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2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成人高效学习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要求高等院校全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也应响应号召,注重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构建健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剖析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国家政策对创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许多高职院校也如火如荼的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积极开始创业课程、举办创业活动。但在创业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仍面临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各不相谋
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犹如“楚河汉界”互不干涉、互不融合。首先,高职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考虑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一些院校仅将《就业指导》、《现代礼仪》等课程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些院校虽独立开始了创业课程,但只针对少许学生开设如SYB创业培训班等形式的选修课程。其次,两者的教学目标毫无交集。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专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两者之间没有契合点[1]。况且,两种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然有异。专业教育着重突出实操实训,而创业教育则更多的以课堂的理论授课为主。
2.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孤立、零散的现象,缺乏完整的课程结构。因为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讲座、论坛或是创业计划大赛等;有些高职院校以第一课堂的形式开设创业课程,大多都是选修课程或是一门创业类必修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2.3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限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具备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能独立完成创业项目的
时代所需的人才。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实践,因而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业实践活动,但这正是学校创业教育的瓶颈之处[2]。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创业体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和在校内开设店铺等已成为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首选模式。显然,真正的创业要比以上两种形式要复杂得多,单纯地运用这些方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本身创业经验有些欠缺,甚至也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很难有效的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展开指导。而大部分企业家受聘担任创业教育的专家,也一般只是开设讲座,对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不大。
2.4创业教育师资配置匮乏
由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成为高职创业教发展的一大难题。当前高职院校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部分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这两类教师最为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均没有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或企业在职经历,因此在创业教育培养中也很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3.1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是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因为其最终影响到创业教育对象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如针对我校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加强技术创业思想的渗透,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加强智力创业思想的渗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扩展学生的创业类知识面。第二、将创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恰当分配。不仅应加强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比重,同时也可将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3.2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而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3]。因此,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可分为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三大方面。而与之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主而开设的相关课程。由于创新创业意识是学生创业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因此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论和接触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创业学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理论》、《创业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全面的了解创业的意义;创业心理品质决定着创业者的创业成功与否,因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总是要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并应承受和调节各类压力,所以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创业课程的开设必须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实践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因此相关课程可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可以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或实践活动来实施。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与创业有关的法律、财税、管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为他们能应对今后的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可开设《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市场营销》、《项目运作与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等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应突出与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因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既需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也应该渗透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就能完全掌握,更多的需要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和提高[4]。因此,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突破理论、课堂甚至学校的局限性,主要通过“创业感悟”、“创业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其主要课程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通过与成功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在“创业感悟“中总结成功经验。二、组织各类相关竞赛。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专业技能竞赛”等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创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产学研的项目,为学生建立实践活动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小微项目创业,以此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3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1.加强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职“创业双师”教师过于匮乏,导致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因此,高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需要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实践型教师,从而改变依靠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人员和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培训;同时可以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或工商、银行类单位的专业人士兼职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
2.加快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并未设立专业部门来开展创业教育,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如《就业指导》是由招生处管理,而《SYB创业培训》又是由学生处管理。当然,有些高职院校已成立了具体部门来管理创业教育项目,但往往都流于行式,无法行使其实质性的管理作用。借鉴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我校可以以管理学院为依托,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部门。
近几年关于探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文章有不少,大多是从批判“理论+例子+训练”的传统模式出发,提出了情景教学法、系列化写作、全部课程的写作、讲座式的教学等新的方法,颇有启发意义[1]。另外,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日益得到重视。据调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然而,在笔者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发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虽然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属于形式上的改革,系统性不强,对于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推进作用。
那么,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课程,究竟该怎样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促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呢?
首先,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应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创新、服务精神为根本目标。反思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真正的公民责任感。由此,笔者等教师提出运用服务性学习理论,来指导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
服务性学习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思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教学或学习的理论。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NSEE)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2]。
而《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日常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要求等基础上,培养在现实社会中可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为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而服务。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好这门课,可以提高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以“应用文有何用处?能为什么服务?”为问题,可以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诸如借钱要写借条,找工作要写求职信,举办活动要写计划、通知,开店经营要先作市场调查,经济合作要订协议,表彰先进要写通报等等。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在课程性质上就可以定义《应用文写作》为一门非常实用、非常具有参与性和服务性的课程。
其次,笔者也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发现适合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任务分析法同样适合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通过社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再根据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质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近年来已经在制造、机械工业等领域的课程开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笔者以为,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可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改革,其最主要的原因为:
1.从课程性质上看,《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经验及策略的过程性知识。姜大源认为很多课程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很多专业课程属于第二类课程,适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开发[3]。而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的写作更多地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的规律、经验和方法,它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是属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所以笔者以为是适合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进行开发的。
2.应用文写作本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带有文本程式性、工作流程性等特点,可以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都很明确的工作。如果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项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完全具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典型的步骤。例:如果布置给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项培训任务(模拟某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涉及到计划(培训计划制定)、会议纪要(开会商议如何进行员工岗前培训)、请示(经费等方面)、函(委托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合同(和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通知、总结、简报消息等文书的写作,这项典型的工作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解为子项目,即上述各项文书的写作。教师布置每一项写作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后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行动起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
另外,职业教育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为专业服务。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一要求,笔者以为应用文写作课也应重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用为准绳,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本课程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改革正好体现了为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服务的思路。
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和典型任务分析这两个想法,笔者曾尝试对笔者所在学院的会展专业学生进行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对《应用文写作》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改革。笔者于开学初拟订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计划表,如下所示:
这样,本课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模糊情景相结合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两项大工作:即招聘求职工作(基础工作)和会议展览活动工作(专业工作)。一项是典型的基础工作,可以涉及各个专业,体现基础课程的特色;另一项是典型的专业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社会行业对本专业领域的要求,设计专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会展专业的展览活动、人力资源专业的培训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及推广活动等。典型工作任务和环境的设计可以回避传统情景式教学中情景不连贯、不典型的缺点,用现实工作中连贯、典型的任务情景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
而每一项典型写作任务又可以按照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这里以布置给会展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旅游产品展览会为例,分析这项工作中调查报告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在本课程的工作评价这一项中,笔者采用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构成如下:
结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合一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一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施这样的开发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1.是否每次课都应当有“服务性任务”,而不存在单纯的讲授课?笔者等教师知道,工作任务驱动并不能排除理论、知识(尽管它是隐含在任务之中的),也不排除讲授。那么,一定量的的讲授教学安排是围绕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的,还是围绕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来设计?
