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8篇

时间:2023-05-28 08:21: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MFD-143)的结项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大学生慢慢的接触大学、社会,大学生会对大学、社会有一定感知能力,并且会逐渐地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生活的外界环境、内部环境-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行业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学生入学率在逐渐增加,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高校盲目扩招,使得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所以使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社会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接纳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就是有些单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但是都会选择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时,对大学生培养实行的是“订单培养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就业单位接纳,而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是单位选择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单位,这样,使大学生的“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备受冲击,还有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不正之风等都使大学生感到很迷茫和失落,这失落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错误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对大学生有激励性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现在大学生几乎有70%左右拥有电脑,所以在接触有利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地很多不良信息,而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又很少直接参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这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思进取,但是这又使得大学生感觉到很矛盾,觉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感到自责,但又不能自控,这种自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期望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子女升学,诸如考入大学、考取硕士研究生、能够出国深造、甚至考取博士研究生,许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无形的压力,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条件的压力。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因此,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在高校中,学生家庭收入悬殊问题也比较严重。尽管高校学生都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贫困生”,但是他们却无法逃避这样的事实:从吃穿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尽量赶上大城市的同学,他们除了努力学习以赶上、甚至超越大城市同学的之外,为了能够负担起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因此很多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远超过了别的大学生,从而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校园环境的影响

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三、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心理素质 舞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急剧变迁,大学生的身心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一课题,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提到体育舞蹈,人们便直接联想到休闲娱乐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各种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舞蹈也在逐渐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关体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挖掘其艺术教育潜能的需要。我国高校中有关体育舞蹈的训练,极少关注学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长。而课堂表现形式也往往相对固定。因此本文将参考舞动治疗理论,论证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二、体育舞蹈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十个舞种并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传播。将舞蹈、音乐、体育完美融合的体育舞蹈,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一门舞蹈专业,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参与性及观赏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体育舞蹈专业,以及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都加入了体育舞蹈内容的训练,因而,体育舞蹈专业已经广泛普及到大学生群体。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状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为培养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达到正确的自我接纳;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较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人际交往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见、知识、经验、情绪、需要等讯息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将其概述,称为人际交往。其中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乐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三、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多为“95后”,20岁左右的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他们刚经历过重压下的高考,离开家长及原有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培养个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会滋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抑郁情绪等。再加上大学生活较高中相比,较为课业安排较为轻松,因此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生活化。学习、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来社会定义人才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外界交流,也是正处于转型中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巨大的考验。因此将体育舞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由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竞技舞蹈,也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舞蹈活动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其次,审美是个体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舞蹈中包含十个不同的小舞种,每个舞种的步伐规律、身体形态、音乐节奏都各有特色。无论是练习体育舞蹈或是观赏,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独自完成练习即为独舞;还可以男女舞伴双人练习即为双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别或男女混合组成三人舞及群舞练习和表演,这样便可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在群舞训练中,通过动作的统一、队形的变换、节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合作观念与集体意识。而在双人舞练习中,男女舞伴均为握持或者环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对方身体的引导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因此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是在双人舞的练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一个很好方式。

2、体育舞蹈训练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动作组合编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必须要熟记一定数量的舞步顺序。因此当通过反复练习后,练习者能够跟着音乐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时,即可提升自信又可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会带给人情感上的波动及情绪上的引导。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每个舞种的音乐都有其特有的节奏型,再加之与各舞蹈风格的交相呼应,使得体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艺术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亲身参与训练,仅是观赏便可获得愉悦的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将体育舞蹈训练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相关效果研究较少。

(2)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证明体育舞蹈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方面,都能带来良性改善。

2、建议

(1)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社团中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评价标准不仅要形成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还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现实需求等。

(2)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接受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虽体育舞蹈训练本身属于有氧运动。但因心理干预方面的教学理论及体系较为薄弱。因此将体育舞蹈训练目前还不具备用于治疗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将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在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

参考文献:

[1]顾丽 赵妍. 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4):79 -81

[2]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3]李凤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成才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硕博学术论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体育舞蹈对参加者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湖北体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疗:从身体到心灵.医学与哲学,2005,26(3):61-62.

[7]李晓君.舞蹈心理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学―从艺术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贾喜强.体育舞蹈对大学社交能力培养的探究[J].甘肃联 大学学报,2010,(9):101-103.

