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2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诗歌的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学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02
1引言
众所周知,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而且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基础会计这门操作性极强、内容比较复杂、系统性又强的课程学习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以往我们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讲解、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及学习的效果均不理想。如何让高职的学生快速入门,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做了初步的探究。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直接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培养高职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会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项目载体,精选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设计教学情境,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训练学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
3具体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与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要胜任出纳员、记账员、稽核员或主管会计等工作,会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两个方面展开,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设置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一个必需环节,多年来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学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后才会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这样的设置落后于企业发展实际,我们高职的学生学习时对前面一部分内容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热情,而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结果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后部分学习中学生又觉得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结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尝试依据企业的实际及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在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作为一名初学者,先从原始凭证入手,然后是记账凭证,其中穿插要用到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的知识,接着进行账簿的登记,最后是会计报表的编制,做什么,学什么,让学生知道所有学习内容均是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不是因为教材或学科有这些内容才要去学习。通过完成企业会计循环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去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训练了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时,需持证上岗,所以《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在注重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同时,兼顾融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学生顺利地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双证沟通提供一个良好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平台,为学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
33改变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职业教育最适合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原来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还在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教师为了讲书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学生即使理论听得明白,遇到具体的业务还是难以应付,无从下手,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设置成项目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完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程参与,交流讨论,查阅资料,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答疑的作用,在小组讨论实施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归纳总结。这样通过对任务的实施,学生逐渐掌握了知识及技能,整个过程学生是在自主、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度过的,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础会计》课程中包含相当多的理论性内容,只是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的高职教学,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完全采用真实的会计用品,高仿真的票据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基本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外,《基础会计》课程的授课场所也应发生变化,将传统的教室授课变为会计一体实训室,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脑、幻灯机等现代教育手段,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5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可以验证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改变过去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而是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训练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针对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内容在学期末进行,实践训练考核属于过程性考核,针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包括课程出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学习资料完成成果等进行个人、小组、教师评议得出成绩,两项考核加权出最终成绩,这样不仅能监督学生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我们做了上述的实践,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也变得轻松了,但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花很大的功夫去准备、去设计,教学改革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晏国菀,朱丹谈《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师生兴趣互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
[2]肖仁伟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开发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
[3]赵筠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11).
