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21: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3]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教育,2011(4).
关键词:高职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5
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实践的命题。在众多实践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论文《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中的描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模式,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订单培养。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未来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2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是指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校企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在“2”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1”阶段可以实施按需订单,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发展出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工交替”学期安排
[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任务\&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
毕业实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
2 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三赢”,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获益。学生的利益体现在能成材,以后的职业生涯能有好的前景;学校的利益体现在能培养出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的利益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总的来说,“三赢”的局面还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企业的利益还未充分挖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其实是来自企业的动力。因为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企业由于其利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动力稍显不足。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其实是企业利益中的一小部分。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2.2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不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产学有余、研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科研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本科院校侧重于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应用型技术的开发。高职院校决不能办成一个培训机构,在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科研的合作。
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充分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的“技能型”多于“高素质型”。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学生在合作企业中适应岗位的技能,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那么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成为一大问题。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与学校一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形成办学双主体;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信息行业通用要求,又要使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双赢的局面,院校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也可以实现人才储备。通过产学研用,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素质和技能,一毕业就就业,一进厂就上岗,实现了就业零距离。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与院校双方各自有其优势,院校可以做到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加深入的理解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将各企业当作终生合作的朋友,急企业所之需、做企业之所想。企业最基本的目的是盈利,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企业可以实现储备人才的目的,这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与盈利来说是重要的。
3 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3.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企业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有评价机制作为反馈信息,只有如此体制才会逐渐完善。所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教学反馈信息,这样才可以展现出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或者不足,这种反馈体系需要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方面共同组成,学生是主体参与者,用人单位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教师整个过程学生的理论指导者,毕业生是机制效果的体现者。这四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制度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不断推进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
3.2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积极的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之中,院校加大力度与企业之间积极合作,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按照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教学过程信息监测分析、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等质量保证监控评价体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评价分析,诊断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满意。
(1)学生评教。学生评教主要有网上评教、问卷测评、座谈会评价等几种途径和方式。定期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倾听学生对学期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见,整理归类后及时反馈至相关教师,督促改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专业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工作的需要,以此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巩固和深化应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和综合应用专业技能;职业表现评价,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的刚性要求,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对整个工作的全面总结;评价标准与成绩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及内容的评价标准,具体明确、易于操作,能全面、客观和合理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3.3 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顶岗实习是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岗位中真实的感受自身的职责,以此了解工作的需要,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同时,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评价系统包括实施过程评价方案和总体评价。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重视,所以应该制定一套顶岗实习的考核机制,最终的考核成绩应该有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一方面应该由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也应该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共同决定最终的成绩。在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考察时,应该制定一票否决权制度,就是如果有一项不合格,则学生的最终成绩就评定为不及格。这种实习考核制度的制定,会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这样会大大提高实习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提高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技术文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勖瘢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13]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余建国(1979-),男,湖北安陆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冯梅琳(1979-),女,陕西合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资助项目“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研究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XJG-06-6-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03-02
工业工程(IE)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科学,会进行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设计和对工程产品或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及优化并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学科。[1,2]2005年汪应洛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在《关于现代IE的建议书》中指出:“IE人才是既要了解产业技术,又要熟悉生产管理,并经过IE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急需加强培养。”IE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本位,而在应用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和实验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和运用来培养。[3]本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IE人才培养方法,为我校IE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4]产学研结合在IE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5-7]
1.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赢得质量与社会认同度
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课程,使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研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必将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所培养的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必然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2.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赢得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由此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就业困难等日益突出;国内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不了解,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个别国有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和单位中没有设立相应的IE部门,也没有设立相应的IE师技术职务;IE专业宣传不够,社会上几乎没有IE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起IE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才能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3.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办学生机与活力