2.“典型任务”是否足够典型?能不能足以涵盖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虽然都知道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应用,而且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师不可能在校期间教会学生所有知识和能力,但教师还是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安排,行政公文的写作中只涉及到通知、请示、会议纪要、函,知识和能力点是否典型呢?应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怎样典型的工作任务?
3.服务性学习中的“服务”是否应该有一个实施的落脚点?比如说为学院的某个部门服务(写作通知、方案、海报等)、为学院附近的社区服务(作社会调查等)。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但需要建立真正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
这里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专家的指正。
注释:
[1]沈成林.浅论如何加强高校高职教育的应用文写作教学[J]科技资讯,2006,(31):105.
[2]马萱萱.服务性学习之于高校德育改革的价值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观念;转变
Abstract:China's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diploma education into the lifelong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we must transform the old views, from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 into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ing persons, from valuing teaching into valuing learning, and from learning into being able to learning.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ar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increase by degrees.
Key words:adult higher education; viewpoint; transformation
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但教育观念与一般的认识结果不同,它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组织和建构,有着改造客观现实的主体目的性、意向性和价值性。”[1]教育观念既包含着主体对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也融入了主体“应当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反映了因应在主体身上的现实关系,具有事实判断的成分,也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展示了主体自身的精神追求,可以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正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面临着由传统的学历导向,向现代学习导向全面转型的艰巨任务,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包括: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一、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据。从本质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高扬的一面大旗。教育兼具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育人的功能是内在的,是根据;社会功能是赋予的,是伴生的,是建立在人的培育这个基本前提基础上的,这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科技活动、经营管理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要将“育人”做为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离开了这种规定,教育相对独立地位就不复存在,教育价值取向就必然发生偏差,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无论赋予教育什么样的属性与功能,其实都是教育的外在价值,这种外在价值,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间接实现,不能把教育作为直接的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把人作为丧失了主体性的工具加以锻造。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成人的教育,更是“成人”的教育,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教育。成人的发展是指成人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成人而言,生理的发展在进入成熟期后,老化已缓慢地开始,体质与体能在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在成人期讲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体能,努力延缓衰老是成人生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成人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尚未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成人的心理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以智力为核心的认知发展,还是以人格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都具有发展的相对无限性。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成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永远面临着发展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要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要使成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精神人格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具有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要使成人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以成人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成人高等教育主张,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所谓抽象的人,从基本目的来看,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它是成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统一实现的具体体现。因为这种社会公民不仅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而且也是具有社会意识、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即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人到成年,具备了作为社会公民在年龄要求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具有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对于成人而言,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公民素质的形成是终身性的过程,需要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在实施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民教育不可能在人生的未成年期,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次完成。公民实践是一种公共生活方式,真正的公民生活实践开始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后,是在成人期的具体社会实践当中得以体现的。通过成人的学习和职业活动,发展成人参与社会实践以后的成人教育,是进行公民素质建设,培养合格公民更为直接的方式。现代社会是学习社会,随着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将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学习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这种延续成人终身的特性,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其他教育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转贴于 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这点是忽视了的。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热衷于学历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满足部分成年人学历提升的需要。学历文凭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现代社会也不是不要学历教育,问题是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使成人高等教育迷失其应有的“成人”价值取向,背离了培育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本真。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能力的人才,学历文凭是拥有知识能力的象征,对学历文凭的追求就是对有知识能力人才的追求。因此,从本质来看,文凭主义实际上还是基于一种材用的思想。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改革,原本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主义和普教化倾向的纠正,但其实施结果却是把材用思想发挥到更充分的程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度成为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成人教育的时髦口号。笔者无意反对成人高等教育对在职成人职业技能提高的强调和重视,但不敢苟同这一貌似响亮的口号所掩盖的对成人及其发展的漠视。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成材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时期某一类成人高等教育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它的本真或全部。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是其主要目的。无论是学历性成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的都只是社会和成人对知识技能的部分需要,成人发展和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所包含的内容远比这广泛得多。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真正认清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成人高等教育的旨趣和初衷,也不可能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全面深刻的清理,当然就谈不上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超越了。金生鈜教授在谈到成人教育的目的时,特别强调:“我们需要在成人教育中渗透一种观念:成人教育与成人公民素质的教育的价值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成人教育中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建构一种引导成年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民的成人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2]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建构起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形式。
二、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关注教师的教授,重教轻学。捷克的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他把教育事业视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大教学论》就是专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学问,用以帮助教师教给学生一切人类知识。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学生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和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选择,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权威。他主张应把教师摆在学生心灵塑造者的位置上,控制学生的环境,决定学生要得到的体验,形成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品质。赫尔巴特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主张教学程序应分成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其后继者将其发展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即“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所说的教学阶段和方法,实际上只是教的阶段和教的方法,重视的是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正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并由此构成了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学的基本体系。“三中心”里面,教师中心是关键,正是由于教师的中心地位,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才得以实现。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学理论体系便秉承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建国初期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在理论方面首先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教育支持者的反对。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改选和经验的重新结合,教材的基本源泉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构成的,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做中学”,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木工、纺纱、织布、烹饪等)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他反对传统教育消极地对待学生、课程,教学方法划一,把重心放在教师而不是学生上。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3](P79)“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中[3](P79)要求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杜威认为,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这是一场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3](P32)。
