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专业能力8篇

时间:2023-05-30 08:34: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专业能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专业能力

篇1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护理专业被列入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护工作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高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的机会,但同时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机遇的同时又面临挑战。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面临就业时,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学生大部分是“90后”,由于互联网、手机网络的普及,他们接受的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比较杂乱,学生又缺乏辨别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表现为思想活跃,但不求甚解,好奇心强,但是对于学习知识不感兴趣。生活缺乏目标,脱离了高考的压力,就失去了求学的动力。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强烈,凡事从“利我”的角度出发,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尤其是学护理专业,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具有“真心”“爱心”“责任心”的合格护理工作者,但多数学生尚不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此认识。在生理上,18岁应该被认为是成年人,但目前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显示在心理上她们距离“成年人”尚有差距。因此,在高职这个阶段,还要继续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当然应该考虑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期取得良好效果,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素质

在以往的护理专业教学安排中,从学校到学生甚至部分专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文学文化方面的教育,笔者学院也是在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之后才提出对于学生文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据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书写错别字、读错药名等比较低级的问题。在与领导、同事、病人及家属沟通时,也经常出现不会说话、用词不当,激化矛盾的现象。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较低,文化修养不够。

以笔者学院为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十周共计十次的应用文写作课,讲授例如简历、策划书之类的应用文体写作,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感兴趣。有同学认为,简历的书写在网上都有现成的格式,类似这种应用文体,用到再查也未为不可。提高文学文化素质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繁重的工作之余,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学,提高素养。倒是在学校期间可以安排类似文学欣赏之类的课程,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方能终身受益。

就现实而言,考入高职,多少意味着学生本身通过9年义务制教育,基本的知识积累有所欠缺。这欠缺表现在方方面面,学生的语文成绩大概一直都是保持在65~75分左右,所以才会在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但知识上有欠缺,在学习习惯方面也存在问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不预习、不复习,专业书籍不看,课外书籍更是较少阅读。普遍对学习知识缺乏兴趣,课堂听讲效果较差,不会总结知识重点,只关注背记类的内容,目的是应付考试。由于考入了高职院校,学生就只重视专业课程,对于其他文化知识都采取忽视的态度。最终导致常识欠缺,文化底蕴差。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这类只有技术却欠缺素质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最终还是要面临“被选择”“被淘汰”的命运。

3.心理素质

学生家长通常打电话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别把我们孩子当成年人,她心理脆弱着呢。”确实,高职辅导员们也经常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与年龄发展不相符合。表现为应变突发事件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但是同时又不善于融入集体,缺少团队合作的能力。他们极为敏感,非常重视周围人的评价;又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人际沟通水平较低,往往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导致情绪低落、不稳定,自我认同感较低。

护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必然要求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但学生在校期间在这方面得不到提高,种种情绪带到工作岗位上,面临目前比较严重的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学生的这种状态也极易引发矛盾或激化矛盾。

加强素质教育途径

1.加快护理专业学科教学改革

加快专业学科的教学改革,包括书本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替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定期邀请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尽量缩小与临床的距离,增加实验、实训、见习课程;购置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实训基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人文课程设置,例如,护理伦理、护士礼仪、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舞蹈、形体等课程。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雕琢、得到打磨,最终成为内外兼修的高级护理人才。

2.用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在实际的人与人的交往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那些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往往胸有成竹,而且很多学生就是在志愿服务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就业机会的。学院也应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在志愿服务中,学生能够增长见识、获得认同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得以成长。走出校门真正去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及时调整自己,以应对就业压力。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研讨、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别、市级、国家级别的操作技能竞赛,增长见识,磨炼专业技能。

小结

篇2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转贴于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篇4

关键词:护理;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高质量的护理需要质量过硬、素质过关的护理人员。同时介入护理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我科从2012年开始对全科护理人员展开规范化培训,以规范行为为重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有床位60张,在岗护士23名,其中病房护士18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0~45岁。中专学历的9名,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4名,助理人员3名,初级护理人员14名,高级护理人员5名。2年以下的护龄的是9名,占到39.1%。在施行专业培训之前,我科进行过一次摸底考试,合格率仅有34.7%,我科目前主要情况是:一线护士少,难以满足日益增加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压力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护士配置紧张;护士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加大了护理风险。