【关键词】知识;知识转型;基础教育改革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任何时候教育都无法脱离社会经济与政治对其的产生的重大影响,无法不用宏观角度去思考教育的问题,然而,区别与以往,人们也开始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视域为切入点来思考教育问题,即一种微观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问题,譬如教育与知识的关系。事实上,知识与教育之间自古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既是知识筛选、分配、积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知识的形态必然会影响到那个时期的教育形态,每个时期的知识转型也必然会推动者那个时期的教育改革。通过对各个时期知识类型的转变梳理,进而探讨当下知识性质的转变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切实促进新课改理念在我国中小学的顺利实施。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
探讨知识转型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首先必须明确“知识型”、“知识转型”的概念, 甚至是“知识”的概念。关于用什么标准去界定“知识”概念的问题上,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人将具有逻辑与系统性的重要特征看成是“知识”的标准,有的人将是否具有实用性看成是“知识”的标准,还有的人将是否具有可检验性看作是“知识”的标准等等。历史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离不开“知识”这一重要要素,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也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究竟是什么?的确是一个不能一言以蔽之的问题。结合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知识型”就是由于各人所持有的知识标准不同,所以各人对知识的范畴、方法、应用或传播的标准不同而形成的对知识认识的整体看法。而“‘知识转型’就是指知识形态、知识范式或知识政体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知识型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根本危机,新的知识型逐渐出现并取代原有知识型的过程。”“知识转型”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生活生产,尤其是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人类社会历史上主要的知识转型
“纵观人类社会的认识史,知识的形态就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的变化。就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社会的知识型就先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神话知识型’到古代社会的‘形而上学’知识型再到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型’的连续转变过程。”知识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知识观的变化,并对一个时代的课程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神话知识型”将“神秘性”作为知识的主要标准,在原始社会中的教育主要是“以巫为师”,以神秘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作为主要途径的教育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在原始社会中,学习对知识的学习是诉诸于盲目的信仰,又由于知识的“神秘与神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机械、盲目崇拜式的接受。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形而上学”者认为神秘知识是不可靠的,真正可靠的知识是有关事物本体的知识,即认识事物背后的本质,认识者必须经过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才能正确把握,将“形而上学型”知识代替了“神秘知识型”。知识性质的改变,也带来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的重大改变。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学生学习形而上学知识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发现、理解形而上学知识,相比原始社会,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17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的、经过实证的知识被认为是可靠的、真正的,从而取代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地位。“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被称为现代知识型的三大主要特征,其中“客观性”所表现出的符合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深深的统治者人们的思想,被视为现代知识型的根本属性。“人们对这种知识的客观性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逃脱理性批判的信仰。”体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摒弃了所有个人的主张、意见、偏见、经验、情感、常识等等,从而确保获得客观的、证实的、精确的或确定的知识。”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客观的,而客观的知识是得到证明或证实的,因而是正确的。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凝聚了人类认识的精华,是不会什么错误的,因此教师、学生对书本产生了盲目的崇拜,缺乏对书本知识任何质疑与批判认识。
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一种新的知识型初露端倪。我们将这种知识型称为“后现代知识型”。这种知识型主要针对“现代知识型”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对之进行解构,进而建立了具有“价值性”、“文化性”、“境域性”特征的后现代课程的认识论基础,正逐渐对课程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后现代知识型中的“文化性”就直接建立在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基础上的。后现代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收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因而究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而非‘客观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科学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性以及存在一种“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即知识霸权的倾向。因此,以往人们过多的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正是“知识客观主义”对人们思想戕害的反映。反观当下,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就能引起个人知识的增长,殊不知,这样毫无批判、怀疑意识的学习态度,难以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生成与生长,难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又如何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学家阿普尔认为,“导致知识进步的因素是从事知识或社会人与人之间价值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的不断竞争。科学进步就是这些对立、冲突、争论的循环往复所带来的结果。”
三、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说,传统的基础教育是与现代的科学知识型相一致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传递被认为“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知识,其主要内容就是那些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科逻辑要求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和编排的教材知识,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对这种知识的掌握的牢固程度、精确程度和系统程度。长期以来,在“现代科学知识型”传统经典知识论的理念支配下,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区别于以往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后现代知识型”知识观理念影响下,从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走向关注掌握知识的学生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是这一趋势的有力证明。建立起与后现代知识型相符的基础教育体系,更好的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还需进一步加强几方面工作,具体而言:
