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技政策与管理8篇

时间:2023-05-29 08:32: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政策与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政策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有一支素质良好、事业心强、积极性高的师资队伍。本文拟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解决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和教师大量流失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通过扩招、重组、合并和重新定位等方式,出现了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高等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就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类,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这类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其发展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了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二、调查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取样方法

本文调查研究范围在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的铜陵学院、黄山学院和皖西学院三个新建本科院校内进行。研究对象为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不同学历、职称、年龄等的教师。

取样时,我们采取整群抽样的办法,即抽取某院校的一个系级单位为样本,因为高校教师群体组织中,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在一个系中体现最充分.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找出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产生激励的主要因素,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教师激励因素的层次体系和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对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满意的激励因素排序结果。

(三)调研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通过制定开放式问卷,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教师目前最重要的激励需求因素,然后将所收集到的各种激励因素进行归类合并.确定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的主要类型。

第二步按照从上一步中获得的教师激励因素的主要类型,再制成封闭式问卷,发放到三个新建本科院校中进行调查。

第三步对回收的封闭式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激励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和排序,由此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调查分析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开放式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开放式调查问卷的目的就是弄清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共120名不同类型的教师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收集教师目前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共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30种激励因素,我们对30种激励因素作了归类合并,分为四大类,即:物质激励因素、社会激励因素、精神激励因素、环境激励因素。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封闭式问卷调查及分析

1、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体系及模型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因素封闭式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各激励因素的需求强度,而不是某一激励冈素具体需求量有多大,为此,引入激励需求强度的概念激励需求强度是指教师对某一激励闪素需求的相对强烈程度,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激励因素需求期望值的程度。从激励需求强度的角度,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指标,l5个分指标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冈素封闭式问卷调查及其结果的层次分析

我们按照上面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制定了封闭式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量表,即B层的基本激励因素量表和C层的激励因素量表,要求凋查对象对每个层次的激励因素各自

按总分为100进行打分。发出封闭式问卷180份以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样本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39人,讲师38人,助教24人,他们的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其中30岁以下31人,30到40岁45人,40岁到50岁20人,50岁以上15人。

在回收了封闭式问卷以后,我们对各因素求了平均值(如表1)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通过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B层4个激励因素相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闪素”A而言的相对重要性顺序:物质激励冈素B(0.5l7)、精神激励因素B(0.274)、环境激励冈素B (0.158)、社会激励闪素B2(0.05)。新建本

科院校教师认为影响其激励需求强度最重要冈素的是物质激励冈素Bf0.5l7),表明教师对物质激励期望最大,最想得到这方面的激励。

同样根据调查对象对B层指标下各次级指标相对B层指标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造C层各素相对B层各对应因素的重要性判断矩阵.得到C层各因素相对B层及目标层A的重要性权重(如表3)。

从表3可见,相对于8层各素,物质激励因素中工资待遇(C。)最为重要,其次是住房条件(C);精神激励因素中职称职务晋升(C,)最熏要,其次为得到赏识(C);环境激励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校发展前途(C),第二位是制度与管理(c);会激励冈素中居苗’位的是社会支持(C,其次是令人羡慕(Cz)。

通过面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到,B层指标相对于A层的权重值最大的为0.5l7,与之相对应的是物质激励因素,这个权值远远大于其它三个激励冈素的权值,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把改善物质条件作为对其至关重要的激励因素。再从C层指标来看,居前五位的闵素是: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住房条件、学校发展前途和得到赏识。这当中有两个属物质激励因素,两个是精神激励素,一个为环境激励因素。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科学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需求以物质需要为主,其次是精神需求,然后是环境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对策

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并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论,我们重点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方面的四个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薪酬激励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应考虑如下三个问题:

1、确定教师业绩评价指标。毫无疑问,教师的业绩评价指标应该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相一致。科研业绩指标指学校科研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包括科研进校经费及项目性质、论文数量及刊物级别和科研获奖数量及等级等,这些指标易于量化;教学业绩指标用易于量化的授课对象人数、课时等客观指标以及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几方面的主观评价指标组成。业绩评价指标要量化,并能客观、公正反映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投人的时间和精力。

