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8篇

时间:2023-05-28 08:2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篇1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决定需要职业素质培养

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够理想,高考填报志愿也是比较被动和盲目的,这些学生往往是被调剂录取的,和自身的期望值落差比较大,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且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比较模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一知半解,甚至没有职业概念,在平时学习中不太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积累与培育。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人单位用工特点决定需要职业素质的培养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指职业素质可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冰上部分”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在表现等显性素质,而“冰下部分”包括一个人个性特质、动机、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很多用人单位经常把“冰山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招聘环节中,招聘过程中不仅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求职者的求职动机、个人价值观、职业认知和决策等内容。用人单位在初期一般较注重学生技能知识,后期更加关注冰山以下的隐性素质,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平时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道德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和事业观。同时结合通识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专业理论以及实验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其次,在专业学习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道德考核列入学生的学业考核中。

(二)构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就业形势和求职流程等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专业情况持续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形势讲座的学习,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意识。学生职业素质往往是在其毕业之前就基本形成了,学校应该也可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职场精英、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以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帮扶。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提升职业知识

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素质培养课贯穿于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大一应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合作、团队协作、竞争、吃苦耐劳等意识。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这无法有效衡量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对职业素质并不重视,而为了能通过考试,这种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职业能力考评中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此外,可以通过作品考评和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专业实践教学,提升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要注重专业实践的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启动学校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开设技能尖子班,加强职业学生技能培训,加强学生动力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校校技能比赛。组织技能优秀学生与行业技术骨干人士开展比赛、营造学技能、练技能的氛围;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职业体验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引导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六)强化校园文化引导功能,提升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校园文化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引导功能。第一,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组织各类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学生提升组织管理、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能力。第二,可以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中嵌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前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对用工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第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第四,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等职业能力。

(七)注重职业礼仪教育,提升职业形象

篇2

关键词:职业素质;师资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31-01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人才的学校。而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包含对学生技能培养,还应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职业素质同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职业素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而言,劳动者是否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职业素质一般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四部分。职业品德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品质、职业理想,即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情商、诚信品格、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等。职业知识即是专业知识,即踏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职业能力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形象即是文明意识的培养,包括仪表、礼仪、纪律、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综合说来,从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定位中,可以得出教育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结论,而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是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1、实施有益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引导机制和育人方式

一方面,注意发挥育人过程的指点与共进功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育人过程当中。以教学育人团队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以课程教学、素质拓展、就业指导、行为规范等为内容,通过个体对接集体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另一方面,注意发挥学习尖子的孕育与激励功能,建立各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合乎情理的积极措施,培养骨干学生。

2、建立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的考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学校要制定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举办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调查及实习等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加强人际沟通和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专业素质的评定也有很多方法,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善于发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引导作用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源、育人之基。对高职学校而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员工都应责无旁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教师是学生职业知识的传授师。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应以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学生科研团队,引导学生领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职业品德、职业形象的培养师。辅导员工作深入学生第一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师生互动的共进功能,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从旁观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出不足,积极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行业兼职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师。他们是学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与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中与学生接触,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要认真扮好学生职业素质的引路人角色。让学生看的见,做的到。

四、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学生励志,激发学生进取,促进学生提升的重要资源。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校园建设,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宣传、竞技、考核等活动,引导、激发、展示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2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

(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3.1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

在?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篇4

职业素质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的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职业形象等,隐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忠诚度、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健康素质等。随着人力资源观念的日益转变,这些隐性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里所说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协作素质、创新素质、健康素质。

2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生招生比例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高校以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专业和课程,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学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高职院校学生夯实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石,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它更影响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与深度。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放在首位。

3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3.1改变学生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训环节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更好的结合。二是可以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计课程和教学重点,把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三是可以开展双证书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书,还要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例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前厅、客房、餐饮、播音主持、婚庆策划、调酒、茶艺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力度。学校要为学生联系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3.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在加快,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已落后于行业、企业实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不断摄取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不断学习行业新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标准,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案例和亲身工作经历应用于教学,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也使教学重点更贴近于企业现实。

3.3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篇5

在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内在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安排、教师教学现状、学生自身认识等现实因素的客观性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必然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三个要素: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基本要素现实的客观性要求

就教育介体而言,教材内容受限制。当前承担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课主要是《基础》课。《基础》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论是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及其详细阐述与基本要求。没有面向众多不同专业安排详细具体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就教育环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不周密。通过查阅本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专业开设课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的课程。唯独会计与审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专门介绍。由此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教育主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精力不足。各学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带专业众多、且变动频繁,一位教师每学期基本同时要给十几个专业授课。教师本身对专业认识不是很深,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上的不方便、精力上的不允许、内容上的不钻研,因此造成对各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就教育客体而言,大一学生职业认识模糊。《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新生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去向认识还很模糊,缺少本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自身的就业需求认知,缺乏具体的企业实习和岗位工作经验,因而不清楚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不能自觉主动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因此,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专业—职业—就业—行业—企业—专业”为基本研究思路,坚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紧扣专业、问题引导,个人研究、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共享成果”为原则,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四位一体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育人机制。