随着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学生的主体性及学生学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习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函数。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从传统教育的重教轻学,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主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如果说,一般普通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成人高等教育则更应如此。这一是由成人高等教育目的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对成人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性完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多重任务,实现成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强调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成人正确的学习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成人学习者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则很难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成人的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其二,由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具有较丰富的个体经验和积累,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责任,但普遍存在着的工学矛盾又使得他们难于像未成年人那样参加长期脱产集中的教育活动,需要他们根据工作或个人的发展需要设置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寻找学习材料,自己安排时间,通过以自我为主的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其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有帮助的成人自我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它将卓有成效地推动成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繁荣。
转贴于 然而,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学历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仿效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来,深受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重视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重视正规的课堂教学,轻视成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成人学习的特点重视不够,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客体和受教育的对象,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确立,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以职教化为主要特点的改革。改革把过去对系统知识传授的重视转变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关注上,在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中,开始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的成人高等教育更加重视成人多种形式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视为成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观念上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体现在教师观上,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主张教师角色的调整和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伙伴与会话对象,是学习环境的有效营造者。在学生观上,强调成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师生观、教学观上,改变传统的师尊生卑、重教轻学的占有式师生关系,把教师和学生真正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平等主体,使成人学习者在这种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得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唯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变革才具有实现的可能。
三、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多种多样,依据学习方式和重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区分为“学会”和“会学”二种。“学会”注重学习的结果,强调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这种学习属维持性学习或适应性学习,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会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属创新性学习或学会学习,不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概言之,“学会”与“会学”是对教学过程中“学什么”和“如何学”的一种简要指代,前者强调的是对内容的学习;后者强调的是对方法的掌握。
“学会”与“会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如同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学会”不可能“会学”,而没有“会学”,也谈不上“学会”。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其基本主张和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习观。18世纪西方教育界,实质教育派以联想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灵是个容器,要用各种知识来充实,主张教学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有用知识,发展智力无关轻重;形式教育派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启发人的心灵,教学重心应放在发展智力上。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争论的焦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孰重孰轻,其实也暗含了教知识还是教方法,重“学会”还是重“会学”的争论。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怎样学习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当代教学理论尽管派别林立,观点各异,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都十分重视,都主张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如何学”。现代教育的许多大师们都是强调学习方法,重视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重要代表。布鲁纳基于结构教学的理论,提倡发现法,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赞科夫从以教学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与传统教学原则相对立的五大教学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成果,更要留心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等等。他们都强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已有知识的归类,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人们接触知识较以前更为容易,使得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说,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就要求人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学习,要求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一个结论需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能应用,而方法却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它比结论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进而创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现存的知识更为重要,这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学会”向“会学”,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工作成人,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工学矛盾突出是这一群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学习问题,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要靠业余时间的自学进行,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成人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学习,尽管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未成年人,但理解学习是他们的长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其经验和理解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就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强调“会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把学历文凭的获取和有用之材的培育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视成人发展的需要,强调以教为主,重教轻学,在教学观和学习观上则是强调教给事实和学会知识,重现有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轻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品质培育;重适应性学习,轻创新性学习;重“学什么”,轻“如何学”,不注意发挥成人学习者在学习上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帮助成人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同时,着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意味着学会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利用时间,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与关键,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意味着学会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创新学习;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还意味着学会有效利用不同的学习场境和条件,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优势,通过理解,借助经验进行学习,以弥补工学矛盾和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螺旋式提高的复杂过程,也是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会学习是通向认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是挖掘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学会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与创造的并存与通融。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人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审视教育观念[J].中小学管理,2000,(4):2.6.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29-03
近几十年来,顾客满意度的理论已渐人人心,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谁能争取到顾客的满意谁就能赢得竞争。如今,该理念正逐步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之中,使学生满意已成为教育机构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办学机构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从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来获得学生的认可,无疑已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学生满意度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
(一)学生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在学校里对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感知,与他们心中原来对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期望进行比较的结果。满意度测评是他们评价所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的一种方式,是高等学校总结和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消费者,他们是服务质量的重要监督者;作为使用者和受益人,他们理应提出建议和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作为见证者,他们是保障教育服务质量、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和提高行政效率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