IE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产学合作教育,为工业工程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方案、途径、模式及质量监控机制
1.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IE教育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研究与思考,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基本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多层次、全过程”原则,按照“强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涵盖的岗位、业务范围、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入论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四系统构成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以IE第一线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综合类课程,弱化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实施了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向“机械设计基础”;“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向“ERP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建模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高级语言”、“软件工程”向“制造系统WEB开发技术”等30门课程的整合,并编写了配套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引进学科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
2.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根据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在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并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借鉴国外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提出了“3+1”的培养模式,即在四年制的3年内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最后的1年主要侧重于毕业实习与能力培训,学生以顶岗实习、预就业、技能鉴定等形式深入生产与技术第一线,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3+1”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改革思想,更加突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应。目前我们与江特电机、新余钢铁厂、华茂钨材料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关系,为“3+1”的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项目依托,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机会,去生产一线学习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从社会上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三是通过项目依托和开发,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目前在研的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WEB平台的钨业智能MES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GJJ10158)”为例分析项目依托在“双师”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该项目的开发流程可以从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覆盖的专业课程较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利用项目的开发、实施和推广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4.质量监控机制
以前我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涉及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具体运作方式如下:对新进教师进行试讲的检验;建立院、系领导及督导、巡视员听课制度,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建立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实施学生评教工作,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运作方式无疑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整个教学监控的机制来看,还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不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在质量监控方面我们进行了改善。
(1)将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纳入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制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等进行全范围的监控,重点对教学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及质量进行监控。
(2)以学生为本,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重点考核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师风、科研和学术水平等;在评价方法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学生评教及同事、领导、家长、企业共同参与;在评价标准上,根据学科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分析、反思,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建立高效健全的质量监控机构: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合作教育院务委员会和院产学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产学合作教育教学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定期研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及其他奖励荣誉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效果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研究,对全校各专业2007级、2008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系统修订,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制订了2009级新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使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系统相互平等、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促成了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了解和接受了最新及前沿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及自我教育的能力;促成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课外科技活动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了解和熟悉了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及其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和生产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将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效地培养了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和强能力的IE复合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48-149.
[2]金寿松,蒋美仙,王亚良.关于工业工程学科定义的进一步研究[J].工业工程,2006,9(3):1-3.
[3]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90-92.
[4]唐小恒.产学研结合培养适用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38-39.
[5]王义全,赵金洲.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4-36.
(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产学研”一体化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和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高校;企业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1-02
一、“产学研”一体化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产学研”能够集学习、研究和生产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的应用性,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第一,“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生产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并且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出修正措施,真正实现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第二,“产学研”一体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生产的技能,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生活”。同时,能够在生产中更好地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产学研”一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在生产中检验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模式
(一)校内生产实践模式。校内生产实践模式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建设校内训练工厂,工厂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投资兴建,为学校教学教研进行服务的生产部门。“通常是由学校投资,由教师或者学生进行管理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学习计划和生产技能训练”。第二,以校办工厂为培训基地。根据学生的主要专业,建设相关工厂,既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生产链条,也能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还能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相对灵活多样,能够减轻学校的资金投入压力,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培训基地,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某大超市实习,实践产品销售环节,学生可以充当销售员角色,评选出当天销售冠军。另一种方式是和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前期派专业性强的教师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随后安排学生到工厂各个岗位实习,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把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产完整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是高校普遍运用的“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科研与推广项目模式。高校的科研项目花费了国家很多资金,把科研和企业新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既能在生产中检验科研的价值,也能让企业率先接触新科技,这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形式。高校能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和人才以及世界前沿信息,把高校的科研项目设立在企业内部,能够向企业传达先进的技术理念,也能通过企业的各种设备优化科研项目,保障科研顺利地开展。
(四)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此类人才。企业在高校设立既定专业,面向全国招收人才,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学习和培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对准该企业进行就业。这种模式是企业定向培训人才的尝试,能够缩短人才在企业的适应过程,明确人才的培养目的和就业方向。该模式能够更好地诠释“产学研”的一体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
(五)服务区域经济的定向培养模式。高校和当地区域工业园区相结合,以工业园区的需求模式为培养目的,进行试点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基本实现毕业之后就能够就业。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学校也能培养出专门人才。
三、“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现状