(一)选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职场打赢一战场战役———谋求职业岗位?如何在职场打赢一场持久战———谋求职业发展?如何成为职场真正的赢家———获得职业成就?金钱、关系、学历等等外在条件只能是帮一时之需。只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职场法宝。因此,将“增强职业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的主题与研究目标。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准备、就业选择等方面提高“能见度”,增强竞争力。

(二)设置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按照基本研究思路,学生学习必须立足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明确就业形势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再具体深入了解著名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与规范,最后回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由此,按照主题设置五个具体问题。第一,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二,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三,本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四,本行业龙头企业、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规范与要求;第五,我校本专业与同类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差异,以及我校的优势及不足。五个问题又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个别,层层剥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同时又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三)组织实施———明确研究途径

首先,分配问题。根据问题分为五个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每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和研究具体工作。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带领成员深入研讨问题,细化题目、分配任务、责任到人。每个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具体的原则,因此每个问题的研究途径为以下要点。第一个问题,立足社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职业道德素质。第二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注意两个方面,即行业趋势与就业形势;纵向具体研究五个内容,行业分类、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建议;研究学习重点是就业形势分析。第三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方面,即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要求;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行业道德规范。第四个问题,立足企业,要求横向选择不同地域范围的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纵向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以及典型案例;重点是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第五个问题,立足专业,要求把握三个基本方面,即层次、范围与学校类别,层次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范围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即专业性学校与综合性学校。纵向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本教学项目与环节,以及比较后的优势、劣势与建议。其次,安排时间。职业道德素质专题实践教学用时四周,其中课内3学时,进行前期任务安排和后期成果交流总结,具体的研究探讨三周时间。教师每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按期顺利完成。

(四)形成报告———完成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运用,不仅要实现学习形式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同时还要求实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与总结性。因此,要求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两份研究学习的成果,一份主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研究讨论记录。主题报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思考与解答。每个小组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途径,对研究讨论的结果认真总结、有效整合,要求严格遵循思维规律和研究目标,注意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具体性,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与逻辑性,充分体现研究的成果。小组研究讨论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和体现,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又是各成员参与探讨的客观记录。一方面,直接为写作主题报告提供素材,没有完整详细的讨论记录,不会有充实严密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为检查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提供依据,没有认真积极地讨论,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分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交流就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分组交流又是全班范围内的大讨论、大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分组交流分三个环节开展。一是讲述,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二是讨论,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由主讲同学及小组成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回答,进一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深化主题。三是点评,任课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和同学的现场讨论,给予评价与总结,重点强调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型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率高。

通过分小组、查资料、议内容、写报告、展成果、评结论等新形式,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率达到99%以上,并且做到了广泛查阅资料,个人充分准备,小组深入讨论,按时完成任务。

(二)教学过程态度端正、主动性强。

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表现负责认真、积极主动,勇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交流,体现出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思想认识,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的人格品质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应用性强。

通过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内容,55而且熟悉了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认识明确、感想深刻,行为坚定、感情真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

篇6

一、让职业素质的培养进入高职的课程、课本与课堂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开发职业素质培养提升课程,明确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与教育内容是高职眼下职业素质培养进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理念的层面上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为高职界普遍认同,但落实到具体的培养计划、开设的具体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则目标与现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使得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是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而且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关注当前高职教改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开发项目课程结构式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项目特色性。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成长规律,较好地解决了“学的东西有用”“让学生学起来的”的问题,成为当今高职教改的主流方向。但整体来看高职项目化教改,仍然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开发的是能力训练课程,在推动由学科结构向项目结构“脱胎换骨”的项目序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依然游离于能力训练项目之外,没有进入体系的项目规划之中。这样的项目化课改势必不能解决好素质提升的问题。所以,要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有效性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也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项目,从顶层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始,梳理职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寻找合适的学习项目载体,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围绕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项目,并纳入项目结构式专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学院化工大类的专业,可以开发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学习训练项目,有意识的通过素质训练学习项目,营造职业素质的培养环境,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项目载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有零落不自觉的素质培养状态变为自主的有计划的素质提升过程,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与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为职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加大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培养水平的考核与评估,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评估机制,逐步建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素质评价机制、个性特长评价机制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符合高职学职业素质基本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保障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中,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材模式的改革推进很快,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高职课程、课本、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而且全方位地开发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与之配套的评价模式的变革方面,却很少涉及。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涉及的考核模式,依然强调理论认知,重视能力评价,轻视综合素质。因为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中,对素质的评价一直比较难。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等等,因为评价指向是个软性指标,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好定量客观描述、评判,所以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且不好操作,多数学校大都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门为主体评价的德育全面衡量原则,给出一个很“宽泛”的评价等第,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评价不仅起不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而成为考而优则优评价机制的陪衬。因此,要真正建立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条改革之路还必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推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评估制度,建立由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方(第三方评价)为主体,学生能力评价、职业素质评价、个性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兴趣、特长、潜力等设置多层次、开放性、具有选择性的考核形式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通过机制与制度来明确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以考核和评估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重视,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作者:陈向平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篇7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保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能做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中的变化,这样就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校园文化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校园的文化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学校育人理念等。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对社会、对校园、对他人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2.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职业指导工作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开设职业指导课,提升学生对当前市场的认知程度同样必不可少。使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要在面试技巧、制作求职简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减轻学生对面试的畏惧感。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学校也可以采取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方式,及时收集毕业生工作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对计算机类高职毕业生具体就业情况进行定性与分析,方便学校开展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

