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效课堂理论8篇

时间:2023-05-28 08:21: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课堂理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效课堂理论

篇1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十分乐观,在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必须采取措施予以逐一解决。

1.教师队伍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队伍结构上,高校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敬业精神上,一些教师尚不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对于上课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无法真正做到“爱一行、专一行与精一行”。业务水平上,一些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优化。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要求的满足,所沿用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能将理工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课程体系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促进当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作用甚微。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思政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尽管许多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在评价方式上,多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来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1.充分实施爱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构建高效思政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爱”是大爱,不仅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爱,更有对自身专业、学生的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否投入充足的精力、上课认不认真、对学生有没有爱心与责任心等等,而教师所呈现出来的这些态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投入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这种爱。此外,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们必须充分注重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同样也要体现在对自身专业的爱。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之所在,尤其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开来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传道、授业解惑者。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有可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等,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们在课堂不能一味滔滔不绝,而应认真研究思政课程的特点,通过认真讲解与耐心启发,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渴望与兴趣。

2.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要想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必须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们应积极建立思政教学创新的意识,不断尝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来开展实际教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思政课上多沿袭“灌输式教学法”,这种单一、枯燥、抽象、乏味以及空洞的“单边政策”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模式,以一种更为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实际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准备知道什么”“实际了解什么”,以及“最终解决什么”等问题。同时,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教师们应精心备课,尤其是面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基础课与概论课,在认真查阅最新的、大量的参考资料后,做好资料的筛选工作,给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与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此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避免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厌烦感,以致思政课堂上频繁开小差。例如,为了让思政课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除了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外,笔者还将全班学生按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小组长与多名组员构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速度比赛、美观比赛以及成功率比赛等诸多项目,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实践证实,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变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调研,笔者发现,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制作PPT讲解以及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给予学生锻炼自身胆量、口才及能力的良好机会,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更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基于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思政教师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效组织并调节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课前自己单独搜索到的案例来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言语启发、鼓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第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过激思想及言论,对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偏激思想与错误观点,教师应及时、明确说“No!”,并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意见。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弄懂、弄透课本,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与筛减。合理把握课本中应精讲、略讲、不讲以及学生自学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通过这样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逐步养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这种“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当老师的新鲜感与满足感,所讲述的话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4.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名言,强调当前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品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所谓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其实就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尽量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只有将现实生活融入思政课堂中,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生活课程,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源自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真切感受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而并非来自表面的、肤浅的和虚假的道德熏陶。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与当前社会生活焦点,积极挖掘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思想及生活,赋予思政课教材较为广阔的现实背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震撼力、说服力与驱动力。所谓思政课教学“实践化”,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外化,让学生所拥有的思政知识与判断能力转化为一种有效行为。这就意味着,广大思政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初步形成,往往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真切体验与感悟;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形成,则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具体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生存、合作。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孤儿院等地方,让学生与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推己及人,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困难,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同情心与爱心的逐步养成。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与成长,有助于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5.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必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事实上,只要是学生能够涉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教室延伸至家庭、社区与大自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这样一来,当学生身处于不同的活动场所时,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生活,更快、更好地学会做人办事的准则。

三、结语

篇2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新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看到的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看,由于地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对于地理教学的革新力度不足,造成地理教学的方法陈旧,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同时,由于教师一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对学生们发号施令,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重视,自己的观点看法不敢轻易提出,或者即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会受到老师的斥责,这就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必须要做好师生角色的转换工作,让师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掌控者和主导者向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方向转变,而学生要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度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二、切实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课堂的所有积极因素才能被充分调动,才能使地理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反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进行知识和理论灌输,进行大量的板书和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来不及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于有些知识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教师已经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这样的话,学生就无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取营养,获取乐趣和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对地理教学失去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切实优化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巧妙地设置教学内容,不要从头到尾满堂灌,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吸取知识和营养的过程中活得快乐,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建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增强,信任的提高,进而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对还是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足,教师仍然具有极强的权威,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之后,也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批评,这就导致学习氛围枯燥、压抑、封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常常会有一种窒息感,没有一点的学习乐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让每名学生尝试当一节地理老师,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数学 高效课堂 运用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检查、验证和二次加工创造,这与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十分吻合。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意义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上的衔接性、逻辑性都存在很好的建构性,尤其是高中数学,在小学、初中基本数概念、顺序、换元等基本数学知识模式储备的前提下,愈显知识体系上的建构特点。通观高中数学内容,从集合到映射,从映射到一次函数,再到二次函数、反函数;从整数到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再到复数;从排列到组合,进而凝练出二项式;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又到平面解析几何,这些知识模块内的层次递进,无不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在知识的学习上环环相扣,前提性知识的学习有着某种不可替代性,这种严谨性从另一方面恰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性、规律性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这种本质性建构特点,为建构主义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