2、激励强度的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薪酬机制的激励强度应与人才市场价格保持相对一致,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过分强调校内报酬的公平性,按照相同的激励强度设计校内薪酬机制,这种看似公平的薪酬机制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不公平的。这种薪酬机制必将造成某些专业人才严重流失。

3、等报酬问题。由于教学和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不同于以前的专科学校以教学为主。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应该诱导教师将精力和时间分配到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让教师预期在教学方面投人所获得的报酬与在科研方面同等投人所获得的期望收益相差无几,否则,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应会向激励强度大的方面倾斜,造成“一边强,一边弱”,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精神激励对策

1、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就条件

玛汉·坦姆仆说:“专业的和个人的成就被视为激发器”。所以高校教师对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的追求欲望很强烈。个人成长与业务成就是激励高校教师的两个重要因素,学校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构筑舞台让教师去发挥发展他们的才能。

2、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构造个人成长的阶梯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应根据知识型员工个人成长的追求特征,建立多级的晋升制度,采用定期的阶梯评选、考评机制,如人才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竞争氛围。这无疑是激励广大教师的一条措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我们可以通过树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方式推出一些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榜样,并施以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强舆论宣传,让他们成为广大教师心中向往的目标。

3、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机会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原有的低层次,更需要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管理者应该把使用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校应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自学进修、脱产轮训以及进修等。

4、建立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来,其学校文化的建立和融合尤为重要。在操作中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使教师们明确学校的远期、近期发展目标;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同时创造一种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环境激励对策

1、让教师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

学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要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水平等目标规划,向广大教师展示具有感召力的学校发展前景;其次还要保证教师尤其是教学科研骨干、资深教授,参加学校改革目标的民主讨论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定位。这样可使他们产生或强化和学校休戚相关的感情,从而激发其献身精神,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2、创造教师民主参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建立与教师协商的机制。其一,协商的内容。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引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其二,协商的渠道。注意发挥教代会等固有组织渠道的作用,同时,拓展新的渠道。积极支持教师建立提高学术水平及职业素养的社团。其三,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应体现系统性和重点性的原则。教师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校务公并的重点,以公开促进公正和监督。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高校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民主管理,尤其要发挥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与决策中的参谋与制衡作用。

篇3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篇4

关键词关键词:PHP+MySQL;科技政策宣讲;网络抓取;平台开发

DOIDOI:10.11907/rjdk.162204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067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70708007)

引言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政策宣讲是科技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科技政策在贯彻宣传过程中存在层级过多、渠道单一、缺乏反馈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理解不全、执行偏差等情况,影响了科技政策实施效果[2]。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科技单位往往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导致科技政策宣讲实效性差、公众参与度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政策宣讲需要。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受信息条件制约,在获取政策、解读政策、落实政策等方面往往存在信息瓶颈,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实现政策、解读、分类、反馈和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发了一个面向基层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企业的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科技政策文档资源归整为入口,以构建科技政策专题知识库为核心,实现对各类科技政策的科学分类、快速检索和精准解读,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3]。

1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1.1科技政策宣讲内容设计

科技政策涉及到税收优惠、工程研发、项目申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等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政策繁多。在科技政策内容体系设计中,本文梳理了国家、省、市各层面的科技政策信息,结合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按照科技计划管理、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科技经费与财务、科技服务与管理、科学技术普及、科研机构改革、企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条件与标准、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15个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处理、加工各条科技政策,形成符合知识库要求的文档资源;基于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等方式完成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入库,建立相应的知识库系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检索和便捷利用。在知识库建设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对各类科技政策资源的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定制、移动应用服务等功能。

1.2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实施方案

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知识库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4部分内容,每个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细化方法与流程。总体技术框架按照资源、知识、平台、服务和管理几部分组成。平台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平台化策略,广泛使用组件技术,以科技政策宣讲创新服务为目标,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以政策知识库为核心数据源,全面建立安全、可靠、互动性强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总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相关技术