(二)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部分,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形式,以普通高校以外的社会人员为教育对象,开办各种形式和规格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它是对符合入学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成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实施的高等教育,旨在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生源类型多样化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多数为在职人员,年龄20-35岁,其性别、受教育程度、知识库和结构、人生阅历及受社会因素影响程度不同而导致各自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同,同时每个人还扮演着不同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相对于高等学校的统招生来说,年龄较大,工作家庭事务较繁忙。因此,个别差异较大,使得成教学生整体结构具有复杂性。
2.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教育基础及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平衡,求学目的不同,导致教学过程中众口难调,传统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有些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链接不够系统和完整,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大。
3.工学矛盾突出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有业余学习和函授学习等形式,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由于就业竞争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学生的工学矛盾尤为突出,这已成为困扰学生和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的一大难题。因成教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复杂多样,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技术很好地完成各科教学任务。
4.社会经验丰富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多数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年龄较大,因此,成教学生具有相对独特的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虽然大部分的成教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是并不意味着大脑迟钝。相反,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思维方式也不死板。所以,在社会交际能力方面会更突出。成教学生的学习是建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和概括,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并能联系实际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成教学生懂得怎样选择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能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保护意识强
时代在进步,随着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成教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不再那么简单和单纯,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马上会想到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成人高校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更应注意方式方法,不可盲目行动,随便应付,以免引起学生不满而投诉。
(二)成人高等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解成人高等教育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学习形式、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学生管理等方面。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杭州、绍兴、台州、舟山、湖州等地就读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在就读成人高等教育的人之中,有58%的人仅仅为了获得文凭,以帮助就业、升职或提高待遇。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招聘要求基本都是大专起步,因而文凭真正起到敲门砖作用,没有文凭就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它成了一个人的重要资本。
此外,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学习形式等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66%的人对成人高等教育比较满意,也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效果一般。这说明成人高等教育在课程安排、教学师资等方面还不够贴心,对学生的需求没有进行认真调查,导致教与学有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单位不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承担学费是小事,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倒是一件头痛的事,因为就读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边工作边读书,不管是双休日上课还是平时晚上上课,都得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肯定会比较劳累。如果碰上加班或出差,还不能保证按时上课。一旦学习与工作出现矛盾时,只能是放弃学习而保工作。作为办学单位而言,毫无疑问,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则是当前要做的头等大事。
(三)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竞争,恶性循环
有些办学机构为了吸引和扩大生源,常常以成教学生的“特点”为借口,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到课率不断下降。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越来越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纯粹为了获得文凭而读书,有点用钱混文凭的味道。这些学生平时不用功,最后到期末考试时就只能动歪脑筋,想办法如何用作弊来“顺利”通过考试。少数办学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关不严,客观上出现给学生“放水”的现象,反过来又助长了学生的歪风恶习,形成恶性循环,给成人高等教育造成了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
2.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有的办学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随意缩减课时量,随意调整教学计划,随意合班上课,使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办学机构教学条件差、聘用不合格师资、环境恶劣,学生反应强烈;有的区域缺乏专业师资,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任课教师,难以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讲解清晰准确,重点突出,于是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满意度降低;还有的学生因工学矛盾突出,实际出勤率不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在教材选择上,教材的编写年限过于陈旧、教材出版质量不高,到了学期末,很多学生的书根本没怎么翻过,这都影响了教学质量。
3.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有些办学机构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或因管理不善,管理人员更换过于频繁,与高校联系、沟通不够等原因,在各个教学环节衔接上容易出现问题。还有的学校在管理上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如考勤问题,本身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但行使起来却大打折扣,原因是担心已有学生流失,潜在学生不敢进来。成教的学生既有工作的压力,又有学习的压力,有时的确会顾不过来,因而急需学校提供精心周到的服务,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4.招生收费环节不够规范
有些民办教育机构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有些办学机构招生宣传不真实,有意模糊、混淆招生性质(普通和成人),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甚至虚假承诺,误导学生,违规收取学生高额费用、学生要求退费得不到解决;有些校外站点直接收取学费,不出具正式收据,收费不按照省教育厅、省物价局核定的学费标准收费;等等。
三、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学以致用
成教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薄弱,但动手能力比较强。首先,学校应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成人高等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次,应注重因材施教,在课程安排上,要立足于实际需要,多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在课时安排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至少为1: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不仅使学生注重理论基础的扎实,培养学生可持续的潜在发展能力,又使实践教学不但没有削减理论的分量,反而在实践中得到强化、验证、深化,有效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整合课程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成教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满意度。
(二)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灵活学习形式
成教学生因工学矛盾,到校面授时间上常常难以保证,成人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加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可以从公共基础课开始尝试,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开发网络课件,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成人分布广、分散学习的不足,进行远程教学、网上答疑和作业指导等,减少学生来回奔波之苦,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便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
1.关注需求,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学生无小事,学校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教职员工应当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才能真正从广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服务,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大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那就必须树立起服务意识。
2.务实高效,切实提供优质服务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成人高等教育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学校一定要以广大学生为中心,从大处着眼,也从细节人手,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与学生沟通,实行人性化管理。用良好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关键词: 函授教学 教学管理 管理职能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演变成多层次、多规格、多方位的。仅仅依靠全日制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成人教育作为在职人员的补充教育,不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而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投资少,见效快,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加强函授教学管理,提高函授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确保函授教育质量,函授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的实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无一不关注本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振兴经济,培养一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队伍,必须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函授教育以及函授教学管理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计划制定科学化、规范化
适应改革需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决定培养人才规格、人才知识结构、体现教学设计原则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和编写适用于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办好成人教育的前提。我院采取滚动修订与全面修订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计划充分保持相对的先进性、 科学性和动态性。完善教学大纲与卷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教学大纲的建设为课程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尤其是卷库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把教考分离引入到成教教学管理中来,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了考试命题的规范性意见。对有条件的课程建立了卷库,从而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严密了考试环节,保证了教学质量。