(1)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结果转向注重知识掌握的过程以及学生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仅仅将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习的目标,极易造成对学习对象――学生情感、态度等身心发展的忽视。后现代知识观十分关注知识的多维价值,认为知识本身不应仅被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与掌握的内容,更是学生加工、改造、建构的材料与工具,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就是挖掘知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智慧、能力、情感、态度、审美的多重发展,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丰富,养成完美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学过程:从注重对知识传授走向关注知识建构。以往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虚心接受,将教学过程视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如此,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被日益转化为机械的知识授受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屈从于真理性知识之下,不能对课程知识质疑问难,更不能批判、创新,无法感受到教学的自由与学习的乐趣。学生变成知识的接受的“容器”,只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教师的“填充”,毫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过程的鲜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被抹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内在性,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相对的、有待完善的东西,是需要批判、建构的对象。师生双方唯有在知识的建构、批判、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3)教学内容:打破静态、封闭的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境域性,知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教材不是“圣经”,而是有待展开的教育文本,即便是确定的内容,也常常以不确定的形式加以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不确定性知识的关注,打开思路,拓宽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创生。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将既有的知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这种“储蓄”式的教学方法观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器,将教学等同于知识的输入,忽视了知识学习过程的内化、改组、创造与生成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理解,更是智慧的启发、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交流,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实际学习情境。
(5)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传统教学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更多地关注确定的知识领域,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后现代知识观凸显知识的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与复杂性,因此,新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标准评价走向多元标准评价,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关注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复杂知识和不确定性问题,教学评价不再执著唯一正确的答案与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适度宽容的标准,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现实,从而丰富了教学评价的蕴涵, 拓展了教学评价的空间。
四、小结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知识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发展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把知识的学习当作唯一或最终目的,而忽视人的态度、情感等身心的发展。在后现代知识观理念的影响下,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较之之前的课改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对传统现代科学知识型“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进行结构,重新建立起与后现代知识型“文化性”、“境域性”、“价值”相符的基础教育体系,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知识型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理解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能够以尊重、欣赏、批判的态度去对待课本教材上的知识,参与到课堂中去、参与到学习中去、实现自身人格与态度情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学报,2001.10.6(4)
[2]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157
[3]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0-171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人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
1 课程介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
2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从教学大纲上看:《计算机基础》是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它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两部分,主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具有 PC 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 Internet ,并可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及。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
从发展需要上看:信息化社会也别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素质和应用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3 传统《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的不足
之前,我校《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方法是,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来自作业本成绩的平均分,期中成绩、期末成绩都来自上机考试。
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
第一、平时作业本上的作业,很多没有什么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很多抄袭。造成最后分数和书写的字体成正比。
第二、期中成绩、期末成绩都来自上机考试
首先,学生过于侧重技能水平,忽视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不利,学生没有自学看书的习惯,没有思考总结的习惯,会造成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扎实。