基于B/S,采用MVC设计模式和ThinkPHP框架,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进行系统开发。其中,ThinkPHP框架能够简化企业应用开发,不仅包含了基础架构、类库、缓存机制、数据访问、表单处理等常用组件,而且具备较高的开发效率和扩展性。在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系统中应用ThinkPHP框架,开发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处理上,能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3主要功能实现

3.1知识库构建与实现

通过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方式将各类科技政策按目录分类收录,形成相应的政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关键词和政策文档之间的索引映射关系表,实现科技政策资源的高效精准检索。关键词索引关系如表1所示[4]。表1中数字0代表该关键词没有在文档中出现,大于0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值,数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5]。

考虑到每一条科技政策文档在入库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初步分类,且本文研究的政策资源检索不像网络搜索引擎那样复杂。因此,本文简单使用关键词统计方法来进行搜索结果排序。当然,后期也可考虑对一些重要的科技政策文档在索引时就加入比较大的权重值(如发文时间、发文单位级别等),在用户进行相关检索时可以将较高权重排序在前列。知识库检索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3.2科技政策解读模块

科技政策解读是对各类科技政策进行宣讲的主要形式之一,每条科技政策落实都首先依赖于政策的精准解读,本平台也开发了相应的科技政策解读模块,主要收录、编制对知识库中各类科技政策的解读文档。解读文档形式包括政策解读文件、宣讲活动、视频、图片等,每条政策解读文档都对应一条或多条科技政策文档。同样,每条科技政策也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政策解读文档。

在辑科技政策解读文档时,首先在科技政策知识库中通过关键字查找到与政策解读文档一致的政策文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科技政策文档与政策解读文档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按照政策解读文档内容逐条录入解读信息,编辑完成后存入政策解读文档库,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检索科技政策文档时,不仅能查看所需的政策文件,还能检索到该政策文件的相关权威解读,有助于用户深入了解、体会政策文件精髓。通过检索一个科技政策文档,系统会相应地把涉及到该政策的相关解读文档一并显示出来。

4结语

本文在收集、整理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政策知识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基层科技政策宣讲活动提供了信息化基础支撑,以满足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企业对科技政策的宣讲服务需求。目前,科技政策知识库还不够全面、完善,后续还要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政策文档抓取和分析系统,建立更加高效、精准的科技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项顺伯,徐兵.科技政策宣讲过程及其内容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 (19):7677.

[2]朱丽苹.农村政策宣传渠道与方法研究――以监利县周老嘴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3]代涛.卫生政策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410412.

篇5

根据我国国情同时参照国际相关法律制定的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方面,对科技合作的跨国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又出台了相应的具体政策。

二、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国家政策方面,第一,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起步较晚,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于科研的财政支持、信贷支持、风险基金、税收优惠、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大多仅限于原则性规定而无程序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尚无配套政策。特别是亟需发展的中医药科技中介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第二,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科技成果从产出到转化涉及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衔接欠严密,存在政策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科研立项时对成果的要求不具体,不能根据研究的周期、方向等提出不同的成果标准,对成果的现实实用性缺乏考核。②科技项目没有设立成果转化专项经费,致使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成果的可转化性关注度不够,结题后经费马上全部回收,成果产出的后续工作无资金支持。③只对研究项目的验收明确了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成果登记是否要鉴定、验收,是否需要建立鉴定、验收的程序、规范,鉴定的主体是谁,权威性如何体现等均缺少政策规定[1]。④如何规范成果登记、成果奖励、及成果推广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规定。⑤对于公益性的科技成果(如中医药适宜技术、疾病预防产品等)的推广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⑥卫生技术产品推广中的风险归责如何界定,如何规范,也缺少政策依据。

