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2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读下去的渴望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法、悬念法、趣味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自身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可生搬硬套。下面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1.1常规导入法教师开门见山“: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2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有印象吗?”……1.2情境教学法首先请学生观看PPT(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段视频传递了哪些信息。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或其他基因工程的视频),接着发问:“通过视频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主要信息?”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我国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此时教师表扬并再问:很好,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呢?学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再问:很好!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学生“: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此时教师给予肯定,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很显然,第一种导入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提问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提问与回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所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问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例如,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提问: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此,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它“姓甚“”名谁”呢?学生随即想起“DNA聚合酶”。老师接着再问:“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学生立刻就活跃起来,进行热烈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不是一回事。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不同点:①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②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教师这样适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探讨总结,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旧知识融合,深入理解领会学习内容。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或者让学生或者自己及时给予引导、修正、补充,力求答案正确清楚,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3启发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启发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引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亦多种多样,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回答也就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引领,因势利导使学生解答接受。如: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内容时,教师可从下面四个思考题入手,逐步分析作为载体必需具备的条件。(1)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互动、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2)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能否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3)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产物,实验将失去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4)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检测呢?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才能让学生领悟,只有使学生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另外,这样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结束收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语言艺术 特点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21-01
在探讨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对语言艺术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艺术性语言是具有美感,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将其和生物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能够让其承载知识信息,所以还具备了知识性和教育性。生物课堂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能够满足以下的一些特点需求。
1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特点
1.1 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生物方面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生物教学必然要使用要科学术语,因此科学性的语言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科学性语言应该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主体以及生物学规律进行很好的阐述,使用语言来对一些生物进行解释和描述,使其更加生动,贴近现实情况。语言准确性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教师除了能够有扎实的课本知识基础外,还应该能够对新的概念、信息、观念进行了解和学习,不断的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自然的阐述和描绘出来。
1.2 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1.3 生动性和趣味性
生动的教学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功底,能够将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进行具化的描述,且容易理解。生物课使用的语言生动是必须的,而趣味性需要以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基础,不能够将内容进行过大的夸大和篡改,使其故意有趣,和实际偏离,因此这需要教师去多琢磨。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生物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风趣性上。在讲到植物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样的讲诉,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植物的命运是不幸的,植物从来不会主动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来,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摄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远处十食物链的最底层。课堂的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已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1.4 情感性
生物课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进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会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除了在课堂对学生给予关系,课后也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对其心理进行启迪。通过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来将情感升华,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拂去心灵的尘埃。能够感染人的语言和富有激情的语言,都是可以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共鸣其内心,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2 增强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2.1 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学生喜欢风趣幽默的对话,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容易。进行知识传递的时候应该准确,语言不要模棱两可。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如果是以兴趣为基础,则会获得非常好的动力,因此真正能够引导学生的还是兴趣。学生抱有兴趣来学习,其思维更加活跃,观察能力也更强,记忆更加深刻,这些都是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的事情。
2.2 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教学和生命不可分割。生物教育既是一种既得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学生学习到的还有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尊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除了有生命的美,还应该有语言的美,我们学习的时候,很难看到实物,使用语境和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是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出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的艺术性来引发想象,这样可以获得较为美好的感受。
3 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是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课程可以顺利的完成。
艺术性语言的使用必须严谨,不要逻辑不清,应该调理清除,脉络清晰。严密性除了有逻辑性外,还要符合事实,这些要求如果无法达到,则会让教学内容变得模糊,学生抓不住脉络,也就无法很好的学习,所以需要得当的表述来为教学服务,让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艺术;高效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是生物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生物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发掘教材魅力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虽不要求要像语文教师那样对教材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敲,但能够善于发现教材之中的亮点,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生物教材自身蕴涵的自然美、科学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对于词语、连接词的选用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而不是字词句之间的简单堆砌。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词、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他惊奇地发现,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还是父本,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联系本节一开始“问题探讨”中介绍了人们一直认为两亲本杂交遵循的是“融合遗传”,但孟德尔的实验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孟德尔带着疑惑继续研究,最终发现生物遗传规律。利用这一联系,教师就可以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同时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这就告诉教师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加以利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助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生物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而且生物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恰当时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抽象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利用动画引导学生。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师:(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师:(讲解)交叉互换指出其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
2、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生:总结归纳表述
3、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
生:预测减数第二次分裂
师:(提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
生:尝试将减数第二次分裂画出来。
师:巡视指导
......