(一)“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困境。“产学研”在实施中面临很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学研”中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思路。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就没有出路。在“产学研”中,高校一味地闭门造车,不想走出去,也不愿把企业请进来,校企双方缺乏对接,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力。二是在校企合作上还很低端。在校企合作上应该向更高层面发展,而现实是当下的校企合作只是技术服务,或者是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这样也影响到校企的创新和校企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在。产学研”中,政府支持不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也缺乏措施。这样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不能更好地转化成科技成果,更不能达到产业化标准。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缺少保障。“‘产学研’一体化能够促进科研项目取得成功,但是科研成果产权不明确,高校、学生和企业在科研中都有参与,成果归谁所有往往成为制约科研项目推广的原因,也制约着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在“产学研”过程中,学生管理机制不完善,有的学生把“产学研”时间当作放松时间,不但没有认真地学习技能,反而自由散漫,任意胡为,这就严重违背了“产学研”的初衷,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的项目被白白浪费。另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共同点,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校企合作缺少共同目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的培养也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
(三)“产学研”一体化对文科的培养少。当前,人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在自然科学或者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才算创新型人才,所以就导致了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重心落在了自然科学类和技术类型的培养上,很少专注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文科或者人文社会精神等方面的人才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很多学生毕业后社会生存能力差,都纷纷转行或者频繁地跳槽等。
四、“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一)各方配合,共同提高。为了使“产学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整合各种要素,“搭建各种平台,出台各种政策,保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利益分配上公平合理,各方的利益得到保护,中间的合作渠道保持通畅。同时,政府还要健全各种制度”,比如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等,提高大家在“产学研”中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使“产学研”合作得到深入发展,将高校中的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知识等在企业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三方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将产学研合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完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方向。
一、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单位或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三方共育是指政府(科研机构)、学校、用人单位三方联合,共同对人才进行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加强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在三方联合的基础上培养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报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1. 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按照互惠共赢的指导方针,建立校企合作建设、合作项目运行、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为合作单位提供职工培训、科研咨询等服务;同时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等多层次合作内容,在校企合作“互惠多赢”长效机制框架下,实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效果。
2.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以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为导向,依托企业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市场调研与会计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构成由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在对市场 、合作企业及专业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主要有5个: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依据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出纳作为初始岗位、会计核算作为核心岗位、会计监督作为相关岗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及分析作为发展岗位,并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描述。
将职业生涯五个阶段的能力要求进行融合,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引导,提炼20项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按照初学者、一般者、有能力者、熟练者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学习范围。在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基础上,确定21个行动领域。构建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 教考结合,实现课证融通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ERP应用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使会计岗位、职业证书、课程体系紧密对接;职业道德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岗位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三、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由此,应当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和多元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由政府发挥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引导作用,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调动三方合作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合作搭建各种互动和交流平台,营造合作氛围,保障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实现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安林,王婷,刘佳俐. 产学研合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施机制探讨[J]. 大学教育. 2014(03)
[2] 胡琼.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 袁雪飞.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商业会计. 2013(12)
[4] 蒋漱清. “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6)
[5] 王蓬.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2(30)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但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日益凸显,高校往往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学员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较快,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许多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相较于国外金融高校来说,我国金融高校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院校到教师,缺乏实际的金融经历,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金融高校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与实际金融工作脱节,许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为教师创造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的条件[1]。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书本,选择的素材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许多学生都不会真正留下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金融企业的核心工作,只是安排一些单调的“打杂式”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新生厌烦,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特点,应当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实现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其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四个层面:(1)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金融基础课程单向实验以及语言学习中心接受训练等;(2)模拟实训:主要指的在校内的金融专业模拟实训,例如银行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实训等[2];(3)创新性实验:学校自主建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与金融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为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创新专项实习等提供平台,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每年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建设双师型队伍,学校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实务专家在校兼职任教,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传授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此外,金融专业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锻炼,例如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以此来让教师了解到一线金融工作的相关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3、建立社会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可以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金融专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结合金融专业课程进程进行专项的社会调查和专题调研,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
4、建立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首先,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科研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当对学生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建立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正确投资大赛、金融建模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主板正确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知识学科竞赛等,深化金融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效果。例如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就经常开展保险营销大赛、模拟故事大赛等竞赛,且“模拟股市竞赛”会被评委了江苏省十佳优秀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1、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4]。例如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就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山市金融研究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解决金融行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深化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效果,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粗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应当积极改革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对接。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