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学技术与创新8篇

时间:2023-05-28 08:2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技术与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技术与创新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创新过程 企业 应用与控制管理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过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情况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目前微处理器发展进程中,最明显的是尺寸一直在缩小。当前处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应等多个方面。从当前处理器发展的情况来看,紫外光源对处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其波长短。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对数据加以分割,并让其长度成为相同数据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数据前加入相关的信息,标识数据发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该标识来对数据进行传输。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链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纳米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再加上信息处理量的大增,处理速度变成关键性衡量指标。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依靠电子元件来完成的,所以,电子元件性能还可继续提升。但是,其实现跨越性发展却较为困难,这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发展的高速化。为此,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转向纳米元件方面,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1.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势必对计算机技术要求将更高,需持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纳米技术发展提速

随着政治经济等的全球化,电子计算机元件将大量采用纳米技术,这打破了电子元件本身性能的束缚,能制造量子计算机或者是生物计算机,实现计算机性能方面的新跨越,这也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未来发展主流。因为纳米技术不再受计算机处理速度、集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在纳米方面实现新突破后,量子计算机与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等将快速提升。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设计上强调多任务并行运算,可采用同一机器进行多任务。为有效提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交互性,需侧重集群性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强化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对改善计算机自身体系结构意义重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因为网络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是相辅相成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人与网络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使互联网云技术发展将更为迅速。未来计算机将与网络关系更紧密。计算机将发展为网络终端,数据、运转软件都在网络服务器内创建。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计算机硬件性能与操作系统来看,软件本身性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从当前使用的系统来看,企业采用工业台式计算机,企业工程区域发展速度加快。数据库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在数据内容解决方面将不限定在符号、数字方面,在多媒体信息方面还能超越当前的单一代码的文件储存方法。软件性能构成主要是程序语言,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通用性,多种类型语言使用互联网新技术。在工作性能协调方面为软件计算机发展目标,采用网络技术作为支撑,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协同工作。

多媒体性能的进步和发展,是将路由器、服务器和转换器等多种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显著提升,包括内存、用户端、图片等多种硬件性能。使用互联网的人员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去主动到互联网内查询信息。与此同时,蓝牙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大量运用,这使得多媒体通信、个人区域网、无线宽带、数字信息等速度提升加快。未来新一代网络多媒体软件开发,需结合多媒体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计算机无线网络,这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嵌入化、智能化以及零件化发展较快。多媒体电脑硬件系统自身结构和软件需同步发展,这提升了多媒体性能。总的来讲,多媒体性能自身数字化推动了技能持续拓展。由于多媒体性能提升大大推动了电脑生存与发展,数字多媒体芯片逐渐变成多媒体性能核心。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创新是持续不断的,计算机发展的原则是稳定、显著、快速,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判断。不断的选择,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发展进程。因此,与计算机科技对比来看,更需要不断关注计算机的合理性选择和科技使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推动计算机创新发明

计算机科技产品的很多创新发明是社会需要才出现的,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参加人员、经济条件、组织规模等。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传统、封闭性的科技体制构造、体制文化以及体制结构出现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情况相匹配的新变化。从这里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充分依托社会进步的,但是社会进步、社会需求量也提升了计算机发展进程,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出现了一些和其相匹配的科技。计算机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此外,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的系统组织、纳米等相关技术的使用,为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高速化与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努力的重点环节。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资源 整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94-02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3]孙洪涛.基于电子互动白板的信息化资源课堂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篇3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智能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因此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教育对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做分家”或“重学轻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里的“学”是指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理论学习,“做”是指以教师为指导的课程实践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限的教学资源及实验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以及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等。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地发展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改变教学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时展的教育模式,是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许多高校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只是融入了少量简单的实例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无疑给创新教育的推进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形式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对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2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按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层次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4]18,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或被动地从课程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单纯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是以文字、图表等一系列的抽象形式存在,在为学生补充丰富的理论养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实践案例偶尔会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对培养新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理论教学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及不系统性等特点,如果不将理论付诸应用实践,知识就不能被很好地简化、集中化及系统化,往往会产生徒劳无功的效果。工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4]20,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理论教学为工程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学科建设,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尽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期间,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因此,探索出合理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整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加入交叉学科的元素,建立面向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发展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提早进入“工作实践”模式,增大毕业学生的就业几率;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实验室可以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完成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增加保障。为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为每门课程设置专属的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消除学生对课程理论“学而无用”的烦恼,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制订课题或项目计划书,由指导教师定期抽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5]。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扎实型人才,应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实战演练,教学和实践指导的第一主体设定为学生,这样就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占有主体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根据理论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收集相关的项目案例进行集体的分析教学,自行设计方案,加入相应的验证实践,教师做最终的概括总结。整个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开拓其视野,通过交互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科学技术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但是由于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学科,很多课程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建立完备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学生参与教师课题项目以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并重的实战演练,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各层人员的集中努力和积极配合,为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目标: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界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前沿学科,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实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自2004年起,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智能科学界的人才需求。智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指智能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从无意识的创新变成有意识的创新,能够创新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研究会开发[6]。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知识、强大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课程知识,工程实践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获取良好的职业素质。

4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创新领域不断涌现,对智能科学技术等前沿学科人才的需求较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科技人才相当迫切且尤为重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较高层次阶段,为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高质量并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任何偏重理论教学或偏重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都是片面的。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定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断地探索研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围绕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实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更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品。

作者:石跃祥 任晓雪 朱东辉 单位: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万森.探索智能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八年之际[J].计算机教育,2012(18):5.

[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王祝萍,陈启军.对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0(19):115-117.