几年来,我们着重制定科学的、规范的教学计划。函授生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形式。学习难度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坚持以“少而精”为原则,合理计划分配课程门数、内容及学时,既保证函授教学质量,又体现函授学习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注重系统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注重实际应用;打好理论基础,保证基本技能。工作中严格执行作计划标准,科学而规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 教学实施严格化、高效化
函授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全日制成人教育,它有其特殊的教学形式,由自学和面授两个环节构成,而面授又是完成函授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面授教学是对学生自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能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所以面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授时,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学科的科学体系、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给函授学员解答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机,所以必须严把面授这一关。为确保教学质量,择优录用一些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上课。在学员来校面授的前就将教材和教学提前分发给这些任课老师,要求精心备课,做好面授准备。待学员入校后给他们认真讲解,仔细辅导,解答疑难,并且讲解时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上课老师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听课,检查教案,以督促老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授课结束时要求辅导老师及时布置作业和自学内容,督促学员认真自学,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教学活动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的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对于函授学员来说,在较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系统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必须要求学员按时 上课,认真听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些学员对函授教育特点认识不清,认为函授只要考试过去就行。也有部分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了混文凭,不注重面授环节,常常在此期间不按时到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针对这些不良倾向,我们制定出《面授期间考勤办法 》 以及《函授学生课堂纪律规则 》等有关教学管理文件。
1、加强对学员的作业管理,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函授教学的有关规定,学员的作业在学习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在学员入校时严格要求。对无故不交作业或作业不全的学员,严格执行作业登记制度,以引起学员的重视。并把学员交来的作业分发给各辅导老师,要求认真批阅,特别是对学员在作业中突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及时了解学员的自学情况,以便在学员集中面授时能对症下药。完成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必须严把这一关。
2、严格考勤制度,保证面授教学顺利进行。
函授生参加面授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要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几方面的知识,就要保证面授时间,所以要求学员必须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在面授期间坚持每天点名制度,并根据缺课情况给予减分等不同方法之处理。通过严格考勤,使全体学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面授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面授纪律,保证了面授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3、严肃考场纪律,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考试是对函授的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质量的一次检查,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此在考试前对试题严格保密,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对一些不守纪律的学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这样就制止了学员投机取巧的念头,使考试真正反映出学员掌握知识的情况。学员的考试成绩在统计结束后就分别交与学员手中,以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加努力的学习
三、 函授管理标准化、现代化
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主要因素。
首先,提高管理人员对成人高等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科技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目前,普通高校学历部分的成人高教在校生占整个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在校生。通过学习使管理人员认识到函授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函授教育应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激发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管理技术的热情,鼓励函授管理人员参加管理干部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并且对函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进而增强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加强函授管理工作标准化和现代化,是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从而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减少管理上的失误。如学籍管理 ,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 姓名、性别、成绩等统计记录,输人计算机,制定点名册,并序制定学籍卡,制 定成绩统计表等。这样在学生在函授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出、缺席情况都能有条理地统计出来,以便于管理。最后是学籍的清理工作,学员因工作调动、职务变动、家庭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坚持上学需及时清理,在清理学籍工作中要坚持慎重态度。总之强化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在面授函授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管理是实现成教工作有序运行的关键。 经过多年努力 ,我院已实现成教行政管理、 教学管理超前计划安排 , 克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函授教学管理》王仙竹 《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23卷第6期
(一)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它存在的土壤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正处于亟待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第一、管理体制复杂成人高校的管理体制有两种:一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主要指教育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二是由各行业部门办学并管理,主要指管理干部学院、职工大学等。对于成人高校,现行各主管部门的管理侧重于人事,对教学业务方面的管理多流于形式。在普通高校中,往往对网络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实行多头管理、互不关联。这种不同部门实施行政和业务管理的模式,造成“对内争资源、对外争生源”的混乱局面。
成人高等教育具体到各个省、区、市,主要由教育厅高教处统一管理。高教处要负责从博士、硕士、本科到高职高专和各层次的教育管理,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并不能倾注过多精力。第二、缺乏质量监控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关于成人教育的法律出台,使得目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没有强制的统一规范。由于缺少形成性评价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一些根本没有达到要求的成人教育机构得以继续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几个教学管理人员租几间教室就可以成立一个成人教育的办学机构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采取各种不规范的手段来吸引学生,从而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物价部门统一规定的收费标准下,重视教学质量,投入资金建立完善教学设施,严格管理的学校竞争不过“偷工减料”、“放水”送分的学校,导致优良学校不能生存,扰乱了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秩序。
同时这也使整个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不良的印象,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文凭“含金量”下降;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上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不得不与更多的对手竞争岗位,造成真正人才的浪费和配给不合理。
(二)某些办学机构的逐利行为
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在办学中重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但却把学校的成教学院单纯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在办学中不重视规范性要求,片面追求利润,为学校揽收。某些成人高等院校也受利益驱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根本不考虑办学条件是否成熟却大肆的扩张教学点,忽视甚至取消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从而导致了很多“假的真文凭”的出现。
(三)整个社会对文凭的片面认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上把文凭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找工作、评职称、加工资、提拔干部等等都以文凭为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由于需求的存在才产生了供给,正是由于整个社会对文凭的片面依赖产生了对文凭的大量需求。但是从现实看,我们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讲规模较小,供给小于需求。某些管理不规范,考试松懈的成人高等学校,成功地迎合了这些人的需求;而管理规范、注重教学质量的高校由于取得文凭的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使得它们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学习动机不明确,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成人学生在各种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经验的二重性导致有些学生在参加在职学习时出现严重偏差,学习的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比如有的成人学生在求学上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参加学习完全是迫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工作压力,是为了获得文凭而被动参加学习,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有些成人学生把交费上学看作是一种市场交换行为,认为他交了学费就应该让他毕业,给他文凭,动辄就向学校提出种种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一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在学习上出现消极抵触情绪,甚至退学转到能够迎合其需求的不规范机构就读。
消除成人高等教育“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终身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成人高等教育还将持续深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利益,破坏成人高等教育的声誉,从而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彻底地根除劣币,使良币得到健康的发展,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秩序,引导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对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多头管理的问题,由于不同的管理体制导致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首先要对现有的管理办法进行总结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管理办法,对不同的教学机构设立的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统一管理,采取统一的标准。其次,加强评估,建立市场的准入制度。加强对各类成人办学机构的资质审查,尤其要对举办函授、夜大和脱产班的学校设在地方的各教学点进行考核,严格审批的程序。要定期对高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实施评估,并建立相应的奖优罚劣的机制。公布办学规范的成人教学机构名单,对于管理混乱和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和教学点应立即停止招生,责令限期整改,而情况严重屡次违规办学的机构应坚决予以取缔。