2.在法律法规方面,由于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多头管理、政企政事不分,致使我国的科技中介市场的运行极度不规范。国家科技部在《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结构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大多数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还未得到明确。”特别是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法律中空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缺位、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切实解决,从而导致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也不完善。2002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等三部门联合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这是现行唯一的医药行业专门性的科技政策文件。这个文件主要是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产业化,提供相关政策保障。虽然其中有促进医药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要求,但并没有涵盖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问题,并且这个文件只是提出相应的政策要点,并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文件[2]。

3.在行业管理方面,仅有咨询、评估、技术市场等领域在少数地区实施了行业管理措施,其他大部分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包括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则基本没有类似的制度在实施。技术市场中科技成果转化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技术转让政策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此外,科技中介机构准入制度的缺失,至使中介机构的交易撮合能力较差。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业中的行业管理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由于缺乏前例,大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只好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特点的机构组织。政策管理不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良性运行机制的确立和发展。

三、促进中医药科技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的建议

加快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建设是加速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加紧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制定与出台《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与规范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对科技成果的科学、有效管理。

2.要加紧制定对于中医药科技中介的相应扶持政策。要善于以制度的创新消除影响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使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切实成为中医药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政府与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政策框架,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中医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顺利发展。完善、规范技术市场,落实科技成果转让法。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和职业技术经纪人的准入制度、评估制度,促进中医药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推广、转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完善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3]。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依托项目目标,以科技成果的研发带动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将科技成果的管理纳入项目过程管理,更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观念,对科技成果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科技活动,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推动中医药科技中介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拓展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以积极的态度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管理。三是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应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规范化的命名;另一方面,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程度进行科学、严格的界定。四是对中医药科技产业给予积极地政策扶持,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科技中介的作用,引导、帮助医疗机构应用中医药科技成果,使中医药科技成果能够惠及卫生机构、惠及百姓。五是对不同类别的研究按不同标准立项、管理。六是将传统的、民间的、没立项的中医药成果的登记、认定、转化、奖励、评价纳入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范围。

3.要加紧建设健全的法制环境,营造稳定、繁荣的竞争氛围。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是在一个不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的。纵观发达国家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其发展大都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达国家政府普遍注重通过建立法制规范化的发展环境,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提供稳定的保障,为行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注重加快优化外部环境来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堪称杰出的代表,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先后制订了六、七部法律来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法制化管理方式,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从根本上优化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确保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在法制的约束下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发挥我国中医药科技中介的最大的功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法规体系,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4.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解决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以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顺畅的实施。要结合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强化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篇6

一、科技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制定

(一)科技政策的本质含义

科技政策,则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技任务而规定的基本准则,以确立科技事业的战略和策略,并引导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技政策的内容日益扩大,形式也不断丰富。科技政策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方针、战略;二是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三是科学研究政策;四是产业技术政策;五是科技管理政策、奖励政策、教育政策、技术市场政策等。正是这些科技政策构成了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各方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和支持,从整体上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科技政策的制定程序

科技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缜密的过程,是一项综合了研究、设计、规划和决策的过程。随着科技政策研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科技政策的程序也日益科学化。科技政策的制定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科技政策问题界定、科技政策议程设置、科技政策规划、科技政策合法化、科技政策执行和科技政策评价。

1、科技问题的界

科技政策问题,是尚未被实现的科技价值或需求,是政策问题的一种。当公共问题公开化成为热点,被反映至政府有关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又试图去解决时,这些问题才会被列入政府议程,此时这些问题才成为政策问题。

2、科技政策议程的建立

科技政策议程,是指将科技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科技政策议程主要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公众议程,是指在科技发展中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议论的问题被纳入科技政策议程的过程。正式议程,是决策机关将某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作为科技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3、科技政策规划

科技政策规划的前提与基础是科技政策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科技政策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科技政策的设计以及科技政策的择优,科技政策规划的步骤一般包含有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评估择优以及论证其可行性。科技政策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为一个双向的复杂的系统,当其中一个步骤出现问题时,系统就会退回前一个步骤或者直接返回起点,只有通过反复的调整和总结,才能制定出最终的科技政策。