这样,利用动画,不仅将抽象的的知识变得形象,让呆板的教材图片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语言艺术,开启学生思维
《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不仅在语文课程上需要教师要应当运用富有艺术和诗意的教学语言将文本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善于利用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在生物课堂上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化,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为牢固。
生物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生物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这个艺术,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效果,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学生在笑过之后会得到启示,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物,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法国雕塑家罗丹(Augeuste Rodin)曾说过:“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的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感到愉快和幸福的。2009 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Anthony Mullen)进一步指出:“职业教师必须超越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一位‘艺术家’。教师必须把他的工作当做一门艺术来完成,因为与所有艺术家一样,教师也是在创造。”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最好力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提问是新课程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如何提问,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提问内容、提问时机等方法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09-01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的开端。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出色的课堂提问可起到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提问,应该做到:
1.巧于设计提问内容
1.1 要突出重、难点。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完成了。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就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通过类比,有丝分裂原有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再现,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会对减数分裂有个初步认识。这时可进一步提问: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通过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学生的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1.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提问时往往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很少提问差生,生怕万一回答不出来,浪费时间,课堂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教师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该因人施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由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1.3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出了多少问题,而是看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提问过少,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提问要适度、适时、适量,使课堂提问发挥最好效果。
1.4 控制提问的进度。课堂提问期间,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进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要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激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2.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2.1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生物学的理论和原理通常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会感到难学,没有兴趣,教师在讲解每节内容前要给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或给出一些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听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和脂质"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1)老师(我本人)有轻微的肥胖症(事实),请你们推测老师日常饮食中,喜欢吃哪类食物?请你们给老师提供一些减肥建议。(2)老师正在通过节食减肥,但到了上午第二节课偶尔会有低血糖的症状,发生晕眩,此时我需要及时补充哪类食物?
2.2 提问于学生的"病灶"处。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可能有哪些知识缺陷或混淆?能力提升的障碍是什么?这些就是学生的"病灶",是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教师的提问要体现"变",即"貌似神变",让学生"误入圈套",而后"恍然大悟"。这样的效果要比正面突破好得多。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采取的补救措施是()A.喷施B肥B.追施N肥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D.没有补救措施本节课学习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报出答案:C。而后经过教师分析,本题收获的是"油菜籽"而非"果实",没有受精没有补救措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历经"试错"、"纠错"、"悟错"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针对课堂提问,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 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空间
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营建问题空间,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便高涨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空间却非常窄。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发问和提问的积极性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在大力推进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建一个广阔的“问题空间”。本人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问题空间进行了一点初探。
1、教学中学生问题空间“窄”的表现
1.1课堂上不敢多问。好奇心人皆有之,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到儿童,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但大人对于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回避,甚至呵斥孩子。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受到扼杀。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怕此问题太简单与课堂联系不大,被老师拒绝回答。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直没有表现出来。所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要多营造一些问题空间。
1.2课堂上学生没有产生疑点、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传统教育,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堂教学别注重学“答”的训练,而忽视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这种现状对于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2、营造问题空间的教学策略
2.1精心设计并上好开头课的艺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头课中,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头课意在达到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1.1通过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以营造问题空间。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水分代谢中水的利用、矿质代谢中Mg元素的利用,以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作为知识储备,通过日常现象如“叶片为什么是绿的?”、“植物是如何释放氧气?”、“植物如何吃进二氧化碳?”等等激励学生思考,并确立光合作用的过程。
2.1.2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来营造问题空间。讲到矿质代谢时,可以通过根的交换吸附演示实验,让学生针对整个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物科学史中同样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可用来营建问题空间。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然后提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妈妈却正常呢?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兴趣。