1.2方法

1.2.1界定专业内容培训 以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培训后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明确介入护理的概念及工作范围,熟悉介入手术的流程及术后护理规范,能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中,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护理。

1.2.2培训周期及考核方法 培训周期为6个月,巩固期为1年。培训后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保证理论知识合格率达到100%,实践操作规范达到95%以上。

2 培训方式及方法

2.1基础培训 由每科主任在每周一下午进行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新职工和低护理护士,对不同岗位开展针对性训练,并找到共同关注点,现场进行交流。

2.2分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为中专学历护士及毕业后不满3年的,定期参加"三基"考试,要求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鼓励自学提高学历。第二阶段为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培训内容为运用护理常规进行护操作,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参与护理实践,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必要时进入急诊室、ICU,掌握急症、重症抢救及护理[1]。

2.3规范化护理培训及三级管理 一级质控:由病区讲解护士长带领本区护士按应测评内容每日进行护理查房,检查并规范其操作。二级质控:由教育组成员进行抽查护士工作和技术操作,并参照标准进行打分,1~2次/w。对于不达标者,由护士长监督训练直至操作规范达标为止。三级质控:选拔资质深、素质高的护士长组成护理工作考核小组进行抽查,以《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指导》为参照,对护理操作进行衡量,每月抽查1~2次[2]。三级质控与二级质控区别在于三级质控将考核分数纳入最后总分,并于奖惩相联系。

2.4加强超声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学期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向主要包括环境消毒监测,无菌物品存储管理,病情观察记录,入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严格把关从而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和质量。

3 考核方法及内容

3.1将每年3月定为我科护理操作练兵月,4月定为护理技能操作评比月,护理人员人人参与,互相学习,逐步规范自身操作,有效提高护理水平[3]。并发现护理不过关护士,进行分析,相关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做好跟踪,使考核落到实处。

3.2理论考核由科主任出题,以试卷形式进行考察,考核内容为培训所有内容。技能操作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采取上级对下级负责的制度,由护士长负责监督高级护理人员。有差异的进行考核,助理人员每月进行考核,初级人员每季考核一次,高级护理人员可以6个月进行一次。

3.3将考试成绩为65~75分设为合格,76~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保证理论考试成绩全部在良好及其以上,技能考核全部合格,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

4 结果

我科23名在岗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后,理论合格率由原来的87.4%提高到了100%,且能应用于日常临床护理中,技能操作由培训前的71.5%提高到98.7%。患者满意度也由原来的93.7%提高到培训后的99.2%,护理质量明显提升。见表1。

5 讨论

通过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介入护理专业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提高了护理队伍的素质及护理质量 在规范化培训中,注重培训对象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提高。通过此次培训,护士、护士长积极配合,广泛参与评比等各项活动,护理部通力合作,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操作流程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

5.2培训后护士从电话来访、接待患者以及交接班等方面更加注重礼仪,在培训过程中,强化"护理一个患者,交上一位朋友"的服务理念,从而转变了传统护理模式,增强主动护理意识,真正为患者所想。有利于解决医患纠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经过坚持不懈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护理发生差错的概率逐年下降,提供了安全的护理环境,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

6 小结

只有加强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才可以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惠成.护理人员介入护理专业能力规范化培训实践[J].海南医学,2012,23(2):155-156.

篇5

1.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意义

1.1培养护生沟通能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护士承担着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患者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其交流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医生等多种人群,常常需要协调多方间的关系。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在医患间传递信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通过沟通,护士可以从患者的病史中获得82% 的相关信息,为准确诊断疾病提供关键的病史资料[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顺利进行临床护理工作的保证。

1.2培养护生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

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源自于不良的护患沟通[4]。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1.3在《基护》实践课程中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临床工作中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与患者的接触尤其重要,护士在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安抚、操作后的说明,是操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沟通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基护》是主干课程之一,在培养护生专业能力方面占据重要作用,所教授内容从出入院护理、卧位护理到静脉输液、常见急救技术等,涵盖了大部分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以往《基护》课侧重于培养护生技能,忽视操作过程中的沟通。