4、科技政策合法化

科技政策合法化,是指科技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或者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科技政策合法化是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使科技政策方案具有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使科技政策得以有效地发挥促进科技良性发展的作用。科技政策合法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科技政策的法律化;二是获得权力机关的批准;三是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查。

5、科技政策执行

科技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科技政策的执行者通过建立各级组织,运用各种资源,并通过解释说明、宣传普及、政策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手段,将科技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成果,从而达成既定科技政策目标的过程。为了保证科技政策的有力执行, 必须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提高科技政策决策者的素质,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并加深对于科技政策执行方式手段的探索研究。

6、科技政策评价

科技政策评价是一件十分复杂却至关重要的事情,不仅关系到科技政策本身的去留问题,而且关系到科技政策机制的运行和评价的结论是否真实,以及评价结论是否受到科技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客体重视的问题。因此,科技政策评价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如实事求是原则、系统性原则、最大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二、科技政策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篇7

【主题词】科技档案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愈发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则成为尤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替代。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最大限度的挖掘科技档案价值,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笔者就影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

一、影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1、政策法规因素

我国科技档案法规从结构上来说,并未形成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体系结构,仍呈分散状态;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狭窄,表现在针对特别领域的具体科技档案法规比较少,宏观方面比较多,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政策也迟迟没有出台;从实效性上来说,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建设总是滞后经济技术发展,缺乏先见性,发现问题后才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问题的情况居多;从保密方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科技档案保密方面欠缺法律规定,计算机的管理规定也落后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从政策手段上来说,以指导性的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调控明显弱些,降低了科技档案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能力。

2、档案意识因素

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在意识和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对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重视不够,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科技档案保存的分散与混乱,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科技档案价值认识不足,致使科技档案需求未能充分挖掘。这就影响了科技档案价值的发挥,阻碍了科技档案取得发展与进步。

3、人员素质因素

目前我国,从事科技档案研究的专业人员虽然已有规模,但与已建立的科技档案主体比较,还是杯水车薪。这就造就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编制、管理科技档案从业整体水平的降低,从而使科技档案本身的质量和价值降低;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的降低也影响了科技档案的研究工作,使科技档案的收集、管理、研究、创新越来越困难。这对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产生极大影响。

4、资金投入因素

资金的匮乏始终是制约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瓶颈”。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档案开发利用,需要足够先进的软件、硬件的支撑,才能形成完备的数据库,才能采用网络化的开发方法和多样性的服务手段,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支持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但由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性不够,投入的资金不够,科技档案不得不与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脱节,造成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策

(一)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

首先需要在制定一个总体协调和管理科技档案的总体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多层次、系统化的具体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以保证科技部门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协调发展;其次,需不断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内容,以及对政策盲点内容加以补充,保证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再次,需要建立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制定机构,重视与横向信息机构的沟通和协调,以协调各个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科技信息活动,促进科技档案机构的融合、交流和发展;最后,需丰富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手段,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调控和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保障。通过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使科技档案由分散保管向集中存储转变,确保科技档案完整齐全与及时归档,由科技档案部门统一进行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是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因此科技档案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丰富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科技知识,才能具有流利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辨识科技信息妥善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此外,法律知识和一定的外语也是现代社会科技工作人员所需要的,如专利法、广告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版权法、 产权法等相应知识,以及相关产品的性能、用途、价格和一些专业术语。其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对科技课题或项目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有详细的了解,并了解各种技术文件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并能够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归档。最后,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及早对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学习和吸收。只有具备科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科技档案网站的设计与维护、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构建等能力,才能对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实现科技档案价值。

(三)普及档案意识、增加资金投入

科技档案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档案工作,努力消除封闭的观念,确立开放、整合、融入的新理念,使档案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科技档案工作由封闭型管理转为开放型管理,由静态服务转为动态服务,结合重大课题和重要工作主动深入到专业科室了解情况、全程跟踪,主动出击的工作方式本身就是对科技档案工作的最好宣传,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保证科技档案的质量,及时归档、充分利用。强化政府管理部门、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对科技档案价值的认识,将科技档案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多种力量,增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局面。