2.1.3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实来营造问题空间。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好导语像磁铁,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在开头课中让学生接触到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这是不管问题有多难,也要力求解决,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2.2引导学生自己营造问题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唯恐讲漏了某个知识点或讲粗了某个题目的解法,每节课让学生享用的是只需受用、无须挑拣的知识大餐。学生理所当然地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恰当选择,可不讲的,就放手给学生讲;必须讲的,也要尽可能少讲,甚至有意漏讲或错讲,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如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当小老师讲到植物是自养型生物时,很多同学会质疑:菟丝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养型生物呢?猪笼草可以捕捉昆虫,消化昆虫,它从同化作用分析又该属于什么类型?猪笼草以光合作用为主嘛?人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人是不是兼性生物呢?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
2.3营造讨论、争论的艺术空间
英国作家伯纳也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几十个人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获得几十种思想。”因此,在合作中交流,能实现互补。
把同学争论的问题或者意义深远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营造讨论、争论的空间。当然问题应该是学生普遍能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能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争论。
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从而完成自己的设想。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建立学生间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3、营造问题空间所需的环境
3.1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由于“闻道”有先后,年龄有大小,师生间的心理总是有一段距离,若教师不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距离就会越拉越大。所以,课堂外教师要多渠道地找学生谈话,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
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离奇的问题予以肯定。这样,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就避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2教师良好的素质,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营造问题空间的关键。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教师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性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面对学生大量的问题,不仅不要怕被学生问倒,而且要为你能被学生问倒感到高兴,这说明你的问题教学有一定成效。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和学生讨论交流以及课后和学生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总是恰当地设计给学生营造一定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生物教学建模》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讲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授课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爱听教师的讲述。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当是有声语言的典范。它不仅要符合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条件,要具备“学科语言”的特色。自然,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生物化学语言”这一特色。
1 生物化学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的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理论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因而成为医学基础课中较难的课程,学生谓之“神话”。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比同期的其他学科要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本课程畏难情绪,使得学生被动学习;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整体性认识不清;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表达力不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素养、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授课时语言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魅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繁杂难于理解的书本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着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1]。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具有艺术感的语言,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影响。而生物化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由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决定了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独有的特征。在讲授时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严谨性和激励性。总之,生物化学课程学科特点需要艺术的语言, 提高生物化学授课质量也需要艺术的语言,学生接受生物化学知识更需要艺术的语言。
3 提高生物化学课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其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的根本体现,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3.1认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严了。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略、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高度认识到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语言美的艺术境界。
3.2积累本学科的语言素材 作为生化教师,要注意积累生物化学课教学的素材。例如:在讲授物质组成时,充分利用物质发现的历史故事及发现者趣闻,加深学生记忆,效果更佳。在讲授代谢和信息遗传部分时,联系刑事侦查中的生化,如死亡原因的推测、个人身份的识别、亲子鉴定及证据的检验等,能充分展示生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真实案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3领会教学语言美的实质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语言艺术既具有一般艺术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教育性,且实质在于教育性。教学语言艺术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艺术,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的创新决不能脱离教育性。教学幽默美、含蓄美、声音美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必须为教书育人服务[2]。
3.4加强教师幽默品质培养 幽默是生化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正如英国的M.鲍门所说:“高尚的幽默隐含了生活的全部哲学,它不仅仅是对无知的嘲讽及对笑话和故事的掌握。真正的幽默者能够像从口袋掏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而不要花大力气。”其实,高尚的幽默是生化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火花。生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谈天说地;只有逻辑严谨,才能言谈隽永;只有思维敏捷,才能妙语连珠。
总之,生物化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与其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着眼当今生物化学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生物化学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化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生物化学教学之路。因此,要使生化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导入原则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5]郭友, 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艺术性重点在于它的严密度。严密性主要是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如果出现语言上的逻辑错误,表述不够严谨、周密、条理不清,会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表述得当,则可以给教学增加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