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课堂常规8篇

时间:2023-05-28 08:21: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课堂常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课堂常规

篇1

一、重视“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课一般情况下是在非本班课室上课,引导学生从本班课室排队到走进电脑室,这个过程可以培养良好的个人排队修养习惯,体现了一个人社会公德,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形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间的活动兴奋期中回归到课堂中来,为上好本节课做好准备。

一节信息技术课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用电脑实践来完成的,如何确保电脑的正常运行也是一个关键。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检查维护好电脑的正常运行,以确保一节课的正常运行。

二、走好课堂的“第一步”

小学阶段,打字技能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将打字训练融入到每一节课中,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每节课学生走进电脑室后开机进行五分钟的打字训练,这样既可以避免长时间打字的苦燥,也可以通过运用这五分钟掌握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教师在这五分钟内还可以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在开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机可用,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

三、“合作”学习

在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许多教师经常为在上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电脑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苦恼,整节课上起来教师有点像消防队员,一节好课由于学生的操作或设备原因变成了一节不完整的信息技术课。因此解放教师,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关键。而现实的学校,不可能有多一个人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设备问题,这样就要求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

在课堂教师中除了学习知识技能上互帮互助以外,培养学生在设备出现问题时,不用举手,马上与旁边或小组的同学共同用一个设备去学习,是确保能够上好流畅一节课,解救教师的好方法。

四、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注意姿势

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但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还可以防止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分散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考虑到电脑室的不同,在课堂上会应时刻提醒并要求学生注意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为60公分左右;背要挺直,大腿稍倾向地面。

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不用一两个手指戳键盘;上课坐姿要自然;需发言或向老师提问时要举手,并且可以将手举高一些;起立发言时不东倒西歪;上台演示或下位帮别人时,步履要轻盈,不推推闹闹。

五、建立成长档案袋

信息技术课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又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每节课的有关表现及作品或“半成品”以非纸质的方式收集起来,课后教师通过合理地分析与解析,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促进教师根据学生档案袋去调整教学方式或方法,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每一节课为学生建立“档案”,也是学生的成长轨迹,让每一节课的这个动作成为习惯是关键。在第一次上课时,提出学生保存文件的命名规则、保存方式的要求,通过前几节课的提醒,让学生形成提交作品的习惯,是建立成长档案袋的关键。让这种习惯成为自然后,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成长档案袋就可以完整的记录下来。

六、走好课堂的“最后一步”

篇2

1、教育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师生间建立一种更密切和谐的新颖关系,则有利个别化学习指导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善于用自己的爱去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敞开他们的心扉,抹去他们心灵的创伤,点燃他们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3、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给学生一片晴朗的天空。教育是一门艺术,要把这门艺术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教育实践。

篇3

如果问起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科学绝课绝对可以评为前三甲,可是一旦科学老师真正进入课堂上课的时候,却会发现学生没有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究,甚至与我们想象中的“小科学家”、“小探索者”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哄吵、无序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复原科学课的本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年级抓起,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课上课流程,加强课堂纪律训练,形成常规化。小学科学课堂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艺术等不同,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如讨论、观察、实验、汇报、展示等,每个环节都有相对的要求:

1 发言环节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畅所欲言,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不少同学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同学,一旦心中有了答案,便抑制不住心中的冲动,立马脱口而出,而忘记了要先举手经允许后才能发言,这样虽然形成了很“热闹”的课堂场面,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那么学生会在科学课上养成不举手便在课堂上大声回答的习惯,如果碰上相对调皮的学生,有时候为了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还会大声喊出与问题无关的答案,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一下子都被吸引过去了,打断了原本的思维,因此一定要训练学生养成先举手经允许后才回答的习惯。其实只要课堂时间允许,一般学生的意见都会被听见的,如果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让我们将机会留给更少发言的同学吧,一旦学生发现发言机会还是相对公平的,一般也不会出现哄吵的局面了。