2.护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沟通课程的局限性

目前护理高等教育也充分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多开设《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但往往效果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能够设计模拟的沟通场景有限,而且这些课程安排在《基护》开课前,护生对护理工作还十分陌生。笔者曾教授《护理礼仪》和《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对此深有感触。如迎接患者入院时的沟通交流,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护生在设计对话时,只包括“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谢谢!”等一般沟通,而真正重要的环境介绍、制度介绍、注意事项等都被完全忽视,不能达到入院护理的目的。

2.2 沟通理论不能灵活运用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虽然曾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过沟通技能,但大部分护生仍不能将沟通技能灵活运用。在笔者教授《基护》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操作前、中、后适当得和患者进行交流,但往往学生语言局限在“你好”、“我现在给您进行××操作,请您配合”等,交流内容有限,当遇到操作失误等异常情况时,更是不能灵活应对。

3.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

3.1 角色扮演法

部分《基护》操作要直接针对患者,如卧位护理、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等,练习时由护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模拟临床情景,有利于护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Peter等[6]报道,采用角色扮演、临床实践体验、场景再现等模式的模拟教学法,可有意设置障碍,模拟如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特殊病人,以训练学生应付各种特殊情况的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病人、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顾虑,这种方式能够消除护生与真实病人进行沟通的障碍,使护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更好地改善医(护)患关系。

3.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拓宽其知识领域[7]。如“吸氧”这项操作中,设计案例为呼吸衰竭的患者。练习前请护生分析,氧气流量应控制在多少,如何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说明,氧气吸入后的注意事项。在《基护》实践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法,能够帮助护生更好理解临床护理工作,培养护生在沟通交流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3 录像教学法

篇6

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结构分析

加涅认为,操作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包括对操作中实物呈现不同刺激的辨别及动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动作技能指对一系列动作操作的熟练掌握。由于操作技能复杂程度不同,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在不同实验中地位也不同,据此可以将操作技能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1.初级操作技能

初级操作技能指基本动作的习得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对智慧技能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对外在刺激进行简单的辨别并对程序进行简单的记忆即可。实验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

2.高级操作技能

高级操作技能是智慧技能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智慧技能是各局部动作的协调,并将它们组合成整体的技能。高级操作技能训练的前提是已掌握大部分动作技能,只需要少部分新的局部动作技能的训练,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智慧技能。

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深化学生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1)课堂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实验技能操作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科研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保障。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医用化学中的定量概念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

(2)课外教育。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意识。学校教学部门应积极推动教学单位与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建立相关的活动机制,出台引导性措施,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对实验课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3)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化学实验大纲前面几个实验都是基本操作技能练习,从药品的称量练习、玻璃器皿的洗涤、各种气体的制备练习到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还涉及有机实验的相关实验,这些基本操作技术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要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扎实掌握基本实验。基础实验主要为医用化学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一次实验课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过程。每次正式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分次,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及使用仪器等。实验中,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的工作主要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干燥、试剂的摆放和贮存、仪器的调校保养、废液污染物的处理等,这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更加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2)自主设计综合实验。自主设计综合实验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均较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设计报告。

(3)完善操作考核制度。及时的实验操作考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具体计划和方式。具体考核学生对一个实验完整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实验考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发现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堂实验与医院见习相结合

将医院见习变为化学实验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见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基本职责,熟悉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极大地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

篇7

1.1对象

采用Delphi法的样本估计方法,即样本含量为护理专家20~50人为宜,考虑到样本回收中的遗失和无效问卷及专家分布平衡性,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各选取12人,即共选取专家48人。专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咨询。入选标准:护理教育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从事护理硕士教育3年以上;护理管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担任科护士长及以上职务,从事护理管理工作5年以上;临床护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科护士,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临床带教5年以上;临床医疗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副高以上职称,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0年以上,从事硕士教育3年以上。

1.2方法

1.2.1专家咨询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各1人,临床护理专家及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各2人。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总结、分析,初步构建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该框架设计出包括9项一级条目及28项二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为保证问卷各条目表述清晰、合理,选取护理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及临床护理专家各2名对该问卷进行预试验,并根据专家意见增加、删除、合并部分条目,修改部分条目表述方式,最终形成包括8项一级条目、27项二级条目、70项三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本次咨询问卷共分为3个模块,第1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第2部分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咨询表,第3部分为专家对本次研究内容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调查表。问卷采用结构式问卷,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用Likert5级评分法描述,具体分为“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5个等级。采用发送电子邮件、现场发放的方法发放和回收咨询问卷,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在发放下一轮问卷时反馈上一轮情况,以便专家作出准确的判断。每个条目只能选择一个分值,并根据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1.2.2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双人平行录入Epida-ta3.1,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均数、标准差、权重系数、变异系数,以及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专家积极程度由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系数(Cr)由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Ca)、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Cs)共同决定,Cr=(Ca+Cs)/2;专家协调系数由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