[4]孙红,蒋念平,陈玮,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2(18):17-21.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创新能力;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专门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知识。通过这种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这对于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计算机人才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面对这一现状,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招聘的需要。

首先,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学校的各个部门要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要敢于对各种理论和权威说“不”,鼓励学生在对现有的理论的反复思索和论证的过程中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提出自己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其次,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领域的引导者,也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所以任何的教学改革和改良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的学科教师的支持和贯彻,作为一线教育人员,教师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外,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系。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队伍的完善是关键。

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对教师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模仿,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燃起了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渴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观念遗留下的另一个落后的观念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的地位,自我国古代以来,教师就一直以一个尊贵的长者的身份出现,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虽然这种态度充分的表达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敬重和敬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分的师道尊严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开放和民主自由的理念下,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中,要想以教师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形成平等的师生观念,即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

第三,教师平时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尤其是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必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随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他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的吸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灵活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从其他的知识和方面入手拉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讲解,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再次,改革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是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十分驳杂,不利于短时间内让同学们全部接受,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案的调整,不能够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已有的教学培养方案。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加细化的调整,可以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设置专门的程序专业,教师和学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培养后,更加侧重对于某个专业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熟练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术要比粗略的了解多项技术更有优势。

同时,学校要重视要改革教学模式。纲领性的教学方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单程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现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须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的补充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各种实验创新教育课程,在不断的摸索与试验中找到更加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课程设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一线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落脚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达到了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能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得以发挥更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奖励的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可以辅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应用到研发实践中,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后,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一直以来课外科技活动有着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称号,恰恰的揭示了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但是前者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有效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发挥的一些创新性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加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常见的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一种文化节的方式将这种创新行为和活动固定下来,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使活动更加的规范和有意义;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关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认识到创新理念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学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生活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未来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必然是十分广阔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和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级人才的主要通道,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摇篮,尤其是一些职业化的专业高校,更应该抓好教学活动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未来的人才竞争的不败者,才能紧随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组建、师生观的转变、创新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谈到了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为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当然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3]朱洪,张卜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

篇5

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无形财产权,是主体对智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本文所讨论的知识产权是与科技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是专利权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的知识产权,其出现是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对专利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也是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正当分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们对于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所获取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了这一智力成果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地为其创作人所获得。对于自主创新的发明人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他们切实利益的保护,也推动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较早、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经过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公众普遍形成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丰富和完善首先,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存续及不断丰富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是将智力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是智力成果的创造活动,也是知产权的创造活动。其次,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必然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拓宽其保护范围。再次,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无国界限制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也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贸易突破了国界限制,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产权条约,知识产权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环境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避免在专利领域对相关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袭,可以使专利人因为技术上的垄断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权利利益的实现以其使用为前提,这就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造福公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形成对智力成果的全面保护,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通过对各种侵权行为的制裁,为创新者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基础,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规制和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高校技术创新的保护,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及司法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为了全面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该完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仅要考虑现实情况,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活动,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登记并公布,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打击。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构建完善的知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门机构来进行,从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到登记注册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校与专利成果管理部门的衔接,同时要妥善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和争议,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权益的维护。该机构还应实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产权指导,自觉维护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高校还应广泛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网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内的知产权库;通过与社会上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获得来自社会上的专业帮助。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迫在眉睫。与西方发达国家贯穿教育过程的知识产权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十分匮乏。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将知识产权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才能避免权益遭受侵害,使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丰富理科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主题讲座,通过法学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专业知识的传达,使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意识;再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新课程标准

因为听不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原理,小学数学课堂一直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同时数学课堂也成为很多老师头疼的地方,因为在老师看来这些数学知识原理已经是生活中的经验了,可是孩子不同,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所以看起来那些知识点就很抽象了。

1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1.1老师的完全主导课堂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老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霸占”课堂的情况,本来数学课堂老师在讲解难题的同时,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要有互动,例如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的答案。而现状却是老师往往忽略这一问题,未能够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完全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题,这样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1.2死板按照教案流程上课

数学老师按照制定好的教案规划课堂,为了完成课时任务来教学,这样固然不会因为没有计划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计划就真的完美了吗?当然不是,老师写教案是在课前,对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点,还有重点的估计难免会有所偏差,如果一味的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上课时出现意外,或者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全盘计划都会被打乱,若是不停下教学解答学生的问题,难免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及求知的欲望。

1.3课堂沉闷严肃

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都是由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便觉得数学课堂索然无味。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造成数学课堂沉闷、无味。

2创新研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尚且这般枯燥乏味,面对数学公开课是否会显得更加严肃死板呢?这就需要对小学数学公开课进行实践创新。

2.1注意引导,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公开课时,老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你来我往的交流式学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接近正确答案,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解题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了,在成功引导学生解题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然后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解题。这就形成了一种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的思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处了。

2.2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堂需要有多种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老师要试着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制作PPT,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课堂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采用分组探究的模式,把课堂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出相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老师须从旁监督,以免学生跑题造成时间的浪费和课堂纪律的破坏。当然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由各位老师自行探索。

2.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动脑的问题,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手动实践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比书本上学来的要更加深刻。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实践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认识。比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提供工具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慢慢地引导学生接受课堂知识。

2.4善于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不能老是板着脸,要以微笑的姿态面对学生,在学生解答出难题的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还在苦思解题方法是也要鼓励他们多动脑思考,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5精心设计课堂计划

公开课上的好坏,不仅和老师平时上课的做法有关,更取决于老师课前的课堂设计,数学公开课更是如此。数学本身就严密精确,要求老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老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计划,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数学老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公开课的教案,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慢慢引导,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化抽象为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吸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祥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1)

[2]石景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3]封士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07)

篇7

论文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转贴于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1).

[2]李兴远,熊松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