌、建筑结构特色、聚落规划方略等。此外,通过作品还原天地之心,达万物之理,也是建筑风景写生的重要目标。

二、如何入手建筑风景写生

建筑风景写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临摹、画相片、默写、写生。乍看之下其中三项似乎与写生相去甚远,但其实对写生大有裨益。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各有其独到之处,画者可以针对自身的缺漏进行练习。其一,临摹。临摹要选择优秀画家的原作进行学习。这一行为一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位置”,即原画者的处境、立意、学识等;二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笔意”,即原画者的绘画语言和运用方法。其中,第一点比较难,需要勉力为之,争取使临摹做到形神兼备。第二点若肯下功夫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临摹他人的作品也不能因为胆怯而止步不前。临摹者要学习他人作品的可贵之处,透过作品剖析其语言体系,理解画者的思想。要学习的是创造力,并非表面的表现形式,创造力才是艺术作品创作的不竭动力。其二,画相片。相片是经摄影师转化过的具有特定构图、色彩的平面景物,趋近画面,其可控性相对较强,方便练习者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检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但也存在难点,与写生相比较其缺乏直观的生命气息,不会呈现发生、存在和消亡的信息,加之作者也不能全方位地观察、体悟物象,因此极易成为顺利组织绘画语言的障碍,但如将其作为辅助默写的手段,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其三,默写。默写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默写和无意识的默写,无意识的默写缺乏预定的目的,而有意识的默写是现在的自己主动与自己的记忆对话的心理活动过程,有助于个人整理绘画思维,把抽象、无序整理成形象、有序,此外,还有助于省悟自己的不足。最终,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语言,使语言与物象匹配,以及如何表达个人思想。其四,写生。写生的过程定不能剥离写心与写意,此时,画者要如诗人一样赞颂生命的伟大,要如僧人一样使生命回归本真。

三、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

每个人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不能盲目强求用程式化的方式统一学生的绘画步骤,否则极易扼杀学生的个性,禁锢其思维,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追求。与其讲述一幅作品完成的技术步骤,笔者更倾向于就作品从孕育到形成的历程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可以把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归结为四点:乘之兴、得之目、寓之心、化之于笔端。从大步骤的角度论述,先体会身处的环境,体会所要描绘物象的人文气息、自然气息,要有所感触,激发自己的创作动机,即完成一个“兴”的过程。“兴”是思想与物象碰撞产生的情感因子,作画前要注意“兴”的作用,利用情感体验强化绘画的主动性,所谓“乘兴而来”就是如此。同样,需要明确“兴”是整个写生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而非目的性因素;而后,再观察物象,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审视。个人的学识、修养、生理特点的差异,令其对于世界的认识大有不同,这也是不同画家绘画语言差异的成因之一。此时,要根据体悟,分析物象,以作画者自身为蓝本,于头脑中勾画出表达的方式。观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内心处理过程,涉及筛选、概括、强化、重新组织。不是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入画,所以要筛选,以剔除冗余之处;不是所有入画的要素都要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要概括,要明确画面的重点之处;所画的并不一定是视野范围内的物象,所以要重新组织画面,以便借景。最后,带着感悟,用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按照深思熟虑之后的表现计划,在画纸上酣畅淋漓地挥洒。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意外状况的发生,如构图偏颇、表达不到位等。出现意外无需沮丧,要把意外当作契机,使画面更加生动。在创作过程中,体悟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极易被初学者忽略的地方。对于绘画而言,这两者比所要描绘的物象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基础。

四、总结

篇6

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 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

篇7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 /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尽管当前贸经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也面对更多的机遇,长期趋势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提高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总的感觉是一定要变革,比如: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该院贸经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但2014年又要做进一步调整;上海商学院将原财经学院拆分为财会学院与“流通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将贸经专业改为“商业经济学专业”;还有湖南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在变革,与时俱进——打造特色。尽管上述几个高校与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方面及服务对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方向及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总之,我院的人才培养立足我院实际,立足重庆实际,在专业定位及课程开设特色方面要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发展规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升起贸经专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篇8

[摘要]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作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获得的价值盈余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改变这种现状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动因分析;价值赢余分析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个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逐层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中出现的新特征当代国际产业转移从19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一次大的浪潮。在这次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写作秘书网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结构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呈现出高度化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服务贸易业、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