其次,两次上机考试成绩一共在总分里占了60%的比重,很不公平。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分方式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甚至有部分同学在上机考试中用U 盘作弊而得高分,对于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是一种伤害。
第三、考试方式“大统一”
职业学校是多专业共存,不同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考试方式“大统一”抹杀了这个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4 本次课程考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二部分内容。
2.评分标准:理论考核按试卷不同题目设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实践考核按不同的考核内容评分。
3.考核方法(包括补考形式):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实践考核采取随机抽取试题的方式考核。补考形式与之相同。
4.成绩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纪律、作业、阶段性模块测验、期末考试的考评等)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模块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考核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模块考核成绩*50%+期末成绩*40%
(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
平时成绩主要是对日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实操、作业完成情况及平时阶段测验成绩的考核。
其中: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占10%
(2)平时模块实际操作占50%
本学期模块测试可以形式多种多样,总体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但又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老师讲什么就只会作什么,
本学期的模块测试主要包括:
① 录入技能测试, 10%
②速制办公文档模块 20%
③速算办公报表模块 20%
(3)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组织形式:理论考试由教务科统一按排考场及监考人员。实践考核在机房进行,由任课教师按排时间监考。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基础教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不断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学的各环节工作.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刘艳红,福建电脑,2010年第4期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张双祥,考试周刊,2009年第14期
关键词:歌唱呼吸;发声练习;歌唱语言;勤学苦练'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真正的歌唱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发音是不同的。最初有一些老师用一种非常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声音形象对学生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借鉴于意大利美声唱法,在20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上海声乐研究所的专家们研究推广,在当今许多著名的歌唱家身上得到了验证。它不但适用于美声唱法的学习,同时,因为其具有科学性,也适合于民族唱法和当今流行的通俗唱法的训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笔者明白歌唱发声训练是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
1 歌唱呼吸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克拉克在《论呼吸》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适当的呼吸。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也说明了中外古今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呼吸,首先要了解呼吸的方法。呼吸的方法有3种:(1)上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它吸气量少而浅,仅及肺上部,易造成喉头与颈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发出干瘪,缺乏弹性的直声。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不好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可取的。(2)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影响发声的部位,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这种方法也是不受欢迎的。(3)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这种方法才是我们学习歌唱的良好方法。当然,明白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的运用自如。
2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乐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进行发声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各式各样,派别繁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1)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2)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能够发出美的声音。(3)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喉腔。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4)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
另外,发声练习时应选择适当的母音。例如:a、e、i、o、u、ü六个母音,只有唱好这几个母音才是歌唱的基础。
3 歌唱语言的训练
歌唱语言是歌唱训练中的重要部分。歌唱,就是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语言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按展示歌曲图像和意境。
字头必须咬准,但又不能咬死,当字头咬住后,应当自然及时地过渡到字腹。字腹吐清后,应当适时地收声归韵,一定要注意三者衔接,过渡自然、顺畅,成为一个整体。另外,拼音要唱准,如“l”和“n”,“平舌”和“翘舌”,“f”和“h”,“前鼻韵”和“后鼻韵”要区别开,声调准确。歌唱语言必须同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是:
(1)字头要唱得短、轻、准。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字头就是指发音的开头部分,即我们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唇音:b、p、m、f;舌音:d、t、n、l;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这五大类的发音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字咬死了,声音会听起来尖锐不够圆润;字咬轻了,声音会浑浊,更不能表达出曲意。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咬”字的技巧,来加强歌曲的感染力,多加训练。
(2)引长字腹。字腹(韵母)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称“四呼”:开口呼:a、o、e发音时要求口腔打开;齐齿呼:ī或以ī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口呈扁平形,气息通过上下齿之间的空隙流出,用力在齿;撮口呼:ü或以ü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微向前,用力在唇;合口呼:u可以u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收拢呈圆形。“四呼”在引长字腹时运用,口形决不能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应始终保持不变。歌唱中声音是否圆润、连贯主要取决于吐字发音的准确、连贯与流畅。