3.学生必须寻求自身的改变

高职毕业生要懂得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从入学开始,学生要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实现与市场“零距离”接触,根据社会用人所需对个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衡量自己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差距,设定与自己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参与社会实习活动,提升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高职毕业生也要转变自己的求职观念,大胆尝试不同岗位,突破自身专业对求职方向的束缚。

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项目教学

开展项目教学就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化,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实训项目环节中。即大一开设职业素质拓展Ⅰ、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侧重学生团队合作、责任感、交际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大二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在今后职场中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变;职业素质拓展Ⅱ、就业教育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侧重学生企业文化教育、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抉择与转型、大学生成功途径等内容的教学,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在教学中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

5.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法律 职业素质 培养 新模式 实践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39-02

除自主创业外,一份理想的职业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求学的动力,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人生价值的体现。职业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直面社会的竞争筹码,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投身社会实践之后不断的积累,设定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具备特定职业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定位不准确,就难以培养适应、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就高职法律专业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述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职业素质不是天赋特权,而是通过后天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养成、并通过不断积累而升华、完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包括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这是与高职法律专业培养方案一致的,高职法律专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法律职业辅助人员为主,包括司法行政人员、司法助理人员、法院文书工作者、律师助理及社区民事调解员、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这就要求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处理法律纠纷、基本法律实践事务的能力。

二、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获得一些经验,但是绝大多数高职类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与本科类院校相似,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也没有将实践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既达不到本科教学的水平,又没有保持特色,社会服务功能并没有增强。综合考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1.高职法律专业存在传统法律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滞后、教学环境封闭等难题,阻碍教学发展;

2.高职类院校对此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不注重实际效果;

3.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华而不实是目前我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当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职法律专业也不例外。

4.目前培养模式下,学生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进入社会,从事司法实践工作往往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类素质教学实践中弊端日显,传授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等,种种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健全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职业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目前高职教育有必要对“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主体学习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方法引导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学方式从前台为主转化为幕后为主,帮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调节学习进程,引导评价学习效果,反思方法优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创新模式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能紧紧盯住课本,着眼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学习包括合同拟订、法律文书、基本法律事务办理流程、简单法律纠纷的解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学习资源,比如,电教室、资料库等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要从关注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从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到岗位需要的人才标准,再到面试技巧等,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自身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技能培养体制,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法律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同,高职法律专业主要培养基层法律工作人员,解决基本的、琐碎的、日常的法律纠纷,因此,高职法律专业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技能培养体制,改变过去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公检法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最后好带学生参加几次旁听;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不按照人才要求改变教学计划,企业自然也不录用不按其要求培养的学生,合作协议流于一纸空文。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高职法律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切实可靠的合作方。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司法所是基层政法组织机构之一,它与公安派出所、法庭共同构成我国乡镇(街道)一级的政法体系,成为我国基层司法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是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平台。然而,多年来,我国司法所人员素质低下,社会服务功能差,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对其认识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学校与司法所建立合作协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法律职业素质要求,参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提升我国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2.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在当前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够,往往看重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工作,比如律师、公务员、白领。然而,法律纠纷的高发地仍然是基层,化解法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是基层组织,要充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基层实践工作中磨炼,而不是通过办几个大案要案就能实现。基层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都是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帮助基层民众化解民间纠纷、加强宣传工作、防止民转刑、劝解、帮助社区居民依法维权,建设法治社区、构筑基层法治力量。

3.学校内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培训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在于教师,学校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使一线教师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掌握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如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借鉴“教学工厂”理念营造学校与政法行业合二为一的真实工作环境,通过按工作角色模拟完整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政法高职校内学习与真实职业岗位标准一致性对接,形成了政法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新模式。

学校应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条件,搭建学习平台,为高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机会和便利,满足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如配备电教设备,购置学习用具,组织“法律知识大讲堂”活动,定期举办法制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尤其是社区服务工作者、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来学校讲学。组织开展演讲、辩论、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提高学习兴趣,把“教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制

与培养模式配套的是,改进教学评价的标准,从重视知识(或者说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向重视知识能力的多元评价标准转化。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院校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我校的做法是: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德育25%+智育55%+文体10%+综合能力10%,德育方面的加减考评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遵纪守法等情况;智育即学习成绩依然占比最高,一般是由考试课成绩和考查课成绩综合而来;文体是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综合能力由于缺乏具体的考量,实践操作中一般是每生10分。这样的评价体系看似全面,实质仍然是分数主导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反映出来。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折算课时,予以考量,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评价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法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宏毅,高海霞.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