(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部分公共课基础水平统考,建立质量评估、认证制度等质量监管系统,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加大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力度。[6]通过评估,不断总结经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增强质量意识,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普通高校要调整函授站布局,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设置函授站,把函授站的年度登记工作与每年的招生资格挂钩,切实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才能保证办出质量,办出水平。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处理好普通高等全日制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关系。许多高等院校在办学中坚持全日制和成人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办学。近几年使用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添置了大量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改善了教师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为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举办规范的成人高等教育又进一步壮大了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了良性、高效发展的态势。
(四)科学认识文凭的作用
成人高等教育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文凭的片面认识所致。因此,应该正确地看待文凭,特别是用人单位要建立招聘人才的多重考核机制,不能过多依赖文凭。对于文凭的作用要辩证认识,它一方面代表拥有者受过正统的教育,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代表其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层次及专业知识的储备。但是另一方面,文凭并不能完整诠释出一个人的素质。所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不能仅靠一纸文凭来认定,还要看一个人的工作实践和自我学习更新的能力。
(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观念
关键词:成人高校;网络辅助;写作课程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72-03
一、《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程本身的特点及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应用类写作课程中固定文种的讲解,《基础写作》课在授课中更注重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的介绍,内容更系统全面。因此,除对“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等写作基础知识分单元讲解外,还应配合大量名家作品的赏析,以增强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视野,增加写作积累。
同时,《基础写作》课又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写作理论是为写作实践服务的,只听不练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在《基础写作》课上,除了有教师对理论的讲解与范文的解读,还应有学生写作实践。只有配合大量的写作专项练习及作文练习,学生才能找到“感觉”,逐步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通过作文的讲评,体会不同写作技巧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只有将理论传授与写作实践有效结合并辅以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只能将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论传授上。虽然也有相应的写作实践环节,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时间仓促,很难“先构思再作文”;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作出详细点评,更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由于时间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作品赏析更是很难保证。
2.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年龄相对较大,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也较强。成人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在知识的系统化及理解记忆等方面稍微欠缺,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困难。同时,非脱产的读书方式及家庭的实际状况,也让这些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因此,在学习中,一方面成人学生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与现有的工作实践结合,并希望教学形式和方法能够适合自己的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工作、生活等方面与学习之间产生的矛盾,又使他们在传统的面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困难重重,很难顺利完成学业。在《基础写作》类课程的学习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因此,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要求,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单一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应充分研究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学习的选择性,指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技术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上传到网上,使成人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板书与音频、视频的结合,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网络辅助教学的优点
在当前环境下,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的地域局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广普及。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师拥有了大量潜在的教学资源。作为对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把精心备课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放在网上,一方面让学生课后有时间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来上课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课堂的知识。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介绍与写作内容相关联的站点或相关赏析作品的地址链接,提供在线查询的通用工具,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自主学习。
其次,网络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使授课与写作练习环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如热门话题的讨论)因势利导,来增加学生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并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经常给予指导、帮助和督促,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上网时间,学生可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表达自己对课程的建议及相关问题的看法,相互交流学习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进行总体评价。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一步改进授课的方式与方法并完善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程中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辅助面授教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时空的界限,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的实践基础及技术支持――网上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在《基础写作》课程中使用网络辅助教学,使成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及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因此,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开发对于《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重要。
首先,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内容中必须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写作基础知识中的六大模块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部分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阅读理解训练和专项练习;其次,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不能缺少名家作品赏析与各类文种的作文训练;同时,有了学生的作文过程,教师的作文批改及作文讲评也必须跟上,否则,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作出评价,影响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写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与学生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及时反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否则,将与传统的单纯面授教学中的单向的信息传递并无区别。因此,在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上,既要能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又要能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还要体现课程的评价性与课程的交互性,偏废一方,都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于此,在学校现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基础写作》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1.课程知识部分建设
通过“网上课程设置”,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及学期授课教案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对课程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利于制定学习计划;通过“授课教案设置”,教师将所有授课教案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分章节上传至教学平台,一方面供学生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供因工作及其它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资料设置”,将不同章节中相关赏析内容通过文档、视频、音像资料或地址链接等形式单独上传,让学生能对应不同的知识模块学习与欣赏,增强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2.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
通过设置“计分作业”,将相关章节中需要练习的内容以简答、阅读理解及作文的形式予以上传,并规定合理的完成时间,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完成并按时上传至教学平台;通过设置“课程题库”,分章节将相关知识点设计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等客观题型并与答案、答题时间共同构成课程题库系统,教师可利用题库组卷进行测验,也可以用于学生自测。
3.课程评价部分建设
对课程评价部分的网上建设是建立在“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的基础上,对“计分作业”及“题库测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前者往往就是作业对学生网上提交作文的批改,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文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作业展示”功能予以展示,达到鼓励与示范的双重作用。后者由系统直接完成,教师只要在题库管理中设置相应的分值与抽题比例,即可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评价结果由系统自动生成,既准确又高效。这一评价结果可作为最终课程整体评价的一部分或作为成绩参考。
4.课程“师生交互”部分建设
利用现有网上教学平台中的“在线交流”与“实时答疑”功能,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两种交流形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或结合使用,教师既可以有主题地组织问题讨论,也可以随时回答学生就课程相关问题的提问,还可以安排复习答疑。相对传统的面授交流方式,这种交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成人高校《基础写作》课程进行传统面授教学的同时,配合网络辅助教学,既符合成人教育规律,也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与课程特点,有其理论基础。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其可行性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一模式如能实践并推广,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使教师由“教”的角色变身为“导”的角色,即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课后能够随时给予学生辅导答疑。对成人学生而言,网络辅助教学既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开阔了成人学生的视野,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面临的“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网络课堂在面授课堂之外,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效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剑鸣.“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6).