(3)字尾收音要分明。字尾是指字的结尾部分,在歌唱发声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把尾音收住,才算唱完整这个字,否则只算唱了半个字。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复韵母的字,应很好地注意收音,如:收ai、ei、uai、uei的韵尾时,应收i音,嘴角微向两边咧开;收ao、ou、iao、iou的韵尾时,应收u音,双唇应向前微撮;收n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尖抵上齿龈,阻住口腔通路,放气流穿鼻而过,收向前的n音;收ng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根上升贴住软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气流穿鼻而过。
字尾收音时,要收得自然,要收得短、准、轻,且收尾的部位要准确,响度要适中,时值要做到收音即停。在我国的传统演唱中,称它为“十三辙”。
4 勤学苦练全身心的投入
4.1 头脑――思想、智力
头脑是思维的器官,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作为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能够理解,对自己唱法上的问题能够明确。因为歌唱运动所发出的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歌唱者细心地去琢磨、感觉、体会、尝试。在老师面前要做好笔记,回去还要每天坚持按老师的要求练习,只靠在面授时练习一下是不会有进步的。
4.2 心――感情
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直至做到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有表现、有乐感、有感情的去演唱。
4.3 身――乐器
歌唱的乐器是自己的嗓子,因此,要拥有良好的歌唱乐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每个人的歌唱乐器有自己生理上的特点,唱出来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质音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歌唱乐器的最好功能,这就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只有经过正确和良好的歌唱训练,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歌唱乐器,使之更适合歌唱艺术表现的需要,发挥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成功的学习要经过一个不自然歌唱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因为要改变日常发音习惯,有的人甚至变得不会唱歌,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地从不自然阶段进入到自如的歌唱阶段里去。我想,作为声乐艺术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是学无止境的,所有的歌唱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道德才能够走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入门课程, 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再加上学生对会计专业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感觉到很抽象,甚至乏味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其对本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实践的探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过于强调个体学习而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繁、难、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现状。它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形成。
为什么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
其次,目前市场上《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这种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模式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打破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科课程模式,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1.会计入门教育
讲授《基础会计》课程前, 进行实地参观,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产品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2.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3.仿真会计核算程序
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单项实训。
4.会计手工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二)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环境,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会计人员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并最后编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项目任务。这个大的项目任务的工作成果是仿真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个大的工作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的工作子项目具体地实施教学。在子项目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成“出纳员填写单据”这一工作子项目时,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教学:1)先列举若干种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确定了出纳员工作中需要填制哪些种类的单据;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制定学习方案,完成仿真工作资料中出纳员所需填制的单据;3)学生完成了工作任务后进行项目成果交互展示;4)教师讲评;5)学生对照自检。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团队的合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资料查阅指导,了解和监控好学生的进展情况。2)成果展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肯定或修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正确形成,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形成更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观。3)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但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学习反思。
2.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基本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别扮演某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职业实践,有助于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布置仿真的工作场景,并设计合理的工作岗位。在笔者的实践中常常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同时也由于场地的限制应用得较少。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扮演一位很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本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编制利润表的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如下案例:某企业要求工人将应得工资的一部分采取报销费用的形式取得,这是否会对企业利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求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析。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普遍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一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也能迅速培养其各种能力。而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和活用所学、展示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考试体制,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分别附之以大作业、小论文、社会调研、小组作业、专题讨论、课程实验、案例分析等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文学素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逻辑推理、洞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最大限度地反映其综合素质的全貌。