有时候学生对课上老师所谈到的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在上到如蚂蚁、蚕、金鱼等小动物的课的时候,学生心中会有很多的疑问,可是课堂时间又不允许老师一一解答,或者本身老师有时候都不确定答案是什么,那么笔者就会让学生先将他们想提出的问题写在科学记录本上,然后老师课后搜集学生的问题并将答案回答在他们的记录本上,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讲授书本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四、五年级课堂上,当一位同学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或者还没说完整,底下难免就有几位“心急”的同学马上站起来打断这位同学的发言,大喊:“你说的不对,应该是….”。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粗鲁地说:“你坐下”,这样一下子就浇灭了这位同学质疑的火苗。要知道敢于质疑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精神。老师应该亲切地和这位同学说“请你让他先说完好吗?这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也要经常告诉学生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一边耐心地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一边思考自己的答案了。

2 观察环节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已经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有用眼睛看、有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巴尝,那么老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各种观察的正确方法,如闻要用扇闻等之外,还要经常提醒同学,除非老师允许,否则不轻易使用用嘴巴尝的这种观察方法,比如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先观察盐、糖的晶体,经常有同学直接用手粘起一口糖往嘴里塞;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中,在让学生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有学生会直接去尝生的马铃薯,这都是很不卫生的;再比如《校园生物大搜查》一课中,学生在校园里搜寻小动物时,有的同学会直接用手去抓校园里的小昆虫,这既不卫生又很危险,因此一定要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反复强调,用手摸和用嘴尝这两种观察方法的危险性。

3 实验方案设计环节

这个环节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说的观察任务,或已知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高年段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个小组6个人,经常只有3、4位同学在讨论,其他同学在讲话、或者在做其他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即每次在实验记录单中,附加上小组互评表,这样老师就能了解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参与度如何,同时老师也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指导,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错、监督。

4 实验环节

科学课最难就在于一堂课中既要“放”又要“收”,课堂秩序就比较难控制,实验环节一般都在5-10分钟,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这节课能否得出科学概念。然而如何在课堂的宝贵时间内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这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经常看到有的小组都已经快做完实验了,有的小组捣腾了半天才开始做实验。学生一做起实验来,教室就会像菜市场一样,学生好像憋了很久一样,讲话也很大声,动作也很重,甚至还有几个同学趁火打劫,在一旁打闹的,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实验声音太吵闹,就要立即将实验停下,整顿课堂,等安静再继续实验,虽然有时候这样会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在短期内可能也不明显,但是长期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因为实验是最能让学生发挥探究精神的环节,较为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思考、总结实验现象及背后隐含的规律,而且如果实验秩序井然,也比较有利于保证实验器材的使用,降低损坏率。

5 汇报展示环节

篇4

上课铃声响起,怎样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安静下来?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反复捣乱,影响教学进程。如何让他静下心,多用脑少说闲话?小组讨论时,总有些学生想趁机捣乱,使得课堂无比混乱;布置语篇朗读任务时,总有些学生害怕出错,不敢发出声音……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既无奈又尴尬。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窘境呢?

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改变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使他蜕变。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表现欲强,他们期待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认可。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改善课堂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笔者摸索了一些涉及课堂常规、课后作业以及学习效果评定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一年半的尝试与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英语小达人”评比

每学期每个班级会有三次“英语小达人”评比活动。评比依据为书本、作业本、抄写本以及试卷上的印章数。

1.“你肩负着十二枚印章!”――小组课堂常规比赛

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在黑板右上角写好小组代号“4 3 2 1”。以红旗形式计算分数。加减分都表现在红旗笔画上。上课铃响后小组比赛开始。安静的最快的小组加一分;不加分的组要给出理由。例如:××同学还在做小动作;××同学还在聊天,所以,你们组不加分。

小组记分比赛最大的效果反映在朗读课文上。上Let’s talk 的时候,模仿录音结束,我都会叫学生分组齐读或者角色扮演。读得整齐,响亮的组加分;小组里只要有人不认真读,或者做小动作的,就会被扣分。朗读结束时,当我给表现好的组加分时,学生满脸成就感。相反,不加分,或者扣分的小组,我会给出理由。让组员监督调皮的学生,同时也使得影响本组比赛分数的学生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桌,甚至前后桌学生,都会互相监督,提醒要坐端正,要大声朗读。