篇8

关键词:科技管理;路径追踪者;综合性强;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协调难;价值体现低;年度工作计划

前言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给企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从“十”的会议精神及的系列重要精神讲话中,均体现出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无不彰显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而科技创新,除了靠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发挥的智慧以外,还要靠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活动中所涉及的到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管理,两者共同努力之下可以把智慧的结晶更好地得以展现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人根据自身的科技管理工作经验,浅谈本人对科技管理的认识,提出本人认为企业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科技管理的认识

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引用百度百科解释)。从本人经验而谈,科技管理工作是一个科技活动的“路径追踪者”,它从科技活动的筹划开始,到科技活动结束后的反馈,对科技活动开展期间涉及到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以及与外界的对接、企业内部研发和生产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进行一个综合管理,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管理工作,如科技项目的立项/跟踪/验收、研发费用的归集、科技统计、研发机构建设、专利的申请与维护等工作,充分理解与执行不同时期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制定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利好政策及规范规定,是一项综合性强、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它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相对高的经验和综合素质。

1.1 科技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

科技管理工作与外界、研发、生产等环节息息相关,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层面及领域都比较丰富,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科技管理人员与外界人士及科技人员要紧密互动,多做沟通,它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用以归集整理各项与科技活动相关的要素,同时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用以和外界及科技人T的沟通交流,还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第一手政策信息及科技人员的项目开展情况,加之科技活动基本上涉及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费用管理等方面,综合性强,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1.2 科技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不断地涌现,创新的路在不断延伸,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号角愈发响亮。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步伐,科技管理人员此时充当着一个重要的桥梁工作,既连接着企业与外界,又连接着科技人员与科技活动本身。然而,科技管理工作是一份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专业性较强的服务类工作,并没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出现较多难以掌握和无法预知的状况,加之科技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术背景都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好这个桥梁工作,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外界、企业、科技活动、科技人员的动态进行一个较为精准的分析与把控,要注意到各个要素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3 科技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各市、各区都分别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扶持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利好政策,如《广东省省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专利资助资金申报指南》、《广州市海珠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而且这些政策既具备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还具备时效性的特点。统一性是指各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都会仅仅围绕一条主线去制定系列的政策,差异性是指每个层面、不同领域、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都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时效性是指相关政策基本上有一个执行年限,且即使在执行期内也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修正。科技管理工作的本质是管理科技活动,除了简单的材料归集整理工作以外,还要对科技管理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即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的智慧及充分利用各项瞬息万变的有效的政策,从系列的政策中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进而对科技活动施加影响,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2 企业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时也不例外。本人通过与其他企业科技管理人员的交流,总结出企业在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科技管理协调工作进展难

由于企业在开展科技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等,涉及到的部门主要包括研发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办公室、生产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等部门,各个人及各部门之间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所学的专业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部门自身也有其本职工作需开展,技术人员普遍专注于技术研发及生产作业,不太擅长沟通与表达,管理人员相对活跃,但一般无专业技术背景,因此沟通协调起来会相对困难,而科技管理工作又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待资源都统筹好后方可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科技管理工作开展时会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

2.2 科技管理人员价值无法充分彰显

科技人员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些如样机等有形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的产品技术问题,价值得以很大的体现。然而,对于在其幕后做统筹、跟踪、管理、彰显科技成果价值的科技管理人员而言,价值却无法充分彰显。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视生产,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生产环节成本降低的工作,而往往会忽视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对于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科技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把控与使用,规范企业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杂乱现象,通过向各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各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项目,获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与权威性鉴定成果,对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其价值却无法体现。

3 科技管理工作之我见

面对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科技管理方面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本人建议如下:

3.1 用“计划”推动协调发展

协调工作进展难,制定计划来帮忙。各企业可以在每年年初制定一份年度工作计划,里面列明本年度科技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需要各部门配合的内容及日期、预计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再与各部门领导开会,共同探讨本年度的科技管理事宜,定期开展实施监督活动,逐步推动科技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3.2 给科技管理人员安装“充电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