参考文献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实训软硬件环境更新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云计算的出现,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云计算的特征,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云计算;高职;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现行的教学过程多采取教师集中讲授,学生课堂学习或实训室实践的单一模式。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很难做到针对性较强的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指导。同时,虽然在高职院校中,实训用软硬件设备投入占教学成的本很大比例,但由于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很难做到让学生在最先进的硬件设备上采用最主流的软件进行实训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随着高性能计算产品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出现了崭新的应用模式。颠覆、革新了部分传统操作平台和软件。主要表现在传统的PC及桌面应用被不断创新并移植到互联网络中,形成了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各种云应用[1]。云计算是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数据管理计算模型,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实现计算任务,它能够使用户按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信息服务等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更专注于业务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的创新。云计算的出现,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针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云计算的特征,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可以定义为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提供安全和快捷的数据存储、网络计算及软件应用服务,从而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位网络用户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及软件服务中心[2]。
二、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服务。因此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的服务即可以称为云服务。云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3]:
1.云端存储数据。数据不必存于用户电脑中,只需存在云计算提供的海量存储空间中。
2.云端软件服务。无数的软件程序均置于云端的服务器中,而且软件架构在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不必下载即可使用,而且可以多人网络协作使用。
3.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云计算提供的服务简化了终端用户的硬件配置。只要用户的硬件设备能接入网络并且登陆其云服务平台的账号,就可以享受云服务。
4.个性化的云服务。由于云计算整合了大量网络资源,因此它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有了“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根据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订制学习计划和使用云端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拥有配置不需很高的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不在拘泥于课堂的固定时间,固定模式。
(1)学习内容按需所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室或是实训室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课程讲授,就每一个同学而言,他们接受的课程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授课进度是完全同步的。而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差异,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总觉得教师的授课内容简单,节奏过慢,希望讲得更深入些。与此相对的“差”学生“吃不了”,认为授课内容难度较大,讲解的节奏太快。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这种矛盾很难调和。而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式学习,学生通过终端设备,连接云端资源,可以根据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筛选式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学习时间地点灵活
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学生不必局限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特别是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没有条件回校学习,而在顶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可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此时,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云端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来弥补知识的欠缺。
2.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地组建学习实验协作小组,让学生们在提供云教学资源的服务器注册账号,形成一个云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协作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实现协作学习的学习工具和在线软件,都可以在支持云计算的网络中获得,同时,师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实现协作学习和交流,方便小组成员在线通讯和协作。
(1)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在云计算中通过虚拟社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甚至共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学生在社区中可以有多种协作学习方式:一种是寻求帮助,即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可以向小组中其他学生求助,其他学生将通过回复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小组成员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再一种就是协同开发,即学习协作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云端提供的软件环境,进行某个实训项目的协作开发。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云计算提供的社区中,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给予学生学习评价与总结,并且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给予恰当的学习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3)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沟通
通过云中虚拟社区,协作学习小组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加入,通过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行业企业中,最主流的技术以及最实际的工作流程,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毛石施工质量安全