[10]顾丽.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4) : 79 -81.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它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是可以对它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这是提出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依据。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且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而不断深化的。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2004年,教育部在大学新生入学时推出了一套心理测试量表,包括《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并要求普通高校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的心理建档工作,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随着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造成这些问题及困惑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二、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

独立学院是应社会对掌握新技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一种本科层次院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就是说,定位在一、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面对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周围各种资源的人;一个善于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并拓展自己其它方面的能力的人;一个会总结、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牢固的学习观念的人;一个真诚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努力创造一个合理的、易操作的、全面的培养系统。

本文针对独立院校在校学生,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实践,创建优质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一)心理素质培养模块构建

如何构建心理素质培养模块?笔者认为应落实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艺术医疗、体育活动、图书馆阅读、团体辅导、家庭社会参与等教育环节上。但独立学院的教学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多来自所依托大学本部或同档次的高校,所以,为使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独立学院在构建心理素质教育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走出母体学校的框架,尽量避免机械地照搬与校本部相同的培养模式。

(二)心理咨询与自我心理保健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的指导,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为自觉行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咨询离不开大学生的配合和努力,大学生只有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转变自我认知、实施自我调控,自觉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维护心理健康,才是心理素质教育之真义。自我心理保健就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的意志和力量,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发挥其内因作用,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认知,自我心理调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真正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坦然地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同时,随着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会不断成熟,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心态平衡,摆脱心理困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的能力,有意识地控制不良情绪。同时,情绪的健康合理的宣泄,也可以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放松心情、宽慰自己、解脱自己、接受现实,情绪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心理咨询与自我保健相结合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心理辅导老师为中心,全体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参与,全院心理保健意识才能得以普及。

(三)挫折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维护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预防方式。现实生活挫折无处不在,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难免会有困惑,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行为,而社会实践正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磨砺的空间。独立学院要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大学生遭遇挫折时的消极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地看待挫折,冷静地面对各种挑战。

危机干预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预防机制,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之前或突发心理危机之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心理失衡的个体摆脱痛苦、重建信心、战胜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心理档案是采用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谈话、咨询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综合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而汇总建立的。请专业老师对这些档案进行鉴定,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做出科学的判断,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特别教育、跟踪咨询、重点帮扶,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四)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的是对于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心理规律的深刻研究,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全面了解。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受到忽视,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注重单一的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接受和内化,是行不通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以学生为本,注重双向互动,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感受出发,通过倾听、沟通、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学生真正地接受教育,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他们的整体精神面貌。

心理素质教育并不是仅仅只限于使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而是同时涉及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以及价值取向的判断等,而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政治观念,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心理基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引导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来调适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促进大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和现实,更加正确而恰当地评价自己,引导他们合理的确定人生目标,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实现人生价值。

(五)素质拓展为新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方式让人的体验更深,记忆更持久。学习迁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借鉴体验式培训采用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游戏、面对面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互相建议、行动指南等。课程进行期间,学生获取价值的最佳途径是亲身体验,这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蜕变,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将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课程中融入潜能激发、情感体验、思维拓展和抗挫能力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实用性强,使学生掌握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困惑的基本方法和态度,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与个体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都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2]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的整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3]牟同飞.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N].台州日报,2007.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三、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对于问卷中“您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总体评价”一项,表示“满意”的学生有3289名,占21%;表示“比较满意”的学生有7908名,占50.5%;表示“有点满意”的学生有1456名,占9.3%;表示“不太满意”的学生有3007名,占19.2%;其中,约30%的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说明高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问卷中“课余时间,您经常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娱乐休闲方式主要有“体育活动”(占25.1%)、“看电影、听音乐”(占23.7%)、“阅读书刊、报纸”(占21.9%)3项。这说明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有益的。这项统计结果同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有所不同,男生“体育活动”占35.7%,几乎是女生(12.5%)的3倍,而女生“看电影、听音乐”和“阅读书刊、报纸”分别为29.6%和28.3%,相对男生的18.7%和16.5%的比例高出了许多。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篇7

Abstract: Aerobics is a movement that female students are much interested in,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emal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students on the course of aerobics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s,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to understand aerobics on their psychological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erobic exercise, female students’ independence, enthusiasm, will, and so on have a mo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关键词:健美操 女大学生 心理素质