[2]刘小丽,邵小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夏瑞丽.谈网络教学在现在教育中的推动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关键词:成人高校;翻转课堂;学习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赵岚军(1978-),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和成人教育管理;陈龙根(195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6-0055-0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在中小学中开展,大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引入翻转课堂仍在初涉阶段。高校开展翻转课堂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大学培养目标应就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杨福家认为,博雅教育有五个要素:一是强调广泛的、多学科的学习以及深度的研究;二是育人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三是鼓励提问,即质疑式、讨论式的教育;四是强调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五是做人第一、学业第二,这就是“雅”[1]。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支撑的新兴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创造一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良好的交互沟通环境,以激发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方式、交互沟通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等。学生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讨论和探索等活动的有效开展,是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重要依托。因此,翻转课堂离不开学习团队的建设。正如Zaid Ali Alsagoff教授所说的,翻转式教学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创造鼓舞人心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2]。可以说,学习团队的建设是翻转课堂产生实效的灵魂所在。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追溯翻转课堂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末就有人探索研究翻转课堂。2000年,迈阿密大学的三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构建一种全面学习环境,尝试把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把传统教学中学生课下作业放在课堂中由教师指导、同学互助完成。[3]他们的教学模式已经开了翻转课堂的先河。随后十多年的时间,许多研究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开展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
很多学者着重研究实现翻转课堂的载体、策略与方法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研究翻转课堂的载体,即开展翻转课堂利用的技术与手段。例如,David Raths在《nine video tips for a better flipped classroom》一文中提出翻转课堂中使用的视频应如何制作更有效。Siu Cheung Kong在《Develop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domain knowledge learning in digital classrooms:An experience of practicing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一文中研究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提高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我国学者也对翻转课堂所需的信息技术进行了研究。例如李小刚、靳素丽和王运武的《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刘金玲的《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探究》、吴忠良和赵磊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侍松门等的《基于安卓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黄艾等的《基于慕课的“五学―六位”职教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论著。学者们认为,与翻转课堂相关的信息技术包括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师生在线交互系统、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发等等。同时,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需要师生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总之,翻转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翻转课堂的有效实现。
第二,基于认知理论研究翻转课堂开展的策略。我国学者宋艳玲等从认知负荷的视角探究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提出降低认知负荷可以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有效性,并且研究了降低认知负荷的策略与方法。赵兴龙在《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一文中提出知识内化的方法除了传统建构主义学习论中提出的同化与顺应外,还有一种“渐进式的知识内化”,并针对知识内化规律提出了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第三,探讨翻转课堂与其它教学模式结合的可能性及实现策略。例如,我国学者张扬和蒙泽察提出“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具有价值统一性,并研究了两者共生的机制与路径。还有学者在跨越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策略与途径方面做出了研究。
(二)翻转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例如,《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Assessment:Pharmacy Student Engagement,Performance,and Perception in a Flipped Satellite Classroom》一文谈到在远程教育药学课程中如何实现翻转课堂。以及Robert Talbert在《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一文中讨论了翻转课堂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等。我国学者也分别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电路原理、财务管理、英语写作和经济学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有些学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转课堂的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例如,Paul Baepler,J.D. Walker和Michelle Driessen在《It’s not about seat time:Blending,flipping,and efficiency in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一文中指出,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校节省教学资源,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以应对社会变化。
(三)对翻转课堂进行反思
《Microflipping:a Modest Twist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一文提出翻转课堂不能一步到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适度的进行翻转。付小倩和袁项国在《中国式“翻转课堂”的实践困境与突围》一文中提出应当从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入手,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促使“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总之,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数对翻转课堂为传统教学带来新的变革持肯定意见。较多学者将视角集中在角色转换后的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研究教学视频的制作、信息交互平台的搭建、学生知识内化的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但对课堂上师生指导与交流的阶段关注较少。事实上,课堂上通过答疑、辩论和实操等形式进行的师生交流是翻转课堂真正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以团队建设的视角研究课堂中学习团队的构建及其作用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二、成人高校翻转课堂开展的问题和优势
目前的实践与研究现状表明,我国成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在教师激励、教学方法、学生激励和课程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充分利用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优势,扎实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工作。
(一)开展翻转课堂遇到的问题
1.我国成人高校开展“美式复制版”翻转课堂难度大。美国开展翻转课堂依赖的主要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开展翻转课堂仍有困难。成人高校在硬件支持方面要优于中小学校,但完全照搬美式翻转课堂模式仍存在困难。需要开发适合我国翻转课堂开展的方法与工具,寻找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多元化教学工具与载体。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国与美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大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喜当众表现,不善于传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们的小组团队的协作能力相对较差,形成高效的学习团队需要时间,这与有限的教学时间又产生矛盾。因此,还需要在翻转课堂学习团队建设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2.现有可用的高等教育在线资源较少。目前成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依托于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课程设置是在学校专业建设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其知识内容的逻辑性相对较强。而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先行自主学习,因此翻转课堂开展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资源需要具有简洁清晰、切中知识要点和可反复利用等特点。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微课”视频,而且资源最好是在线性质,这样便于传播与利用。
目前,质量优良、影响较大的在线资源主要分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类。其中,国外资源主要包括coursera、Edx、Udacity和可汗学院等学习平台,国内资源包括各高等院校开设的MOOCS平台。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国内外存在差异,因此国外资源与国内翻转课堂的耦合度并不高。而国内资源往往以公开课或演讲的形式呈现,视频长度也往往较长,不适合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总之,审视目前在线资源,与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相关的可用在线资源较少。
现阶段成人高校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往往需要自己设计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无论在水平还是方向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造成教师负担加重和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3.成人高校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绩效评定主要侧重科研成果。在理念意识和测评体系上都缺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高校教师更加认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高校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理念认同度较低,开展翻转课堂的动力也不足。另外,翻转课堂开展也需要高校教师具有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支撑,而目前成人高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成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优势
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同时也改变了社会财富创造方式,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之自我改革。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人教导,实现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角色的两个彻底翻转。翻转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大学中开展翻转课堂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成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也具有一定的既有优势。