从学生自身来讲,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性思维高度发展,知识掌握的概括性和间接性进一步增强,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并且能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更加复杂的方法进行规律的探寻,这种逐渐摆脱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有利于高中生短时间内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创造能力的迅速发展,为建构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客观和主观条件。

二、应由整体到部分,精心设计科学教学方法与步骤

传统数学教学常采用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将数学知识进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现式教学,如通过大量的举例来完成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的掌握,这种方式有它的优势,符合个体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但是对于高中数学来讲,却难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的参与主动性。

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则提倡由整体到部分的授课方式,教师会提供知识的“骨架”如内涵及核心性质,让学生借助这一“骨架”去自行探索规律和收集实例,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调控,这种建构还表现在教师对整体性学习任务进行要求,而由学生自行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节奏加以实现,还是以集合为例,教师在提供集合概念后,可以通过原型聚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集合性质的探索与归纳,最终得出集合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的认识,这种过程性探索的方式,对于接下来的复杂集合问题解决帮助很大。如几何教学,抓住立体几何的两大主线:证明与计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程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其次,以角和距离为主线进行计算,角的主线为: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的主线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线面距——面面距,重点是点面距。

三、可创设认知矛盾,实行多层次通畅教学

建构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对旧知识的体系框架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有效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上找到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立体几何这一知识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讲,与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区别,往往存在知识经验上的相悖,点线面之间的组合更加灵活抽象,这种变化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则恰恰是激发学生认知矛盾,促进探究学习的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讨论,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内角和360°”是如何证明的,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有变化,如何证明,不但利用了学生在初中时熟知的平面几何知识,降低了知识的突兀性,又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从学生个体角度讲,建构学习来自于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随即通达教学,通过对知识背景的改组变化,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整体效果讲,对课堂的有效建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体系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进行区分,以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四、能集思广益,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增大,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学前沿如数理哲学、数理模糊性等领域,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为了激发起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彼此碰撞,更利于学生吸收新思想和反思自我。

篇4

关键词:迁移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则为正迁移;如果干扰或抑制了另一种学习,则为负迁移。关于学习迁移,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1901年,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进行了经典的“形状知觉”实验。根据这项实验,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由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之所以会发生,取决于两种情境具有共同因素的程度。据此,他提出共同元素迁移说,而共同元素包括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工作方法、一般原理或态度等。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比格(M.L.Bigge)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要根据学生所学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这充分说明,学习的迁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维护和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学习兴趣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使兴趣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一种能力,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大。第一论文省略编辑。

据观察,学生在学习汉字录入及提高汉字的速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但当学生上网聊天时,兴趣很高,聊得津津有味。根据这种现象,把学生的这种兴趣引用到学习汉字输入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汉字录入的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三、感性知识的迁移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要有亲身体验,通过亲身体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是如此。因此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能力优为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益。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其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全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而且专业性很强。在信息技术课上,如果教师只用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又没有感性认识,很难听懂,更谈不上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需要使用一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比拟来说明,达到教学目标。

如讲“复制”时,用“复印机复印”来解释“复制”的作用;“剪切”用学生办的剪报说明;“粘贴”可以比喻为通常所说的“糨糊”。因此“复制”、“剪切”不能没有糨糊。

讲到电子表格中的“工作标签”这一术语时,用“工作表名称”或“就是给工作表起的名字”来说明;讲解“工作薄与工作表的关系”用“作业薄与作业薄中的每一页”来比拟。这样学生就可以听得懂、记得牢。

在讲“文件”与“文件夹时”,可以把文件比喻为书包里的课本,不同的课就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有不同的功能。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书包,书包里能放书,还可以放一些小的书包,那么文件夹里能放文件,还能放很多的文件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操作技能的迁移

篇5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掌控性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新课改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很多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比如说现阶段初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为了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效率,一般都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也是需要改善的.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应试教育还处于主流地位,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也逐渐的形成了只重视自己的物理成绩,而对于具体的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发挥不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状态的不好.课堂之上,学生都是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自己主动的思考,即便是教师布置的问题,也因为教师主动的提供解题思路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对于物理课程而言,需要进行很多的实验活动,需要用到一些基本的设备,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换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和教学设备的落后需要进行改变和完善,必须要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主要举措

1.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于主导地位,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更积极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小组教学,不只是单纯的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还要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每个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从别的组成员身上学习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想象力,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比如说初中物理中有一节课的基本知识是关于家庭电费的测算,也就是掌握基本的电费的测算知识和电表的测量知识等.教师讲解这节课时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各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测量自己家的电费,因为每个小组成员运用的电费测量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然后以小组为代表分别选出自己小组最为简捷、准确的测量办法,进行小组间的评比活动.通过这样的类似于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积极地调动全班学生投入到这一环节中去,学生不仅在小组活动中增深了彼此的感情,更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基本知识,便于学生快速的掌握和牢记.