上课过程中,如果某一小组里,有学生开小差或者做小动作,就会被扣分。影响本组两分以上的学生,会被组员逐出小组。

2.“今天你赚到印章了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上课前,小组长或者教师检查作业、家长签字或是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时,都可以利用印章进行奖惩;每单元检测结束,学生拿到试卷,首先关心的不是分数,而是试卷上面奖励了多少枚印章。(制度:90分以上的两枚;100分的四枚;卷面整洁的还会多一枚。)有了印章奖励后,课堂教学过程中,背书流利,回答精彩的都会奖励印章。学生对话表演时我会用Power point 展示如下要求:

印章数依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评定。另外,印章还可以用于作业本,听写单词,甚至可用于学生的德育。例如,Partner work 时,主动帮助同桌朗读的学生,当其他同学有事情时,主动帮忙端作业本、擦黑板的,都可以奖励印章。

每过一个半月左右,由小组长数出本组印章数最多的三位学生,再报课代表处,然后由教师根据印章数以及平时课堂、课后作业等表现确定十位“英语小达人”。

三、多样化评价,提升自信,促进教学

除了一系列评价体系,教师还应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和得体性。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表演后,教师如果一直用“Good!/Very good!”评价,学生会逐渐感到乏味甚至厌烦,被表扬到的学生也感觉不到多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用语,既要得体又要多样性。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可以用:Clever!/Smart!/Great!/Well done./Terrific./Nice job. /Congratulations./Excellent/I’m proud of you!...(PEP五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hant这一课时中出现 terrific这一单词。)如果把一些单词灌输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除了多样化课堂用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如流露出赞扬、肯定的眼神,给学生信任的目光、亲切的微笑,再加上一个大拇指会让学生加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也可以关爱地摸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所有的这些都会让评价更加有效。

篇5

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运用自然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求异思维带来的创造力,并形成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活动的精彩和快乐的能力。现在的美术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取了有趣的名字。编者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去寻求美术及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只有针对具体问题产生的视觉表达才是真实生动的。

小学美术课堂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就是要明确把握本课涉及到的美术学科的独特语言。只有自己先进入美术的语境,了解视觉传达的规则,把握语言,把握本课知识要点才能合理确定课时训练目标。然后分解目标,确立常规性训练指标。传统美术教学内容以画为主,其内容无非是经典临摹,改画.以技巧的提升替代人性的张扬,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而新课标却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肯定技能训练作用的基础上赋予美术教育实用性的培养要求。这也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任何教材内容所不能包容、代替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把美术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研究价值:通过课堂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使得教师更善于根据学习类型进行训练目标的分类,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技能练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规则,演绎规则,应用规则的能力。

通过小学美术教学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寻求美术语境转化为视觉传达的规则。研究内容是常规性训练的操作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把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后,如何巧妙设置训练内容。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景中。让学生主动实践,构建形成对技能的新认识。由此可明显看出常规性训练具有预设性、启发性、生成性,挑战性。其创新之处在于:①规模很小,在短时间内能有效解决本课作业中的技法问题;②启示性强,能反映问题情境,又隐含浅显规则概念;③交互性强,训练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确定训练的进度。

1.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少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少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少儿都能在美术教学中常规性训练的实验与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档案袋。明确研究目的,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数据,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研究结果、以验证假设。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控。经常对研究做系统全面的总结,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专家对实验的成果做出科学的鉴定。以学生素质提升,作品发表得奖,教师相关论文获奖、发表,课题报告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是永恒的世界之一,它美好、快乐,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了与我们同在的和在我们之后所将生活的其中的人,把它改造的更加美好更加快乐”(列夫・托尔斯泰)。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荣景.《动手智慧的教育艺术》

篇6

一、从兴趣着手培养学生常规习惯

学习常规的培养如果采取的方法不得当,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于自己的说教意味很强,容易抹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学习常规培养时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引导模式很重要。教师可以尝试以游戏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让学生了解音乐课堂上应当如何更好地适应与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对于教师的各种要求要如何完成。教师可以设计那些能够多人、最好是可以全班参与的游戏类型。学生在一同融入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音乐课学习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实现良好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指出学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尤其是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慢慢纠正这些问题,养成更好的学习常规习惯。