2结果

2.1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发放两轮问卷,第1轮发放问卷48份,第2轮45份,分别回收45、43份,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

2.2专家权威程度

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中Ca=0.80,Cs=0.83,Cr=0.82;第2轮专家咨询中Ca=0.90,Cs=0.83,Cr=0.87,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均较高。

2.3专家协调程度

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结果可取。

2.4咨询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为包含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在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中,研究者使用调查问卷对特定主题进行两轮咨询以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直至专家组成员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专家的选择是利用Delphi法进行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选择的专家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既有来自于培养单位的专家,又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所有专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包含了在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说明专家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且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且每轮均有多名专家对各条目提出建设性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权威系数>0.80则说明专家对咨询内容具有较高把握。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及0.87,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肯德尔系数(Kendall′s,W)表示。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意见越趋于一致;肯德尔系数介于0~1,肯德尔系数越大,表示专家一致性程度越高,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协调系数经检验后有显著性,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可取。本研究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指标体系的认同程度已趋于一致,且结果可信。

3.2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与时代要求

临床实践能力在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平均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时,美国学者Hamrice等认为高级实践护士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且反复强调“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在荷兰,临床护理能力亦是护理高级实践者的首要核心能力。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全球临床护理呈护理专科化发展趋势,对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同时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护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要胜任护理岗位,临床实践能力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亦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此外,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临床实践能力是保证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护理新技术和新知识,护理科研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都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以保证护理科研、教学、管理不与临床脱节。由此可见,无论是“科研型”或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均为其首要能力,这不仅是专业本身的要求,更是进一步进行护理科研、管理、教育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评判性思维能力权重值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教育、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中的意义更加凸显,其不仅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亦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护理教育专家非常重视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教育、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对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本研究中专家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符合实际情况。本研究结果中护理科研能力位居第三,与国内以往研究有所不同。早在1990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指出,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护理协会(ANA)在1994年亦提出,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应能够起到临床护理专家的作用,能够协助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项目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工作。国外学者认为科研能力应是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对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科研能力应是其必备的第一核心能力。在我国以往研究中,护理科研能力并未得足够的重视。

2011年护理学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办新修订学科目录,成为一级学科,使护理学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护理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护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护理学才能进一步发展。而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级护理人才有必要亦有责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领护理同仁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所得出的结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因此,专家均认为临床科研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并对其做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专家认为“获取信息能力”及“科研选题能力”更为重要,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基础,而科学的科研选题则是整个科研探索的起点,选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目的,更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本研究中护理管理能力的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部分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国外对护理高级实践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需要经过努力学习、工作锻炼、专业培训而逐步成长,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本人身心机能条件和社会实践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需要管理者经过一定管理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特有基本素质。因此,为了培养护理管理领域人才,国外较早开展了护理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其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方式。但国内护理管理能力的培训暂未形成体系,存在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等问题。且护理管理培训对象多为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两个层次,未见针对培养或提高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培训。而护理硕士研究生大多临床经验欠缺,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对护理硕士研究生或是刚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来说其主要职能仍旧为临床实践者,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育咨询的任务,故对其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二级指标中“领导能力”的平均期望值亦较低。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护理人才,计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亦将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护理管理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之一,但相较于其他核心能力其权重较低。

4小结

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were taken as foundation framework. Delphi method was used for demonstration of first proposed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judge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1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In the first round of expert advice,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28-0.36, 0.24-0.35,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15-0.62, the experts advices were disperse. In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8-0.61. In the thir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0-0.45, the experts advices tended to be uniform.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inds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S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对人文关怀重视度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临床的单一功能制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逐渐转变成为将护理程序作为指导的整理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高[1]。临床能力是指在医疗及护理服务机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即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是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经验、职业态度等的综合体现。传统医学教学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存在学科知识重复和脱节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护理学生教学质量的把控,尽早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不断完善临床教学模式[2]。为了能够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进行公正有效的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从事护理教育、管理、临床护理工作20年及以上,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的20名护理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医院和学校的专家各10名;来自医院的护理专家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53岁,平均43.5岁;护龄为20~30年,平均25.4年。来自学校护理专家的职称分别为:教授4名,副教授6名;年龄为42~55岁,平均46.1岁;教龄为20~29年,平均26.9年。