毛石基础目前在南京地区使用的不是很多,有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施工质量,任由工人随意施工,以至留下种种隐患,影响了工程质量,危及到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本文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分析毛石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1、基槽的质量控制:
首先,严格基槽的验收程序,要保证基槽的两侧各有250m宽的施工与检验距离,便于勾缝。在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组织设计、勘探单位以及监理、施工单位共同来现场对基槽进行验收,通常对于基槽中土质未满足设计要求的要进行换土处理,并进行土方层压实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对于在处于地下水位下的基槽,则必须先行人工预降水,使水位处于施工面30CM以下后再行开挖基槽,我们在施工过程当中,由于工期较紧,经综合考虑后则采取了在挖除局部不合格土方后直接按设计部门的意见,加深毛石基础的方法。
2、毛石材料的准备
毛石要进行认真筛选。毛石的大小按照外形尺寸及重量进行区分。毛石外形尺寸大于450mm × 300mm ×150mm,重量要在50KG以上的称为大毛石,也是主要用在砌筑骨架,大毛石的用量应该占总砌体的60%-70% ,这样 才能确保基础砌筑的牢固。而毛石的外形尺寸大于350mm ×150mm× 200mm,重量在25KG以上的则称为中毛石, 主要用来辅助基础骨架用石。外形尺寸在200 ×100mm × 100mm以下,重量在15KG以下是小毛石,主要作用填充。在砌筑的过程中,要按照已经砌在基础上的石块形状,配合选择毛石的类型,总体上让该部分的结构设计合理且坚固。
我们知道毛石是不规则的多面体,一般情况要选择的石块拥有两个大致平行面,厚度要大于200mm,数量不能少于45% ,有一定量的拉结石,砌筑时按照结构部位的具体形状试配,依据面石、角石、拉结石等不同的需要来选择。拉结石长度:当基宽≤400 mm时,应与基础同宽;当基宽≥400 mm时,可用2块拉结石内外搭砌,搭接长度≥150 mm,且其中一块长度不应小于2/3基宽对于外侧石要具备一个较为平整的面,角石的另外三个面要大致方正。
保证毛石的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毛石进行合理的选用。对进场的石材质量要进行鉴定,操作人员在现场要进行交底,并把符合质量要求的实物拿出来做示范。不能采用风化剥层石块、水锈石、以及有裂缝块石。
3 、砌筑砂浆的要求
毛石基础的砌筑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砂子要选用合格的中粗砂,含杂质及泥量小于5%。根据操作的具体需要,砂浆应具有较好的和易性。石材的表面一般吸水率比较小、自重较大、灰缝也要保持一定的厚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控制好砂浆的稠度。气温在20℃以下时,砂浆稠度应保持在35-50MM,并根据实际气温来。在高温下,砂浆稠度可适当放大些,停放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
规范及验收的标准:要求砂浆饱满而密实,灰缝厚度在25~ 35mm,操作过程中虚铺砂浆逐渐进行压实,石底面的不平、 砂浆厚度及密实程度的不均匀,则可以采取铺砌法,并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
4、 砌筑质量的控制
毛石基础砌筑的主要有三种:矩形、梯形、台阶形。由于基础埋地一般比较深,多采用台阶形。台阶高450mm-550mm,两侧各收退150mm- 200mm宽,依据高度来收退至基础的上部宽度。
在砌筑时,依据龙门板上的中心线来测量出石基两边的宽度,拉双线展开,防止轴线的位移及宽度的偏差。对于台阶石的基础, 第一步要按照水平线的宽度进行砌下部第一个台, 砌完之后基本找平经过检查合格之后,再把线收回到第二个台宽度的位置通线并砌筑第二台,一直到达顶部标高。
砌筑基地第一层毛石时,应认真铺满底灰,保证石块下部全部粘满砂浆。铺浆厚度要大于30mm,石块再摆砌平稳进行压实后灰缝应大于20mm,摆铺宽度应超过石基25mm,确保毛石外侧达到密实。水泥砂浆的稠度在20mm- 30mm之间,用手握团。.第一皮毛石应进行选石, 以大块毛石为主, 用量占80% 以上, 应尽量选择外形方正的石块,以上层收台能压上槎75mm最佳。砌筑的石块要大面朝下进行卧砌,内外皮及第一层的高度大致相同,填好内部的空隙避免形成砂包。
砌筑施工中要层与层、块与块之间合理搭配。如果只注重侧面的完整而导致侧立石的形成,由于和内部腹石之间不能进行搭接与压槎,整体性就会比较差。 应内外合理搭砌,保证内外石搭砌的压槎长度在75mm以上。搭接压槎的长度不小于150mm以上就成为拉结石。内外搭砌石把上下层间的面石与腹石压上槎,致使块和块间互相压紧。砌筑中出现的通缝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外表面出现不小于450mm的通缝,这是明缝,第二种是砌体内部腹石的通缝是暗通缝。在施工与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明通缝更要重视暗通缝,因为暗通缝对结构的整体性、安全性影响更大。
在进行第二皮毛石砌筑时, 我们要按照砌筑出的位置及形状来选石试摆, 如果试摆非常合适就可以在操作面进行铺浆。在摊铺时,要把砂浆铲在基础中部, 铺浆的面积为试摆石块底部面积的3/ 5以上。把砂浆摊铺为40mm- 50mm的厚度,然后把石块放上,利用自重与移动的重量把砂浆压挤分开,压紧后的砂浆厚度大于20mm,保证施工粘结时的需要。对于水平方向的石块之间的竖缝要先塞浆然后再填上小石块,需要用小锤进行敲击让缝内更加密实,并在外侧立缝处将砌筑原浆随手勾实,避免重新勾缝导致工序的增加。
最后,毛石基础施工质量中应该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毛石砌筑的交接处与施工的间歇超过2个小时以上要留槎,并且必须留置踏步槎。槎口的大小每级及每皮要大于250mm,利于接槎时的搭接,防止已经砌的基础因砸碰而松动。
5、砌体的养护管理
毛石基础砌完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管理。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水分蒸发较快,对刚砌完的砌体,要及时采用草帘子覆盖养护5d-7d,期间要勤洒水;若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对已砌完的砌体表面应及时覆盖塑料布和草帘子等保温材料,以防砌体受冻,影响砌体强度。通过实践证明:以上几个方面的措施若能切实安排,认真落实,毛石基础施工质量就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从而对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向阳.毛石砌体砌筑质量的探讨[J].煤炭科技.2004(04).
[2]王彦.就地取材,以石代砖建设房屋――毛石建筑的经验[J].建筑学报.1966(03).
[3]王正斌.毛石混凝土桩的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1(02).
关键词 信其道 兴趣 信心 效率 终身学习 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其“尊其师,信其道”
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就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热情”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总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要善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二、挖掘教学内容的 “娱乐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教材中的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实习作业等正是试图增强数学娱乐性,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变得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但其所占比例极小。教师可在不冲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娱乐性。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娱乐性的素材。初中学生已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数学情景的假设和数学模式的建立上要多花功夫,使其更具有娱乐性。
三、适时鼓励赏识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加大, 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顿令有的学生一下子悲观起来,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同学的这种状况,要让哪些缺乏学习信心学生随时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再适时不妨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处理好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及其运算,而进入有理数的学习后,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新的概念,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得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但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提高其学习效率。
五、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