首先,成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充裕,学生相对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对一些成人高校脱产班学生的周课时统计表明:大一大二全日制班级周课时大多在20-26之间;函授和业余本专科学生由于边工作边学习,周课时安排更少,学习进度较慢。结合学生访谈,获知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中学生更加充裕,大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安排自主学习时间。这将有利于翻转课堂在大学中开展。其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学习能力较强。再次,大学教师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较强。一方面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另一方面,他们的科研能力较强,可以更好地支持教学实践。而且,大学中信息技术支持获取较便利。
三、成人高校翻转课堂运作的途径与方法
可以从团队建设的视角,借鉴相关理论寻找翻转课堂学习组织高效运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也称为短板效应。这一理论说明翻转课堂学习团队的绩效取决于组织中的落后学生,也就是“短板学员”的学习绩效。因此,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落后学生是否真正能够通过翻转课堂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所以,不仅要探索适合落后学生的教学策略,而且要探索学习群体中如何激发落后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科学共同体理论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认为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范式”密切相关。库恩认为范式是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和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也是成员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与范例。信仰不同“范式”的共同体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中,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规则与标准都是完全不同的。库恩认为不首先对科学共同体进行研究,就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方式和效能,个体成员的作用发挥离不开共同体的范式约束。因此,高校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表现,还要从群体的视角关注学生共同体的范式。要让翻转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文化相符,要为学习团队成员提供“共生元素”,为学习组织健康发展创设适合的氛围与环境。
(三)团队角色理论
团队角色理论是由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主任贝尔宾博士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高效的团队应该由执行者、协调者、鞭策者、智多星、外交家、审议员、凝聚者、完成者和专业师等九种角色构成,团队成员要能够实现尊重差异、能力互补、容人所短和用人所长。团队成员对差异性认同度越高,团队协作性越强。因此,翻转课堂学习团队建设要注重小组成员的角色发觉,提高团队成员的包容度与协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基于团队建设理论提高成人高校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一)寻找“共生元素”
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开展,应当注意结合我国校园文化的特点,注重团队建设与小组协作环境的创设。
首先,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实操训练和疑问解答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内化。而在传统课堂里,学生则主要采取聆听老师讲解的形式来进行知识内化。Adam Butt研究发现,学生们从实际演练的形式中实现了更有效的学习,其次是阅读,最后是听讲。在目前大学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个人学习获得的知识最多,其次是讲座,再次是教师指导,最后是团体学习。学生倾向于个人学习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成人高校缺乏团体学习,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团体学习[4]。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元化的,课前自主学习多为个人学习,课堂上则采用教师讲授、团体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而且翻转课堂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角角色,方法上多采用学生实操演练和学生独立阅读等方法,教师讲授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翻转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有效的形式与方法,使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组成小组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而学生的学习意愿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也成为翻转课堂学习团队的首要共生元素。
其次,应当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估并计分,也就是说团队成绩就是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同在一个团队的成员无论他在小组中实际发挥的作用是大是小成绩都是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团队的协作性,促使团队成员相互督促,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当成员真正认为自己的表现脱离不开团队表现时,小组的凝聚力才会增强,从而建立团队认同感。这是学习团队的重要共生元素。
(二)塑造团队学习“激发者”
目前,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学生,在翻转课堂上的师生交互中难免会出现交流障碍。如果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及师生交流,可能会造成其它学生的从众行为。为避免小组行为的消极从众,一方面教师指导要适时,另一方面团队中至少要有一人能够扮演“激发者”的角色。成为“激发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较坚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挫能力较强;二是对团队成员有一定影响力;三是能够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师要能够较快地通过观察发现团队中具备“激发者”素质的成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养。
(三)营造团队学习氛围
首先,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崇尚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积极互动的校园文化。正如David Raths所说,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当寻找同伴,以加强交流,来维持开展翻转课堂的积极性。
其次,学习团队的划分要科学。使用抽签等随机组成方式形成小组,相对比较科学。它能较好地保证各学习团队的学习能力相当,从而也能较好地形成竞争氛围。而且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随机抽取形成全新的合作伙伴对团队成员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让学习团队更快地适应崭新的教学模式,而避免群体惯性。
中国学生不习惯课堂表现,要注重课堂讨论环境的营造。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时,小组发言代表要轮换,保证每位学员都有发言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交流机会,学生才能逐步地适应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重视“短板学员”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快速传递知识的有效手段[5]。因此,翻转课堂的开展确实要考虑其适用范围,但是并不能因为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就将其适用范围锁定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均较强的学生群体上。事实证明,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学习效果更加不理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如何更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去自主学习的方法,寻求翻转课堂与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匹配。也就是说,应当研究开发学习绩效低下学生的激励方法。
不难发现,在翻转课堂开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就要开始工作了。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明确的和具体的指导,对于学习绩效低下的学生也不排除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况。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阶段充分工作,才能在课堂现场以及教师的引导下与小组成员之间开展有实效的讨论,并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翻转课堂的开展才真正进入到成熟阶段。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增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工作量也会逐步下降。
Ramsey Musallam研究发现,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学习绩效明显提高[6]。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出发,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越多的“图式”,学生的认知负荷越低,学习效果越好。因此,针对学习绩效低下的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提前教”的方法来代替原来的“事后补”。从而鼓励落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落后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团队的运作要实时跟踪,遇到绩效较低的团队,要注意及时的鼓励,避免积重难返影响整个团队成员的学习。对于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员,要花相对更多的精力做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说,一但经过课堂小组活动,教师就要跟踪活动中表现较差的学员,在下次翻转课堂的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就介入指导。要注意指导不能是简单的代替学生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材料和掌握学习方法。
(五)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翻转课堂的绩效评价不仅包括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而且应当包括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通过访谈发现,少数学生反映在课前的自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回答,到了课堂上可能会忘记当时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回答就更好[7]。评价与反馈可以依托当今比较成熟的信息交流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博客和微博等,也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简单易行的工具与方法。比如,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下发问题记录单(包括微课编号、微课标题和若干问题的内容等)。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完成问题记录单的填写,并及时上传至课程讨论平台或带到课堂讨论现场。
不仅是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需要及时评价与反馈,课堂中的学生知识内化阶段也需要教师对每组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实际应用中,应当让其先进理念与作用落到实处。课堂师生交流阶段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是否有效且高效对翻转课堂成功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学习组织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从团队建设的高度去理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96-100.
[2]李利.翻转课堂:如何革新传统教学――兼谈翻转教学的整体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49-52.
[3]Lage,M.,Platt,G.&Treglia,M..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30-43.
[4]Adam Butt.Student views on the use of a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Evidence from Australia.Business Education & Accreditation.1944-5903,Volume 6,Issue 1,2014,Pages 33-43.
[5]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