2.以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改变学生固有的“物理难学”的思维定位,更好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好奇性为基本的出发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落实,让学生成为初中物理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创设情景教学是非常普遍而且高效的一种,通过创设情景教学,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讲授初中物理知识凸透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把一个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正对着太阳,在矿泉水正对着的地下放置一个带有火星的小木棒,学生就可以看到,小木棒很快的燃烧了起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想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水的原因还是矿泉水瓶的原因,还想要深入的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教师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重点引导到新课的知识上来,这就为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3.营造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呆板的和枯燥的,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真切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询问学生听课的效果,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要进行自己的讲解和渗透,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基本的原理.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斗志,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只有真正的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双方的和谐共处.学生真正的将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在物理课堂之上不会感到约束和压迫,能够非常放松的接受教师的讲课.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来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为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篇6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天天谈高效课堂,什么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才是我们要明白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全面互动的过程,是从高效教学出发而落脚于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条件下,高效课堂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中,学者乐于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教者乐于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 实验

物理在各学科中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到:“物理难,化学烦,数学习题做不完”。其实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只要师会教、生会学,一切难题都好解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会教、会学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门槛。促使一时的好奇变为永恒的爱。比如象通过演示“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 “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学习中要有老师的爱时时从在,才能保障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在。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用无私的爱说话,使课堂变得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3、用实例稳定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了“浮力”后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里?学了“大气压”后,问:水枪为什么能吸水?学习了“光的折射”后问:放在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曲的?为什么有彩虹的出现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把老师的 “教” 转化到学生的 “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5、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里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煤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

6、夯实物理教学中的阅读理解

学生们在阅读物理概念时往往只是一种粗浅的阅读,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为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7、 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和创造, 我们每们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尤其物理学科,它的生活利用性比较强。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即学用结合。我在课堂里会因此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不仅要随之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随之发现更多的相关内容。如在探索音调时,我就让学生自制实验:(1)魔变的吸管:用力吹一根吸管,并用剪刀将它不断地剪短,会发现声音越来越高。(2)变调的木梳:如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 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3)土电话:用两只空纸杯,一根棉线(金属丝)制成一个“土电话”。不仅能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且还能证明细金属丝比棉线更容易传声。这些自制简单实验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创造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找到了物理学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2]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 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转

篇8

【关键词】科学性;趣味性;探索性;创新性;操作性;现实性

1.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应该把握科学性:世界伟大的理论家恩格斯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

1.1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1.2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1.3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1.4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堂之前,教师就要列出重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提问、指导思维和强化理解;课堂之中,灵活掌握学生的思考动态、学习动态和认知动态,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和胡思乱想;

1.5教师就要总结教学经验:任何事情不能不错,不能只错;任何事情不能十全十美、尽善尽美;任何事情不能天衣无缝、万无一失……就是要把优点找出来、把缺点找出来,去伪存真、取粗猎精,这就是总结、这就是经验、这就是成果;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总结教学经验,实现教学全面跨越!

2.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应该注重趣味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真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阔了广阔天地。”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新和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使用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索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以儿童知识基础和 儿童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筋想、动口去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3.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达到探索性:布鲁纳也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教师应该明白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探索性,新课改理论说明了探索性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急于提示学生怎样去补充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自己得出课题中缺少的问题,以及怎样补充问题的方法;关于探索在小学学生来说主要有:

3.1结合生活实际;

3.2让学生大胆想象;

3.3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证实疑问;

3.4简单应用、引导小结。

4.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应该确立创新性: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理论作为指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感性与理性知识,积累知识和经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掌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应该确立操作性:古人诗曰:“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我们还有一句口头禅说:“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说明就连妇孺皆知的道理都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好方法;的确,通过亲自操作与实践能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明晰的动作思维,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就是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剖析原理与实践过程。

6.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应该确立加强现实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推荐期刊