Key words: Aerobicsfemale studentpsychological qualities

一、引言

健美操是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项目。这项运动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还能让人在愉快的训练气氛中轻松地达到减肥效果,塑造并保持完美的体形。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通过健美锻炼对健美操的兴趣、自身协调性、柔韧性、自我满意程度、意志力和性格、情绪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健美操运动表现女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美形体与气质,既符合她们的生理特点又能满足她们的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缓解学生的心理。目前,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女生的体育活动中具有广泛性,从而研究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健美操锻炼者共200名女生,涉及数学、外语、中文、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专业。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精读摘录后进行比较分析 。

2.2.2访问法

访问健美操锻炼者、教练。

2.2.3问卷调查法

对健美操锻炼者200名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180份,收回率为90%。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3%。

2.2.4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对其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健美操的兴趣的加深

在学生参加完健美操锻炼后,对她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对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有94.6%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对健美操很有兴趣,没有人表示不喜欢。这说明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对健美操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动力,也就可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2 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自我满意程度的提高

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女大学生对自我满意程度表示较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78.6%和18.5%,总共达到97.1%。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很有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结合对一部分同学的谈话了解到,她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健美操带来的乐趣,学习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并认为自己的个人气质,审美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可见,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满意程度。

3.3 有益于学生独立性的增强

在学习健美操后,女大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的占了87.5%;有所增强的占了8.3%;累积起来总共为95.8%,说明女大学生的独立性都有了较大增强。

3.4 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增强

通过健美操学习后,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增强。其中,明显增强的占了90.5%,有所增强的占了6.5%,一般增强的占了2.4%,累积起来达到了99.4%。这说明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比较大。这可能与健美操的特点有关。从对她们的访谈中也能发现,她们不但在健美操课上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在做别的事情上面也表现得很积极。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健美操锻炼,学生掌握了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女大学生的独立性、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改善了情绪调节能力,缓解了精神压力。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但对她们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也能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竟争意识,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2建议

在校园中宣传健美操知识,让更多的女大学生了解和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健美操运动;学校可以合理的把健美操运动作为女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对健美操房进行开放,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各学院可以组织起自己的健美操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学校可以组织起健美操运动的比赛活动,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翠兰,健美操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报,2006,(1).

[2] 李金珠,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教学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1.现代大学生的共同特征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都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真真付出行动的却少之又少。他们把生活想的太简单了。还有就是大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很少能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完全的发挥好。有的人怯场,有的人粗心等,无论哪种情况,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学生就会慌里慌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本身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当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的时候,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完整的发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和传统的大学生相比,现代学生更加的具有个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能够想到更多有意思的想法。此外,现代学生的情感能力相比较来说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他们有更强的倾诉和表达的意愿。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

2.家庭来源差异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家庭也各有各的不同。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城市背景也对他们的心里素质有着极大影响,有的大学生来自比较富饶的城市,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受到家人的宠爱,可以学到很多以及看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他们的视角鄙夷爸爸的孩子开阔。有的则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于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他们从小就要考虑自己的家庭问题,他们很少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吃喝穿用都要和其他兄弟姐妹共享。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感,有的甚至有点心理扭曲,当然对于大城市的学生,他们有的也是比较傲娇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以及身心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个人认为,学校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导,让他们认识自我,奋斗拼搏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学生的能力的缺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坚持能力,锻炼学生的坚韧的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尝试通过集体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集体的社会,任何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建立在社会的集体的基础上。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3.专业类型差异特点

进入大学前,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些专业的选择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性的结果甚至一些论文上发现文科生,理科生甚至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他们的心理差异也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当代的就业情况。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文理科的学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锻炼文科学生的坚韧的品质,让其学会坚持和勇敢。而对于理科生来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富有变化,而且强调直线型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现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充满期待,无数次想想自己在未来会干出一份大的事业。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就现在的形势来说工科类的就业率较高,而文科类的较低,所以总的来说工科类的心理状态较好,然而尽管如此,但是工科类的学生太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的能力就远不如其他类的学生,高校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4.不同年龄差异特点

学生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变化,就像刚入学的新生是对大学充满期待和想象,而大四的学生则面对着即将毕业工作就业压力问题,所以大四的学生和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还是较大。一般来说大四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比大一差一点,针对这种问题,学校要积极开展措施,对于大四的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和辅导,对于大一的新生要让他们看清局势的同时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稳定他们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找到自我,提高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的基础上,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大学生们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都能做到临危不惧,无论登上什么舞台,都可以从容面对。学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体验不一样的大学生活。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2)31-42.

[2]赵文,黄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13)106-109.

[3]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