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个音乐小游戏,教师和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扮作赶鸭子的老爷爷,学生们扮演小鸭子,小鸭子跟着赶鸭子老爷爷去散步。当学生在游戏中出现合不上音乐节拍或者边走边大声说话等现象时,教师便以“老爷爷”的语气,通过“哪只小鸭子没有跟上啊?”“爷爷可不喜欢不乖的小鸭子哟?”等游戏中的台词,提醒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听音乐做动作时,就可以养成做动作时保持安静,跟上节拍等学习常规了。这是一个非常灵活且效用十分明显的教学过程,游戏的形式学生不仅融入程度高,大家在游戏中也能迅速获知教师的指导和意思,会意识到应当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对于不良的行为模式也会积极加以改善。从兴趣着手来进行学习常规的培养,这是最适宜小学低段学生的行为指导模式,会让学生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将常规教育和教学活动相融合

常规教育最好是有相应的教学培养依托,教师单纯地对学生提要求,或者是以口头形式进行常规习惯的讲述,学生很难产生了解兴趣,对于这些内容也无法形成印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比如,还可以在具体的活动中来融入对于低段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借助有意思的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一点点融入对于学生的常规教育。尤其是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对于学生有所指导,并且督促学生进行积极改正。这样的教学形式效果会十分明显,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轻松直接,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常规的培养。

有很多适宜小学低段学生展开的课堂学习活动,并且?@些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和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比如,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简笔画、歌表演、看课件、搞合奏等都是既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又能穿插大量常规要求的互动活动。比如,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Flash动画,利用多媒体展现“喂食”、“相聚”、“庆祝”等场景,在此过程中融入静听的学习常规培养。活动的过程学生通常都会注意力非常集中,将很多常规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活动中,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并且可以在活动中及时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三、在常规教育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篇7

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一直都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比较头痛的问题,也是应该特别重视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物资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家长的宠爱更加剧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恃无恐的状态,这对于我们教师就是更加需要有想法有策略的课堂常规教学了。最起码的学生课堂常规规范准则是要求学生们都记牢在心,并且坚决按照要求自觉地执行。

可是这样一来,反而导致很多的孩子变得一成不变,死板得很,甚至影响到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一点都活不起来。这又似乎有违背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各项要求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课堂中"活"与"死"的关系的学习和研讨,归纳整理出了几点,如下:

1.课堂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就又面临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一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没能很好的把握得住局面的话,势必就很容易乱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只能选择在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但是这样说来又会让我们提出新的质疑,难道大班就不能"活"起来吗?当然不是,在大班的课堂上,教师的常规教育更是个极其关键尤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人数一多,局面更不好控制,如果课堂常规教育没有真正落实的话,那互动教学的话肯定是很难行得通的,甚至是会乱成一团,所以说课堂常规教学当中的"活"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这个"活"必须是在有较好的常规教育落实到位了才能有效进行的。

2.课堂教学当中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探讨到课堂常规教育的问题,那么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教学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不能单纯或单方面的片面地的去理解去落实这个"活",更不能认为既然要求"活"那干脆就放养式的放任自由。"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就应体现在这里。

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前提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如果在我们的一节课堂当中,常规还没有落实下去的话,作为我的观点来说,这一节课我宁愿先放下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内容,先要把我们的常规教育落到实处了我才开始进行我接下来的教学,否则我想在没有良好的课堂常规的情况之下所上的一堂课,就算是教师设计得多巧妙,备课备得再认真仔细也是枉然,学生真正掌握到的并不一定能有多少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说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相辅相成,统一一致的。

3.课堂教学当中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也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4.课堂教学当中的"活"需要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的状态,我们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到新课改时,单纯片面地去理解我们课堂上的"活", 很容易就走到极端,认为不能"死"那就"活"起来吧,使得整个课堂完全处于活动状态、亢奋状态当中,反而背道而驰地进入到了一个课堂常规的"活"与"死"的理解的误区当中了。教师应该视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巧妙设计,在自由与限制间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盲目地走到任何一个"活"或"死"的端点。

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大胆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感觉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担心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担心课时的安排与教学任务产生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教师地位及教师课堂所起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多方位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多采用一些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尤其要在课堂的调控上多下功夫,尽可能要做到"放得开,收的拢",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理解并处理好课堂常规教学中"活"与"死"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篇8

学理念,如果没有高效高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那么一切都将归于无形。尤其音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常规不着痕迹地嵌入在教学流程设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