1.2 方法

1.2.1 评价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

1.2.1.1 内容分类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作为基础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次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论证,以判断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否可靠。将护理学基础分为3类:第1类为满足患者最基本需求的技能操作,包括患者生活护理、常用的灌肠法、鼻饲法等[3];第2类为常规护理工作中的无菌技能操作,包括注射法、导尿术及输液法;第3类为急救类的操作,包括心肺复苏等。本次研究主要以前两类为主。

1.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靠相关理论及所查询的文献,制订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其中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另外还包括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4-5]。

1.2.2 专家咨询评价的过程

由专家对护理学生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采用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制的相关咨询表指导专家对自己的权威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专家自我评价赋予量化值。专家判断的依据包括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资料、理论分析及直观感觉4个项目,并确保专家量表收集的完整性[6-7]。

2 结果

2.1 三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

三轮专家意见对不同级别及不同类别指标协调系数统计结果显示,第一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6、0.24~0.35,专家意见较为离散;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15~0.62,意见相对比较集中。第二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均相对比较集中;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8~0.61,意见比较集中。第三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0~0.4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见表1。

2.2 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第1类操作技能中,一级指标中操作技能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第2类操作技能中,不同一级指标所占权重情况可见操作技能仍占有最大权重,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比较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道德及责任心和操作过程;第2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仍占有最大权重,且与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类似。见表2。

3 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层次,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体系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该项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培养出一类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优秀的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技能以及科研教育能力,以应对不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的学科,所实施的临床教学方案为护理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指导并帮助护理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一种身份上的转化,即护理学生向护士角色这一形象的转化。当代的临床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完成合格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帮助护士这一角色具有突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临床工作者加强了对护理时间能力的培养与考评,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向。结合当今形式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护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正确的培养与评价,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临床能力评价“尺度”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社会和服务对象对高层次、个性化护理的需求、护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范畴的拓展等转变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临床能力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

临床能力为目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获取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临床和技术因素等。护理临床能力主要是指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并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将患者作为观察的中心与重点,并能对患者处于各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与了解。临床能力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体系教学,其目标不是获得知识再现的能力,而是做事或做人的能力。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需要注重临床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将能力养成融入到各种专业课程教学及工作活动中,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临床能力的评价,要在活动过程中跟踪并考核,以保障临床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以往教育过程中,针对传统的护理本科实习生所开展的临床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考试、主观评价加技能考核等,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评价工具,也存在缺乏评价理论依据的情况。这就需要能够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客观与公正地判断并反映本科护生临床能力的目的。为适应护理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目前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建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及客观性。德尔菲法可通过函询的方法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主观性相对较强,因此,对专家的合理选择过程至关重要[8-9]。除各国高等护理协会对本科护生专业、临床能力要求的界定外,国外各护理同仁也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工具展开了有益探索。有研究?蟮乐赋觯?在实施德尔法时所需要的专家数以15~20名为最佳,且所选择的专家不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为此,我院选择了20名专家,分别来自医院与学校,覆盖了护理、教育、管理、科研、临床等各个领域,一方面保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目标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另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10-11]。

结合护理临床实践操作发现,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其临床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临床处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绝大多数护理工作的必备基础,但目前我国临床工作针对本科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尚不存在明确又统一的标准[12-13]。有国外研究曾针对临床护理需求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标准,要求并规定了护理本科学生需注意培养判断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评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临床决策能力等[14-15]。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我院即开展了本研究。临床护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妥善与准确地评估,做出合理的护理诊断并制订出较为详细的护理计划,能够严格按照所制订的护理技术给予实施,同时对护理效果评价的能力进行反馈与记录,即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另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护士的角色也在不断进步,作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护生不仅需要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另外,对护士来说,能够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把握患者的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医疗制度改革深化导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同样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帮助,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应激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